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顯示地圖 | | | 媽嶼島聯繫方式地址:汕頭市出海口。
郵編:515000媽嶼島投訴電話汕頭市旅遊投訴電話:0754-8297616
廣東省旅遊投訴電話:020-86681163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媽嶼島景區榮譽市文物保護單位。媽嶼島節慶活動汕頭旅遊節媽嶼島開放時間全天媽嶼島最佳旅遊時間除了夏季,其他時間去汕頭旅遊都是不錯的。
媽嶼島特別提醒汕頭美食物美價廉,有大批優秀的廚師,世界各地多有潮汕美食餐館,但價格不菲,在汕頭則可品嚐到物美價廉的正宗潮汕美食。粗料精做的潮汕小吃經濟實惠,有愛西幹面、新興牛肉丸等七個中華名小吃品種和潮汕落湯錢等三個廣東名小吃品種。
每年汕頭市都舉辦各種形式的美食節慶活動,其中粵東地區最大規模的潮汕美食節已辦八屆,專門開闢了汕頭美食特色旅遊綫路。媽嶼島美食汕頭美食物美價廉,有大批優秀的廚師,世界各地多有潮汕美食餐館,但價格不菲,在汕頭則可品嚐到物美價廉的正宗潮汕美食。粗料精做的潮汕小吃經濟實惠,有愛西幹面、新興牛肉丸等七個中華名小吃品種和潮汕落湯錢等三個廣東名小吃品種。
每年汕頭市都舉辦各種形式的美食節慶活動,其中粵東地區最大規模的潮汕美食節已辦八屆,專門開闢了汕頭美食特色旅遊綫路。
汕頭所在的潮汕地區盛行潮州菜,它是廣東三大菜係之一(其餘兩種為粵菜和客傢菜)。
潮菜的形成和發展可謂源遠流長。唐代大文豪韓愈曾寫過《初南食:貽元十八協律》,它是古代介紹潮汕飲食的著名篇章,從詩中可以看出,早在唐代時,潮汕地區的烹飪技藝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潮州菜以烹製海鮮見長,從選料到醬碟佐料,都要求新鮮美味、清而不淡、鮮而不腥、鬱而不膩。鴛鴦膏蟹、生菜竜蝦、紅燉魚翅、蚝烙、清燉烏耳鰻、清湯蟹丸是潮菜海鮮類的代表名作。
潮州菜的另一特點是善於烹製素菜,粗料細做,清淡鮮美,比較有名的有護國菜、馬蹄泥、厚茹芥菜、糖燒地瓜等。潮州菜的調味配醬也是一流的,不同的菜式都有專門的醬碟,鹹甜酸辣,各有講究。潮州特産的醬料有南薑、梅膏、魚露、紅豉油、三滲醬等,都很有風味,配上一些,能使菜餚更加鮮香。
牛肉丸鮮香脆嫩,極有彈性,扔在地上可以反彈得很高者為上品。
鮮蚶體小,殼易脫,肉質鮮甜無比,最好吃的同時喝一小杯紅酒,滋味更佳。
蚝烙以鮮蚝加鴨蛋和薯粉在平底鍋中翻煎而成的點心,吃的時候要醮汕頭魚露和辣椒醬,鮮酥無比。
生菜竜蝦此菜是用竜蝦、火腿片、番茄、雞蛋和香菜為原料精心烹製而成的,特點是竜蝦形態迫真,色彩鮮豔,肉質鮮美嫩滑。
媽嶼島住宿汕頭的賓館酒店業十分發達,各種檔次的住宿場所遍布全市各地。相對南方的其他幾座城市而言,汕頭的賓館房價還是比較便宜的,高檔一些的賓館雙標房價格從300元至700元不等;而一些大衆化的旅館就更便宜了,花百十塊錢就可以住到,條件也還是不錯的。媽嶼島購物獅頭油甘古山二號竜眼靖海豆楫棉湖瓜丁普寧豆醬溪元宵柚普寧竹蔗烏葉荔枝鳳湖橄欖媽嶼島交通由人民廣場碼頭乘渡船,20分鐘可達。媽嶼島玩法渡假、旅遊、
媽嶼島位於汕頭市出海口。從汕頭市區廣場乘船,往東南方向航行約半小時便可達到。
1995年12月,我國第一座大跨度懸索橋汕頭海灣大橋建成後,媽嶼島便成了這座大橋的一個橋墩,與海灣大橋連成一體,形成一道新的景觀。海灣大橋有通往媽嶼島的引橋,現在往返媽嶼島方便得多了。
媽嶼島長0.65公裏,寬0.64公裏,面積0.206平方公裏,海拔39米,海岸綫長2.3公裏。由於地處汕頭內海嚮外海的出口,地理位置險要,解放後一直做為海防前哨,被列為軍事禁區,1979年纔對外開放,闢為旅遊景點。
(媽印石)
來到碼頭,海上有塊黑褐色的石頭,其貌不揚,當地人叫它媽印石,相傳為媽祖化神入海時的遺跡。說來也怪,這媽印石不論潮漲潮落,總是浮出海面,不被海水淹沒。
(媽祖廟)
島上最奇之處,莫過於一島有兩座媽祖廟。沿海漁民信奉媽祖本是平常事,但一島兩廟,且相鄰而立,香火相映,卻是此島獨有之景。
位於媽嶼島北面山麓的古廟是元代漁民從湄洲祖廟請來香火而創建的,後毀,1861年(清鹹豐十一年)重建,1928年重修,是粵東沿海最早的媽宮之一。古廟有正殿,三開間,廟內保存始建的二根梭型石柱。多少年來,人們出海前都要上島祭拜,帶活雞放生,以至島上雞群滿山,故媽嶼島亦稱放雞山。現廟前有座雄雞雕塑,色彩斑斕,正是這段歷史的寫照。
傳說,老廟的香爐不知何故,一連三次滾落山坡,引起人們的猜測,大概是媽祖住得久了,想搬新居。於是,在香爐落地處,又建起一座新廟。島上遂有新舊兩座“天後廟”。新廟始建於清光緒年間,分門亭、下堂、竜虎天井、拜廳、正堂,規模較大。後兩廟皆失修傾塌,1981年重新修建。
重修後新廟體現了潮汕木雕、石刻、嵌瓷三大建築藝術特色,尤其是屋脊的薛仁貴徵東、羅通掃北等6組嵌瓷塑像,久經海風日曬而不褪色,人物造型栩栩如生,令人叫絶。廟內天後娘娘像前,有一副對聯:“江河湖泊清波浪,通達遠近逍遙遊”,上聯七字全部以三點水做偏旁,下聯偏旁全部“坐船”,頗有特色。
(海灣浴場)
島之東南有天然海灣浴場,在100多米的沙灘中,有一塊褐色巨石,裂痕片片,狀若花瓣,稱為牡丹石,與兩邊鸞、鳳二山形成“鸞鳳朝牡丹”佳景,是夏日避暑遊泳勝地。
鸞山有座“觀海亭”,因1962年陶鑄同志登島倡建,又稱“陶鑄亭”。1983年2月,著名書畫傢劉海粟87歲時留下“媽嶼碧海飛白浪,天風海濤麯末終”題詞,現刻於醉潮樓前雕塑上。
島上最高處立有觀世音菩薩巨型石雕像,高12米,由大小105塊石雕砌成,從海灣大橋上過往時皆可望見。
1860年設立的潮海關,位於媽嶼島東南,是汕頭開埠的象徵,1994年列為汕頭市文物保護單位。 | | 媽嶼島
媽嶼島位於汕頭港出海口處,距市區6.75公裏,面積約1平方公裏,是汕頭港的門戶。南面為群山起伏的廣澳,北面是層樓高聳的竜湖工業區,東北面出韓江,正西面入榕江,千山百景,均擁入懷。島的南北兩面分別有觀海亭、觀風亭,中間一片平坦沙灘,沙軟水清,為一天然海濱浴場。
島上有兩座建於元、清的天後宮,故稱媽嶼。碼頭邊的海面上,有一塊黑褐色的浮石,據說是當年媽祖普渡漁人化神入海時留下的,叫“媽印石”。島上最高處海拔41米,成了海灣大橋的天然橋墩。山上一座高大的觀音塑像,目視着大橋上的過往車流,嚮人間揮灑着祝福的甘露。
鸞山有座“觀海亭”,因1962年陶鑄同志登島倡建,又稱“陶鑄亭”。1983年2月,劉海粟時87歲留下“媽嶼碧海飛白浪,天風海 濤麯未終”題詞,現刻於醉潮樓前雕塑上。
島上最高處立有觀世音菩薩巨型石雕像,高12米,由大小105塊石雕砌成,從海灣大橋上過往時皆可望見。
1860年設立的潮海關,位於媽嶼島東南,時汕頭開埠的象徵,1994年列為汕頭市文物保護單位。
媽印石
來到碼頭,海上有塊黑褐色的石頭,其貌不揚,當地人叫它媽印石,相傳為媽祖化神入海時的遺跡。說來也怪,這媽印石不論潮漲 潮落,總是浮出海面,不被海水淹沒。
老媽宮
創於元代(1271至1368年),是粵東沿海最早媽宮之一。明萬歷四十八年南澳副總兵何斌臣拓新之,其所撰碑記堪稱媽廟史學瑰 寶,已被重刻嵌墻。鹹豐十一年重建,1928年擴建,1984年由港胞捐修,1993年“媽生”日重建落成。廟建築335平方米,恢宏典雅, 富麗堂皇,並築石牌坊、大戲臺、壽星石雕、亭閣、碑廊、放雞立體嵌瓷臺等。
新媽宮
創於清。傳說來汕辦洋行泉州人吳氏,請先生選中老媽宮數十米遠處作墓地,吳來看地,忽見一個大香爐,經打聽知它是媽宮的, 是“自己飛來的”,便帶頭捐資,經3年多於此建起新媽宮,比老者規模更大。1983年,由市旅遊公司牽頭,普寧人泰僑張伯花先生捐7 萬多元,公司也捐約1萬元,合力重修。同年,張華雲撰、高煜書碑記竪於廟前。門壁保留清代由100多塊石雕石和規格石砌成,古色古 香。竜柱工藝超凡,嵌瓷豔麗精美,木雕巧奪天工。
海竜王廟
這是閩粵罕見之廟。處於老媽宮戲臺背後,創於清初,鹹豐十一年重建老媽宮時修之。1988年,新加坡北海宮主持人張德法,夢海竜王請他回祖國修廟,便先返故鄉福建尋廟而無獲,後聞媽嶼有廟,登島果然尋獲,便為首帶動共108名華僑樂捐而重修之,於1989年 11月2日事竣。著名嵌瓷世傢許梅三(已故)及其兒子,所嵌雙竜奪寶、花鳥、英雄等佳品,熠熠生輝。是當代潮汕工藝珍品代表作之一。
望海觀世音
望海觀世音巨型石雕站像屹立在全島峰巔尖山頂上,由白石精雕細刻而成,望海觀世音菩薩巨型站像,莊嚴高聳,露於緑叢,為乘車從海灣大橋而過者所矚目,贊嘆不已。
它落成於1994年5月29日,雕藝高超,面容端莊,惟妙惟肖,其左手拿甘露瓶,瓶口嚮下;右手執柳枝,拈露灑人間,形象動人。這座高達12米(含蓮座2米),由總重10多萬公斤108塊石雕砌成,當時是由市工藝美校設計,惠安縣石雕高手刻後遠途載來。其左竪一石燈。又有册形石板刻着詩僧定持所書二詩,韻妙墨妍。
東海普陀山寺
在新媽宮東南墻邊,創自清乾隆甲午年(1774),現存大殿後墻,搭篷奉供佛像供善信祭拜,政府宗教部門已批準重建,正在籌 資。寺有兩塊重要文物碑刻幸存,一是“東海普陀山”寺匾,上下小字刻“廣東南澳鎮標右營把總姚高敬題”、“乾隆三十九年 (1775)二月𠔌旦立”;二是“開山三寺正瑞和公蓮位”碑,內載正瑞大和尚共創三寺(其一東海普院山寺)、重興五寺、修路50 餘裏、修橋70餘處,堪稱大德。
海關
這是潮州新關,由中國人管理,也稱“常關”,為營仔山上兩座平房。鹹豐三年(1853年),潮州與香港貿易猛增,粵海關就在媽嶼設海關,築兩座各150平方米平房(市文保單位),因此前在庵埠已設海關,故媽嶼者稱“潮州新關”,同治二年即1863年遷入汕頭市,1901年被潮海關接管。7年後在島南靠海處,又設立潮海關,由外國人掌管,故也稱“洋關”。建一座兩層洋樓為洋人頭目稅務司等所住(2002年被拆),附近再建兩層大洋樓為海關人員住(俗稱“引水樓”,1991年因屬危房被拆)。
天然海浴場
海浴場位於東南面,可遠眺南澳島,近觀鹿嶼,是約100米長月眉形海灣。沙灘平坦潔白,海水碧透清緑,是沐浴天池。兩側鳳、 鸞二山,怪石嶙峋,千姿百態。海灘中間,突起一座小石峰,裂痕片片似花瓣,故被稱為“牡丹峰”,與左右山形成“鸞鳳朝牡丹”佳 景。灘頂木麻黃緑樹成帶,可供泳者避暑。衝淡室、餐飲室、酒樓為泳者提供種種方便。浴場海蝕岸石刻着賴少其頌媽祖詩、曾鳴 “南島奇峰”、陳大羽“聽濤”等絶筆,為島增彩。
此外,島上還有雙忠廟、伯公廟、友誼亭、觀海亭、醉潮樓,和附近鹿嶼燈塔等古跡新景,琳琅滿目,美不勝收。如今交通方便, 於海灣大橋下西側碼頭,停車然後乘船約1公裏遠即可登嶼,已成為潮汕遊熱點。
媽嶼島位於汕頭市出海口。從汕頭市區廣場乘船,往東南方向航行約半小時便可達到。
1995年12月,我國第一座大跨度懸索橋汕頭海灣大橋建成後,媽嶼島便成了這座大橋的一個橋墩,與海灣大橋連成一體,形成一道新的景觀。海灣大橋有通往媽嶼島的引橋,現在往返媽嶼島方便得多了。
媽嶼島長0.65公裏,寬0.64公裏,面積0.206平方公裏,海拔39米,海岸綫長2.3公裏。由於地處汕頭內海嚮外海的出口,地理位置險要,解放後一直做為海防前哨,被列為軍事禁區,1979年纔對外開放,闢為旅遊景點。
來到碼頭,海上有塊黑褐色的石頭,其貌不揚,當地人叫它媽印石,相傳為媽祖化神入海時的遺跡。說來也怪,這媽印石不論潮漲潮落,總是浮出海面,不被海水淹沒。
島上最奇之處,莫過於一島有兩座媽祖廟。沿海漁民信奉媽祖本是平常事,但一島兩廟,且相鄰而立,香火相映,卻是此島獨有之景。
位於媽嶼島北面山麓的古廟是元代漁民從湄洲祖廟請來香火而創建的,後毀,1861年(清鹹豐十一年)重建,1928年重修,是粵東沿海最早的媽宮之一。古廟有正殿,三開間,廟內保存始建的二根梭型石柱。多少年來,人們出海前都要上島祭拜,帶活雞放生,以至島上雞群滿山,故媽嶼島亦稱放雞山。現廟前有座雄雞雕塑,色彩斑斕,正是這段歷史的寫照。
傳說,老廟的香爐不知何故,一連三次滾落山坡,引起人們的猜測,大概是媽祖住得久了,想搬新居。於是,在香爐落地處,又建起一座新廟。島上遂有新舊兩座“天後廟”。新廟始建於清光緒年間,分門亭、下堂、竜虎天井、拜廳、正堂,規模較大。後兩廟皆失修傾塌,1981年重新修建。
重修後新廟體現了潮汕木雕、石刻、嵌瓷三大建築藝術特色,尤其是屋脊的薛仁貴徵東、羅通掃北等6組嵌瓷塑像,久經海風日曬而不褪色,人物造型栩栩如生,令人叫絶。廟內天後娘娘像前,有一副對聯:“江河湖泊清波浪,通達遠近逍遙遊”,上聯七字全部以三點水做偏旁,下聯偏旁全部“坐船”,頗有特色。
鸞山有座“觀海亭”,因1962年陶鑄同志登島倡建,又稱“陶鑄亭”。1983年2月,著名書畫傢劉海粟87歲時留下“媽嶼碧海飛白浪,天風海濤麯末終”題詞,現刻於醉潮樓前雕塑上。
島上最高處立有觀世音菩薩巨型石雕像,高12米,由大小105塊石雕砌成,從海灣大橋上過往時皆可望見。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