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祥熙的國際奧委會履歷 Kung of the 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 resume |
孔祥熙有一段鮮為人知的國際奧委會委員經歷。
1939年孔祥熙當選為中國第二個國際奧委會委員,按照《奧林匹剋憲章》的規定,一個國傢可以有一至三個國際奧委會委員。但可以有不等於一定有,這與當時各國的國際地位與影響力有關。
在參與國際奧林匹剋事務中,王正廷明顯感覺到中國話語權的單薄和中國體育運動接軌國際的步履艱難。他迫切希望在中國能夠再産生一名國際奧委會委員,便於形成合力,共同應對相關問題。
當時,國際奧委會委員需要一名國際奧委會委員推薦,由奧委會執委會批準即可。於是王正廷便廣泛遊說國際奧委會執委會成員。在對增加一名中國委員基本達成共識後,王正廷便在1939年英國倫敦的國際奧委會成員會議上,正式推薦孔祥熙出任國際奧委會委員,並得到執委會批準。這樣孔祥熙便成為繼王正廷後中國第二個國際奧委會委員。
孔祥熙時任國民政府行政院院長並兼財政部長和中央銀行總裁等要職,是中國行政和經濟事務的最高長官,而他唯獨與體育事業毫無關聯。一個從未提倡過體育的人出任國際奧委會委員,讓很多人一頭霧水。其實,這正是王正廷的匠心所在。他推舉孔祥熙並非從體育事業的本身考慮,而是另有所圖。數年後,他對時任中國體協董事會總幹事的董守義有過一番表述: “體協是個民衆團體,其經費以及中國參加奧運會的經費來源都是依靠政府補助、社會捐助和門票收入三項。因此,國際奧委會中國委員中必須找一個能嚮政府說話的人,有找錢能力的人才行。”
在王正廷眼中,孔祥熙正是“有找錢能力的”最佳人選。其實也難怪王正廷出此之策。不過,這樣的理由僅僅衹是一個方面。當年董守義聞知後亦有所懷疑,他在回憶這段歷史時說:“初聽起來似乎也言之成理。但是在當時亂哄哄的局面下,體協本身都沒有人管,王正廷並沒有在其他方面擘劃怎樣恢復體協的工作,卻會想得這樣遠,為將來參加奧運會籌款方便起見,這時就放長綫,請財神,那就不易令人理解了。”董守義的懷疑也道出了王正廷推薦孔祥熙出任國際奧委會委員的真正原因並不簡單。事實上,這其中有很深的私人情感因素。
當年,王正廷任中華基督教青年會日本東京分會總幹事,不久,中國國內的動蕩局面波及到日本,留日的基督教青年會因之陷於低𠔌,內部産生分裂。王正廷亦在一片不和諧聲中被迫辭去總幹事職務。而他的繼任者則是當年美國耶魯大學的同學孔祥熙。其中王正廷的鼎力相薦發揮了重要作用。
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王正廷作為中國代表團成員之一參加巴黎和會。會上,日本欲取代德國攫取在中國山東的權益。中國代表團據理力爭,終於達成歸還協議。1922年3月,“魯案”公署在濟南成立,北洋政府特派王正廷為督辦,處理有關事宜。王正廷到任後,又力邀孔祥熙為其處理“魯案”的助手。孔祥熙為此專電徵詢孫中山意見,中山先生當即復電敦促孔祥熙早日前往就任。孔祥熙隨即嚮閻錫山辭去省參議之職,束裝趕赴濟南就任“魯案”公署實業處長。這是他第一次正式出任當時北洋政府的官員,並由此步入仕途。可以說,王正廷是孔祥熙入仕的重要提攜人。後來,為了青島接收上的工作便利,王正廷又兼任了中日聯合委員會委員長,而孔祥熙也由實業處長兼任“膠澳商埠電話局局長”之職。
孔祥熙以後雖然仕途得意,但與王正廷始終私交甚篤。這樣的歷史淵源,就解開了王正廷推薦孔祥熙擔任國際奧委會委員之謎。“私誼”是其最恰當的註腳。
孔祥熙當選為國際奧委會委員後,依然沒有表現出對中國體育事業以及奧林匹剋運動的興趣。據查相關資料,他在任期內所涉及到與體育相關的事務僅寥寥幾項:1935年11月1日,王正廷嚮行政院正式提出參加第11屆柏林奧林匹剋運動會計劃及經費預算。蔣介石大筆一揮,給予批準。依照體協原先計劃,代表團由80名運動員和20名相關職員組成,總計往返車船、製裝及訓練等費用,約需17萬。孔祥熙在審核時,並未作難,而是爽快地如數撥付。這種做派在孔祥熙是很難得的。但後來教育部要派出30多人的考察團隨行,情況發生變化,預算費用需追加5萬。孔祥熙對此則不予認賬。王正廷被迫嚮張學良、商震、竜雲、李宗仁、傅作義、邵力子等籌款,纔得以成行。
抗戰勝利後,舊中國體育逐漸復蘇。1945年9月7日,中國體協在重慶召開理監聯席會議。會上,王正廷提出爭取1952年第15屆奧林匹剋運動會在中國舉行案,曾引起了國人的關註。此後,王正廷請中國體協總幹事董守義專程徵求孔祥熙意見。畢竟孔祥熙是國際奧委會委員,有投票權。孔祥熙聞之後並未表現出熱情,可能政局的雲譎波詭讓他無法對8年後的情勢保持樂觀。但作為國際奧委會委員,他還是表示原則支持,但要求體協與政府商定申辦具體地點後再說。結果,政府並不熱衷此事。中國最早提出申辦奧運之議就此胎死腹中,成為天方夜譚。
孔祥熙在國際奧委會委員任上,從未參加過任何相關體育會議。按《奧林匹剋憲章》條款規定,一個委員兩年不參加會議或其他活動就要作辭職論。但奇怪的是孔祥熙仿佛是特殊委員,其名字每年還都在《奧林匹剋公報》裏出現。
1955年8月,孔祥熙宣佈辭去國際奧委會委員,結束了他的這段特殊經歷。 |
孔祥熙的祖籍身世 Kung's native life experience |
孔祥熙是祖籍山東麯阜,其先祖孔宏用於明代萬歷年間到山西太𠔌做官。孔子傢族自乾隆年間之後就一直未修傢譜,他們這一支係自孔聞美便未能入譜。民國初年,孔祥熙路過山東濟南,結識了與孔府血緣關係較近的八府長孫孔祥勉,請其代查族譜,通過孔祥熙提供上溯幾代的名字,查實屬於孔氏「六十戶」中的「紙坊戶」。孔祥熙得知自己孔裔身份後十分高興,以德國設計的青島電話機械綱絡藍圖一份酬謝孔祥勉,日後常以孔子七十五代孫的身份示以衆人。
1930年,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孔德成主持編修《孔子世傢譜》,孔祥熙不僅捐款大洋一千元,還派員四處查訪孔氏族人。他在《孔子世傢譜》捲四十九「紙坊戶」譜中占據了將近六面。
1943年11月1日,孔祥勉的長子孔令朋於重慶舉辦婚禮,由孔祥熙任證婚人,他在緻詞中將了一個故事,說是1937年以特使身份代表國傢參加英國國王喬治六世的加冕禮,泰晤士報曾刊出一幅漫畫,畫有一棵大樹,旁倚一支蘑菇。文字說明是英國王室的歷史與孔子傢族相比,猶如蘑菇之比大樹。在座賓客都認為這是個再好沒有的比喻。 |
|
Kong Xiangxi
孔祥熙
京國民政府行政院長、副院長兼財政部長。字庸之,號子淵。1880年 9月11日(清光緒六年八月初七)生於山西太𠔌縣,祖籍山東麯阜。其父孔繁慈是貢生,曾任票號文案,後以教書為生。孔祥熙少時,隨父讀書。1890年,入公理會所辦的太𠔌華美公學。1895年入直隸通州潞河書院學習。1901年秋赴美國留學,1905年畢業於俄亥俄州歐伯林大學,後考入耶魯大學研究院,研習礦物學,1907年獲理化碩士學位。同年秋回國,在太𠔌創辦銘賢學堂,自任監督(校長)。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孔被推舉為山西中路民軍總司令,直至南北議和告成後去職。孔除辦教育外,還設立祥記公司,在晉經銷英商殼牌石油,獲利頗豐。1913年,孔應中華基督教全國協會之邀去日本,擔任中華留日基督教青年會總幹事。孔在東京期間,曾為孫中山處理文書函電,並為中華革命黨募集經費。1914年春,孔與宋靄齡結婚,1915年返晉,繼續辦教育和經商,並應山西督軍兼省長閻錫山之聘為參議。1922年,孔應魯案善後督辦王正廷之邀,任督辦公署實業處長,次年秋任中俄交涉駐奉代表,1925年任中俄會議督辦公署坐辦。孔曾為孫中山聯絡北方將領。同年 3月12日孫中山逝世,孔是孫中山遺囑的簽字人之一。
1926年底,孔應蔣介石之邀抵廣州,任國民政府廣東省財政廳長,兼理後方財政部務。1927年 3月,武漢國民政府任命孔祥熙為實業部長,但孔卻趕赴上海支持蔣介石發動政變與成立南京政府。1928年 2月,孔任南京政府工商部長。1932年 4月,孔被派為考察歐美各國實業專使,奉命嚮德、意秘密洽購軍械等。1933年 4月,孔被任命為中央銀行總裁,11月任行政院副院長兼財政部長,成為南京政府的財政首腦。孔上任後,除采用前任宋子文所用增稅、藉債等辦法為蔣介石籌措軍政費外,還采取整頓稅收等措施,從財政上增強南京政府對地方實力派的控製;對中央、中國、交通三銀行增資改組,實行法幣政策,統一幣製,以壟斷金融,操縱國計民生;又整理舊債,為舉藉新債作準備等。上述措施,製止了白銀外流、緩解了財政金融危機,也使官僚資本得以迅速膨脹。1936年西安事變時,孔贊成和平解决。1937年4月以中國特使身分赴英參加英皇加冕典禮,隨後赴歐美一些國傢,接洽貸款和購買軍火。
抗日戰爭爆發後,1938年初一度任行政院長(1939年12月改任副院長)兼財政部長、中央銀行總裁、四行聯合辦事處副主席等要職,主管戰時財政金融。抗戰初期,孔施政尚能註意促進後方的工農業生産和控製通貨發行,以利抗戰經濟;但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後,孔施政無方,並大力發展官僚資本,致使後方的農業和民族工商業日趨衰落,物價騰貴,民不聊生,此時,孔祥熙以權謀私大發國難財,成為中國的巨富。與蔣介石、宋子文及陳果夫、陳立夫合稱為“四大傢族”,是中國官僚資産階級的典型代表。 1944年11月孔因國內外的壓力辭去財政部長職,翌年相繼辭去其他職務,僅任中國銀行董事長和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1947年孔祥熙赴美定居,次年辭中國銀行董事長職。1962年孔曾赴臺灣暫住,1966年以宿疾復發赴美治病。1967年 8月16日在紐約病逝。
參考書目 《孔祥熙其人其事》,中國文史出版社,北京,1987。
(朱信泉)
|
|
孔祥熙宅園 | 孔祥熙故居 | 孔祥熙官邸 | 孔祥熙宅院 | 我所知道的孔祥熙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