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尔凯郭尔与尼采
克尔凯郭尔(Kierkegaard)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被公认为是最早具有存在主义倾向的哲学家,他们提出了存在主义的许多基本命题,虽然两者都不以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命名自己的学说,有时甚至很难判定他们在作品中对二十世真正的存在主义究竟持什么态度。
他们专注于人的处境(human experience)而不是数学或逻辑学的真实,他们认为后者并没有个人经历真实。他们像帕斯卡尔(Pascal)一样,对人在意识上与无意义宇宙的对立进行了研究。不同的是,帕斯卡尔并不认为人的自由意志(free choices)有什么特别的价值,但克尔恺郭尔和尼采(尤其是尼采)却把人的意志当作一种至高无上的信仰。
克尔恺郭尔的“信心的跳跃”和尼采的“超人学说”都明确界定了“人的自然存在(nature of their own existence)”和“人的本质”的区别。同时,二者的思想对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和极端怀疑主义(nihilism)都有深远的影响,弗洛伊德还肯定了克尔恺郭尔对心理学和精神分析所作出的贡献。
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卡夫卡
陀思妥耶夫斯基(Dostoevsky)与卡夫卡(Kafka)是十九世纪最著名的存在主义文学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著的《地下组织的记录》(Notes from Underground)讲述了关于一个无法融入社会的男人的故事,他对自己在社会上的身份不满,并决定创造自己的本质。事实上,这可以被认为是“存在先于本质”在文学上的表达。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许多小说,比如《罪与罚》(Crime and Punishment)还有《克拉马佐夫兄弟》都中肯地表述了存在主义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他的存在主义思想可以被称为“有神论的存在主义(Christian Existentialism)”在文学作品中,他既批判社会,又宣扬了皈依基督教,屈从忍让的思想,总体上表现为一种摇摆不定,常常为俄国反动势力利用。
卡夫卡是奥匈帝国的文学天才,他的一生短暂而平实,留下了许多优秀的小说作品,作品中,卡夫卡流露出对荒诞世界的不满,无奈等多种十分复杂的情感,开二十世纪荒诞文学之先河。
在作品《城堡》中,卡夫卡描述了这样一个荒谬的世界:城堡近在眼前,公民K到死都无法进入,没人知道K为什么要进入城堡,可K却为了进入城堡四处求人,K只是一个农民,却被城堡莫名其妙地任命为土地测量员。如此种种不一而足,他的作品蕴含着深刻的寓意,至今吸引大批文学爱好者研究,甚至形成了和“红学”齐名的“卡夫卡学”。
二十世纪早期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二十世纪的最初十年,哲学界涌现出许多存在主义哲学家,他们大多独立工作,但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受克尔恺郭尔、尼采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影响。
西班牙哲学家Miguel de Unamuno y Jugo在其1913年的著作《人类的悲剧意识与民族国家》(The Tragic Sense of Life in Men and Nations)强调了生命的“肉体与本质”(flesh and bone),反对抽象的理性主义以及其他关怀个人信仰的体系哲学。他强调人要保持一种“悲剧意识”(a sense of the tragic)和对宇宙荒谬性的探索,他以塞万提斯所著《堂吉柯德》的主人公堂吉柯德,作为自己人生哲学的象征。
另一位西班牙语思想家Ortega y Gasset在1914年出书,认为人的存在,只能被精确定义为孤立个人的存在,他对立于客观世界。他说:“我是我自己和我的境遇”(西班牙语Yo soy yo y mi circunstancia)。
德国哲学家Martin Buber在柏林大学( the Universities of Berlin)完成了他的哲学著作,他在著作中对人的存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海德格尔于1927年在E.胡塞尔主编的《哲学与现象学研究年鉴》上刊布了其重要著作《存在与时间》,这部书成为存在主义源出于现象学派的象征性著作。海德格尔在该书的开头就引了柏拉图的这段话:“当你们用‘存在着’这个词的时候,显然你们早就很熟悉这究竟是什么意思,不过我们也曾相信懂得它,但是现在我们却茫然失措了。”他说柏拉图当时指出人人都熟悉的“存在”的意思其实并没有人真正懂得。这个问题直到两千年后的今天还没有解决,而他就是要来重新提出并解决这个“存在的意义的问题”。
二十世纪早期的其他存在主义哲学家还包括法国的列维·斯特劳斯(Lev Shestov )和俄国的Nikolai Berdyaev
第二次世纪大战后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
让-保罗·萨特
二战是继1929年西方经济危机之后降临的又一次致命的灾难。一场荒谬的战争使数千万生灵涂炭,单法国就丧失了57万人。万恶的法西斯给人们心灵上造成了严重的、难以平复的创伤。严峻的现实教育了萨特这一代追求自由与进步的知识分子。
在二战爆发前很长一段时间里,萨特是远离政治的,他对其好友尼赞加入法国共产党,投身政治并不以为然。对于“介入”、“行动”这些以后在他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概念也没有明确的设想,那时,他甚至不参加大选,他早期的作品也都偏重于现象学和心理分析,二战刚开始时,他还是以一种相当抽象的,知识分子式的方式去经历即将来临的灾难。但,随着法国的沦陷,他的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他不再满足于用一种现象学的方法认识世界,而是强烈渴望一种“介入”的自由,也就是要实践他的哲学思想。
萨特在战争中始终坚定地站在反法西斯战线一边,积极参加抵抗运动,他的立场十分鲜明:反对这场荒谬的战争,反对法西斯的暴行。他于1939年9月在洛林地区应征入伍,从军途中,他大量阅读克尔恺郭尔与海德格尔的书,写下大量读书札记(这些札记后来以《怪诞战争日记》为名于1983年出版)。不久,萨特被德军俘获,关入德军特莱福第十二集中营。
集中营里的生活给萨特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在与其他囚犯的共同生活中,他逐渐形成了“社会集团理论”和“他人就是地狱”等重要思想。
1941年,萨特以伪造的证明获释,秋天,萨特出版了无神论存在主义的标志性著作《存在与虚无》,这本书为无神论的存在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书中关于自由的激进观点,更是号召人们勇敢地投入反法西斯战争中。待至1945年,存在主义已经成为西方哲学界的主流思想。
阿尔贝·加缪
阿尔贝·加缪(Albert Camus,1913-1960)法国作家。生于阿尔及利亚的蒙多维。幼年丧父,靠奖学金读完中学,在亲友的资助和半工半读中念完大学并取得哲学学士学位。希特勒上台后,加缪参加反法西斯的抵抗运动,并一度加入法共,后退党。1944年法国解放,加缪出任《战斗报》主编,写了不少著名的论文。
加缪1935年开始从事戏剧活动,曾创办过剧团,写过剧本,当过演员。戏剧在他一生的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主要剧本有《误会》(1944)、《卡利古拉》(1945)、《戒严》(1948)和《正义》(1949)等。除了剧本,加缪还写了许多著名的小说。中篇小说《局外人》不仅是他的成名作,也是荒诞小说的代表作。该作与同年发表的哲学论文集《西西弗的神话》,在欧美产生巨大影响。长篇小说《鼠疫》(1947)曾获法国批评奖,它进一步确立了作家在西方当代文学中的重要地位,“因为他的重要文学创作以明彻的认真态度阐明了我们这个时代人类良知的问题”,1957年加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60年,在一次车祸中不幸身亡。
加缪在50年代以前,一直被看作是存在主义者,尽管他自己多次否认。1951年加缪发表了哲学论文《反抗者》之后,引起一场与萨特等人长达一年之久的论战,最后与萨特决裂,这时人们才发现,加缪是荒诞哲学及其文学的代表人物。
加缪的创作特色是用白描手法,极其客观地表现人物的一言一行。文笔简洁、明快、朴实,保持传统的优雅笔调和纯正风格。他的“小说从严都是形象的哲学”,蕴含着哲学家对人生的严肃思考和艺术家的强烈激情。在短暂的创作生涯中,他赢得了远远超过前辈的荣誉。他的哲学及其文学作品对后期的荒诞派戏剧和新小说影响很大。评论家认为加缪的作品体现了适应工业时代要求的新人道主义精神。萨特说他在一个把现实主义当作金牛膜拜的时代里,肯定了精神世界的存在。
作品有《误会》、《卡利古拉》、《戒严》、《正义》、《局外人》、《西西弗的神话》、《鼠疫》等 莫里斯·梅洛-庞蒂
庞蒂系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早年毕业于巴黎的路易大帝中学(lycée Louis-le-Grand),进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与萨特为同学,1930年获得哲学教师的学衔。
先在沙特尔教书,再返回巴黎高师任导师。1945年,凭《行为的结构》(La structure du comportement)、《知觉现象学》(Phénoménologie de la Perception)两部重要著作获得博士学位。
1945至48年,在里昂大学讲授哲学。1949至52年,在索尔本大学
讲授儿童心理学与教育学。从1952年直至逝世,在法兰西学院任哲学教授,为历来最年轻担任该职者。
1945年10月萨特等人创立《现代》(Les Temps modernes)杂志,庞蒂从创刊至1952年12月,担任该杂志的政治版编辑。死于心脏停搏,享年53岁
n.: existentialism, that man is a unique and isolated individual in a meaningless or hostile world, responsible for his own actions and free to choose his desti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