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威遠炮臺投訴電話東莞市旅遊投訴電話:0769-2839616
廣東省旅遊投訴電話:020-86681163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威遠炮臺位於虎門鎮威遠島南山前偏西南海灘處。臨水貼浪,正控珠江主航道。道光十五年(1835)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為加強中路海防力量所建,是虎門海口防務的主要陣地。道光十九年(1839),林則徐視察海防,以防英人入侵,接納鄧廷份、關天培的建議,鞏固東北角山根與對面江心上了橫檔島構鎖兩道攔江排鏈,攔截入侵之敵,使航道東西、上下左右,構成嚴密的火力交叉網。鴉片戰爭前夕,其防禦體係幾使英人震懾,由於琦善拱手媚敵,拆卸軍防,以致銅關毀鎖,門戶洞開。道光二十一年(1841)二月二十六日,英軍先剋橫檔,然後集兵強攻威遠,其時,島上駐軍無援,數百官兵與敵肉搏陣亡,炮臺陷落後被毀。二十三年(1843)再建,鹹豐六年(1856)十月十六日,再次被英軍摧毀,至光緒八年(1882)由總督張樹聲奏準修復。
威遠炮臺與鎮遠炮臺、靖遠炮臺相連,是珠江咽喉的“鎖喉骨”,炮臺雄偉壯觀,炮臺平面呈半月形,全長360米,高6.2米,寬7.6米。底層均用寬厚0.3米、長1.5米的花崗岩石壘砌,頂層用三合土夯築。全臺有券頂暗炮位40個,各高2.9米,寬4.2米,深6.6米。沿臺面上還有4個露天地位,每個炮位兩邊各有一個儲蓄室。暗炮洞後面由一條2米寬的露天炮巷溝通,炮巷後面還有一條相距2米多的護墻,墻上設有槍眼,萬一敵軍上島仍可以堅持抵抗。炮臺內圍有官廳1座,神廟3間,兵房12間,藥局1座,碼頭1個。原來炮臺的東西兩頭各有券項城門1座,控製着煙臺兩端唯一的通路。整座炮臺背山面海,內有廣阔的平地迴旋,結構嚴謹,險要壯觀。道光二十三年(1843)曾進行維修,現大部分保存尚好。鴉片戰爭博物館在這裏設立了威遠炮臺管理所,常年堅持嚮國內外遊客進行開放。1982年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威遠炮臺、海戰博物館上就可以看到虎門大橋的壯麗景觀。
威遠炮臺,它是當年虎門三道防綫中的中間一條,也是火力最強的一條防綫。威遠炮臺是第二道防綫諸炮臺中著名的一座,與靖遠、鎮遠二炮臺成品字形分佈。當時靖遠規模最大,配炮最多,而且還是指揮臺,民族英雄關天培就是在這座炮臺犧牲的。但這座炮臺也由於英軍最恨,所以戰後極力毀壞,至使基本沒有保留下來,保存最好的就是我們現在參觀的威遠炮臺了。威遠是靖遠的前沿,可封鎖整個洋面,但位置低,觀察不便,靖遠高許多,彌補了這個不足,而且可以打前面炮火漏網的船衹,前後呼應,被稱為最完滿的軍事配合。
這些炮臺全部都是用石灰,沙石加上糯米,還有紅糖拌了以後建成,這都是當時東莞民衆提供的密秘配方,特別堅固。威遠炮臺原有12個炮位,後又加建14個,許多都是6千斤的大炮,林則徐親自試炮,都能打到對面的山根,他十分滿意。在炮臺內部設有火藥局,炮臺巷道等建築,現在保存還很完好。
關天培在這兒的戰鬥是十分壯烈的,當時沙角炮臺的守軍及他們的指揮者陳連升父子全部戰死之後,第一道天險已失,但關天培與手下的官兵依然堅守陣地。從1月7日敵人開始進攻直守到26日,廣州還是沒有增援,26日敵人猛攻,守兵已死傷過半,關也受傷10處,但仍重創敵艦3艘。敵人正面攻不上來,就利用廣州不支援,從後面爬上了炮臺,關持大刀手刃敵人無數,最後壯烈犧牲,死後猶拄劍依壁,雙眼怒睜,英軍上來一看一齊嚇得撲倒在地。時年62歲。林當時正在流放去新疆的路上,在那兒聞訊痛不欲生,含淚作了一副輓聯,中有一名句:"六載固金湯,問何人忽壞長城,孤註空教躬盡瘁"
當年在虎門發生大小戰鬥數千起,英軍派出了48艘軍艦,540多門火炮,5000多人,我方炮400門,軍民5000人。所以本來是實力相當,大可一戰的。但最大的敵人往往是自己。虎門完全是因賣國求榮的琦善下令撤了守兵、對自發抗敵的關天培等人也不給增援纔最後失守的。
但是,關於培他們沒有白白犧牲,他們以死告訴國人落後就要挨打。大傢現在請大傢往那邊看,那邊就是寵偉壯觀的由中國人自己設計的,自己建造的雄偉的虎門大橋.它正告訴國人,今天的中國人沒有辜負先烈們的期望,中國人民已站了起來,開始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
|
威遠炮臺
位於中國珠江出口的穿鼻洋北武山腳下,南山炮臺前灘岩石正中。和鎮遠、靖遠兩炮臺形成一“品”字,並與橫檔、永安、鞏固等炮臺構成鴉片戰爭時期虎門海防的第二重門戶。炮臺間係有鐵鏈木樁於水中,阻礙敵船行駛;炮臺火力交織,控製洋面,在狹長的江面上形成堅固的陣地。威遠炮臺總共安炮40門,曾是潮州總兵李廷鈺和守軍於1841年1、2月份浴血奮戰的地方,遺跡尚存。
威遠炮臺是鴉片戰爭古戰場遺址之一、虎門海口防務的主要陣地,也是我國保留得最完整、最有規模的古炮臺之一。炮臺雄偉壯觀,平面呈月牙形,全長360米,高6.2米,寬7.6米,底層均用花崗岩壘砌,頂層用三合土夯築,非常堅固。全臺有券頂暗炮位40個,沿臺面上還有4個露天炮位。是鴉片戰爭時期虎門炮臺中規模最大、配炮最多的一座指揮臺,民族英雄李廷鈺就在這座炮臺中坐鎮指揮廣東水師英勇抵抗英國侵略軍的進攻。著名導演謝晉拍攝的電影《鴉片戰爭》曾將威遠炮臺作為實景拍攝地之一。
威遠炮臺位於鎮威遠島南山前偏西南海灘處。臨水貼浪,正控珠江主航道。道光十五年(1835)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為加強中路海防力量所建,是虎門海口防務的主要陣地。道光十九年(1839),林則徐視察海防,以防英人入侵,接納鄧廷楨、關天培的建議,鞏固東北角山根與對面江心上了橫檔島構鎖兩道攔江排鏈,攔截入侵之敵,使航道東西、上下左右,構成嚴密的火力交叉網。鴉片戰爭前夕,其防禦體係幾使英人震懾,由於琦善拱手媚敵,拆卸軍防,以致銅關毀鎖,門戶洞開。道光二十一年(1841)二月二十六日,英軍先剋橫檔,然後集兵強攻靖遠炮臺,其時,島上駐軍無援,靖遠炮臺連同主帥關天培數百官兵與敵肉搏陣亡,靖遠炮臺陷落,英軍調轉炮位,全力攻打威遠炮臺,李廷鈺終因彈盡糧絶,手下傷亡慘重,被迫撤退。後威遠炮臺被毀。二十三年(1843)再建,鹹豐六年(1856)十月十六日,再次被英軍摧毀,至光緒八年(1882)由總督張樹聲奏準修復。
威遠炮臺與鎮遠炮臺、靖遠炮臺相連,是珠江咽喉的“鎖喉骨”,炮臺雄偉壯觀,炮臺平面呈半月形,全長360米,高6.2米,寬7.6米。底層均用寬厚0.3米、長1.5米的花崗岩石壘砌,頂層用三合土夯築。全臺有券頂暗炮位40個,各高2.9米,寬4.2米,深6.6米。沿臺面上還有4個露天地位,每個炮位兩邊各有一個儲蓄室。暗炮洞後面由一條2米寬的露天炮巷溝通,炮巷後面還有一條相距2米多的護墻,墻上設有槍眼,萬一敵軍上島仍可以堅持抵抗。炮臺內圍有官廳1座,神廟3間,兵房12間,藥局1座,碼頭1個。原來炮臺的東西兩頭各有券項城門1座,控製着煙臺兩端唯一的通路。整座炮臺背山面海,內有廣阔的平地迴旋,結構嚴謹,險要壯觀。道光二十三年(1843)曾進行維修,現大部分保存尚好。鴉片戰爭博物館在這裏設立了威遠炮臺管理所,常年堅持嚮國內外遊客進行開放。1982年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威遠炮臺、海戰博物館上就可以看到虎門大橋的壯麗景觀。
威遠炮臺門票價格(參考):8元/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