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後期不斷出現的宦官依靠或控製皇帝而進行專權的局面。永元四年(92),宦官鄭衆與謀誅外戚竇憲有功而受重用,是東漢宦官參政控權的開端。從此,在皇帝對外戚爭權的鬥爭取勝之後,宦官往往挾功自重,形成新的專權集團。這種局面常與外戚專政交替出現。桓帝以後,外戚勢力漸衰,宦官專權則達到高潮。桓帝誅除外戚梁冀後,宦官單超、徐璜、具瑗、左悺、唐衡等五人因與謀有功,同日封侯,人稱“五侯”。他們專權後,驕橫跋扈,“自是權歸宦官,朝廷日亂”(《後漢書·宦者列傳》)。這些宦官有的兼做朝官,祿重位尊,娶姬妾,蓄養子,傳爵襲封。他們不但把持朝政,而且貽害地方,其“兄弟姻戚,皆宰州臨郡”,依仗宦官勢力,橫行無忌,搜括百姓,與盜賊無異。宦官弄權,虐遍天下,民不堪命,造成全國性災難。167年桓帝死,12歲的靈帝繼位,竇太後臨朝。其兄大將軍竇武出掌朝政,與太傅陳蕃通謀誅殺宦官。事泄,宦官曹節、王甫先發製人,劫太後,挾靈帝,發兵攻殺竇武、陳蕃。自此,宦官藉典禁兵牢握大權,連皇帝也形同傀儡。靈帝常說:“張常侍(宦官張讓)是我公,趙常侍(趙忠)是我母。”(《後漢書·宦者列傳》)光熹元年(189),14歲的劉辯繼位,何太後臨朝。大將軍何進密謀召邊將董卓進京,圖誅宦官。不料宦官提前下手,矯詔誑殺何進。後司隸校尉袁紹勒兵入宮,盡捕宦官,“無少長皆殺之”(《後漢書·何進傳》),從而結束了宦官弄權的局面。 (劉欣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