鯖鮫目 > 姥鯊
目錄
No. 1
  拉文種名: cetorhinus maximus(gunner)
  英文種名: basking shark,bone shark
  別名:姥鮫 贛鯊 蒙鯊 老鼠鯊
  分類:軟骨魚綱,姥鯊
  分佈區域: 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的溫帶和亞寒帶海區,南北半球均産。中國東海、黃海,福建、浙江、上海、江蘇和山東沿岸均有。
  資源量: 我國年産量通常為500-600尾,以1958年為最高,最多達3000餘尾。但自70年代中期以來,數量已不多,年産量100-200餘尾
  生活習性: 外海大洋性上層魚類。有明顯的晝夜垂直移動現象, 在拂曉和黃昏時上升到表層,其他時間棲息在100米以下的深水層,最深可達700-1000米。性遲鈍,船衹靠近它時也不逃逸。喜結成小群,每群60-100餘尾,排列整齊,列成二或三個縱隊。天氣晴朗時常浮於水表層,背部緊貼水面,將吻端、背鰭和尾鰭上葉露出水面,或緩慢遊動,張口濾食,或翻身側臥,露腹曬日;有時當表體吸附有印魚時,則經常躍出水面,企圖抖落吸附的印魚。偶爾進入熱帶區。在西北太平洋,姥鯊每年春季遊嚮美國中部沿岸,夏季北上,秋季和鼕季轉嚮外海.每年3-4月從外海遊嚮福建東北部沿岸,5-6月出現於浙江溫州、舟山一帶,7-8月北上黃海到山東威海沿岸,秋季南返,轉嚮外海。廈門和漳浦外海均捕獲過,廣東廣西未見到。
  繁殖習性: 體形巨大, 僅次於鯨鯊。長10-12米,重超過5噸,捕獲的姥鯊一般體長6-10米,發現最小個體長1.68米。繁殖習性不清,200年前曾在一雌鯊體內取出長300毫米的胎兒。據19 82年報導,姥鯊單個卵巢內含有卵數600萬粒,卵徑0.5毫米,雄性儲囊精中有精液11-13.6公斤。可能屬於卵胎生魚類,雄性體長在4.8-6米時達性成熟,體長3.4米以下交配器發育不完全。以浮遊動物為食,以攝食浮遊橈足類為主,並兼食 魚、沙丁魚等小型上層結群性魚類。
  成魚最大可達15米,僅次於鯨鯊,重達15000千克。體呈紡錘形,灰褐或青灰色。吻短,口大,牙小而多。眼小,無瞬膜。鰓裂寬大,鰓耙細長,呈鯨須狀,適於濾食。張口取食浮遊生物,主要是甲殼動物,有時食中小型魚類。屬大洋性上層魚類,有時翻身曬腹。性溫和。
  功用:肉可食用,皮可製革,肝可提取魚肝油。
名稱
  拉文種名: Cetorhinus maximus(Gunner)
  英文種名: Basking shark,Bone shark
  別名:姥鮫 贛鯊 蒙鯊 老鼠鯊
分類
  軟骨魚綱,姥鯊科
簡介
  亦譯曬暖鯊。
  姥鯊科(Cetorhinidae)呆鈍的巨型鯊魚,通常被定為姥鯊(Cetorhinus maximus)一個種,但可能不衹一種。常在水面漂浮或遊動緩慢。棲於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北部溫帶區。體型巨大,長達14公尺(46呎),除鯨鯊外超過所有魚類。以浮遊生物為食。體灰褐或淡黑色。牙細長,鰓裂很長。一般不傷害人類,零星的被獵捕製魚粉和魚肝油。有時擱淺在海灘上腐爛,卻被報導為巨海蛇。
分佈區域
  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的溫帶和亞寒帶海區,南北半球均産。中國東海、黃海,福建、浙江、上海、江蘇和山東沿岸均有。
資源量
  我國年産量通常為500-600尾,以1958年為最高,最多達3000餘尾。但自70年代中期以來,數量已不多,年産量100-200餘尾
生活習性
  外海大洋性上層魚類。有明顯的晝夜垂直移動現象, 在拂曉和黃昏時上升到表層,其他時間棲息在100米以下的深水層,最深可達700-1000米。性遲鈍,船衹靠近它時也不逃逸。喜結成小群,每群60-100餘尾,排列整齊,列成二或三個縱隊。天氣晴朗時常浮於水表層,背部緊貼水面,將吻端、背鰭和尾鰭上葉露出水面,或緩慢遊動,張口濾食,或翻身側臥,露腹曬日;有時當表體吸附有印魚時,則經常躍出水面,企圖抖落吸附的印魚。偶爾進入熱帶區。在西北太平洋,姥鯊每年春季遊嚮美國中部沿岸,夏季北上,秋季和鼕季轉嚮外海.每年3-4月從外海遊嚮福建東北部沿岸,5-6月出現於浙江溫州、舟山一帶,7-8月北上黃海到山東威海沿岸,秋季南返,轉嚮外海。廈門和漳浦外海均捕獲過,廣東廣西未見到。
繁殖習性
  體形巨大, 僅次於鯨鯊。長10-12米,重超過5噸,捕獲的姥鯊一般體長6-10米,發現最小個體長1.68米。繁殖習性不清,200年前曾在一雌鯊體內取出長300毫米的胎兒。據19 82年報導,姥鯊單個卵巢內含有卵數600萬粒,卵徑0.5毫米,雄性儲囊精中有精液11-13.6公斤。可能屬於卵胎生魚類,雄性體長在4.8-6米時達性成熟,體長3.4米以下交配器發育不完全。以浮遊動物為食,以攝食浮遊橈足類為主,並兼食 魚、沙丁魚等小型上層結群性魚類。
  成魚最大可達15米,僅次於鯨鯊,重達15000千克。體呈紡錘形,灰褐或青灰色。吻短,口大,牙小而多。眼小,無瞬膜。鰓裂寬大,鰓耙細長,呈鯨須狀,適於濾食。張口取食浮遊生物,主要是甲殼動物,有時食中小型魚類。屬大洋性上層魚類,有時翻身曬腹。性溫和。
功用
  肉可食用,皮可製革,肝可提取魚肝油。
最新發現
  科學家發現秘密隱藏多年的加勒比海姥鯊
  ,這種鯊魚能長到近10米長,重量超過新款悍馬H1。
  加勒比海姥鯊有1.2米寬的大嘴。
  加勒比海姥鯊重量超過新款悍馬H1。
  據美國媒體8日消息,經過長達半個世紀的搜尋,科學家終於發現了“失蹤多年"的世界第二大鯊魚——加勒比海姥鯊
  據科學家介紹,這種鯊魚能長到近10米長,重量超過新款悍馬H1,它們在春末、夏季和秋初常常呆在溫帶的海洋裏。但50年前,它們神秘消失了,好像在躲避科學家的探尋。美國馬薩諸塞州海洋漁業部的水生生物學家格雷格·斯科曼爾說:“這是50年來的一大謎,人們認為它們可能在海底鼕眠去了,然而鯊魚並不鼕眠。”
  斯科曼爾有幸發現了這種鯊魚,為了更好地研究它們,科學家給此巨鯊打上了標簽,通過衛星來跟蹤它們,之後纔發現它們的神秘去嚮。他發現這種巨鯊"潛逃"到了加勒比海的深海裏,有一些還遠遠地跑到了巴西海岸。不過,科學家對這些目的地的吸引力還不清楚。科學家發現這種姥鯊比較溫和,一小時能遊大約5公裏,其1.2米寬的大嘴張開後,一小時可進大約50萬加侖的水,以進食水中的浮遊生物。
百科大全
  laosha
  姥鯊
  Cetorhinus maximus; basking shark
  鼠鯊目姥鯊姥鯊屬的1種。體龐大,仔魚剛生時體長約2米,幼魚體長4.5~6米,成魚最大可達15米,僅次於鯨鯊,重達15000千克。呈紡錘形,頭寬扁,軀幹粗大,尾漸小。口大,弧形,下位;下唇褶短小,見於口隅處,無上唇褶。眼小,無瞬膜。噴水孔很小。鼻孔外側位,距口端比距吻端為近。牙細小而多,平扁盾狀,齒頭嚮後,多行使用。鰓孔5個,很寬大,自背側伸達喉下,最後一個位於胸鰭基底前方;鰓耙細長密列,基部側扁,端部鬃毛狀,形成鯨須狀過濾器。背鰭2個,無硬棘;第一背鰭中大,位於體中部上方;第二背鰭小,距尾基比距第一背鰭為近;尾鰭寬而叉形,尾椎軸上翹,尾柄兩側各具1側褶,尾基上、下方各具1凹窪;臀鰭小,起點與第二背鰭基底後部相對;腹鰭稍大,位於背鰭間隔中部下方;胸鰭中大,外角鈍尖,後緣稍凹入。體灰褐色或青灰色。廣泛分佈於大西洋、地中海、太平洋和印度洋。中國沿海各海區均産。
  棲息大洋上層,有時降入深處,有時來近海索餌,好群遊,天氣晴朗時,常靜息水面,露出背鰭和尾鰭,或徐緩遊泳,張口取食浮遊生物,主要為甲殼動物,有時食中小型魚類,有時翻身曬腹。性溫和,每年3~4月,從外海成群遊回到福建東、浙江南沿海一帶;早晨、傍晚常浮於海面,張開大口頂流濾食。姥鯊肝占體重15~20%,含油量達60%,是製魚肝油的良好原料;皮可製革;顱骨可製明骨和膠片,肉供食用,內臟可製魚粉;鰭可製魚翅。
  (朱元鼎 孟慶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