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 > 太阴表
  作为天文学计算的历史,中国上推可以千年,在元朝蒙古人把中国文明几乎全盘接受过来,利用了原有的官僚士大夫机构,但是让一些“色目人”或外国人象马可·波罗那样,担任教高的职位。蒙古人在北京设立了一座天文台,在那里工作的有中国人,也有从西方来的穆斯林科学家。当时所制造的一些天文仪器,例如浑天仪和挂在墙上的象限仪现仍保存在中国。在巴黎,现在还藏有一本扉页上有汉字也有阿拉伯字的著作,表明这是公元1362年由撒马尔罕的阿本·啊哈马(abn ahmad)所编制并进呈元朝皇帝的一份太阴表
  梅文鼎(1633—1721),字定九,又字勿庵,安徽宣城人。年二十七,与弟文鼐共习台官交食法,著《天学骈枝》六卷。值天学书之难读者,必求其说,至废寝食。畴人弟子,皆折节造访,人有问者亦详告之无隐。所著天算之书八十馀种。西人谓日月高度等,其表影有长短,以证日远月近,其说非是。作《太阴表影辨》一卷。
  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接管了钦天监,将观象台改名为中央观象台,隶属教育部。教育总长蔡元培荐高鲁主持中央观象台,由常福元协理。当时民国元年已过一半,只好先编《民国二年历书》,再编《民国元年历书》,编历仍沿用旧法。在编《民国三年历书》时,稍有改革,日躔用纽康《太阳表》,月离用汉森《太阴表》。每年四月以前编好翌年历本,于七月颁发至各省,由各省据样本翻印。历书除汉文本外,尚有藏、蒙文本。
  本书系《天文算学纂要》第卷六,(清)陈松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