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捲:panax linn.
所屬科:araliaceae
中文名:屏邊三七 其它中文名:野三七(馬關、麻慄坡),香刺(屏邊),土三七(馬關),竹節七、白三七。
文獻來源:panax stiuleanatus tsai et feng ex c. chow et al.(1975)*.
panax species hara(1970), quoad petelot 2489; p. pseudo-ginseng wall. var. bipinnatifidus hoo et tseng(1973), pro parte, quoab syn. p. stipulatus tsai et feng te specim. feng 13694.
描述字段:多年生草本,高45-55釐米。根莖匍匐,有結節,節間極短,有凹陷的莖痕,節上有纖細的須根;根塊狀紡錘形。莖基鱗片近肉質,宿存;莖圓柱形,具條紋,緑色,無毛。葉為指狀復葉,3枚輪生於莖端;葉柄長約4—7釐米,無毛;托葉卵形,長約2毫米,無毛;小葉5,稀7,膜質,羽葉狀分裂,長6—12釐米,寬2.5—6釐米,裂片不等大,中部的較大,兩端的較小,先端尾狀漸尖,基部闊楔形至近圓形,偏斜,邊緣具鋸齒和剛毛,主脈和7—11條側脈在兩面均顯著,上面脈上疏生剛毛;小葉柄長3—20毫米,無毛。傘形花序單生於莖端,約具50—80朵花;花梗長8—10釐米,無毛;花小,淡緑色;花萼5齒裂,無毛;花瓣5,覆瓦狀排列,長卵形至長橢圓形;雄蕊5,花絲與花瓣等長或稍長;子房下位,2室,花柱2,結合成1個,柱頭稍膨大而微彎;小花梗長1—1.6釐米,纖細,至基部簇生多數綫形小苞片。果近球形至球狀腎形,直徑約8毫米,成熟後紅色,具種子2;種子近球形,白色,直徑2—3毫米。花期5—6月。果期7—8月。
分佈及生境:産雲南東南部(馬關、麻慄坡、屏邊)海拔1100-1700米山𠔌潮濕林內,稀見。越南北部老街也有。模式標本采自馬關。
植物的用途及功能:木種藥用,有散瘀定痛、療傷止血、滋補之效。
【藥名】:屏邊三七 【來源】:為雙子葉植物藥五加科植物屏邊三七的根。
【功效】:強筋健骨。
【主治】:治肝腎不足所致腰膝酸軟無力、肢體麻木、筋骨拘攣等癥。
【性味歸經】:甘、微苦,溫。入肝、腎二經。
【用法用量】:內服:9一12剋,水煎服。
【別名】:野三七、香刺、土三七、竹節七、白三七(《植物分類學報》《雲南植物志》)
【動植物資源分佈】:分佈雲南東南部(馬關、麻慄坡、屏邊)。
【拉丁名】:原植物屏邊三七panax stipuleanatus tsai et feng
【考證】:始載於《植物分類學報》。
【中藥化學成分】:根莖富含皂甙。
No. 2
所屬捲:Panax Linn.
所屬科:Araliaceae
中文名:屏邊三七 其它中文名:野三七(馬關、麻慄坡),香刺(屏邊),土三七(馬關),竹節七、白三七。
文獻來源:Panax stiuleanatus Tsai et Feng ex C. Chow et al.(1975)*.
Panax species Hara(1970), quoad Petelot 2489; P. pseudo-ginseng Wall. var. bipinnatifidus Hoo et Tseng(1973), pro parte, quoab syn. P. stipulatus Tsai et Feng te specim. Feng 13694.
描述字段:多年生草本,高45-55釐米。根莖匍匐,有結節,節間極短,有凹陷的莖痕,節上有纖細的須根;根塊狀紡錘形。莖基鱗片近肉質,宿存;莖圓柱形,具條紋,緑色,無毛。葉為指狀復葉,3枚輪生於莖端;葉柄長約4—7釐米,無毛;托葉卵形,長約2毫米,無毛;小葉5,稀7,膜質,羽葉狀分裂,長6—12釐米,寬2.5—6釐米,裂片不等大,中部的較大,兩端的較小,先端尾狀漸尖,基部闊楔形至近圓形,偏斜,邊緣具鋸齒和剛毛,主脈和7—11條側脈在兩面均顯著,上面脈上疏生剛毛;小葉柄長3—20毫米,無毛。傘形花序單生於莖端,約具50—80朵花;花梗長8—10釐米,無毛;花小,淡緑色;花萼5齒裂,無毛;花瓣5,覆瓦狀排列,長卵形至長橢圓形;雄蕊5,花絲與花瓣等長或稍長;子房下位,2室,花柱2,結合成1個,柱頭稍膨大而微彎;小花梗長1—1.6釐米,纖細,至基部簇生多數綫形小苞片。果近球形至球狀腎形,直徑約8毫米,成熟後紅色,具種子2;種子近球形,白色,直徑2—3毫米。花期5—6月。果期7—8月。
分佈及生境:産雲南東南部(馬關、麻慄坡、屏邊)海拔1100-1700米山𠔌潮濕林內,稀見。越南北部老街也有。模式標本采自馬關。
植物的用途及功能:木種藥用,有散瘀定痛、療傷止血、滋補之效。
【藥 名】:屏邊三七 【來 源】:為雙子葉植物藥五加科植物屏邊三七的根。
【功 效】:強筋健骨。
【主 治】:治肝腎不足所致腰膝酸軟無力、肢體麻木、筋骨拘攣等癥。
【性味歸經】:甘、微苦,溫。入肝、腎二經。
【用法用量】:內服:9一12剋,水煎服。
【 名】:野三七、香刺、土三七、竹節七、白三七(《植物分類學報》《雲南植物志》)
【動植物資源分佈】:分佈雲南東南部(馬關、麻慄坡、屏邊)。
【拉丁名】:原植物屏邊三七Panax stipuleanatus Tsai et Feng
【考 證】:始載於《植物分類學報》。
【中藥化學成分】:根莖富含皂甙。
屏邊三七是三七中的一個種。其功效和作用和三七相似。最直觀的不同點是葉子的外形不一樣。羽葉狀分裂,長6—12釐米,寬2.5—6釐米,裂片不等大,中部的較大,兩端的較小,先端尾狀漸尖,基部闊楔形至近圓形,偏斜,邊緣具鋸齒和剛毛。而三七主要則是近圓形。有效成分含量上也有差別。
在中醫藥理論的指導下,將有滋補、保健作用,並且口感好、無毒副作用的三七與有關的中藥、食物相配伍,經過精心烹製而成的既可防病、治病,又是美味佳餚的食品,稱三七藥膳。三七藥膳“寓醫於食”,既將藥物作為食物,又將食物賦予藥用,藥藉食力,食助藥威;既具有營養價值,更具有防病治病、保健強身、延年益壽的功效。因此,三七藥膳既不同於一般的中藥方劑,又別於普通的飲食,是一種兼有藥物功效和食品美味的特殊膳食。它可以使用者在心理上感覺是一種享受,在享受中身體得到滋補,疾病得到治療。
花木百科
屏邊三七介紹
屏邊三七 (Panax stipuleanatus Tsai et Feng ex C.Chow et al.)
科屬:
五加科 人參屬
別名:
野三七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45-55釐米。花色淡緑色花期5-6月果期7-8月
分佈與習性:
雲南東南部馬關、麻慄坡、屏邊。越南也有。海拔下限1100海拔上限1700山𠔌潮濕林內
繁殖與栽培:
暫無
應用:
國傢二級;省二級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