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 : 名人 > 尉遲迥
目錄
No. 1
  尉遲迥(516-580),北周大將,宇文泰之甥,封蜀國公。他能徵善戰,好施愛士,位望崇重,晚年赴國難而死。
  迥字薄居羅,代人,文帝姊子,為大丞相帳內都督,尚魏文帝女金明公主,拜駙馬都尉。纍遷尚書左僕射兼領軍將軍,拜大將軍,封魏安公。廢帝時以平蜀功拜大都督益潼等十八州諸軍事、益州刺史,徵還。孝閔受禪,進柱國大將軍,封寧蜀公,及受禪,以為小宗伯,督隴右十二州,進封蜀國公,後為都督秦、渭、文、康等十四州軍事,纍遷大司馬,拜太師,加上柱國。宣帝即位,拜大右弼,又拜大前疑,出為相州總管。靜帝初,隋將革命,徵還會葬,舉兵不受代,為韋孝寬所敗自殺,至唐武德中,詔改葬,開元中建廟立碑。
  迥,字薄居羅,代人,鮮卑別種尉遲部之後。父俟兜,性弘裕,有鑒識,娶周文帝宇文泰之姐昌樂大長公主,生迥及吳國公尉遲綱。迥七歲喪父,兄弟二人長於舅氏。少時即聰明敏達,容貌俊美。長大之後胸有大志,好施愛士,娶西魏文帝之女金明公主,拜駙馬都尉,封西都侯。跟隨宇文泰收復弘農,大破東魏高歡於沙苑,皆立下戰功。大統十一年(545年)拜侍中、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進爵魏安郡公。大統十五年(549年)遷尚書左僕射,兼領軍將軍。迥少年有為,任兼文武,頗允時望,深為舅父宇文泰器重。大統十六年(550年)拜大將軍。
  廢帝元年(552年),蕭梁內亂,武陵王蕭紀於成都稱帝,率軍東下攻伐其兄梁元帝蕭繹。梁元帝求救於西魏,並請兵伐蜀。宇文泰認為這是取蜀製梁的大好時機,但諸將多不贊成,衹有尉遲迥認為蕭紀大軍東下,蜀中空虛,伐則必剋。宇文泰深以為然,遂將伐蜀之事,一以委迥。553年春,尉遲迥率一萬二千人南下伐蜀,兵不血刃,全取蜀地。既為西魏奪得重要的戰略要地,也為自己奠定了崇高的地位。以功拜大都督、益潼等十八州諸軍事、益州刺史。在蜀號令嚴肅,明賞罰,布恩威,夷夏皆懷而歸之。迥性至孝,大長公主年高多病,迥憂悴形於容色。宇文泰乃徵迥入朝,以慰其母意。遣大鴻臚郊勞,仍賜迥袞冕之服。蜀人思之,立碑頌德。
  557年,孝閔帝宇文覺踐阼,建立北周,迥進位為柱國大將軍。又以迥有平蜀之功,同霍去病冠軍之義,改封寧蜀公,遷大司馬。不久即以本官鎮隴右。北周明帝武成元年(559年),進封蜀國公,邑萬戶,除秦州總管、秦渭等十四州諸軍事、隴右大都督。周武帝保定二年(562年),拜大司馬。564年晉國公宇文護東伐北齊,迥率兵攻洛陽。齊王宇文憲等軍於邙山,齊衆度河,諸軍驚散。迥率麾下反行卻敵,於是諸將遂得全師而還。遷太保、太傅。建德元年(572年),周武帝誅宇文護後親政,拜迥為太師,尋加上柱國。宣帝即位,大象元年(579年),初置四輔官:以大塚宰越王盛為大前疑,蜀國公尉遲迥為大右弼,申國公李穆為大左輔,後父大司馬隨國公楊堅為大後承。迥尋轉大前疑,出為相州總管,以鎮關東。
  宣帝崩,隨國公楊堅輔政,以迥位望宿重,懼為異圖,乃令迥子魏安郡公惇賫詔書以會葬徵迥。尋以鄖國公韋孝寬代迥為總管。迥以楊堅當權,將圖篡奪,而自己為周室至親,位兼將相,遂謀舉兵相抗,留惇而不受代。自稱大總管,承製署官司,奉趙王宇文招幼子以為號令,關東諸州多從之。迥又北結高寶寧以通突厥;南連陳國,許割江淮之地。楊堅於是徵兵討迥,即以韋孝寬為元帥,陰羅雲監諸軍,郕國公梁士彥、樂安公元諧、化政公宇文忻、濮陽公宇文述、武鄉公崔弘度、清河公楊素、隴西公李詢、延壽公於仲文等皆為行軍總管,後又遣高熲馳驛督戰。兩軍大戰於鄴城之下,孝寬等軍失利而卻。鄴中士女,觀者如堵。高熲與李詢乃整陣先犯觀者,因其擾而乘之。迥衆大敗,遂入鄴城。迥走保北城,孝寬縱兵圍之。迥上樓,射殺數人,痛駡楊堅,然後自殺。迥老年昏聵,委重長史崔達拏,達拏文士,無籌略,舉措多失綱紀,不能匡救。迥自起兵至於敗,凡經六十八日焉。
  五子:誼,開府,資中郡公。
  寬,大將軍、長樂郡公,先迥卒。
  順,開府,安固郡公,女熾繁,初為西陽公宇文溫之妻,被宣帝所奪,立為天左太皇后。拜順為上柱國,封胙國公。
  惇,軍正下大夫、魏安郡公。
  祐,西都郡公。與兄弟皆被誅,而誼等諸子以年幼,並獲全。
  唐武德年間,迥從孫庫部員外郎耆福上表請改葬。朝議以迥忠於周室,有詔許焉,仍贈絹百匹。
  另,尉遲迥等人起兵的性質,清人王夫之認為他與楊堅一樣,都是爭權者,並非出自維護北周的利益。他說:“尉遲迥可以為宇文氏之忠臣乎?……迥可為忠臣,則劉裕之討劉毅,蕭道成之拒瀋攸之,使其敗而死也,亦晉、宋仗節死義之臣乎?楊堅無功而欲奪人之國,於是乎有兵可擁者,皆欲未堅之為,迥亦一堅也,司馬消難亦一迥也,王謙亦一消難也。”
  (圖片為電視劇《少林寺傳奇》中的尉遲迥,扮演者尤勇)
包含詞
楊堅平尉遲迥之戰韋孝寬平尉遲迥鄴城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