顯示地圖 |
|
|
詩人: 徐璣 Xu Ji
屋捨如庠序,讀書兼教文。 來北望南嶽,青似一重雲。 步繞業山小,城看隔水分。 欲知巡狩事,野老間能雲。 |
|
原址在湖南長沙嶽麓山。宋開寶年間潭州太守朱洞創建。有講堂、齋捨、藏書樓。張fd36、朱熹曾在此講學,傳播理學,學生達千人。為宋初四大書院之一。清光緒年間改為湖南高等學堂。後又相繼改為湖南高等師範學校、湖南公立工業專門學校。1926年成立湖南大學。1984年設嶽麓書院文化研究所。1988年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
嶽,亦作“ 嶽 ”。故址在 湖南 善化縣 (今 長沙市 )西 嶽麓山 抱黃洞 下。 宋 開寶 九年(公元976年) 潭州 太守 朱洞 初建講堂和書齋。 鹹平 二年(公元999年)州守 李允 又加擴建。 大中祥符 五年(公元1012年)山長 周式 呈請州守 劉師道 再加擴建。 大中祥符 八年賜額。旋廢置。 南宋 乾道 初年興復, 淳熙 末年又廢置。 光宗 紹熙 五年(公元1194年), 朱熹 任 湖南 安撫使時,又加興復擴建,聘 醴陵 貢生 黎貴臣 充講書執事,置田五十頃,學生多達千餘人。為 宋 代四大書院之一。參見“ 四書院 ”。 |
|
嶽麓書院聯繫方式地址:湖南-長沙-嶽麓山
郵編:410000
電話:0731-8822316嶽麓書院投訴電話長沙市旅遊投訴電話:0731-5810110
湖南省旅遊投訴電話:0731—4717614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嶽麓書院門票價格30元
嶽麓書院節慶活動四月八。四月八日為佛祖釋迦牟尼生日,南朝時即有是日以香水浴佛,共作竜華會之習。長沙古有造烏米飯(俗稱青精飯)之俗。無子者往佛寺許願乞兒。瀏陽的一些地方,此日將寫有“四月八,佛祖先。毛姑娘,請上天”的紙條呈“十”字形貼於廳堂廊亭處,據說可防毛蟲瓦蛆。
端陽節是與年節、中秋並列的民間重要節日。這一日,長沙人民為了紀念屈原特意舉辦竜舟競渡比賽,人們從幾十裏以外嚮湘江、瀏陽河、撈刀河兩岸涌來,找有利地形觀看。午飯後,賽船將竜王接上船頭,競渡開始。船上健兒隨着鑼鼓節奏,振臂揚波,奮勇爭先,兩岸如體育場之看臺,人頭攢動,銃炮喧天,喊聲動地。賽事至傍晚猶酣,有的於初六日加賽,賽畢舉行送竜王儀式。民間以為劃竜船可禳災(古人認為五月是惡月,多災)。瀏陽新開一帶,在端午前一個月,即戰鼓催人,謂竜舟鼓,村民歡聚演練,竜舟競渡氣氛提前到來。
六月六。古稱天販節,俗稱“杯官生日”。官,亦稱鄱官,相傳是災害之神。是日城內多設醮,以禳災。農傢則剪紙為田神,上塗雞血,舉之於竹竿,每田插一根,叫敬官。有的於五更時殺雄雞祭於田間,叫祭官,以求禳災豐穩。讀書人曝曬書畫,婦女翻曬珍貴衣服。寺廟詞堂翻曬經書族譜和菩薩袍服,故是日又名曬譜節,諺雲:“六月六,人曬衣裳竜曬袍”。
嶽麓書院開放時間7:30----18:00嶽麓書院最佳旅遊時間總地來說,秋天去長沙旅遊是比較合適的。嶽麓書院特別提醒要註意衛生保健,春天氣候變化無常,時風時雨,外出春遊時定要備足衣服,攜帶雨具,
以防雨淋,傷風感冒。登山下坡,切勿迎風而立,避免受涼。嶽麓書院美食湘菜歷史悠久,是中國八大風味萊係之一,講究刀工,註重火候,調味豐富,側重辣味。主味突出,尤重酸辣焦麻。講究刀工和裝盤,既註重內涵精當,又着眼外形美觀,使色、香、味和諧統一。
湘菜的品種目前已達1000多種,長沙幾大著名湘菜館中,仍保持着日常供應上百種。長沙名酒有“白沙液”。嶽麓書院住宿長沙作為著名的旅遊城市,其旅遊配套設施相當完備,各類賓館酒店遍布全市。
五星級賓館有:解放東路380號的華天大酒店,芙蓉南路298號的神農大酒店,韶山北路149號的通程國際大酒店。
四星級的酒店有:八一西路88號的富麗華酒店,勞動西路386號的湖南佳程酒店,芙蓉中路465-467號的金源大酒店,八一西路68號的紫東閣華天大酒店等。
另外,還有衆多各種檔次的酒店可供遊人自行選擇。
嶽麓書院購物長沙的繁華地段在湘江東岸的中山路、五一路、黃興路,前兩者都是商業集中地區,而黃興路目前正在改建成一條步行街。
長沙工藝、土特産品素負盛名,湘茶是聞名中外的名貴茶,味醇可口;湘綉是中國四大名綉之一,構圖優美,綉藝精湛;湖南瓷器,歷史悠久,被人贊為“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暢銷國內外;益陽的鬆花皮蛋現已遠銷國外;此外,鴨絨製品、竹刻等都是比較有名的特産。嶽麓書院玩法參觀、學習、旅遊、
嶽麓書院是中國最古老的書院之一,北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創辦,歷經宋、元、明、清各個朝代,晚清(公元1903年)改為湖南高等學堂,後又改為湖南高等師範學校,1926年定名為湖南大學,歷史已逾千年。由古老的書院到湖南大學,一脈相承,弦歌不絶,被當世學者譽為罕見的”千年學府”。從嶽麓書院至湖南大學的千年辦學歷史,反映了中國教育制度的變遷,是我國高等教育發展史的一個縮影。
嶽麓山自古就是文化名山。西晉以前為道士活動據點,曾建萬壽宮、崇真觀等。西晉泰始四年(公元268年)麓山寺創立。六朝建道林寺。唐代馬燧建”道林精捨”。唐末五代智璇等二僧建屋辦學,開成書院的雛形。北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因襲擴建,創立嶽麓書院;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賜”嶽麓書院”額,嶽麓書院遂為全國四大書院之一。嶽麓書院創立伊始,即以其辦學和傳播學術文化而聞名於世。
自明宣德始,經地方官員多次修復擴建,嶽麓書院主體建築每一次集中在中軸綫上,主軸綫前延至湘江西岸,後延自嶽麓山巔,配以亭臺牌坊,於軸綫一側建立文廟,形成了書院歷史上亭臺相濟、樓閣相望、山水相融的壯麗景觀。書院的講學、藏書、祭祀三大功能得到了全面的恢復和發展,奠定了現存建築基本格局。
明代嶽麓學術仍以朱張之學為宗。清代嶽麓書院主要傳授儒學和漢學,道光年間,吳榮光於書院內創立湘水校經堂,使其成為漢學研究的重鎮。清末,維新變法思潮的興起,書院也開始了新學的傳播,並産生了較大的影響。
中日甲午戰爭以後,維新變法運動興起,要求廢科舉、興學堂。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與嶽麓書院合併改為湖南高等學堂。辛亥革命後,改學堂為學校,擬辦湖南大學,期間先後遷入湖南高等師範學校、湖南公立工業專門學校。至1926年湖南大學正式成立。
學校雖幾經變革,多次易名,但始終為湖南最高學府,原書院院捨始終保持未變。今日的湖南大學已發展為一所多學科協調發展的綜合性大學。修復後的嶽麓書院,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千年學府正續寫新的歷史篇章。 |
|
嶽麓書院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我國古代四大書院之一;享有“千年學府”美譽。
嶽麓書院位於長沙市湘江畔嶽麓山下,是我國古代四大書院之一,其前身可追溯到唐末五代(公元958年)智睿等二僧辦學。北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辦學的基礎上,正式創立嶽麓書院。嗣後,歷經宋、元、明、清各代,至清末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改為湖南高等學堂,爾後相繼改為湖南高等師範學校、湖南工業專門學校,1926年正式定名為湖南大學至今,歷經千年,弦歌不絶,故世稱“千年學府”。南宋理學家朱熹等曾在此講學,據說,鼎盛時期從學有千人之衆。 從嶽麓書院至湖南大學的千年辦學歷史,反映了中國教育制度的變遷,是我國高等教育發展史的一個縮影。
嶽麓山自古就是文化名山。西晉以前為道士活動據點,曾建萬壽宮、崇真觀等。西晉泰始四年(公元268年)麓山寺創立。六朝建道林寺。唐代馬燧建“道林精捨”。唐末五代智璇等二僧建屋辦學,形成書院的前身。北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因襲擴建,創立嶽麓書院;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賜“嶽麓書院”額,嶽麓書院遂為全國四大書院之一。嶽麓書院創立伊始,即以其辦學和傳播學術文化而聞名於世。
自明宣德始,經地方官員多次修復擴建,嶽麓書院主體建築每一次集中在中軸綫上,主軸綫前延至湘江西岸,後延自嶽麓山巔,配以亭臺牌坊,於軸綫一側建立文廟,形成了書院歷史上亭臺相濟、樓閣相望、山水相融的壯麗景觀。書院的講學、藏書、祭祀三大功能得到了全面的恢復和發展,奠定了現存建築基本格局。
“青山有幸埋忠骨”。辛亥革命後,不少仁人志士的遺骸長眠於此,這也是嶽麓山的一大奇觀。其中最著名的有舊民主主義革命先驅黃興、蔡鍔、蔣翊武、劉道一、陳天華,辛亥光復湖南的正副都督焦達峰、陳作新,同盟會重要成員姚宏業、禹之漠,著名學者楊樹達及大批陣亡將士的公墓,可歌可泣的壯烈事跡,已與嶽麓青山溶為一體,是嶽麓山文化浩氣長存的一個篇章,是碧血丹楓美景中最具有憂國憂民的感情色彩的一頁。
明代嶽麓學術仍以朱張之學為宗。清代嶽麓書院主要傳授儒學和漢學,道光年間,吳榮光於書院內創立湘水校經堂,使其成為漢學研究的重鎮。清末,維新變法思潮的興起,書院也開始了新學的傳播,並産生了較大的影響。
中日甲午戰爭以後,維新變法運動興起,要求廢科舉、興學堂。光緒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湖南時務學堂創辦,後相繼改名求實書院、湖南大學堂。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與嶽麓書院合併改為湖南高等學堂。辛亥革命後,改學堂為學校,擬辦湖南大學,期間先後遷入湖南高等師範學校、湖南公立工業專門學校。至1926年湖南大學正式成立。
學校雖幾經變革,多次易名,但始終為湖南最高學府,原書院院捨始終保持未變。今日的湖南大學已發展成為一所多學科協調發展的綜合性大學。修復後的嶽麓書院,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千年學府正續寫新的歷史篇章。
【門票】
嶽麓書院成人票30元/人,學生票15元/人 |
|
楊樹達 程潛 王夫之 陶澍 楊守仁 左宗棠 曾國藩 曾國荃
李元度 皮錫瑞 楊昌濟 魏源 陳天華 蔡鍔 範旭東 |
書院的學規 College school regulations |
中國書院一般都有學規。所謂學規,是書院訂的用以規範生徒學習、生活行為的規矩章法。嶽麓書院的學規,最早源於朱熹的《書院教條》,到清代乾隆年間,歐陽正煥任書院院長時,提出“整、齊、嚴、肅”四字並撰詩,刻在碑上嵌於書院講堂右壁,流傳至今。這四個大字剛勁有力,令後人景仰不已。
嶽麓書院學槼: 時常省問父母;朔望恭謁聖賢;氣習名矯偏處;舉止整齊嚴肅;服食宜從儉素;外事毫不可幹;行坐必依齒序;痛戒訐短毀長;損友必須拒絶;不可閑談廢時;日講經書三起;日看綱 目數頁;通曉時務物理;參讀古文詩賦;讀書必須過筆;會課按時蚤完;夜讀仍戒晏起;疑誤定要力爭。 |
歷史發展 Historical development |
嶽麓書院始建於北宋初期。北宋開寶六年(973),朱洞以尚書出任潭州太守,鑒於長沙嶽麓山抱黃洞下的寺庵林立和幽靜環境,接受了劉鰲的建議,在原有僧人興辦的學校基礎上創建了嶽麓書院。初創的書院分有“講堂五間,齋捨五十二間”,其中“講堂”是老師講學道的場所,“齋堂”則是學生平時讀書學習兼有住宿的場所。嶽麓書院的這種中開講堂、東西序列齋捨的格局一直流傳至今。
宋太宗鹹平二年(999),李允則任潭州太守,他一方面繼續擴建書院的規模,增設了藏書樓、“禮殿”(又稱“孔子堂”),並“塑先師十哲之像,畫七十二賢”;一方面積極取得了朝廷對嶽麓興學的支持,以促進書院的更大發展。鹹平四年(1001)朝廷首次賜書嶽麓書院,其中有《釋文》、《義疏》、《史記》、《玉篇》、《唐韻》等經書。當時書院學生正式定額六十餘人。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經學家周式擔任山長主持嶽麓書院後,書院得到迅速的發展,學生定額愈百人,周式本人還得到宋真宗的召見和鼓勵。到南宋的乾道年間,嶽麓書院達到鼎盛時期。著名理學家張栻主持嶽麓書院,他以反對科舉利祿之學、培養傳道濟民的人才為辦學的指導思想。在教學方面,提出“循序漸進”、“博約相須”、“學思並進”、“知行互發”、“慎思審擇”等原則;在學術研究方面,強調“傳道”、“求仁”、“率性立命”。從而培養出一批如吳獵、趙方、遊九言、陳琦等經世之才的優秀學生,湖湘學派多數學者也在嶽麓書院學習過。一時間,大批遊學的士子前來書院研習理學問難論辯,有的還“以不得卒業於湖湘為恨”,當時的嶽麓書院成為全國聞名的傳習理學的基地。南宋淳熙七年(1180),張栻去世後,朱熹、真德秀等人對嶽麓書院的辦學和傳播理學,也表現出極大的熱忱。朱熹還將《白鹿洞書院教條》人微言輕正式的學規,頒於嶽麓書院。
從元、明至清初,由於戰亂,嶽麓書院曾兩度遭到焚毀,後來雖然得以重建和恢復,已不復舊觀。清初。書院被禁。後康熙為了表彰理學,放寬書院政策。康熙二十六的(1687)御書“學達性天”匾額,並以十三經、二十一史、經書講義等遣送至嶽麓山,乾隆九年(1744)又御書“道南正脈”匾額送至嶽麓山,嶽麓書院又得以復興。復興後的麓書院,除了對齋捨屢加擴建外,其書院性質也由民辦而逐漸演化為官辦。隨着乾嘉考據學的興起,嶽麓書院往往由從事詁經考史的著名漢學家主持,學習的內容也由理學轉嚮經史考證,特別是在王文清主院期間,更以“群經教授諸子”。此後羅典任山長,“唯以治經論文,啓誘後進”。道光年間巡撫吳榮光在嶽麓書院增設“湘水校經堂”,專以研習漢學為主。嶽麓書院的最後一任山長是王先謙,他是清末湖南著名的經學家。
清代的嶽麓書院,集聚了一代常識博洽、德高望重的大師,培養出諸如王夫之、陶樹、魏源、左宗棠、鬍林翼、曾國藩、郭嵩濤、李元度、唐纔常、瀋藎、楊昌濟等著名的湖湘學者。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在新政之議的呼聲中,延續了近千年的嶽麓書院正式改為湖南高等學堂。爾後相繼改為湖南高等師範學校、湖南工業專門學校,1926年正式定名為湖南大學至今,歷經千年,弦歌不絶,故世稱“千年學府”。 嶽麓書院自創立伊始,即以其辦學和傳播學術文化而聞名於世。 |
創建和繁盛 Creating and prosperous |
坐落在長沙湘水之濱、南嶽之麓的嶽麓書院始建於976年(宋太祖開寶九年)。從嶽麓書院到清末的湖南高等工業學堂,再到今日的湖南大學一脈相承,故有“千年學府”之稱。它比意大利最早的博洛尼亞大學要早近100年,比英國牛津大學更要早近200年。因此可以說,在世界上自建立之日始一直延續至今的高等學府中,長沙嶽麓書院是創建最早的一座。
宋代潭州教育之興的明顯標志便是嶽麓書院的建立。但嶽麓書院的淵源一直可追溯到五代末。那時,茂林修竹、蔥籠滴翠的嶽麓山林已是士子的習業之所。智等兩位僧人為“思儒者之道”,在麓山寺下,“割地建屋”,建起了“以居士類”的學捨,嶽麓書院就是在智辦學的基礎上“因襲增拓”而誕生的。
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原僧人辦學的遺址上,即嶽麓山下的抱黃洞附近正式建立起了嶽麓書院。這時已不是僅僅能讓“士得屋以居,得書以讀”的簡陋學捨,而成了擁有講堂5間,齋捨52間的規模恢宏的書院。不久朱洞去職離開潭州,書院因一時得不到支持而一度出現“弦歌絶音,俎豆無睹”的冷落局面。但到999年(鹹平二年)李允則知潭州時又恢復了生機。李允則本是儒臣,係唐濟南團練使李謙溥之子,少時就以才略聞,後以蔭補官,所到之處都致力為民辦實事,“民皆稱便”。他知潭州後,對興教辦學身體力行。嶽麓書院在李的主持下,很快獲得了恢復和擴建。他“盡獲故書,誘導青衿,肯構舊址。外敝門屋,中年講堂,揭以書樓,序以客次。塑先師十哲之像,畫七十二賢”,“請闢水田,供春秋之祀典”,使書院初具規模,並形成了以講學、藏書和供祀3個部分組成的書院規製。書院正式定額為60餘人,其他從學者還不在此數,聲名漸次傳播三湘衡嶽之間。朝廷因嶽麓書院辦學有成績,故采納李允則的奏請,撥賜御書給書院,所賜之書有《釋文》、《史記》、《唐韻》、《玉篇》等各種經書史籍。北宋王禹在《潭州嶽麓書院記》中贊譽道:“誰謂瀟湘?茲為洙泗。誰謂荊蠻?茲為鄒魯”。把嶽麓書院比之孔孟之鄉的“洙泗”、“鄒魯”。潭州也從此有了“瀟湘洙泗”的美名。
北宋大中祥符(1008-1017)年間,嶽麓書院進入了北宋的鼎盛時期。1012年(大中祥符五年),潭州湘陰人周式上任山長。周式“學行兼善,尤以行義着稱”。嶽麓書院在他的主持下,辦學規模大為擴展,學額由原來的60餘人提高到“數百人”。周式還請知州劉師道擴建齋捨,當時有譚綺作記,可惜原記不存,具體擴建情況難詳。1015年(大中祥符八年),宋真宗親自召見周式,對周式興學頗為嘉許。親書“嶽麓書院”匾額。至今書院所存明代“嶽麓書院”刻石,便是當年宋真宗的手跡。宋真宗感其學行義着,授周式為國子監主簿,留在朝廷效命。但周式堅請不就,乞求歸山掌教。真宗為之動容,乃贈對衣鞍馬、內府書籍,以表彰他的拳拳執教之心。在周式執掌下,嶽麓書院的從學人數和院捨規模都有很大發展,遂成為天下四大書院之一。關於“四大書院”有多種說法。呂祖謙、吳澄之說是:嵩陽、嶽麓、睢陽、白鹿洞。王應。麟之說是:嶽麓、白鹿洞、麗澤、象山。範成大之說是:徂徠、金山、石鼓、嶽麓。馬端臨之說是:嶽麓、睢陽、白鹿洞、石鼓。古人衆說紛紜,我們不必拘泥於某傢之言,但唯有嶽麓為諸傢共推,反映了古之學者對嶽麓的印象是多麽刻骨銘心。
北宋朝廷為了加強思想上的專製,振興衰落中的官學,拓寬科舉取士的途徑,曾展開了4次興學運動。在官學運動的衝擊之下,各地書院遭到了摧折,有的被廢棄,有的則改成了官學。同樣,嶽麓書院也難逃厄運。 1097年(紹聖四年)朝廷下令廢棄嶽麓書院,要將書院改為鼓鑄場。在嶽麓書院面臨着生存威脅的關鍵時刻,湘陰尉朱輅冒着殺頭危險,以“鄉校不可毀”為由抗旨不行。朱輅雖官微言輕,但由於嶽麓書院名聲在外,朝廷也衹好作罷,嶽麓書院也就幸免於難。嶽麓在官學運動中不僅沒有沉寂下去,反而納入了“潭州三學”的“三捨法”教育改革體製,成為荊湖南路的最高學府。
兩宋之交,嶽麓書院遭戰火洗劫,“兵革灰燼,什一僅存”,幾成荒榛之地。1165年(乾道元年)嶽麓書院得以重建。擔起重建嶽麓重任的是當時的湖南安撫使知潭州劉珙。劉珙也係儒生,一生以尊儒重道為己重。他知潭州後對發展文教十分重視,“葺學校,訪雅行,思以振之”。他授命郡教授郭穎主持重建嶽麓之事,經過不到一年的努力,書院不僅恢復了昔日舊觀,而且又有擴建,屋捨增至50楹,並“肖聖像於殿中,列繪七十子,而加藏書堂之北”。特別是他延聘著名理學家張主教嶽麓,更加強了嶽麓書院在南宋教育和學術上的地位。
張主教嶽麓,一時群英驟至,人文薈萃,從學者廣及東南數省,人數達千人之多,以致“馬飲則池水立涸,輿止則冠冕塞途”,為嶽麓歷史上所未有。南宋另一位大理學家朱熹聞張得衡山五峰(鬍宏)學,專程造訪嶽麓,舉行了馳名天下的“朱張會講”,推動了閩學與湖湘學的交流,嶽麓書院的影響也更深更廣。誠如元代理學家吳澄在《重建嶽麓書院記》中所說:“自此之後,嶽麓之為嶽麓,非前之嶽麓矣!地以人而重也”。
繼張主教、朱張會講後,又有鬍宏的另一高足彪居正於1167年(乾道五年)主教嶽麓,繼有事功學派陳傅良於1188(淳熙十五年)年來嶽麓講學,使嶽麓書院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保持了活躍的學術氣氛。在陳傅良講學嶽麓的同時,湖南安撫使潘疇再次修葺書院,“廣二齋,益額十人”。州教授顧杞親任山長,並聘張高足吳獵為堂長。1194年(紹熙五年)朱熹任湖南安撫使,第二次來到潭州,經過他的整治,嶽麓書院再次進入到繁盛時期。1222年(嘉定十五年)著名理學家真德秀以湖南安撫使知潭州,專程前往嶽麓書院主祭朱洞、周式、劉珙。1146年(淳六年)理宗再賜“嶽麓書院”額,恢復“潭州三學”。1253年(寶元年)湖南轉運副使吳子良又聘吉州理學名傢歐陽守道為副山長,開講“發明孟氏正人心,承三聖之說”,大力弘揚理學。張季子張庶、侄張忠恕也先後講學書院。嶽麓傳播經邦濟世之學、倡行倫理踐履的學風一直堅持到1275年元兵攻破長沙,書院被毀的最後一刻。 |
景觀構成 Landscape composition |
嶽麓書院占地面積21000平方米,現存建築大部分為明清遺物,主體建築有頭門、二門、講堂、半學齋、教學齋、百泉軒、御書樓、湘水校經堂、文廟等,分為講學、藏書、供祀三大部分,各部分互相連接,合為整體,完整地展現了中國古代建築氣勢恢宏的壯闊景象。
嶽麓山景觀由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兩部分組成。自然風光占足了奇、珍、幽、美四個字。奇,是指嶽麓山區林草繁茂,存有植物種類達幾千種,女貞、銀杏、樟樹、欏木、苦櫧、楓香等名木應有盡有,甚至千年以上樹齡的古樹亦可見到,還有皂莢、白玉蘭等瀕危樹種,而桃花、迎春、玉蘭、臘梅、丹桂、百合、芙蓉、薔薇等花木更是漫山遍野,奼紫嫣紅中綉出麓山織錦畫幅。珍,是指嶽麓山區野生動物繁衍較旺,林中穿梭歌唱着的有畫眉、黃鸝、布𠔌、杜鵑,還有啄木鳥、鸚鵡、貓頭鷹等等,而在密林深處若隱若現,時不時露出頭臉的有狐狸、山羊、野兔、山雞等等。幽,幽壑千重,幽泉千縷,若你鼕季來此且碰巧遇上嶽麓漫天飛雪,一個“幽”字更會讓你感受入骨三分,著名的瀟湘八景之一有“江天暮雪”,即此。美,嶽麓山四季都美,鼕雪美,春花美,而秋天來臨的時候,不僅眼中看到的美,連口福都是美之又美了,石榴、板慄、南桔、酸棗……,還有不能吃的紅葉,更是美不勝收。
嶽麓山的人文景觀,那是嶽麓山另一道亮麗的風景。千年學府嶽麓書院,是三湘人才輩出的歷史記錄,而愛晚亭內那吟唱着“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又留着一縷長髯的老夫子,那情那景更是讓人流連忘返。
麓山寺碑嶽麓書院還以保存大量的碑匾文物聞名於世,如唐刻“麓山寺碑”,是唐開元十八年(公元730年),由著名的書法傢李邕撰文並書寫的;江夏黃仙鶴勒石刻篆,因為文、書、刻石都十分精美,所以嚮有“三絶”之稱。碑高4米,寬1.35米,碑文共1400餘字,此碑以其書法著名於世,最為藝林所看重,傳拓碑文曾風靡一時,筆法剛勁有力,是最為著名的唐碑之一。除此之外,還有明刻宋真宗手書“嶽麓書院”石碑坊、“程子四箴碑”、清代禦匾“學達性天”、“道南正脈”、清刻朱熹“忠孝廉潔碑”、歐陽正煥“整齊嚴肅碑”、王文清“嶽麓書院學規碑”等等。
嶽麓書院園林建築,具有深刻的湖湘文化內涵,它既不同於官府園林的隆重華麗的表現,也不同於私傢園林喧鬧花俏的追求,而是反映出一種士文化的精神,具有典雅樸實的風格。嶽麓書院——百泉軒
百泉軒始建於北宋之初,地處嶽麓山清風峽𠔌口,溪泉薈萃,乃嶽麓書院風景絶佳之地。歷代山長愛溪泉之妙,築軒而居,享盡自然的天籟之音。元代著名理學家吳澄作《百泉軒記》,說百泉軒前溪泉:“如雪如冰,如練如鶴,自西而來,趨於北,折而東,還繞而南,渚為清池,四時澄澄無發滓,萬古涓涓無須臾”。南宋乾道三年(1167),朱熹訪院,與山長張h;“聚處同遊嶽麓”,“晝而燕坐,夜而棲宿”,都在百泉軒中,相傳二人曾在此論學三晝夜而不息。 |
百科大全 Wikipedia Encyclopedia |
Yuelu Shuyuan
嶽麓書院
Yuelu College
中國古代書院建築。在湖南省長沙市嶽麓山下現湖南大學校園內。宋太祖開寶九年 (976),潭州太守朱洞正式創設書院,宋真宗於大中祥符八年(1015)賜書“嶽麓書院”門額,正式命名。為南宋四大書院之一。南宋紹興初年以後多次毀於兵火,清康熙七年(1668)巡撫周臺南重建。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改書院為湖南高等學堂。民國元年 (1912) 設高等師範學校於此。民國七年(1918)湖南省立高等工業專門學校遷設於書院舊址。民國十四年(1925),工業專門學校與法政、商業專門學校合併改為湖南大學。該書院在中國教育史上占有一定地位。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書院現存建築為清代所建,分為講學、藏書和供禮三部分,占地面積 2萬平方米。是一座二進的庭院式磚木結構建築,左右對稱,主體突出。前院為講學的地方,築有山門、講堂、湘水校經堂。山門為五間硬山出三山屏風墻,為南方將軍門式;講堂為五間單層歇山琉璃脊建築,內四界前後出雙步,外接捲棚,兩邊及後檐磚墻承重,內嵌朱熹手跡“忠孝”、“廉節”;講堂左邊的湘水校經堂為五間二層硬山。大門至講堂中間為庭院,兩側為東西齋,現存的豐學、教學二齋為抗日戰爭勝利後重建。
後院為藏書部分,建有御書樓。後院左側有四箴亭、濂溪祠、六君子堂、崇道祠、船山祠等建築,均為三間硬山,分別祀程頤、程灝、周敦頤、王夫之等歷代諸賢。書院左側為文廟,現存大成門、大成殿和東西廡為抗戰後重建,但佈局基本保留清代規製。石構和前面照壁為清代遺物。院內保存歷代碑刻73塊,其中有麓山寺碑,約1400餘字,記載麓山寺興建始末,為唐開元十八年(730)文學家兼大書法傢李邕撰文並書,是湖南目前最早的碑刻之一。另外還有明清兩代有關書院、學規、法帖等碑刻。
1981~1986年國傢有關單位和湖南省人民政府撥款,對書院進行全面維修,恢復了清代時期的規模,同時保存了清代庭院式的建築風格。現書院內設湖南大學嶽麓書院研究所,負責保護和管理工作。
(熊傳新) |
|
妙高峰 | 湖南一師 | 湖南 | 長沙 | 書院 | 旅遊 | 湖南大學 | 教育 | 學府 | 嶽麓山 | 坡屋頂 | 柳士英 | |
|
|
嶽麓書院史話 | 嶽麓書院的演講 | 湖南大學嶽麓書院 | 嶽麓書院旁有風雩亭 | 嶽麓書院創建1030周年暨湖南大學定名80周年書法美術攝影展作品集 | 思往昔,謾咨嗟。幾番魂夢轉天涯。葵軒老子今何在,嶽麓風雩噪暮鴉。(嶽麓書院旁有風雩亭) | 思往昔謾咨嗟幾番魂夢轉天涯葵軒老子今何在嶽麓風雩噪暮鴉嶽麓書院旁有風雩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