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 : 薯蓣科 : 单子叶植物纲 > 山药
目录
《山药 yam》
诗人: 张舜民 Zhang Shunmin

  人无本则忧,物以地为贵。
  如何山芋辈,天下称宋卫。
No. 2
  又称薯蓣”。多年生缠绕藤本。其地下块茎可供食用或作中药。有健脾、补肺、固肾、益精的功能。可治脾虚泄泻、久痢、虚劳咳嗽、消渴、遗精、小便频数等。
No. 3
  薯蓣的别名。 晋 王羲之 有《山药帖》。见《宣和书谱·草书三·王羲之》。 唐 马戴 《过野叟居》诗:“呼儿採山药,放犊饮溪泉。” 宋 苏轼 《十月十四日以病在告独酌》诗:“铜炉烧柏子,石鼎煮山药。” 宋 林洪 《山家清供·玉延索饼》:“山药名薯蕷, 秦 楚 之间名玉延。”
No. 4
  山药
  (侯宁极《药谱》)
  【异名】藷藇、署预(《山海经》),薯蓣、山芋(《本经》),诸署、署豫、玉延,修脆、几草(《吴普本草》),藷(《山海经》郭璞传),山藷(《别录》),延草(《兼名苑》),王芋(《杂要诀》)。薯药(《清异录》),淮山药(《饮片新参》),蛇芋(《浙江中药手册》),野山豆(《江苏植药志》),山板术(《广西中药志》),白苕(《四川中药志》),九黄姜、野白薯(《湖南药物志》),扇子薯、佛掌薯(《药材学》),白药子(《杭州药植志》)。
  【来源】为薯蓣科植物薯蓣的块茎。
  【植物形态】薯蓣
  多年生缠绕草本。块茎肉贸肥厚,略呈圆柱形,垂直生长,长可达1米,直径2~7厘米,外皮灰褐色,生有须根。茎细长,蔓性,通常带紫色,有棱,光滑无毛。叶对生或3叶轮生,叶腋间常生珠芽(名零余子);叶片形状多变化,三角状卵形至三角状广卵形,长3.5~7厘米,宽2~4.5厘米,通常耳状3裂,中央裂片先端渐尖,两侧裂片呈圆耳状,基部戟状心形,两面均光滑无毛;叶脉7~9条基出;叶柄细长,长1.5~3.5厘米。花单性,雌雄异株;花极小,黄绿色,成穗状花序;雄花序直立,2至数个聚生于叶腋,花轴多数成曲折状;花小,近于无柄,苞片三角状卵形;花被6,椭圆形,先端钝;雄蕊6,花丝很短;雌花序下垂,每花的基部各有2枚大小不等的苞片,苞片广卵形,先端长渐尖;花被6;子房下位,长椭圆形,3室,柱头3裂。蒴果有3翅,果翅长几等于宽。种子扁卵圆形,有阔翅。花期7~8月。果期9~10月。
  生山野向阳处。现各地皆有栽培。本植物的藤(山药藤)、叶腋间的珠芽(零余子)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采集】11~12月采挖,切去根头,洗净泥土,用竹刀刮去外皮,晒干或烘干,即为毛山药。选择粗大的毛山药,用清水浸匀,再加微热,并用棉被盖好,保持湿润闷透,然后放在木板上搓揉成圆柱状,将两头切齐,晒干打光,即为光山药
  【药材】①毛山药:呈圆柱形,弯曲而稍扁,长约15~30厘米,直径1.5~6匣米,表面黄白色或棕黄色,有明显纵皱及未除尽之栓皮,并少数根痕。质较硬,断面白色,颗粒状,粉质。气微,味甘微酸,嚼之发粘。
  ②光山药:呈平滑的圆柱形,长10~20厘米,直径2~4厘米。表面淡黄白色,光滑。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白色,粉质。气微,微甘味酸,嚼之发粘。以质坚实,粉性足,色洁白者为佳。
  主产河南。此外,湖南、湖北、山西、云南、河北、陕西、江苏、浙江、江西、贵州、四川等地亦产。一般以河南博爱,沁阳、武陟、温县等地(古怀庆所属)所产质量最佳,习称"怀山药"。
  除上述正品山药外,在少数地区尚有以日本薯蓣(长江以南各省多有野生,其块茎习称野山药,土山药,原植物参见"风车儿"条)、三角叶薯蓣(分布云南、四川、西藏)等多种薯蓣属植物的块茎也作山药使用。
  【炮制】山药:拣去杂质,用水浸泡至山药中心部软化为度,捞出稍晾,切片晒干或烘干。炒山药:先将麸皮均匀撒布于热锅内,俟烟起,加入山药片拌炒至淡黄色为度,取出,筛去麸皮,放凉(每山药片100片,用麸皮10斤)。
  《本草衍义》:"山药入药,其法,冬月以布裹手,用竹刀子剐去皮,于屋檐下风径处,盛竹筛中,不得见日色。一夕乾五分,俟全乾收之,惟风紧则干速。"
  【性味】甘,平。
  ①《本经》:"味甘,温。"
  ②《别录》:"平,无毒。"
  ③《药性类明》:"味甘,性凉而润。"
  ④《药品化义》:"生者性凉,熟则化凉为温。"
  【归经】入肺、脾、肾经。
  ①《汤液本草》:"手太阴经。"
  ②《伤寒蕴要》:"入手、足太阴二经。"
  ③《得配本草》:"入手、足太阴经血分,兼入足少阴经气分。"
  【功用主治】健脾,补肺,固肾,益精。治脾虚泄泻,久痢,虚劳咳嗽,消渴,遗精、带下,小便频数。
  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用于脾虚食少、久泻不止、肺虚喘咳、肾虚遗精、带下、尿频、虚热消渴。麸炒山药补脾健胃。用于脾虚食少,泄泻便溏,白带过多。
  ①《本经》:"主伤中,补虚,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久服耳目聪明。"
  ②《别录》:"主头面游风,风头(一作'头风')眼眩,下气,止腰痛,治虚劳羸瘦,充五脏,除烦热,强钥。"
  ③《药性论》:"补五劳七伤,去冷风,止腰痛,镇心神,补心气不足,患人体虚羸,加而用之。"
  ④《食疗本草》:"治头疼,助阴力。"
  ⑤《日华子本草》:"助五脏,强筋骨,长志安神,主泄精健忘。"
  ⑥朱震亨:"生捣贴肿硬毒,能消散。"
  ⑦《伤寒蕴要》:"补不足,清虚热。"
  ⑧《纲目》:"益肾气,健脾胃,止泄痢,化痰涎,润皮毛。"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6钱;或入丸、散。外用:捣敷。
  【宜忌】有实邪者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紫芝为之使,恶甘逆。"
  ②《汤液本草》:"二门冬为之使。"
  【选方】①治脾胃虚弱,不思进饮食:山芋、白术各一两,人参三分。上三味,捣罗为细末,煮白面糊为丸,如小豆·大,每服三十丸,空心食前温米饮下。(《圣济总录》山芋丸)
  ②治湿热虚泄:山药、苍术等分,饭丸,米饮服。(《濒湖经验方》)
  ③治噤口痢:干山药一半炒黄色,半生用,研为细末,米饮调下。(《百一选方》)
  ④治心腹虚膨,手足厥冷,或饮过苦涩凉剂,晨朝未食先呕,或闻食即吐,不思饮食,此乃脾胃虚弱:山药一味,锉如小豆大,一半炒热,一半生用,为末,米饮调下。(《普济方))
  ⑤补下焦虚冷,小便频敷,瘦损无力:薯蓣于沙盆内研细,入铫中,以酒一大匙,熬令香,旋添酒一盏,搅令匀,空心饮之,每旦一服。(《圣惠方》)
  ⑥治诸风眩运,益精髓,壮脾胃:薯蓣粉,同曲米酿酒;或同山茱萸、五味子、人参诸药浸酒煮饮。(《纲目》山药酒)
  ⑦治小便多,滑数不禁:白茯苓(去黑皮),干山药(去皮,白矾水内湛过,慢火焙干用之)。上二味,各等分,为细末,稀米饮调服。(《儒门事亲》)
  ⑧治痰气喘急:山药捣烂半碗,入甘蔗汁半碗,和匀,顿热饮之。(《简便单方》)
  ⑨治肿毒:山药,蓖麻子,糯米为一处,水浸研为泥,敷肿处。(《普济方》)
  ⑩治项后结核,或赤肿硬痛:生山药一挺(去皮),蓖麻子二个。同研贴之。(《救急易方》)
  ⑾治乳癖结块及诸痛日久,坚硬不溃:鲜山药和芎藭、白糖霜共捣烂涂患处。涂上后奇痒不可忍,忍之良久渐止。(《本经逢原》)
  ⑿治冻疮:山药少许,于新瓦上磨为泥,涂疮口上。(《儒门事亲》)
中国药典2005版
  名称:
  山药
  汉语拼音:
  Shanyao
  英文名:
  RHIZOMA DIOSCOREAE
  基原:
  本品为薯蓣科植物薯蓣 Dioscorea opposita Thunb.的干燥根茎。冬季茎叶枯萎后采挖,切宏根头,洗净,除去外皮及须根,干燥;也有选择肥大顺直的干燥山药,置清水中,浸至无干心,闷透,切齐两端,用木板搓成圆柱状,晒干,打光,习称“光山药”。
  性状:
  本品略呈圆柱形,弯曲而稍扁,长15-30cm,直径1.5-6cm。表面黄白色或淡黄色,有纵沟、纵皱纹及须根痕,偶有浅棕色外皮残留。体重,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白色,粉性。气微,味淡、微酸,嚼之发黏。光山药呈圆柱形,两端平齐,长9-18cm,直径1.5-3cm。表面光滑,白色或黄白色。
  鉴别:
  本品粉末类白色。淀粉粒单粒扁卵形、三角状卵形、类圆形或矩圆形,直径8-35μm,脐点点状、人字状、十字状或短缝状,可见层纹;复粒稀少.由2-3分粒组成。草酸钙针晶束存在于黏液细胞中,长约至240μm,外晶粒2-4μm。具缘纹孔导管、网纹导管、螺纹导管及环纹导管直径12-48μm。
  炮制方法:
  山药 除去杂质,分开大小个.泡润至透`,切厚片,干燥。
  麸炒山药 取净山药片,照麸炒法(附录Ⅱ D)炒至黄色。
  性味:
  甘,平。
  归经:
  归脾、肺、肾经。
  功效:
  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
  主治:
  用于脾虚食少,久泻不止,肺虚喘咳,肾虚遗精,带下,尿频,虚热消渴。麸炒山药补脾健胃。用于脾虚食少,泄泻便溏,白带过多。
  用法用量:
  15-30g。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中西药分类:
  中药(药材及饮片)
中 草 药
    RHIZOMA DIOSCOREAE
中国药典2000版
  山药
  拼音名:Shanyao
  英文名:RHIZOMADIOSCOREAE
  书页号:2000年版一部-22
  本品为薯蓣科植物薯蓣DioscoreaoppositaThunb.的干燥根茎。冬季茎叶枯萎后
  采挖,切去根头,洗净,除去外皮及须根,用硫黄熏后,干燥;也有选择肥大顺直的干
  燥山药,置清水中,浸至无干心,闷透,用硫黄熏后,切齐两端,用木板搓成圆柱状,
  晒干,打光,习称“光山药”。
  【性状】本品略呈圆柱形,弯曲而稍扁,长15~30cm,直径1.5~6cm。表面黄白
  色或淡黄色,有纵沟、纵皱纹及须根痕,偶有浅棕色外皮残留。体重,质坚实,不易
  折断,断面白色,粉性。无臭,味淡、微酸,嚼之发黏。光山药呈圆柱形,两端平齐,
  长9~18cm,直径1.5~3cm。表面光滑,白色或黄白色。
  【鉴别】本品粉末类白色。淀粉粒单粒扁卵形、类圆形、三角状卵形或矩圆形,
  直径8~35μm,脐点点状、人字状、十字状或短缝状,可见层纹;复粒稀少,由2~
  3分粒组成。草酸钙针晶束存在于黏液细胞中,长约至240μm,针晶粗2~5μm。具
  缘纹孔、网纹、螺纹及环纹导管直径12~48μm。
  【炮制】山药除去杂质,分开大小个,泡润至透,切厚片,干燥。
  麸炒山药取净山药片,照麸炒法(附录ⅡD)炒至黄色。
  【性味与归经】甘,平。归脾、肺、肾经。
  【功能与主治】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用于脾虚食少,久泻不止,肺
  虚喘咳,肾虚遗精,带下,尿频,虚热消渴。麸炒山药补脾健胃。用于脾虚食少,泄泻
  便溏,白带过多。
  【用法与用量】15~30g。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百科辞典
  shanyao
  山药
  yam
  薯蓣科植物薯蓣Dioscorea opposita Thunb. 的干燥根茎。
英文解释
  1. :  cinnamomvine,  Common Yan Rhizome,  Rhizoma Dioscoreae,  Common Yam Rhizome,  Wingde Yan Rhizome,  rhizoma batatatis,  Chinese yam
  2. n.:  yam
法文解释
  1. n.  igname de Chine
  2. n.  Dioscorea batatas
近义词
, 薯蓣, 藷藇, 署预, 山芋, 诸署, 署豫, 玉延, 修脆, 几草, 山藷, 延草, 王芋, 薯药, 淮山药, 蛇芋, 野山豆, 山板术, 白苕, 九黄姜, 野白薯, 扇子薯, 佛掌薯, 白药子
荷兰薯, 地蛋, 山药豆, 山洋芋, 土豆, 洋山芋, 洋芋, 土豆儿, 山药蛋, 馍馍蛋, 薯仔, 土芋, 土卵, 阳芋, 马铃薯
相关词
植物中药药用植物饮食食疗保健食谱料理
野菜食谱食物更多结果...
包含词
山药蛋
分类详情
安格那山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