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作者: 阿力 A Li 强烈推荐阿力新作《紫仙情》《紫仙情》《紫仙情》!!!强烈推荐阿力新作《紫仙情》《紫仙情》《紫仙情》!!!强烈推荐阿力新作《紫仙情》《紫仙情》《紫仙情》!!!强烈推荐阿力新作《紫仙情》《紫仙情》《紫仙情》!!!强烈推荐阿力新作《紫仙情》《紫仙情》《紫仙情》!!!强烈推荐阿力新作《紫仙情》《紫仙情》《紫仙情》!!!强烈推荐阿力新作《紫仙情》《紫仙情》《紫仙情》!!!强烈推荐阿力新作《紫仙情》《紫仙情》《紫仙情》!!! 首张宇宙全景图
①天地万物的总称。语出战国时《庄子·齐物论》:“旁日月,挟宇宙 。”在空间上无边无垠,在时间上无始无终。宇宙 是物质世界,其中的物质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②天文学的“宇宙 ”概念指总星系,是人类的观测活动所涉及的最大物质体系。
③书名。全名为《宇宙 :物质世界概要》。德国自然、地理学家洪堡著。共五卷,于1845-1862年陆续出版。第一卷是关于宇宙 全貌的概述。第二卷是历代对自然风光的论述和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史。第三卷论述天体空间的法则。第四卷介绍地球。第五卷记述地球表面的各种现象。该书总结了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原理和区域地理研究的法则,是近代地理学最为重要的著作。 ◎ 宇宙 yǔzhòu 包括一切天体的无限空间 “宇”指无限空间,“宙”指无限时间。一切物质及其存在形式的总体。哲学上又叫“世界” 屋檐和栋梁。《淮南子·览冥训》:“而燕雀佼之,以为不能与之争於宇宙 之间。” 高诱 注:“宇,屋簷也;宙,栋梁也。” 天地。《庄子·让王》:“余立於宇宙 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絺;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於天地之间。”《淮南子·原道训》:“横四维而含阴阳,紘宇宙 而章三光。” 高诱 注:“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以喻天地。” 唐 韩愈 《苦寒》诗:“凶飈搅宇宙 ,鋩刃甚割砭。”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三:“ 豫章 之诗,包含欲无外,搜抉欲无祕,体製通古今,思致极幽眇,贯穿驰骋,工夫精到,虽未极古之源委,而其植立不凡,斯亦宇宙 之奇诡也。” 清 黄遵宪 《杂感》诗:“茫茫宇宙 间,万事等儿戏。” 茅盾 《三人行》七:“他渴望着震撼宇宙 的大风暴。” 犹言天下,国家。 南朝 梁 沉约 《游沉道士馆》诗:“ 秦皇 御宇宙 , 汉帝 恢武功。”《隋书·炀帝纪上》:“方今宇宙 平一,文轨攸同,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四海之中,岂无奇秀!” 唐 王度 《古镜记》:“﹝ 苏宾 ﹞谓 勣 曰:‘……今宇宙 丧乱,他乡未必可止。’” 元 杨梓 《霍光鬼谏》第三折:“臣则怕连累了 霍光 老幼,这厮每必反喒 刘 朝宇宙 。这的是未来事微臣早参透。” 犹时代。 明 李东阳 《书东莱先生手稿后》:“其前有 朱崇 者,自称为 宋 遗民,幸生於三、四十年之前,得以讲明诸老之学,因叹后生者视 咸淳 又隔一宇宙 。” 包括地球及其他一切天体的无限空间。 一切物质及其存在形式的总体。宇,指无限空间;宙,指无限时间。 在西方,宇宙 这个词在英语中叫cosmos,universe,space;在俄语中叫кocmoc ,在德语中叫kosmos ,在法语中叫cosmos。它们都源自希腊语的κoσμoζ,古希腊人认为宇宙 的创生乃是从浑沌中产生出秩序来,κoσμoζ其原意就是秩序。但在英语中更经常用来表示“宇宙 ”的词是universe。此词与universitas有关。在中世纪,人们把沿着同一方向朝同一目标共同行动的一群人称为universitas。在最广泛的意义上,universitas 又指一切现成的东西所构成的统一整体,那就是universe,即宇宙 。universe和cosmos常常表示相同的意义,所不同的是,前者强调的是物质现象的总和,而后者则强调整体宇宙 的结构或构造。
在汉语中,“宇”代表上下四方,即所有的空间,“宙”代表古往今来,即所有的时间,所以“宇宙 ”这个词有“所有的时间和空间”的意思。 把“宇宙 ”的概念与时间和空间联系在一起,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 一切存在中,宇宙 最大。科学家认为它起源为150亿年至120亿年前之间的一次难以置信的大爆炸。这是一次不可想像的能量大爆炸,宇宙 边缘的光到达地球要花120亿年到150亿年的时间。大爆炸散发的物质在太空中漂游,由许多恒星组成的巨大的星系就是由这些物质构成的,我们的太阳就是这无数恒星中的一颗。 宇宙 结构观念的发展 远古时代,人们对宇宙 结构的认识处于十分幼稚的状态,他们通常按照自己的生活环境对宇宙 的构造作了幼稚的推测。在中国西周时期,生活在华夏大地上的人们提出的早期盖天说认为,天穹像一口锅,倒扣在平坦的大地上;后来又发展为后期盖天说,认为大地的形状也是拱形的。公元前7世纪 ,巴比伦人认为,天和地都是拱形的,大地被海洋所环绕,而其中央则是高山。古埃及人把宇宙 想象成以天为盒盖、大地为盒底的大盒子,大地的中央则是尼罗河。古印度人想象圆盘形的大地负在几只大象上,而象则站在巨大的龟背上,公元前7世纪末,古希腊的泰勒斯认为,大地是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圆盘,上面笼罩着拱形的天穹。
最早认识到大地是球形的是古希腊人。公元前6世纪,毕达哥拉斯从美学观念出发,认为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主张天体和我们所居住的大地都是球形的。这一观念为后来许多古希腊学者所继承,但直到1519~1522年,葡萄牙的f.麦哲伦率领探险队完成了第一次环球航行后 ,地球是球形的观念才最终被证实。
公元2世纪,c.托勒密提出了一个完整的地心说。这一学说认为地球在宇宙 的中央安然不动,月亮、太阳和诸行星以及最外层的恒星天都在以不同速度绕着地球旋转。为了说明行星运动的不均匀性,他还认为行星在本轮上绕其中心转动,而本轮中心则沿均轮绕地球转动。地心说曾在欧洲流传了1000多年。1543年,n.哥白尼提出科学的日心说,认为太阳位于宇宙 中心,而地球则是一颗沿圆轨道绕太阳公转的普通行星。到16世纪哥白尼建立日心说后才普遍认识到:地球是绕太阳公转的行星之一,而包括地球在内的八大行星则构成了一个围绕太阳旋转的行星系── 太阳系的主要成员。1609年,j.开普勒揭示了地球和诸行星都在椭圆轨道上绕太阳公转,发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说,同年,伽利略·伽利雷则率先用望远镜观测天空,用大量观测事实证实了日心说的正确性。1687年,i.牛顿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深刻揭示了行星绕太阳运动的力学原因,使日心说有了牢固的力学基础。在这以后,人们逐渐建立起了科学的太阳系概念。
在哥白尼的宇宙 图像中,恒星只是位于最外层恒星天上的光点。1584年,乔尔丹诺·布鲁诺大胆取消了这层恒星天,认为恒星都是遥远的太阳。18世纪上半叶,由于e.哈雷对恒星自行的发展和j.布拉得雷对恒星遥远距离的科学估计,布鲁诺的推测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赞同。18世纪中叶,t.赖特、i.康德和j.h.朗伯推测说,布满全天的恒星和银河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天体系统。弗里德里希·威廉·赫歇尔首创用取样统计的方法,用望远镜数出了天空中大量选定区域的星数以及亮星与暗星的比例,1785年首先获得了一幅扁而平、轮廓参差、太阳居中的银河系结构图,从而奠定了银河系概念的基础。在此后一个半世纪中,h.沙普利发现了太阳不在银河系中心、j.h.奥尔特发现了银河系的自转和旋臂,以及许多人对银河系直径、厚度的测定,科学的银河系概念才最终确立。
18世纪中叶,康德等人还提出,在整个宇宙 中,存在着无数像我们的天体系统(指银河系)那样的天体系统。而当时看去呈云雾状的“星云”很可能正是这样的天体系统。此后经历了长达170年的曲折的探索历程,直到1924年,才由e.p.哈勃用造父视差法测仙女座大星云等的距离确认了河外星系的存在。
近半个世纪,人们通过对河外星系的研究,不仅已发现了星系团、超星系团等更高层次的天体系统,而且已使我们的视野扩展到远达200亿光年的宇宙 深处。
宇宙 演化观念的发展在中国,早在西汉时期,《淮南子·俶真训》指出:“有始者,有未始有有始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始者”,认为世界有它的开辟之时,有它的开辟以前的时期,也有它的开辟以前的以前的时期。《淮南子·天文训》中还具体勾画了世界从无形的物质状态到浑沌状态再到天地万物生成演变的过程。在古希腊,也存在着类似的见解。例如留基伯就提出,由于原子在空虚的空间中作旋涡运动,结果轻的物质逃逸到外部的虚空,而其余的物质则构成了球形的天体,从而形成了我们的世界。
太阳系概念确立以后,人们开始从科学的角度来探讨太阳系的起源。1644年,r.笛卡尔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旋涡说;1745年,g.l.l.布丰提出了一个因大彗星与太阳掠碰导致形成行星系统的太阳系起源说;1755年和1796年,康德和拉普拉斯则各自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星云说。现代探讨太阳系起源z的新星云说正是在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1911年,e.赫茨普龙建立了第一幅银河星团的颜色星等图;1913年,伯特兰•阿瑟•威廉•罗素则绘出了恒星的光谱-光度图,即赫罗图。罗素在获得此图后便提出了一个恒星从红巨星开始,先收缩进入主序,后沿主序下滑,最终成为红矮星的恒星演化学说。1924年 ,亚瑟·斯坦利·爱丁顿提出了恒星的质光关系;1937~1939年,c.f.魏茨泽克和贝特揭示了恒星的能源来自于氢聚变为氦的原子核反应。这两个发现导致了罗素理论被否定,并导致了科学的恒星演化理论的诞生。对于星系起源的研究,起步较迟,目前普遍认为,它是我们的宇宙 开始形成的后期由原星系演化而来的。
1917年,a.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运用他刚创立的广义相对论建立了一个“静态、有限、无界”的宇宙 模型,奠定了现代宇宙 学的基础。1922年,g.d.弗里德曼发现,根据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场方程,宇宙 不一定是静态的,它可以是膨胀的,也可以是振荡的。前者对应于开放的宇宙 ,后者对应于闭合的宇宙 。1927年,g.勒梅特也提出了一个膨胀宇宙 模型.1929年 哈勃发现了星系红移与它的距离成正比,建立了著名的哈勃定律。这一发现是对膨胀宇宙 模型的有力支持。20世纪中叶,g.伽莫夫等人提出了热大爆炸宇宙 模型,他们还预言,根据这一模型,应能观测到宇宙 空间目前残存着温度很低的背景辐射。1965年微波背景辐射的发现证实了伽莫夫等人的预言。从此,许多人把大爆炸宇宙 模型看成标准宇宙 模型。1980年,美国的古斯在热大爆炸宇宙 模型的 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了暴涨宇宙 模型。这一模型可以解释目前已知的大多数重要观测事实。
宇宙 图景 当代天文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宇宙 是有层次结构的、物质形态多样的、不断运动发展的天体系统。
层次结构 行星是最基本的天体系统。太阳系中共有八颗行星:水星 金星 地球 火星 木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 (冥王星目前以被从行星里开除,降为矮行星)。除水星和金星外,其他行星都有卫星绕其运转,地球有一个卫星月球,土星的卫星最多,已确认的有26颗。行星 小行星 彗星和流星体都围绕中心天体太阳运转,构成太阳系。太阳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其直径约140万千米,最大的行星木星的直径约14万千米。太阳系的大小约120亿千米(以冥王星作边界)。有证据表明,太阳系外也存在其他行星系统。2500亿颗类似太阳的恒星和星际物质构成更巨大的天体系统——银河系。银河系中大部分恒星和星际物质集中在一个扁球状的空间内,从侧面看很像一个“铁饼”,正面看去则呈旋涡状。银河系的直径约10万光年,太阳位于银河系的一个旋臂中,距银心约3万光年。银河系外还有许多类似的天体系统,称为河外星系,常简称星系。现已观测到大约有10亿个。星系也聚集成大大小小的集团,叫星系团。平均而言,每个星系团约有百余个星系,直径达上千万光年。现已发现上万个星系团。包括银河系在内约40个星系构成的一个小星系团叫本星系群。若干星系团集聚在一起构成更大、更高一层次的天体系统叫超星系团。超星系团往往具有扁长的外形,其长径可达数亿光年。通常超星系团内只含有几个星系团,只有少数超星系团拥有几十个星系团。本星系群和其附近的约50个星系团构成的超星系团叫做本超星系团。目前天文观测范围已经扩展到200亿光年的广阔空间,它称为总星系。
运动和发展 宇宙 天体处于永恒的运动和发展之中,天体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例如自转、各自的空间运动(本动)、绕系统中心的公转以及参与整个天体系统的运动等。月球一方面自转一方面围绕地球运转,同时又跟随地球一起围绕太阳运转。太阳一方面自转,一方面又向着武仙座方向以20千米/秒的速度运动,同时又带着整个太阳系以250千米/秒的速度绕银河系中心运转,运转一周约需2.2亿年。银河系也在自转,同时也有相对于邻近的星系的运动。本超星系团也可能在膨胀和自转。总星系也在膨胀。
现代天文学已经揭示了天体的起源和演化的历程。当代关于太阳系起源学说认为,太阳系很可能是50亿年前银河系中的一团尘埃气体云(原始太阳星云)由于引力收缩而逐渐形成的(见太阳系起源)。恒星是由星云产生的,它的一生经历了引力收缩阶段、主序阶段、红巨星阶段、晚期阶段和临终阶段。星系的起源和宇宙 起源密切相关,流行的看法是:在宇宙 发生热大爆炸后40万年,温度降到4000k,宇宙 从辐射为主时期转化为物质为主时期,这时或由于密度涨落形成的引力不稳定性,或由于宇宙 湍流的作用而逐步形成原星系,然后再演化为星系团和星系。热大爆炸宇宙 模型描绘了我们的宇宙 的起源和演化史:我们的宇宙 起源于200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当时温度极高、密度极大。随着宇宙 的膨胀,它经历了从热到冷、从密到稀、从辐射为主时期到物质为主时期的演变过程,直至10~20亿年前,才进入大规模形成星系的阶段,此后逐渐形成了我们当今看到的宇宙 。1980年提出的暴涨宇宙 模型则是热大爆炸宇宙 模型的补充。它认为在宇宙 极早期,在我们的宇宙 诞生后约10-36秒的时候,它曾经历了一个暴涨阶段。
哲学分析 宇宙 概念 有些宇宙 学家认为,我们的宇宙 是唯一的宇宙 ;大爆炸不是在宇宙 空间的哪一点爆炸,而是整个宇宙 自身的爆炸。但是,新提出的暴涨模型表明,我们的宇宙 仅是整个暴涨区域的非常小的一部分,暴涨后的区域尺度要大于1026厘米,而那时我们的宇宙 只有10厘米。还有可能这个暴涨区域是一个更大的始于无规则混沌状态的物质体系的一部分。这种情况恰如科学史上人类的认识从太阳系宇宙 扩展到星系宇宙 ,再扩展到大尺度宇宙 那样,今天的科学又正在努力把人类的认识进一步向某种探索中的“暴涨宇宙 ”、“无规则的混沌宇宙 ”推移。我们的宇宙 不是唯一的宇宙 ,而是某种更大的物质体系的一部分,大爆炸不是整个宇宙 自身的爆炸,而是那个更大物质体系的一部分的爆炸。因此,有必要区分哲学和自然科学两个不同层次的宇宙 概念。哲学宇宙 概念所反映的是无限多样、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自然科学宇宙 概念所涉及的则是人类在一定时代观测所及的最大天体系统。两种宇宙 概念之间的关系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随着自然科学宇宙 概念的发展,人们将逐步深化和接近对无限宇宙 的认识。弄清两种宇宙 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对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宇宙 无限论,反对宇宙 有限论、神创论、机械论、不可知论、哲学代替论和取消论,都有积极意义。 有些宇宙 学家认为,暴涨模型最彻底的改革也许是观测宇宙 中所有的物质和能量从无中产生的观点,这种观点之所以在以前不能为人们接受,是因为存在着许多守恒定律,特别是重子数守恒和能量守恒。但随着大统一理论的发展,重子数有可能是不守恒的,而宇宙 中的引力能可粗略地说是负的,并精确地抵消非引力能,总能量为零。因此就不存在已知的守恒律阻止观测宇宙 从无中演化出来的问题。这种“无中生有”的观点在哲学上包括两个方面:①本体论方面。如果认为“无”是绝对的虚无,则是错误的。这不仅违反了人类已知的科学实践,而且也违反了暴涨模型本身。按照该模型,我们所研究的观测宇宙 仅仅是整个暴涨区域的很小的一部分,在观测宇宙 之外并不是绝对的“无”。现在观测宇宙 的物质是从假真空状态释放出来的能量转化而来的,这种真空能恰恰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和能量形式,并不是创生于绝对的“无”。如果进一步说这种真空能起源于“无”,因而整个观测宇宙 归根到底起源于“无”,那么这个“无”也只能是一种未知的物质和能量形式。②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暴涨模型所涉及的宇宙 概念是自然科学的宇宙 概念。这个宇宙 不论多么巨大,作为一个有限的物质体系 ,也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暴涨模型把传统的大爆炸宇宙 学与大统一理论结合起来,认为观测宇宙 中的物质与能量形式不是永恒的,应研究它们的起源。它把“无”作为一种未知的物质和能量形式,把“无”和“有”作为一对逻辑范畴,探讨我们的宇宙 如何从“无”——未知的物质和能量形式,转化为“有”——已知的物质和能量形式,这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有一定意义。 有些人认为,时间和空间不是永恒的,而是从没有时间和没有空间的状态产生的。根据现有的物理理论,在小于10-43秒和10-33厘米的范围内,就没有一个“钟”和一把“尺子”能加以测量,因此时间和空间概念失效了,是一个没有时间和空间的物理世界。这种观点提出已知的时空形式有其适用的界限是完全正确的。正像历史上的牛顿时空观发展到相对论时空观那样,今天随着科学实践的发展也必然要求建立新的时空观。由于在大爆炸后10-43秒以内,广义相对论失效,必须考虑引力的量子效应,因此有些人试图通过时空的量子化的途径来探讨已知的时空形式的起源。这些工作都是有益的,但我们决不能因为人类时空观念的发展或者在现有的科学技术水平上无法度量新的时空形式,而否定作为物质存在形式的时间、空间的客观存在。
人和宇宙 从本世纪60年代开始,由于人择原理的提出和讨论,出现了人类存在和宇宙 产生的关系问题。人择原理认为 ,可能存在许多具有不同物理参数和初始条件的宇宙 ,但只有物理参数和初始条件取特定值的宇宙 才能演化出人类,因此我们只能看到一种允许人类存在的宇宙 。人择原理用人类的存在去约束过去可能有的初始条件和物理定律,减少它们的任意性,使一些宇宙 学现象得到解释,这在科学方法论上有一定的意义。但有人提出,宇宙 的产生依赖于作为观测者的人类的存在。这种观点值得商榷。现在根据暴涨模型,那些被传统大爆炸模型作为初始条件的状态,有可能从极早期宇宙 的演化中产生出来,而且宇宙 的演化几乎变得与初始条件的一些细节无关。这样就使上述那种利用初始条件的困难来否定宇宙 客观实在性的观点失去了基础。但有些人认为,由于暴涨引起的巨大距离尺度,使得从整体上去观测宇宙 的结构成为不可能。这种担心有其理由,但如果暴涨模型正确的话,随着科学实践的发展,一定有可能突破人类认识上的困难。 太阳系天体中,水星、金星表面温度约达700k,遥远的冥王星向日面的温度最高时也只有50k;金星表面笼罩着浓密的二氧化碳大气和硫酸云雾,气压约50个大气压,水星、火星表面大气却极其稀薄,水星的大气压甚至小于2×10-9毫巴;类地行星(水星、金星、火星)都有一个固体表面,类木行星却是一个流体行星;土星的平均密度为0.70克/厘米3,比水的密度还小,木星、天王星、海王星的平均密 度略大于水的密度,而水星、金星、地球等的密度则达到水的密度的5倍以上;多数行星都是顺向自转,而金星是逆向自转;地球表面生机盎然,其他行星则是空寂荒凉的世界。
太阳在恒星世界中是颗普遍而又典型的恒星。已经发现,有些红巨星的直径为太阳直径的几千倍。中子星直径只有太阳的几万分之一;超巨星的光度高达太阳光度的数百万倍,白矮星光度却不到太阳的几十万分之一。红超巨星的物质密度小到只有水的密度的百万分之一,而白矮星、中子星的密度分别可高达水的密度的十万倍和百万亿倍。太阳的表面温度约为6000k,o型星表面温度达30000k,而红外星的表面温度只有约600k。太阳的普遍磁场强度平均为1×10-4特斯拉,有些磁白矮星的磁场通常为几千、几万高斯(1高斯=10-4特斯拉),而脉冲星的磁场强度可高达十万亿高斯。有些恒星光度基本不变,有些恒星光度在不断变化,称变星。有的变星光度变化是有周期的,周期从1小时到几百天不等。有些变星的光度变化是突发性的,其中变化最剧烈的是新星和超新星,在几天内,其光度可增加几万倍甚至上亿倍。
恒星在空间常常聚集成双星或三五成群的聚星,它们可能占恒星总数的1/3。也有由几十、几百乃至几十万个恒星聚在一起的星团。宇宙 物质除了以密集形式形成恒星、行星等之外,还以弥漫的形式形成星际物质。星际物质包括星际气体和尘埃,平均每立方厘米只有一个原子,其中高度密集的地方形成形状各异的各种星云。宇宙 中除发出可见光的恒星、星云等天体外,还存在紫外天体、红外天体、x射线源、γ射线源以及射电源。
星系按形态可分为椭圆星系、旋涡星系、棒旋星系、透镜星系和不规则星系等类型。60年代又发现许多正在经历着爆炸过程或正在抛射巨量物质的河外天体,统称为活动星系,其中包括各种射电星系、塞佛特星系、n型星系、马卡良星系、蝎虎座bl型天体,以及类星体等等。许多星系核有规模巨大的活动:速度达几千千米/秒的气流,总能量达1055焦耳的能量输出,规模巨大的物质和粒子抛射,强烈的光变等等。在宇宙 中有种种极端物理状态:超高温、超高压、超高密、超真空、超强磁场、超高速运动、超高速自转、超大尺度时间和空间、超流、超导等。为我们认识客观物质世界提供了理想的实验环境。 宇宙 天体处于永恒的运动和发展之中,天体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例如自转、各自的空间运动(本动)、绕系统中心的公转以及参与整个天体系统的运动等。月球一方面自转一方面围绕地球运转,同时又跟随地球一起围绕太阳运转。太阳一方面自转,一方面又向着武仙座方向以20千米/秒的速度运动,同时又带着整个太阳系以250千米/秒的速度绕银河系中心运转,运转一周约需2.2亿年。银河系也在自转,同时也有相对于邻近的星系的运动。本超星系团也可能在膨胀和自转。总星系也在膨胀。
现代天文学已经揭示了天体的起源和演化的历程。当代关于太阳系起源学说认为,太阳系很可能是50亿年前银河系中的一团尘埃气体云(原始太阳星云)由于引力收缩而逐渐形成的(见 太阳系起源 )。恒星是由星云产生的,它的一生经历了引力收缩阶段、主序阶段、红巨星阶段、晚期阶段和临终阶段。星系的起源和宇宙 起源密切相关,流行的看法是:在宇宙 发生热大爆炸后40万年,温度降到4000k,宇宙 从辐射为主时期转化为物质为主时期,这时或由于密度涨落形成的引力不稳定性,或由于宇宙 湍流的作用而逐步形成原星系,然后再演化为星系团和星系。热大爆炸宇宙 模型描绘了我们的宇宙 的起源和演化史:我们的宇宙 起源于200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当时温度极高、密度极大。随着宇宙 的膨胀,它经历了从热到冷、从密到稀、从辐射为主时期到物质为主时期的演变过程,直至10~20亿年前,才进入大规模形成星系的阶段,此后逐渐形成了我们当今看到的宇宙 。1980年提出的暴涨宇宙 模型则是热大爆炸宇宙 模型的补充。它认为在宇宙 极早期,在我们的宇宙 诞生后约10 -36 秒的时候,它曾经历了一个暴涨阶段。 有些宇宙 学家认为,我们的宇宙 是唯一的宇宙 ;大爆炸不是在宇宙 空间的哪一点爆炸,而是整个宇宙 自身的爆炸。但是,新提出的暴涨模型表明,我们的宇宙 仅是整个暴涨区域的非常小的一部分,暴涨后的区域尺度要大于10 26 厘米,而那时我们的宇宙 只有10厘米。还有可能这个暴涨区域是一个更大的始于无规则混沌状态的物质体系的一部分。这种情况恰如科学史上人类的认识从太阳系宇宙 扩展到星系宇宙 ,再扩展到大尺度宇宙 那样,今天的科学又正在努力把人类的认识进一步向某种探索中的“暴涨宇宙 ”、“无规则的混沌宇宙 ”推移。我们的宇宙 不是唯一的宇宙 ,而是某种更大的物质体系的一部分,大爆炸不是整个宇宙 自身的爆炸,而是那个更大物质体系的一部分的爆炸。因此,有必要区分哲学和自然科学两个不同层次的宇宙 概念。哲学宇宙 概念所反映的是无限多样、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自然科学宇宙 概念所涉及的则是人类在一定时代观测所及的最大天体系统。两种宇宙 概念之间的关系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随着自然科学宇宙 概念的发展,人们将逐步深化和接近对无限宇宙 的认识。弄清两种宇宙 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对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宇宙 无限论,反对宇宙 有限论、神创论、机械论、不可知论、哲学代替论和取消论,都有积极意义。
宇宙 的创生 有些宇宙 学家认为,暴涨模型最彻底的改革也许是观测宇宙 中所有的物质和能量从无中产生的观点,这种观点之所以在以前不能为人们接受,是因为存在着许多守恒定律,特别是重子数守恒和能量守恒。但随着大统一理论的发展,重子数有可能是不守恒的,而宇宙 中的引力能可粗略地说是负的,并精确地抵消非引力能,总能量为零。因此就不存在已知的守恒律阻止观测宇宙 从无中演化出来的问题。这种“无中生有”的观点在哲学上包括两个方面:①本体论方面。如果认为“无”是绝对的虚无,则是错误的。这不仅违反了人类已知的科学实践,而且也违反了暴涨模型本身。按照该模型,我们所研究的观测宇宙 仅仅是整个暴涨区域的很小的一部分,在观测宇宙 之外并不是绝对的“无”。现在观测宇宙 的物质是从假真空状态释放出来的能量转化而来的,这种真空能恰恰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和能量形式,并不是创生于绝对的“无”。如果进一步说这种真空能起源于“无”,因而整个观测宇宙 归根到底起源于“无”,那么这个“无”也只能是一种未知的物质和能量形式。②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暴涨模型所涉及的宇宙 概念是自然科学的宇宙 概念。这个宇宙 不论多么巨大,作为一个有限的物质体系,也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暴涨模型把传统的大爆炸宇宙 学与大统一理论结合起来,认为观测宇宙 中的物质与能量形式不是永恒的,应研究它们的起源。它把“无”作为一种未知的物质和能量形式,把“无”和“有”作为一对逻辑范畴,探讨我们的宇宙 如何从“无”——未知的物质和能量形式,转化为“有”——已知的物质和能量形式,这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有一定意义。
时空起源 有些人认为,时间和空间不是永恒的,而是从没有时间和没有空间的状态产生的。根据现有的物理理论,在小于10 -43 秒和10 -33 厘米的范围内,就没有一个“钟”和一把“尺子”能加以测量,因此时间和空间概念失效了,是一个没有时间和空间的物理世界。这种观点提出已知的时空形式有其适用的界限是完全正确的。正像历史上的牛顿时空观发展到相对论时空观那样,今天随着科学实践的发展也必然要求建立新的时空观。由于在大爆炸后10 -43 秒以内,广义相对论失效,必须考虑引力的量子效应,因此有些人试图通过时空的量子化的途径来探讨已知的时空形式的起源。这些工作都是有益的,但我们决不能因为人类时空观念的发展或者在现有的科学技术水平上无法度量新的时空形式,而否定作为物质存在形式的时间、空间的客观存在。
人和宇宙 从本世纪60年代开始,由于人择原理的提出和讨论,出现了人类存在和宇宙 产生的关系问题。人择原理认为,可能存在许多具有不同物理参数和初始条件的宇宙 ,但只有物理参数和初始条件取特定值的宇宙 才能演化出人类,因此我们只能看到一种允许人类存在的宇宙 。人择原理用人类的存在去约束过去可能有的初始条件和物理定律,减少它们的任意性,使一些宇宙 学现象得到解释,这在科学方法论上有一定的意义。但有人提出,宇宙 的产生依赖于作为观测者的人类的存在。这种观点值得商榷。现在根据暴涨模型,那些被传统大爆炸模型作为初始条件的状态,有可能从极早期宇宙 的演化中产生出来,而且宇宙 的演化几乎变得与初始条件的一些细节无关。这样就使上述那种利用初始条件的困难来否定宇宙 客观实在性的观点失去了基础。但有些人认为,由于暴涨引起的巨大距离尺度,使得从整体上去观测宇宙 的结构成为不可能。这种担心有其理由,但如果暴涨模型正确的话,随着科学实践的发展,一定有可能突破人类认识上的困难。
未来宇宙 科学
宇宙 科学大大深化了人们对宇宙 结构、起源和演化的认识,为了解物质结构和相互作用提供了新的统一图景。在地外生命等重大问题的研究中,天文学将更进一步与物理学交叉,并与许多领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中国的载人飞船和空间站何时能够遨游太空?在新千年即将来临之际,67岁的飞船总设计师戚发轫教授发表了谈话。
试验飞船发射入轨并圆满返回到预定区域,为我国在21世纪前十年内实现把宇航员送上太空并安全返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1世纪,人类开发利用丰富的空间资源将成为必然。空间资源主要有轨道资源、环境资源和物质资源。开发利用空间资源,人必须要较长时间在空间环境工作,并要往返于地球和空间站之间。载人飞船只是往返天地之间的运输工具,最终必须依赖长期在空间工作的空间站。建立空间站,一要解决太空人出舱,二要解决飞船与空间站的相互交会对接等技术难题。下个世纪,我国掌握空间站的关键技术应该不成问题。
“宇宙 ”一词,最早大概出自我国古代著名哲学家墨子(约公元前468-376)。他用“宇”来指东、西、南、北,四面八方的空间,用“宙”来指古往今来的时间,合在一起便是指天地万物,不管它是大是小,是远是近;是过去的,现在的,还是将来的;是认识到的,还是未认识到的……总之是一切的一切。
从哲学的观点看。人们认为宇宙 是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不过,对这个深奥的概念我们不打算做深入的探讨,还是留给哲学家们去研究。我们不妨把眼光缩小一些,讲一讲利用我们现有的科学技术所能了解和观测的宇宙 ,人们把它称为“我们的宇宙 ”或“总星系”。
从最新的观测资料看,人们已观测到的离我们最远的星系是130亿光年。也就是说,如果有一束光以每秒30万千米的速度从该星系发出,那么要经过130亿年才能到达地球。这130亿光年的距离便是我们今天所知道的宇宙 的范围。再说得明确一些,我们今天所知道的宇宙 范围,或者说大小,是一个以地球为中心,以130亿光年的距离为半径的球形空间。当然,地球并不真的是什么宇宙 的中心,宇宙 也未必是一个球体,只是限于我们目前的观测能力,我们只能了解到这一程度。
在这个以130亿光年为半径的球形空间里,目前已被人们发现和观测到的星系大约有1250亿个,而每个星系又拥有像太阳这样的恒星几百到几万亿颗。因此只要做一道简单的数学题,你就不难了解到,在我们已经观测到的宇宙 中拥在多少星星。地球在如此浩瀚的宇宙 中,真如沧海一粟,渺小得微不足道。
一直以来, 天文学家和我们一样,想知道宇宙 究竟有多大。最近,美国的太空网报道,经过艰苦的计算工作,天文学家发现宇宙 超乎寻常的大,其长度至少为1560亿光年。“这样一个有关宇宙 大小的发现,显然是以‘宇宙 是球形的,是有限无边的’为前提条件的。”中国国家天文台的研究员陈大明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长期以来,宇宙 学研究领域一直有这样一个争论,宇宙 究竟是球形的、马鞍形的、还是平坦的。”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张同杰说:“国际主流宇宙 学普遍认为宇宙 是平坦的,是无限的。”那么,围绕宇宙 的争论从何而来?理据何在?一种最为普遍的观点:在大爆炸之后,宇宙 诞生了。“根据现代宇宙 学中最有影响的大爆炸学说,我们的宇宙 是大约137亿年前由一个非常小的点爆炸产生的,目前宇宙 仍在膨胀。”陈大明研究员说,“这一学说得到大量天文观测的证实。”这一学说认为,宇宙 诞生初期,温度非常高,随着宇宙 的膨胀,温度开始降低,中子、质子、电子产生了。此后,这些基本粒子就形成了各种元素,这些物质微粒相互吸引、融合,形成越来越大的团块,这些团块又逐渐演化成星系,恒星、行星,在个别的天体上还出现了生命现象,能够认识宇宙 的人类最终诞生了。宇宙 是球形的、有限无边的?“认为宇宙 是球形的观点在很长时间内存在着,尽管不是国际宇宙 学界的主流。”陈大明介绍说,“它的每一次提出,都会引起人们的关注,就是因为这一观点很奇特。”一个最为明显的例子就是不久前,由美国数学家杰弗里·威克斯构建的宇宙 模型:一个大小有限、形状如同足球的镜子迷宫。“形如足球”的模型令科学界震惊,因为这一学说宣称,宇宙 之所以令人产生无边无界的“错觉”,是因为这个有限空间通过“返转”效应无限重复映现自身。威克斯认为,人们之所以感觉宇宙 是无限的,是因为宇宙 就像一个镜子迷宫,光线传过来又传过去,让人们发生错觉,误以为宇宙 在无限伸展。这一惊人推断后来被《新科学家》杂志收录,同时作为一种“奇谈”在民间广为流传着。
民间奇谈
就在最近,美国太空网传出类似的惊人消息,一位作家在采访了该国著名的天体物理学家后获知,宇宙 的长度为1560亿光年。在这项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员检测了大爆炸之后,遗留在广漠宇宙 中的原初辐射。他们得出结论:在宇宙 中可能存在着一些神奇的宇宙 “镜室”,使得一个物体在两个地方都能够看到。因为这样一种结论,他们成了“球形宇宙 论”的支持者。长度为1560亿光年?宇宙 的大小为什么是一个你从未听说过的数字?他们的解释是这样的:宇宙 的年龄大约是137亿年。光从最早已知的星系到达我们地球要穿行130亿年以上。因此我们可以假定宇宙 的半径是137亿光年,那么整个宇宙 的长度是宇宙 半径的2倍,即274亿光年。但是自创生以来一直在不断的膨胀,并且理论学家相信宇宙 起源于一个密度无限大的点。美国蒙大拿州立大学的天体物理学家尼尔·科尼什教授解释说:“早期宇宙 中光所穿行的距离随宇宙 的膨胀而增大,就像银行中的复利一样。”他建议,可以想象宇宙 从诞生后只有100万年的年龄。光穿行一年,所覆盖的距离1光年。他说:“那时宇宙 的大小比现在小大约1000倍,因此1光年伸展到现在是1000光年。”所有距离加起来是780亿光年。他说,光还没有穿行那么远,“但是穿行137亿年到达我们地球的光子的起点到现在是780亿光年远。这是宇宙 的半径,那么直径是156亿光年。这只是基于光线返回时所用时间的95%,因此宇宙 实际的长度可能会更长一些。科学家研究了大爆炸后38万年时形成的宇宙 微波背景辐射(cmb),这时宇宙 充分地膨胀并冷却以致形成了原子的物质。在天空中不同方向这种辐射温度的差别可以用来提示宇宙 的年龄和约束许多重要的宇宙 学参量。宇宙 微波背景辐射是宇宙 婴儿时的图像,这时还没有恒星的形成。美国《物理评论通讯》在2004年5月21日发表了这项新的研究工作,其焦点在于利用宇宙 微波背景辐射数据寻找表明宇宙 像镜室一样成对圆球现象。据此,宇宙 中同一个物体的多个图像可以在与时空中不同的地方呈现出来。镜室效应可能意味着宇宙 本来是有限的,但却产生宇宙 是无限的感觉。他告诉记者,“没有迹象表明宇宙 是有限的,但是也没有证明它是无限的。”宇宙 结构的争论,宇宙 是球形的,马鞍形的,还是平坦的?关于宇宙 的结构和未来,现代宇宙 学说认为,如果宇宙 总质量大于某一临界质量,那么宇宙 的结构是球形的,并且总有一天会在引力作用下收缩。如果宇宙 总质量小于临界质量,那么宇宙 的结构是马鞍形的,宇宙 内部的引力无法抵消宇宙 膨胀的速度而使宇宙 一直膨胀下去。如果宇宙 总质量恰好等于临界质量,那么宇宙 的结构是平坦的,宇宙 也将像现在这样一直膨胀下去。宇宙 的结构实际上是时间和空间的结构,普通人很难想像。不过科学家提出一个衡量宇宙 结构的标准:如果两束平行光线越来越近,那么宇宙 结构是球形的;如果两束平行光线越来越远,那么宇宙 结构是马鞍型的;如果两束平行光线永远平行下去,那么宇宙 结构则是平坦的。平坦宇宙 的结构可以用欧几里德几何解释。平坦宇宙 学的几个证据。宇宙 结构是平坦的这一结论是参加“银河系外毫米波辐射和地球物理气球观测项目”的多国科学家得出的。这一项目的目的是研究宇宙 背景辐射的详细情况。科学家在1998年底将一些射电天文望远镜放置在氦气球顶部,随氦气球上升到距地面约40公里的高空,在那里对特定宇宙 区域进行了11天的观测,获得了迄今关于宇宙 早期辐射最详实的数据。经过研究,科学家发现,在大尺度上,宇宙 最初发出的光线并没有发生弯曲现象,也就是说当初的两束平行光线一直保持平行状态,这说明宇宙 结构是平坦的,也就是说宇宙 总质量恰好等于临界质量,宇宙 将像现在这样一直膨胀下去。早在1965年,科学家就已探测到宇宙 空间中均匀分布着的宇宙 背景辐射,其温度为零下270摄氏度。大爆炸学说认为,这种辐射是宇宙 大爆炸后的“余烬”。从这些“余烬”中,科学家可以推测大爆炸初期的情景。1991年,美国宇宙 背景探测卫星发现,宇宙 背景辐射中存在着微小温度波动,如同在“余烬”中闪动着的微弱“火光”,这表明那时宇宙 内已存在密度非常小的物质云团。正是这些云团逐渐收缩形成了后来的星系。“银河系外毫米波辐射和地球物理气球观测项目”是在该卫星发现的基础上进行观测的。此外,分别于1990年4月和1991年4月进入太空的“哈勃”天文望远镜和伽马射线探测器以及其他一些观测仪器也对宇宙 的结构和演化进行了观测,取得了大量成果。这些成果较为一致地认为宇宙 将一直膨胀下去。人类对宇宙 诞生和演化的观测研究刚刚起步,关于宇宙 结构和未来的推测也仅仅是初步结论。未来几年,科学家计划发射两颗卫星更精确地观测宇宙 早期辐射的情况,此外,科学家还将采取其他多种手段观测宇宙 ,宇宙 诞生和结构之谜将被进一步揭开。 宇 yǔ , 宙 zhòu , 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新华字典》
在汉语中,“宇”代表上下四方,即所有的空间,“宙”代表古往今来,即所有的时间,宇:无限空间,宙:无限时间。所以“宇宙 ”这个词有“所有的时间和空间”的意思。 把“宇宙 ”的概念与时间和空间联系在一起,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
“宇宙 ”一词,最早出自《庄子》这本书,“宇”指的是一切的空间,包括东,南,西,北等一切地点,是无边无际的;“宙”指的是一切的时间,包括过去,现在,白天,黑夜等,是无始无终的。
在西方,宇宙 这个词在英语中叫cosmos,universe,space;在俄语中叫кocMoc ,在德语中叫kosmos ,在法语中叫cosmos。它们都源自希腊语的κoσμoζ,古希腊人认为宇宙 的创生乃是从浑沌中产生出秩序来,κoσμoζ其原意就是秩序。但在英语中更经常用来表示“宇宙 ”的词是universe。此词与universitas有关。在中世纪,人们把沿着同一方向朝同一目标共同行动的一群人称为universitas。在最广泛的意义上,universitas 又指一切现成的东西所构成的统一整体,那就是universe,即宇宙 。universe和cosmos常常表示相同的意义,所不同的是,前者强调的是物质现象的总和,而后者则强调整体宇宙 的结构或构造。
"宇"指空间,"宙"指时间.宇宙 就是在空间上无边无际,时间上无始无终的,按客观规律运动的物质世界.
宇宙 概括
宇宙 是由空间、时间、物质和能量,所构成的统一体。是一切空间和时间的综合。一般理解的宇宙 指我们所存在的一个时空连续系统,包括其间的所有物质、能量和事件。
宇宙 是万物的总称,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宇宙 是物质世界,不依赖于人的意志而客观存在,并处于不断运动和发展中。宇宙 是多样又统一的。它包括一切,是所有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体,没有时间和空间就没有一切。所以它包含了全部。
分层次的认识宇宙
从哲学的观点看。人们认为宇宙 是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不过,对这个深奥的概念我们不打算做深入的探讨,还是留给哲学家们去研究。我们不妨把眼光缩小一些,讲一讲利用我们现有的科学技术所能了解和观测的宇宙 ,人们把它称为“我们的宇宙 ”或“总星系”。
从最新的观测资料看,人们已观测到的离我们最远的星系是130亿光年。也就是说,如果有一束光以每秒30万千米的速度从该星系发出,那么要经过130亿年才能到达地球,当然也就是130亿年前发出的。这130亿光年的距离便是我们今天(2009年)所知道的宇宙 的范围。再说得明确一些,我们今天所知道的宇宙 范围,或者说大小,是一个以地球为中心,以130亿光年的距离为半径的球形空间。当然,地球并不真的是什么宇宙 的中心,宇宙 也未必是一个球体,只是限于我们目前的观测能力,我们只能了解到这一程度。
在这个以130亿光年为半径的球形空间里,目前已被人们发现和观测到的星系大约有1250亿个,而每个星系又拥有像太阳这样的恒星几百亿到几万亿颗。因此只要做一道简单的数学题,你就不难了解到,在我们已经观测到的宇宙 中拥有多少星星。地球在如此浩瀚的宇宙 中,真如沧海一粟,渺小得微不足道。
一直以来, 天文学家和我们一样,想知道宇宙 究竟有多大。最近,美国的太空网报道,经过艰苦的计算工作,天文学家发现宇宙 超乎寻常的大,其长度至少为1560亿光年。“这样一个有关宇宙 大小的发现,显然是以‘宇宙 是球形的,是有限无边的’为前提条件的。这个假设是爱因斯坦最早提出的。”中国国家天文台的研究员陈大明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长期以来,宇宙 学研究领域一直有这样一个争论,宇宙 究竟是球形的、马鞍形的、还是平坦的。”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张同杰说:“国际主流宇宙 学普遍认为宇宙 是平坦的,是无限的。”那么,围绕宇宙 的争论从何而来?理据何在?一种最为普遍的观点:在大爆炸之后,宇宙 诞生了。“根据现代宇宙 学中最有影响的大爆炸学说,我们的宇宙 是大约137亿年前由一个非常小的点爆炸产生的,目前宇宙 仍在膨胀。”陈大明研究员说,“这一学说得到大量天文观测的证实。”这一学说认为,宇宙 诞生初期,温度非常高,随着宇宙 的膨胀,温度开始降低,中子、质子、电子产生了。此后,这些基本粒子就形成了各种元素,这些物质微粒相互吸引、融合,形成越来越大的团块,这些团块又逐渐演化成星系,恒星、行星,在个别的天体上还出现了生命现象,能够认识宇宙 的人类最终诞生了。宇宙 是球形的、有限无边的?“认为宇宙 是球形的观点在很长时间内存在着,尽管不是国际宇宙 学界的主流。”陈大明介绍说,“它的每一次提出,都会引起人们的关注,就是因为这一观点很奇特。”一个最为明显的例子就是不久前,由美国数学家杰弗里·威克斯构建的宇宙 模型:一个大小有限、形状如同足球的镜子迷宫。“形如足球”的模型令科学界震惊,因为这一学说宣称,宇宙 之所以令人产生无边无界的“错觉”,是因为这个有限空间通过“返转”效应无限重复映现自身。威克斯认为,人们之所以感觉宇宙 是无限的,是因为宇宙 就像一个镜子迷宫,光线传过来又传过去,让人们发生错觉,误以为宇宙 在无限伸展。这一惊人推断后来被《新科学家》杂志收录,同时作为一种“奇谈”在民间广为流传着。 宇宙 年龄定义
宇宙 年龄(universe,age of)宇宙 从某个特定时刻到现在的时间间隔。对于某些宇宙 模型,如牛顿宇宙 模型、等级模型、稳恒态模型等,宇宙 年龄没有意义。在通常的演化的宇宙 模型里,宇宙 年龄指宇宙 标度因子为零起到现在时刻的时间间隔。通常,哈勃年龄是宇宙 年龄的上限,可以作为宇宙 年龄的某种度量。根据大爆炸宇宙 模型推算,宇宙 年龄大约200亿年。
年龄推算
宇宙 年龄为一百二十五亿年
科学家利用望远镜观察最老的星球上的铀光谱,从而估计宇宙 的年龄是一百二十五亿年。科学家对宇宙 (Universe)的年龄有不同的估计,根据不同的宇宙 学模型(cosmologicalmodels),科学家估计宇宙 的年龄是介乎一百亿至一百六十亿之间;2001年科学家利用南欧洲天文台(EuropeanSouthernObservatory)的望远镜,观察一颗称CS31082-001的星球,量度星球上放射性(radioactive)同位素(isotope)铀-238(Uranium-238)的光谱(spectrum),从而计算出这星球的年龄是一百二十五亿年,这个估计的误差大约三十亿年,是亦即是说,宇宙 的年龄至少有一百二十五亿年,这是科学家第一次量度太阳系(SolarSystem)以外铀含量的研究。
科学家解释说,这个方法和在考古学(archaeology)上使用碳-14(Carbon-14)同位素量度物质的年龄一样,铀-238同位素的半衰期(half-life)是四十四亿五千万年;半衰期是放射性元素(element)自动蜕变成为其他元素,至它本身剩下一半时所需要的时间。
科学家指出,在宇宙 开始时,大爆炸(BigBang)会产生氢(hydrogen)、氦(helium)和锂(lithium)等元素,而比较重的元素是在星球内部产生,当大质量星球死亡时,含有重元素的物质会散布到周围的空间,然后和下一代个的星球结合;其实,地球上黄金(gold)也是从爆炸了的星球而来的。
因此,愈老的星球上的重元素,也会愈少,科学家认为,一些比较老的星球的重元素含量,只有太阳(Sun)的二百分之一。科学家曾经尝试利用钍-232(Thorium-232)同位素来估计宇宙 的年龄,钍是一种放射性金属元素,与中子(neutron)接触时会引起核分裂,产生原子能源(atomicenergy),不过,钍的半衰期是一百四十亿五百万年,半衰期比较铀-238长,因此,估计的误差也比较大。 宇宙 大爆炸(Big Bang)仅仅是一种学说,是根据天文观测研究后得到的一种设想。 大约在150亿年前,宇宙 所有的物质都高度密集在一点,有着极高的温度,因而发生了巨大的爆炸。大爆炸以后,物质开始向外大膨胀,就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宇宙 。大爆炸的整个过程是复杂的,现在只能从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描绘过去远古的宇宙 发展史。在这150亿年中先后诞生了星系团、星系、我们的银河系、恒星、太阳系、行星、卫星等。现在我们看见的和看不见的一切天体和宇宙 物质,形成了当今的宇宙 形态,人类就是在这一宇宙 演变中诞生的。
【宇宙 的不断膨胀】
科学家认为它起源为137亿年前之间的一次难以置信的大爆炸。这是一次不可想像的能量大爆炸,宇宙 边缘的光到达地球要花120亿年到150亿年的时间。大爆炸散发的物质在太空中漂游,由许多恒星组成的巨大的星系就是由这些物质构成的,我们的太阳就是这无数恒星中的一颗。原本人们想象宇宙 会因引力而不在膨胀,但是,科学家已发现宇宙 中有一种 “暗能量”会产生一种斥力而加速宇宙 的膨胀。
大爆炸后的膨胀过程是一种引力和斥力之争,爆炸产生的动力是一种斥力,它使宇宙 中的天体不断远离;天体间又存在万有引力,它会阻止天体远离,甚至力图使其互相靠近。引力的大小与天体的质量有关,因而大爆炸后宇宙 的最终归宿是不断膨胀,还是最终会停止膨胀并反过来收缩变小,这完全取决于宇宙 中物质密度的大小。
理论上存在某种临界密度。如果宇宙 中物质的平均密度小于临界密度,宇宙 就会一直膨胀下去,称为开宇宙 ;要是物质的平均密度大于临界密度,膨胀过程迟早会停下来,并随之出现收缩,称为闭宇宙 。
问题似乎变得很简单,但实则不然。理论计算得出的临界密度为5×10^-30克/厘米3。但要测定宇宙 中物质平均密度就不那么容易了。星系间存在广袤的星系间空间,如果把目前所观测到的全部发光物质的质量平摊到整个宇宙 空间,那么,平均密度就只有2×10^-31克/厘米3,远远低于上述临界密度。
然而,种种证据表明,宇宙 中还存在着尚未观测到的所谓的暗物质,其数量可能远超过可见物质,这给平均密度的测定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因素。因此,宇宙 的平均密度是否真的小于临界密度仍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不过,就目前来看,开宇宙 的可能性大一些。
恒星演化到晚期,会把一部分物质(气体)抛入星际空间,而这些气体又可用来形成下一代恒星。这一过程会使气体越耗越少,以致最后再没有新的恒星可以形成。10^14年后,所有恒星都会失去光辉,宇宙 也就变暗。同时,恒星还会因相互作用不断从星系逸出,星系则因损失能量而收缩,结果使中心部分生成黑洞,并通过吞食经过其附近的恒星而长大。
10^17~10^18年后,对于一个星系来说只剩下黑洞和一些零星分布的死亡了的恒星,这时,组成恒星的质子不再稳定。10^32年后,质子开始衰变为光子和各种轻子。10^71年后,这个衰变过程进行完毕,宇宙 中只剩下光子、轻子和一些巨大的黑洞。
10^108年后,通过蒸发作用,有能量的粒子会从巨大的黑洞中逃逸出。宇宙 将归于一片黑暗。这也许就是开宇宙 “末日”到来时的景象,但它仍然在不断地、缓慢地膨胀着。
闭宇宙 的结局又会怎样呢?闭宇宙 中,膨胀过程结束时间的早晚取决于宇宙 平均密度的大小。如果假设平均密度是临界密度的2倍,那么根据一种简单的理论模型,经过400~500亿年后,当宇宙 半径扩大到目前的2倍左右时,引力开始占上风,膨胀即告停止,而接下来宇宙 便开始收缩。
以后的情况差不多就像一部宇宙 影片放映结束后再倒放一样,大爆炸后宇宙 中所发生的一切重大变化将会反演。收缩几百亿年后,宇宙 的平均密度又大致回到目前的状态,不过,原来星系远离地球的退行运动将代之以向地球接近的运动。再过几十亿年,宇宙 背景辐射会上升到400开,并继续上升,于是,宇宙 变得非常炽热而又稠密,收缩也越来越快。 在坍缩过程中,星系会彼此并合,恒星间碰撞频繁。 平行宇宙 又称多元宇宙 论,说的是:这个世界上可能不止一个宇宙 ,而是存在着很多不同的,平行的,互不干涉的宇宙 ;而有些时候这些不同宇宙 中的事物却可以通过一定的渠道来到另外的宇宙 里(即“虫洞”)。
悖论/矛盾在于:
【宇宙 】这个词语包含了:世界万物
如果说有另外一个宇宙 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那么宇宙 这个词语又不能包含:世界万物
所以这是矛盾的。
其实平行宇宙 /多元宇宙 描述的是“不同时空”
或者说:这个宇宙 可能存在不同的时空,但并不存在不同的宇宙 (因为那就与宇宙 的概念,产生了根本性的矛盾)
所以最准确的描述应该是:这个宇宙 可能有很多平行的【时空】
出自《全集然文明X档案》 如果把任意一个时刻扩展开来,形成一个【时间膜】(宇宙 万物映射在上面)
那么在这个时间膜上,从低级到高级的物质都是连续存在着的
原子量小到大,智慧度从小到大,年龄从小到大都连续存在着
并且:低级的物质总是比高级的物质要来得多,并向高级发展
【全集然文明】将这种奇怪的物质【续存】现象,称之为【宇宙 生态】
产生原因推测:
1.高级别的存在物需要低级别的存在物来维持存在。
2.存在物的【可存】属性,决定了自然万物都朝着“可以更好存在”的方向发展,而如果需要在不同的环境中更好的存在,那么就必然产生了进化,也就是低级的存在物朝着高级(可在更多环境中以整体形式存在)的方向发展。 宇宙 结构观念的发展 远古时代,人们对宇宙 结构的认识处于十分幼稚的状态,他们通常按照自己的生活环境对宇宙 的构造作了幼稚的推测。在中国西周时期,生活在华夏大地上的人们提出的早期盖天说认为,天穹像一口锅,倒扣在平坦的大地上;后来又发展为后期盖天说,认为大地的形状也是拱形的。公元前7世纪 ,巴比伦人认为,天和地都是拱形的,大地被海洋所环绕,而其中央则是高山。古埃及人把宇宙 想象成以天为盒盖、大地为盒底的大盒子,大地的中央则是尼罗河。古印度人想象圆盘形的大地负在几只大象上,而象则站在巨大的龟背上,公元前7世纪末,古希腊的泰勒斯认为,大地是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圆盘,上面笼罩着拱形的天穹。 也有一些人认为,地球只是一只龟上的一片甲板,而龟则是站在一个托着一个又一个的龟塔...
古人想象的宇宙
最早认识到大地是球形的是古希腊人。公元前6世纪,毕达哥拉斯从美学观念出发,认为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主张天体和我们所居住的大地都是球形的。这一观念为后来许多古希腊学者所继承,但直到1519~1522年,葡萄牙的F.麦哲伦率领探险队完成了第一次环球航行后 ,地球是球形的观念才最终被证实。
公元2世纪,C.托勒密提出了一个完整的地心说。这一学说认为地球在宇宙 的中央安然不动,月亮、太阳和诸行星以及最外层的恒星天都在以不同速度绕着地球旋转。为了说明行星运动的不均匀性,他还认为行星在本轮上绕其中心转动,而本轮中心则沿均轮绕地球转动。地心说曾在欧洲流传了1000多年。1543年,N.哥白尼提出科学的日心说,认为太阳位于宇宙 中心,而地球则是一颗沿圆轨道绕太阳公转的普通行星。到16世纪哥白尼建立日心说后才普遍认识到:地球是绕太阳公转的行星之一,而包括地球在内的八大行星则构成了一个围绕太阳旋转的行星系── 太阳系的主要成员。1609年,J.开普勒揭示了地球和诸行星都在椭圆轨道上绕太阳公转,发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说,同年,伽利略·伽利雷则率先用望远镜观测天空,用大量观测事实证实了日心说的正确性。1687年,I.牛顿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深刻揭示了行星绕太阳运动的力学原因,使日心说有了牢固的力学基础。在这以后,人们逐渐建立起了科学的太阳系概念。
在哥白尼的宇宙 图像中,恒星只是位于最外层恒星天上的光点。1584年,乔尔丹诺·布鲁诺大胆取消了这层恒星天,认为恒星都是遥远的太阳。18世纪上半叶,由于E.哈雷对恒星自行的发展和J.布拉得雷对恒星遥远距离的科学估计,布鲁诺的推测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赞同。18世纪中叶,T.赖特、I.康德和J.H.朗伯推测说,布满全天的恒星和银河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天体系统。弗里德里希·威廉·赫歇尔首创用取样统计的方法,用望远镜数出了天空中大量选定区域的星数以及亮星与暗星的比例,1785年首先获得了一幅扁而平、轮廓参差、太阳居中的银河系结构图,从而奠定了银河系概念的基础。在此后一个半世纪中,H.沙普利发现了太阳不在银河系中心、J.H.奥尔特发现了银河系的自转和旋臂,以及许多人对银河系直径、厚度的测定,科学的银河系概念才最终确立。
18世纪中叶,康德等人还提出,在整个宇宙 中,存在着无数像我们的天体系统(指银河系)那样的天体系统。而当时看去呈云雾状的“星云”很可能正是这样的天体系统。此后经历了长达170年的曲折的探索历程,直到1924年,才由E.P.哈勃用造父视差法测仙女座大星云等的距离确认了河外星系的存在。
近半个世纪,人们通过对河外星系的研究,不仅已发现了星系团、超星系团等更高层次的天体系统,而且已使我们的视野扩展到远达200亿光年的宇宙 深处。
宇宙 演化观念的发展在中国,早在西汉时期,《淮南子·俶真训》指出:“有始者,有未始有有始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始者”,认为世界有它的开辟之时,有它的开辟以前的时期,也有它的开辟以前的以前的时期。《淮南子·天文训》中还具体勾画了世界从无形的物质状态到浑沌状态再到天地万物生成演变的过程。在古希腊,也存在着类似的见解。例如留基伯就提出,由于原子在空虚的空间中作旋涡运动,结果轻的物质逃逸到外部的虚空,而其余的物质则构成了球形的天体,从而形成了我们的世界。
太阳系概念确立以后,人们开始从科学的角度来探讨太阳系的起源。1644年,R.笛卡尔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旋涡说;1745年,G.L.L.布丰提出了一个因大彗星与太阳掠碰导致形成行星系统的太阳系起源说;1755年和1796年,康德和拉普拉斯则各自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星云说。现代探讨太阳系起源z的新星云说正是在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1911年,E.赫茨普龙建立了第一幅银河星团的颜色星等图;1913年,伯特兰•阿瑟•威廉•罗素则绘出了恒星的光谱-光度图,即赫罗图。罗素在获得此图后便提出了一个恒星从红巨星开始,先收缩进入主序,后沿主序下滑,最终成为红矮星的恒星演化学说。1924年 ,亚瑟·斯坦利·爱丁顿提出了恒星的质光关系;1937~1939年,C.F.魏茨泽克和贝特揭示了恒星的能源来自于氢聚变为氦的原子核反应。这两个发现导致了罗素理论被否定,并导致了科学的恒星演化理论的诞生。对于星系起源的研究,起步较迟,目前普遍认为,它是我们的宇宙 开始形成的后期由原星系演化而来的。
1917年,A.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运用他刚创立的广义相对论建立了一个“静态、有限、无界”的宇宙 模型,奠定了现代宇宙 学的基础。1922年,G.D.弗里德曼发现,根据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场方程,宇宙 不一定是静态的,它可以是膨胀的,也可以是振荡的。前者对应于开放的宇宙 ,后者对应于闭合的宇宙 。1927年,G.勒梅特也提出了一个膨胀宇宙 模型.1929年 哈勃发现了星系红移与它的距离成正比,建立了著名的哈勃定律。这一发现是对膨胀宇宙 模型的有力支持。20世纪中叶,G.伽莫夫等人提出了热大爆炸宇宙 模型,他们还预言,根据这一模型,应能观测到宇宙 空间目前残存着温度很低的背景辐射。1965年微波背景辐射的发现证实了伽莫夫等人的预言。从此,许多人把大爆炸宇宙 模型看成标准宇宙 模型。1980年,美国的古斯在热大爆炸宇宙 模型的 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了暴涨宇宙 模型。这一模型可以解释目前已知的大多数重要观测事实。
宇宙 图景 当代天文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宇宙 是有层次结构的、像布一样的、不断膨胀、物质形态多样的、不断运动发展的天体系统。
层次结构 行星是最基本的天体系统。太阳系中共有八颗行星:水星 金星 地球 火星 木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 (冥王星目前已被从行星里开除,降为矮行星)。除水星和金星外,其他行星都有卫星绕其运转,地球有一个卫星 月球,土星的卫星最多,已确认的有26颗。行星 小行星 彗星和流星体都围绕中心天体太阳运转,构成太阳系。太阳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其直径约140万千米,最大的行星木星的直径约14万千米。太阳系的大小约120亿千米(以冥王星作边界)。有证据表明,太阳系外也存在其他行星系统。2500亿颗类似太阳的恒星和星际物质构成更巨大的天体系统——银河系。银河系中大部分恒星和星际物质集中在一个扁球状的空间内,从侧面看很像一个“铁饼”,正面看去则呈旋涡状。银河系的直径约10万光年,太阳位于银河系的一个旋臂中,距银心约3万光年。银河系外还有许多类似的天体系统,称为河外星系,常简称星系。现已观测到大约有10亿个。星系也聚集成大大小小的集团,叫星系团。平均而言,每个星系团约有百余个星系,直径达上千万光年。现已发现上万个星系团。包括银河系在内约40个星系构成的一个小星系团叫本星系群。若干星系团集聚在一起构成更大、更高一层次的天体系统叫超星系团。超星系团往往具有扁长的外形,其长径可达数亿光年。通常超星系团内只含有几个星系团,只有少数超星系团拥有几十个星系团。本星系群和其附近的约50个星系团构成的超星系团叫做本超星系团。目前天文观测范围已经扩展到200亿光年的广阔空间,它称为总星系。 所谓大爆炸理论,简单地说就是宇宙 开始的时候是由一个火球爆炸而形成的。近代科学研究发现宇宙 不是永恒的,而是在不断的膨胀中。宇宙 的不平衡现象最早是由一位德国的医生发现的。他在夜空观查星星时发现,每个星球间的距离并没有因为万有引力的关系而彼此靠近。那么,在星球之间必定存在另一种力量抵消了它们彼此之间的万有引力。他就把这现象假设为宇宙 在不断地膨胀。
后来科学家们又发现了红移现象,就是远距离星球射向地球的光以红光为多,近距离的则以紫光为主。这说明了星球在远离地球。接着爱因斯坦提出了广义相对论,他提出加速度不等于零的理论,其中即包含了宇宙 膨胀的学说。1931年,美国天文学家以先进的天文望远镜发现,在银河系外仍有很多银河系,并且在不断地膨胀,这才使得宇宙 膨胀的理论得到证实。
到了40年代,科学家们预测宇宙 是由大爆炸产生的,那么它爆炸之后必定会有残馀物质留在太空之中。这遗留的物质就是电子波[辐射波],其所代表的温度约为零下273度。这假设在当时并没被证实。在60年代时,贝尔实验室的科学家为电讯研究架起天线时发现一直听到噪音,而这噪音所代表的温度为零下260度左右。在此同时普林斯顿大学的物理学家们也在凭理论找寻大爆炸后的馀波,后来这两组工作研究联合表示,这天线所收到的噪音即为大爆炸后的馀波,其温度约为零下270度,这一发表证实了大爆炸的理论。
以大爆作为宇宙 开始的说法仍需进一步的求证,因为宇宙 在大爆炸后如何能维持这么的有次序是没有人能解释的。我们目前只能证实说,宇宙 是由创造而来的,不是由进化而来的。宇宙 是在不断的膨胀中,其它的学说则仍有待证实。 1.有些宇宙 学家认为,暴涨模型最彻底的改革也许是观测宇宙 中所有的物质和能量从无中产生的观点,这种观点之所以在以前不能为人们接受,是因为存在着许多守恒定律,特别是重子数守恒和能量守恒。但随着大统一理论的发展,重子数有可能是不守恒的,而宇宙 中的引力能可粗略地说是负的,并精确地抵消非引力能,总能量为零。因此就不存在已知的守恒律阻止观测宇宙 从无中演化出来的问题。这种“无中生有”的观点在哲学上包括两个方面:①本体论方面。如果认为“无”是绝对的虚无,则是错误的。这不仅违反了人类已知的科学实践,而且也违反了暴涨模型本身。按照该模型,我们所研究的观测宇宙 仅仅是整个暴涨区域的很小的一部分,在观测宇宙 之外并不是绝对的“无”。现在观测宇宙 的物质是从假真空状态释放出来的能量转化而来的,这种真空能恰恰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和能量形式,并不是创生于绝对的“无”。如果进一步说这种真空能起源于“无”,因而整个观测宇宙 归根到底起源于“无”,那么这个“无”也只能是一种未知的物质和能量形式。②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暴涨模型所涉及的宇宙 概念是自然科学的宇宙 概念。这个宇宙 不论多么巨大,作为一个有限的物质体系 ,也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暴涨模型把传统的大爆炸宇宙 学与大统一理论结合起来,认为观测宇宙 中的物质与能量形式不是永恒的,应研究它们的起源。它把“无”作为一种未知的物质和能量形式,把“无”和“有”作为一对逻辑范畴,探讨我们的宇宙 如何从“无”——未知的物质和能量形式,转化为“有”——已知的物质和能量形式,这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有一定意义。
2. 宇宙 是如何起源的?空间和时间的本质是什么?这是从2000多年前的古代哲学家到现代天文学家一直都在苦苦思索的问题。经过了哥白尼、赫歇尔、哈勃的从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的探索宇宙 三部曲,宇宙 学已经不再是幽深玄奥的抽象哲学思辩,而是建立在天文观测和物理实验基础上的一门现代科学。
目前学术界影响较大的“大爆炸宇宙 论”是1927年由比利时数学家勒梅特提出的,他认为最初宇宙 的物质集中在一个超原子的“宇宙 蛋”里,在一次无与伦比的大爆炸中分裂成无数碎片,形成了今天的宇宙 。1948年,俄裔美籍物理学家伽莫夫等人,又详细勾画出宇宙 由一个致密炽热的奇点于150亿年前一次大爆炸后,经一系列元素演化到最后形成星球、星系的整个膨胀演化过程的图像。但是该理论存在许多使人迷惑之处。
宏观宇宙 是相对无限延伸的。“大爆炸宇宙 论”关于宇宙 当初仅仅是一个点,而它周围却是一片空白,即将人类至今还不能确定范围也无法计算质量的宇宙 压缩在一个极小空间内的假设只是一种臆测。况且从能量与质量的正比关系考虑,一个小点无缘无故地突然爆炸成浩瀚宇宙 的能量从何而来呢?
人类把地球绕太阳转一圈确定为衡量时间的标准——年。但宇宙 中所有天体的运动速度都是不同的,在宇宙 范围,时间没有衡量标准。譬如地球上东西南北的方向概念在宇宙 范围就没有任何意义。既然年的概念对宇宙 而言并不存在,大爆炸宇宙 论又如何用年的概念去推算宇宙 的确切年龄呢?
1929年,美国天文学家哈勃提出了星系的红移量与星系间的距离成正比的哈勃定律,并推导出星系都在互相远离的宇宙 膨胀说。哈勃定律只是说明了距离地球越远的星系运动速度越快--星系红移量与星系距离呈正比关系。但他没能发现很重要的另一点--星系红移量与星系质量也呈正比关系。
宇宙 中星系间距离非常非常遥远,光线传播因空间物质的吸收、阻挡会逐渐减弱,那些运动速度越快的星系就是质量越大的星系。质量大,能量辐射就强,因此我们观察到的红移量极大的星系,当然是质量极大的星系。这就是被称作“类星体”的遥远星系因质量巨大而红移量巨大的原因。另外那些质量小、能量辐射弱的星系(除极少数距银河系很近的星系,如大、小麦哲伦星系外)则很难观察到,于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星系大多呈红移。而银河系内的恒星由于距地球近,大小恒星都能看到,所以恒星的红移紫移数量大致相等。
导致星系红移多紫移少的另一原因是:宇宙 中的物质结构都是在一定范围内围绕一个中心按圆形轨迹运动的,不是像大爆炸宇宙 论描述的从一个中心向四周作放射状的直线运动。因此,从地球看到的紫移星系范围很窄,数量极少,只能是与银河系同一方向运动的,前方比银河系小的星系;后方比银河系大的星系。只有将来研制出更高分辨程度的天文观测仪器才能看到更多的紫移星系。
宇宙 中的物质分布出现不平衡时,局部物质结构会不断发生膨胀和收缩变化,但宇宙 整体结构相对平衡的状态不会改变。仅凭从地球角度观测到的部分(不是全部)可见星系与地球之间距离的远近变化,不能说明宇宙 整体是在膨胀或收缩。就像地球上的海洋受引力作用不断此涨彼消的潮汐现象并不说明海水总量是在增加或减少一样。
1994年,美国卡内基研究所的弗里德曼等人,用估计宇宙 膨胀速率的办法计算宇宙 年龄时,得出一个80~120亿年的年龄计算值。然而根据对恒星光谱的分析,宇宙 中最古老的恒星年龄为140~160亿年。恒星的年龄倒比宇宙 的年龄大。
1964年,美国工程师彭齐亚斯和威尔逊探测到的微波背景辐射,是因为布满宇宙 空间的各种物质相互之间能量传递产生的效果。宇宙 中的物质辐射是时刻存在的,3K或5K的温度值也只是人类根据自己判断设计的一种衡量标准。这种能量辐射现象只能说明宇宙 中的物质由于引力作用,在大尺度空间整体分布的相对均匀性和星际空间里确实存在大量我们目前还观测不到的“暗物质”。
至于大爆炸宇宙 论中的氦丰度问题,氦元素原本就是宇宙 中存在的仅次于氢元素的数量极丰富的原子结构,它在空间的百分比含量和其它元素的百分比含量同样都属于物质结构分布规律中很平常的物理现象。在宇宙 大尺度范围中,不仅氦元素的丰度相似,其余的氢、氧……元素的丰度也都是相似的。而且,各种元素是随不同的温度、环境而不断互相变换的,并不是始终保持一副面孔,所以微波背景辐射和氦丰度与宇宙 的起源之间看不出有任何必然的联系。
大爆炸宇宙 论面临的难题还有,如果宇宙 无限膨胀下去,最后的结局如何呢?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指出,能量从非均匀分布到均匀分布的那种变化过程,适用于宇宙 间的一切能量形式和一切事件,在任何给定物体中有一个基于其总能量与温度之比的物理量,他把这个物理量取名为“熵”,孤立系统中的“熵”永远趋于增大。但在宇宙 中总会有高“熵”和低“熵”的区域,不可能出现绝对均匀的状态。所以,那种认为由于“熵”水平的不断升高而达到最大值时,宇宙 就会进入一片死寂的永恒状态,最终“热寂”而亡的结局,是把我们现在可观测到的一部分宇宙 范围当作整个宇宙 的误识。
根据天文观测资料和物理理论描述宇宙 的具体形态,星系的形态特征对研究宇宙 结构至关重要,从星系的运动规律可以推断整个宇宙 的结构形态。而星系共有的圆形旋涡结构就是整个宇宙 的缩影,那些椭圆、棒旋等不同的星系形态只是因为星系年龄和观测角度不同而产生的视觉效果。
奇妙的螺旋形是自然界中最普遍、最基本的物质运动形式。这种螺旋现象对于认识宇宙 形态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大至旋涡星系,小至DNA分子,都是在这种螺旋线中产生。大自然并不认可笔直的形式,自然界所有物质的基本结构都是曲线运动方式的圆环形状。从原子、分子到星球、星系直到星系团、超星系团无一例外,毋庸置疑,浩瀚的宇宙 就是一个大旋涡。因此,确立一个“螺旋运动形态宇宙 模型”,比那种作为所有物质总和的“宇宙 ”却脱离曲线运动模式而独辟蹊径,以直线运动方式从一个中心向四面八方无限伸展的“大爆炸宇宙 模型”,更能体现真实的宇宙 结构形态。 我们的先辈们曾认为宇宙 是范围并不很大的球状天体,其中包含着地球以及其他一些形体较小的发光体。直至公元1700 年以前,这种理论在天文学界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即使在哥白尼发现地球并非宇宙 的中心之后,人们仍持同样的观点,只是把“宇宙 主宰”这一光环又赠给了太阳而已,而宇宙 的基本定义仍未得到根本上的改变。天空仍旧是天上的“球”,里面有许多星星,不过,它包括的主体是太阳,相比之下,地球要逊色得多。
托勒密的“地心说”体系
哥白尼的“日心说”体系
开普勒的椭圆型轨道的思想废除了星体是“透明的球体”这一谬论,但是却仍然保留了星体是“最外层天体球”这一说法。感谢卡西尼的研究成果,他揭开了太阳系的真实面目,从而证明了太阳系比人们想象的要大得多,而这也只是将人们脑海中宇宙 的边界扩大了而已。
直至哈雷于1718 年发现了恒星也是运动着的球体这一事实后,天文学家们才开始重新认真地认识宇宙 。当然,即使所有星体都在移动,宇宙 仍有可能是有限的,而所有的星体也都有可能在进行着极其缓慢的移动。但是为什么有的星体的运动速度之快足以被人们观察到,而正是这些星体才能发出比较明亮的光线呢?
关于这一问题,存在这样一种可能,即某个星体由于具有较大的形体,从而能放射出比较明亮的光线,同时由于其体积较大,造成宇宙 对它的束缚产生了困难,从而导致了它的移动。当然,这只是一种特定的假设,但这种全新的设想对于解开有关谜团是具有创造性意义的——即使其很难在实验室条件下得到验证,或根本无法解决任何问题。
另一方面,有些星球与地球间的距离有可能相对来说比较近,因此看上去就可能显得比较亮一些。再者,如果所有星球移动的速度是相同的,那么距地球越近,往往就显得运动得更快一些。这一点与实验室条件下的实验结果是相符的。这一现象是以解释运动越快的星体其亮度越高的原因。那相对比较昏暗的星球其实也处于运动状态,但由于它与地球间距离实在太遥远了,因此即使经过几个世纪的观测也无法察觉到它的位置的变化,但这一变化却有可能在数千年的过程中被观测到,这的确需要人们一代一代不懈的努力。
如果各个星体与太阳系间的距离各不相同,那么宇宙 就应该是无限的,而众多的星球则会像蜂群一样遍布于宇宙 的各个角落。直至1718 年,人们才意识到这一点而摒弃了宇宙 有限论,从此,一幅广阔无垠而壮丽非常的宇宙 画卷终于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太阳系中所有的行星都绕着太阳旋转。银河也有中心,它周围所有的恒星也都绕着银河系的中心旋转。那么宇宙 有中心吗?一个让所有的星系包围在中间的中心点?
看起来应该存在这样的中心,但是实际上它并不存在。因为宇宙 的膨胀一般不发生在三维空间内,而是发生在四维空间内的,它不仅包括普通三维空间(长度、宽度和高度),还包括第四维空间——时间。描述四维空间的膨胀是非常困难的,但是我们也许可以通过推断气球的膨胀来解释它。
我们可以假设宇宙 是一个正在膨胀的气球,而星系是气球表面上的点,我们就住在这些点上。我们还可以假设星系不会离开气球的表面,只能沿着表面移动而不能进入气球内部或向外运动,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我们把自己描述为一个二维空间的人。
如果宇宙 不断膨胀,也就是说气球的表面不断地向外膨胀,则表面上的每个点彼此离得越来越远。其中,某一点上的某个人将会看到其他所有的点都在退行,而且离得越远的点退行速度越快。
现在,假设我们要寻找气球表面上的点开始退行的地方,那么我们就会发现它已经不在气球表面上的二维空间内了。气球的膨胀实际上是从内部的中心开始的,是在三维空间内的,而我们是在二维空间上,所以我们不可能探测到三维空间内的事物。同样的,宇宙 的膨胀不是在三维空间内开始的,而我们只能在宇宙 的三维空间内运动。宇宙 开始膨胀的地方是在过去的某个时间,即亿万年以前,虽然我们可以看到,可以获得有关的信息,而我们却无法回到那个时候。
相关词条:银河系
『宇宙 时间表』
一般认为,宇宙 产生于150亿年前一次大爆炸中。大爆炸后30万年,最初的物质涟漪出现。大爆炸后20亿~30亿年,类星体逐渐形成。大爆炸后100亿年,太阳诞生。38亿年前地球上的生命开始逐渐演化。
『宇宙 及其组成和结构 』http://t1.baidu.com/it/u=2555518516,522547472&fm=3&gp=31.jpg
宇宙 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有没有中心有没有边?有没有生老病死有没有年龄?"这些恐怕是自从有人类的活动以来一直被关心的问题。为了有一个更清楚的答案,先看看它的组成和结构。
(1) 行星
我们居住的地球是太阳系的一颗大行星。太阳系一共有八颗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除了大行星以外,还有60多颗卫星、为数众多的小行星、难以计数的彗星和流星体等。他们都是离我们地球较近的,是人们了解的较多的天体。那么,除了这些以外,茫茫宇宙 空间还有一些什么呢?
(2) 恒星和星云
晴夜,我们用肉眼可以看到许多闪闪发光的星星,他们绝大多数是恒星,恒星就是象太阳一样本身能发光发热的星球。我们银河系内就有1000多亿颗恒星。恒星常常爱好"群居",有许多是"成双成对"地紧密靠在一起的,按照一定的规律互相绕转着,这称为双星。还有一些是3颗、4颗或更多颗恒星聚在一起,称为聚星。如果是十颗以上,甚至成千上万颗星聚在一起,形成一团星,这就是星团。银河系里就发现1000多个这样的星团。
(3) 银河系及河外星系
随着测距能力的逐步提高,人们逐渐在越来越大的尺度上对宇宙 的结构建立了立体的观念。这里第一个重要的发展,是认识了银河。它包含两重含义,一是了解了银河的形状,二是认识了河外天体的存在。
(4) 星系团
当我们把观测的尺度再放大,宇宙 可看成由大量星系构成的"介质",而恒星只是星系内部细致结构的表现。这样,为了了解宇宙 结构,需关心星系在空间的分布规律。
(5) 大尺度结构
今天人们把10Mpc以上的结构称为宇宙 的大尺度结构(目前观测到的宇宙 的大小是104Mpc)。至今大尺度上的观测事实远不是十分明确的。有趣的是,有迹象表明,星系在大尺度上的分布呈泡沫状。即有许多看不到星系的"空洞"区,而星系聚集在空洞的壁上,呈纤维状或片状结构。这一层次的结构叫超星系团。它的典型尺度为几十兆秒差距。
总之,若把星系看成宇宙 物质的基本单元,那么星系的分布状况就是宇宙 结构的表现。现在看来,直至50Mpc的尺度为止,星系的分布呈现有层次的结构。这就是我们对宇宙 面貌的基本认识。 有些宇宙 学家认为,我们的宇宙 是唯一的宇宙 ;大爆炸不是在宇宙 空间的哪一点爆炸,而是整个宇宙 自身的爆炸。但是,新提出的暴涨模型表明,我们的宇宙 仅是整个暴涨区域的非常小的一部分,暴涨后的区域尺度要大于10 26 厘米,而那时我们的宇宙 只有10厘米。还有可能这个暴涨区域是一个更大的始于无规则混沌状态的物质体系的一部分。这种情况恰如科学史上人类的认识从太阳系宇宙 扩展到星系宇宙 ,再扩展到大尺度宇宙 那样,今天的科学又正在努力把人类的认识进一步向某种探索中的“暴涨宇宙 ”、“无规则的混沌宇宙 ”推移。我们的宇宙 不是唯一的宇宙 ,而是某种更大的物质体系的一部分,大爆炸不是整个宇宙 自身的爆炸,而是那个更大物质体系的一部分的爆炸。因此,有必要区分哲学和自然科学两个不同层次的宇宙 概念。哲学宇宙 概念所反映的是无限多样、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自然科学宇宙 概念所涉及的则是人类在一定时代观测所及的最大天体系统。两种宇宙 概念之间的关系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随着自然科学宇宙 概念的发展,人们将逐步深化和接近对无限宇宙 的认识。弄清两种宇宙 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对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宇宙 无限论,反对宇宙 有限论、神创论、机械论、不可知论、哲学代替论和取消论,都有积极意义。 TOM112免费电影最新系列纪录片《宇宙 》囊括了宇宙 的一切,从黑洞到我们的太阳,从未探索的太空到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宇宙 》这个专题已经被N多机构做过N多遍了,但历史频道做的非常出色,在讲述人类探索宇宙 的历史故事的时候,严谨详实地叙说了人类对宇宙 的不懈探索,同时将已经了解和尚未了解的宇宙 奥秘一一展现出来,真的秉承了历史频道的传统。特别是《火星》不知道被做过多少次了,但历史频道做来,给人感觉耳目一新,里面介绍了2007年最新的资讯。
第一季第1集::太阳的秘密:它是天上的火球,一个高热等离子沸腾运动的星球,爆炸着,喷发着.它的大小几乎无法想象--100万个地球刚好填放进去.在这里,激烈的反应产生的所有能量保证了地球的上所有的生存,然而,它的秘密现在才刚开始被了解.从太阳黑子到日食,从太阳耀斑到太阳风暴,从太阳的诞生到它的可能的结局,探索这颗产生地球生命的天体的科学和它背后的历史.[第一季第1集花絮]当年里根总统访华时,空军一号就曾被太阳风暴干扰,数小时内无法通讯,美国政府顿时群龙无首。
第一季第2集:火星:红色行星审视地球和火星之间的异同。包括红色星球上会看到生命吗,思索一下什么样的生命形式会从那里演绎过来。
第一季第3集:地球末日:来自太空深处的威胁小行星、彗星、伽马射线爆炸以及太阳联合构成了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的威胁.美国太空总署的要员和其他科学家依靠自己最新的科技对抗着世界末日的打击.关注和研究离奇又恐怖的世界末日,科学家们正争分夺秒开发技术,找到办法以保卫我们的家园...
第一季第4集:木星--巨人行星
木星存在太阳系里许多的疑问。它是颗巨大的气态行星,有着流动的颜色,漂亮的斑点,但也存在猛烈的风暴和气流。有60多颗卫星围绕着木星的迷你太阳系,距离地球5亿英里,这些卫星中的一个在其冰盖下会存在生命吗?
第一季第5集:月球
月球几千年来慰籍着人们,它的一切从神到罗盘,是人们唯一到过的宇宙 天体。美国航天局计划在那里建立永久前哨基地。探索月球是怎么来的--如果你不知道,你会感到惊奇的。
第一季第6集:太空船地球
45亿年前,在行星形成的竞争中,地球这个蓝色的天体成功诞生,胜利地存在于宇宙 中。但是,过程是混乱无序的,伴随很多剧烈的碰撞。成型过程中,大量巨石高速落到地球上,就像汽车相撞。经过这样漫长的岁月,才在太阳系中形成如此独一无二的地方,拥有海洋,陆地……生命。早期的细菌,制造了大量氧气,得益于这些低等生物才有了我们,尽管现在还有各种灾难袭击着地球,地球依然是宇宙 中最神奇的一块乐土。最后,登上神奇太空船……地球。
宇宙 中是否有第二个太阳系
除了我们的太阳系以外,宇宙 中还有第二个、第三个太阳系吗?茫茫无际的宇宙 ,深藏着无数奥秘。
有人曾设想,除我们的太阳系以外,还应有第二个、第三个太阳系。可是另外的“太阳系”具体在哪里?这个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问题,随着织女星周围发现行星系,有人认为已经找到了宇宙 中的第二个“太阳系”,为寻找宇宙 中其他许多“太阳系”提供了例证。
宇宙 中的第二个“太阳系”是怎样发现的呢?
1983年1月,美国、荷兰、英国三个国家成功地发射了红外天文卫星。后来,天文学家们利用这颗卫星意外地发现天琴座主星——织女星的周围存在类似行星的固体环。
这次发现在世界上还是头一回。这一发现可以说是不同凡响的划时代的发现。
美国、荷兰、英国合作发射的卫星是世界第一颗红外天文卫星,主要用于探测全天的红外源,也就是对红外源进行登记造册。一般红外天文望远镜不能探出宇宙 中的低温物体。因为大气中的水分和二氧化碳气体大量吸收了来自宇宙 的红外线及地球的热,又会释放互相干扰的红外线。红外天文卫星将装置仪器用极低温的液态氦进行冷却,所以才有了这次的发现。
织女星距离地球26光年,是全天第四亮星。直径是太阳的2.5倍,质量约是太阳的3倍,表面温度约为 10000℃,比太阳的表面温度(约 6000℃)高。织女星诞生于10亿年前,太阳诞生于45亿年前,相比之下织女星要年轻得多。地球大致是与太阳同时诞生的,若认为织女星的行星也跟织女星同时诞生,那么就可以视它的行星处在演化的初期阶段。
东京天文台和红外天文卫星的发现,看来可以说是行星形成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深入分析和研究这两个不同阶段,以及更正确地描写织女星的行星像,无疑是当前世界天文学界所面临的一大课题
宇宙 的形状
宇宙 的形状现在还是未知的,但可大胆想象.有的人说宇宙 其实是一个类似人的这样一种生物的一个小细胞,而也有人说宇宙 是一种拥有比人类更高智慧生物所制造出来的电脑的一个程序或是一个小小的原件,或者宇宙 是无形的,它时刻都在变化着...
总之宇宙 的形状是人类一个未解的一个心锁 yuzhou
宇宙
universe
广漠空间和其中存在的各种天体以及弥漫物质的总称。宇宙 是物质世界。它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发展中,在空间上无边无界,在时间上无始无终。宇宙 是多样而又统一的。它的多样性在于物质的表现形态;它的统一性在于其物质性。《淮南子·原道训》注:“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以喻天地。”宇宙 ,一般当作天地万物的总称。人类对宇宙 的认识,从太阳系到银河系,再扩展到河外星系、星系团乃至总星系。人们的视野已达到一百多亿光年的宇宙 深处。有人把总星系称为“观测到的宇宙 ”、“我们的宇宙 ”;也有人把总星系称为宇宙 。宇宙 天体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形态:有密集的星体状态,有松散的星云状态,还有辐射场的连续状态。各种星体千差万别,它们的大小、质量、密度、光度、温度、颜色、年龄、寿命也不相同。天体不是同时形成的。球状体是在形成中的星体,O型星、B型星是年轻恒星,主序星(包括太阳)是中年恒星,白矮星和中子星是老年恒星。每个天体都有它的发生、发展、衰亡的历史,但作为总体的宇宙 则不生不死,无始无终。
(陈载璋)
【宇宙 】上下四方叫做“宇”,往古来今叫做“宙”,合起来即指“世界”,也就是人类所生活的环境。 : universe, the cosmos n [sing] the universe, ie all space, seen as a well-ordered system, space, astro n.: cosmos, creation, empyrean, macrocosm, metagalaxy, cosmic rays, space station [platform], the sum of things, the macrocosm [sing] the universe, the universe [sing]all existing things, including the earth and its creatures and all the stars, planets, etc in space, outer space n. univers 宏观世界 天地万物 , 所有的创造物 , 世界 , 存在的一切事物 , 地球上的某部分 宇宙村 自然科学 天文学 科学 天文力学 天体 木星 木星卫星 天文 太阳系 卫星 飞行器 科技 航天 百科辞典 自然 二级学科 百科大全 植物 花卉 休闲 生活 传说 星座 星象图 自然现象 光学 文明 更多结果...
宇宙线 宇宙年 宇宙观 宇宙尘 宇宙论 宇宙学 宇宙人 大宇宙 宇宙和 宇宙志 宇宙的
银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