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幻小说 : 中国风景名胜 : 周口 : 沈阳公交站 : 青岛 [显示全部] > 太清宫
目录
道教观名
太清宫 道教观名
  道教观名。"太清"相传为神仙居处﹐故常用作宫观名。
No. 2
  太清宫投诉电话 沈阳市旅游投诉电话: 024-22821999
  辽宁省旅游投诉电话:024-86230222
  国家旅游投诉电话:010-65275315
  太清宫位于沈河区西顺城街16号,是道教全真派在东北地区规模较大的一处宫观,也是东北地区道教活动的中心。 该寺院初建于清康熙二年(1663年),原名“三教堂”。相传当时盛京地区久旱无雨,禾苗干枯,官府贴出求雨告示,许诺对能求得大雨者赏银三千两。正在本溪铁刹山修炼的龙门教派第八代宗师郭守真听说此事后,下山来到盛京城揭了告示,表示愿意为盛京求雨。他在盛京西北角搭起一座高高的祭台,他在祭台上施展法术,最后果真求来一场大雨,解决了盛京地区的旱情。当盛京将军乌库里向他赠银时,他却坚决不肯接受。后来郭守真请求官府为他在求雨的地方建起一座宫观作为修行之所,取名为“三教堂”。 太清宫初建之时规模很小,经过乾隆三十二年的扩建和改建才有了现在的规模。寺院坐北朝南,占地5000多平方米,前后四进院落。前院有灵官殿,两侧有十方堂、云水堂。正北为关帝殿,歇山式,青瓦顶,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殿内木雕暖阁,中间是关羽塑像,左有关平,右有周仓。二进院落,东侧有客堂、省心室;西侧有执事室、经堂;北面为老君殿,殿内有垂花式木阁,中塑老子座像。三进院落,东侧有斋堂、吕祖楼。吕祖楼内供吕洞宾像。西侧有善功祠、丘祖楼。楼内供丘处机像。北面的正殿是玉皇阁,供奉道教最高神明玉皇大帝。四进院落,原有碑楼和碑石,碑石现已不存。郭祖塔(郭守真的墓塔)后来被移到了千山。 太清宫1963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为省、市道教协会所在地。
No. 3
  太清宫投诉电话 青岛市旅游投诉电话:0532-85912000
  山东省旅游投诉电话:0531-82963423
  国家旅游投诉电话:010-65275315
  又称下清宫,在崂山东南蟠桃峰下、崂山湾畔。宋太祖为华盖真人刘若拙建道场于此。 太清宫现存三官殿、三清殿、三皇殿三院。宫中奇花异卉,四时不绝。耐冬花开,红艳如火,蒲松龄《聊斋志异·香玉》篇所写红衣女子绛雪,幻为宫中耐冬化身。汉柏、唐榆、宋银杏均历经风霜,至今仍柯干嵯峨,蓊郁葱翠。凌霄花盘绕汉柏而上,蜿蜒如龙蛇,名曰“古柏盘龙”。三清殿前碧水一泓,宫中道士名之为神水泉,大旱之年亦不涸竭。 交通:每天6:30-17:00从轮渡、火车站(栈桥)乘304路,或从李村乘106路(7:15--16:20)到垭口下车即到。垭口就是崂山,下车即是太清索道和太清宫。 门票:15元;太清索道上行50元,下行40元。
No. 4
太清宫
  太清宫投诉电话周口旅游投诉电话:0394-82214118273901
  河南省旅游投诉电话:0371—65506775
  国家旅游投诉电话:010-65275315
  太清宫位于鹿邑县城东5公里,是我国古代杰出思想家、道家派创始人老子的诞生地,旧名厉乡曲仁里。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生于春秋末年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即今鹿邑县太清宫乡。太清,道家渭天道,亦谓天空,传为神仙居住,道教常用以名其宫观。老子故里的纪念性建筑,初为老子庙,建于东汉桓帝廷熹八年(165年),后改为老子祠。唐朝创始人李渊追认老子为始祖,以老子庙为太庙,起建宫阙殿宇,唐开元三十年(725年),玄宋李隆基正式改“紫极宫”为太清宫至今。太清宫前后两宫相距一里,中间有一条东西流向的清静河,取老子“清静无为”之意,河上有会仙桥,将前后两宫联为一体。两宫占地872亩,各种建筑600余间,殿阁棋布,雄伟壮观,极盛一时。“前宫”以太极殿为中心,东有老子牧牛场遗址,西有隐阳山遗址,中有九步井,至今仍存。大殿内供有老子塑像,殿侧立有高约1.5米,直径约25公分的铁柱一根,人称“赶山鞭”,实为老子“柱下史”职务的象征。
No. 5
  太清宫投诉电话沈阳市旅游投诉电话:024-22821999
  辽宁省旅游投诉电话:024-86230222
  国家旅游投诉电话:010-65275315
  太清宫又名太清丛林,位于沈河区西顺城街16号。始建于1663年(清康熙二年)。据《太清宫丛林历史志略》和《太清宫特建世系承志碑》记载:“康熙癸卯春,奉省畿内,旱且甚。祖师郭守真,迎请至奉,尊为师长,择省垣砖城西北角楼外水泡一段。撤水填平。特建道庙区,......本名三教堂”,至1779年(乾隆四十三年),房屋计三十五楹。翌年,赵一尘任监院,重修扩建,祠宇达八十八楹,规模始备,遂改名为“太清宫”,为道教十方常住从林,也是东北第一丛林。以后,于嘉庆、光绪、民国年间都有过扩建和重修。
  全院坐北朝南,南宽北窄呈梯形,共有四进院落,占地面约5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600余平方米。在建筑上,既有鲜明的民族建筑风格,又颇具道家特色,采取了四合院对称轴式的建筑格局。前院有灵宫殿(原为山门),1988年修复后为两层硬山前后廊式,面阔三间,东西有配殿。院内东侧为十方堂,现十方堂北次间辟为门洞,其东为山门。西侧为云水堂。正北为关帝殿,歇山式,青瓦顶,正脊素立面,两端有鸱吻,垂脊有跑兽,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台基石造,须弥座式,前后踏垛三级。殿内木雕暖阁中塑关羽象,左有关平,右有周仓。
  二进院内,东侧有客堂、省心室,西侧有执事室、经堂。北面的老君殿是该庙主要建筑之一,硬山前廊式,青瓦顶,正脊立面中间塑双龙戏珠,两端有鸱吻,垂脊有兽,面阔三间,进深二间,梁枋上作苏式彩画。殿内有垂花式木阁,中塑老子坐像。
  三进院内,东侧有斋堂、吕祖楼。楼为两层硬山前廊式,青瓦顶,三间,内供吕洞宾像。西侧有善功祠、丘祖楼。建造形式与东侧相同。丘祖楼内供丘处机像。北面正中为玉皇阁,阁为硬山前后廊式,青瓦顶。正脊两端有鸱吻,垂脊有兽。面阔三间。进深二间,梁枋作和玺彩画。上层内顶装天花,画龙凤,暖阁内塑玉皇坐像,下层为接待室。
  四进院落内原有郭祖塔、碑楼,北面中间为法堂。碑楼内置《郭真人碑记》一方。法堂前两侧横墙内嵌置《太清宫特建世系承志碑》、《玉皇阁碑记》石碑各一方。这些碑刻记载了太清宫创建历史及前后诸监院接替始末,这一组建筑和石碑今已无存。
  太清宫是清代道教建筑,有重要的历史、艺术价值。沈阳市和辽宁省人民委员会先后干1962年11月、1963年9月公布为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宫院归道教协会管理使用,现已成为道教活动和人们休憩、游览的胜地。
No. 6
太清宫
太清宫
太清宫
太清宫
太清宫
  安徽涡阳太清宫
  安徽涡阳太清宫
  安徽涡阳县太清宫坐落在涡阳城北的闸北镇郑店(正殿的谐音)村,元代改称为天静宫,俗称老子庙,距县城中心五公里,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是当地人为纪念我国春秋时伟大的思想家,道家创始人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 (今安徽涡阳人)厉乡曲仁里人】而修建。此宫南临涡河,三面环绕武家河(古之谷水),北枕龙山之峰,可谓抚山枕水之地,钟灵毓秀之乡。天静宫始建于东汉延熹八年(公元165年),始称老子庙。盖因当地地方官为纪念老子建庙立祠,祀奉老子。并命陈相边韶撰《老子铭》碑。此后,曹魏黄初三年(222年),隋开皇元年(581年),都奉敕修建过,庙的规模渐大。李唐王朝,以老子为始祖,尊崇之极,屡加册封,并尊此庙为祖庙,大兴土木,隆重兴建。高祖武德三年(620年)、太宗贞观六年(627年)、高宗乾封元年(666年)、武周光宅元年(684年),曾相继于此营建宫阙殿宇,其金碧辉煌,宏伟壮丽,不逊于帝王之都。玄宗天宝二年(743年)钦封此宫为太清宫。唐末毁于兵火,几成废墟。北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至天禧二年(1018年)间奉敕重建,宫貌比唐时有加。翰林学士盛度撰碑。靖康之乱中,先遭兵劫,后遭火患,宫观面目全非。金代虽屡加修建,与唐宋盛时相比,规模差之甚远。元世祖以来,道教再度兴盛,此宫得之新建,并根据道教教义易名为天静宫。至顺三年再次大规模敕建,天静宫重现昔日宏观。翰林学士张起严为此撰文立碑,碑文载入多种典籍方志。明正德崇帧年间和清康熙八年均进行过装修。时至乾嘉年间,尚称殿宇弘深,规模整丽,中塑圣像,道气清严。清末战乱频仍,殿宇日趋颓废,始有"烧丹灶冷余荒草,问礼堂空剩石牛"之叹。
  天静宫在唐宋鼎盛时期,规模宏大,建筑辉煌,布局恢廓,风光秀丽,环境清幽,海内无匹。元、明两代,宫观尚蔚为壮观,老君殿居中,高大崇隆为宫中主殿。其东有天齐庙、问礼堂,南有流星园、圣母殿、九龙井,西有太霄宫、玉皇殿,北有三清殿等。此外,灵官堂、诵经堂、钟楼、井亭、客房、道士舍、庖、库庾、厩,无不毕具。楹柱有一百多个。占地三千亩,食业数千人。宫中殿阁林立,松柏交翠,庄严肃穆,气势非凡,堪称中华道观之最。现在的天静宫尚存有天静宫、天齐庙、九龙井、老子娘坟等多处于老子有关的建筑和遗迹。天齐庙又称东岳庙、老子“老庙”,是元代天静宫建筑群旧址中保存至今、结构完好的地面建筑。
  为了纪念一代哲人老子,弘扬道家文化,抢救和恢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扩大与世界文化交流,在港、澳、台和海外重德尊道人士的鼎力赞助下着手修复天静宫,于老子则为纪念圣地,于道学则为研究中心,于道教则为一景点。经过数年努力,老君殿、三清殿、灵宫殿、天师殿、重阳殿、财神殿、元辰殿、老祖殿、慈航殿、吕祖殿、东岳庙等十余座殿堂己相继展开和完成,天静宫又复屹于古相大地,重现昔日风采。天静宫建筑群是主体标志性建筑,目前已完成了老君殿、道观中轴线上的灵观殿、三清庙等殿堂的建筑。老君殿是天静宫的主殿,按照到焦祖庭的规模及宋代规制修复,九脊重檐,东西长47米,南北深28米,殿高23.75米,立于2米高的崇台上,堪称道观第一殿。殿内屹立老子、尹喜、东华帝君三尊青铜像,其中老子像高5.5米,重6000千克,目前为国内最大的老子铜像,堪称中华第一。九龙井是天静宫建筑群中的又一主要景观,现已探明九龙井位于天静宫围墙的东侧,其中一口井经考古鉴定,系春秋时期的“瓦圈井”,如今已修建了井亭,加以保护,九龙井堪称中华第一。说明涡阳当地在很久以前就开始纪念老子了。
  气势辉煌,堪称华夏道观之首的天静宫今年拟上马三期工程,三期工程重点建设内容主要是保护九龙井,恢复古流星园,再现古时的情景。目前天静宫按照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的标准,不断完善各项基础设施,提升服务功能,不久的将来,天静宫将成为亳州市、安徽省乃至全国的著名旅游胜地。
  河南鹿邑太清宫
  太清宫位于鹿邑县城东十里的太清宫集,据史志记载,东汉延熹八年(公元165年),桓帝刘志派中常侍管霸前来创建,始名老子庙。唐祖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李渊为了便于对天下的统治,抬高家族地位,就听从吉善行的建议,认老子为祖宗,派人在汉老子庙的基础上予以扩建,规模如京城王宫,做为皇室家庙。乾封元年(公元666年),唐高宗李治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并增建“紫极宫”、“太清楼”,改庙名为“玄元庙”。到武则天光宅元年(公元684年),又册封老子母为“先天太后”,在汉李母庙的基础上,扩建成洞霄宫,位置在太清宫北一里。至玄宗李隆基时,太清宫又有增建,规模达到鼎盛,占地八顷七十二亩,周围四十里,宫内建筑排列有序,琼楼玉宇,金碧辉煌。 太清宫称前宫,洞霄宫称后宫。前宫祀老子,后宫祀李母。两宫中隔一河,河上有桥。河名“金水”,桥称“会仙”。
  唐开元年间,玄宗皇帝又亲朝太清宫,为老子上尊号“大圣祖高上金阙天皇大帝”,改庙名为太清宫,又亲手为五千言《道德经》作注,刻石立于太清宫。该碑至今犹存,和太清宫及其所余历代碑刻一起,于八六年列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2001年又升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唐一代,皇室常驻五百军士镇守太清宫
  唐末黄巢起义,太清宫毁于兵事。宋真宗年间重建,又拨国库款重修太清、洞宵二宫,规模比唐时有加。重修时并立有“大宋重修太清宫之碑”、“先天太后之赞”、“会真桥记”等碑刻,碑刻至今尤存。重修后,真宗皇帝亲率满朝文武来太清宫朝拜。真宗所立“先天太后之赞”碑,通高八米,宽二米,二龙幡伏于碑首,神龟支撑碑下,为真宗御制御书并篆额的“三御碑”,且书法秀美,石质坚细,至今保存完好,是太清宫所存之琳琅珍品。以后屡修屡废,金元明清各代都有重修碑记。元代中统年间,皇帝又颁发了圣旨和执照,对太清宫予以保护,碑刻今存。至清代重修时,规模尚十分可观,然与唐宋盛时相比,仅存“十一于千百也”。而现在与清时相比,又是仅存“十一于千百也”。太清宫现存主体建筑太极殿五间,铁柱一根,古柏三株,碑刻九件,望月井一眼。洞霄宫仅存清代建筑三圣母殿五间,娃娃殿三间,宋碑一通。
  到了宋末,靖康之乱给太清宫带来了灭顶之灾,很多建筑都毁于兵火。到了金代得以重修,但己元气大伤。元朝统一后,重视道教,朝廷颁布保护太清宫的令旨,明确规定太清宫、洞霄宫属国家保护,规定在太清宫方圆四十里内的土地、树木及一切财产属太清宫所有。元代末年,太清宫一带屡患水灾,大部分建筑被毁。直至清康熙年间,才在原址上重建太极殿,但规模已远不如昔日,.人民休闲的好去处.
  青岛崂山太清宫
  又称下清宫,在崂山东南蟠桃峰下、崂山湾畔。宋太祖为华盖真人刘若拙建道场于此。
  太清宫现存三官殿、三清殿、三皇殿三院。宫中奇花异卉,四时不绝。耐冬花开,红艳如火,蒲松龄《聊斋志异·香玉》篇所写红衣女子绛雪,幻为宫中耐冬化身。汉柏、唐榆、宋银杏均历经风霜,至今仍柯干嵯峨,蓊郁葱翠。凌霄花盘绕汉柏而上,蜿蜒如龙蛇,名曰“古柏盘龙”。三清殿前碧水一泓,宫中道士名之为神水泉,大旱之年亦不涸竭。三皇殿内壁嵌元世祖忽必烈护教文碑及成吉思汗所颁金虎符文。宫后巨石有康有为题刻。宫东道旁有一巨石,高达丈余,上刻“波海参天”四大字,下有“始皇帝二十八年游于此山”小字一行。每当月夜,天风海涛,空明一片,崂山胜景“太清水月”即此。
  交通:每天6:30-17:00从轮渡、火车站(栈桥)乘304路,或从李村乘106路(7:15--16:20)到垭口下车即到。垭口就是崂山,下车即是太清索道和太清宫
  门票:70元;太清索道上行50元,下行40元。
  内蒙古呼和浩特太清宫呼和浩特太清宫山门
  明清时期,在归化和绥远两城建起的道教庙宇有30多处,旧城主要有玉皇阁、飞龙观、五道庙、三官庙、吕祖庙、财神庙、关帝庙、鲁班庙、三贤庙、娘娘庙和城隍庙等。1739年(清乾隆4年)和绥远城同时建起的12座道教庙宇是:鼓楼顶上的玉皇阁,东瓮城里的关岳庙,西瓮城里的龙王庙,南瓮城里的火神庙,北瓮城里的真武庙,还有马神庙街的马神庙,城隍庙街的城隍庙、关帝庙街的关帝庙,东门外的东娘娘庙,西门外的西娘娘庙,城西的财神庙,新城南街的文昌庙。绥远城建好后,随着清朝八旗部队的进驻和城里汉族人口的增加,这12座道教庙宇一直是香火不断,鼎盛时期绥远城共有道士100多人,全都享受官府的俸禄,出入于道教庙宇的信众也大多是贵族和军政显要。
  相传,慈禧太后的父亲惠征于1849年(清道光29年)来绥远出任兵备道员,居住在新城的落凤街(原名庆丰街,因为慈禧居住成为“圣迹”而更名),当时,15岁的慈禧小名叫兰儿,由于水土不服,彻夜不眠常做恶梦,后来由道教庙宇的道长施以医道方能安然入睡,惠征备以厚礼答谢,新城道教从此名声大振,信众颇多。新中国成立后,在扫除迷信和城区建设中,新城的大部分道教庙观都被拆除,只留下民国时期兴建的太清宫和旧城南面的几座小庙。
  目前,太清宫是内蒙古地区唯一的道教宫观,它是由北京白云观嫡传道士范明证,于1931年(民国20年)在姑子板一带(今新华广场南)兴建起来的。太清宫初建时有道士15人,是由当年新城和旧城的玉皇阁、龙王庙、鲁班庙、观音庙,还有集宁圣清观的一些道人们组成,掌门道长范明证曾经在北京白云观“挂单”,还担任过白云观下院玉清宫的当家。民国时期,太清宫的道长范明证由于医术高超,善治疑难杂症,因而有了“神医”之称,又因其举止不俗,仙风道骨,经常舍粥放衣,救助穷苦百姓,更是深得众望,人称“老当家的”。抗日战争时期,太清宫和归化城的几座道观曾经是地下党和抗日组织的联络点和集会处,范明证率弟子们多次掩护抗日游击队的队长高风英等人和“绥远抗日救国会”的人员脱险,有数名道教弟子先后被日本宪兵队逮捕杀害,还有十几名道士参加了抗日游击队。
  新中国成立后,因为扩建新华广场,太清宫迁到新城艺术厅南街。“文革”中,红卫兵把太清宫当作牛鬼蛇神,以“破四旧”为名把神像法器全部捣毁,87岁的范明证道长也被游街批斗,迫害致死。后来,范明证的弟子李至仁道长重筑神坛,于1995年正式对外开放太清宫。如今太清宫的监院杨理青道长(道号冲和子),是李至仁道长的嫡传弟子,也是太清宫全真道龙门派的第22代传人,道学精深,法术高明,医术高超。2006年,太清宫经过重建装修后,焕然一新,正面的三清宝殿巍峨壮观,殿内供奉着元始、灵宝、道德“三清天尊”,北面财神殿供奉着赵公明元帅,院中还有一口除鬼降魔的“镇妖井”...
百科大全 Wikipedia Daquan
  Taiqinggong
  太清宫
  道教宫观。在河南鹿邑县城东。其地古名苦县厉乡曲仁里,传为老子诞生地。东汉延熹八年(165)于此建老子庙。唐乾封元年(666),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创建祠庙,称紫极宫。天宝二年(743)改称太清宫。武周光宅元年(684),尊老子母为先天太后,于太清宫北建洞霄宫。二宫隔河相距半里,建会仙桥使其连为一体。占地872亩,宏伟壮阔,盛极一时。唐宋间累遭兵火。金、元、清各代虽曾重建、续修,但规模已不如前。元以后为全真道著名宫观之一。现存正殿5间、古柏2株、铁柱 1根、唐宋诸代碑6幢,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道教以太清为神仙居处,故常以此作为宫观之名。崂山和沈阳均有太清宫,沈阳太清宫建于清康熙四年(1665),规模也较大,为全真道十方丛林之一。(见彩图太清宫(河南鹿邑))
  (钱安靖)
近义词
太清宫镇
包含词
太清宫镇过太清宫
东太清宫太清宫村
太清宫作沈阳太清宫
崂山太清宫鹿邑太清宫
青岛太清宫太清宫烧香
太清宫乐章东太清宫镇
太清宫闻滴漏太清宫圣旨碑
太清宫执照碑太清宫居委会
鹿邑太清宫遗址朝谒太清宫九首
步虚词太清宫作步虚词(太清宫作)
太清宫出城马上口占上元日听太清宫步虚
如家快捷酒店(沈阳太清宫店)沈阳如家快捷酒店(太清宫店)
沈阳汉庭快捷酒店(太清宫店)汉庭快捷酒店(沈阳太清宫店)
鹿邑县太清宫镇老子文化广场十月九日初谒卫真太清宫二首
过卫真太清宫追怀章圣皇帝游幸之盛小臣斐然成韵郊庙歌辞·太清宫乐章·序入破第一奏
郊庙歌辞·太清宫乐章·第二奏郊庙歌辞·太清宫乐章·第三奏
郊庙歌辞·太清宫乐章·登歌郊庙歌辞·太清宫乐章·真和
郊庙歌辞·太清宫乐章·香初上郊庙歌辞·太清宫乐章·再上
郊庙歌辞·太清宫乐章·终上郊庙歌辞·太清宫乐章·紫极舞
郊庙歌辞·太清宫乐章·煌煌郊庙歌辞·太清宫乐章·冲和
奉和杜相公太清宫纪事陈诚上李相公十六韵(杜元颖也)郊庙歌辞太清宫乐章冲和
郊庙歌辞太清宫乐章终上郊庙歌辞太清宫乐章再上
郊庙歌辞太清宫乐章香初上郊庙歌辞太清宫乐章第三奏
郊庙歌辞太清宫乐章第二奏郊庙歌辞太清宫乐章紫极舞
郊庙歌辞太清宫乐章序入破第一奏奉和杜相公太清宫纪事陈诚上李相公十六韵
奉和杜相公太清宫纪事陈诚上李相公十六韵杜元颖也郊庙歌辞太清宫乐章煌煌
郊庙歌辞太清宫乐章登歌郊庙歌辞太清宫乐章真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