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學類 > 誇剋模型
目錄
No. 1
  1964年,美國科學家蓋爾曼(見右上圖)提出了關於強子結構的誇剋模型。強子是粒子分類係統的一個概念,質子、中子都屬於強子這一類。“誇剋”一詞原指一種德國奶酪或海鷗的叫聲。蓋爾曼當初提出這個模型時,並不企求能被物理學家承認,因而 它就用了這個幽默的詞。誇剋也是一種費米子,即有自旋1/2。因為質子、中子的自旋為1/2,那麽三個誇剋,如果兩個自旋嚮上,一個自旋嚮下,就可以組成自旋為1/2的質子、中子。j/ψ粒子由丁肇中等人於1974年發現,它實際上是由粲誇剋和反粲誇剋組成的誇剋對。凡是由三個誇剋組成的粒子稱為重子, 重子和介子統稱強子,因為它們都參與強相互作用,故有此名。原子核中質子間的電斥力十分強,可是原子核照樣能夠穩定存在,就是由於強相互作用力(核力)將核子們束縛住的。由誇剋模型,誇剋是帶分數電荷的,每個誇剋帶+2/3e或-1/3e電荷(e為質子電荷單位)。現代粒子物理學認為,誇剋共有6種,分別稱為上誇剋、下誇剋、奇誇剋、粲誇剋、頂誇剋、底誇剋,它們組成了所有的強子,如一個質子由兩個上誇剋和一個下誇剋組成,一個中子由兩個下誇剋和一個上誇剋組成,則上誇剋帶 +2/3e電荷,下誇剋帶-1/3e電荷。上、下誇剋的質量略微不同。中子的質量比質子的質量略大一點點,過去認為可能是由於中子、質子的帶電量不同造成的,現在看來,這應歸於下誇剋質量比上誇剋質量略大一點點。
  質子和中子的組成:一個質子由兩個上誇剋和一個下誇剋組成,一個中子由兩個下誇剋和一個上誇剋組成
  雖然誇剋模型當時取得了許多成功,但也遇到了一些麻煩, 如重子的誇剋結構理論認為,象Ω-和Δ++這樣的重子可以由三個相同誇剋組成,且都處於基態,自旋方向相同,這種在同一能級上存在有三個全同粒子的現象是違反泡利不相容原理的。泡利不 相容原理說的是兩個費米子是不能處於相同的狀態中的。誇剋的自旋為半整數,是費米子,當然是不能違反泡利原理的。但物理 學家自有辦法,你不是說三個誇剋全同嗎?那我給它們來個編號 或着上“顔色”(紅、黃、藍),那三個誇剋不就不全同了,從而不再違反泡利原理了。的確,在1964年,格林伯格引入了誇剋 的這一種自由度——“顔色”的概念。當然這裏的“顔色”並不 是視覺感受到的顔色,它是一種新引入的自由度的代名詞,與電子帶電荷相類似,誇剋帶顔色荷。這樣一來,每味誇剋就有三種顔色,誇剋的種類一下子由原來的6種擴展到18種,再加上它們的反粒子,那麽自然界一共有36種誇剋,它們和輕子(如電子、μ子、τ子及其相應的中微子)、規範粒子(如光子、三個傳遞控製誇剋輕子衰變的弱相互作用的中間玻色子、八個傳遞強(色)相互作用的膠子)一起組成了大千世界。誇剋具有顔色自由度的 理論得到了不少實驗的支持,在70年代發展成為強相互作用的重要理論——量子色動力學。
  2005年,發現誇剋;2006年6月底第六界天文學大會通過《勾股模型》證實誇剋的存在,此模型由中國閃爍軟件公司http://www.scsso.com——“耗散的空虛”領導的專利開發小組發現並建立。
  其中質子由至少25粒誇剋組成:其中組合為
  同子(12倍電子體)12 * 12 * 12 = 1728 一粒,
  來子(3倍電子體)3 * 3 * 3 = 27 四粒,
  這樣1836 = 1728 + 27 * 4 。
  其中中子由至少511粒誇剋組成:其中組合為質子加上
  電子(1倍電子體)1 * 1 * 1 = 1 兩粒,
  寧子(0.5倍電子體)0.5 * 0.5 * 0.5 = 0.125 四粒,
  光子(0.3倍電子體)0.3 * 0.3 * 0.3 = 0.027 一粒,
  ……
  這樣1838.53 = 1728 + 27 * 4 + 1 * 2 + 0.125 * 4 + 0.027 * 1 + ……。
  其中“u子”由最多361粒誇剋組成:其中組合為
  “來子”(3倍電子體)3 * 3 * 3 = 27 七粒,
  “電子”(1倍電子體)1 * 1 * 1 = 1 十二粒,
  “寧子”(0.5倍電子體)0.5 * 0.5 * 0.5 = 0.125 四十八粒,
  這樣207 = 27 * 7 + 1 * 12 + 0.125 * 48 。如圖所示:
  ……
  所有這些基本粒子,包括輕子、介子和重子中的核子
  都被分成為勾股主族的誇剋(三維空間的球形最簡體)
  其中部分超子不屬於勾股主族的誇剋組成。
  比如上文的Ω-和Δ++由(4倍電子體)——未命名粒子組成,
  質量4 * 4 * 4 = 64
No. 2
  1964年,美國科學家蓋爾曼(見右上圖)提出了關於強子結構的誇剋模型。強子是粒子分類係統的一個概念,質子、中子都屬於強子這一類。“誇剋”一詞原指一種德國奶酪或海鷗的叫聲。蓋爾曼當初提出這個模型時,並不企求能被物理學家承認,因而 它就用了這個幽默的詞。誇剋也是一種費米子,即有自旋1/2。因為質子、中子的自旋為1/2,那麽三個誇剋,如果兩個自旋嚮上,一個自旋嚮下,就可以組成自旋為1/2的質子、中子。J/ψ粒子由丁肇中等人於1974年發現,它實際上是由粲誇剋和反粲誇剋組成的誇剋對。凡是由三個誇剋組成的粒子稱為重子, 重子和介子統稱強子,因為它們都參與強相互作用,故有此名。原子核中質子間的電斥力十分強,可是原子核照樣能夠穩定存在,就是由於強相互作用力(核力)將核子們束縛住的。由誇剋模型,誇剋是帶分數電荷的,每個誇剋帶+2/3e或-1/3e電荷(e為質子電荷單位)。現代粒子物理學認為,誇剋共有6種,分別稱為上誇剋、下誇剋、奇誇剋、粲誇剋、頂誇剋、底誇剋,它們組成了所有的強子,如一個質子由兩個上誇剋和一個下誇剋組成,一個中子由兩個下誇剋和一個上誇剋組成,則上誇剋帶 +2/3e電荷,下誇剋帶-1/3e電荷。上、下誇剋的質量略微不同。中子的質量比質子的質量略大一點點,過去認為可能是由於中子、質子的帶電量不同造成的,現在看來,這應歸於下誇剋質量比上誇剋質量略大一點點。
  質子和中子的組成:一個質子由兩個上誇剋和一個下誇剋組成,一個中子由兩個下誇剋和一個上誇剋組成
  雖然誇剋模型當時取得了許多成功,但也遇到了一些麻煩, 如重子的誇剋結構理論認為,象Ω-和Δ++這樣的重子可以由三個相同誇剋組成,且都處於基態,自旋方向相同,這種在同一能級上存在有三個全同粒子的現象是違反泡利不相容原理的。泡利不 相容原理說的是兩個費米子是不能處於相同的狀態中的。誇剋的自旋為半整數,是費米子,當然是不能違反泡利原理的。但物理 學家自有辦法,你不是說三個誇剋全同嗎?那我給它們來個編號 或着上“顔色”(紅、黃、藍),那三個誇剋不就不全同了,從而不再違反泡利原理了。的確,在1964年,格林伯格引入了誇剋 的這一種自由度——“顔色”的概念。當然這裏的“顔色”並不 是視覺感受到的顔色,它是一種新引入的自由度的代名詞,與電子帶電荷相類似,誇剋帶顔色荷。這樣一來,每味誇剋就有三種顔色,誇剋的種類一下子由原來的6種擴展到18種,再加上它們的反粒子,那麽自然界一共有36種誇剋,它們和輕子(如電子、μ子、τ子及其相應的中微子)、規範粒子(如光子、三個傳遞控製誇剋輕子衰變的弱相互作用的中間玻色子、八個傳遞強(色)相互作用的膠子)一起組成了大千世界。誇剋具有顔色自由度的 理論得到了不少實驗的支持,在70年代發展成為強相互作用的重要理論——量子色動力學。
英文解釋
  1. :  quark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