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等院校 : 中國 >安徽 >合肥 >合肥市區 > 安徽大學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安徽大學聯繫方式地址:安徽省合肥市肥西路3號
  郵編:230039安徽大學投訴電話合肥市旅遊投訴電話:0551-2619228
  安徽省旅遊投訴電話:0551-2821763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安徽大學景區榮譽合肥市“安全文明校園”全國緑化400佳單位安徽大學最佳旅遊時間最佳旅遊季節為每年4至10月。安徽大學交通圖安徽大學美食到合肥,葡萄魚、懷胎魚、油爆蝦、安慶素火腿、素烤鴨等是遊人必嘗的美味佳餚。
  包河所産鯽魚背烏,人稱“包公魚”,烹飪後骨酥肉嫩,回味無窮;名菜曹操雞,俗稱“逍遙雞”,相傳是當年曹操鐘愛的藥膳雞,皮黃骨酥,肉白細嫩,別有風味,比之燒雞、扒雞之類,勝過百倍。中國食品博覽會金奬得主棗廬州烤鴨,原係宮廷御膳美食,選料嚴謹,加工考究,香氣濃郁、皮酥肉嫩、鹹淡適宜、肥而不膩、味道鮮美,膾炙人口。
  到合肥,不可不吃“李鴻章大雜燴”。相傳李鴻章在訪問美國期間宴請美國賓客時,廚師急中生智的發明。主要原料有海參、魚肚、魷魚、玉蘭片、腐竹、雞肉、火腿、蛋黃糕、鴿蛋、豬肝、幹貝、鼕菇、鹹鴨蛋黃、菠菜、雞湯等燒燴而成,具有醇香多味、鮮鹹可口等特點。
  合肥的點心小吃也頗有名氣,尤以麻餅、烘糕、寸金、白切四大名點著稱。麻餅外皮鬆軟香甜,內餡甜而不膩,具有橘、梅等果料風味;烘糕金黃油潤,疏鬆多孔,香酥可口,味美甘甜;寸金具有橘餅、桂花的特有香氣,脆、甜兼得,清香可口;白切片具有片薄甜脆、質白透明的特點,並帶有濃郁的芝麻香。
  蚌埠路的黃山菜館、長江路的淮上酒傢、淮河路的劉鴻盛餃面館及緑楊村酒傢,均頗有特色,是餐飲的好去處。安徽大學住宿近十數年來,合肥的賓館酒店業發展很快,如今已有數十個高、中,上百個低檔賓館或旅館、招待所,檔次齊全,大多服務良好,能夠滿足不同層次的需要。
  安徽飯店是安徽省首傢四星級旅遊涉外飯店,位於合肥市景色旖旎的西山風景區,北臨清碧河塘,南眺繁華鬧市。飯店擁有311間(套)客房、裝修豪華,皆頗具匠心。房間設有中央空調、程控電話、迷你冰箱、私人保險櫃,閉路電視和24小時客房服務等。三所高雅餐廳提供正宗徽菜、粵菜、淮揚菜和西餐。緑蔭吧廊、大堂吧、金碧酒吧和11個大小宴會廳任您隨意選擇,是商旅安徽下榻的好去處。
  合肥的梅山飯店、西閡飯店、望江賓館、稻香樓賓館、花衝飯店及江淮飯店等高級賓館服務周到,交通方便。其它如古井假日酒店、美菱大廈、東怡飯店、金安徽國際大酒店、雅高齊雲山莊、廬陽飯店、花園賓館、新亞大酒店等,也都是不錯的選擇。安徽大學購物合肥主要土特産品有:羽毛扇、巢湖銀魚、大閘蟹、虎皮金桔蛋、竹黃雕刻等。此外,作為省會,安徽各地的土特産、有名工藝品盡皆云集於此,如涇縣的宣紙、宣筆,歙縣的徽墨、歙硯,蕪湖鐵畫、鳳陽畫、界首陶瓷、符離集燒雞、淮北口子酒、毫州古井貢酒、碭山酥梨、黃山毛峰茶、安徽祁紅茶、安徽屯緑茶、安徽猴魁茶等,應有盡有,任君挑選。
  合肥商業中心區在長江中路及金寨路一帶。城隍廟小商品批零市場、中菜市綜合商場、壩上街農副産品批發市場以及近年來迅速崛起的安徽大市場、長江批發市場、東方商城、瑤海傢具世界,在省內外頗有影響;合肥百貨大樓、鼓樓商廈、商之都、樂普生商廈等一批大型現代化綜合商場,已構成了合肥商業網點的骨架。
  安徽大學(anhuiuniversity)坐落在全國四大科教基地之一的安徽省會合肥市,是省屬重點綜合大學,國傢“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校園景色秀麗、環境優美,是合肥市“安全文明校園”和全國緑化400佳單位之一。原名安徽省立大學,1928年創建於當時的安徽省會安慶市,8月開始招收預科生,標志着安徽現代高等教育的開端。1930年6月更名為省立安徽大學。1937年,因日軍入侵被迫西遷並曾一度停辦。1946年復校,定名國立安徽大學。姚永樸、劉文典、王星拱、陶因、陳望道、丁緒賢、鬱達夫、周予同、呂思勉、章益、周建人等均曾在安徽大學執教或主持校政。1949年12月遷至蕪湖,與安徽學院合併,恢復校名安徽大學。1952年,全國高校院係調整,部分係科調往華東地區有關院校,同時調入一些係科,設師範、農學兩個學院,並於1954年2月分別獨立組建安徽農學院和安徽師範學院,學校建製取消。1956年起,在合肥籌備重建安徽大學,1958年恢復招生。重建以來,安徽大學備受黨和國傢領導人的親切關懷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1958年9月16日,毛澤東同志視察安徽時,親筆為學校題寫校名。1960年2月23日,鄧小平同志親臨學校視察。1998年,江澤民、李鵬、喬石等同志親筆題詞祝賀學校建校70周年。2001年,溫傢寶同志親切接見了“全國十大扶貧狀元”我校教師何傢慶同志。董必武、彭真、陳毅、劉瀾濤、李嵐清、回良玉等黨和國傢領導人也曾先後來校視察。安徽省委第一書記曾希聖、副省長杜宜瑾同志都曾長期兼任校長。
  
  1993年以來,安徽省委、省政府響應黨中央和國務院的戰略部署,在國傢計委和教育部的具體組織領導和大力支持下,决定重點支持我校爭取進入國傢“211工程”。1996年、1997年我校相繼通過“211工程”部門預審和立項審核,1998年經省政府批準實施“211工程”建設項目,1999年獲準作為“211工程”項目院校在國傢正式立項建設。2001年6月,在如期完成“九五”“211工程”建設任務的基礎上,順利通過了國傢整體項目驗收。2002年11月7日和2003年9月17日我校《“十五”“211工程”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和《儀器設備購置計劃》分別通過了教育部專傢組的立項審核和國傢計委中國國際工程咨詢公司專傢組的考察評估,2004年6月我校《“十五”“211工程”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獲得國傢發改委批復,“十五”“211工程”建設項目正式在國傢立項建設。]
  
  2000年,原安徽銀行學校和安徽財政學校並入安徽大學;2002年12月28日,占地2000餘畝的新校區舉行了開工典禮。目前,我校擁有四個校區和一個大學科技産業園,校園面積達3200餘畝。設有數學與計算科學、物理與材料科學、化學化工、生命科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電子科學與技術、文學、法學、經濟、工商管理、外語、管理、新聞傳播、藝術14個學院含44個教學係,以及職業技術學院、江淮學院、繼續教育學院、國際教育學院。有65個本科專業,1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個一級學科博士點,16二級學科博士點,16個一級學科碩士點,119個二級學科碩士點及4個專業碩士學位點和8個高校教師在職攻讀碩士學位點。有計算機應用技術、漢語言文字學2個國傢級重點學科,及12個省級重點學科。設有教育部重點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徽學研究中心,計算智能與信號處理實驗室、光電信息獲取與控製重點實驗室等2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電能質量工程研究中心以及獲得國傢計量認證的現代實驗技術中心,另外還有3個省級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和3個省級重點實驗室;是全國首批15個大學科技園建設單位和32個國傢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之一、22個國傢華文教育基地和84所接收政府奬學金留學生的高校之一。學校還被外交部列為選拔錄用公務員的定點高校之一。現有教職工2399人,其中教授、副教授近700人,兼聘院士4人。各類在校生28000餘人,其中本科生18100餘人,博、碩士生2600餘人。
  
  安徽大學以“至誠至堅,博學篤行”為校訓,積極推進學分製改革,註重學生個性發展,努力探索以紮實的基本理論、較強的基本技能和良好的基本素質為內容的“三基並重,全面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通過專業改造和建設,加強基礎課教學,更新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強化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教學質量、學生綜合素質得到明顯提高。近年來,本科應屆畢業生一次簽約率平均達90%以上。報考研究生的錄取率近年來一直保持在20%以上。1996年以來,非英語專業四級統考歷屆纍计通過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英語專業四級統考通過率在98%以上,均處於全國高校前列。近年來,共有46名學生被外交部招考錄用為公務員。學生參加全國“挑戰杯”大學生學術科技作品大賽及國內外數學建模競賽,均獲較好成績。學校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連續十五年被中宣部、教育部、團中央授予全國“社會實踐先進單位”稱號。學校學生社團“安徽大學環保協會”連續3年獲得世界自然基金會“濕地使者行動”項目資助,並在2005年榮獲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環保奬之一——第六屆“福特汽車環保奬”。
  
  安徽大學積極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現與國外10多個國傢及港澳臺地區的64所高校建立了正式校際交流關係。1988年在全國高校中率先成立校董事會,已發展董事單位80多傢。
  建校70多年來,安徽大學已為國傢培養了10多萬各類高級專門人才,他們中的不少人已經成為各條戰綫上的骨幹力量。
  經過40餘年的建設,特別是實施“211工程”建設以來,安徽大學教育事業快速發展,辦學水平和綜合實力不斷提高,為科教興國特別是科教興皖戰略的實施做出了重要貢獻,已經成為安徽省培養高層次人才、研究與解决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重大問題的基地之一。“十五”期間,安徽大學堅持以上質量、上水平和跨越式發展為建設宗旨,堅持與經濟、科技和社會發展需要密切結合,突出學科建設主綫地位,完善公共服務平臺,優化支撐保障體係,深化辦學體製和管理體製改革,提高對外開放和國際交流水平,突出特色,發揮優勢,促使教育質量、科學研究、管理水平和辦學效益不斷邁上新的臺階,力爭把學校建成綜合實力處於國內先進水平,某些學科或學科方向接近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主動適應和積極推進國傢特別是安徽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鮮明辦學特色和明顯局部優勢的高水平教學研究型綜合大學,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
歷史沿革
  安徽大學在十九世紀末敬敷書院和二十世紀初創辦的安徽高等學堂基礎上,安徽大學於1928年創建於當時的安徽省會安慶市,它的誕生標志着安徽現代高等教育步入了一個重要的階段。1930年6月更名為省立安徽大學。1937年,因日軍入侵被迫西遷並曾一度停辦。1946年復校,定名國立安徽大學。著名學者姚永樸、劉文典、王星拱、程演生、陶因、陳望道、丁緒賢、鬱達夫、周予同、呂思勉、章益、周建人等均曾在安徽大學執教或主持校政。
  1949年12月遷至蕪湖,與安徽學院合併,恢復校名安徽大學。1952年,全國高校院係調整,部分係科調往華東地區有關院校,同時調入一些係科,設師範、農學兩個學院,並於1954年2月分別獨立組建安徽農學院和安徽師範學院,學校建製取消。1958年,在省會合肥市重建並恢復招生。
  重建以來,安徽大學倍受黨和國傢領導人的親切關懷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1958年9月16日,毛澤東同志視察安徽時,親筆為學校題寫校名。1960年2月23日,鄧小平同志親臨學校視察。1998年,江澤民、李鵬、喬石等同志親筆題詞祝賀學校建校70周年。2001年,溫傢寶同志親切接見了“全國十大扶貧狀元”我校教師何傢慶教授。董必武、彭真、陳毅、劉瀾濤、李嵐清、回良玉等黨和國傢領導人也曾先後來校視察。安徽省委第一書記曾希聖、副省長杜宜瑾同志都曾長期兼任校長。
  1993年,安徽省委、省政府響應黨中央和國務院的戰略部署,决定重點支持安徽大學進入國傢“211工程”。1996年以來學校相繼完成“九五”、“十五”“211工程”建設任務,2006年6月順利通過國傢“十五”“211工程”整體項目驗收。2007年通過國傢211本科評估。目前,學校正積極啓動實施“十一五”“211工程”建設。
辦學規模
  安徽大學東大門學校現有19個學院,其中普通本科教育14個學院(含48個教學係);現有教職工2500餘人,專任教師1519人;各類折合在校生36600名,其中本科生26600人,研究生6400人(其中博士生155人);學校擁有四個校區和一個大學科技産業園,占地面積2143116 平方米(3200餘畝),建築面積981075平方米; 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2.809982億元;圖書館藏書270餘萬册。
學科專業
  學校擁有5個博士後流動站,1個一級學科博士點,16個二級學科博士點,16個一級學科碩士點,119個二級學科碩士點及5個專業碩士學位點和16個高校教師在職攻讀碩士學位點。
  普通本科教育涉及理學,工學,文學,歷史學,哲學,經濟學,法學,管理學和教育學等9個學科門類;現有漢語言文字學和計算機應用技術兩個國傢級重點學科,25個省級重點學科。專業總體佈局與結構合理,建成一批優勢專業,其中有2個省級人才培養基地、4個省級教改示範專業;碩士點和博士點覆蓋全部68個本科專業;20個新辦專業均有良好的基礎。
師資隊伍
  學校現有教職工2557人,其中教學人員1477人,副高以上專業技術職稱者800餘人,有兼聘院士和兼聘特聘教授27人。國傢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人,“國傢百千萬人才工程”和“國傢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傢”入選者4人,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20人,“皖江學者”特聘教授和講席教授入選者12人,“教育部優秀青年教師”和“教育部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入選者5人,省級教學名師8人,安徽省高校“十五”優秀人才計劃入選者63人,享受國務院和安徽省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傢126人。
教學設施
  安徽大學宿舍樓群
  學校現有34個普通本科教育教學實驗室,其中5 個基礎課教學實驗中心為省級基礎課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校內外實習基地120個;由4個分館組成的圖書館總面積74702平方米;室內外體育場館建築面積182191.46平方米;全校單價800元以上的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價值2.809982億元,生均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值10410元;多媒體教室座位數23605個、語音室座位數1242個;計算機網絡覆蓋全校,實現了教學科研、圖書文獻檢索和辦公管理的網絡化;學校還有文獻資源、現代教育技術、網絡、分析測試、測控平臺、工程計算和生命科學標本陳列館等公共服務平臺。
教學成就
  安徽大學逸夫圖書館2001年以來,承擔國傢級、省部級以上教研項目84項,校級教研項目78項;在近兩次國傢級和省級教學成果奬評選工作中,學校獲國傢級教學成果奬2項,省級教學成果奬26項。學校現有國傢級精品課程1門、省級優質課程21門、校級精品課程34門、校級名牌課程25門;“十五”以來共主編出版教材32種,入選“十五”、“十一五”國傢級規劃教材4種。
  2000年以來,經過7年的實踐與探索,學校逐步建立起有利於高素質人才培養、運行穩定的學分製教育管理制度。我校學分製的實施,更加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滿足學生多樣性、個性化的要求,教育教學和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提高。近三年,本科應屆畢業生年底就業率年年保持在90%以上;報考研究生的錄取率近年保持在23%左右;1996年以來,英語專業四級統考通過率保持在93%以上,非英語專業四級統考歷屆纍计通過率一直處於全國高校前列;學校被列為外交部選拔錄用公務員的定點高校之一。建校近80年,已為國傢培養了10多萬各類高級專門人才,學校已經成為安徽省培養高層次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
科學研究
  學校現有計算機應用技術、漢語言文字學2個國傢級重點學科, 12個省級重點學科。設有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徽學研究中心,計算智能與信安徽大學體育場號處理實驗室、光電信息獲取與控製重點實驗室等2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電能質量工程研究中心以及獲得國傢計量認證的現代實驗技術中心,設有3個省級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和6個省級重點實驗室;學校是全國首批15個大學科技園建設單位之一。
  “十五”以來,學校共承擔國傢級、省部級科研課題627項,獲得縱嚮科研經費3276萬元,其中國傢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3項,國傢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2項;簽訂技術開發合同236項,爭取橫嚮科研經費1億多元;發表學術論文7150篇,SCI/EI/ISTP收錄論文數771篇,出版著作619部;鑒定、評審科研成果121項,獲得國傢和地方各級各類科研奬勵97項,授權專利15項。
社會服務
  學校已成為安徽省研究與解决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重大問題的重要基地。“十五”期間,學校承擔了“安徽省‘十一五’和2020年産業結構優化升級研究”、“安徽省‘十一五’循環經濟發展規劃研究”和“安徽省高等教育發展戰略研究”等大批安徽省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急需的重大應用課題研究;學校被列為安徽省政府與中國科學院全面科技合作的項目單位;分別與黃山市、蕪湖市、合肥市、巢湖市簽訂了多層次的校市合作協議,圍繞科技攻關、成果轉化、高新技術産業化、决策咨詢、人才培養、技術和信息交流、資源共享等主題開展全方位、深層次的“産、學、研”合作,成為區域創新體係建設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學校擁有一批經濟、法律、管理、社會學方面的專傢,通過擔任政府立法咨詢員、企業法律顧問、企業管理顧問、企業咨詢專傢等多種形式、途徑為社會服務。
國際合作
  學校堅持走開放辦學之路,積極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十五”以來,學術交流與合作的層次和水平得到進一步提高;與馬裏蘭大學(The University of Maryland)、格林威治大學(University of Greenwich)、哥廷根大學(Goettingen University)、京都大學(Kyoto University)等美、英、德、日國傢和地區的近80所高校和研究機構的交流合作關係得到進一步加強和拓展;先後主辦或承辦15次高水平國際和區域學術交流會議;共有287人次赴國(境)外參加學術會議、開展合作研究、進修、講學等學術交流活動。學校是22個國傢華文教育基地和84所接收政府奬學金留學生的高校之一。
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
  學校始終堅持馬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始終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深入推進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進課堂、進教材、進學生頭腦”工作;積極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等文件精神,積極開展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加強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推進形勢政策教育,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加強校園文化建設,促進學生思想道德素質、人文科學素養、身體心理素質全面提高。學校是32個國傢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之一,2004學校被評為“全省思想政治工作先進集體”,2001、2003、2006年三次被評為安徽省“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進高校”。
  該校在《2007中國大學評價》編製的2007中國大學社會科學100強排名中名列第六十。
安徽大學概況的基本數據
  一、 學生情況
  1.研究生4346人
  其中 博士生194人 碩士生4152人
  2.本、專科生21122人
  其中 本科生20109人 專科生1013人
  3.成人教育學生9143人
  其中 函授生6646人 業餘(夜大)生2421人
  脫産生76人
  4.留學生160人
  5.學生黨員 5615人
  其中 博士生102人 碩士生1045人
  本科生 1855人 專科生38人
  成人本科 1216人 成人專科1359人
  二、 教職工情況
  1.教職工總數2506人
  其中 正高職稱258人 副高職稱582人
  2.專任教師1466人
  其中 正高職稱247人 副高職稱417人
  博士學位309碩士學位671人
  3.研究生指導教師407人
  其中 博士生導師5 人 碩士生導師336人
  博士、碩士導師 66人
  三、學科情況
  1.博士後科研流動工作站 5個
  2.博士點 16個
  3.碩士點 119個
  4.本科專業 66個
  5.專科專業 2個
  6.國傢級重點學科(二級) 2 個
  7.省、部重點學學科 12個
  四、 科研情況
  1.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2個
  ⑴計算智能與信號處理重點實驗室
  ⑵光電信息獲取與控製重點實驗室
  2.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1個
  ⑴教育部電能質量工程研究中心
  3.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 1個
  ⑴安徽大學徽學研究中心
  4.省級重點實驗室: 5個
  ⑴安徽大學緑色高分子實驗室
  ⑵安徽省生態工程與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
  ⑶安徽省信息材料與器件重點實驗室
  ⑷安徽省中藥研究與開發重點實驗室(共建)
  ⑸安徽省現代成像與顯示技術重點實驗室(共建)
  5.省教育廳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3個
  ⑴安徽大學中國哲學和安徽思想傢研究中心
  ⑵安徽大學經濟法製研究中心
  ⑶安徽大學農村社會發展研究中心
  五、資産情況
  1. 固定資産總值81324.09萬元
  2. 占地面積2143116 平方米
  3. 建築面積1117660平方米
  其中:⑴ 其中教學及輔助用房 394757平方米
  ⑵ 行政辦公用房 88243 平方米
  ⑶ 學生宿舍 314085平方米
  ⑷ 教工住宅 183261平方米
  4.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29477.05萬元
  5.圖書288.60萬册
  6.教學用計算機5654
  7.多媒體教室座位數25187個、語音室座位數1194個
相關詞
人物醫學家教育安徽學校大學合作辦學數學
計算科物理材料科學計算機技術合肥化學化工
211電子科學生命科學法學經濟會計百科更多結果...
包含詞
安徽大學校名安徽大學校歌安徽大學年鑒2005
安徽大學年鑒2004安徽大學法學院安徽大學中文係
安徽大學圖書館安徽大學出版社安徽大學東校區
安徽大學公安學院安徽大學附屬中學安徽大學藝術學院
安徽大學軟件學院安徽大學書畫協會安徽大學磬苑校區
安徽大學附屬學校安徽大學江淮學院安徽大學管理學院
安徽大學外語學院安徽大學經濟學院安徽大學歷史學係
安徽大學社會學係安徽大學黨委書記安徽大學國際商學院
安徽大學青年成纔促進會安徽大學工商管理評論2006安徽大學國際教育學院
安徽大學青年志願者安徽大學勤工儉學中心安徽大學化學化工學院
安徽大學職業技術學院安徽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安徽大學工商管理學院
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安徽大學應用物理專業安徽大學徽學研究中心
安徽大學經濟法製研究中心安徽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安徽大學數學與計算科學學院
安徽大學物理與材料科學學院安徽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安徽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