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院校 : 中国 >山东 >淄博 >淄博市区 > 山东理工大学
显示地图
目录
No. 1
  山东理工大学投诉电话淄博市旅游投诉电话:0533-2187222
  山东省旅游投诉电话:0531-82963423
  国家旅游投诉电话:010-65275315
  山东理工大学创建于1956年,是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普通高等院校之一,由山东省人民政府领导。学校坐落在历史悠久的齐文化发祥地——山东省淄博市。
  山东理工大学以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培养社会需要之优秀人才为根本使命。我们坚持教学中心地位,在全国率先实行了按文理大类招生为特征的招生制度改革和以张扬学生个性、凸显学生自主选择为特征的完全学分制改革,构建了集“学识培养”、“素质养成”和“能力培训”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致力于培养“明事理、有教养、能干事”的创新型人才。学生在这里可以修读多学科的优质课程,聆听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的教诲,领略学术前沿的风景,从中体会科学的力量和智者的光辉;可以浏览图书馆几百万册的丰富藏书,利用省内一流的网络技术平台获取信息,在设施先进的实验室里动手操作,从而品味知识的精深和求知的乐趣;还可以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参与挑战杯、数学建模、电子设计等全国性重要赛事,投身社会实践的热潮,深切感受创造的激情和收获的欣喜。建校50年来,十几万“人文素质高、专业基础厚、实践能力强”的学生从这里走出,他们将“厚德、博学、笃行、至善”的校训铭记于心,或专注于学术研究,或投身于社会事业,或创办高科技企业,成为社会栋梁之才。而“无私奉献,追求卓越”的校风和“德业双修,学而不厌”的学风也在这里不断积淀和丰厚,激励着后来的学子勤奋学习、全面发展。
  学校坚持“环境育人”理念,坚信“校园无闲处,处处皆育人”,优美的环境可以启迪智慧、陶冶情操、美化生活、净化心灵。我们依托齐鲁文化的丰厚底蕴,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原则,不断加强校园基本建设和绿化美化,突出人文景观建设,营造了“生态化、园林化、数字化、人文化”的校园环境。在穿寒涉暑的四季轮回中,在占地240公顷的美丽校园里,32000多名学生、2600多名教职工于勤奋读书、精心治学之余,尽情领略着小桥流水、鸟语花香的诗情画意,感受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与美。
  治校兴业,人才为先;治教兴学,惟在得人。我们深刻认识到,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大师是成就大学的关键所在。我们把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汇聚人才、培育团队、成就大师”的师资队伍建设方针,引进、培养、聘用并举,一群卓然有成、不断进取的教师汇聚校园,其中,既有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动力机械和汽轮机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我校校长姚福生先生,又有我国有限几何研究的创始人、我国最早从事编码学和密码学研究的数学家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万哲先先生,我国力学和复合材料领域的知名专家、国内复合材料力学主要学术带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杜善义先生,我国海底科学(海洋地质地球物理)的学术带头人和学科奠基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金翔龙先生,我国精细化工学科带头人和创始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杨锦宗先生,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许厚泽先生,我国最早从事快速成型与制造(rp&m)技术的知名专家和带头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卢秉恒先生,还有一批国家新世纪人才工程入选人才、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级拔尖人才等,他们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己任,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勤勉教学,潜心研究,成为广大学生的良师益友和学校发展的中坚力量。
  山东理工大学高度重视科研工作,我们深信,科学探索,自主创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是大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学校坚持“出人才、出成果、出效益”的科研工作方针,充分发挥“以工为主、理工结合、文理渗透、特色鲜明”的学科布局优势,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不断加强与企业和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积极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我们制定了《山东理工大学服务山东制造业强省建设行动计划》,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整合科研力量,组建学术团队,选定主攻方向,充分利用和依托设立在我校的中国国家工业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工程技术研究院、山东省清洁能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生物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纺织化学品与染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陶瓷基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数字化设计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车辆工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光纤通信检测技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高压电网暂态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矿山尾矿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道路交通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产业经济研究基地、山东省齐文化研究基地等十几个国家级、省级研究机构的综合科技优势,积极参与山东制造业强省建设,承担了一批大项目、大课题。我们还与企业、科研院所联合设立了山东省数控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汽车研究设计院汽车研究所、淄博市机电一体化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山东工程机械集团公司技术中心工程机械研究所、山东省汽车工业总公司车辆测试中心、中国五征产品设计发展中心等10余所科技研发机构,积极开展应用技术研究,解决科技难题,成为山东省重要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基地。
  我们深知,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既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又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学校坚持“面向世界”办学的理念,全面实施国际化战略,积极推进国际化进程,先后与五大洲十几个国家的几十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友好关系,广交朋友,开展卓有成效的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我们欢迎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入读我校,共建多种文化互相交融、和谐发展的良好平台,我们也积极创造条件把我校的学生送到世界各地的高等学府学习深造,使他们深入了解世界,激发创新思维,培养国际视野和世界眼光。
  山东理工大学永远是一所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大学。面对新的发展机遇,我们将在秉承优秀历史传统的基础上,深化改革,开拓创新,凝心聚力,加快发展,全面建设高水平大学,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一 学校简介
  山东理工大学是山东省属重点大学,创建于1956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普通高等院校之一,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完整人才培养体系。学校由山东省人民政府领导,坐落在山东省重要工业基地、齐文化的发祥地——山东淄博市。
  山东理工大学以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培养社会需要之优秀人才为根本使命,坚持教学中心地位,在中国率先实行了以张扬学生个性、尊重学生自主选择为特征的完全学分制改革,构建了“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致力于培养“明事理、有教养、能干事”的创新型人才。
  校训:厚德、博学、笃行、至善
  校风:无私奉献,追求卓越
  学风:德业双修,学而不厌
  山东理工大学把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汇聚人才、培育团队、成就大师”的师资队伍建设方针,引进、培养、聘用并举,有国际享有盛誉的动力机械和汽轮机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工程院主席团成员、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主任、山东理工大学前校长姚福生先生,中国有限几何研究的创始人、中国最早从事编码学和密码学研究的数学家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万哲先先生,中国力学和复合材料领域的知名专家、中国复合材料力学主要学术带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杜善义先生,中国海底科学(海洋地质地球物理)的学术带头人和学科奠基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金翔龙先生,中国精细化工学科带头人和创始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杨锦宗先生,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许厚泽先生,中国最早从事快速成型与制造(RP&M)技术的知名专家和带头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卢秉恒先生等国家新世纪人才工程入选人才、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级拔尖人山东理工大学校门才。
  山东理工大学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强化重点、突出特色”的学科建设方针,实施特色学科建设工程,全力打造品牌学科。2008年有7个省级重点学科、3个省文化厅确立的文化艺术类重点学科、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7个校级特色学科。学校坚持“出人才、出成果、出效益”的科研工作方针,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不断加强与企业和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积极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大力实施《山东理工大学服务山东制造业强省建设行动计划》,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整合科研力量,组建学术团队,选定主攻方向,充分利用和依托设立在山东理工大学的中国国家工业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工程技术研究院等1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院、1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级社科研究基地的综合科技优势,积极参与山东制造业强省建设,承担了一批大项目、大课题。与企业、科研院所联合设立了山东省数控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汽车研究设计院汽车研究所、淄博市机电一体化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山东工程机械集团公司技术中心工程机械研究所、山东省汽车工业总公司车辆测试中心、中国五征产品设计发展中心等10余所科技研发机构,积极开展应用技术研究,解决科技难题,成为山东省重要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基地。
二 历史沿革
  2002年3月,教育部批准山东工程学院与淄博学院合并,组建山东理工大学。原山东工程学院为省属高校,是山东省历史较长的工科院校,其前身为山东农业机械化学院,创建于1956年,是“文革”前山东省仅有的13所本科高校之一。淄博学院是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其前身包括山东建筑材料工业学院(现并入济南大学)分院。山东理工大学成立后,得到山东省政府高度重视和淄博市大力支持,学校进入蓬勃发展的快车道,办学水平和科研实力显著提升。2009年2月24日,山东省学位委员会在济南投票表决立项建设的博士授权单位,山东理工大学以第一名高票入选,一举拿下机械工程、农业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三个一级博士点(涵盖20多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专业)。
三 教学情况
  学校全日制在校生32677人,其中研究生1041人,本科生28566人。设有63个本科专业、43个硕士学位授予学科,在机械工程、农业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三个一级学科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建设立项,博士学位授予学科覆盖的专业按本科一批招生。学科专业涵盖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历史学、教育学8个学科门类,形成了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现有1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省级重点学科、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院、1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省级社科研究基地。学校是教育部首批命名的“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是山东省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研究基地。
  ::: 师 资 概 况 :::
  学校现有教职工2622人,专任教师1720人,其中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者)210人、副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者)531人,博士255人、硕士957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国家“新世纪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4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山东省“泰山学者”1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9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2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双聘院士7人。
  山东理工大学把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作为立校之本,按照“汇聚人才、培育团队、成就大师”的师资队伍建设方针,坚持培养、引进、聘用并举,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目前拥有一大批在国内外具有影响的学者和学术带头人,形成了一支学历层次高、专业结构好、教学科研能力强、年龄梯度合理的教学和科研队伍。
  校园占地240万平方米,东、西两个校区相隔2600米。校舍建筑面积128.58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456.99万册(种),其中电子类图书206.38万册(种)。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94亿元,固定资产总值21.72亿元。中央与地方共建基础实验室20个,山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山东省骨干学科实验教学中心6个。多媒体教室208个。先进的校园网络覆盖全校。运动场面积17.57万平方米,体育教学设施齐全。设有教育技术中心、分析测试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各类教学基本设施很好地满足了人才培养的需要。
  ::: 院 系 设 置 :::
  山东理工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
  交通与车辆工程学院 宏伟的图书馆(侧面)
  轻工与农业工程学院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化学工程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图书馆正面
  理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外国语学院
  法学院
  经济学院
  管理学院
  美术学院
  音乐学院
  体育学院
  国防教育学院
  远程教育学院
  山东理工大学本科优势专业与省级重点学科(实验室)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匹配情况
  1.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机械设计及理论学科,机械电子工程学科,山东省精密模具实验室,山东省数字化设计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976年设置。
  2.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农业机械化工程学科,山东省清洁能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958年设置。
  3.车辆工程专业,车辆工程学科,山东省车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978年设置。
  4.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学科,山东省高压电网暂态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977年设置。
  5.矿物资源工程专业,山东省矿山尾矿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994年设置。
  6.交通运输专业,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学科,山东省道路智能控制与安全运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976 年设置。
  7.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山东省先进复合材料实验室,山东省陶瓷基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工业陶瓷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05年设置。
  8.生物科学专业,山东省生物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01 年设置。
  9.国际经济与贸易,山东省产业经济研究基地,1990年设置。
四 学术成果
  作为山东省教育厅确定的教育教学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学校于2002年起实行按高考文理科类不分专业招生和学分制改革,人才培养质量受到社会广泛好评,自2002年以来本科生年底就业率均在90%以上。2006年至2008年,学校连续三年获得三项国务院表彰的国家技术发明奖,使得学校获得的国家级科技奖励达到9项;十五”以来,学校获省级教学成果奖31项,其中一等奖8项;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10门,省级试点课程8门;建成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品牌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试点专业5个;入选“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18部。
  “十五”以来,学校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729项,其中国家“863”计划项目、“97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各类国家级项目60项,省部级项目280项。获各类科研奖励687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3项,省部级奖励65项。学术论文被SCI、EI、ISTP、SSCI检索收录422篇,出版专著、教材3740部。编辑出版《山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社会科学版)、《管子学刊》等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管子学刊》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CSSCI)。
五 国际交流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与12个国家和地区的32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友好关系,建立经常性的合作办学项目,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互派访问学者与留学生,扩大了学校的国际影响。
六 所获荣誉
  自2002年以来,学校被授予“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单位”、“全国教育系统审计工作先进集体”、“全国高校后勤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产学研合作创新突出贡献奖”、“山东省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示范基地”(全省仅有山东理工大学和山东大学两所高校获此殊荣)、“山东省德育工作优秀高校”、“山东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奖”、“全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山东省花园式单位”、“山东省依法治校示范学校”、“山东省高校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山东省高校招生工作先进集体”、“山东省学校国防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在全国相关高校成功更名以及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活动中,被评为优秀。
   社会声誉
  山东理工大学经过5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办学实力不断增强,社会影响不断提高。自2002年以来,山东理工大学生源充足、质量高,山东省理科生源第一志愿录取率为100%,2006年理科录取分数线高出山东省本科二批分数线19分。广大毕业生基础扎实、作风朴实、实践与创新能力强,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和敬业精神,受到社会各界一致好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新华网等媒体对山东理工大学办学水平给予高度评价。
  2004年,山东理工大学在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公布的“国内受理专利量高校排名”中列中国高校第85位、山东省属高校第1位;2004、2005年,在教育部“科技成果登记项目排序”中,山东理工大学分别列中国高校第119位(山东省属高校第4位)和第93位(山东省属高校第3位);在2006年中国校友会和《21世纪人才报——大学周刊》公布的“中国高校杰出企业家校友榜”中,山东理工大学列中国高校第90位;在“中国高校奥运冠军校友榜”中,山东理工大学列中国高校第18位;在《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公布的中国大学排行榜中的位次,山东理工大学由2003年的第157位上升山东理工大学鸿远楼到2006年的第145位,2008年为中国大学排行榜第133名,2004年至2009年山东理工大学的排名稳居山东省高校前10位。山东理工大学连续多年获得国家重大科技奖励。“国家重大科技奖励”是我国科学技术成就的最高展示、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以改革开放30年(1978-2008年)来我国高校获得的国家重大科学奖励为数据基础统计得出的 “2009年中国高校科学贡献力排行榜”,是衡量高校科学贡献能力的重要尺度,是反映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高校科学研究水平的重大标志。在该排行榜中,山东理工大学科学贡献力名列全国第55名,位居山东省第2名(并列)。
七 学校领导
  党委书记 都光珍
  党委副书记、校长 张新义
  党委副书记 张宗新
  党委常委、副校长 贺连春
  党委常委、副校长 张元利
  党委常委、副校长 王学真
  党委常委、副校长 谭秀森
  党委常委、副校长 杜瑞成
  党委常委、纪委书记 张宇生
  党委常委、副校长 姚 德
相关词
人物李燕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名人
政治人物齐文化教育大学天津大学高等教育教授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广告学广告系学术研究更多结果...
包含词
山东理工大学论坛山东理工大学学报
山东理工大学东校山东理工大学音乐学院
山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理工大学理学院
山东理工大学西校区山东理工大学成人教育学院
山东理工大学逸夫图书馆山东理工大学重点实验室
山东理工大学审计处山东理工大学幼教中心
山东理工大学东校区山东理工大学信息楼
山东理工大学双树园动漫社山东理工大学明锐学社
山东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处山东理工大学人事处
山东理工大学国防学院山东理工大学学分制改革
山东理工大学本科教育山东理工大学国际交流
山东理工大学体育学院山东理工大学分析测试中心
山东理工大学档案馆山东理工大学校产总公司
山东理工大学后勤管理处山东理工大学工程实训中心
山东理工大学齐文化研究所山东理工大学广播电视台
山东理工大学饮食服务中心山东理工大学灵感艺术团
山东理工大学统战部山东理工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山东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山东理工大学学生会
山东理工大学外文之声社团山东理工大学青青环保社
山东理工大学法律学会山东理工大学三农学社
山东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山东理工大学大学生艺术团
山东理工大学爱心家园协会山东理工大学驼铃驿站社团
山东理工大学金点子调研室山东理工大学第四食堂
山东理工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山东理工大学图书馆
山东理工大学经济学院山东理工大学一年级工作部
山东理工大学奖学金山东理工大学法学院
山东理工大学网络信息中心山东理工大学齐文化研究院
山东理工大学美术学院山东理工大学化工学院
山东理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山东理工大学国防教育学院
山东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山东理工大学科教学院
山东理工大学外事学院山东理工大学经济学院英语协会
山东理工大学大学生艺术中心山东理工大学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协会
山东理工大学大学生社团联合会山东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摄影协会
山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青春有约艺术团山东理工大学军事爱好者协会
山东理工大学跆风跆拳道俱乐部山东理工大学集邮爱好者协会
山东理工大学体育学院社团联合会山东理工大学大学生联企先锋
山东理工大学音乐学院大学生合唱团山东理工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
山东理工大学学生公寓管理中心山东理工大学理学院跆风跆拳道俱乐部
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三月剧社社团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史学会
山东理工大学魅影女生社社团山东理工大学食品与健康协会
山东理工大学High饰时尚与服装协会山东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山东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理工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山东理工大学结构分析与动力学实验室
山东理工大学理学院学生会记者团山东理工大学-NEC电子联合实验室
山东理工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系山东理工大学思科网络技术学院
山东理工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大酒店山东理工大学农业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
山东理工大学大学生健康营养协会山东理工大学交通与车辆工程学院
山东理工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广告系
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校史馆山东理工大学研究生院
山东理工大学-电子联合实验室山东理工大学饰时尚与服装协会
山东理工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山东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山东理工大学轻工与农业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