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由于太阳和月球引力对地球赤道隆起部分的作用及地轴对黄道的倾斜,引起春分点向西移动,使回归年比恒星年短的现象。公元前150年前后,由希腊天文学家喜帕恰斯首先发现。中国最早定出精确岁差值的天文学家是晋代虞喜(281-356)。 |
|
地轴绕着一条通过地球中心而又垂直于黄道面的轴线的缓慢圆锥运动,周期为26000年,由太阳、月球和其他行星对地球赤道隆起物的吸引力所造成;结果是春分点逐渐向西移动 |
|
由于太阳和月亮的引力对于地球赤道的微小影响,使地轴在黄道轴的周围作圆锥形运动,慢慢向西移动,约二万六千年环绕一周,同时使春分点以每年50.2角秒的速度向西移行。这种现象叫做岁差。我国最早定出较为精确岁差值的是 晋 代的 虞喜 ,得出“五十年退一度”的结论,使我国的历法较早地区分了恒星年和太阳年。最早计算岁差的历法是 祖冲之 的《大明历》。《隋书·艺术传·张胄玄》:“ 宋 祖冲之 於岁周之末,创设差分,冬至渐移,不循旧轨。每四十六年,却差一度。”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象数一》:“ 汉 世尚未知黄道岁差。至 北齐 张子信 方候知岁差。”《元史·历志一》:“至 晋 虞喜 、 宋 何承天 、 祖冲之 ,谓岁当有差,因立岁差之法。”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英杰归真》:“盖天行至健,确然有常,本无古今之异。其岁差盈缩迟疾诸行,古无而今有者因其数甚微,积久始著。” |
|
equinoxes,precession of
地球自转轴的进动引起春分点位移的现象。在日、月的引力作用下,地球自转轴的空间指向并不固定,呈现为绕一条通过地心并与黄道面垂直的轴线缓慢而连续地运动,大约25800年顺时针向(从北半球看)旋转一周 , 描绘出一个圆锥面 。此圆锥面的顶角等于黄赤交角 23.°5 。 于是天极在天球上绕黄极描绘出一个半径为 23.°5 的小圆 , 也使春分点沿黄道以与太阳周年视运动相反的方向每 25800年旋转一周 ,每年西移约 50.″3 。 这种由太阳和月球引起的地轴的长期进动(或称旋进)称为日月岁差。此外,在行星的引力作用下,地球公转轨道平面不断地改变位置,这不仅使黄赤交角改变,还使春分点沿赤道产生一个微小的位移,其方向与日月岁差相反,这一效应称为行星岁差。行星岁差使春分点沿赤道每年东移约0.″13。日月岁差和行星岁差的综合作用使天体的坐标如赤经、赤纬等发生变化,一年内的变化量称为周年岁差。此外,根据广义相对论,旋转物体的自转轴会在空间产生相对论性进动,称为测地岁差。地球的测地岁差为1.″98/世纪,方向为逆时针向。 |
什么是岁差 What is the precession |
通俗地说,众所周知,地球类似于陀螺,绕地轴自转。陀螺旋转时不一定精确地平行于地面转动。由此陀螺两边所受重力不平衡而摇动甚至停下。地球也是如此,这就造成了“岁差”。岁差即为地球自转轴的进动引起春分点位移的现象。在日、月的引力作用下,地球自转轴的空间指向并不固定,呈现为绕一条通过地心并与黄道面垂直的轴线缓慢而连续地运动,大约25800年顺时针向(从北半球看)旋转一周 , 描绘出一个圆锥面 。此圆锥面的顶角等于黄赤交角 (23.5°26′21″) 。 于是天极在天球上绕黄极描绘出一个半径为 23.5° 的小圆 , 也使春分点沿黄道以与太阳周年视运动相反的方向每 25800年旋转一周 ,每年西移约 50.3 ″。 这种由太阳和月球引起的地轴的长期进动(或称旋进)称为日月岁差。此外,在行星的引力作用下,地球公转轨道平面不断地改变位置,这不仅使黄赤交角改变,还使春分点沿赤道产生一个微小的位移,其方向与日月岁差相反,这一效应称为行星岁差。行星岁差使春分点沿赤道每年东移约0.13″。日月岁差和行星岁差的综合作用使天体的坐标如赤经、赤纬等发生变化,一年内的变化量称为周年岁差。此外,根据广义相对论,旋转物体的自转轴会在空间产生相对论性进动,称为测地岁差。地球的测地岁差为1.98″/世纪,方向为逆时针向。地球赤道与其公转的轨道“黄道”并不重合,他们所在的面的交点就是春分点和秋分点。太阳从春分点回到春分点的时间叫做回归年,地球公转一年所需时间叫做恒星年。回归年比恒星年短约20分钟,为地球运动时收其他天体引力作用使地轴发生周期性变化所致 |
岁差影响了什么 What impact precession |
岁差影响了什么
岁差和章动引起天极和春分点位置相对恒星的变化。
因为岁差,北极星随时间变动。古北极星为天一星、太乙、帝星、天枢。宋之后到如今勾陈一成为北极星。一万年以后,织女星将成为北极星。
因为岁差,古希腊时期的黄道十二星座已增加到十三个(增加的为蛇夫座)。
太阳历中的隔年置闰也和岁差有关。 |
谁发现了岁差 Who discovered the precession |
1.东方:虞喜
公元四世纪,中国晋代天文学家虞喜,在分析古星图和星空时,发现星星的位置略有偏移,进而发现岁差,并定出冬至点每50年后退1°。《宋史·律历志》记载:“虞喜云:‘尧时冬至日短星昴,今二千七百余年,乃东壁中,则知每岁渐差之所至。’”岁差这个名词即由此而来。
2.西方:喜帕恰斯
公元前二世纪,古希腊天文学家喜帕恰斯在编制一本包含1,022颗恒星的星表时,把他测出的星位与150多年前阿里斯提留斯和提莫恰里斯测定的星位进行比较,发现恒星的黄经有较显著的改变,而黄纬的变化则不明显。在这150年间,所有恒星的黄经都增加约1°5。喜帕恰斯认为,这是春分点沿黄道后退所造成的,并推算出春分点每100年西移1°。这是岁差现象的最早发现。 |
|
岁差 天文百科
地球就象是一个旋转的陀螺,而陀螺在转动时,它的轴并不是垂直于地面完全不动的,而且在微微晃动,这种现象在物理学上称为“进动”。地球也是这样,它的自转轴在天空中的方向是不断变化的,并不总是指向某一固定点,这在天文学上叫做岁差。 |
|
- n.: precession, precession of the equinoxes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