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百家 : 中国哲学名词 : 中国哲学著作 : 佛教用语 : 佛教人物 : 百科书名 : 中国伦理学 > 尚贤
目录
No. 1
  尚贤(1625—1647):
  琉球国第二尚氏王朝第9代国王,1641—1647年在位。
  《中山世谱·尚贤王》:
  童名思松金,明天启五年(1625)乙丑,九月十五日降诞。
  父:尚丰(尚贤系第三子)。
  母:西之按司加那志,童名眞锅樽金,号凉月。
  妃:玉寄按司加那志,童名眞加戸樽金,号花囿。(向氏越来按司朝则之女。崇祯三年(1630)庚午,十一月十九日生,康煕五年(1666)丙午,正月十日薨。葬于父朝则之墓。乾隆十六年(1751)辛未,二月初四日,移葬于东玉陵)
  妻:眞壁阿护母志良礼,童名眞加戸樽金。(毛氏眞壁亲云上盛辰女)
  倶无生息。尚贤王升遐之日,弟尚质,奉遗命,为世子。
  附纪:
  崇祯年间,领久米、中城,并知行高五百斛。(年月不详)
  纪:
  明崇祯十四年(1641)辛巳即位。
  国相:尚盛。
  法司:毛泰运、马胜连、章邦彦。(是年,章邦彦,继向鹤 ,而任法司。其馀交代者,皆载于纪年之次)
  十五年壬午春,世子遣正议大夫蔡锦、使者翁镇等,奉表贡方物。宴赉如例。
  十六年癸未,向国器,续法司毛泰运,而任法司。
  本年,马加美,绩法司马胜连,而任法司。
  十七年甲申春,世子遣正议大夫金应元、使者吉时逢等,奉表贡方物,并以尚丰王讣告,兼请袭封。时会中朝,兵乱四起,海贼阻道。应元等留滞福州,不得归。
  是年,世祖皇帝,归靖兵乱,登皇帝位。定有天下之号,曰大清,建元顺治。
  顺冶二年(1645)乙酉,明朝族氏弘光,据福建称帝。遣福州左卫指挥花煾,齎勅至国。世子尚贤,遣使毛大用、都通事阮士元等,入贺。
  三年丙戌,隆武继弘光立。复遣指挥闽邦基,齎勅至国。由是,世子遣王舅毛泰允、长史金思义等,捧表、方物,入贺。时乃清朝大将军贝勒,率大兵入福建,攻破隆武,而天下大定。由是,王舅毛泰久、长史金思义及前使金应元等,随大将军贝勒,入京投诚。礼部奏言:“琉球国世子尚贤,前已遣使请封,而今前朝勅印未缴。乞遣通事谢必振,奉旨往谕。”世祖从之,令本国使臣,同谢必振归国。
  四年丁亥,九月二十二日薨。在位七年,寿二十三。葬于玉陵。
百科辞典
  shangxian
  尚贤
    中国战国初期墨子关于用人的政治主张。《墨子·尚贤》上、中、下三篇阐述了这一观点。墨子从治国安民的目的出发,提出了“尚贤”是“为政之本”的观点。他指出,国家之所以“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原因在于“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他认为当政急务在“众贤”,即搜求大量人才,以适应时代的需要。墨子反对儒家“亲亲有术,尊贤有等”的看法,主张“不党父兄,不偏富贵,不嬖颜色”,“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他强调,国家用人应打破等级身份,“官无常贵,民无终贱”,“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让其有职有权,发挥作用。这反映了小生产者要求改变自身的经济政治地位,参与政权的愿望,是对以血缘为基础的贵族等级制度的冲击,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
    墨子“尚贤”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后来荀况反对“以世举贤”,认为“王公士大夫”与“庶人”的子孙地位可以互易;韩非强调“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要从地方和下层中选拔人才,这些都是对墨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李锦全)
    
近义词
尚贤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