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27日,时任中信集团公司总经理的孔丹接替王军,出任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这一由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名义做出的正式决定,意味着孔丹成为中国最大金融集团公司——中信的掌门人;同时,在国家官员序列中成为正部级干部。
孔丹,经济学家吴敬琏25年前的弟子,1984年加入与中信同属于“改革实验区”的光大集团,短期内即擢升为集团副董事长。在此职位上,他曾先后辅佐王光英、邱晴、朱小华、刘明康;直至2000年7月,由光大集团副董事长兼总经理一职,调任中信集团公司副董事长兼总经理,成为董事长王军之下的“二把手”。王军满65岁退休;孔丹接替,年59岁。
如今,总资产近8000亿元人民币的中信集团,确立了新的掌门人。回顾1995年,54岁的王军成为中信第三任董事长。王军自己回忆说,“我不是一个独断专行的人,很多事情都是领导班子讨论决定,唯一一次‘独断专行’是在1996年出让中信泰富18%的股份。”
当时的签字价格是每股32元左右,但转让后不久,股价涨到了58元。转让6亿股,每股差了1元钱,国有资产就流失1个亿——当初王军被“国有资产贱卖”包围,甚至面临撤职的风险。
但中信集团因此套现得到108亿现金,随后到来的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信没向国家要钱,不仅渡过难关,还愈发壮大。
在即将到来的孔丹时代,中信将如何发展?据悉,中信集团近期最重要的工作是确保中信银行年底在港交所顺利上市。中信集团内部目前正在制定“十一五”发展规划,对旗下的众多企业进行重组和整合。此次行动将包括中信银行和中信嘉华银行的整合、中信证券和中信建投证券的整合、中信基金和华夏基金的整合。
为了引入国际战略投资者,中信曾经接触的瑞信集团、法国巴黎银行、西班牙毕尔巴鄂比斯开银行和英国巴克莱银行。8月17日,孔丹以中信集团、中信国际董事长的身份,出席中信国际的上半年业绩发布会。
孔丹表示,要把中信集团发展为金融主业突出、其他非金融业务优势明显的国际集团。在中信银行上市的操作部分,副董事长常振明是“上市能手”。
虽然发布会高调,但中信国际今年上半年的业绩却不如人意,净利润只有4.92亿港元,较去年同期下跌32%。其中净利息收入下跌11.9%,只有4.98亿港元。这主要因为,中信集团刚刚对旗下资产进行了大规模控股公司式改造,使其90%以上的资产为金融业,所以影响了公司收益。
而中信集团金融业内,中信银行居于核心地位。中信集团总资产80%以上是中信银行资产,中信集团持有中信银行90%以上股份,所以中信银行上市就更显得重要。
以前孔丹可以隐形,但他上任后,不仅会更加忙碌,而且不得不走向台前,和机构投资者交流,加强各方联系,带领中信集团走向国际化。
孔丹面对的是中国金融业即将全面开放,所以他的步伐必须加快。
现在,59岁的孔丹仍旧坐在自己原来的办公室里,面对着自己已经工作了6年的这家超大型国有金融集团,既熟悉又新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