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策 > 孔明燈
目錄
孔明燈淵源
  孔明燈又叫天燈,相傳是由三國時的諸葛孔明(即諸葛亮)所發明。當年,諸葛孔明被司馬懿圍困於陽平,無法派兵出城求救。孔明算準風嚮,製成會飄浮的紙燈籠,係上求救的訊息,其後果然脫險,於是後世就稱這種燈籠為孔明燈。另一種說法則是這種燈籠的外形像諸葛孔明戴的帽子,因而得名。
  放飛孔明燈的視頻: http://vhead.blog.sina.com.cn/player/outer_player.swf?auto=1&vid=12413205&uid=1371185877
  現代人放孔明燈多作為祈福之用。男女老少親手寫下祝福的心願,象徵豐收成功,幸福年年。
  大約於清朝道光年間,先民由大陸福建省惠安、安溪等縣傳入臺灣的臺北縣、平溪鄉、十分寮地區,即基隆河的上遊。據十分寮地區父老前輩的口述表示,早年於前清年間十分地區鬧過土匪,由於地處山區,所以村民都嚮山中逃過,待土匪走後,留守在村中的人,就在夜間施放天燈做為信號,告知山上避難的村民,可以下山回傢了,也藉此種方式嚮村民報平安。由於當日由山上避難回傢的日子,正是農歷正月十五即是元宵節,從此以後,每年的元宵節,十分地區的村民便以放天燈的儀式來慶祝,且嚮鄰村的村民互報平安。也因此十分地區的村民又稱天燈為“祈福燈”或“平安燈”。孔明燈結構
  孔明燈的結構可分為主體與支架2部份,主體大都以竹篦編成,次用棉紙或紙糊成燈罩,底部的支架則以竹削成的篦組成。孔明燈可大可小,可圓形也可長方形。一般的孔明燈是用竹片架成圓桶形,外面以薄白紙密密包圍而開口朝下。
  欲點燈升空時,在底部的支架中間綁上一塊沾有煤油或花生油的粗布或金紙,放飛前將油點燃,燈內的火燃燒一陣後産生熱空氣,孔明燈便膨脹,放手後整個燈會冉冉飛升空,如果天氣不錯,底部的煤油燒完後孔明燈會自動下降。自製孔明燈工具和材料:A.拷貝紙 B.裁紙刀 C.剪刀 D.尖嘴鉗 E.棉綫 F.工業酒精 G.502膠 H.電綫 I.棉花 J.竹條;
  註意事項:孔明燈必須要在無風的天氣和空曠的場地上放飛,否則不但不能飛上天,而且可能會引起火災。放飛時,需要2-3人的共同協力,強烈要求有成年人陪同。另外,可以在孔明燈底部拴上綫,這樣既可以重複放飛,又能控製起飛高度和範圍,避免引起火災。
  步驟
  A.用裁紙刀將竹條削到厚薄3毫米以內,然後,把竹條彎成一個圈,用棉綫或502膠固定。竹子有彈性,竹圈可能會不圓,可以用小火烤一烤,使竹圈固定成圓形。
  B.用尖嘴鉗把廢電綫外面的絶緣層去掉就可以得到細銅絲。不過,銅絲不能太細,否則容易燒斷,可以用3根銅絲擰在一起避免這個問題。
  C.用薄紙剪成如圖所示規格的紙片.將第一張紙片的一邊與第二張的一邊粘在一起,再將第三張,第四張......依次同樣粘上去,直到拼成一個兩端漏空,直徑約60釐米的球狀物.再剪一張圓形薄紙片,把上面圓空口糊住.待幹後,把氣球吹脹,找一條薄而窄的竹條,彎成與下面洞口一樣大小的竹圈,在竹圈內交叉兩根互相垂直的細鐵絲,並係牢在在竹圈上,再把竹圈粘牢在下面洞的紙邊上,糊成的氣球不能漏氣
  D.把銅絲綁在竹圈兩端,再把做好的燈罩粘在竹圈上。在銅絲上綁上棉花,浸上酒精,點燃後就可以放飛了。孔明燈不能太小,否則很難升上天。
  放飛
  選擇晴朗無風的夜晚,一人拿住燈底的左右側,另一人用酒精將脫脂棉浸透後點燃,直到雙手感到孔明燈有上升之勢,即慢慢放開雙手,孔明燈便徐徐飛起,上升高度可達1000m左右。
  升空程序建議:
  孔明燈之製作方法簡單,但升空時受到場地與天候之影響較狻大。風大時易將燈體吹斜而使燈體燒毀,下雨時易將燈體淋濕而無法放飛,因此最好走在無風的時候施放。
  1.先將燈體撐開,並於四周與底部係上控製綫。
  2.填裝燃料。
  3.點火後,將進氣口盡量壓低,以減少熱氣流失,但亦不可過低,以免氧氣不足而熄火。同時四周之控製綫必須拉直。
  4.加熱直至燈體內之熱氣溫度足夠後,四周控製綫慢慢鬆開,以維持燈體穩定上升,而底部之控製綫必須控製燈體上升之速度與高度。
  5.球體升空後可以綫控製其高度、方向,亦可任其自由飄浮,至此升空完成。孔明燈起飛條件孔明燈“會飛”原因是:燃料燃燒使周圍空氣溫度升高,密度減小上升,從而排出孔明燈中原有空氣,使自身重力變小,空氣對它的浮力把它托了起來。
  由浮沉條件可知,衹有滿足:
  F浮>G總=G熱空氣+G燈
  即:G燈<F浮-G熱空氣
  時它才能上升,由此可知它的自重(包括外壺燃料的重力)要很輕才能起飛,輕到什麽程度呢?
  G燈<F浮-G熱空氣=ρ空氣gV排-ρ熱空氣gV,
  G燈<(ρ空氣-ρ熱空氣)gV排,
  m燈<(ρ空氣-ρ熱空氣)V排, (1)
  空氣的密度可由理想氣體狀態方程得出。
  把(2)式代入(1)式可得
  把(2)式代入(1)式可得
  可見其能否起飛由燈質量和氣溫、熱空氣溫度和孔明燈容積共同决定。
  具體數據估算如下:
  設當天氣溫:T空氣=300K(27℃);大氣壓強:1標準大氣壓,p=1.01325×105Pa;孔明燈容積:V容=V排=0.2m×0.25m×0.4m=2×10-2m3;加熱後的空氣溫度:T熱空氣=500K(227℃);ρ空氣=0.029kg/mol.代入(3)式得:
  在上述條件下孔明燈總質量在9.44g時,當熱空氣溫度升到227℃時上升。
  假設在上述條件下把孔明燈質量減輕成m燈=4g=4×10-3kg,由(3)式變形並代入數據得:
  即熱空氣溫度衹要升高到88℃,孔明燈即可上升。
  仍按上述條件,若孔明燈質量
  即m燈≥23.56g,則無論熱空氣溫度升到多高也飛不起來。
  由上面分析可知孔明燈要起飛,它的質量不能超過一定值,而且質量越小所需熱空氣溫度越低,也就越容易起飛。海南孔明燈海南孔明燈又稱文燈、天燈,它是用白結方紙糊製而成的,是根據熱氣球原理,空氣受熱膨脹産生的熱力升空的,它攜帶的燃料可升空漂浮約1小時,開始時像不明飛行體,升到一定高度後就仿若星星。
  相傳它是由大陸流傳到海南的,演變至今已成為當地的一種很有特色的民間風俗。每逢喜慶日子或盛大的節日,人們都點起文燈來表達他們的美好心願。點燃文燈前人們都要在燈上寫出自己的願望,與天燈一起冉冉升嚮蒼穹,以祈求心願能實現。
  在文昌、萬寧、儋州一帶的村莊裏,至今民間有紮孔明燈,放天燈的習俗。由於文昌口音“天燈”與“添丁”諧音,男孩傢拿着寫有吉祥詞語的公燈、人丁燈、首牌燈、花籃燈、鯉魚燈、珍古燈等各式花燈自發組成“送燈”隊伍,敲鑼打鼓,繞村行進到村中的廟宇前,表示送去“人丁興旺,傢景興隆”之意。放天燈時,給碎布澆上油,桶口朝下,點燃油布後,整個紙桶就會被熱氣充滿,傢傢的天燈如同熱氣球一樣冉冉上升,帶上你的祝福與心願,飄上夜空。客傢孔明燈客傢風俗中有在元宵節前後飄飛“孔明燈”祈福的習俗,祈求上天保佑來年的日子幸福美滿,生活蒸蒸日上。
  孔明燈有大有小,大的直徑2米有餘。它用竹篾紮架,裱糊上柔韌的竹麻紙,刷上桐油。燈籠底部的橫架上,用鐵絲捆紮了沾滿豆油的布團。飄飛孔明燈時,先點燃布團,燈籠內空氣受熱膨脹變輕,一撒手,孔明燈便冉冉飄升,宛如一盞明燈閃爍於初春的夜空。發明者簡介諸葛亮生死年月為(181—234年),三國時傑出政治傢、軍事傢、戰略傢、散文傢、外交傢。字孔明,號臥竜。諸葛亮於漢靈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於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縣)的一個官吏之傢。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諸葛豐曾在西漢元帝時做過司隸校尉(衛戍京師的長官)。諸葛亮父親諸葛圭,字君貢,東漢末年做過泰山郡丞。諸葛亮3歲母親張氏病逝,諸葛亮8歲喪父,與弟弟諸葛均一起跟隨由袁術任命為豫章太守的叔父諸葛玄到豫章赴任。東漢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諸葛玄職務,諸葛玄就去投奔老朋友荊州牧劉表。
  建安二年(197年),諸葛玄病逝。諸葛亮和弟妹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南陽(①河南南陽臥竜崗;①湖北襄陽(現湖北襄樊)之西二十裏隆中)隱居鄉間耕種,維持生計。建安四年(199年),19歲的諸葛亮與友人徐庶等從師於水鏡先生司馬徽。
  後為了消除諸葛亮隱居地一事留下的歷史紛爭,清代在河南南陽做知府的湖北襄陽人顧嘉蘅寫到:“功在朝廷,原不分先主後主;名高天上,何須辨襄陽南陽。”
相關詞
諸葛亮七喜孔明燈
包含詞
七喜孔明燈孔明燈批發西安孔明燈
喜洋洋孔明燈七喜孔明燈廠孔明燈許願燈天燈
西安孔明燈批發中心西安欣雨孔明燈銷售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