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古代帝王上泰山祭祀天地。 封禪 (封祀,封巒,封嶽,古代帝王祭天地的大典。在泰山上築土為壇,報天之功,稱封;在泰山下的梁父山闢場祭地,報地之德,稱禪) 古代帝王祭天地的大典。在 泰山 上築土為壇,報天之功,稱封;在 泰山 下的 梁父山 上闢場祭地,報地之德,稱禪。《史記·封禪 書》:“自古受命帝王,曷嘗不封禪 。”《史記·封禪 書》:“古者封 泰山 禪 梁父 者七十二傢。” 宋 樂史 《廣卓異記·五十四年內祖與孫封禪 》:“凡五十四年內,祖與孫封禪 ,自古帝王無比。” 元 劉壎 《隱居通議·禮樂》:“説者謂封禪 取高厚之義,封土於山,而禪祭於地,天以高為尊,地以厚為德也。增 泰山 之高以報天,附 梁父 之厚以報地。” 清 阮元 《小滄浪筆談·封泰山論》:“ 秦始皇 、 漢武帝 之求長生, 光武帝 之用讖緯……皆以邪道壞古禮,不足為封禪 咎。” 古代封禪 一般在 泰山 舉行,但也有在其他山上舉行的。《資治通鑒·梁武帝天監八年》:“時有請封 會稽 禪 國山 者,上命諸儒草封禪 儀,欲行之。” 封禪 ,封為“祭天”(多指天子登上泰山築壇祭天),禪為“祭地”(多指在泰山下的小丘除地祭地);即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時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禮。封禪 ,最早出現於《管子•封禪 篇》,後太史公在《史記•封禪 書》中曾引用《管子•封禪 篇》中的內容,並對其內容加以演釋,唐代張守節解釋《史記》時曾對“封禪 ”進行了釋義,並指出了封禪 的目的,大意是說,在泰山頂上築圓壇以報天之功,在泰山腳下的小丘之上築方壇以報地之功。即《史記•封禪 書》中的“登封報天,降禪除地”。
戰國時齊魯有些儒士認為五嶽中泰山為最高,帝王應到泰山祭祀。秦始皇、漢武帝等都曾舉行過封禪 大典。《五經通義》雲:“易姓而王,緻太平,必封泰山,禪梁父,天命以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於天,報群神之功。”所以封禪 活動實質上是強調君權神授的手段。
關於封禪 還有另外一種解釋,《白虎通》中說“或曰封者,金泥銀繩,或曰石泥金繩,封之印璽也”,後世學者認為這是封禪 過程中的儀式,是指將封禪 所用的文書以“金泥銀繩”或“石泥金繩”封之,埋於地下。太史公《史記•封禪 書》也有“飛英騰實,金泥石記”之記。 在中國政治制度中,封禪 可說是最盛大,但也爭議最多的一項典禮。民初疑古派的史傢認為,這純粹是戰國至秦漢間,齊儒憑空杜撰,並為好大喜功的君主利用來鞏固政權、誇侈政績的活動。但從近年考古資料看來,其起源或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先民築壇祭祀的習俗,是非常幽遠的。
封禪 的起源多與當時社會的生産力和人們對自然現象的認識有很大的聯繫,人們對自然界的各種現象不能準確地把握,因此産生原始崇拜,特別是在恐懼的狀態下,對日月山川、風雨雷電更是敬畏有加,於是“祭天告地”也就應運而生,從最開始的郊野之祭,逐漸發展到對名山大川的祭祀,而對名山大川的祭祀則以“泰山封禪 ”最具代表。
中國古代帝王為加強自己的統治,不約而同的宣傳“神權天授”的理論,為了使這種理論得以證明,便有了封樿泰山的活動,使泰山祭天的作用得以延續,封建統治者的這種行為讓泰山在人們心中的神山地位進一步強化,隨後成為每代帝王一生必須的大事之一。
公元前26世紀,黃帝營建了明堂以祀上帝,開了中國古代祭祀建築的先河。以後,中國歷代的統治者幾乎都建造了專用於祭祀皇天上帝的祭壇,周有明堂,秦有四畤,漢有甘泉宮,唐、宋皆建有圜丘,元世祖元世祖定都北京,於麗正門外築壇祭天,元成宗時再於大都城東南建成郊壇,合祀天地。
雄纔大略的秦始皇滅六國,一統天下,建立了統一的大帝國——秦朝。自信傲岸的秦始皇並未忽視上帝的存在,秦王朝於國都立四畤用於祭五方上帝,他曾親赴泰山封樿,雖然那衹是為了標榜他自己的偉大功績,並沒有多大誠意,但也反映了上帝在當時封建社會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及其影響。自秦始皇起,封禪 活動成為強調君權神授的重要手段。 《史記•封禪 書》說明了“自古受命帝王,曷嘗不封禪 ”、“厥曠遠者千有餘載,近者數百載,故其儀闕然堙滅,其詳不可得而記聞雲”,然後從五帝之舜的封禪 開始記起,並在文章中間引用《管子•封禪 篇》的“……昔無懷氏封泰山,禪雲雲;虙羲封泰山,禪雲雲;神農封泰山,禪雲雲……”,由此可見,封禪 之儀在“三皇五帝”時便已有之。
沿襲至秦漢之時,封禪 已經成為帝王們的盛世大典,秦皇漢武都曾“登封報天,降禪除地”,以彰其功,僅漢武帝一人就曾8次前往泰山。
唐宋之時,禮儀更加完備,唐玄宗李隆基也曾“封祀岱嶽,謝成於天”,一改以前帝王封禪 誥文秘而不傳的規則,並說明本次是為天下蒼生祈福,於是將此次的封禪 誥文宣告於天下;宋真宗封禪 泰山之時,欲藉天意來威懾外敵,故導演了一幕“天書由天而降”的鬧劇,自此之後,帝王泰山封禪 的歷史也就嘎然而止。
封禪 儀式在中嶽嵩山和東嶽泰山中都曾舉行過,但以泰山的次數多且影響大而出名,自秦皇開始,至宋真宗止,共有六帝十次封禪 泰山,較為著名的封禪 有:
秦始皇封禪 泰山,統一六國,建立大一統的封建國傢;
漢武帝封禪 泰山,武帝雄纔大略,掃除邊患;
唐玄宗封禪 泰山,開元盛世,國力昌盛,且一改封禪 誥文秘而不傳的規則;
宋真宗封禪 泰山,導演了一幕“天書從天而降”的鬧劇。
從明朝開始,朱元璋取消了泰山的封號,此後,明清兩朝將原來的封禪 改為了祭祀。
雖然到宋朝之後不再進行封禪 ,但崇拜活動卻進一步擴大,黎民百姓無不知神山泰山。
(附:唐高宗封禪 麟德二年(665年)十月,高宗率文武百官、扈從儀仗,武後率內外命婦,封禪 車乘連綿數百裏,隨行的還有突厥、於闐、波斯、天竺國、倭國、新羅、百濟、高麗等國的使節和酋長。十二月雲集泰山下 ,派人在山下南方四裏處建圓丘狀祀壇,上面裝飾五色土,號“封祀壇”;在山頂築壇,廣五丈,高九尺,四面出陛,號“登封壇”;在社首山築八角方壇,號“降禪壇”。次年二月高宗首先在山下“封祀壇”祀天;次日登岱頂,封玉策於“登封壇”;第三日到社首山“降禪壇”祭地神,高宗行初獻禮畢,武後升壇亞獻。封禪 結束後在朝 壇接受群臣朝賀下詔立“登封”、“降禪”、“朝”三碑,稱封祀壇為“舞鶴臺”、登封壇為“萬歲臺”、降禪壇為“景雲臺”,改元乾封,改奉高縣為乾封縣。
唐玄宗封禪 唐玄宗於開元十三年(725年)十月率百官、貴戚及外邦客使,東至泰山封禪 。封禪 禮沿襲乾封四製。封禪 後,封泰山神為“天齊王”,禮秩加三公一等,玄宗親自撰書<<紀泰山銘>>,勒於岱頂大觀峰,並令中書張說撰<<封祀壇頌>>、侍中源乾曜撰<<朝 壇頌>>,均勒石紀德。 ) 西漢太史公在《史記•封禪 書》中給出了帝王封禪 所必需的條件:即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帝王在當政期間,衹要具備二者任何一個條件即可封禪 ,但二者之間有着某種隱秘的聯繫,帝王賢明、天下太平、天降祥瑞三者之間應該是一種相互依附的關係。
《史記•封禪 書》中記載“每世之隆,則封禪 答焉,及衰而息”,也就說,帝王當政期間要有一定的功績,即使得天下太平,民生安康纔可封禪 、嚮天報功。
至於天降祥瑞之說,則比較隱秘,這和中國古代的“天人相應”思想有着極大的聯繫(“天人相應”,用現在的術語來講,就是指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之間的某種聯繫),也就是說帝王賢明,纔可能出現太平盛世,而在太平盛世將來之時,天往往會降祥瑞以示徵兆,即所謂的“國之將興,必有徵祥”,至於天會不會降祥瑞、什麽時候降祥瑞、降在什麽地方,實則是一個非常隱秘的事情(現代人則解讀為是一種迷信思想),正因為其隱秘性的存在,往往被一些居心之人加以利用,弄虛作假,欺人瞞天。 封禪 最令人質疑的,還是祭典中的祝禱文,在唐玄宗以前的歷代史書內,均未見記載。唐代名臣賀之章將此現象解釋為,封禪 帝王所求不外為長生登仙等私欲,故外人莫知之。民國二十年,馬鴻逵將軍率領軍隊駐紮於山東泰安,無意間發現一座五色土壇,並從其中得到兩套玉册。玉册上分別鎸刻着唐玄宗及宋真宗禪地之祝禱文。兩套玉册的出土,正可以補足刊正史籍的闕如與錯植,是非常珍貴的第一手史料。
唐玄宗玉牒文:有唐嗣天子臣某,敢昭告於昊天上帝:天啓李氏,運興土德。高祖、太宗,受命立極,高宗升中,六合殷盛。中宗紹復,繼體不定。上帝眷,錫臣忠武,底綏內艱,推戴聖父。恭承大寶,十有三年。敬若天意,四海宴然。封祀岱嶽,謝成於天。子孫百祿,蒼生受福。
唐玄宗禪社首玉册文:惟開元十三年,歲次乙十一月辛已朔十一日辛卯,嗣天子臣隆基,敢昭告於皇地祗:臣嗣守鴻名,膺茲丕運,率循地義,以為人極,夙夜祗未,迄未敢康。賴坤無隆靈,錫之景,資植庶類,屢惟豐展。式展時巡,報功厚載,敬以玉帛、犧齊、粢盛、庶品,備茲瘞禮,式表至誠。睿宗大聖真皇帝配神作主。尚饗。 fengshan
封禪
一種表示帝王受命有天下的典禮。起源於春秋、戰國,當時齊、魯儒生為適應兼併爭霸趨於統一的形勢而提出的祭禮。他們認為泰山是世界上最高的山,人間的最高帝王應當到這座最高的山上去祭至高無上的上帝。泰山是齊、魯的分界,於是就把齊、魯祭泰山的望祭擴大為統一帝國的望祭,並定名為“封禪 ”。封是祭天,禪是祭地。封禪 之禮,最早見於《管子·封禪 篇》,但此篇已佚。據《史記·封禪 書》所載管仲論封禪 的話說:古代封泰山、禪梁父的帝王有七十二代,管仲記得的有十二個。從無懷氏到周成王,都是受命以後舉行封禪 典禮的。帝王受命由天降祥瑞來體現,要有十五種不召而自至的祥瑞,才能舉行這種典禮。《管子》是戰國時齊人所纂輯,所以這實際上是戰國時人們對封禪 的看法。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在泰山行封禮時所立刻石的殘字
第一個真正舉行封禪 大典的是秦始皇。他即位的第三年,巡狩郡縣,與魯儒生討論封禪 典禮。儒生博士議論紛紛,提不出具體的儀禮程式。秦始皇衹得藉用原來秦國祭祀雍上帝的儀典,到泰山行封禮,到梁父行禪禮。漢初,經濟凋敝,漢文帝劉恆十三年(前167)雖曾討論過巡狩、封禪 的儀典,但沒有條件去做這類誇飾的事。經過數十年的休養生息,到武帝時出現了傢給人足的富庶景象。漢武帝劉徹即位後,命儒者趙綰、王臧等“草巡狩、封禪 、改歷、服色事”。因竇太後的極力反對而未能實現。直到元封元年(前110),武帝纔行封禪 。封於泰山,禪於泰山東北的肅然山,並改元元封。此後每隔五年修封一次。前後共舉行過五次。東漢建武三十年(公元54),張純等秦請漢光武帝劉秀封禪 ,他以自己無德,不許。但兩年後,他卻又相信“赤劉之九,會命岱宗”的讖文,命梁鬆等求九世封禪 的制度,隨即東巡,燎祭天於泰山,禪祭地於梁陰,並改元為中元元年(公元56)。
(王煦華) n.: grand ceremony of worship of heaven on mountain (Tai) top to pray and say thanks for peace and prosperity, the ancient rite of worshipping heaven and earth on a mountain with he emperor, officia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