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 : 古文 : 中国铁路客运营业站 > 山市
目录
《山市 Mountain City》
诗人: 姚勉 Yao Mian

  路询山市宿,店近石桥横。
  老水穿檐过,低窗照水明。
  雨声凄客思,野处惬幽情。
  沽酒聊牵睡,茅柴醉不成。
山区集市 Mountain Market
  山区集市。 唐 张籍 《送海客归旧岛》诗:“竹船来 桂 府,山市卖鱼鬚。” 明 曹学佺 《过木渎》诗:“琢研开山市,为园灌药苗。”
山中蜃景 Mountain mirage
山市 山中蜃景
山市 山中蜃景
  山中蜃景。 元 赵显宏 《昼夜乐·春》曲:“游赏园林酒半酣,停驂;停驂看山市晴嵐。”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五:“然人知有海市,而不知有山市。 东省莱 潍 去邑西二十里许,有 孤山 ,上有 夷齐庙 。誌称春夏之交,西南风微起,则 孤山 移影城西。从城上望之,凡山峦林木、神祠人物,无不聚现。踰数时,渐远,渐无所覩矣。”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山市》:“ 奂山 山市,邑八景之一也。”
科学知识 Scientific knowledge
  山市即山中的“海市蜃楼”
  平静的海面、大江江面、湖面、雪原、沙漠或戈壁等地方,偶尔会在空中或“地下”出现高大楼台、城廓、树木等幻景,称海市蜃楼,又称“蜃景”。古人归因于蛟龙之属的蜃,吐气而成楼台城廓,因而得名。
  海市蜃楼是近地面层气温变化大,空气密度随高度强烈变化,光线在铅直方向密度不同的气层中,经过折射进入观测者眼帘造成的结果。常分为上现、下现和侧现海市蜃楼。
  这里说的“山市”,跟海市一样,是一种因折光反射而形成的自然景象。它美丽而又奇特,然而好几年也难得出现一次,只有少数幸运儿在偶尔的机缘里能够见到它,而绝大多数人只能望而兴叹。这篇文章是根据目击者的叙述写的,它历历如画地再现了山市由生成到消失的过程,无论是大笔勾勒或工笔描摹,
《山市》原文 "Mountain City" original
  作者:蒲松龄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 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译文 Translation
  奂山的“山市”,是淄川县八景中的一景,但是经常是多年看不见一次。孙禹年公子跟他的同业朋友在楼上喝酒,忽然看见山头有一座孤零零的宝塔耸立起来,高高地直插青天,你看我,我看你,又惊奇又疑惑,心想这附近并没有这座佛寺。不一会儿,又看见几十座宫殿,瓦是碧绿的,屋脊高高翘起,才明白到原来是(出现)山市了。不久,(又出现了)高高的城墙,高高低低的矮墙,连绵不断六七里,竟然像是一座城了。其中有的像楼,有的像厅堂,有的像街坊,清晰地出现在眼前,数也数不过来。忽然刮起大风,烟尘弥漫,全城的景象变得模糊不清。过一阵子,大风停止,天空晴明,先前的景象全都消失了,只剩下一座高楼,上与天接。(每层)有五间房,窗户都敞开着,都有五处明亮的地方,那是楼外的天空。
  一层一层地指着数上去,房间越高,亮点越小;数到第八层,亮点只有星星那么小;再往上就变得暗淡了,似有若无,看不清它的层次。(低层)楼上的人们来来往往,各干各的事情,有的靠着(栏杆),有的站着,姿态不一。过了一段时间,楼渐渐低矮下来,可以看见楼顶了;渐渐地,又变得跟平常的楼房一样;渐渐地,又变成了高高的平房;突然又缩成拳头一般大小,(再缩)成为豆粒一般大小,终于完全消失。
   我又听说,有早起赶路的人,看到山上有人家、集市和店铺,跟尘世上的情形没有什么区别,所以人们又管它叫“鬼市”。
赏析 Appreciation
  纵观山市出现的全过程,可分三个阶段。
  1.初生阶段:从孤塔高耸到宫殿出现。
  这是目击者眼中的画面。文章还描写了目击者的心理变化:见孤塔时,彼此“相顾惊疑”,表明它是突然出现的,而且跟实景差不多,使人不得不“惊”,但一想到“近中无此禅院”,又不得不“疑”。待到宫殿出现,才悟出原来这是“山市”。这样写就把读者带到目击者所在的地方了。
  以下所写仍是目击者所见画面,但读者在感觉上发生了变化:一切都如同亲见。
  2.发展阶段:城郭的出现。
  先总写一笔:“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颇有恢宏的气象。然后分写:“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虽然寥寥数语,却可以诱发读者想像出一幅跟《清明上河图》相似的画卷来。这幅画卷最后在风中消失,又不禁使人感到怅然。
  3.高潮阶段:危楼的出现。
  因“风定天清,一切乌有”,只剩下一座高接霄汉的危楼,所以楼的形状看得格外清楚,连楼外天空也显现了出来,给人的感觉是距离比先前的城郭缩短了一些。更为特殊的是,楼上还有来来往往的人,或凭或立,与人世无异,这又给人以亲切感,增强了观赏的兴趣。最后写幻景的消失,跟影视中的渐隐镜头颇为相似,又使人感到余味无穷。
  结尾一段写山上的“鬼市”,这是补笔,有照应开头的作用,说明奂山这个地方确实能看到这种奇异的现象。
作者介绍 Author Introduction
  蒲松龄(1640年—1715年),清代著名文学家、短篇小说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山东淄博市淄川区)蒲家庄人,蒙古族。旧志称其“性厚朴,笃交游,重名义,而孤介峭直,尤不能与时相俯仰。”所著有诗词、文赋、杂著、俚曲、戏等,其文言小说《聊斋志异》脍炙人口,广为流传,饮誉海内外。他生于明末,卒于清初,出身书香门第,自幼聪慧,学识渊博,19岁即考得全县第一名,取中秀才。但以后参加科举考试,屡考不中,尽管其学识名闻乡里,但追求功名却始终没能如愿。直到71岁,才按例补为贡生(清代对考了一辈子都没有取得功名,而年龄超过七十岁的考生的安慰性的功名)。四年后,蒲松龄去世。 在科举考试中和官宦仕途上,蒲松龄屡屡受挫,终生不得志。为生活所迫,蒲松龄只好去做私塾先生。他对仕途失落同时,便把精力转到写作上去了。他一边教书,一边开始了文学创作。从20岁起,蒲松龄就开始收集、写作志怪小说。 科场仕途的失败使蒲松龄满腔悲愤,一生的穷困潦倒使他接近和熟悉劳苦平民,身不在官场,反而使他对科举和官场的黑暗腐败有了深刻的认识。他满腹实学,却屡不中举,他牢骚满腹,却无处可发,于是他把牢骚悲愤寄托在《聊斋志异》的创作中,这本书就成了蒲松龄“触时感事”、“以劝以惩”的孤愤之书。
  到蒲松龄40岁时,他的代表作《聊斋志异》一书的大部分已经完成,此后他还不断有所增补和修改。可以说《聊斋志异》这部小说凝聚了蒲松龄一生的心血,是他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也是中国古典短篇小说的高峰。
  所以有人说:若是蒲松龄中举了,最多多一个清官,但中国文学却少掉了一个里程碑,世人也无人知晓蒲松龄。祸福就是这么难于理解的转换,这也是有所失才会有所得。
  除《聊斋志异》外,蒲松龄还有不少诗、词、散文、俚曲,他的作品还有:《聊斋文集》、《聊斋诗集》、《聊斋俚曲》以及《历家文》、《农桑经》、《药崇书》等关于历法、农业、医药等通俗读物,著有《宋七律诗选》和长篇白话小说《醒世姻缘传》。
  蒲松龄大事记:
  明崇祯十三年( 1640年)
  农历四月,蒲松龄生。
  明崇祯十七年( 1644年)
  清顺治元年
  蒲松龄 5岁。
  李自成军陷北京,崇祯帝自缢。清兵入关;李自成军败走。清定都北京。
  顺治 14年(1657年)
  蒲松龄 18岁。与刘氏成婚。
  顺治 15年(1658年)
  蒲松龄 19岁。初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第一进学,受知山东学政施闺章。
  顺治 16年(1659年)
  蒲松龄 20岁。与张笃庆、李尧臣结郢中诗社。
  顺治 17年( 1660年)
  蒲松龄 21岁。应乡试未中。
  康熙元年( 1662年)
  蒲松龄 23岁。长子蒲箬生。
  康熙二年( 1663年)
  蒲松龄 24岁。应乡试未中。
  康熙四年( 1665年)
  蒲松龄 26岁。在本邑王村王永印家坐馆。
  康熙九年( 1665年)
  蒲松龄 30岁。八月,应江苏宝应知县、同邑友人孙蕙之聘,南游做幕。
  康熙十年( 1671年)
  蒲松龄 31岁。春、夏在宝应、高邮。秋辞幕返里。三子蒲笏生。
  康熙十一年( 1672年)
  蒲松龄 32岁。四月,随本邑缙绅高珩、唐梦赉游崂山。秋应乡试未中。
  康熙十二年( 1673年)
  蒲松龄 33岁。在本县丰泉乡王观正家坐馆。
  康熙十四年( 1675年)
  蒲松龄 35岁。应乡试未中。四子蒲筠生。
  康熙十八年( 1679年)
  蒲松龄 40岁。开始在本县西蒲村毕际有家坐馆。三月,已作成之狐鬼小说初步结集,定名《聊斋志异》。高珩为之作序。
  康熙二十二年( 1683年)
  蒲松龄 44岁。作《婚嫁全书》。长孙蒲立德生。
  康熙二十三年( 1684年)
  蒲松龄 45岁。作《省身语录》。
  康熙二十六年( 1687年)
  蒲松龄 48岁。春,结识大诗人王士祯。夏,王士祯来信索阅《聊斋志异》。秋,蒲松龄应乡试,因“越幅”被黜。
  康熙二十九年( 1690年)
  蒲松林 51岁。秋应乡试,再次犯规被黜。
  康熙三十二年( 1693年)
  蒲松龄54岁。春,山东按察使喻成龙慕名邀请,到济南作客数日。馆东毕际有病逝,蒲松龄作《哭毕刺史》八首。
  康熙三十六年( 1697年)
  蒲松龄58岁。选《庄列选略》。朱缃寄诗、札,续借《聊斋志异》未读到的稿本。
  康熙四十一年( 1702年)
  蒲松龄63岁。暮春赴济南,滞留数月,应乡试未中。王观正病卒。
  康熙四十五年( 1706年)
  蒲松龄67岁。作《药祟书》。朱缃抄录《聊斋志异》全书毕,题诗三首。
  康熙四十八年( 1709年)
  蒲松龄70岁。岁暮,撤帐归家,结束在毕家三十年的西宾生涯。
  康熙四十九年( 1710年)
  蒲松龄71岁。十月,与张笃庆、李尧臣同举乡饮介宾。
  康熙五十年( 1711年)
  蒲松龄72岁。五月,王士稹病逝,蒲松龄有《五月晦日夜梦渔洋先生枉过,不知尔时已捐客数日矣》四首挽之。十月,赴青州考贡,为岁贡生,受知山东学政黄书琳。作俚曲《墙头记》。
  康熙五十二年( 1713年)
  蒲松龄74岁。八月,刘氏病卒。
  康熙五十四年( 1715年)
  蒲松龄76岁。正月,病逝。
《聊斋志异》简介 "Strange" Introduction
  “聊斋”是蒲松龄的书斋名,所谓“聊”就是在交谈,话说蒲松龄在他居住的地方附近设一茶棚,凡是进来的人是不收银子的,捧上一壶茶坐下来和客人闲谈,他就专门问一些奇闻异事,蒲松龄的“聊斋”变由此而生。然后,蒲松龄就把听来的这些事情经过自己的加工润色后记录下来。“志”变产生了(记录)。“异”当然就是旨在说明自己所记录的事情都是奇闻异事。“聊斋志异”变由此而生。
  《聊斋志异》是一部具有独特思想风貌和艺术风貌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多数小说是通过幻想的形式谈狐说鬼,但内容却深深地扎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曲折地反映了蒲松龄所生活的时代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思想愿望,熔铸进了作家对生活的独特的感受和认识。蒲松龄在《聊斋自志》中说:“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在这部小说集中,作者是寄托了他从现实生活中产生的深沉的孤愤的。因此我们不能只是看《聊斋志异》奇异有趣的故事,当作一本消愁解闷的书来读,而应该深入地去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爱和恨,悲愤和喜悦,以及产生这些思想感情的现实生活和深刻的历史内容。由于《聊斋志异》是一部经历了漫长时期才完成的短篇小说集,故事来源不同,作者的思想认识前后有发展变化,加上作者世界观本身存在矛盾,因而全书的思想内容良莠不齐,比较复杂。但从总体看来,优秀之作占半数以上,主要倾向是进步的,真实地揭示了现实生活的矛盾,反映了人民的理想、愿望和要求。歌颂生活中的真、善、美,抨击假、恶、丑,是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总的艺术追求,也是这部短篇小说集最突出的思想特色。
  从题材内容来看,《聊斋志异》中的作品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
  第一类,是反映社会黑暗,揭露和抨击封建统治阶级压迫、残害人民罪行的作品
  第二类,是反对封建婚姻,批判封建礼教,歌颂青年男女纯真的爱情和争取自由幸福而斗争的作品
  第三类,是揭露和批判科举考试制度的腐败和种种弊端的作品
  第四类,是歌颂被压迫人民反抗斗争精神的作品
  第五类,总结生活中的经验教训,教育人要诚实、吃苦耐劳、知过能改等等,带有道德训诫意义的作品
重点字词解释 Key terms explained
  1. 奂山 解释:山名。旧淄州县有奂山,也做焕山。
  2.然数年恒不一见 解释:但是经常是多年看不见一次。恒,经常。然:但是。
  3.青冥 解释:青天,天空。
  4.相顾 解释: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5.近中 解释:近处。
  6.禅院 解释:寺院。禅,佛教用语,表示与佛教有关的事物。
  7.无何 解释:不久,不一会儿。
  8.飞甍 解释:飞檐。甍,屋檐。
  9.始悟 解释:才明白。
  10.未几 解释:不久,不一会儿。
  11.高垣睥睨 解释:高高低低的城墙。高垣,高墙。睥睨,指女墙,即城墙上呈凹凸形的矮墙。又写做“埤堄”。
  12.连亘 解释:接连不断。
  13.居然城郭 解释:竟然像一座城市。居然,竟然。城郭,城市。
  14.中有楼若者 解释:其中有的像楼。
  15.堂若者 解释:有的像厅堂。堂,厅堂。
  16.坊若者 解释:有的像街巷。坊,街巷,店铺。
  17.历历在目 解释:清晰地出现在眼前。
  18.莽莽然 解释:这里形容尘土之大。莽莽,广大。
  19.依稀 解释:隐隐约约。
  20.乌有 解释:没有。乌,同“无”。
  21.危楼 解释:高楼。危,高。
  22.霄汉 解释:云霄与天河。
  23.窗扉 解释:窗户。
  24.洞开 解释:大开。
  25.裁如星点 解释:仅仅像星星点点。裁,同“才”,仅仅。
  26.黯然缥缈 解释:昏暗得看不分明。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27.往来屑屑 解释:形容来往匆匆。屑屑,忙碌的样子。
  28.凭 解释:靠着。
  29.不一状 解释:形状不一。
  30.逾时 解释:过了一会儿。逾,越过。
  31.倏忽 解释:突然。
  32.人烟市肆 解释:人家和商店。市肆,集市。肆,店铺。
通假字 Pass off the words
  乌有:没有。乌,通“无”。
  裁:通“才”,仅仅。
  然数年恒不一见:“见”同“现”
古今义词 Ancient and modern meaning of the word
  直接
  (原文: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
  古义:一直连接到
  今译:不经过中间的事物。
  危
  (原文: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
  古义:高,高耸。
  今译:危险。
  睥睨
  (原文:未几,高垣睥睨)
  古义:指女墙,即城墙上呈凹凸形的矮墙。
  今译: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一词多义 Polysemy
  然
  (原文:然数年恒不一见)
  但是,而然(表转折)
  (居然城郭矣)
  竟然(放词尾)
  数
  (原文:见宫殿数十所)
  几,几个
  (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表示计数。
  一
  (原文:惟危楼一座)
  数词,表数目
  (原文:夫天下之不可一亦明矣)
  动词,统一。
主题思想 Theme
  揭露当时现实的黑暗和官吏的罪恶,对科举制度和礼教也有所批判,并以同情的笔调描绘了青年男女相爱的故事。但书中也存在着一些宣传“忠,孝,节,义”的封建伦理观念和迷信色彩。
课文研讨 Seminar texts
  一、整体把握
  这里说的“山市”,跟海市一样,是一种因折光反射而形成的自然景象。它美丽而又奇特,然而好几年也难得出现一次,只有少数幸运儿在偶尔的机缘里能够见到它,而绝大多数人只能望而兴叹。这篇文章是根据目击者的叙述写的,它历历如画地再现了山市由生成到消失的过程,无论是大笔勾勒或工笔描摹,都能曲尽其妙。
  二、问题研究
  1.关于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聊斋志异》选本上将此文的体裁定为散文,这是正确的,因为它不仅写出了山市变化莫测的景象,而且表达了目击者的感情,有很美的意境,值得欣赏。但从初学者学习的需要来看,倒无妨把它看作一篇描写性的说明文,因为作者的意图是用描写的手段来说明这种自然景象由生到灭的全过程。如果我们确认这一点,那就要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再造想像力,让学生根据作者的描述在自己的头脑中再造出山市的景象来。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如下一类问题:
  孤塔的底部在什么地方?周围有哪些事物?
  城上有楼吗?你看见城中的街道了吗?
  危楼上有多少人?都在干什么?
  要让学生放开想,能画画儿的还可以任选一个镜头画出来。总之,这堂课一定要生动活泼地进行,不拘一格。
  2.引导学生阅读自然小品
  《聊斋志异》是以写狐鬼故事著称的,但也有个别篇章近似小品,且内容广泛,涉及自然现象(含动物趣闻)、民间技艺等。例如《地震》一文就记录了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夏历)戌时作者在济南亲自经历的一次地震;《木雕人》记木偶戏;《铁布衫法》记气功表演;《狮子》《大鼠》《螳螂捕蝉》等记动物趣闻,等等。读自然小品(当然不限于《聊斋志异》)可以引起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兴趣,扩大视野。
教学建议 Teaching Suggestions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可用一节课指导学生阅读。
  首先我们要知道山市的形成:当光线在同一密度的均匀介质内进行的时候,光的速度不变,它以直线的方向前进,可是当光线倾斜地由这一介质进入另一密度不同的介质时,光的速度就会发生改变,进行的方向也发生曲折,这种现象叫做折射。当你用一根直杆倾斜地插入水中时,可以看到杆在水下部分与它露在水上的部分好象折断的一般,这就是光线折射所成的,有人曾利用装置,使光线从水里投射到水和空气的交界面上,就可以看到光线在这个交界面上分两部分:一部分反射到水里,一部分折射到空气中去。如果转动水中的那面镜子,使投向交界面的光线更倾斜一些,那么光线在空气中的折射现象就会显得更厉害些。当投向交界面的光线如左下图所示的情况时,光线就全部反射到水里,再没有折射到空气中去的光线了。这样的现象叫做全反射。
  空气本身并不是一个均匀的介质,在一般情况下,它的密度是随高度的增大而递减的,高度越高,密度越小。当光线穿过不同高度的空气层时,总会引起一些折射,但这种折射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已经习惯了,所以不觉得有什么异样。
  可是当空气温度在垂直变化的反常,并会导致与通常不同的折射和全反射,这就会产生海市蜃楼的现象。由于空气密度反常的具体情况不同,海市蜃楼出现的型式也不同。
  在夏季,白昼海水湿度比较低,特别是有冷水流经过的海面,水温更低,下层空气受水温更低,下层空气受水温影响,较上层空气为冷,出现下冷上暧的反常现象(正常情况是下暧上凉,平均每隔100米高度,气温降低0.5~0.6 左右)。下层空气本来就因气压较高,密度较大,现在再加上气温又较上层为低,密度就显得特别大,因此空气层下密上稀的差别异常显著。
  假使在我们的东方地平线下有一艘轮船,一般情况下是看不到它的。如果由于这时空气下密上稀的差异太大了,来自船舶的光线先由密度的气层逐渐折射进入稀的气层,并在上层发生全反射,又折回到下层密的气层中来;经过这样弯曲的线路,最后投入我们的眼中,我们就能看到它的像。由于人的视觉总是感到物像是来自直线方向的,因此我们所看到的轮船映像比实物是抬高了许多,所以叫做上现蜃景。
  我国渤海中有个庙岛群岛,在夏季,白昼海水温度较低,空气密度会出现显著地下密上稀的差异,在渤海南岸的蓬莱县(古时又叫登州),常可看到庙岛群岛的幻影。宋朝时候的沈括,在他的名蓍《梦溪笔谈》里就有这样的记载:
  “登州海中时有云气,如宫室台观,城堞人物,车马冠盖,历历可睹。”
  这就是他在蓬莱所看到的上现蜃景。1933年5月22日上午11点多钟,青岛前海(胶州湾外口)竹岔岛上也曾发现过上现蜃景,一时轰传全市,很多人前往观看。1975年在广东省附近的海面上,曾出现一次延续6小时的上现蜃景。
  不但夏季在海面上可以看到上现蜃景,在江面有晨也可看到,例如1934年8月2日在南通附近的江面上就现过。那天酷日当空,天气特别热,午后,突然发现长江上空映现出楼台城廓和树木房屋,全部蜃景长20多里。约半小时后,向东移动,突然消逝。后又出现三山,高耸入云,中间一山,很象香炉;又隔了半小时,才全部消失。
  在沙漠里,白天沙石被太阳晒得灼热,接近沙层的气温升高极快。由于空气不善于传热,所以在无风的时候,空气上下层间的热量交换极小,遂使下热上冷的气温垂直差异非常显著,并导致下层空气密度反而比上层小的反常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前方有一棵树,它生长在比较湿润的一块地方,这时由树梢倾斜向下投射的光线,因为是由密度大的空气层进入密度小的空气层,会发生折射。折射光线到了贴近地面热而稀的空气层时,就发生全反射,光线又由近地面密度小的气层反射回到上面较密的气层中来。这样,经过一条向下向下凹陷的弯曲光线,把树的影像送到人的眼中,就出现了一棵树的倒影。
  由于倒影位于实物的下面,所以又叫下现蜃景。这种倒影很容易给予人们以水边树影的幻觉,以为远处一定是一个湖。凡是曾在沙漠旅行过的人,大都有类似的经历。拍摄影片《登上希夏邦马峰》的一位摄影师,行走在一片广阔的干枯草原上时,也曾看见这样一个下现蜃景,他朝蜃景的方向跑去,想汲水煮饭。等他跑到那里一看,什么水源也没有,才发现是上了蜃景的当。这是因为干枯的草和沙子一样,可以被烈日晒得热浪滚滚,使空气层的密度从下至上逐渐增大,因而产生下现蜃景。
  无论哪一种海市蜃楼,只能在无风或风力极微弱的天气条件下出现。当大风一起,引起了上下层空气的搅动混合,上下层空气密度的差异减小了,光线没有什么异常折射和全反射,那么所有的幻景就立刻消逝了。
  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和教学要求,课堂教学可分为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任务是使学生能顺畅地诵读,熟悉课文中的描写用语,并培养学生的想像力。需时约35分钟。后一部分,任务是完成练习,需时约10分钟。前者是基础,基础打得扎实,练习才能顺利完成。
  下面仅就怎样完成前一部分任务提几条建议:
  一、预习还是要抓。本课生词较多,尽管都有注释,不多读几遍,仍恐难记住;文句要读得顺畅,也并非易事。对这些困难,必须充分估计到,要使学生在预习中对课文有个初步印象,并划出难词难句。
  二、文中四字结构颇多,有的独立成句,如“相顾惊疑”“高垣睥睨”等;有的带有关联词或语末助词,如“(既而)风定天清”“居然城郭(矣)”;有的在句中,如“(然数年)恒不一见”“(见山上)人烟市肆”等。读好这些四字结构是关键。
  读全文至少四遍(约需10分钟)。
  三、把解词和培养学生的想像力结合在一起。全用启发提问的方式,按“山市”的三个画面(塔和宫殿;城郭和其他建筑;危楼一座)依次提问,最后再用时间词语把它们联结起来。(约需20分钟)
  提问完毕,最好将全文再读两遍,要提示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像“山市”的图景,以保持印象的完整。
  关于作家作品的介绍,切忌贪多,如果练习完成得快,也可以讲一两个短小的故事。题注已经讲到了的,用不着重复。
作者介绍 Author Introduction
  蒲松龄(1640-1714),明崇祯十三年─清康熙五十四年,享年74岁,字留仙,身长七尺(约为1.83米),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清代杰出文学家,小说家,山东省淄川县(现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出身于一个逐渐败落的地主家庭。18岁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考皆第一而闻名籍里,补博士弟子员。但后来却屡应省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年近42年,直至61岁时方撤帐归家。1714年(清康熙五十四年)正月病逝。.郭沫若对他的评价是“写人写鬼高人一筹,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蒲松龄一生热衷科举,却始终不得志,72岁时才补了一个岁贡生,因此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感触。他毕生精力完成《聊斋志异》8卷、491篇,约40余万字。内容丰富多彩,故事多采自民间传说和野史轶闻,将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会化,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憎感情和美好理想。作品继承和发展了我国文学中志怪传奇文学的优秀传统和表现手法,情节幻异曲折,跌宕多变,文笔简练,叙次井然,被誉为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此书是“专集之最有名者”;郭沫若先生为蒲氏故居题联,赞蒲氏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老舍也评价过蒲氏“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聊斋志异》书成后,蒲松龄因家贫无力印行,直至1766年(清乾隆三十一年)方刊刻行世。后多家竞相翻印,国内外各种版本达30余种,著名版本有青柯亭本、铸雪斋本等,近20个国家有译本出版。全国《聊斋》出版物有100多种,以《聊斋》故事为内容编写的戏剧、电影、电视剧达160多出(部)。
  除《聊斋志异》外,蒲松龄还有大量诗文、戏剧、俚曲以及有关农业、医药方面的著述存世。计有文集13卷,400余篇;诗集6卷,1000余首;词1卷,100余阕;戏本3出(考词
  九转货郎儿、钟妹庆寿、闹馆);俚曲14种(墙头记、姑妇曲、慈悲曲、寒森曲、翻魇殃、琴瑟乐、蓬莱宴、俊夜叉、穷汉词、丑俊巴、快曲、禳妒咒、富贵神仙复变磨难曲、增补幸云曲),以及《农桑经》、《日用俗字》、《省身语录》、《药崇书》、《伤寒药性赋》、《草木传》等多种杂著,总近200万言。
《聊斋志异》简介 "Strange" Introduction
  “聊斋”是蒲松龄的书斋名,所谓“聊”就是在交谈,话说蒲松龄在他居住的地方附近设一茶棚,凡是进来的人是不收银子的,捧上一壶茶坐下来和客人闲谈,他就专门问一些奇闻异事,蒲松龄的“聊斋”变由此而生。然后,蒲松龄就把听来的这些事情经过自己的加工润色后记录下来。“志”变产生了(记录)。“异”当然就是旨在说明自己所记录的事情都是奇闻异事。“聊斋志异”变由此而生。
  《聊斋志异》是一部具有独特思想风貌和艺术风貌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多数小说是通过幻想的形式谈狐说鬼,但内容却深深地扎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曲折地反映了蒲松龄所生活的时代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思想愿望,熔铸进了作家对生活的独特的感受和认识。蒲松龄在《聊斋自志》中说:“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在这部小说集中,作者是寄托了他从现实生活中产生的深沉的孤愤的。因此我们不能只是看《聊斋志异》奇异有趣的故事,当作一本消愁解闷的书来读,而应该深入地去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爱和恨,悲愤和喜悦,以及产生这些思想感情的现实生活和深刻的历史内容。由于《聊斋志异》是一部经历了漫长时期才完成的短篇小说集,故事来源不同,作者的思想认识前后有发展变化,加上作者世界观本身存在矛盾,因而全书的思想内容良莠不齐,比较复杂。但从总体看来,优秀之作占半数以上,主要倾向是进步的,真实地揭示了现实生活的矛盾,反映了人民的理想、愿望和要求。歌颂生活中的真、善、美,抨击假、恶、丑,是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总的艺术追求,也是这部短篇小说集最突出的思想特色。
  从题材内容来看,《聊斋志异》中的作品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
  第一类,是反映社会黑暗,揭露和抨击封建统治阶级压迫、残害人民罪行的作品
  第二类,是反对封建婚姻,批判封建礼教,歌颂青年男女纯真的爱情和争取自由幸福而斗争的作品
  第三类,是揭露和批判科举考试制度的腐败和种种弊端的作品
  第四类,是歌颂被压迫人民反抗斗争精神的作品
  第五类,总结生活中的经验教训,教育人要诚实、吃苦耐劳、知过能改等等,带有道德训诫意义的作品
  写作特点
  1、悬念起笔。本文开篇就点明“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引起读者极大兴趣,想了解其中的奥秘,可是作者笔锋一转“然数年恒不一见”,又给山市增添了一些神秘的气氛,读者的好奇心被强烈的激发了。
  2、融情入景,以情衬景。作者在描写时,是通过孙禹年及其朋友的眼睛来描写山市奇景的。孙禹年在与朋友饮酒时,忽然看见远处奂山山峰上出现了隐隐约约的高耸的“孤塔”,他们不禁“相顾而疑”,因为此处根本就没有寺院,哪来的孤塔呢?这种强烈的惊奇、迷惑的情绪,既是对离奇的山市景色一种烘托,又是感染读者的一种媒介。作者在描述的过程中融入了这种情绪,一步步吸引读者,去揭开山市的秘密。文中伴随着惊异的情绪波动,层层展开描写,使山市的每一景物,每一次变幻都给人以新奇的感觉。接着,“孤塔”旁又出现了数十所华丽的宫殿,直到此时,作者才点明了“始悟为山市”。孙某及其朋友由“惊疑”而“悟”。伴随着“悟”而来的应该是轻松、释然的心情,集中精神观赏难得一见的山市奇观。
  3、由粗及细,详略得当,例如文中写城郭,仅仅是“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九个字,以虚代实,以略代详,粗线条勾勒了城市的规模和轮廓,对城市的整体布局和具体事物,一概不做细描,只以“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概括。我们虽不知其详细,却能够产生无限的遐想,那城市是多么的繁荣。紧接着,作者对“危楼”的描述却是实写、细写。作者不仅摹写出楼的高大、雄伟以及它简明的结构,并且运用富有表现力的笔墨,写出楼上各色人的活动,细腻地点染了楼中人物的姿态和神韵。如果说,前面是以粗、虚、略的笔法勾勒了城市的概貌,写起来气势飞动的话,那么后面则是以细、实、详的笔墨,具体描绘了山市中的一楼一景,一人一态,写得极有情味,这样的描写,我们不只是看到了“山市”里的高楼、城郭,而且似乎触摸到了“山市”里人情风俗的气息。同时,也使得本是无中生有的山市蜃景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富有实感。同时,作者在描绘景物时点到为止,给读者留下了无限想像与玩味的空间。
  4、动静互变。山市景象变幻不定,作者着力捕捉山市的每一次变化,在短短的一百字中,将其描写的生动、形象、令人拍案叫绝。
鬼市 Ghost town
  据《肃州志.西陲纪要》载, 在祁连山中也出现过“山市蜃楼”。
  丁 (待考)所做的长诗《山市》记叙了变化莫测且有时令之分的“山市”。的确是个有心人,起初他看到“祁连六月堆晴雪,赤日当天冻云结”的壮丽景色时,有人告诉他山中有山市,他还不大相信,心有怀疑:“……羲驭将开九霄紫,黯雾东近山半起,千熊万状顷刻间,傍人为我谈山市。昔闻山市海市同,定有妖蜃藏其中,宝光踅向甘泉浴,凭虚变幻迷长空。怀疑已久末敢说,岂有光天肆妖孽。于是他决心要看个究竟。丁 果真在三年之中的不同时间里看到了景象各异的山市奇景。“初看山市在子丑,妖氛杀气弥山川。往往西隅飞一缕,先为蛇豕后鸠质。饥鸢 狗,争奔腾,狍 突散复聚”。这真是一幅活脱脱的百兽图。而就是在百兽奔腾之中却又“介然铁骑从东来,髀槊腰弓莫可数,指日督从戈影回,卷风直使旌旗怒,恍闻鼙鼓万马嘶,猖狂鸟兽皆擒虏。”在七月间他又看到,“一麾将士气吞牛,四面峰围万重壁,野鹿在囿豕在牢,霜作刀 雨作镝,生擒死馘无盾藏,唱凯归来敛干戚”的两军激烈搏斗的场面。直到十月,丁 才享受到了山市中一片升华的景象,说:“十月使星乍西指,山市形容顿不尔。春树烟笼有万家,家家禾黍话桑麻。又化金城数千雉,绕成五色芙蓉花。晴地熙熙曲阿上,散作祥光归沧蟒。别有余霞蟠结成,紫府仙人白鹤氅。东向神京拜玉尊,金盘甘露 仙掌。更喜新年叱庆云,玉枝轮围金柯分。自从元旦至元夕,碧落朝朝呈锦文,知是天山道帝座,纷纷瑞霭先期贺。”
近义词
山市村
山市镇
相关词
海市蜃楼文言文
包含词
韶山市中山市乳山市江山市昆山市
台山市鹤山市密山市合山市凤山市
黄山市山市镇谅山市涂山市岑山市
唐山市舟山市眉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