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尾須亦稱“尾毛”。昆蟲腹部端節背側之後的一對須狀構造。變化很多,如衣魚成很長的尾須,蠼螋成兩個尾鋏,多數昆蟲變成尾毛。有感覺或防護的功用。 |
|
尾須
crci
是由昆蟲第11腹節附肢演化而成的l對須狀外突物,存在於部分無翅亞綱和有翅亞綱中蜉蝣目、蜻蜓目、直翅類及革翅目等較低等的昆蟲中。尾須的形狀變化較大,有的不分節,呈短錐狀,如蝗蟲;有的細長多節呈絲狀,如纓尾目、蜉蝣目;有的硬化成鋏狀,如革翅目。尾須上生有許多感覺毛,具有感覺作用。但在革翅目昆蟲中,由尾須骨化成的尾鋏,具有防禦敵害和摺叠後翅的功能。在纓尾目和蜉蝣目中,尾須之間還有一根與尾須相似的細長分節的絲狀外突物,它不是由附肢演化而來的,而是末端腹節背板嚮後延伸而成的,稱為中尾絲(median caudal filiament)。有些昆蟲的尾須有時嚮前移位,移到前方的第l0腹節上,如蝗蟲等。
尾須亦稱“尾毛”。昆蟲腹部端節背側之後的一對須狀構造。變化很多,如衣魚成很長的尾須,蠼螋成兩個尾鋏,多數昆蟲變成尾毛。有感覺或防護的功用。
圖:蜉蝣 |
|
尾須
cerci
尾須(cerci)第十一腹節的附肢。典型的位
於肛上板和肛側板之間的膜上,常有許多感覺毛,其
肌肉起源於第10節。常見於無翅亞綱、蚌蟒目、蜻蜓
目和直翅類等低等昆蟲。纓尾目、蚌蠟目的尾須細長,
多節絲狀;蝗蟲的尾須短,錐狀或刺狀(見外生殖器圖
4),雙尾目的鐵尾蟲和革翅目的嫂嫂尾須硬化成鉗狀,
用以防禦或捕食(見圖)。雙翅目等某些類群尾須演變
為抱器,用以挾持雌蟲。
早坦成城
(b)(d)
尾須
(a)石魚;(b)蟀蟒;(。)蜚嫌;(d)革翅目
(仿RE.Snodgrass)
(度佩玉) |
|
- n.: cercus, styl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