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地图 |
|
|
中国古代著名的多孔石拱桥。位于江苏省苏州市东南葑门外的澹台湖口上。原供漕运纤道而筑。全长近317米,宽41米,有五十三孔,犹如卧伏湖面的浮水玉带。桥孔大小不等,其中第十四、十五和十六孔的跨径最大,用作通航。公元819年建成。 |
|
宝带桥投诉电话苏州市旅游投诉电话:0512-65223377
江苏省旅游投诉电话:025-83418185
国家旅游投诉电话:010-65275315
官方介绍:在苏州城西三公里处,位于大运河与澹台湖(太湖岔港)贯通口上,与运河平行。地处苏州至杭、嘉、湖地区要隘。据史志记载,唐代沿大运河所筑纤道中断于澹台湖,而此处水急波高,不利舟楫,致使粮船滞集。元和十一年至十四年间(816—819),苏州剌史王仲舒献束身宝带,募集资金,延工规划构筑长桥。桥为“挽道”,故一反江南常规,不取“垂虹架空”之石拱型,而设计为“宝带卧波”之长堤型。为使湖水通畅,采用多孔、狭墩结构。自元和十一年(816)动工,历四年而建成。彼此,船工纤夫皆受其利。宋、元以后曾失修坍塌。明正统间(1436—1446)兴工,庐陵周恂如以工部右侍郎巡抚此地,与苏州知府及吴县、长洲知县商议重建此桥。正统十一年(1446)兴工,当年冬十一月落成,“洞其下凡五十有三,而高其中之三,以能巨舰”,即现今所见形式。清同治二年(1863)英国洋枪队头目戈登为镇压太平军,悍然下令拆去第9孔,致使北端26也全部崩塌。抗日战争初期,日军又炸毁南端6孔,直至1956年才得以修复。1982年江苏省人民政府又拨款维修,桥貌焕然一新。现桥宽4.10米,全长317米(内两端砌驳引道67米),桥下53孔联缀,孔径总长249.80米。南端引桥墩长43.80米,北端引桥长23.40米,桥堍呈喇叭形,宽6.10米。桥两端原有青石狮一只,桥北有石碑亭和石塔各一座。第27孔与28孔之间水盘石上也有石塔一座。桥身之长,桥孔之多,结构之精巧,为中外建桥史上所罕见,与赵州安济桥、北京芦沟桥等并列为中国四大古桥。属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唐始建。石塔为宋物。明清重建。2001年6月25日公布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感谢网友爱无知为发现新景点所做出的贡献,特此奖励30同程币。
以下节选自爱无知博客《双休之沧桑宝带桥》
好久不去宝带桥了,记得最近一次去宝带桥还是7年前,刚进工厂时,大部分未婚的年轻人一起,骑着单车,说说笑笑,一路欢声笑语的到了宝带。
今天的宝带没有变,让人不觉会想起当年的我。
…………
少有的一对游人,同时我们还碰到了一个来自北京的阿姨,她也是久慕宝带桥的美名,一个人走着来宝带桥的。宝带桥离市区不远,但没有公车可以直接到,1路车底站是最近的公交,下来就得打的或坐小三轮。
在离开宝带桥的时候,我们将那个北京的阿姨送到了1路车站,她硬要给5元的车费,但这种有损苏州人形象的事,俺可做不出来,硬是不能收。
希望下次如果那位在宝带桥玩时,有类似的游人也带一带,也算为我们苏州的形象做点小小的贡献吧。
…………
查看全文请点击:http://zd9999.com/pic/jd11/16627.html
感谢爱无知的大力支持! |
|
宝带桥
中国古代多孔薄墩联拱石桥。位于中国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长桥镇京杭大运河边,跨澹台湖口玳河,为历代纤道所经。宝带桥,又名长桥,与卢沟桥、广济桥、五亭桥、赵州桥、安平桥、十字桥、风雨桥、铁索桥、五音桥合称为我国十大名桥。始建于唐元间十一年至十四年(816-819年),已经有千年历史,宝带桥的建造,同我国历史上的漕运关系十分密切,江、浙一带,自古为鱼米之乡,历代帝王无不以此作为征敛财赋重地。隋大业六年〈公元610年〉隋炀帝开凿江南大运河,将江沂的粮食和珍宝大量运往京都。到唐代,漕运已空前繁忙,但以苏州到嘉兴的一段运河,系南北方向,载满「皇粮」的漕船,秋冬季节要顶着西北风行进,不背纤是很困难的。可是,纤道在澹台湖与运河交接处,却有个宽约三四百米的缺口,于是需填土作堤,「以为换舟之路」:可是,一「填土作堤」也就切断了诸湖经吴淞江入海的通路,且路堤又会被涗涌湍急的湖水冲决,以桥代堤,势在必然。苏州刺史王仲舒,为保证漕运的顺利畅通,决计下令广驳纤道,建桥湖上,并且捐出自己玉质宝带以充桥资。宝带桥之名由此而来。又有说因桥似宝带浮于水上而得名。后经历代多次重修,明代建成53孔石拱桥,现存桥为清同治十一年(1872)重建,1956年修葺恢复旧观。宝带桥用坚硬素朴的金山石筑成,桥长316.8米,桥孔53孔,是我国现存的古代桥梁中,最长的一座多孔石桥。我们现在所见的宝带桥是明代正统年间重新修建的。清咸丰年间和抗日战争时期,由于英帝国主义和日本侵略者的破坏,毁损已相当严重。解放后,人民政府根据明代的规模和形制,修缮了这座古桥。宝带桥不仅改善了大运河和澹台湖之间的交通条件,而且因其制造精巧,加上周围有青山绿水相衬,恰拟飘动在水乡原野上的一条宝带,更显绮丽多姿。其中三孔联拱特别高,以通大船,两旁各拱路面逐渐下降,形成弓形弧线。全桥构造复杂而又结构轻盈,风格壮丽,奇巧多姿,成为江南名胜。2001年06月25日,宝带桥明代作为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借得它山石,还摒石作梁。直从堤上去,横跨水中央。白鹭下秋色,苍龙浮夕阳。涛声当夜起,并入榜歌长】。这是元代僧人善住对它的描绘。从中可以看出:远在元代,它不仅已是一座颇具规模的石拱桥,而且肩负着繁忙的运输任务。
宝带桥桥面宽阔平坦,下由五十三孔联缀,孔长249.8米。全长317米 ,宽4.1米。北端引道23.4米,南端引道43.06米。桥堍成喇叭形,下端宽6.1米。桥两端各有一对威武的青石狮,北端还有四出碑亭和五级八面石塔各一。石塔高4米,以整块青石雕凿而成,底座正方形、刻海浪云龙纹;塔檐塔?x也均以石块刻成。每级八面,各设佛龛,龛内镌有佛像。在 26与27孔间水盘石上,也有同样及塔一座。整座宝带桥狭长如带,多孔联翩,倒映水中,虚实交映,有如苍龙浮水,又似鳌背连云;不仅为行人纤夫提供了方便,还为江南水乡增添了旖旎景色。在工程技术上,它使用的是柔性墩。这样,可防止多桥孔连锁倒塌。它的砌拱法,既不同于赵州桥的单拱并合,也不同于芦沟桥的条石弧砌,而是采用了结合两者之优的多绞拱。这在古代建桥史上是极罕见的。 |
|
Baodai Qiao
宝带桥
Baodai Bridge
位于中国江苏省苏州市东南葑门外三公里处,傍运河西侧,跨澹台湖口的联拱石桥。这座桥于唐代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动工,元和十四年完工。相传唐苏州刺史王仲舒为建桥曾捐宝带,以助工费;桥建成后,桥似宝带浮于水上,因而得名。宝带桥使运河挽舟的纤道和苏州与杭州、嘉兴、湖州的陆路得以畅通。
宝带桥全长317米,桥宽4.1米,共计53孔。每孔跨径除第14、15、16三孔(由北端计)外,平均为4.6米;第14、16两孔分别为6.5米;第15孔为7.45米。这三孔的跨径加大,桥面也逐渐升高,第13至第17孔间桥面隆起形成弓形弧线,第15孔处为全桥弓形弧线的顶点。全桥各孔均可通航,其中三个大孔净空较高,可通过大型船舶。桥的两堍接筑石堤,北堍长23.2米,南堍长43.08米,桥堍为□叭形,桥两端各宽6.1米,并各有石狮一对,另有石塔、碑亭等。
这座桥的设计具有经济、实用和美观的特点。桥为适应大型船舶通过,在桥中部设3个大孔,其余均设小孔,这样可降低桥面,节省工程。桥址地基软弱,采用木桩基,每墩用直径15~20厘米圆木桩60根,桩头间用石块嵌紧,上建较窄的条石墩基,坚实可靠,且不阻碍泄洪。从北端计第27号墩是由两个桥墩并立而构成的刚性墩,能抵抗单向推力,这种应用联拱的方法,对其他若干个墩能起保护作用。
宝带桥风格秀丽,狭长如带,与湖光山色的环境相谐调。宋代、明代、清代都曾重建。抗日战争中(1937~1945年),南端一段有6个桥孔被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6年修复。修复后的宝带桥,桥拱照原式样用花岗石砌成,桥面和两端桥堍也照原式样进行了修缮,并把坠入河中的4只石狮打捞出来,安装就位。(见彩图宝带桥,建于唐元和年间的联拱石桥)
(樊凡)
|
|
- : Precious Belt Bridge
|
|
苏州宝带桥 | 酬袁守方秋崖遗宝带桥诗以雇我老非题柱客各君材是济川功为韵十四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