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詩人: 鬍仲弓 Hu Zhonggong
石徑盤千折,林楓大十圍。 山如昌喚,水似弋陽溪。 樓閣層層畫,田園種種宜。 惜非鄉國遠,有意卜幽樓。 |
|
郵編:353300 代碼:350428 區號:0598
拼音:Jiāng Lè Xiàn 英譯:Jiangle County
將樂縣位於福建省西北部,金溪中遊,北緯26°26′-27°04′,東經117°05′-117°40′。總面積2246.7平方千米。2003年末,戶籍人口16.74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4.71萬人。人口17萬人(2006年)。通行閩贛方言將樂話。全縣轄6個鎮、7個鄉:古鏞鎮、萬安鎮、高唐鎮、白蓮鎮、黃潭鎮、水南鎮、光明鄉、漠源鄉、南口鄉、萬全鄉、安仁鄉、大源鄉、餘坊鄉。縣政府駐古鏞鎮,距三明市中心128千米。
境內多山,森林資源豐富。年均溫18.7℃,1月均溫18.6℃,7月均溫28.6℃,年降水量1697毫米。礦藏有煤、鐵、銅、石灰石、磷礦。風景區有天階山下的玉華洞等景點。 |
|
郵編:353300 代碼:350428 區號:0598 拼音:Jiangle Xian
將樂縣位於福建省西北部,北緯26°26′-27°04′,東經117°05′-117°40′。總面積2246.7平方千米。2003年末,戶籍人口16.74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4.71萬人。通行閩贛方言將樂話。
縣人民政府駐古鏞鎮,全縣轄6個鎮、7個鄉:古鏞鎮、萬安鎮、高唐鎮、白蓮鎮、黃潭鎮、水南鎮、光明鄉、漠源鄉、南口鄉、萬全鄉、安仁鄉、大源鄉、餘坊鄉。 |
|
三國吳永安三年(260)析建安縣校鄉置將樂縣,屬建安郡。晉隆安三年(399)析西鄉置綏安縣,義熙元年(405)改綏城縣。隋開皇十三年(593)並入邵武縣,隸撫州。唐武德五年(622)恢復將樂縣;七年(624)又並入邵武,垂拱四年(688)再恢復;元和三年(808)並入邵武、建安二縣,五年(810)又恢復,屬建州。五代閩天德三年(945)升為鏞州,南唐時廢州為縣。宋後歷屬劍州、延平路、延平府、建安道。1950年l月18日解放,歷屬南平專區、三明專區(地區)、三明市。
1995年,將樂縣將樂縣轄古鏞鎮、高唐鎮、萬安鎮、南口鄉、白蓮鄉、黃潭鄉、萬全鄉、光明鄉、安仁鄉、大源鄉、餘坊鄉、漠源鄉,7個居委會、124個村委會。
2000年,將樂縣轄6個鎮、7個鄉:古鏞鎮、萬安鎮、高唐鎮、白蓮鎮、黃潭鎮、水南鎮、光明鄉、漠源鄉、南口鄉、萬全鄉、安仁鄉、大源鄉、餘坊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158491人,其中各鄉鎮人口: 古鏞鎮 37327人、 萬安鎮 8702人、 高唐鎮 10790人、 白蓮鎮 12934人、 黃潭鎮 12041人、 水南鎮 18694人、 光明鄉 8829人、 漠源鄉 6402人、 南口鄉 11941人、 萬全鄉 6825人、 安仁鄉 8904人、 大源鄉 7657人、 餘坊鄉 7445人。
2003年,將樂縣轄6個鎮、7個鄉:古鏞鎮、萬安鎮、高唐鎮、白蓮鎮、黃潭鎮、水南鎮、光明鄉、漠源鄉、南口鄉、萬全鄉、安仁鄉、大源鄉、餘坊鄉。 |
|
將樂在三國東吳永安三年(公元260年)置縣,屬建安郡,為閩越地早期置縣的七個古縣之一。自建縣始,縣境與隸屬屢變。五代十國閩天德三年(公元945年),升縣為州,取名鏞州,簡稱“鏞”。翌年廢州為縣。明憲宗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後,縣界穩定未變,隸延平府。1950年,將樂解放,先後隸屬福建省第二專區、南平專區(地區)、三明地區。1983年至今,將樂為三明市轄縣。 |
|
將樂位於福建省西北部,處武夷山脈東南麓,扼閩江支流金溪中下遊,東臨順昌,西接泰寧,南連明溪,北毗邵武,東南與沙縣接壤,總面積2246.7平方公裏。境內山峰林立,溪流密佈,最高峰海拔1640.2米。岩溶地貌是本縣一大特色。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具有海洋性和大陸性氣候特點,年平均氣溫在19.8°C ,年平均降雨量2027毫米。 |
|
2003年底統計,全縣有漢、畲、回、苗、滿、土傢、侗、布依、壯、蒙古、彝、仡佬、高山、仫佬、納西、東鄉等16個民族,總人口為16.7萬人。 |
|
將樂素有“文化之邑”的美稱。東晉時幹寶《搜神記》中《李寄斬蛇》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裏。被譽為“閩儒鼻祖”、“程氏正宗”的著名理學家、北宋竜圖閣直學士楊時(號龜山)也誕生於此,“程門立雪”的典故代代相傳。擂茶、竜池硯、西山紙堪稱“將樂三絶”。 |
|
將樂資源豐富,全縣山地面積288萬畝,其中有林地面積283萬畝,毛竹林44萬畝,森林覆蓋率達84.5%,林木蓄積量1598萬立方米,立竹量4600多萬根,是我國南方重點林業縣、中國毛竹之鄉。全縣可開發水電資源31.5萬千瓦。已發現的地下礦産有石灰石、煤、鐵、螢石、石英等36種,其中石灰石遠景儲量達13億噸,居福建之首。 |
|
2008全年實現生産總值30.46億元,增長15.1%;農林牧漁業總産值14.66億元,增長6.8%;規模以上工業總産值25.64億元,增長44.3%;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17.61億元,增長53.6%,其中城鎮以上固定資産投資13.5億元,增長57.7%;財政總收入2.85億元,增長33.7%。地方財政收入1.39億元,增長23.0%;出口總值1.75億美元,增長35.6%;外商直接投資1381萬美元,增長1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52億元,增長18.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22元,增長25%;農民人均純收入5018元,增長12.5%;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103.9%。金牛二綫的投産、東門文化(商貿)廣場的啓用、22萬伏輸變電站的架設、經濟開發區的建設,推動全縣經濟社會又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農業和農村經濟。糧食、煙葉、食用菌生産穩定,林業、竹業開發水平和經濟效益進一步提高。實施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項目284個,完成村道硬化88千米,建設農村客運站6個、候車亭18處,漠源鄉開通了公交車。實施“傢園清潔行動”,村容村貌整治取得初步成效,縣域次中心萬安鎮和17個市級示範、整治村建設進展順利。“農村黨員幹部現代遠程教育暨信息共享工程”被省委組織部確定為試點,建立一批“宣傳文化中心戶”,開展護林聯防新模式試點,促進了林區和社會穩定。
工業經濟。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5傢,五大支柱産業實現産值23.11億元,占全縣規模以上工業總産值的90.14%,增長40.9%。全縣規模以上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190.06%,實現利稅總額2.51億元。福建金牛水泥有限公司普通硅酸????水泥被評為國傢免檢産品,實現國傢級品牌零的突破;樂洪活性炭有限公司“樂洪”商標被省政府授予省著名商標;福建騰榮達製漿有限公司絨毛漿産品獲得省名牌産品稱號。
城鎮建設。完成了城市總體規劃的修編,投資1億元的東門文化(商貿)廣場正式建成啓用,城區垃圾處理場建設進展順利,城市管理水平有新的提升。玉華洞景區建設不斷完善,接待遊客18萬人,增長20%。
項目建設。全年91項投資500萬元以上重點建設項目共完成投資12.4億元,其中10項省、市重點項目完成投資8.62億元。組織參加8場專場招商和1場技術成果對接活動,完成簽約項目53項,總投資26.75億元;技術成果對接65項,總投資8.44億元;新批辦外資企業1傢,合同外資1300萬美元。
財政金融。財政總收入2.85億元,增長33.7%,其中稅性收入占總收入的91.4%,財政總收入和地方級一般預算收入增幅均超過地區生産總值增幅。年末本外幣存款餘額和貸款餘額分別為20.66億元和19.02億元,分別增長7.0%和15.9%。柏傲擔保公司為中小企業提供擔保貸款1.5億元,國有融發擔保公司為重點項目建設提供擔保貸款1800萬元,有效地緩解了中小企業、重點項目融資難問題。
社會事業。科技事業取得新成效,實施省級以上科技項目4項,其中2項達到國內領先水平。落實“兩免一補”政策,實施農村中小學寄宿生食宿改善工程和危房改造,高考成績再創歷史新高,水南文技校榮獲“全國農村成人教育先進單位”。被省政府評為“省級文化先進縣”,擂茶被列入省級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縣醫院急救醫技綜合樓建設和3所鄉(鎮)衛生院提升改造全面完成,縣鄉村三級疾病預防控製、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醫療救治體係基本建成。轉星調整工作全面完成,“村村通”工作順利實施。在全市率先實施“五項奬勵制度”,積極發展循環經濟和節能項目,淘汰落後水泥産能16萬噸,全縣單位GDP能耗、規模以上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較大幅度下降,環境質量不斷提升。
人民生活。總投資近億元、10大類302個為民辦實事項目有序推進,有效改善了人民群衆的生産生活條件。城鎮登記失業率4.36%,城鎮新增就業、安置下崗失業人員、幫助“4050”人員再就業、轉移農村勞動力等指標均處於全市前列;基本實現應保盡保,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不斷完善、覆蓋面不斷擴大,礦山職工工傷保險全面啓動;城區廉租房保障工作開始啓動,補貼資金發放到位。殘疾人“安居工程”等全面落實,貧睏殘疾人生存條件得到改善。紮實推進“平安將樂”建設,“平安暢通縣”工作取得較大成績。 |
|
古鏞鎮 代碼350428100
轄3個社區、13個村委會:~003_竜池社區、~002_華山社區、~001_百花社區、~201_解放村、~202_新華村、~203_勝利村、~204_張公村、~205_玉華村、~206_梅花村、~207_積善村、~208_文麯村、~209_新路村、~210_和平村、~211_桃村村、~212_山門村、~213_洋坊村、~400_*下村良種場、~401_*將溪伐木場。
萬安鎮 代碼350428101
轄8個村委會:~201_福匡村、~202_寺許村、~203_正溪村、~204_萬安村、~205_高坊村、~206_坊頭村、~207_良坊村、~208_吳厝地村、~400_*孫坊良種場。
高唐鎮 代碼350428102
轄12個村委會:~201_高唐村、~202_常口村、~203_會石村、~204_賴地村、~205_鄧坊村、~206_樓杉村、~207_班州村、~208_常源村、~209_高山坊村、~210_元坪村、~211_上坊村、~212_陳坊村、~400_*樓杉伐木場、~401_*鄧坊伐木場。
白蓮鎮 代碼350428103
轄11個村委會:~201_白蓮村、~202_大王村、~203_天許村、~204_古樓村、~205_大裏村、~206_小王村、~207_三溪村、~208_禦嶺村、~209_堪厚村、~210_銅嶺村、~211_村頭村、~400_*竜棲山自然保護區管理處、~401_*村頭伐木場。
黃潭鎮 代碼350428104
轄14個村委會:~201_黃潭村、~202_元埕村、~203_祖教村、~204_泰村村、~205_源俚村、~206_洋伯村、~207_吳村村、~208_上峰村、~209_裏地村、~210_大言村、~211_將溪村、~212_大坪村、~213_謝地村、~214_西湖村、~400_*馬帶林果場。
水南鎮 代碼350428105
轄2個社區、7個村委會:~001_金華社區、~002_銀華社區、~201_乾灘村、~202_渡頭村、~203_溪南村、~204_三班村、~205_水南村、~206_新興村、~207_南排村。
光明鄉 代碼350428200
轄11個村委會:~201_光明村、~202_永吉村、~203_各布村、~204_渠許村、~205_界源村、~206_曹地村、~207_臺上村、~208_際下村、~209_禊俚村、~210_山頭村、~211_上地村、~400_*界口良種場。
漠源鄉 代碼350428201
轄8個村委會:~201_漠源村、~202_上洋村、~203_伍坊村、~204_湖管村、~205_張源村、~206_坡坑村、~207_大坊村、~208_圭洋村、~400_*坑口良種場。
南口鄉 代碼350428202
轄13個村委會:~201_南口村、~202_鬆嶺村、~203_溫坊村、~204_井壠村、~205_東坑村、~206_蛟湖村、~207_南勝村、~208_捨坑村、~209_小拔村、~210_大拔村、~211_上仰村、~212_裏坊村、~213_陳厝村、~400_*孫坊良種場。
萬全鄉 代碼350428203
轄9個村委會:~201_萬全村、~202_常安村、~203_杏溪村、~204_良地村、~205_竹舟村、~206_陽源村、~207_上華村、~208_隴源村、~209_高坪村、~400_*常安林果場。
安仁鄉 代碼350428204
轄11個村委會:~201_伍宿村、~202_石富村、~203_安仁村、~204_福山村、~205_半嶺村、~206_洞前村、~207_元洋村、~208_餘坑村、~209_澤坊村、~210_上際村、~211_蜈蚣鼻村、~400_*嶺頭林果場。
大源鄉 代碼350428205
轄10個村委會:~201_溪源村、~202_肖坊村、~203_西田村、~204_大源村、~205_崇善村、~206_將王坑村、~207_增源村、~208_廖傢地村、~209_長甲村、~210_山坊村、~400_*東嶺良種場。
餘坊鄉 代碼350428206
轄9個村委會:~201_餘坊村、~202_餘源村、~203_隆興村、~204_瓜溪村、~205_朱嶺頭村、~206_洋源村、~207_馬嘶村、~208_周厝村、~209_張都村、~400_*下張源良種場、~401_*肖坑林場。 |
|
將樂擂茶
請喝擂茶是將樂最普遍、最隆重的待客禮節。凡人們結婚、添丁、喬遷、參軍、提幹、升學、做壽,擂茶便成為必不可少的喜慶之品。將樂擂茶源遠流長,據考證,它是唐末客傢人第二次南遷時傳入的。
擂茶用料講究,製作獨特。器具有:口徑35釐米、內壁有輻射狀紋理的陶製擂鉢,一根70釐米長的茶樹枝或白蛇藤作成的擂茶棍,撈濾碎渣的竹製笊籬等。擂茶的原料:以芝麻、茶葉、陳皮為主,並根據需要變換不同配料,如魚腥草、川芎、藿香、鳳尾草等。製作方法:將配製好的原料放進擂鉢裏,加些涼開水,兩手握住擂茶棍,沿着鉢壁有節奏地作慣性旋轉,待鉢內之物被擂成細漿,將滾燙的開水徐徐倒入攪泡,用笊籬濾去渣滓,反復研磨二、三次,一鉢清爽可口的擂茶就製成了。
擂茶的藥用功能頗多,酒足飯飽之後喝口擂茶,可感油膩盡退,滿腹舒暢。據驗證,常喝擂茶有防風祛寒、清肝明目、降血壓、潤肺健胃、潤膚美容、延年益壽等功效,是極佳的保健飲品。
將樂南詞
將樂南詞又稱“八韻南詞”。它的源頭來自浙江的婺劇,由浙江的流浪藝人經江西傳入我縣,後經民間藝人不斷加工發展而形成的一種帶有將樂地方韻味的劇種。南詞的道白采用“土官話”(將樂方言腔普通話)。唱詞麯調為八韻,每韻由7字組成,一麯8名。腔調變化以八韻為中心展開。樂器使用揚琴、琵琶、三弦、蘇笛、京鬍、二鬍、板鬍、雲霄、笙、鏡鑼、銅鼓、漁鼓等。南詞唱腔種類繁多,聲腔齊全。除基本唱腔正板、緊板、北調正板、數板外,還有衆多輔助唱腔,如弦索、昆腔、北疊、外調。完整的基本中還有麯頭、麯尾及串子調等。
南詞演唱時,麯會講究,一般古廳堂或廟宇正廳,挂桌簾、擺香案,掌鼓板者坐上正中,主唱者依次分坐兩邊,各執樂器,接生、旦、淨、末、醜行當扮唱。每場戲必先唱《天官賜福》麯目,後唱其他麯目,如《斷橋相會》《合鉢妝妖》《昭君和番》《蘆林相會》《蘇文表藉衣》等。
1964年鼕,傳唱了近百年的將樂清唱南詞終於以一種嶄新的表演方式被搬上舞臺,由劉懷忠先生編詞作麯的將樂南詞說唱《趙書記治水》開了南詞表演形式之先河。在福建省第五屆農村文藝匯演中取得佳績,被選送參加1965年的《上海之春》音樂會演出。此後,一批如《五婆駡雞》《啞背瘋》《小魚兒》等南詞劇目陸續創作問世,一批南詞藝人如陳維緒先生、徐素娥女士、王朝仁先生等逐步成長,成為今天南詞演唱的傳人。
接春
一年之計在於春。春天來了,萬物蘇醒,大地充滿了生機。春,在將樂人心中占有極為重要的位置。城鄉各地的接春風俗,寓意深刻,頗為有趣。
立春前夕,各傢從菜地尋一株上好的油菜,或花瓶菜、芥菜等,帶回傢中,栽入花盆,名曰“春花”。然後用大紅紙做成長形條幅,寫上“新春大發”、“春到財來”、“迎春接福”之類的吉利話,插到“春花”旁邊。立春來臨,把“春花”端出來,放到大門前或窗臺上,同時擺上清茶、甜酒,點燃綫香,待立春時刻一到,各傢各戶燃放鞭炮迎接春天的到來。這就叫“春花接春”。
“開大門”接春,指大年三十夜半子時,這是一元復始,萬象更新的時辰。人們把大門打開,在門兩側帖上“開門大吉,萬事如意”之類的聯子,燃放鞭炮,這叫“開大門接春”。
元宵節
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上元節”,民間稱之為“上元天官賜福日”。過去這一天,是正月最精彩、最熱鬧、最令人回味的佳節。元宵節最讓人難以忘懷的是多姿多彩的“鬧花燈”。這天,人們都要吃元宵(土話叫“湯圓”),皮用糯米粉製成,餡或甜或鹹,以祈閤家團圓。將樂城關人還做春捲、竽包等風味小吃,將元宵節稱之為“壽年”。過去城關和萬安的元宵活動從正月十三開始,傢傢戶戶張燈結彩,街頭巷尾千燈爭豔。竜燈、花燈、走馬燈、竜鳳呈祥燈、鴛鴦戲水燈、麒麟送子燈、鬆鶴延年燈、吉祥如意燈、百鳥朝鳳燈、牡丹富貴燈……公竜燈就派生出燭竜、板凳竜、香竜等等,燈火輝煌、千姿百態。元宵節不僅有觀不完的花燈,還有熱鬧歡騰的舞竜燈、河蚌舞、舞獅子、踩高蹺、劃旱船等各種遊藝。
隨着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現在每到元宵節,文聯、文化等部門都要組織民間元宵節活動,或舞竜燈、或舉辦花燈展,或是放焰火,元宵活動多姿多彩,令人陶醉。
端午節
將樂人很重視端午節。每年端午節,傢傢戶戶節前就備足糯米和箬竹葉裹棕子。親戚朋友間互相饋贈,女婿要嚮嶽父傢送雞、送肉,謂之“送節”。粽子有甜粽、鹹粽之分,有鹼粽、白粽之別,品種繁多,有烏豆粽、花生粽、肉粽、豆沙粽等等,五花八門。每到端午節,傢傢戶戶門上都要懸挂菖莆、艾葉、葛藤以驅邪。據說門上挂艾葉、菖莆之俗源於中原大地。有的門口還貼上“艾葉如旗招百福,菖莆似箭斬千邪”的對聯。午後還用葛藤、艾葉、菖莆煎水,供老少沐浴。城關人還有叫小孩吃驅蛔蟲藥的風俗,一歲吃一粒,十歲以上吃十粒。端午節期間,鄉下村民上山挖草藥曬幹備用。傳說這天所備草藥,療效極佳。
端午節最隆重的習俗要數竜舟比賽。過去縣城渡頭、水門、東門,都有自己的竜舟。鄉下有南口、黃潭、高唐等地各自的竜舟。過去全縣有9條竜舟,每年四月下旬,人們早早就把竜舟擡出來,補漏、上油彩,修葺一新,連竜須都要細細地梳過幾遍。為了初五進城看劃竜舟及走親訪友送粽子,農村特意提前到初四過節,故民間有諺語曰:“鄉下不識字,過節過初四。城裏不知苦,過節過初五”。一到初五,金溪河兩岸人山人海,南門渡頭開闊的河面上,金竜、黃竜、白竜、青竜……一字兒擺開6條異彩紛呈的竜舟,每條竜舟上坐着24個光着膀子、握着櫓槳的壯小夥子;船中配一面大鼓,由一位久經沙場的彪悍鼓師握鼓錘以待;船尾還有一經驗豐富穩重的老師傅掌舵。時辰一到,就聽得一聲炮響,一條條竜舟立時如離弦的箭、出膛的彈,劈波斬浪嚮前飛馳。那“咚咚”作響、催人奮進的鼓點,那聲震如雷加油鼓勁的吶喊……那鏗鏘有力、奮勇拼搏的號子;那百槳齊劃、你追我趕的場面,讓人激動,催人奮進。
板凳竜
將樂縣安仁鄉的澤坊村每年正月十七有遊板凳竜的習俗。原先不叫“板凳竜”,而稱“橋燈”,遊的是蛇而不是竜。那時的澤坊人以戶為單位,各傢自備一塊二米長十公分寬的杉木板作為燭橋架,狀如長條板凳面。每條燭橋上安2至3個鬥,鬥為木框,白紙糊面,鬥內插蠟燭。木板兩端各挖一個小圓洞,可用木棍穿洞連接。數百條燭橋連接起來在田埂上行走就像長蛇一樣遊動,甚為壯觀。
舊時的澤坊每年正月十六就開始熱鬧了。頭一天,傢傢戶戶就把燭橋擡出來洗淨,買來白紙將8個鬥面糊得平平展展的;曬幹後,在鬥面寫上:五穀豐登,風調雨順,國泰平安等吉利詞語。有的人傢為了好看,還畫上美麗的花邊。到傍晚天才有點暗,各傢就派出男的青壯年扛着燭橋到橋頭集中,由負責連燭橋的人把蠟燭分給大傢。天完全暗時,燭橋接好,各人把蠟燭點亮,扛上肩,隨後是長竜似的燭橋,從村頭出發,浩浩蕩蕩沿着全村一路遊動翻騰繞一圈,傢傢戶戶的老人早已設好案桌、擺好供品、備好香燭等候在傢門前,燭橋一到,立刻點起香燭,放鞭炮迎接。燭橋將全村轉完以後,便擡進一塊平整好的大丘的幹田裏。大傢把燭橋放在地上稍事休息後,便重又精神抖擻地將燭橋扛起,在花燈指揮下從外嚮內排成金燈盤竜陣;一會兒從裏嚮外,形成蛟竜出海陣,一會兒從外到內形成巨竜騰飛式,起舞花樣甚多。精彩的表演、熱鬧的場面,吸引了周邊村莊的萬千百姓,大田邊上人山人海,喝彩的、助威的、笑的、樂的,形成一幅熱烈火爆、別具一格的農村節日風情畫。
田裏的表演結束後,燭橋還要舞到廟前,把燭橋頭扛進廟內菩薩前,燒香點燭,虔誠地點三次頭,然後把兩塊半圓竹往上一拋,掉在地上後如果一正一反,就說明蛇可以斬了,衹見領頭人手一揮,所有的人連忙把拴燭橋的木棍一抽,扛了各自的燭橋就往傢裏跑,據說誰先跑到傢,誰就最先把福氣先帶到傢,這一年的運氣就最好。因此,人人爭先恐後,拼命奔跑。立時千燈、萬燈,天雨散花般四散開來。此情此景,讓人萬千感慨、耐人尋味。
為圖吉利,改革開放後人們改稱“橋燈”為“板凳竜”,還為橋燈安了惟妙惟肖的竜頭竜尾。安仁的板凳竜越來越引人註目,成為安仁每年元宵節文藝踩街必不可少的節目,遠近聞名。
萬安牛會
過去農業機械化程度差,農民耕田種地全靠牛,因而有“牛是農傢寶,生産少不了”。千百年來,耕牛任勞任怨,辛勤耕田,成為農人最好的幫手,人們敬重耕牛、愛護耕牛,把耕牛當作命根子對待,特意把每年的四月初八定為牛的生日,這一天,農民要為耕牛做壽,為耕牛放假一天,大清早就為“牛壽星”準備美餐,表達對耕牛常年為人代力的由衷敬意,不但為耕牛過節,民間還有舉辦耕牛交易會的習俗,每年農歷八月期間,各地相繼舉辦耕牛會,促進了養牛業的興旺和發展。
將樂萬安牛會是從廟會發展起來的。舊時,將樂萬安規定農歷八月初七、初八為男人敬神日,初九為女人敬神日,每年要舉辦八月廟會,開展迎神活動。村民紛紛赴會,開始帶些土特産前去交流,後又進行以小牛作抵押的耕牛貿易。有的人認為耕牛經神廟菩薩過目,能避瘟消災,生長健壯,連不準備交易的耕牛也牽來參會,周邊的建寧、泰寧、順昌、明溪以至江西、浙江的客商雲集這裏,交易耕牛數以百計。解放後不再迎神,但牛會和物資交流會卻保留了下來並日益繁榮。
牛會中最熱鬧紅火的還是翠竹扶疏、緑柳垂陰的萬安河畔,成千上萬頭水牛、黃牛、大牛、小牛濟濟一堂,或悠閑地吃着青草、或自在地打着噴嚏、或溫順地搖着尾巴,任憑主人和客人興高采烈地誇奬或評判,在人們眼前,展現出一幅活生生的美麗而壯觀的千牛圖。每頭入會的牛經檢疫後都打上了白色的印記。至傍晚,牛主人各自把牛牽回,散居在周圍。
第二天清晨,又成群結隊地趕來。牛會,不僅促進了耕牛交易,也使牛主人有了廣交朋友、切磋交流的機會,還提供了讓他們展示自己的舞臺,每個人都興高采烈,每個人都有說不完的話題,歡聲笑語連續不斷把牛會推嚮高潮,盛況空前。
萬安牛會從迎神廟會轉化發展為健康的物質交流會和耕牛會,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階段,到今天促進邊界貿易和耕牛發展,並杜絶了迷信活動,展示了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也體現了人民群衆求富嚮上的良好願望。
舞竜與舞獅
節日往往是人們團聚和喜慶的日子,為了表達這種心情,節日的遊藝民俗特別豐富多彩。而遊藝民俗中,舞竜燈是最熱鬧的。
竜是中國的圖騰,是中華民族的象徵,華夏兒女都稱為“竜的傳人”。竜燈由頭、身、尾組成,另有一個竜珠。竜頭、竜尾用竹篾紮成竜頭、竜尾形狀,一節一節的竜身也用竹篾編成籠形,蒙上棉布繪上竜身色彩,裏面可點燃紅燭,下面用木棍支撐,供舞者執拿揮動,通常用九至十一節銜接成一條竜。舞竜時舞竜人身穿彩色衣、褲、頭紮毛巾。引竜人手拿彩色竜珠逗引長竜俯仰翻轉,在集市熱鬧的十字路口揮舞,舞竜的動作有跑、跳、滾、翻、纏等,舞竜人不論執掌哪個部位的都要做到首尾相顧,緊密配合,靈活機動,協調統一。舞竜時,往往青竜、黃竜幾條竜一起上,如巨竜翻江倒海,氣勢非凡。
最有聲勢的是“舞竜燈”。“起燈”時,領頭人帶着大夥到大坪上,面嚮東海方向敬上一對大紅燭,敬三柱香後口中念着祈禱之詞繞場一周,然後在鼓樂聲和鞭炮聲中開始。走在最前面的是竜珠。緊接着是竜頭,竜頭高約1.6米,長約1.2米左右,接着是九節十八米長的竜身,最後是竜尾。有時是一顆竜珠在逗着它們,有時是“二竜戲珠”,還有“群竜搶珠”等等表演程式。起竜時在震耳欲聾的鞭炮聲和人群歡呼聲中,一些新婚女子和未育婦人爭着去拔“竜須”,據說拔到了便可生竜子竜孫,可以早生貴子,這也就是“舞竜丁”的由來。
舞獅也是一種遊藝,數白蓮鎮舞獅最有名。每年元宵時節,白蓮人便裸着上身、打着赤腳、腳挂銅鈴,以舞獅頌揚祖先功德。一舞就是十八盤(即十八般武藝套路),舞者大汗淋漓。口哨不斷,助興者聲聲吶喊,氣氛濃烈異常。助興的村民伴着嗩吶、鑼鼓的樂聲載歌載舞。獅有青獅、黃獅兩種。舞獅隊一行約10人,其中1人舞獅頭,1人舞獅尾,動作有洗面、搔癢、打滾、蹂球等。舞青獅者必須當衆表演拳術或刀、槍、棍術,如兩青獅相遇則須較量武藝,分出高低;舞黃獅者則純為遊玩不比武。 |
|
林共妙(縣長)分管工作:領導縣政府全面工作。
蔡禮俊(常務副縣長)分管工作:負責縣政府常務工作;縣長外出期間,主持縣政府工作;分管項目、發展改革、統計、旅遊、信訪、外經外貿、個私經濟、內聯協作、食品安全、嚮莆鐵路、生物醫藥、外事僑務等工作。
分管部門:玉華洞管委會,縣政府辦(含外事僑務辦、糾風辦、績效辦、政府督查室),信訪局,發展和改革局(物價局),外經辦,旅遊局,統計局,貿促會,效能辦,前期辦,行政服務中心,機關事務管理局,玉華賓館,縣駐浙江招商辦。
譚維林(副縣長)分管工作:分管農村、農業、交通、庫區移民等工作。
分管部門:交通局,水利局,農業局,林業局,林業總公司,供銷社,庫區移民開發局。
廖明(副縣長)分管工作:分管國土資源、城市規劃建設、環境保護和公安、司法、人民防空、民兵預備和民族宗教等工作。協管民政、殘疾人工作。
分管部門: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公安局,司法局,國土資源局,城鄉規劃建設局,環保局,人防辦,民族與宗教事務局。
鄭建勳(副縣長)分管工作:分管工業、安全生産、社會保障、財稅、金融等工作。
分管部門:經貿局,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安全生産監督管理局,二輕聯社,糧食局,國有資産營運公司,物資總公司,融發擔保公司。
王亞珍(副縣長)分管工作:分管教育、衛生、計生、文體、廣電、縣志等工作和縣政府係統精神文明建設。
分管部門:教育局,衛生局,人口和計生局,廣電局,文體局,縣志辦。
鬍先希(副縣長)分管工作:分管科技、民政、老齡、社區、雙擁共建和殘疾人等工作。協管城市建設工作。
分管部門:民政局,科技局,老齡委,老區辦,殘聯。
張世芳(政府副調研員、萬安鎮黨委書記)分管工作:負責萬安鎮黨委工作。 |
|
玉華洞國傢重點風景名勝區位於福建省將樂縣城南7公裏處,面積43平方公裏,它以其獨特的喀斯特岩溶地貌和原始的亞熱帶常緑闊葉林景觀聞名於世。經過多年的開發建設,目前已形成了一個集觀光、修學、休閑、度假為一體的多功能旅遊區。
玉華洞具有1700多年的遊覽史,自明代著名旅行傢徐霞客探遊之後,它神奇、優美的景觀就隨着《徐霞客遊記》的流傳而廣為人知。玉華洞全長10華裏,有藏禾、雷公、果子、黃泥、溪源、白雲六個支洞,有一扇風、仙人田、碩果纍纍、擎天柱、瑤池玉女、竜宮、萬傢燈火、金雞唱曉、五更天等160多處景觀。“以風取勝、以水見長、以石求異、以雲奪奇”是玉華洞的獨有特色。
1987年以來不斷整修,遇斜坡砌石階,過溪流架橋梁,主要觀景處平緩寬敞,並裝有彩燈襯景照明。
玉華洞於漢初被人發現後,遊蹤不斷。宋代楊時、李綱等曾遊此洞。明徐霞客遊後有此洞“弘含奇瑰,炫巧爭奇,遍布幽奧”的贊語。洞進出口處岩壁上保留不少宋以來的摩崖石刻。明萬歷年間(1573~1619年),廖九峰為玉華洞修志7捲,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邑人廖雲友重修《玉華洞志》。
離洞1公裏多的村莊裏,有一口直徑1米的圓井,小陰河的水由此涌出,水珠呈梅花狀,紛紛揚揚,故名“梅花井”。
有水泥公路直達洞口,洞口安放着徐霞客銅像,還建有擂茶館、動物世界標本館、荷花池等遊覽設施。
老兩口
竜宮
馬良神筆
擎天玉柱
石鐘
碩果纍纍
仙人田 |
|
天階山保存着完整的亞熱帶常緑闊葉林,其山清秀、草木爭榮,珍稀植物和古樹名木種類繁多,是一座天然的植物園,被專傢們稱為是喀斯特地貌上的一片緑洲。特別是天階山頂的小石林神劈鬼鑿,樹依石而生、藤繞樹而長,構成千變萬化的景觀,徐霞客在其遊記中贊曰:“是山石骨棱厲,透露處層層有削玉裁雲態,苦為草樹所翳,故遊者知洞而不知峰。”
導遊小姐說:一踏進三月,天階山就“熊熊燃燒”起來了,這裏的花事可熱鬧呢!置身天階山,完全能夠想象得出,也許最初的“火星”是由一枝最不起眼的緑縧上的嫩蕾燃爆的。但幾陣和風、幾場春雨過後,火紅的山茶、血紅的杜鵑、嬌豔的桃花,就把天階山給染紅了。但在這裏形成陣勢的桂花,更能聲勢浩大地傳遞這裏的芳香。將樂人真有福氣。方圓僅2.36平方公裏的天階山,就生長着上千株的千年桂樹。年年金風送爽時節,就能收到天階山金燦燦、香沁沁的“請柬”。那是怎樣的一種盛況喲!叢開的青枝緑葉間,一株株桂花樹夾着層層金黃色的小花朵,“丹葩間緑葉,錦綉相重疊”。一樹桂花,就是一首清新雅緻的小詩。其實,讓人心醉神迷的還有鳥。八哥、喜鵲、黃鸝、百靈、布𠔌與鷓鴣。它們自由自在地翺翔林間,跳躍枝頭,歌聲是那麽清脆悅耳。“在天階山,人們常常會把鳥聲當成飛翔在空中的花朵,把花朵當成雀躍於枝頭的鳥鳴。”導遊小姐如是說。此言很精彩,但天階山的美景更精彩。 |
|
在將樂縣西南隅,竜棲山自然保護區,像一顆緑色明珠閃爍着迷人的光彩。這是一塊自然景觀、人文景觀頗為奇特的土地。總面積6371公頃,境內群峰列屏、峽𠔌深幽。海拔千米以上高峰14座,主峰海拔1620.4m,也是方圓五縣最高峰。高山峽𠔌中流泉飛瀑高懸,溪水跌宕前行,形成許多深潭。將樂乾隆縣志上載:“竜棲山,多蒙深潭,傳說有竜居於此,故名。”
竜棲山自然保護區氣候濕潤、四季分明、環境優美、空氣清新。在地質史上沒有受到第四紀冰川的襲擊,因此這裏成為典型的亞熱帶中南緣植物分佈區域,保留着許多原始狀態的森林。區內有七個中亞熱帶植被類型、24種群落、高等木本植物631種。最令人賞心悅目的是常緑闊葉林,天然杉木闊葉樹混交林,毛竹林和紅豆衫、柳杉大樹群。
常緑闊葉林是竜棲山森林最重要的部分,分佈在海拔8O0m 以下的峽𠔌、山坡,發育良好,樹種復雜,主要由殼鬥科、樟科、山茶科、金縷梅科組成。林相豐滿,林冠層層疊疊、濃蔭蔽日、粗大的藤條或纏樹而上,或凌空懸挂。林下的倒木上,冒出種類繁雜、色彩豔麗的菇朵。常緑闊葉林是森林演進的最高層次,許多珍稀樹種生在其中,也是野生動物的主要棲身之地。區內現存的珍稀動物有華南虎、金錢豹、雲豹、獼猴、黑熊、毛冠鹿、岩羊、穿山甲、鼯鼠等。常緑闊葉林濃密的、多層次的林冠和林下小灌叢為鳥類的生存提供了理想的環境。竜棲山棲息着21科37種鳥類。有漂亮的紅腹錦雞、白鷳、環頸雉,有猛禽褐林鶚、座山雕等等。名目繁多的鳥獸使竜棲山的森林更顯得充實,活躍,生機勃勃。總之,常緑闊葉林內容豐富、藴含博大。生存競爭、新陳代謝鍛造了各個物種的自身完美,又造就了整個森林的和諧。置身林中不衹有一種清新恬靜的美的享受,更能感到一種哲理的熏陶。
常緑闊葉林不夠嚴密或者無法成林的地方,針葉樹乘虛而入。散生的杉木在闊葉樹造成的陰濕、肥沃的小氣候中如魚得水,長得粗壯、筆直。竜棲山現存的大面積天然杉木群落在三明市絶無僅有,在全省也不多見。作為一個保留生物種群,它的科研價值已經非常金貴,但是它的經濟價值也太誘惑人了,一根中等徑級的天然杉木就是一串金項鏈!
連綿竹海是竜棲山的又一大特色。2萬多畝竹林滿目蔥籠,萬竿翠竹亭亭玉立,那是一個清逸瀟灑的世界。陽春三月,滿山春筍破土而出,節節嚮上,像一支支小火箭,虎虎生威。早年,竜棲山的毛竹有大如面盆的,鋸下兩節可做一挑水桶,五十年代“毛竹王”曾進京參展。閩西客傢人最早來到竜棲山開發利用毛竹。以春筍為原料製造的毛邊紙稱為“西山紙”,商號“大廣紙”是這裏古老的名産。“西山紙”的製造始於唐代,盛於明清,其紙質細嫩、響張少疵,久負盛名,享譽東南亞。清康熙年間曾以“西山紙”編印《四庫全書》,抗戰時期西山紙被大批調到永安印刷“中央日報”,紙質大大超過當時重慶的“中央日報”。七十年代出版的《毛澤東詩詞》綫裝本也是用西山紙印刷的。解放初期西山紙大量出口東南亞,為國傢爭取了不少外匯。
此外,竜棲山還有許多南方紅豆杉、柳杉樹群,大多分佈在村口、溪流兩旁,保護較好,帶有濃重的“風水林”色彩。紅豆杉樹群樹齡高,徑極大,長勢非常旺盛,樹冠濃密如華蓋,細葉如雲。柳杉高大、壯實。令人想到這塊土地歲月的悠遠,地力的厚實。
獨特的自然環境和豐富的人文景觀相結合,使竜棲山成為一處令人神往的地方,它已經形成和正待開發的,值得稱道的主要景點有10處:
聖水岩 竜棲山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所在地余家坪西北方向22公裏處,位於與萬全鄉接壤的區界上,海拔1561m,山僻路險,人跡罕至。據《將樂縣志》載:“聖水岩,上有泉,不盈,不涸,病者飲之即痊,天旱禱雨即雨,故名聖水岩。”聖水岩三峰突兀,峰頂是一片石林,饞岩怪石,似鷹,似象,似虎,似龜,琳琅滿目。天氣晴好時,立岩頂可望見將樂、泰寧、明溪、清流、寧化五座縣城及金湖,四野緑濤滾滾,雲煙浩淼,雲霧變幻莫測,恍如置身雲霄宮中。頂峰北側50米處有一座用石條築成的古剎――青雲堂。正殿中央端座着一尊約一米高的佛像,神采飛揚,俊逸大方,大小38尊石佛像排列兩旁,或立或坐或跪,神態逼真,殿四壁雕有佛像、佛龕等佛事浮雕,這組雕像高一米多,最小的高30cm,雕刻藝術極為精湛,綫條剛柔有緻,有的佛像眼睛是用黑寶石鑲嵌而成,石刻銘文的年代為唐貞觀二年。青雲堂石佛堪稱古代雕刻藝術的一枝奇葩。
仙人塘山 在余家坪東北方向8.8公裏處,海拔1200m,上可俯瞰白蓮全鄉的各個村莊,傳說仙人發現此山和山上的一池清水。山頂靠南的山坡上有建於唐代的寺廟,幾經興毀,現已重建。廟前有一株茶樹,所生茶葉品質極佳,消食化積,驅邪祛病,功效顯著。仙人塘寺廟香火鼎盛。來自明溪、寧化、清流、永安、連城以及本縣的善男信女不辭辛勞翻山越嶺,帶着大包大挑的供品上山朝拜。清順治八年(1651)將樂冰雹成災,白蓮人吳贊郎率災民起義,在仙人塘憑險下寨,聚衆萬人,對抗官兵三年之久,後中計被殺。民間傳說在他遇害前,其座騎有所預感,至半山時立於一岩石上不肯前行,吳贊郎猛抽一鞭,戰馬蹬石騰空一躍--至今還在岩石上留下了深深的馬蹄印。
厝橋•植物園 距余家坪0.5公裏處,有一座石拱橋橫跨小溪,上建有涼亭式橋屋,厝橋兩岸是一片保護較好的原始狀態的林子,也是余家坪村前的“山竜口”林。方圓30多畝林地上生長着紅豆杉、柳杉、三尖杉、光葉石楠、野漆、青剛櫟、浙楠、大葉錐、馬尾鬆、羅浮拷、甜櫧、鈎樹等10多種喬灌木。如此少的面積上密集地衍生着衆多品種的樹木實屬罕見。在橋上憑欄小憩,分外愜意。山風徐徐,溪水潺潺。茂林修竹中,飄出鳥鳴蟬噪,如詩如畫。左邊的山頭名叫雷峰寨,是吳贊郎農民起義軍的營寨之一。
十字坳 距余家坪12公裏,海拔1310m ,是到達裏山和攀登主峰的必經之地。南北山脊五公裏範圍內由天然下種形成大片黃山鬆林。雖因雷擊多次引起森林火災,然而“春風吹又生”,黃山鬆林益加郁郁葱葱,最大的母樹胸徑已達70多釐米、樹形舒展美觀。十字坳東西兩側山坡上還長滿了各種杜鵑。春末夏初,映山紅、丁香杜鵑、毛果杜鵑鮮花盛開,寂靜的山脊上奼紫嫣紅、絢麗奪目。
石牛欄 位於十字坳西邊的將軍頂附近,距余家坪17公裏,海拔1312m,是一塊呈扇形的平坦坡地、高山草場。面積約一平方公裏。坡上長滿野草和杜鵑,靠山凹生長着10畝左右的金鑲玉竹。高山草地別有一番景緻,清明時節,野草泛緑,百花盛開,像緑雲上托起燦爛的朝霞。鼕天百花凋零、風吹草低,好一派草原風光!傳說天神將九頭神牛關在石牛欄內,神牛年年吃玉竹為生,故這裏的玉竹沒有竹梢。有一年神牛偷跑出來到清流縣林畲打了一個滾,造出了一片15裏長的平原。
山前雲海 在保護區山門外去白蓮的半山腰公路上,距余家坪6公裏,海拔600m,由於此處森林茂密,加上山下小王水庫的蒸騰作用,空氣中富含水蒸氣。在氣壓較低的晴朗天氣,早晨形成一片廣阔的雲海。白蓮鄉的大部分村落和低山全部覆蓋在雲海下,偶而露出的山峰像是汪洋中的小島,大樹似燈塔。此時的雲海有一種靜態的美。日出後,朝霞璀璨,托起一輪紅日,蔚成奇觀。雲海也隨之開始涌動,消散,此時的雲海是動態的,一派波濤洶涌的景象,山尖緑島忽隱忽現,變幻詭奇,攝人心魄。在這裏看雲海先是居高臨下,有一種飄浮在雲端之上而超凡脫俗的意境。然後可以坐車順公路下降高度觀看,一直來到雲海邊上,此時又猶如乘風破浪航行在大海上,萬頃波濤就在身邊掠過,一種雄渾激越、搏浪急進的豪情在胸中升騰。繼續下行,鑽進雲海之中,霧氣蒙蒙的青山和水庫出現,想想頭頂上剛剛看過的雲海,人們見仁見智又會生發萬千感慨。
竜潭飛瀑 位於余家坪下遊7公裏處,海拔560m 。林密𠔌深,余家溪彎麯跌宕,比降增大,形成一串瀑布群。其中最大一級落差10m ,瀑布下跌積成深潭,水聲如雷,兩岸巨石嶙峋,峭壁陡立,幽深、寧靜,是夏天避暑的好去處。
石排場 在去竜潭飛瀑的路旁,距保護區管理處5.5公裏。這是一塊山間小平壩,面積2平方公裏,有水田幾十畝,房捨十來間。四周青山翠竹環抱,一條清溪緩緩穿過其中,幾縷炊煙,幾聲雞鳴,愈顯寧靜安謐,是典型的田園風光。現已在此處建成鹿園。
手工造紙作坊 保護區內還有幾十個手工造紙作坊。分佈在裏山、外山、上地、沙溪子等地。“西山紙”的製作過程要經過修山、備灰、修湖塘、砍筍、溜筍、斷筒、剝皮、削片、挑竹麻、落湖、洗漂、剝料、榨料、踏料、耘槽、抄紙濕壓、濕紙切邊、烘焙、於紙切邊、包裝等28道工序。人們可以在作坊裏看到的一般是從踏料至烘焙這幾道工序,完全保持原始的手工操作,十分艱辛勞累,特別是“踏料”這道工序,近乎蠻荒。“冰清玉潔”的西山紙書印了多少鴻篇巨構,同時也留下了自身歷史重負的深痕。
竜井水庫 庫址位於往十字坳方向的竜井村上遊,壩址高程759米 ,庫容519萬立方米、裝機容量32OO千瓦 , 年發電量1188萬千瓦時,竜井水庫除發電、灌溉、養殖方面的效益外,還是竜棲山一處新的景觀。它是三明市海拔最高的人工湖,水面400多畝。竹林、青山擁簇着一湖碧水,湖水漫進山凹中,形成許多麯折的緑色的港灣和半島。水鳥掠過湖面,竹筏在湖上浮遊,山光水色交相輝映,別有一番情趣。
如今,竜棲山擁有三頂碩而亮的“桂冠”:國傢級自然保護區、國傢級人與生物圈網絡成員、國傢級科普教育基地。
賓館
古厝橋
秋景 |
|
將樂水南烏石山,雲氣氤氳,山麓秀木成林。隆然現出一座古墓,莊嚴,肅穆,深邃。這裏長眠着宋代著名理學家楊龜山先生。
《楊時年譜》載:宋紹興五年(1134)3月15日,楊時為了替自己找一塊墓址,“與諸友相地於鋪州之南山”。《 宏農楊氏族譜》記載:時公,卒於大宋高宗紹興五年乙卯歲四月二十日辰時,享壽八十有三,葬於鋪州水南烏石山,蓮葉蓋龜形,坐南嚮北。可見此墓為先生自選墓。為何“坐南嚮北”呢?先生自選的結果、理想的朝嚮――始終望着北方。家乡在北方,老師在北方,朝廷在北方。這不就是先生一生為人的最簡潔的總結和表白麽?
明嘉靖《延平府志》記載:楊時墓,宋鬍安國撰墓志銘。成化六年,復建神道坊及享亭。弘治六年,知縣陳大經渴祭,還買田出租,以備歲時祭掃。七年,增建享堂三間,左右兩廊及泡福之所,繚以墻垣。
據楊時三十一代孫楊桃芳老人所言:“每年春秋兩祭,各地龜山公後裔帶着族譜和供品,長途跋涉來祭墓。我是最後一個接管祭田者,每年接待來自南平、閩縣、邵武、明溪、寧化,以及廣東省的族親,大約有數百人之多。”其場面甚為壯觀。1985年10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將此墓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先後兩次撥款修葺。整座墓壟保存着明代的原貌。墓面寬3米,進深3 . 5米;墓坪寬5米,進深8米;墓體總長27米。由墓坪和墓丘組成的墓體呈馬蹄形,墓丘前正中安放的以“將樂石”製作的孤頂長方體墓碑,是明朝憲宗成化六年,即公元1470年朝廷重修墳墓時竪立的。這塊高105釐米、寬56釐米、厚6釐米的墓碑完好無損,碑面中央陰刻竪寫的“宋龜山文靖楊先生墓”。該碑文為明成化六年巡按御史滕貽所書,工整遒勁的楷書大寫,依然清晰如初。墓前立有石鑿而成的香案和以花崗石板雕刻的文房四寶。墓坪下由宋磚砌成32級臺階。入口處兩側雄踞兩尊石獅。墓前方有一座明代風格的重檐歇山式牌樓,上方挂着“程氏正宗”、“倡道東南”的匾額。牌樓高6.4米,雙層樓頂,翹角騰躍,如蒼鷹展翼。
總之,整座墓融會古今,歷久彌新,宏偉壯觀。既與山體相依偎,又能鳥瞰蜿蜒而去的清澈的金溪。雲山蒼蒼,溪水泱泱,留此勝跡,無限風光。每年的春秋佳日,拜渴者絡繹不絶,大傢無不感到: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
|
“傢在這裏,愛在這裏,我總是回頭望着你。擂茶飄香,瓜果遍地……回頭望你家乡的回頭山,那是離鄉的兒女鄉情依依……”對於客傢將樂人,尤其是漂泊在外的將樂遊子,這首由著名的詞作傢司順義、麯作傢張卓婭譜寫的《家乡的回頭山》,真可謂百唱不厭,每一回哼起都流連迷醉,每一次唱起都親潤可人。
回頭山,位於將樂縣城東10公裏處的鄧坊,三面環水。車行省道岑文綫,從鄧坊采育場懸索橋附近遙金溪河遠眺依山傍水的回頭山,猶如“白銀盤裏一青蠃”,小巧俊秀,緑意盎然。
回頭山又名“蠟燭山”。關於“蠟燭山”的由來,有一段傳說:古時候,高唐村有一個出了名的孝子,他叫蠟燭,傢裏很窮,與80歲的白發老母相依為命。一天,蠟燭去集市賣柴,賺了15文錢。他盤算着要買雙鞋、買把木梳給娘,更重要的是要買些米回傢,因為傢裏已好幾天沒米下鍋了。不幸的是,待他走到米埠,一摸褲兜,錢丟了。無奈,蠟燭衹好嚮王二麻藉高利貸買米。為了能早些把那利滾利的藉貸還清,蠟燭安置好老母親後,編了個去找遠方朋友的美麗謊言,次日天剛亮就出門了。蠟燭多麽捨不得離開年事已高的娘呀,出門剎那,他淚水奪眶而出。他漫無目的地走呀走,忽然,看到不遠處的金溪河邊有一襤衫老漢正踉蹌着往河中走去。“不好,老人可能會出事!”不識水性的蠟燭徑直往河中走去,費盡九牛二虎之力,纔把老漢扶到對岸。老漢掏出銀子致谢,蠟燭不受。“蠟燭,這些銀子拿回去好好孝敬你母親吧!”老人硬把一袋銀子塞給蠟燭後就大步朝前走去,忽然間,老人回頭仰天一笑,沒了蹤影。蠟燭半晌纔回過神,再細看,仙人回頭的地方已長出了一座山,這山改變了金溪河平直的去路,使溪水到此繞了個迴旋。於是,有人稱這座山為回頭山,也有人稱其為蠟燭山。
走在通往回頭山那如弓橫跨的懸索橋上,清風徐徐,涼氣幽幽,沁人心脾。懸索微搖,有驚無險。嚮下,是水波不驚的清泠泠的金溪河;仰望,是回頭山那如刀削般的石崖。危崖絶壁間冒出一棵棵挺拔偉岸的古鬆、苦櫧及一些不知名的雜木,任憑風吹日曬,巍然屹立在水尾山腰。山頂那一幢幢依山而建的亭臺寺閣若隱若現,紅緑相融,相映諧美。
回頭山山體不高,海拔僅250米,但到山頂石級陡峭,有如登泰山天都峰,蜿蜒石徑陡如天梯,需步步踩實。絶壑攀途,鳥語花香,一側是黛緑的峻峭山崖,一側是整齊如綉的空蒙山色。途中經過兩個方便歇息的小亭,一亭有聯:高亭明月滿,古寺晚香濃;一亭有詩:空手來時空手去,你往西來我往東,夜盡聽得三更鼓,翻身不覺五更鐘。其詩其聯,耐人尋味。
“雲鬟別有飄蕭態,似嚮風前浴晚波”,崖頂壁立,峰巒險峻,順山勢而建的閭山祖師寺廟,終日木魚聲伴着鳥聲蟬鳴,在徐徐山風中傳遞古寺幽情。大雄寶殿、地藏王殿、玉皇殿、峰景寺起伏於險峰,殿殿相連。攀懸梯、走回廊、跨石坎、越飛棧,穿梭其間,於虔誠的心境中蕩滌人世風塵。
出峰景寺是一裸露的石岩,岩邊沒有扶欄,在58歲住持的指引下,我們嚮山腳俯視,金溪河波光粼粼,浮銀躍金。
探奇回頭山,風景這邊獨好。據同行者介紹,隨着2006年高唐電站的發電蓄水,回頭山至將樂縣城一帶將形成十裏平湖。屆時,回頭山定有另一番景象、另一番風情。
遠看回頭山
碧波輕舟
仙境 |
|
原稱明臺庵,位於天階山兩峰之盆𠔌處,始建於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占地二千多平方米,原建築幾經銷毀,不復存在,現在的明臺寺是1993年重建的。
明臺寺采用中軸對稱的宮殿式建築,宏偉壯麗,莊嚴肅穆,寺內外古木扶疏,名花溢彩。遊客在出玉華洞後必經此寺。寺中住有僧人,香火旺盛,是當今朝聖的景點。每年農歷的二月十九(觀音誕辰)、六月十九(觀音成道)、九月十九(觀音涅磐)這裏都舉行盛大佛會。徐霞客遊玉華洞時曾在此庵食宿,並在《玉華洞遊記》中記載:“山半有明臺庵,洞後門所經,餘時未飯,復出道左登嶺,石磴縈鬆,透石三裏,青芙蓉頓開庵中,飯於庵仍下至洞前門……,下浴庵中,宿焉。” |
|
證覺寺又名證果寺,坐落在將樂縣萬全鄉常口村的太平山麓,始建於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較福州鼓山的涌泉寺早288年,據說福州鼓山上的寺廟就是仿照證覺寺建成的,所以民間素有"先有將樂證覺寺,後有鼓山涌泉寺"的說法。證覺寺形似"觀音座蓮",分上、中、下三殿,皆雕梁樓、齋堂、僧房、方丈室、閱覽室、旅客臥室、放生池、太平山門樓等等。觀其佈局設施,與福州鼓山大同小異,入其境令人心曠神怡,超世忘俗。 我無首先來到大悲閣,大悲閣也叫尼姑庵,是寺內尼姑無飲食起居的地方。到了這裏,大傢在不知不覺中,是否開始有了一種慈悲為懷的感覺。
走廊
屆宇
大悲閣 |
|
- n.: Jiangle County
|
|
將樂 |
|
????業公司 | ????務局 | 政府工作報告 | 2010年 | 博物館 | 社會 | 楊時 | 紀念館 | 圖書館 | |
|
|
將樂縣名人 | 將樂縣醫院 | 將樂縣博物館 | 將樂縣圖書館 | 將樂縣????務局 | 將樂縣越劇團 | 將樂縣檔案館 | 將樂縣中醫院 | 將樂縣實驗小學 | 將樂縣絲綢一廠 | 將樂縣白雲飯店 | 將樂縣芳華旅行社 | 將樂縣衛生防疫站 | 將樂縣衛生消毒站 | 將樂縣2010年政府工作報告 | 將樂縣南天化纖織布廠 | 將樂縣黃潭福利工藝廠 | 福建省將樂縣工藝美術廠 | 將樂縣高唐木製品工藝廠 | 將樂縣安美竹製品工藝廠 | 將樂縣永盛木製裝璜工藝廠 | 福建省將樂縣紡織器材廠 | 福建省將樂縣三華蚊香廠 | 福建省將樂縣旅行社 | 將樂縣教育局電大工作室 | 將樂縣黃潭紡織器材廠 | 將樂縣陽源木製品工藝廠 | 將樂縣福匡村木盤工藝廠 | 福建省將樂縣南口工藝廠 | 將樂縣白蓮鎮玩具廠 | 將樂縣閩樂紡織有限責任公司 | 中華會計函授學校三明分校將樂縣函授站 | 將樂縣古鏞鎮解放村解放飯店 | 中外合資福建省將樂縣萬發特種合金有限公司 | 福建省將樂縣雕刻製品工藝廠 | 福建省將樂縣黃潭工藝玩具廠 | 將樂縣餘坊鄉馬嘶竹木工藝廠 | |
|
|
萬安鎮 | 大源鄉 | 餘坊鄉 | 安仁鄉 | 萬全鄉 | 高唐鎮 | 光明鄉 | 水南鎮 | 白蓮鎮 | 南口鄉 | 漠源鄉 | 黃潭鎮 | 古鏞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