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等院校 : 中國 >山東 >泰安 >泰安市區 > 山東科技大學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山東科技大學投訴電話泰安市旅遊投訴電話:0538-8264469
  山東省旅遊投訴電話:0531-82963423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山東科技大學是一所以工為主,工學、理學、管理學、文學、法學、經濟學、教育學等多學科相互滲透、協調發展的省屬重點大學。學校在青島、濟南、泰安三地辦學,由山東省人民政府領導,山東省教育廳主管。
  學校由14個學院、1個獨立學院、6個教學係(部)組成。設有2個博士後流動站,3個一級學科博士點,23個二級學科博士點,3個山東省“泰山學者”設崗學科,76個碩士點,11個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領域,72個本科專業。有包括1個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在內的省部級重點學科(實驗室)16個,青島市重點實驗室1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6個。學校設有國傢製造業信息化培訓中心授權業務中心、國傢外專局外語培訓中心、“山東——俄羅斯科技合作中心”、青島市製造業信息化人才培訓基地。俄羅斯自然科學院在學校設有中國唯一的“中國科學中心”。
  學校現有在校生35000餘名,其中博士、碩士研究生3300餘名,另有成教生30000餘名。有教職工2800人,高級職稱人員855名,其中教授245名,副教授426名。有中國科學院院士3名,中國工程院院士1名,俄羅斯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5名,博士生導師125名,碩士研究生導師630名,國傢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傢6名,首批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傢級人選2名,享受國傢政府特殊津貼教師61名,省部級專業技術拔尖人才41名。
  學校具有較強的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科技開發能力及多學科交叉的綜合科技優勢。在礦業工程、測繪科學與技術、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控製理論與控製工程、計算機軟件與理論、岩土工程、機械電子工程、機械設計及理論等領域有較強的學科基礎和學術優勢。設有礦業工程研究院、材料科學研究院、礦山壓力、特殊開採、油氣盆地、岩土工程、工程爆破、儀器儀表、空間信息、電子工程、計算機應用、金融數學、噪聲振動、礦物加工、太赫茲、人力資源、中國文學、外國語言、應用法學等80餘個研究院(所、室)。學校先後承擔了國傢、部委、省市級的大批科研項目,已取得重要科技成果331項,其中包括國傢發明奬、國傢科技進步奬等在內的國傢、省部級科技成果奬336項,獲準國傢授權專利199項。2000年以來,承擔國傢"863"高科技項目4項,國傢"973"課題(含專題)6項,國傢自然科學基金、社會科學基金項目42項(其中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項,重大國際合作項目1項,國傢傑出青年基金項目1項),國傢科技攻關項目6項,科技部政府間重點國際合作項目1項,國傢軟科學項目1項,省部級項目100餘項。2005年科研經費10522萬元。
  校辦産業已形成機械電子、防水建材、環境保護、信息技術和科技培訓等産業中心,資産總額達5000餘萬元,年經營收入6000餘萬元,振弦傳感技術、等離子熔覆技術和防水建材研發達到國內或國際先進水平,防水建材産品進入國際市場,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學校積極開展對外交流與合作,走教育國際化的道路。已與美國、日本、德國、俄羅斯、法國等15個國傢的近70所高校和研究院所建立了交流與合作關係,開展國際科技合作項目40餘項,並在互訪、進修、聯合培養研究生、文化交流等方面卓有成效,與法國巴黎高等計算機學院、澳大利亞北墨爾本高等技術學院開展了合作辦學項目,與德國安斯巴赫技術大學開展了學生交流項目,與韓國又石大學開展了聯合培養研究生項目。學校接收有日本、俄羅斯、美國、法國、韓國、德國等國留學生,有6個中外聯合實驗室,有20多名教師是國際學術組織的重要成員。學校每年承辦和主辦大型國際學術會議。
  學校編輯出版有《山東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山東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山東科大報》等報刊。
  經過50餘年的發展,學校形成了“團结、勤奮、求是、創新”的優良校風。在新的世紀,山東科技大學將努力建設成一所優勢突出、特色鮮明、整體實力和辦學水平在國內具有較大影響的省屬重點大學。
學校介紹
  青島校區主教學樓山東科技大學是一所以工為主,礦業見長,工學、理學、管理學、文學、法學、經濟學、教育學等多學科相互滲透、協調發展的省屬重點大學。學校在青島(黃島)、濟南、泰安三地辦學,由山東省人民政府領導,山東省教育廳主管。
  學校設有16個學院和9個教學係(部)以及1個獨立學院,有7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3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24個博士學位授權學科、專業;9個山東省“泰山學者”設崗學科;12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77個碩士學位授權學科、專業;14個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領域;75個本科專業。有國傢重點(培育)學科1個,有包括1個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在內的省部級重點學科(實驗室)29個,山東省強化建設重點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1個,青島市重點實驗室2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7個。學校設有國傢製造業信息化培訓中心授權業務中心、國傢外專局外語培訓中心、“山東——俄羅斯科技合作中心”、青島市製造業信息化人才培訓基地。俄羅斯自然科學院在學校設有中國唯一的“中國科學中心”。
  學校現有在校生4萬餘人,其中博士、碩士研究生4510餘人,獨立學院學生8000餘人。有教職工2970餘人,其中專任教師2000餘人,教授257名,副教授433名。有中國科學院院士3名,中國工程院院士1名,俄羅斯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5名,“泰山學者”9名,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傢級人選3名,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人選3名,國傢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傢6名,享受國傢政府特殊津貼教師58名,山東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傢8人,省部級專業技術拔尖人才37名。博士生導師124名。
  學校有全國優秀教師8人,省級優秀教師19人,省級教學名師5人,國傢級特色專業建設6個、國傢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建設點1個,山東省品牌專業建設點3個,山東省特色專業建設點3個;建有國傢級精品課程2門,省級精品課程17門。獲國傢級教學成果二等奬2項,省級教學成果奬58項。畢業生就業率始終保持在全省高校前列。學校已為社會培養了10萬餘名各類人才。
重點學科(實驗室)
  國傢重點(培育)學科
  采礦工程
  山東省重點學科
  采礦工程
  大地測量學與測量工程
  地質工程
  安全技術及工程
  計算機軟件技術及理論
  控製理論與控製工程
  岩土工程
  機械電子工程
  應用數學
  信號與信息處理
  技術經濟及管理
  材料學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礦山災害預防控製實驗室
  山東省重點實驗室——山東省科技廳
  礦業安全工程與環境保護實驗室
  機器人與智能技術實驗室
  山東省重點實驗室——山東省教育廳
  1.機器人與智能技術實驗室
  2.深部礦井安全開採實驗室
  3.基礎地理信息與數字化技術實驗室
  4.沉積成礦作用與沉積礦産實驗室
  5.岩土與結構工程實驗室
  6.礦山機械工程實驗室
  7.微結晶強化工程材料實驗
  海島(礁)測繪技術國傢測繪局重點實驗室
  海島(礁)測繪技術國傢測繪局重點實驗室
  泰山學者設崗學科(9個)
  1、采礦工程
  2、大地測量學與測量工程
  3、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4、岩土工程
  5、控製理論與控製工程
  6、安全技術及工程
  7、攝影測量與遙感
  8、機械電子工程
  9、防災減災工程及防護工程
科學研究
  在科技管理上,由於工作成績突出,五年來,科研處及管理人員獲得省部市校各種奬勵多項:2001年,科研處被教育部授予“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科研管理先進集體”稱號;同年被山東省委宣傳部和省社科規劃領導小組授予“山東省社會科學科研管理先進單位”稱號;
  學校具有較強的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科技開發能力及多學科交叉的綜合科技優勢。在礦業工程、測繪科學與技術、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控製理論與控製工程、計算機軟件與理論、岩土工程、機械電子工程、機械設計及理論等領域有較強的學科基礎和學術優勢。設有工程技術及人文社會科學類專業研究院(所)90餘個。2001年至2008年,共承擔各級各類科研項目2896項,其中承擔國傢“863”計劃項目、“973”計劃項目、科技攻關、“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國傢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傢傑出青年基金、國傢自然科學基金重大國際合作項目、國傢重大國際合作項目、政府間科技合作項目等國傢級項目131項,承擔科技開發(橫嚮)項目2346項,科技經費60949萬元;發表學術論文10643 篇,其中被三大檢索收錄1069 篇,出版著作581部;鑒定科技成果286項,獲準專利60項,獲國傢級科技奬勵6項,省部級科技奬勵168項。2004-2008年連續五年科研經費過億元,2008年科研經費18187萬元。
  校辦産業已形成機械電子、防水建材、環境保護、信息技術和科技培訓等産業中心,振弦傳感技術、等離子熔覆技術和防水建材研發達到國內或國際先進水平,防水建材産品進入國際市場,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學校建有省級大學科技園,科技園已列入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國傢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孵化基地,入駐企業和科研單位50余家。
  學校積極開展對外交流與合作,走教育國際化的道路。已與美國、日本、德國、俄羅斯、法國等17個國傢的88所高校和研究院所建立了交流與合作關係,開展國際科技合作項目50餘項,並在互訪、進修、聯合培養研究生、文化交流等方面卓有成效。學校接收有日本、俄羅斯、美國、法國、韓國、德國、蒙古、巴基斯坦等20個國傢留學生。有6個中外聯合實驗室。20多名教師是國際學術組織的重要成員。學校每年承辦和主辦大型國際學術會議。
  學校編輯出版有《山東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山東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山東科大報》等報刊。
  經過近60年年的發展,學校形成了“團结、勤奮、求是、創新”的優良校風。在新的世紀,山東科技大學將努力建設成一所工科優勢突出、礦業特色鮮明、國內知名的高水平多科性教學研究型大學。
校訓
  團结 勤奮 求是 創新
歷史沿革
  山東科技大學是由“兩個源頭、匯成一條主綫”而來。
  一個源頭:
  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燃料工業部洪山煤礦工業學校。
  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燃料工業部洪山煤礦工業學校遷至安徽省淮南市,更名為淮南煤礦學校。
  1958年,淮南煤礦學校升格為淮南煤礦學院。
  另一個源頭:
  1956年,成立煤炭工業部濟南煤礦學校。
  1958年,濟南煤礦學校升格為山東煤炭工業專科學校。
  1960年,山東煤炭工業專科學校升格為山東煤礦學院。
  匯成一條主綫:
  1963年,淮南煤礦學院成建製遷往濟南並入山東煤礦學院。
  1971年,泰安煤礦學校並入後,學校更名為山東礦業學院。校部由濟南遷至泰安,濟南設分院。
  1980年,山東煤炭教育學院在泰安成立。
  1999年,經國傢教育部和山東省人民政府批準,山東礦業學院與山東煤炭教育學院合併組建山東科技大學
  2001年,山東省財政學校並入山東科技大學
  2001年,在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新校區。
  2004年,學校辦學主體搬遷至青島校區。
院士
  山東科技大學院士
  宋振騏 中國科學院院士 俄羅斯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自産院士)
  陳藴博 中國工程院院士
  劉寶珺 中國科學院院士
  劉盛綱 中國科學院院士
  範維唐 中國工程院院士 特聘教授
  陳 顒 中國科學院院士 特聘教授
  錢七虎 中國工程院院士 特聘教授
  劉先林 中國工程院院士 特聘教授
  寧津生 中國工程院院士 特聘教授
  李德仁 中國科學院院士 特聘教授
  陳俊勇 中國科學院院士 特聘教授
  馮純伯 中國科學院院士
  楊芙清 中國科學院院士
  陳毓川 中國工程院院士
  金 涌 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春秋 俄羅斯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
  宋 揚 俄羅斯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
  陶華學 俄羅斯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
  靳奉祥 俄羅斯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
院係設置
  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
  測繪科學與工程學院
  地質科學與工程學院
  土木建築學院
  機械電子工程學院
  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經濟管理學院
  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
  化學與環境工程學院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研究生教育學院
  文法學院
  外國語學院
  繼續教育學院
  理學院
  藝術與設計學院
  泰山科技學院
歷任領導
  劉子光,山東陵縣人。1920年生,1939年8月加入中國共産黨。從1958年至1970年曾任山東煤炭工業專科學校校長、山東煤礦學院院長、黨委副書記、書記、顧問。劉子光同志無論在煤炭生産還是教育戰綫,堅决貫徹黨的路綫、方針和政策,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為發展煤炭生産和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才做出了卓越成績。特別是在山東煤炭專科學校創建時期,帶領全校師生員工解放思想,自力更生,團结奮鬥,艱苦創業;在山東煤礦學院創建中,1963年山東煤礦學院與淮南礦業學院等校並校後,面對衆多睏難,團结建校,艱苦建校,為創建新型的煤炭高等院校做出了突出的貢獻。1990年4月19日因突發心髒病不幸逝世,享年70歲。
  劉辛人,浙江杭州人。生於1920年。上海交通大學機械係肄業。1941年參加新四軍,1944年加入中國共産黨。1972年調來山東礦業學院工作,任革命委員會副主任。1979年至1980年代理院長,1980年至1983年任院長兼黨委副書記。1983年開始任山東礦業學院顧問。1985年離職休養。劉辛人在任山東礦業學院院長期間,為實現學校工作重點轉移,適應煤炭技術現代化發展的需要,抓了專業調整、穩定教學秩序、重建科研機構等項工作,為把該院建成工、理、管結合的多科性院校奠定了基礎。
  田景瑞,教授,遼寧義縣人。1923年7月生。日本秋田礦專采礦係畢業。中國共産黨黨員。1979年1月調來山東礦業學院工作,先後任係主任、副院長、院長等職。1985年9月後不再做院領導工作,任山東礦業學院地質係教授。享受國傢政府特殊津貼。田景瑞教授在任山東礦業學院領導工作期間,帶領全院師生員工對學校領導體製、學生管理工作的改革進行了有益探索;他註重學生的德、智、體全面培養和發展,高標準,嚴要求,重實效;倡導教學改革,註重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的提高,製定師資培訓規劃,提出明確要求,狠抓具體落實;積極推進國內外的學術交流活動,努力提高學校辦學水平。1998年8月7日,因病醫治無效,在泰安逝世,終年75歲。
  瀋光寒,教授,上海市人。1933年3月生。原蘇聯西伯利亞冶金學院研究生部畢業。中國共産黨黨員。1963年由淮南礦業學院並校來山東煤礦學院,先後任係主任、副院長、院黨委書記、院長等職務。1993年後,不再擔任院領導職務。他在任山東礦業學院黨政領導工作10多年間,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求真務實,推進了學校的綜合改革,使該校辦學規模、辦學層次上新水平,學科專業結構趨於合理。國內外學術交流活動更為活躍。瀋光寒教授長期從事教學和教學管理工作,經驗豐富,成績優異,由他主持完成的《山東礦業學院教學管理改革的實踐和成果》研究,1989年獲山東省教學優秀成果二等奬。瀋教授在學術上也有較深造詣,他主持完成的國傢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岩層與地表移動的模型識別與參數識別》,1992年獲山東省科技進步二等奬,《礦井特殊開採的理論與實踐》一書,1996年獲煤炭部高校優秀教材一等奬。瀋教授享受國傢政府特殊津貼。
  霍萬庫,教授,黑竜江呼蘭縣人。1936年10月生。北京礦業學院機械係結業。中國共産黨黨員。1957年9月來山東煤礦學院任教師,先後任機械係副主任,工程師;教務處副處長、處長。從1985年4月開始,先後任副院長、黨委書記、院長。他任山東礦業學院黨政領導工作近12年,努力工作,措施得力,在促進學院上水平、上規模、上效益、上層次工作中成績突出。辦學指導思想明確,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業務上堅持一拓寬三加強,即拓寬專業,加強基礎,外語,計算機教學;堅持科學管理,愛護學生;抓師資隊伍建設,以科研為竜頭,促教學上水平。為使山東礦業學院由行業性單科性院校嚮多科性大學發展做出了貢獻。霍教授1995年獲得國傢政府特殊津貼。在任職期間,曾三次成為正式代表出席中共山東省黨的代表大會,霍教授在學術上也有較高造詣,由他牽頭和參與進行的《切割大理石岩石鋸條》等項研究,獲得山東省科技進步奬。
  曹書剛,教授,山東冠縣人。1945年9月生。山東礦業學院機電係畢業,中國共産黨黨員。曾任肥城礦務局副局長、黨委副書記、書記。1994年6月,調來山東礦業學院工作,任黨委書記;1996年10月至1999年3月兼任院長。曹書剛教授堅持“圍繞中心抓黨建,抓好黨建促中心”的指導思想和“抓大事、抓重點、抓突破、抓落實”的工作方法,重點抓了跨世紀人才培養和“三重點建設”,近幾年來使山東礦業學院辦學水平、辦學層次、辦學效益上了新臺階;1996年山東礦業學院被山東省高工委、省教委授予“山東省高校德育工作先進單位”榮譽稱號。為迎接高校管理體製的重大改革,積極進行調研和探索,為進一步發展積極進行了準備。曹書剛教授的《煤礦質量標準化理論與實踐》,1994年9月獲煤炭部中國煤炭工業企業管理現代化優秀成果特等奬;曹教授還榮獲“全省優秀企業思想政治工作者”、“全國優秀煤炭職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幹部”稱號,並享受國傢政府特殊津貼。
  劉嚮信,1955年生,山東濱州人,中共黨員,文學博士,教授,山東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傢。歷任山東省教育廳副廳長,山東經濟學院黨委副書記、院長;2005年10月任山東科技大學黨委書記。
  王春秋,1962年生,山東臨朐人,中共黨員,工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共山東省委員會候補委員,俄羅斯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曾任山東礦業學院副院長、院長,1999年起任山東科技大學校長。兼任中國煤炭學會常務理事、山東省煤炭學會副理事長、山東省礦業協會副會長、俄羅斯自然科學院中國科學中心主任等職務。
  官方網站
  http://www.sdust.edu.cn
  http://www.sdkd.net.cn
  非官方論壇
  海天一色http://bbs.sdust.edu.cn/home.php
  學校地址
  青島校區:山東省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前灣港路579號 郵政編碼: 266510
  泰安校區:山東省泰安市泰山區岱宗大街223號 郵政編碼: 271019
  濟南校區:山東省濟南市天橋區勝利莊路17號 郵政編碼: 250031
歷任領導
  劉子光,山東陵縣人。1920年生,1939年8月加入中國共産黨。從1958年至1970年曾任山東煤炭工業專科學校校長、山東煤礦學院院長、黨委副書記、書記、顧問。劉子光同志無論在煤炭生産還是教育戰綫,堅决貫徹黨的路綫、方針和政策,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為發展煤炭生産和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才做出了卓越成績。特別是在山東煤炭專科學校創建時期,帶領全校師生員工解放思想,自力更生,團结奮鬥,艱苦創業;在山東煤礦學院創建中,1963年山東煤礦學院與淮南礦業學院等校並校後,面對衆多睏難,團结建校,艱苦建校,為創建新型的煤炭高等院校做出了突出的貢獻。1990年4月19日因突發心髒病不幸逝世,享年70歲。
  劉辛人,浙江杭州人。生於1920年。上海交通大學機械係肄業。1941年參加新四軍,1944年加入中國共産黨。1972年調來山東礦業學院工作,任革命委員會副主任。1979年至1980年代理院長,1980年至1983年任院長兼黨委副書記。1983年開始任山東礦業學院顧問。1985年離職休養。劉辛人在任山東礦業學院院長期間,為實現學校工作重點轉移,適應煤炭技術現代化發展的需要,抓了專業調整、穩定教學秩序、重建科研機構等項工作,為把該院建成工、理、管結合的多科性院校奠定了基礎。
  田景瑞,教授,遼寧義縣人。1923年7月生。日本秋田礦專采礦係畢業。中國共産黨黨員。1979年1月調來山東礦業學院工作,先後任係主任、副院長、院長等職。1985年9月後不再做院領導工作,任山東礦業學院地質係教授。享受國傢政府特殊津貼。田景瑞教授在任山東礦業學院領導工作期間,帶領全院師生員工對學校領導體製、學生管理工作的改革進行了有益探索;他註重學生的德、智、體全面培養和發展,高標準,嚴要求,重實效;倡導教學改革,註重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的提高,製定師資培訓規劃,提出明確要求,狠抓具體落實;積極推進國內外的學術交流活動,努力提高學校辦學水平。1998年8月7日,因病醫治無效,在泰安逝世,終年75歲。
  瀋光寒,教授,上海市人。1933年3月生。原蘇聯西伯利亞冶金學院研究生部畢業。中國共産黨黨員。1963年由淮南礦業學院並校來山東煤礦學院,先後任係主任、副院長、院黨委書記、院長等職務。1993年後,不再擔任院領導職務。他在任山東礦業學院黨政領導工作10多年間,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求真務實,推進了學校的綜合改革,使該校辦學規模、辦學層次上新水平,學科專業結構趨於合理。國內外學術交流活動更為活躍。瀋光寒教授長期從事教學和教學管理工作,經驗豐富,成績優異,由他主持完成的《山東礦業學院教學管理改革的實踐和成果》研究,1989年獲山東省教學優秀成果二等奬。瀋教授在學術上也有較深造詣,他主持完成的國傢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岩層與地表移動的模型識別與參數識別》,1992年獲山東省科技進步二等奬,《礦井特殊開採的理論與實踐》一書,1996年獲煤炭部高校優秀教材一等奬。瀋教授享受國傢政府特殊津貼。
  霍萬庫,教授,黑竜江呼蘭縣人。1936年10月生。北京礦業學院機械係結業。中國共産黨黨員。1957年9月來山東煤礦學院任教師,先後任機械係副主任,工程師;教務處副處長、處長。從1985年4月開始,先後任副院長、黨委書記、院長。他任山東礦業學院黨政領導工作近12年,努力工作,措施得力,在促進學院上水平、上規模、上效益、上層次工作中成績突出。辦學指導思想明確,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業務上堅持一拓寬三加強,即拓寬專業,加強基礎,外語,計算機教學;堅持科學管理,愛護學生;抓師資隊伍建設,以科研為竜頭,促教學上水平。為使山東礦業學院由行業性單科性院校嚮多科性大學發展做出了貢獻。霍教授1995年獲得國傢政府特殊津貼。在任職期間,曾三次成為正式代表出席中共山東省黨的代表大會,霍教授在學術上也有較高造詣,由他牽頭和參與進行的《切割大理石岩石鋸條》等項研究,獲得山東省科技進步奬。
  曹書剛,教授,山東冠縣人。1945年9月生。山東礦業學院機電係畢業,中國共産黨黨員。曾任肥城礦務局副局長、黨委副書記、書記。1994年6月,調來山東礦業學院工作,任黨委書記;1996年10月至1999年3月兼任院長。曹書剛教授堅持“圍繞中心抓黨建,抓好黨建促中心”的指導思想和“抓大事、抓重點、抓突破、抓落實”的工作方法,重點抓了跨世紀人才培養和“三重點建設”,近幾年來使山東礦業學院辦學水平、辦學層次、辦學效益上了新臺階;1996年山東礦業學院被山東省高工委、省教委授予“山東省高校德育工作先進單位”榮譽稱號。為迎接高校管理體製的重大改革,積極進行調研和探索,為進一步發展積極進行了準備。曹書剛教授的《煤礦質量標準化理論與實踐》,1994年9月獲煤炭部中國煤炭工業企業管理現代化優秀成果特等奬;曹教授還榮獲“全省優秀企業思想政治工作者”、“全國優秀煤炭職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幹部”稱號,並享受國傢政府特殊津貼。
  劉嚮信,1955年生,山東濱州人,中共黨員,文學博士,教授,山東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傢。歷任山東省教育廳副廳長,山東經濟學院黨委副書記、院長;2005年10月任山東科技大學黨委書記。
  王春秋,1962年生,山東臨朐人,中共黨員,工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共山東省委員會候補委員,俄羅斯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曾任山東礦業學院副院長、院長,1999年起任山東科技大學校長。兼任中國煤炭學會常務理事、山東省煤炭學會副理事長、山東省礦業協會副會長、俄羅斯自然科學院中國科學中心主任等職務。
傑出校友
  科技部副部長 尚勇
  湖南省副省長 郭開朗
  棗莊市政協副主席李華中
  安徽省煤田地質局黨委書記、局長 李學文
  神華集團副總經理、中國神華煤製油有限公司總經理 張玉卓
  中國神華煤製油公司黨委書記 林長平
  中煤國際工程集團南京設計研究院院長 孔祥國
  聊城市委書記 宋遠方
  新汶礦業集團公司副董事長、總經理 王元仁
  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常務理事、江西省煤炭工業協會會長 包尚賢
  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協主席、第十五屆中央候補委員 任啓興
  中國石化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院長兼海外研究中心主任 金之鈞
  嘉佳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孟剛
  竜礦集團董事長兼黨委書記 宋子安
  山東省公安廳物證鑒定研究中心理化室主任 郝愫媛
  河北金牛能源邯鄲礦業集團公司董事長 劉建功
  日照山海天城建集團董事長兼總裁 相豐
  煤炭工業部濟南設計研究院院長,山東中濟工程承包公司總經理 郭小平
  北京新陽山科科貿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山東甬泰鋼鐵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 玄甲國
  兗礦集團鮑店煤礦礦長兼黨委副書記 李偉
  山東華寧礦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總經理 程洪良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機電與信息工程學院院長 吳淼
  北京中礦集團董事長 孫浩
  臨沂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 李義文
  兗礦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 王信
  山東華寧礦業集團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總經理 程洪良
  官方網站
  http://www.sdust.edu.cn
  http://www.sdkd.net.cn
  非官方論壇
  海天一色http://bbs.sdust.edu.cn/home.php
  學校地址
  青島校區:山東省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前灣港路579號 郵政編碼: 266510
  泰安校區:山東省泰安市泰山區岱宗大街223號 郵政編碼: 271019
  濟南校區:山東省濟南市天橋區勝利莊路17號 郵政編碼: 250031
學校介紹
  山東科技大學
  山東科技大學建校於1951年,現已發展成為一所以工為主,礦業見長,工學、理學、管理學、文學、法學、經濟學、教育學等多學科相互滲透、協調發展、特色鮮明的省屬重點大學。
  學校在青島、泰安、濟南三地辦學,總占地面積243.16萬平方米(3647.4畝),建築面積135萬平方米,固定資産總值15.52億元、教學儀器設備總值2.95億元。
  學校設有16個學院和9個教學係(部)以及1個獨立學院。有7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3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24個博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12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77個碩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3個碩士專業學位類別,其中工程碩士包含16個授權領域;75個本科專業。有國傢重點(培育)學科1個,省部級重點學科(實驗室)29個,教育部創新團隊1個,山東省軟科學研究基地1個,山東省強化建設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1個,青島市重點實驗室2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7個;山東省“泰山學者”設崗學科9個。學校設有國傢製造業信息化培訓中心授權業務中心、國傢外專局外語培訓中心、山東—俄羅斯科技合作中心、青島市製造業信息化人才培訓基地。俄羅斯自然科學院在學校設有中國唯一的“中國科學中心”。
  學校現有在校生42000餘人,其中博士、碩士研究生5000餘人,獨立學院學生8700餘人。另有繼續教育類學生32000餘人。有教職工2970餘人,其中專任教師2000餘人,教授257名,副教授433名。有中國科學院院士3名,中國工程院院士1名,俄羅斯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5名,“泰山學者”9名,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傢級人選3名,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人選3名,國傢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傢5名,享受國傢政府特殊津貼教師58名,山東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傢8人,省部級專業技術拔尖人才37名,博士生導師124名,全國模範、優秀教師10人,省級優秀教師19人,省級教學名師6人。
  學校有國傢級特色專業建設點6個,山東省品牌專業、特色專業建設點11個;國傢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建設點1個,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7個;國傢級精品課程2門,省級精品課程17門;國傢級教學團隊1個,省級教學團隊4個;近年來獲國傢級教學成果奬二等奬4項,省級教學成果奬70項。2007年,學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中被評為優秀等級。學校畢業生就業率保持在全省高校前列,已為社會培養了14萬餘名各類人才。
  學校具有較強的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科技開發能力及多學科交叉的綜合科技優勢。在礦業工程、測繪科學與技術、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控製理論與控製工程、計算機軟件與理論、岩土工程、機械電子工程、機械設計及理論等領域有較強的學科基礎和學術優勢。設有工程技術及人文社會科學類專業研究院所90餘個。2004至2008年,共承擔各級各類科研項目2884項,其中承擔國傢“863”計劃項目、“973”計劃項目、科技攻關、“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國傢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傢傑出青年基金、國傢自然科學基金重大國際合作項目、國傢重大國際合作項目、政府間科技合作項目等國傢級項目93項,承擔省部、廳局級項目509項,承擔科技開發及技術服務項目2282項;發表學術論文8127篇,其中被SCI、SSCI、A&HCI、EI、ISTP、CSSCI檢索收錄及新華文摘、人大復印報刊資料全文轉載的論文1069篇;出版著作358部;鑒定科技成果174項;獲準專利60項;榮獲上級奬勵142項,其中國傢級科技奬勵4項,省部級科技奬勵138項;科研經費67319萬元,連續五年均過億元,2008年達18187萬元。
  學校建有省級大學科技園,科技園已列入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國傢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孵化基地,入駐企業和科研單位50余家。現已形成機械電子、環境保護和信息技術等産業中心,等離子熔覆技術、礦山安全多功能鑽機技術和振弦傳感技術研發達到國內或國際先進水平,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學校積極開展對外交流與合作,走教育國際化道路。已與美國、日本、德國、俄羅斯、法國等17個國傢的89所高校和研究院所建立了交流與合作關係,有6個中外聯合實驗室,開展國際科技合作項目50餘項。接收有俄羅斯、美國、法國、韓國、日本、德國、蒙古、巴基斯坦等20多個國傢的留學生,20多名教師是國際學術組織的重要成員。學校每年多次舉辦大型國際學術會議。
  學校有《山東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山東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山東科大報》等報刊。
  經過近60年的建設與發展,學校形成了“團结、勤奮、求是、創新”的優良校風。在新的世紀,山東科技大學將努力建設成一所工科優勢突出、礦業特色鮮明、國內知名的高水平多科性教學研究型大學。
相關詞
人物名人山東政治人物美景論壇社區海天一色論壇教授
經濟管理學院地球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山科大學者中國當代經濟師毛孩
碩士廣東河源更多結果...
包含詞
山東科技大學學報山東科技大學建築山東科技大學繼續教育學院
山東科技大學機器人協會山東科技大學學海餐廳山東科技大學圖書館
山東科技大學科技園工業工程山東科技大學山東科技大學工業工程係
山東科技大學工業工程山東科技大學泰山科技學院山東科技大學理學院
山東科技大學機電學院山東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山東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
山東科技大學文法學院山東科技大學地科學院山東科技大學土木建築學院
山東科技大學管理係山東科技大學濟南校區山東科技大學天盾防水建材廠
山東科技大學科技産業總公司山東科技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山東科技大學機器人研究中心
山東科技大學測繪科學與工程學院山東科技大學地質科學與工程學院山東科技大學礦山壓力實驗室
山東科技大學礦山災害預防控製實驗室山東科技大學東方領導智慧研究協會山東科技大學儀器儀表研究所
山東科技大學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山東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山東科技大學機械電子工程學院
山東科技大學化學與環境工程學院山東科技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山東科技大學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
山東科技大學研究生教育學院山東科技大學洛賽爾傳感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