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通過男女勞動者共同奮鬥,反對歧視婦女,使婦女獲得應有的社會地位,實現男女權利完全平等的社會目標。 |
|
婦女解放
women's liberation
婦女為爭取自身解放、實現男女平等而進行的鬥爭。婦女解放是社會解放的天然尺度,同人口再生産也有着密切的關係。從歷史上來看,多生多育使婦女負擔沉重的傢務,經濟不能獨立,無法參加社會活動,地位十分低下。婦女地位的逐步改善,能夠推動從傳統的人口再生産嚮現代人口再生産的轉變。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實行計劃生育,使婦女擺脫傢務的束縛,有更多機會參加工作和學習,從而有利於婦女的徹底解放;婦女地位的全面提高,又成為促進計劃生育的一個重要因素。
婦女運動最初是資産階級革命的産物。18世紀中葉,資産階級“女權主義”提出了為婦女爭自由、爭平等的口號,對我國早期的婦女運動也頗有影響。資産階級的女權運動在反封建的過程中具有一定的歷史功績,但它絲毫不觸動壓迫婦女的資本主義制度,因而不可能導致婦女問題的根本解决。
馬剋思主義者把婦女解放運動看作無産階級革命的組成部分;因為男女不平等、婦女受壓迫的社會根源是私有製和階級剝削。無産階級如果不爭得婦女的完全自由,自己也就不能得到完全自由。
我國婦女解放運動發端於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但是資産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不可能使婦女得到真正的解放。中國的婦女解放運動,衹有在無産階級領導下,才能取得勝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婦女解放運動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生産資料所有製方面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後,鏟除了男女不平等,婦女受壓迫的經濟根源。在我國的憲法以及有關選舉、勞動、教育和婚姻家庭等一係列法律、法令中,都貫徹了男女平等的原則,並且特別註意保護婦女合法權益的問題。建國三十多年以來,婦女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各方面和家庭生活中,地位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但是由於歷史上造成的種種原因,男女兩性的實際地位還存在着一定的差別,從法律上的平等到事實上的平等還需要經歷一個很長的過程。實現婦女的徹底解放仍然是我國人民的一項重要任務。
反對歧視婦女,使婦女獲得應有的社會地位和權利,實現男女權利完全平等的一項社會目標或社會運動。在私有製社會,爭取婦女解放意味着首先要製定保障公民在種族、性別、財産上完全平等及婚姻自由的法律。社會主義時期,在發展生産力的基礎上進一步消除階級社會遺留下來的重男輕女,歧視、玩弄、殘害婦女的傳統偏見和習慣勢力,逐步實現男女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及家庭各個方面的平等。
婦女解放可以用一定社會標準衡量:①政治上獲得參政權、選舉權、被選舉權及管理國傢的權利;法律上享有與男子完全平等的權利和義務。②經濟上有充分就業的機會和廣阔的就業途徑,對個人和家庭生活資料有占有權、使用權、處置權、繼承權。③普遍享有義務教育的機會,接受符合自身發展能力的教育,使才智得到充分發揮,作用被社會完全承認。④婚姻以愛情為基礎,家庭內部夫妻平等,實現傢務勞動現代化、社會化。⑤意識形態中完全消除男尊女卑的性別歧視,建立尊重婦女的良好社會風尚。
各國婦女解放歷史
1954年9月15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婦女代表以新中國主人的形象出現在政治舞臺。
回顧百年滄桑,我們欣喜地發現,中國女性的命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結束了長達數千年被放逐在社會歷史之外的狀況,在文明史上首次書寫出作為整體的女性形象篇章。
數千年的男權社會,婦女一直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她們沒有參政的權利,沒有受教育的權利,沒有參與社會生活的權利。最為慘烈的,是婦女的纏足。一雙小腳的形成,往往需要數年的纏裹,“小腳一雙,眼淚一缸”,一生的幸福從此葬送於這雙小腳。與興女學相伴的19世紀末各地天足會的出現為破除纏足陋習、解放婦女身心拉開了序幕。
20世紀初,蔡元培等人在上海成立中國教育會,將創辦女校列入議事日程。1907年,清政府在內憂外患的情況下,推行新政,在教育領域頒布了《學部奏定女子學堂章程》和《學部奏定女子師範學堂章程》,首次正式把女子教育納入國傢教育體係。民初中國的女子教育,開始與女子職業相銜接,這一舉措進一步突破了用教育造就家庭主婦的觀念,使女性進入較為寬泛的領域,拓展了女性就業的選擇權,從而提高了女性適應社會、獨立謀生的能力。這對從根本上推動中國人力資源的開發、奠定改善婦女的社會地位具有重要意義。
教育構成了中國女性爭取自身解放的交響麯的前奏。知識女性開始以挑戰者的姿態站在反封建的前沿,表現出對封建家庭、性別歧視的精神反叛和投身社會參政議政的熱情,在新的生活中塑造新的自我。我們看到,經歷“五四”新文化思潮洗禮,女性的戀愛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她們追求的不再是得到一個終生的依靠和舉案齊眉,而是尋找自己的精神伴侶,是男女人格平等的相處。同時,從清末起步的民法典的編撰,也使兩性在法律上處於不平等的局面有所糾正。女性作為一個性別群體,從卑賤的一半開始成為享有法律保護的弱者。與此相應,女性在就業、參政等領域的參與權也有所改善。南方數省的女子率先獲得參與市場的權利,湖南女子王昌國於1921年當選省議員,這在世界婦女運動史上也是開風氣之先的。
20世紀女性投身民族解放鬥爭的壯舉更是可歌可泣。1903年由留日女學生組織了第一個婦女愛國團體———共愛自治會。女性先覺者秋瑾的《敬告中國二萬萬女同胞》和呼籲做“國民女傑”的詩篇《勉女權》成為激勵女性前赴後繼的號角。同年第一部論述女性問題的專著———金一著《女界鐘》出版,作者第一次喊出“女權萬歲”的口號。
伴隨着馬剋思主義的傳播,中國共産黨的成立,一些女性參加了以改造中國和世界為己任的革命鬥爭,中國共産黨人嚮警予、楊開慧就是這些為理想而獻身的女性的傑出代表。隨着階級鬥爭和民族鬥爭的激烈,“婦女”概念取代了“女性”概念,覺醒的工農婦女參加到民族解放的洪流當中,在隊伍中出現了不愛紅裝愛武裝的娘子軍。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中國婦女運動的目標首先是實現無産階級領導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在這一時期,中國的婦女解放運動一直同民主主義運動、同民族解放運動緊密相聯,婦女的求解放、求獨立、求自由、求平等諸意識始終同被壓迫的階級意識、革命意識交融在一起。
1949年以來,中國婦女的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她們享有與男子平等的一切權利。她們投身於火熱的建設社會主義新中國的生活中,婦女能頂半邊天,成為廣大婦女揚眉吐氣的口號,也成為生活鬥爭的現實。
但是,我們在謀求婦女解放的探索中,一段時期曾走了彎路。能頂半邊天的口號,被誤用作男女體力的抗衡,在這個激進的時代,性別差異被忽視,三八高空帶電作業班、鐵姑娘班、女突擊隊相繼出現,在體力上與男子一爭高下,給婦女的身心帶來後來冷靜思索時才能意識到的傷害。然而,這個時代在婦女解放上的觀念建立,功勞是不可抹煞的。
20世紀是人類有史記載以來首次出現女性群體的世紀,是女性覺醒和革命的世紀。但同時我們必須看到,中國女性在這一世紀雖然在社會地位上發生了很大變化,但並不意味着中國女性整個社會角色得到改變,性別歧視在很多方面還相當嚴重的,失學女童的比例大大超過男童,下崗女工也多於男性,性商品化在部分地區擡頭和泛濫等等。這些問題表明,女性要獲得徹底的解放還任重道遠。女性的真正解放一方面有賴於自身素質的提高,同時也有賴於整個社會的進步。我們期待女性在21世紀擁有更廣阔的天空。
中國婦女解放大事記中國婦女解放大事記
1900年1月8日大型百貨商業機構———先施公司在香港開張。公司采用西洋流行的女子售貨方式。
1900年2月20日臺北天然足潮流興起,天然足會旨在勸導放足,革除纏足陋習。
1903年8月金一著的《女界鐘》由上海愛國女校發行。它是近代中國第一部論述婦女問題的專著。作者第一次喊出了“女權萬歲”的口號。
1907年3月8日女子教育合法化。
1907年7月15日女民主革命傢秋瑾在紹興軒亭口就義,時年31歲。
1912年1月7日孫中山接見女子參政同志會代表林宗素等,允許女子有完全參政權。
1919年5月青海省循化縣女師學生鄧春蘭給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寫信,要求北大增設女生席位,允許女子進大學讀書,表示自己願為女界開創先例,從而成為中國第一個提出要求上大學讀書的女性。
1924年3月8日廣州的勞動婦女聯合了各界婦女在廣州第一公園舉行了盛大的紀念活動。從這次紀念活動後,“三八”婦女節活動開始逐漸普及到全國各大城市。
1927年3月西安首宗婦女離婚訴訟,西安女子師範學校學生肖桂潘提出離婚訴訟,庭審判離。
1928年5月1日中國共産黨第一個女中央委員、黨中央第一任婦女部長嚮警予英勇就義,時年33歲。嚮警予被譽為中國婦女運動的先驅。
1936年8月2日上海女學生李森參加了在德國柏林舉行的第11屆奧運會,這是中國首次派女運動員參加奧運會。
1949年7月新中國第一份全國性婦女刊物《新中國婦女》創刊。毛澤東朱德分別為它題詞。
1957年11月鄭鳳榮在北京以1.77米的成績打破女子跳高世界紀錄。這是中國運動員在田徑運動中首次創造世界紀錄。
1959年3月7日一艘900匹馬力港灣柴油機拖輪“婦女號”在黃浦江下水,這是中國第一艘由婦女擔任全部設計的船舶。
1981年11月在日本舉行的第三屆世界杯女子排球賽,中國隊以七戰七勝的戰績奪得冠軍。其後幾年中,中國女子排球隊連續五次在世界杯賽、世界錦標賽和奧運會比賽中獲得冠軍。
1986年我國衛生部、勞動人事部、全國總工會、全國婦聯,聯合下發的《女職工保健工作暫行規定》,是新中國建國以來第一次為女職工“五期”保健製定明確規定。
1992年4月3日全國七屆人大會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
1995年9月15日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在北京勝利閉幕。從卑賤到平等
從卑賤到平等
1、一入禁宮,就禁閉了終生自由。這群娃娃就是選入宮中的秀女。
2、世紀初葉的中國農婦。一雙尖尖的小腳,如何承載繁重的勞作?
3、鑒湖女俠秋瑾,為了婦女的翻身解放,獻出了年輕的生命。
4、女排風姿
5、五、六十年代出現在全國各地的鐵姑娘形象。因極左思潮的影響,廣大婦女在探索自身形象的道路上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6、爭取到受教育的權利,婦女也能當上女博士。
7、上海美專第17屆西畫係學生畢業,當時關於是否用女模特的爭論正是激烈。該係畢業班故意與女模特合影。
8、幸福的現代婦女。
那麽對於婦女參政來講,廣義的參政的意義是什麽呢?就是說作為女性關註政治問題,關註國傢的大政方針,關註着我們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不僅是關註,還要對它發表意見,有自己的看法,積極參加一些社會的政治活動。比如說參加選舉,你去不去投票,那麽就和你對這個政治的關註就有很大的關係或者你的政治態度就有很大的關係,而且能夠表達自己的意見,我對某一個政策我不滿意或者說我有什麽我自己的意見,希望領導能夠采納,那我可以積極發表我的意見,那麽你這樣的行為,或這樣的活動,我們管它叫做廣義的參政。
那麽狹義的婦女參政是指的什麽呢?是指的婦女能夠進入黨和政府的這樣一種各級的領導機構,進入企事業單位這樣的管理的階層,作為管理者領導者决策者來發揮你的作用。那麽這樣一種參政實際上就是我們現在說得比較多的,就是當官。所謂當官?就是你進入這個决策層,這是狹義的參政。
那麽我們今天講的參政到底是廣義的還是狹義的呢?我想兩個方面的含義都有。因為這個廣義的參政和狹義的參政它是相輔相成的,因為沒有廣大的婦女對政治問題的關註,對婦女利益的關註,對黨的方針政策和婦女的利益的關係的這樣一種關註,那麽就不可能有最優秀的婦女來脫穎出來進入决策層。也就是說呢,如果我們普遍的廣大的婦女不關心政治,那麽呢,我們進入高層决策層,具有决策權的領導崗位的婦女就沒有來源、動力不足。所以更多的婦女然後能夠成為領導者,它需要更廣大的婦女那樣一種參政議政的意識。另外一個方面,如果沒有我們更多的婦女進入决策層、領導層,沒有這些進入决策層、領導層的女幹部能夠為婦女的利益來去說話,表達婦女的聲音,那麽一般的基層的婦女也不可能去關註這個政治問題。因為反正一看清一色的全是男人,跟我們沒關係?所以為了引起我們婦女對自身利益的關註,對政治問題的關註,那麽這也是需要有更多的婦女幹部進入决策層。所以廣義的參政和狹義的參政是相輔相成的,那我們要講婦女參政這兩個方面的含義都要涉及到,都是重要的。但是現在我們在很多時候在研究婦女參政或者是談婦女參政問題,簡單地把它看成是一個當官的這麽一個問題,可能就是太狹隘了。因為你當官是為了什麽?還是為了維護婦女的利益,為了促進男女平等,所以這還要能夠使得我們最高的女性領導能夠關註廣大的群衆的利益,那麽我們廣大的群衆也應該關註我們自身的利益和整個的國傢發展的這樣一種狀況。所以,廣義的參政和狹義的參政是我們都應該關心的。
那麽我們下面講的可能更多的還是指的是狹義的參政,就是說婦女為什麽必須得進入决策層,怎麽來進入决策層,怎麽能夠成為領導;那麽她作為一個女幹部、女領導,她應該做些什麽。我想我們今天講的參政可能是更多的還是指成為領導幹部的必要性,以及我們現在存在的問題。那麽這就是我今天先講的第一個概念,就是什麽叫參政?婦女參政的兩種含義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
那麽第二個問題就是說我們要談談了,婦女為什麽要參政?有男人管理這不好好的嗎?為什麽我們非得自己去參政?為什麽要參政?也就是為什麽要進入决策層、領導層?這是非常重要的問題。如果我們這個問題不解决,可能我們就不會去爭取進入决策層或者說你即使進入决策層,你可能也不會為婦女說話。所以要解决婦女為什麽要參政,那麽首先從國際社會來講,實際上婦女參政的問題不僅是中國婦女的問題,也是世界範圍內婦女的問題。那麽從世界範圍來講,婦女參政這個問題,其實應該說。太遠的不用說,就是從1789年法國大革命的時期開始到現在已經有二百多年,那麽從法國大革命開始的時候。那時候,資産階級在一種“自由、平等、博愛”的口號下,那麽要嚮封建主奪取權利,認為人生而平等的。那麽在這個情況下,這種啓蒙的口號,對當時的法國的婦女呢也是一種啓蒙。所以當時有的法國的婦女也是提出來,那麽你男性要嚮封建主來奪取政權權利,那麽我們女性也應該有自身的權利。所以現在婦女運動史,或者婦女參政史,它把婦女參政的起始定為從法國大革命開始。
那麽到了18世紀,實際上在西歐的主要的資本主義國傢,那麽都開展了爭取婦女選舉權的運動。那麽到了19世紀到20世紀的初,也就是20世紀20年代,那麽在西方的主要資本主義國傢的婦女都獲得了選舉權。那麽也就是說,在法律上,婦女已經獲得了和男子平等的政治權利,你有投票權了,那當然你可能也就有被選舉的那個權利。
性別與權力有着隱密的聯繫。在歐洲中世紀,封建領主享有"初夜權",性交成為權力的一種象徵與展示。馬剋思和恩格斯在《共産黨宣言》中曾經說:"到目前為止的一切社會的歷史都是階級鬥爭的歷史。"如果從性別的角度來看,換句話也可以說,到目前為止的一切社會的歷史都是男人的歷史,都是男人壓迫女人的歷史。用伍爾夫的話說:"英國的歷史是男性的歷史,不是女性的歷史。" 婦女是社會最底層的被壓迫群體。她們不僅受着精神的壓迫和控製,而且直接受到身體上的禁錮和限製,受到最野蠻的身體束縛和摧殘。從中國的"三從四德"、"貞潔"、"纏足"、"陪葬"到印度的"殉夫自焚",婦女成為了男人單純的的附屬物品。恩格斯在《家庭、私有製和國傢的起源》中寫道:"在馬剋思和我於1846年合寫的一個舊的、未發表的手稿中,我發現了如下一句話:'最初的分工是男女之間為了生育子女而發生分工。'現在我可以補充幾句:在歷史上出現的最初的階級對立,是同個體婚製下的夫妻間的對抗的發展同時發生的,而最初的階級壓迫是同男性對女性的奴役同時發生的。" 在母係氏族社會結束之後,人類就進入了男權社會,而家庭則成為了社會壓迫關係的細胞和儲蓄所。"家庭"成為"國傢"的一個最基本的細胞,與國傢形成了同構的關係。不論是封建主義社會,還是資本主義社會,往往都是將社會分解到"家庭"。在《資本主義與自由》中,弗裏德曼說:"作為自由主義者,我們把個人自由,也許或者是家庭自由作為我們鑒定社會安排的最終目標。" 資本主義、自由主義同封建主義一樣並不徹底地分解和界定所謂"個人",不論自由主義和資本主義怎樣宣稱個人主義、個人權利、個人自由和私有財産,可是,通常仍然把家庭作為社會最基本的單位,把社會僅僅分解到男權家庭,或者說把"個人自由"等同於男權家庭。
由於家庭是壓迫的一種基本形式,因此,家庭的解放成為了人類歷史解放的必要條件。恩格斯說:"婦女的個體家庭建立在公開的或隱蔽的婦女的家庭奴隸製之上,而現代社會則是純粹以個體家庭為分子而構成的一個總體。……婦女解放的第一個先决條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勞動中去;而要做到這一點,又要求個體家庭不再成為社會的經濟單位。" 婦女解放的第一步是婦女從家庭解放出來,重新回到社會公共領域。政治解放是婦女解放的重要方面,而經濟解放則構成了婦女解放不可或缺的基礎。恩格斯說:"衹要婦女仍然被排除於社會的生産勞動之外而衹限於從事家庭的私人勞動,那末婦女的解放,婦女同男子的平等,現在和將來都是不可能的。婦女的解放,衹有在婦女大量地、社會規模地參加生産,而傢務勞動衹占她們極少的工夫的時候,纔有可能。" 因此,在有關社會解放的烏托邦想象中,首先必須破壞家庭,破除家庭的界限。也就是說,社會解放必須從根本上摧毀壓迫性社會的基本形式--家庭。
20世紀初,摧毀貞節等束縛婦女的傳統禮教,生成了中國現代婦女解放洶涌澎湃的潮流。在辛亥革命、五四運動和國民革命中,放足、剪發、男女同校、社交公開、自由戀愛、婚姻自主、自由同居,婦女解放運動首先直接表現為"身體"的"解放"。在現代開幕的那個時刻,"出走"成為了中國婦女解放最耀眼的瞬間和最輝煌的意象。在中國現代資本主義開幕這一刻所塑造的這一娜拉式的"出走"姿態具有中國古代戲麯中的"亮相"一樣的莊嚴意義。
在五四時期,"女兒們"從家庭和傢族中被解放出來,正如魯迅的小說《傷逝》中的女主人公所宣稱的:"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力!"五四"女兒們"第一次從家庭中衝撞而出,獲得戀愛和婚姻的自由,實際上就是把婚姻的權力或者說婦女身體的交易權從傢族的手中奪取過來,攥到了自己的手中。而此前,婦女往往不過是男性主宰的部落和傢族利益的交換物,是男性政治的附屬品。這種男性政治最典型的標志就是中國古代和親政治中作為被交換的物品的婦女,她們是男權國傢政治交往和妥協的禮物。作為男權政治之間交換的物品,女性沒有自己獨立的政治地位和經濟利益,缺乏自己完整的人格和自主的命運。《紅樓夢》中元春的悲劇命運是由賈傢為了實現其傢族政治利益與皇室進行交換而决定的,而圍繞着賈寶玉所展開的鬥爭,林黛玉的"木石前盟"敗於薛寶釵的"金玉良緣",是賈傢政治經濟的前途和傢族利益權衡必然的結局。在封建社會中,婚姻或者說婦女往往衹是傢族政治的一種平衡的砝碼。男性是傢族命運的唯一中心,婦女是無足輕重的。衹有到了現代資本主義社會,婦女纔開始逐步確立自己的人格和地位。
然而,中國現代婦女解放運動並不是一個獨立的運動,中國現代婦女解放緣於現代民族國傢的目的,附屬於現代民族解放運動。20世紀的中國所有的故事從根本上都離不開"破傢立國"這個大故事。"個人解放"和"婦女解放"的故事最終也不過是"民族解放"這個大故事裏的一個小故事。婦女解放不過是民族解放規劃中的一個必要的環節和插麯。婦女解放最初是由於民族解放的需要,是由於國傢的召喚。也就是說,"國傢"把她們從"家庭"和"傢族"的控製以及男性的占有中"解放"出來,是為了將她們變成了"女國民",直接置於"國傢"自己的掌握之中。歸根到底,"國傢"把婦女從"家庭"和"傢族"以及"男人"的手中解放出來,最終是為了使她們獻祭到"國傢"的神壇上。所謂"革命",一個最重要的內容,就是對於""的革命。杜贊奇在《從民族國傢拯救歷史》中指出:"中國五四時期的文化叛逆者利用另外一種策略把婦女納入現代民族國傢之中,這些激進分子試圖把婦女直接吸收為國民,從而使之拒絶家庭中建立在親屬關係基礎上的性別角色。" 一句話,20世紀,中國是為了"國傢"的目的而被迫從"家庭"解放婦女的。簡單地說,中國現代婦女解放的歷史就是,婦女在"國傢"的需要、慫恿和支持下砸碎了"家庭"的枷鎖。為了"救亡","國傢"被迫把婦女"解放"出來,使她們同男人一道承擔起"救國"的責任和義務。辛亥革命時期秋瑾女扮男裝具有象徵意義。在國民革命中,同樣謝冰瑩的《一個女兵的自傳》所敘述的故事那樣,婦女通過從軍,通過"成為男人"而獲得"解放"。 20世紀50年代,由於國傢工業化的需要,以"鐵姑娘"為代價,婦女進一步擴展了社會平等和權利。實際上,不論中國,還是西方,婦女獲得解放和平等都是男權國傢被迫作出的讓步,都是男權國傢被迫從家庭將婦女解放出來去保衛國傢。中國現代婦女的解放是在中國深重的民族危機中發生的,現代歐美婦女也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因為全民戰爭所引發的勞動力短缺之際,填補了男人空缺的崗位,走出了家庭,成為了職業婦女,因此分享了從前為男性壟斷的權利。正如伍爾夫所說的:"說來也真奇怪,還要感謝兩場戰爭,一場是把弗洛倫斯•南丁格爾從客廳裏解放出來的剋裏米亞戰爭,另一場是大約六十年後的歐洲戰爭,它為一般婦女敞開了大門,正是由於上述種種原因,這些社會弊端正在逐漸得到改進。"
因此,婦女解放往往是通過職業化尤其是在戰時和社會危機中以身體的巨大代價而獲得社會平等的權利。歸根到底,婦女解放是在傳統的男權社會發生了危機和動搖的時候,由於男人需要支援和"同志"而發生的,並且在危機中,婦女與男人在某種程度上建立了一種同志式的平等關係。但是,這種解放能夠走多遠呢?魯迅在《娜拉走後怎樣》中曾經預言,她們不是墮落就是回來。他們的"出走"和"解放"並沒有真正的前途。婦女往往在很大程度上最終不過成為民族和階級解放運動的犧牲和祭品。從魯迅的"子君"到茅盾的"時代女性",她們以精神和身體的毀滅證明了"解放"的悲劇前途。所謂"解放",最終不過是通過打破封建禮教的重重枷鎖束縛,為資本主義市場社會製造了女性的"身體"。或者說,中國現代啓蒙運動和解放運動的偉大意義就在於,使婦女由被封建權力禁錮和打上了封建禮教烙印的"物品"變為"身體"。從歷史的意義上來說,她們不過是為現代資本主義市場社會貢獻出鮮活的作為商品的"身體"。田漢30年代的電影《三個摩登女性》和40年代的電影《麗人行》描寫了"娜位走後"的命運。這也就是楊沫的《青春之歌》中被餘永澤所"啓蒙"和"解放"的林道靜的歷史。張愛玲作為一個反五四和反浪漫主義的作傢,在《傾城之戀》等作品中,以反傳奇的風格敘述了女性身體的現代命運。
在中國現代,婦女解放並不是一個獨立的運動,而是起源並且附屬於民族解放和階級解放。也就是說,中國現代婦女解放是一種"搭車"的解放。總而言之,婦女的解放是有條件的。婦女的解放被歸屬於更巨大的歷史潮流之中,她們是被解放的,是因為另外的歷史目的、力量和原因而獲得了"解放"。由於婦女對中國革命的廣泛參與,在某種程度上真實地改變了婦女在"革命的中國"的地位。因為中國現代婦女解放是"搭車"解放,所以,在中國現代深重的民族危機中,在中國需要全面社會動員的時候,男權社會被迫嚮婦女作出最大限度的讓步和妥協,從而使中國的婦女透支了大量的權利,從而使她們的解放達到一種空前的程度,甚至相對全世界來說具有某種"超前性"。但是,同時也很容易發生歷史性的倒退,使男權在妥協性的社會環境崩潰之後捲土重來,從而婦女的平等權利得而復失,出現"辛辛苦苦幾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的局面。
女性商品化
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大潮席捲下的中國,"計劃經濟"轉變為"市場經濟",最重要的特點就是市場的擴張。此時西方女性主義在中國的引進及其"性別書寫",既有展開和釋放女性身體內涵的意義;但是,同時這具在"改革開放"過程中脫穎而出的感性化的"身體"又及時地被市場和商品化大潮所俘獲和操縱。這種"性別書寫"、"階級分化"同"市場交換"成為了共生的秘史,市場既為性別/階級分化創造了條件,同時,反過來,性別/階級分化又為波詭雲譎的市場經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大有不謀而合、異麯同工之妙。在所謂市場社會中,與被剝奪了生産資料淪為真正的無産者的工人一樣,位於社會底層的婦女,同樣淪為最廉價的過剩産品。
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或者說在從"革命的中國""市場的中國"社會轉型的過程中,"女性"的"性別"特徵逐漸被清晰地刻寫出來,中國日益由一個"無性化"的社會轉變成為一個"性別化"的社會。正如五四新文化運動最突出的現象是婦女的"身體"獲得瞭解放一樣,在"改革開放"過程中,女性的"身體"再一次獲得"解放"。但是,這一次"解放",不是作為"女國民"或"女同志",而是作為"女性身體"而獲得解放,婦女在市場社會中獲得了鮮明的性別定義。"改革開放"伊始,"美人頭"作為"改革開放"的標志開始在雜志封面拋頭露面、搔首弄姿,隨之而來的是化妝、選美和性工作。女性開始被性別規劃、職業化和商品化。女性身體引人註目地開始作為商品進入市場。在20世紀80年代的社會轉型中,女性身體逐漸被重新從性的角度被規劃、開發、使用和詮釋。到了90年代,由於市場經濟的發育日趨成熟,廣告這一最典型和活躍的大衆文化工場成為了新的意識形態的重要生産基地,男/女性別被塑造和銘刻成為兩類固定的社會形象:男人被塑造成為"成功人士",社會權力和財富的生産者、壟斷者和消費者,而女人則被塑造成為男性占有和消費的對象,即成為一種社會消費品--"做女人挺好"。在90年代的大衆文化領域,階級的構造和性別的構造攜手共進,共生共榮。"女性身體"全面地潮水般地涌入生産/消費和市場。
無論人們多麽不願意正視;然而,實際上買賣婚姻是人類婚姻的常態。在市場社會,婚姻無可避免地具有這個社會最本質的特點,即婚姻無可避免地成為買賣的婚姻。衹要有市場的地方,就無可避免地存在着買賣關係,而婦女自古以來就是一種特殊的商品。而性買賣不過是一種最直言不諱的表達形式。性買賣幾乎是和私有財産、市場同時出現的一種古老現象。當然,婦女成為商品也需要一定的條件。在部落社會,婦女是部落之間流動的禮物,婦女無法從部落財産分離出來。從中國歷史上看,女性身體的處置成為一個有趣的變化過程。性工作者這一形象和職業是在社會發展和進步的過程中逐漸分化和凸顯出來的。中國古代有所謂"四大美人",但這四大美人都是皇帝的專寵和禁臠。值得註意的是,"四大美人"是唐代以前的故事。而到了唐代以後,"美人"不再被重重宮墻封鎖和被皇帝獨占,而是被解放出來,被大張旗鼓地展示於紅燈高照的妓院。從此,美人從宮廷流入了市場,進入了偉大的商業交換和流通。歷史傳說中那些耀眼的、光芒四射的女性不再是嬪妃,而是妓女。從薛濤、蘇小小,到李香君、柳如是、董小宛,她們都是"職業女性"。從宋徽宗"夜會李師師"的故事,我們可以看出這種有趣的變化。到了宋代,市場已經充分顯示了它無所不能的偉大力量,這種驚人的魅力連皇帝也甘拜下風。根據傳說,清代同治皇帝因為到紫禁城外買春而死於梅毒。到了市場經濟發達的時代,性不再是皇帝的特權;相反,皇帝也要"微服""屈尊"到市場去購買。性的消費成為男性的一種普遍共享的權利。妓院成為了男性的共和國。正如美國白人的民主制度建立在對於黑人奴隸的種族奴役之上一樣,在對於女性的性別奴役之上,也建立了男性民主制度。
婦女存在的形態是不斷變化的。在中國歷史上,婦女明顯地經歷了從宮廷和從家庭解放出來的歷史過程。在某種意義上,擺脫宮廷帝王的壟斷,進入市場,成為商品,也是一種"解放"。買賣婚姻和賣淫一方面是對於婦女身體的奴役和貶低,但是另一方面是對於婦女身體的肯定和解放。從封建主義社會到資本主義社會,一個重要的變化就是,被剝削者擺脫了人身依附關係,可以嚮所有人自由地出賣自己的勞動力。也就是說,最少他們在"賣"這一點上是"公平"和"自由"的。正如工人一樣可以正當地、自由地出賣自己的身體和勞動,作為性工作者,婦女使自己的身體進入市場,進入資本主義生産和消費的偉大循環。婦女賣淫,與工人出賣勞動力、知識分子出賣知識一樣,它體現了資本主義共和國最基本的買賣規律。
這是資本主義普遍的賣身制度,性工作者和藍領工人、白領工人或者說知識分子的唯一區別在於,他們所出賣的是身體器官的不同部分。在市場社會,婦女的身體淪為商品是必然的。不論是以隱蔽的還是公開的形式出賣。由於整個社會無法擺脫這種壓迫結構和買賣關係,由於現代文明是一種壓迫性的社會,所以婦女的被壓迫、被剝削、被買賣既是不言而喻的,又是"自然"的。在階級的、壓迫性的社會中,如果商品經濟是一種必然的社會現象,如果"等價交換"和"自由貿易"是一種無處不在的普遍規律;那麽,禁止性買賣就是不可能的,就像禁止工人出賣勞動力是不可能的一樣。簡單地從道德上來反對醜惡的買淫和賣淫,就像簡單地從道德上譴責資本傢的血汗工廠一樣是無力的和虛偽的,因為買淫和賣淫是一種基本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制度。在普遍存在的賣淫社會,其區別衹在於這種買賣或者是公開的,或者是被掩蓋起來的。"這種權衡利害的婚姻,在兩種場合都往往變為最粗鄙的賣淫--有時是雙方的,而以妻子是最通常。妻子和普通娼妓的不同之處,衹在於她不是像雇傭女工計件出賣勞動那樣出租自己的肉體,而是一次永遠出賣為奴隸。" 一方面縱容剝削,另一方面卻羞羞答答不敢正視性剝削,將性剝削的政治變成為一個道德分區,將剝削的政治性轉換成道德,使性剝削無名化或者驅逐到地下,結果不是性剝削的消失,而是性剝削的被迫遺忘。恩格斯針對這種男權社會的虛偽說:"雜婚製和任何其他社會制度一樣,也是一種社會制度;它使舊時的性的自由繼續存在,以利於男子。在實際上不僅被容忍而且特別為統治階級所樂於實行的雜婚製,在口頭上是受到非難的。但是實際上,這種非難决不是針對參與其事的男子,而衹是針對着婦女:她們被排除出去,被排斥在外,以便用這種方法再一次宣佈對婦女的絶對統治乃是社會的根本法則。" 如果要真正消滅性別壓迫、賣淫和性剝削,那麽,首先必須消滅經濟的不平等和剝削關係:"男子在婚姻上的統治是他的經濟統治的簡單的後果,它將自然地隨着後者的消失而消失。"
人之初,性本善。正如勞動是人的自然機能一樣,性也是人的一種自然機能。對於勞動的獨占與剝削,與對於性的獨占與剝削是同時産生的。同時,它也産生了對於勞動和性的侮辱。在所謂文明社會,勞動和性成為了壓迫和奴役的一種最典型的形式和最鮮明的標志。正如工人為了金錢而出賣勞動力,婦女也同樣為了金錢而賣淫。在壓迫性的社會中,位於社會最底層的婦女無法真正成為社會"主體"。到目前為止的所謂婦女解放,是從作為"物品"的婦女到作為"商品"的婦女的歷史過程,婦女是作為商品而被解放出來的"身體"。婦女真正獲得解放,必須待到婦女的身體不再是買賣的對象,正如工人的解放必須等到工人不再被迫從事奴役性的勞動一樣。"結婚的充分自由,衹有在消滅了資本主義生産和它所造成的財産關係,從而把今日對選擇配偶還有巨大影響的一切派生的經濟考慮消除以後,才能普遍實現。到那時候,除了相互的愛慕以外,就再也不會有別的動機了。" 衹有當勞動和性交是出於愉悅而不是被迫發生的,纔成為真正美麗的。這種勞動和性的自由享樂將構成人性解放和人類解放的重要標志。 |
|
fun□ jiefang
婦女解放
liberation of women
通過男女勞動者共同奮鬥,反對歧視婦女,使婦女獲得應有的社會地位和權利,實現男女權利完全平等的一項社會目標或社會運動。婦女解放是相對婦女受壓迫而言的,它是階級解放、社會解放、人類解放的組成部分,階級、社會、人類的解放是婦女解放的基本前提。婦女解放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更是婦女自身的奮鬥目標。婦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人類解放和社會進步的尺度,高度文明的社會必然是婦女獲得徹底解放的社會。
簡史 17世紀後,西方啓蒙思想傢提倡“天賦人權”學說,宣傳男女平權思想。法、英、美等國資産階級民主革命時期,女權運動興起,女權論得到了發展。18世紀法國空想社會主義者C.傅立葉提出:“婦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標準”。19世紀中期以後,K.馬剋思、F.恩格斯發展了男女平權的思想,揭示了婦女被壓迫的階級實質,提出無産階級平等要求的實際內容是消滅階級,“婦女解放的第一個先决條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勞動中去”。
婦女解放是一個歷史過程。在私有製社會,爭取婦女解放意味着首先要製定保障公民在種族、性別、財産完全平等及婚姻自由的法律。社會主義時期,在發展生産力的基礎上進一步消除階級社會遺留下來的重男輕女,歧視、玩弄、殘害婦女的傳統偏見和習慣勢力,逐步實現男女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及家庭各個方面的平等。
條件 婦女解放受社會發展階段的物質條件和精神條件的製約。客觀條件是人民掌握政權,社會實現生産資料公有,消滅人剝削人的制度,任何特權失去存在的社會基礎;生産力高度發展,婦女有施展才能的機會,傢務勞動實現電氣化、社會化。主觀條件是婦女大規模參加社會生産和公共事務,提高文化科技水平,縮小並最終消除兩性在社會勞動中的能力差距。
途徑 婦女解放必須通過社會革命和婦女自身鬥爭。第一步推翻生産資料私有製和階級剝削壓迫制度,法律上確保婦女的地位和權利;第二步發展社會生産力和提高全民文化,為婦女大規模參加社會生産提供機會和培訓能力,並獲得改善傢務勞動和撫育兒童的物質條件。
標志 婦女解放可以用一定社會標準衡量:①政治上獲得參政權、選舉權、被選舉權及管理國傢的權利;法律上享有與男子完全平等的權利和義務。②經濟上有充分就業的機會和廣阔的就業途徑,對個人和家庭生活資料有占有權、使用權、處置權、繼承權。③普遍享有義務教育的機會,接受符合自身發展能力的教育,使才智得到充分發揮,作用被社會完全承認。④婚姻以愛情為基礎,家庭內部夫妻平等,實現傢務勞動現代化、社會化。⑤意識形態中完全消除男尊女卑的性別歧視,建立尊重婦女的良好社會風尚。
(羅瓊 黃曉瑜)
|
|
- : Women's Liberation, freedom of women to enjoy the same social and economic rights as men
|
|
|
|
婦女解放運動 | 四言詩婦女解放 | 婦女解放運動特點 | 婦女解放衡量標準 | 婦女解放運動簡介 | 四言詩.婦女解放 | 中國婦女解放大事記 | 不支持婦女解放事業的女人 | 婦女解放運動的由來和其影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