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书名 > 实践理性批判
目录
版权信息
  作 者: (德)康德 著,邓晓芒 译,杨祖陶 校
  出 版 社: 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4-5-1
  字 数: 161000
  页 数: 257
  开 本: 32
  纸 张: 胶版纸
  I S B N : 9787010040127
  包 装: 平装
  所属分类: 图书 >> 哲学 >> 哲学理论
  定价:¥18.00
内容简介
  Critique of Practical Reason (Kritik der praktischen Vernunft) by Immanuel Kant (1724 - 1804).
  该书出版于1788年,是康德思想的核心部分。《判断力批判》是《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的中间环节。康德扮演的是基督教真理的维护者,是他首次确定了精神的永存和上帝的存在。书中讨论了生活中的至善问题,康德认为人在绝对服从道德律令的情况下,不应该只是去寻找快乐,而应该去寻找上帝赐予我们的幸福。
  《实践理性批判》是康德的前一部著作《纯粹理性批判》的归宿和目的。所谓“实践理性”,是指实践主体的意志,对于实践理性的“批判”,就是要考察那规定道德行为的“意志”的本质以及它们遵循的原则。全书包括“纯粹实践理性的原理论”和“纯粹实践理性的方法论”两大部分。该书的重要理论意义在于,它把人的主体性问题突出出来,强调了人格的尊严与崇高,表现了强烈的人本主义精神。
作者简介
  曼弗雷德·库恩,以研究康德、休谟以及他们之间思想关系的作品而著称于世。他对启蒙运动、德国古典唯心论在德国、法国和大不列颠的传播和发展拥有广博的知识。同时也从事伦理论学和宗教哲学方面的研究。库恩曾任德国汉堡大学客座教授,现为美国波士硕大学哲学教授。编著的作品有《德国的苏格兰常识》(Scottish Common Sense in Germany,McGill-Queen`s University press,1988),《伊曼纽尔·康德:各国康德学论文选辑》(Immanuel Kant,An International anthology of essays on kant,2vols.,edited with heiner F.Klemme ,Ashgate,2000)、《康德传记大全》(Kant Biographien,8 vols.,Thommes,2002)。
目录
  序言
  导言 实践理性批判的理念
  第一部分 纯粹实践理性的要素论
  第一卷 纯粹实践理性的分析论
  第一章 纯粹实践理性的诸原理
  1. 解题
  2. 定理Ⅰ
  3. 定理Ⅱ
  4. 定理Ⅲ
  5. 课题Ⅰ
  6. 课题Ⅱ
  7. 纯粹实践理性的基本法则
  8. 定理Ⅳ
  在德性原则中实践的质料规定根据表
  纯粹实践理性原理的演绎
  纯粹理性在实践运用中进行一种在思辨运用中它自身不可能的扩展的权利
  第二章 纯粹实践理性的对象的概念
  就善与恶的概念而言的自由范畴表
  纯粹实践判断力的模型论
  第三章 纯粹实践理性的动机
  对纯粹实践理性的分析文化的批判性说明
  第二卷 纯粹实践理性的辩证论
  第一章 纯粹实践理性的一般辩论
  第二章 纯粹理性在规定至善概念时的辩证论
  ……
  第二部分 纯粹实践理性的方法论
  结论
  德汉术语索引
  汉德术语对照表
  人名索引
  媒体评论
书摘
  二、一般哲学的领地
  先天概念所具有的应用的范围,也就是我们的认识能力根据原则来运用以及哲学借这种运用所达到的范围。
  但那些概念为了尽可能实现某种对于对象的知识而与之发生关系的那一切对象的总和,可以按照我们的能力对这一意图的胜任或不胜任的差别而作出划分。
  概念只要与对象发生关系,不论对于这些对象的知识是否可能,它们都拥有自己的领地,这个领地仅仅是依照它们的客体所具有的对我们一般认识能力的关系来规定的。——该领地中对我们来说可以认识的那个部分,就是对于概念和为此所需要的认识能力的一个基地(territorium)。在这个基地上有这些概念在行使立法的那个部分,就是这些概念和它们所该有的那些认识能力的领地(ditio)。所以经验概念虽然在自然中,亦即一切感官对象的总和中拥有自己的基地,但却并不拥有领地(而只有自己的暂居地,domicilium):因为它们虽然合法地被产生出来,但并不是立法者,而是在它们之上所建立的规则都是经验性的,因而是偶然的。
  我们全部认识能力有两个领地,即自然概念的领地和自由概念的领地;因为认识能力是通过这两者而先天地立法的。现在,哲学也据此而分为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但哲学的领地建立于其上且哲学的立法施行于其上的这个基地却永远只是一切可能经验的对象的总和,只要这些对象不被看作别的、只被看作单纯的现象;因为否则知性对于这些对象的立法就是不可思议的。
  通过自然概念来立法是由知性进行的并且是理论性的。通过自由概念来立法是由理性造成的并且只是实践性的。不过只有在实践中理性才是立法性的;在理论认识(自然知识)方面它只能(作为凭借知性而精通法律地)从给予的规律中通过推理而引出结论来,而这些结论终归永远只是停留在自然界那里的。但反之,如果规则是实践的,理性却并不因而立刻就是立法的,因为这些规则也可能是技术上实践的。
  因此,理性和知性对于同一个经验的基地拥有两种各不相同的立法,而不允许一方损害另一方。因为自然概念对于通过自由概念的立法没有影响,正如自由概念也不干扰自然的立法一样。这两种立法及属于它们的那些能力在同一个主体中的共存至少可以无矛盾地被思维,这种可能性是《纯粹理性批判》通过揭示反对理由中的辩证幻相而摧毁这些反对理由时所证明了的。
  但这两个领地虽然并不在它们的立法中,却毕竟在感官世界里它们的效果中不停地牵制着,不能构成为一体,这是因为:自然概念虽然在直观中设想它的对象,但不是作为自在之物本身,而只是作为现象,反之,自由概念在其客体中虽然设想出一个自在之物本身,但却不是在直观中设想的,因而双方没有一方能够获得有关自己的客体(甚至有关思维着的主体)作为自在之物的理论知识,那个自在之物将会是超感官的东西,我们虽然必须用关于这个超感官东西的理念来解释那一切经验对象的可能性,但却永远不能把这个理念本身提升和扩展为一种知识。
  因此对于我们的全部认识能力来说,有一个无限制的、但也是不可接近的领域,这就是超感官之物的领域,在那里我们不能为自己找到任何基地,因而在上面既不能为知性概念也不能为理性概令拥有一块用于理论认识的领地:这个领域我们虽然必须为了理……
  ……
百科辞典
    《实践理性批判
    "Kritik der Praktischen Vernunft"
    使实践理性的法则迸入人心,使之在人的主观方面成为
  实践的力量,必须从培植道德意识入手。但是,这不能依
  靠利害的劝诱,也不能诉之于感情的浪漫冲动,而要凭借
  对于“职责’,概念的理解。康德认为,只要清除掉行为中客
  种不纯的动机,最为充分地揭示出动机的纯粹性,就会对
  人的心灵产生最大的影响,从而唤起对“职责”的敬重之
  心,这将给人以鼓舞的力量。在他看来,任何平凡或艰难
  的事情,只要唤起主体的内在自由意识,使之摆脱由感性
  的好恶加于心灵的重负,就能给人以道德实践的力量。康
  德区分了行为的合法性与产生意向的道德性,认为致力
  于培植意向的道德性,用实例把道德意向活生生地皇现
  出来,注意意志的纯粹性,就能培养出一个独立而崇高的
  人格。“在这个人格中,道德法则就给我呈现出一个独立
  于动物性,甚至独立于全部感性世界以外的一种生命
  来”,这是产生实践力量的源泉。康德在“方法论”中所倡
  导的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道德修养论。
  (钱广华)
  巴行
  自道
  与主体的行为动机有关,与行为的效果无涉。康德
  为的动机与效果绝对割裂开,只从动机去考察行为
  德规定口他认为,只有从纯正的动机即职责感出发,
  才能是道德的。因此,只有形式的实践原理,才能给
  提供一条普遍的法则。这条法则就是实践理性的“绝
  令”,即“不论作什么,总应该作到使你的意志所遵循
  则永远同时能够成为一条普遍的立法原理,’o这个命
  述了一切有理性的存在的意志的本质原理。从感性
  来说,人是一个有所欲求的存在夕在实践道德法则母
  受到欲求方面的影响或干扰,这就必须排除或克制
  影响或干扰,从这个意义上说,道德法则是一个“命
  执行这条命令本身就是目的。人们的行为只是从道
  则出发,而不是从任何外在的目的出发,人们的意志
  由的。道德法则是自由意志的本质规定,所以,意志
  不是“他律”,而是“自律”。以道德法则为动机行事,
  切有理性的存在的神圣“职责”。康德的道德法则是
  抽象空洞的、形式主义的,它只有软弱无力的“应当”
  德行与幸福的矛后在“辩证论,’s体分,康德揭
  人们在现实的尘世生活中德行与幸福的矛盾,即所
  践理性的“二律背反”,并由此为他的道德神学寻找
  前提。他的“绝对命令”是极端形式主义的,实践“绝
  令’,需要约束甚至排斥人的自然情欲,然而人的自然
  又是人的感性本性,照顾幸福也是人的一种义务。
  理性的“绝对命令”应当而且也必须在人的现实生活
  实,而人既是感性的存在又是理性的存在,这样就导、
  幸福与德行的“二律背反”。康德指出,在人们的尘世:
  中,德行与幸福常常是背离的,有德行者未必有幸耘
  受
英文解释
  1. :  Experiment Intellect animadvert
包含词
实践理性批判(英汉对照)《实践理性批判》康德著作全集: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