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根据卫星的质量,通常将小于1000公斤的卫星称为广义的小卫星,其中,将500-1000公斤的卫星称为小卫星,100-500公斤的卫星称为微小卫星,10-100公斤的称为显微卫星,小于10公斤的称为纳米卫星。
20世纪50年代以来,空间技术不断发展,人造地球卫星根据应用领域,发展形成了通信、气象、导航、资源环境、军事侦察、科学研究等系列,并向高性能、高集成方向发展。随着卫星功能的综合集成,卫星质量也不断增加,而火箭运载能力的不断提高,为大卫星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
随着卫星技术与应用的不断发展,人们在要求降低卫星成本、减小风险的同时,迫切需要加快卫星开发研制周期。特别是单一任务的专用卫星,以及卫星组网,更需要投资小、见效快的卫星技术。小卫星技术因此应运而生。
与大卫星相比,小卫星具有先进、快速、低廉、可靠的特点。
小卫星不只是简单的质量小,而是高度集成化技术、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特别是计算机的迅速发展,实现星上控制与处理计算机小型化。小卫星可以快速实现从设计、制造、发射、在轨运行全过程,一般不到十二个月。一颗小卫星包括发射的价格约三千万圆人民币,不仅价格低廉,而且风险小。一般小卫星寿命大于十年。
小卫星平台通常包括能源、通讯、星上数据处理、卫星姿态控制等系统,其载荷包括通信、对地观测、空间科学等,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我国清华大学与英国萨瑞大学将于1999年底发射“清华1号”小卫星,演示小卫星组网技术用于灾害监测。可以预测,小卫星技术将在二十一世纪初迅速发展并发挥重要作用。 |
|
神七的伴星就是一颗小卫星
根据卫星的质量,通常将小于1000公斤的卫星称为广义的小卫星,其中,将500-1000公斤的卫星称为小卫星,100-500公斤的卫星称为微小卫星,10-100公斤的称为显微卫星,小于10公斤的称为纳米卫星。
20世纪50年代以来,空间技术不断发展,人造地球卫星根据应用领域,发展形成了通信、气象、导航、资源环境、军事侦察、科学研究等系列,并向高性能、高集成方向发展。随着卫星功能的综合集成,卫星质量也不断增加,而火箭运载能力的不断提高,为大卫星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
随着卫星技术与应用的不断发展,人们在要求降低卫星成本、减小风险的同时,迫切需要加快卫星开发研制周期。特别是单一任务的专用卫星,以及卫星组网,更需要投资小、见效快的卫星技术。小卫星技术因此应运而生。
与大卫星相比,小卫星具有先进、快速、低廉、可靠的特点。
小卫星不只是简单的质量小,而是高度集成化技术、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特别是计算机的迅速发展,实现星上控制与处理计算机小型化。小卫星可以快速实现从设计、制造、发射、在轨运行全过程,一般不到十二个月。一颗小卫星包括发射的价格约三千万圆人民币,不仅价格低廉,而且风险小。一般小卫星寿命大于十年。
小卫星可用于气象拍摄和地面侦测小卫星平台通常包括能源、通讯、星上数据处理、卫星姿态控制等系统,其载荷包括通信、对地观测、空间科学等,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北京时间昨晚11时59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地将哈尔滨工业大学牵头自主研制的“实验卫星一号”送上太空,同时还搭载发射了航天清华卫星技术有限公司研制的“纳星一号”实验卫星,这标志着我国小卫星研制技术取得了重要突破。“实验卫星”是我国第一颗由高校牵头自主研制的具有明确应用任务的微小卫星。
2004年4月18日23时59分,由哈工大抓总,联合航天科技集团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西安测绘研究所共同研制的“试验卫星一号”在西昌发射基地由“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升空,卫星运行正常并已开始了在太空的试验任务。
火箭按预定计划准时点火升空飞行10多分钟后,释放“试验卫星一号”;30秒钟后,释放“纳星一号”。从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传来的测控数据表明,“试验卫星一号”和“纳星一号”两颗科学实验小卫星已准确进入了各自的预定轨道,这次一箭双星发射获得圆满成功。哈工大航天学院院长韩杰才是四川巴中人,发射成功后,他紧紧握住本报记者的手说:“我的心情无比激动!希望有更多的四川老乡加入我们航天人队伍!”
“试验卫星一号”是我国第一颗传输型立体测绘小卫星,重204公斤,由哈工大联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和西安测绘研究所共同研制,主要用于国土资源摄影测量、地理环境监测和测图科学试验。这颗卫星采用了多项微小卫星的前沿技术,探索了我国微小卫星技术发展的新途径。
“纳星一号”是一颗用于高新技术探索试验的纳型卫星,重量小于25公斤,由清华大学和航天清华卫星技术有限公司研制并使用。
神七首次使用小卫星(伴星)对自身进行拍摄 2008年9月,中国的神七在太空第一次通过伴星(小卫星)拍摄了宇宙飞船的外景 |
|
多年来,随着卫星功率和通信能力的不断提高,其体积变得越来越大。美国国家侦察局目前运行着一些重量在15吨左右的庞大的情报卫星,而商用地球同步卫星的重量也增加到了5吨。有趣的是:随着以飞机巨型化为代表的“大航空”时代的来临,却出现了“小航天”的趋势——以卫星小型化为标志。小卫星,指比初期发射的卫星体积、重量都小的卫星。一般认为,长、宽、高不超过50厘米,重量不到500公斤,研制费用在几十万到两千万美元之间,研制周期在两年以内,以及既可用小型火箭发射又可搭载发射的卫星,称为小卫星。美国《航空与空间技术周刊》曾专门发文:“技术突破造就明日卫星——小卫星”。有关篮球大小卫星的展望激发了研究的兴致。用于语音和数据通信的商用卫星的尺寸正在缩小。例如,有16条信号束的“全球星”移动电话卫星的重量只有1000磅,其有效载荷只消耗1.1千瓦功率。不少研究人员正在设想在不太遥远的将来发射不同个体之间相互联系的微型卫星群(每颗重量在10~100公斤)和超微卫星群(每颗重量低于10公斤)。美国喷气推进实验室微机电系统研究负责人威廉·唐设想在5~10年后发射“体积大大缩小的”卫星,在10~20年内发射每颗卫星重量仅1公斤的星群。开发机器人式航天器群的工作也正在进行之中。这些航天器相互之间可以交流,并能够传递出信息,其行为不受人类输入信息的影响,甚至还具有自我修复功能。桑地亚实验所的鲁滨逊设想“发射一群小如篮球、棒球甚至石子的微型机器”。这样的系统可以每天24小时不间断地注视着目标,并且顺利地把任务传递到下一颗航天器。 |
|
|
|
小卫星区 | 聪聪小卫星 | 多任务小卫星 | 神舟七号伴飞小卫星 | 太阳爆发探测小卫星 | 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