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 > 對馬暖流
  對馬暖流是太平洋南赤道暖流遇蘇門答臘島後形成的暖流的北半部份。起源中國的黃海地區,因流經日本九州島和朝鮮半島間的對馬海峽而得名,北至庫頁島西側。
  夏季對馬暖流區黑潮水與陸架水的相互作用——兼論對馬暖流的起源
  根據1994年8月28日至9月7日韓國“Onnuri”號海洋調查船獲得的CTD資料及在調查期間投放的11個衛星跟蹤漂流浮標資料,分析研究了東海東北部黑潮水的分離及其與陸架水的相互作用,進而探討了夏季的對馬暖流的形成過程。
  夏季對馬暖流水來源的探討
  主要根據韓國海洋研究所所通過東沿岸海洋過程試驗收集的CTD和衛星跟蹤表面漂流浮標觀測結果。探討了夏季對馬暖流水的來源。所得主要結論為:(1)對馬暖流水的結構有着明顯的區域性變化。在九州西側的衝繩海槽北區,對馬暖流水為3層結構;而在陸架和對馬-朝鮮海峽,對馬暖流水為兩結構。(2)對馬暖流表層水以次高????(33.50-34.10)為特徵。它主要是以長江衝淡水主體的沿岸水,黑潮表層水和東海南部陸架水彙聚而成。
  對馬暖流“東海段”的流路與流速
  本文全面地分析了此段海流的流路與流速結構,首次提出研究海域近底層的環流示意圖。指出在夏季,韓國南岸和日本九州北岸均存在着一支南下的逆流。九州西岸出現兩種或多種形式的流路。對馬暖流在源地流速很弱,流嚮不穩定,流路時隱時顯不明顯,衹有離開源地後纔逐漸顯示出一支海流輪廓;強流區在朝鮮海峽附近。該海流可明顯地劃分為三段流速夏強鼕弱,夏季度幅寬約80k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