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诗人: 柳永 Liu Yong
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
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
暖酥消,腻云亸。
终日厌厌倦梳裹。
无那。
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
早知恁麽。悔当初、不把雕鞍锁。
向鸡窗、只与蛮笺象管,拘束教吟课。
镇相随,莫抛躲。
针线闲拈伴伊坐。
和我。
免使年少,光阴虚过。 |
|
诗人: 敦煌曲子词 Dui Huangquzici
定风波定风波
攻书学剑能几何?争如沙场骋偻啰。手持绿沉枪似铁,明
月,龙泉三尺斩新磨。○堪羡昔时军伍,谩夸儒士徳能多。
四塞忽闻狼烟起,问儒士,谁人敢去定风波。 |
|
诗人: 范仲淹 Fan Zhongyan
定风波定风波
罗绮满城春欲暮。 百花洲上寻芳去。 浦映□花花映浦。 无尽处。 恍然身入桃源路。
莫怪山翁聊逸豫。 功名得丧归时数。 莺解新声蝶解舞。 天赋与。 争教我悲无欢绪。 |
|
诗人: 欧阳修 Ouyang Xiu
定风波定风波
把酒花前欲问他。 对花何吝醉颜酡。 春到几人能烂赏。 何况。 无情风雨等闲多。 艳树香丛都几许。 朝暮。 惜红愁粉奈情何。 好是金船浮玉浪。 相向。 十分深送一声歌。 |
|
请鉴赏:
|
|
定风波
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名。以五代欧阳炯所作为正格。双调六十二字,平韵仄韵互用。又名《定风流》﹑《定风波令》﹑《醉琼枝》。 |
|
定风波
曲牌名。用于诸宫调及南曲。 |
|
定风波【定风波、定风波令】
一作《定风波令》。唐教坊曲,《张子野词》入“双调”,六十二字,上片三平韵,错叶二仄韵,下片二平韵,错叶四仄韵。《乐章集》演为慢词,一入“双调”,一入“林钟商”,并全用仄韵。兹附九十九字一种,前片六仄韵,后片七仄韵。
中仄平平仄仄平(韵),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中仄中平平仄仄(韵),平仄(韵),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中仄中平平仄仄(韵),平仄(韵),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中仄中平平仄仄(韵),平仄(韵),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
【注】本词三换仄韵,可分叶不同部韵。
--------------------------------------------------------------------------------
【长调】
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韵)。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韵)。
仄平平,仄平仄(韵)。
平仄平平仄平仄(韵)。
平仄(韵)。
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韵)。
仄平仄仄(韵)。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韵)。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韵)。
仄平平,仄平仄(韵)。
平仄平平仄平仄(韵)。
平仄(韵)。
仄仄平仄,平平平仄(韵)。 |
定风波 柳永 Ding Feng Liu Yong |
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①。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
暖酥消②,腻云亸③,终日厌厌倦梳裹。无那④,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
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向鸡窗⑤,只与蛮笺象管⑥,拘束教吟课。
镇⑦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
注释
①是事可可:对什么事情都不在意,无兴趣。
②暖酥消:脸上的油脂消散了。
③腻云亸:头发散乱。
④无那:无奈。
⑤鸡窗:指书窗或书房。语出《幽明录》:"晋兖州刺史沛国宋处宗尝得一长鸣鸡,爱养甚至,恒笼著窗间。鸡遂作人语,与处宗谈论极有言智,终日不辍。处宗因此言巧大进。(《艺文类聚·鸟部》卷九十一引)。
⑥蛮笺象管:古时四川所产的彩色笺纸称蛮笺。象管:即象牙做的笔管。
⑦镇:整天。
鉴赏
柳永是北宋前、中期深受市民阶层喜爱的词人。这一方面是由于他多用新声,谐于俚俗,比较符合市民阶层的审美趣味;另一方面即是他的词多写俗事,与市民阶层的生活相当接近。但在上层社会,柳永却是被排斥的对象,先是考进士受到皇帝黜落,继而又受到宰相晏殊的奚落。张舜民《画墁录》云:"柳三变既以词忤仁庙,吏部不放改官,三变不能堪,诣政府。晏公曰:'贤俊作曲子么?'三变曰:'只如相公亦作曲子。'公曰:'殊虽作曲子,不曾道:彩线慵拈伴伊坐。'柳遂退。"晏殊所举的"彩线慵拈伴伊坐"句,即出自这首《定风波》。这是当时一般人所认识的柳词的风格。
这首词以女性的口吻来写,属代言体。但与温庭筠词中仅把女子孤立起来,作为一个美的形象和艺术图画不同,柳永写的是现实生活中沉沦于社会底层的歌妓舞女。先从她情绪低落写起。继而写她并没有沉溺于悲哀怨艾之中,她对"薄情"是无奈的,但"恨"却是自己的权利。这样写,就使人物显得很真实。下阕铺叙,类似主人公的心理独白,将女子的悔恨和希望一一写出。
"向鸡窗"六句勾画了思妇理想中的家庭生活,平凡而不失情趣,以此凸现了女子纯洁无瑕的爱情追求。然而在男子们奔竞于仕途的社会里,这种极平常的愿望也变得遥不可及了。词中展示的,既是一个女性的个别境遇,又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
|
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苏轼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苏轼
王定国①歌儿柔奴,姓宇文氏,眉目娟丽,善应对,家住京师。定国南迁归,余问柔:"广南风土,应是不好?"柔对曰:"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因为缀词②云。
常羡人间琢玉郎③,天应乞与④点酥娘⑤。自作清歌传皓齿⑥,风起,云飞炎海变清凉⑦。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⑧。
注释
①王定国:王巩,字定国,宰相王旦之孙,与苏轼交密。
②缀词:作词。
③琢玉郎:卢仝《与马异结交诗》:"白玉璞里琢出相思心,黄金矿里铸出相思泪。"可知"琢玉郎"应指善于相思的多情男子,词中当用于形容王巩。
④天应乞与:又作“天教分付”。
⑤点酥娘:此处指柔奴。
⑥清歌传皓齿:意指美妙的歌声从唇齿间传出。杜甫《听杨氏歌》"佳人绝代歌,独立发皓齿。"
⑦"云飞"句:意指柔奴的歌能使人的心境归于恬适安静。
⑧"此心"句:只要心安,便是家乡。此处也代表了苏轼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念。白居易《初出城留别》:"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苏轼当是受其启发。
译文
我经常羡慕人间那些英俊的男子(这里指王定国),上天应该乞求到美丽的女子和他作伴。清脆的歌声从洁白的牙齿中传出,起风了,再热的大海也会因为飞雪而变得清凉。
从岭南回来一定会变得更年轻,微笑着,笑的时候还好像带着岭南梅花的清香。我问说岭南这个地方应该不好吧,她却说:这里是另我心安的地方,是我的故乡。 |
|
定风波 苏 轼定风波 苏 轼 定风波 苏 轼 定风波 苏 轼 定风波 苏 轼 定风波 苏 轼 定风波 苏 轼 定风波 苏 轼 定风波 苏 轼 定风波 苏 轼 定风波 苏 轼 定风波 苏 轼 定风波 苏 轼 定风波 苏 轼 定风波 苏 轼 定风波 苏 轼 定风波 苏 轼 定风波 苏 轼 定风波 苏 轼 定风波 苏 轼
三月七日①沙湖②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③,余独不觉。已而④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⑤且徐行。竹杖芒鞋⑥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⑦。
料峭⑧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⑨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
①三月七日:指元丰五年(1082)三月七日。
②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十五公里处。
③狼狈:进退都感觉困难。
④已而:不久。
⑤吟啸:吟咏、长啸。表示意态闲适。
⑥芒鞋:草鞋。
⑦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中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一蓑”,一本作“一莎”,意犹“一袭蓑衣”。
⑧料峭:形容春天的微寒。
⑨萧瑟:风雨吹打树林的声音。
译文
不必去理会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走。
竹杖和轻捷的草鞋更胜过马,怕什么!一身蓑衣,足够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早春微寒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信步归去,风雨,天晴,我无谓。
赏析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尾“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读者面前。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 |
定风波 黄庭坚 Ding Feng Huang Ting |
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外蜀江前。
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戏马台南追两谢,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
赏析
此词为作者贬谪黔州期间的作品。写出他穷困险恶的处境中,不向命运屈服的博大胸怀;主要通过重阳即事,抒发了一种老当益壮、穷且益坚的乐观奋发精神。
上片首二句写黔中气候,以明贬谪环境之恶劣。黔中秋来阴雨连绵,遍地是水,人终日只能困居室内,不好外出活动。不说苦雨,而通过“一漏天”、“似乘船”的比喻,形象生动地表明秋霖不止叫人不堪其苦的状况。“乘船”而风雨喧江,就有覆舟之虞。所以“似乘船”的比喻是足不出户的意思,又影射着环境的险恶。联系“万里”二字,又有去国怀乡之感。下三句是一转,写重阳放晴,登高痛饮。说重阳天霁,用“及至”、“也”二虚词呼应斡旋,有不期然而然、喜出望外之意。久雨得晴,又适逢佳节,真是喜上加喜。遂逼出“催醉”二字。“鬼门关外蜀江前”回应“万里黔中”,点明欢度重阳的地点。“鬼门关”即石门关,今四川奉节县东,两山相夹如蜀门户。但这里却是用其险峻来反衬一种忘怀得失的胸襟,颇有几分傲兀之气。
过片三句承上意写重阳赏菊。古人重阳节有簪菊的风俗,但老翁头上插花却不合时宜,即所谓“几人黄菊上华颠”。作者借这种不入俗眼的举止,写出一种不服老的气概。“君看”、“莫笑”云云,全是自负口吻。这比前写纵饮就更进一层,词情再扬。最后三句是高潮。此三句说自己重阳节不但照例饮酒赏菊,还要骑马射箭,吟诗填词,其气概直追古时的风流人物。此处巧用晋诗人谢瞻、谢灵运戏马台赋诗之典。
末句中的“拍肩”一词出于郭璞《游仙诗》“右拍洪崖肩”,即追踪的意思。下片从“莫笑老翁犹气岸”到“风流犹拍古人肩”彼此呼应,一气呵成,将豪迈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首词铸词造句新警生动,用典自然贴切,其豪迈之气动人心魄。 |
|
密约偷香□踏青,小车随马过南屏。回首东风销鬓影,重省,十年心事夜船灯。
离骨渐尘桥下水,到头难灭景中情。两岸落花残酒醒,烟冷,人家垂柳未清明。
鉴赏
吴文英中年时客寓杭州,在一个春日乘马郊游,行至西陵,偶遇某贵家歌姬,由婢女传送书信,即与定情。此后,他们曾同宿春江,共游南屏,往来西陵、六桥,沉浸在爱情的幸福之中。这种爱情注定以悲剧收场。最后一次分别,双方都预感到不幸阴影的跟随,分离甚是悲伤。待到吴文英重访六桥时,那位贵家歌姬已含恨死去。从此,这段刻骨铭心的爱情就成为梦窗一生无法排遣的“情结”。重到西湖总难免彻骨地悲痛。这首小令便是吴文英晚年在杭州留下的悼念之作。
词人最难忘的一段情景是:“密约偷香□踏青,小车随马过南屏”。“踏青”前缺失一字,但无碍对词意的理解。自清末以来,词家们考证吴文英的词事,都认为杭州情词都是为他的“亡妾”而作。从此两句和《莺啼序》的“溯红渐、抬入仙溪,锦儿偷寄幽素”看,可推翻其为梦窗“姬妾”的假说。南宋和北宋都很重视清明节。正值暮春之初,江南草长莺飞,城中士庶都到郊外踏青。周密记述南宋杭州清明盛况云:“南北两山这间,车马纷然。……若玉津、富景御园,包家山之桃关,东青门之菜市,东西马塍,尼庵道院,寻芳讨胜,极意纵游,随处各有买卖赶趁等人,野果山花,别有幽趣。”(《武林旧事》卷三)吴文英是以抒情方式叙写往事的。他们是借踏青的机会“密约”,达到“偷香”目的。“密约”为双方秘密的约会:“偷香”是指男女非法结合的偷情。“密约偷香”表明他们不是正当的恋爱关系,而双方却又情感炽烈,只得采取为封建礼法所不容的秘密行为来实现对爱情的追求。如果吴文英这位踏青的女伴是其妾,就不必如此秘密了。“南屏”为杭州城西诸山之一,因位于西湖之南,故又称南山,“南屏晚钟”为南宋西湖十景之一。
山“在兴教寺后,怪石秀耸,松生森茂,间以亭榭。中穿一洞,崎岖直上,石壁高崖,若屏障然,故谓之南屏”(《淳佑临安志》卷八)。人们常到此处踏青,而且距贵家歌姬住处甚远,一北一南,西湖横隔,不易被发觉。“小车随马”也是较隐秘的办法。北宋时就有一种棕盖车,为家眷乘坐的车子,有勾栏和垂帘,用牛牵拉;南宋时制作得更精致小巧。《清明上河图》里也有这种车,妇女坐在车内,男子乘马在车前引路,或在车后跟随。南屏踏青偷香的情景,在梦窗恋爱经历中是值得纪念的,回忆也是甜蜜的。词意忽然转变,“回首东风销鬓影”。以“回首”二字连接今昔,既表示南屏之事属于往昔,又表示时间飞逝,回首之间东风销尽花容倩影,当年踏青女伴早已不在了。这句淡语却有着人世沧桑的深刻感慨。
魂牵梦绕的“十年心事”是无尽的离愁别恨:“离骨渐尘桥下水,到头难灭景中情”。迸发出作者多年的积恨,沉痛的至情经过悉心地琢磨锤炼,以精整工稳的词句浓缩而出,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离骨”,谓伊人已死之遗骨:“尘”名词作动词用,即成尘,指故去多年:“桥下水”,桥当是西湖六桥,即《莺啼序》“别后访、六桥无信,事往花委,瘗玉埋香”所述,其人或竟葬身西湖。此句与陆游悼忆唐氏的“玉骨久成泉下土”(《十二月二日夜梦游沈氏园亭》)绝相类似。“到头”即“到底”、“毕竟”之意:“难灭景中情”即上阕首两句南屏踏青的密约偷香之情。世事无常,情人已逝,她的遗骨也已染上尘土,但时间和死亡并没有带走词人对她的爱恋,相反,他的爱愈加浓厚。词情在高潮之后忽由强烈的抒情转到纡徐的写景,从另一侧面更含蓄形象地深化词意:“两岸”与上阕之“夜船”呼应,暗示抒情的现实环境:“落花”当是虚拟,象征人亡:“残酒醒”提示结尾的线索。“烟冷,人家柳垂未清明”,是“残酒醒”后对景物的感受。酒虽醒了,但心情并未改变,“借酒销愁愁更愁。”烟冷“是明显的有我之境,在作者愁苦心情的笼罩下,景色备显凄凉。我国习俗,”清明前三日为寒食节,都城人家,皆插柳满檐,虽小坊幽曲,亦青青可爱,大家则加枣食固柳上,然多取之湖堤“(《武林旧事》卷三)。”人家垂柳未清明“显然为寒食日。词人来到六桥之下悼念情人,这正是十年前踏青的时节,所以才能重新回味反省南屏旧事。三日后即是清明,按照习俗应为亡故亲友扫祭,可是作者又能到何处去扫祭情人的芳冢呢!可见他是怕到清明的,那将更加凄苦不堪了。
在这首小词里,往昔与现实,抒情与写景,错综交替;上阕与下阕开始两句,今昔对比;结构曲折婉转,但转折关系又是较清楚的。词中所表达的悲伤而真挚的情感,亦感人至深。 |
定风波 周邦彦 Ding Feng Liu Yong |
定风波 周邦彦
莫倚能歌敛黛眉。此歌能有几人知。他日相逢花月底。重理。好声须记得来时。
苦恨城头传漏水。催起。无情岂解惜分飞。休诉金樽推玉臂。从醉。明朝有酒倩谁持?
鉴赏
这是一首歌妓之词。离别宴上,歌女愁眉不展,低头弹唱。词人触景伤情,感喟知音难觅,人生离多聚少。词以哀婉的笔调抒写了离别的伤感和对歌女的深情依恋。感情细腻,哀婉动人。 |
|
定风波·暮春漫兴 辛弃疾
少日春怀似酒浓,插花走马醉千钟。老去逢春如病酒,唯有,茶瓯①香篆②小帘栊。
卷尽残花风未定,休恨,花开元自要春风。试问春归谁得见?飞燕,来时相遇夕阳中。
注释
①茶瓯:一种茶具。
②香篆:指焚香时所起的烟缕。
鉴赏
词分上下两片。
上片以“少日”与“老去”作强烈对比。“老去”是现实,“少日”是追忆。少年时代,风华正茂,一旦春天来临,更加纵情狂欢,其乐无穷。对此,只用两句十四字来描写。却写得何等生动,令人陶醉!形容“少日春怀”,用了“似酒浓”,已给人以酒兴即将发作的暗示。继之以“插花”、“走马”,狂态如见。还要“醉千钟”,那么,连喝千杯之后将如何颠狂,就不难想象了。而这一切,都是“少日”逢春的情景,只有在追忆中才能出现。眼前的现实则是:人已“老去”,一旦逢春,其情怀不是“似酒浓”,而是“如病酒”。同样用了一个“酒”字,而“酒浓”与“病酒”却情况全别。什么就“病酒”?欧阳修《蝶恋花》词说:“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敢辞镜里朱颜瘦。”“病酒”,指因喝酒过量而生病,感到很难受。“老去逢春如病酒”,即言心情不佳,毫无兴味,不要说“插花”、“走马”,连酒也不想喝了。只有呆在小房子理,烧一盘香,喝几杯茶,消磨时光。怎么知道是小房子呢?因为这里用了“小帘栊”。“栊”指窗上棂木,而“帘栊”作为一个词,实指窗帘。挂小窗帘的房子,自然大不到哪里去。
下片“卷尽残花风未定”,有如奇峰突起,似与上片毫无联系。然而仔细寻味,却恰恰是由上片向下片过渡的桥梁。上片用少日逢春的狂欢反衬老去逢春的孤寂。于“茶瓯香篆小帘栊”之前冠以“唯有”,仿佛除此之外什么都不关心。其实不然。他始终注视那“小帘栊”,观察外边的变化。外边有什么变化呢?春风不断地吹,把花瓣儿吹落、卷走,如今已经“卷尽残花”,风还不肯停!春天不就完了吗?如此看来,诗人自然是恨春风的。可是接下去,又立刻改口说:“休恨!”为什么?因为:“花开元自要春风。”当初如果没有春风的吹拂,花儿又怎么能够开放呢?在这意外的转折中,蕴含着深奥的哲理,也饱和着难以明言的无限感慨。春风催放百花,给这里带来了春天。春风“卷尽残花”,春天就要离开这里,回到别的什么地方去了。“试问春归谁得见?”问得突然,也令人感到难于回答,因而急切地期待下文。看下文,那回答真是“匪夷所思”,妙不可言:离此而去的春天,被飞向这里的燕子碰上了,她是在金色的夕阳中遇见的。那么,他们彼此讲了些什么呢?
古典诗词中的“春归”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春来,如陈亮《水龙吟》:“春归翠陌,平莎茸嫩,垂杨金浅。”一种指春去,其例甚多,大抵抒发伤春之感。辛弃疾的名作《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亦不例外。而这首《定风波》却为读者打开广阔的想象领域和思维空间,诱发人们追踪春天的脚步,进行哲理的思考,可谓另辟蹊径,富有独创精神。
把春天拟人化,说她离开这里,又走向那里,最早似乎见于白居易的《浔阳春·春生》:“春生何处暗周游?海角天涯遍始休。先遣和风报消息,续教啼鸟说来由。展张草色长河畔,点缀花房小树头。若到故园应觅我,为传沦落在江州。” |
|
定风波 无题
作者/鈊若在梦就在
四海漂泊哪处家,茫茫音信两天涯。半世浮萍随逝水,无奈,一宵冷雨葬名花。
成败兴衰情易忘,惆怅,离合聚散意难察。无奈黄粱终是梦,难断,斜风细雨忆芳华。
定风波 无题
作者/鈊若在梦就在
锦绢犹闻翰墨香,几时折柳寄归帆?四海相逢终有日,无奈,一别音信两茫茫。
聚散无情随旧恨,谁问,浮沉有意伴凄凉!难解千秋春里梦,谁懂,新愁犹似此生长。 |
|
- : book storm
|
|
|
|
定风波令 | 定风波二 | 定风波慢 | 定风波·红梅 | 定风波感旧 | 定风波图样 | 定风波次韵 | 定风波赠将 | 定风波荔枝 | 定风波重阳 | 定风波双调 | 定风波自和 | 定风波·杜鹃花 | 定风波·再用韵 | 定风波·自春来 | 卷春空定风波 | 定风波杜鹃花 | 定风波一瓮城 | 定风波咏丹桂 | 醉琼枝定风波 | 定风波十京口 | 定风波·暮春漫兴 | 定风波·江水沉沉 | 定风波夜赏海棠 | 定风波三渌水桥 | 定风波六多景楼 | 定风波暮春漫兴 | 定风波商调美情 | 定风波令般涉调 | 定风波次高左藏韵 | 定风波题续宅江楼 | 定风波独登多景楼 | 定风波·自春来惨绿愁红 | 定风波·山路风来草木香 | 定风波·再和前韵药名 | 定风波·施枢密席上赋 | 定风波·昨夜山公倒载归 | 定风波·江水沉沉帆影过 | 定风波·三山送卢国华 | 定风波·密约偷香□踏青 | 定风波·次高左藏使君韵 | 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 |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 定风波·好睡慵开莫厌迟 | 定风波·密约偷香踏青 | 定风波(十·京口) | 定风波令(般涉调) | 定风波(感旧) | 定风波(双调) | 定风波(重阳) | 定风波(杜鹃花) | 定风波(暮春漫兴) | 定风波(独登多景楼) | 定风波(次韵) | 定风波(商调美情) | 定风波(咏丹桂) | 定风波(赠将) | 定风波(夜赏海棠) | 定风波(题续宅江楼) | 卷春空(定风波) | 定风波(自和) | 定风波(荔枝) | 定风波(次高左藏韵) | 定风波(六·多景楼) | 醉琼枝(定风波) | 定风波(一·瓮城) | 定风波(三·渌水桥) | 定风波应制听琵琶作 | 定风波次杨茶使七夕韵 | 定风波赏牡丹席上走笔 | 定风波鲁卿见和复答之 | 定风波次高左藏使君韵 | 定风波再和前韵药名 | 定风波施枢密席上赋 | 定风波八陈丞相宅西楼 | 定风波七金山寺化城阁 | 定风波·再用韵和赵晋臣敷文 | 定风波·席上送范先之游建康 | 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 定风波(双调九十六字,定风波令、卷春空、醉琼枝) | 定风波(双调六十二字,定风流、定风波令、卷春空、醉琼枝) | 定风波(进贤道上见梅赠王伯寿) | 定风波(二·花山李卫公园亭) | 定风波(次杨茶使七夕韵) | 定风波(再用韵和赵晋臣敷文) | 定风波(再用韵,时国华置酒,歌舞甚盛) | 定风波(赏牡丹席上走笔) | 定风波(应制听琵琶作) | 定风波(丙寅四月吴门西楼之集) | 定风波(与叶少蕴、阵经仲、彦文燕骆驼桥,少蕴作,次韵二首) | 定风波(八·陈丞相宅西楼) | 定风波(七·金山寺化城阁) | 定风波(五·刁学士宅藏春坞) | 定风波(四·沈内翰宅百花堆) | 定风波令(李公择二学士、陈令举贤良·般涉调) | 定风波(七夕莫莫堂席上呈陈虚中) | 定风波(九·苏学士宅绿杨村) | 定风波令(再次韵送子瞻·般涉调) | 定风波(次高左藏使君韵) | 定风波(施枢密席上赋) | 定风波(大醉归自葛园,家人有痛饮之戒,故书于壁) | 定风波(再和前韵药名) | 定风波(席上送范先之游建康) | 定风波(三山送卢国华,约上元重来) | 定风波(客有两新鬟善歌者,请作送汤曲,因戏前二物) | 定风波(七月望,赵俯置酒,与鲁卿同泛舟登骆驼桥待月) | 转调定风波(和答海南统领陈康时) | 定风波(与干誉、才卿步西园,始见青梅) | 定风波(用药名招婺源马荀仲游雨岩。马善医) | 定风波(鲁卿见和,复答之) | 定风波客有两新鬟善歌者请作送汤曲因戏前二物 | 定风波令再次韵送子瞻般涉调 | 定风波用药名招婺源马荀仲游雨岩马善医 | 定风波席上送范先之游建康 | 定风波大醉归自葛园家人有痛饮之戒故书于壁 | 转调定风波和答海南统领陈康时 | 定风波与干誉才卿步西园始见青梅 | 定风波七月望赵俯置酒与鲁卿同泛舟登骆驼桥待月 | 定风波双调六十二字定风流定风波令卷春空醉琼枝 | 定风波双调九十六字定风波令卷春空醉琼枝 | 定风波令李公择二学士陈令举贤良般涉调 | 定风波七夕莫莫堂席上呈陈虚中 | 定风波四沈内翰宅百花堆 | 定风波五刁学士宅藏春坞 | 定风波再用韵和赵晋臣敷文 | 定风波与叶少蕴阵经仲彦文燕骆驼桥少蕴作次韵二首 | 定风波丙寅四月吴门西楼之集 | 定风波再用韵时国华置酒歌舞甚盛 | 定风波三山送卢国华约上元重来 | 定风波二花山李卫公园亭 | 定风波进贤道上见梅赠王伯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