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all glacier epoch
大约15世纪初开始,全球气候进入一个寒冷时期,通称为“小冰期”,在中国也称为“明清小冰期”,小冰期结束于20世纪初期.
最后一次冰期以来出现的陆地和海洋上积雪和积冰范围达到最大值或频繁出现较大值的一段时期。最大的极值点在不同地区出现于不同年代。一般地说,北半球出现较早,特别是北美、北极地区、中国和日本;南半球出现较晚。对小冰期时间的界限说法颇多,约始于1300~1310年、 1430或1560年,结束于1700、1850或1900年,亦即1550~1700年为世界大多数地区小冰期的主要时段。大多数地区的地面气温50 年、100年和150年的最低平均值大多出现在这一时期。小冰期的气候特点不仅表现在长期平均气温低于现代的正常值,而且气温变化幅度增大,一些地区还出现过炎热时期。这也是中纬度地带经常出现经向环流的特点。一般认为小冰期的主要环流特点是北半球冰冠、极涡的范围扩大,及相伴随的低压路径南移。小冰期冰川扩展,除了低温的原因,也可能是降水量增加的结果。如阿尔卑斯山冰川和冰岛附近海水最后一次的最大规模的扩展出现在1800~1850年左右。但据当时英格兰可靠文献记载及格陵兰冰岩心氧同位素测温记录表明,该时期的气温并不象17世纪那么低。故这一种类冰川和海冰的扩展只能归因于降水量的增多。小冰期对人类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如中国江西柑橘自唐朝以来一直列 为贡品,但在1654和1676年两次毁灭 性寒潮打击下,当地农民已不敢再种植。英格兰、法国、荷兰和意大利北部的小麦 价格1550~1650年上涨了几倍。法国 南部在1550~1700年连续发生饥荒,当时的文献记载都把饥荒与严寒的冬季和 多雨的夏季联系在一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