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北京 > 太廟
顯示地圖
目錄
《太廟 Royal Ancestral Temple》
詩人: 佚名 Yi Ming

  大享合宮,於禮莫盛。
  入太室裸,偏於列對。
  陟降有們,一主乎敬。
  祀事孔明,邦傢之慶。
tài miào tài miào
  封建皇帝為祭拜祖先而營建的廟宇
入於太廟
  入於太廟。——宋· 歐陽修《伶官傳》
帝王的祖廟 King's Temple
  帝王的祖廟。《論語·八佾》:“子入太廟,每事問。” 唐 韓愈 《請遷玄宗廟議》:“新主入廟,禮合祧藏太廟中第一夾室。” 清 昭槤 《嘯亭雜錄·內務府定製》:“其祭儀祭器,一如太廟之製。”
旅遊 Travel
  太廟投訴電話北京市旅遊投訴電話:010-65130828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太廟在明清兩代為皇傢祖廟,在天安門東側,面積13.96萬平方米,四周有圍墻三重。太廟以古柏最為著名,園內有多株已有數百年樹齡的古樹,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太廟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嘉靖、萬歷和清順治年間曾多次重修,主要建築為三進大殿及配殿,前面有琉璃磚門及戟門各一座,兩門之間有七座石橋。殿宇均為黃琉璃瓦頂,建築雄偉壯麗,大殿周圍有三重漢白玉須彌式臺基,周圍有石護欄。太廟的規劃和木石部分大體保持原狀,是北京最完整的明代建築群之一。如今在這裏常有書展之類的活動。交通:乘1、4、10、20等發往天安門的車可達。門票:2元開放時間:08:00-20:00
簡介 Introduction
  太廟(theAncestralTemple)太廟位於北京市天安門的廣場東北側。
  太廟是明清兩代皇帝祭奠祖先的傢廟,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占地二百餘畝,是根據中國古代“敬天法祖”的傳統禮製建造的。太廟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475米,東西寬294米,共有三重圍墻,由前、中、後三大殿構成三層封閉式庭園。大殿聳立於整個太廟建築群的中心,面闊十一間,進深四間,建築面積達2240平方米;重檐廡殿頂,三重漢白玉須彌座式臺基,四周圍石護欄;殿內的主要梁棟外包沉香木,別的建築構件均為名貴的金絲楠木;天花板及廊柱皆貼赤金花,製作精細,裝飾豪華。太廟是皇帝舉行祭祖典禮的地方,大殿兩側各有配殿十五間,東配殿供奉着歷代的有功皇族神位,西配殿供奉異姓功臣神位。大殿之後的中殿和後殿都是黃琉璃瓦廡殿頂的九間大殿,中殿稱寢殿,後殿稱祧廟。此外還有神廚、神庫、宰牲亭、治牲房等建築。太廟以古柏著稱,樹齡多高達數百年,千姿百態,蒼勁古拙。辛亥革命以後,太廟一度仍歸清室所有,1924年闢為和平公園,1950年改為現名“勞動人民文化宮”。1988年1月太廟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太廟景觀 Imperial Ancestral Temple landscape
  總體佈局:太廟的主體建築為三大殿,大殿對面是大戟門。大戟門外是玉帶河與金水橋,橋北面東、西各有一座六角井亭,橋南面為神廚與神庫。再往南是五彩琉璃門,門外的東南有宰牲房、治牲房和井亭等。
  太廟的正門:設於天安門內禦路東側,稱太廟街門,是皇帝祭祀太廟時所走之門。該門與天安門內禦路西側社稷壇門相對稱。太廟的正門在對外開放後,改設為長安街上現勞動人民文化宮的正門。
  五彩琉璃門:是祭殿的正門,此門得名於五彩琉璃的裝飾。門內為玉帶河及金水橋,其作用和名稱與紫禁城之內的金水橋相同。
  大戟門:此門得名於門內外曾陳列有八個戟架,每個戟架上陳戟15枝,共陳戟120枝。大戟門有五個開間,當中三間均為前後三出陛,中階九級,左右則各七級。門外東間有一座小金殿,專供皇帝祭祀時更衣盥洗所用。
  燎爐:大戟門內稍東與西南方各有一座黃磚燎爐,專為焚燒祝帛而設。
太廟三大殿 Basilica of the Imperial Ancestral Temple III
  前殿是三大殿中的主殿,這裏是皇帝舉行大祀之處。
  前殿,始建於明代,明末清初被毀得衹剩有中間三間和殿柱。順治年間重修太廟大殿,完工後的大殿十一楹,深四楹,重檐列脊,殿額有滿漢文對照的"太廟"。殿外的三重臺基用漢白玉石欄環繞,月臺禦道正面依次刻有竜文石、獅紋石和海獸石。殿內的大梁為沉香木,其餘用金絲榆木;地鋪"金磚";天花板及四柱,均貼有赤金葉。殿內供奉木製金漆的神座,帝座雕竜,後座雕風。座前陳放有供品、香案和銅爐等。兩側的配殿設皇族和功臣的牌位。
  中殿,寬九楹,深四楹,通過石露臺連接前殿,殿外的石階下左右各有二個石燈。殿內正中室供太祖,其餘各祖分供於各夾室。神龕之外陳列着與神牌數目相同的帝後神椅,對於皇后的祭祀,明代僅供原配,清代兼祀繼配。又名中殿,供奉皇帝祖先牌位的地方。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黃琉璃瓦單檐廡殿頂。面闊九間(長62.31米),進深四間(寬20.54米),殿內祖宗牌位同堂異室。各夾室內陳設神椅、香案、床榻、褥枕等物,牌位立於褥上,象徵祖宗起居安寢。清未供奉努爾哈赤、皇太極、福臨、玄燁、胤禛、弘歷等十一代帝後的牌位。每逢祭典前一天,將牌位移至享殿安放,祭畢奉回。
  後殿,四周圍以紅墻,有門五楹,殿九楹。殿外石階中刻竜紋石,殿內供清朝立國前被追封的帝後神牌。
太廟其他 Other Imperial Ancestral Temple
  帝王祭祀祖先的宗廟稱太廟,按周製,位於宮門前左(東)側。文獻記載,古代宗廟,是每廟一主:唐夏五廟,商七廟,周亦七廟;漢代則不僅京城立廟,各郡國同時立廟,於是其數達一百七十六所,這是和後來天子宗廟僅太廟一處的制度很不相同的。
  太廟正殿
  除殷墟、二裏頭、周原有可能為宗廟的遺址外,較為明確的遺址,應為西安漢長安故城南郊的“王莽九廟”遺址。遺址有十一組,每組均為正方形地盤,四周有墻垣覆瓦;各面正中闢門;院內四隅有附屬配房,院正中為一夯土臺,主體建築仍采用高臺與木結構結合的形式。每組邊長自260米至314米不等,其規模相當大。這種有縱橫兩個軸、四面完全對稱的佈局方法,大約是當時祠廟的通例;並且可以見於明堂·辟雍、陵墓、早期佛寺和某些祭壇的平面形式等。
  每廟一主變為一廟多室、每室一主的形製,大約是魏晉間事。魏有四室,晉為七室,東晉增至十室至十四室,親盡則祧遷。原在廟內兩廂別立夾室“儲”貯放已祧神主,後世則另立祧廟於殿後。至唐代,定為一廟九室;明清亦沿襲一廟九室,另立祧廟之製。祭宗廟以功臣配享的制度,漢代已有;明清太廟兩廡,是平日貯存配享功臣神主所在。
  北京故宮紫禁城前出端門往東,經太廟街門進入太廟區。此區於太廟垣墻外滿布古柏。用常緑樹叢造成肅穆氣氛,是古代建築緑化的成功經驗。進入太廟戟門,則庭院空敞,與垣外適成對比。
  太廟井亭
   太廟占地約十六萬五千平方米。太廟本身由高達9米的厚墻垣包繞,封閉性很強。南墻正中闢券門三道,用琉璃鑲貼,下為白石須彌座;凸出墻面,綫腳豐富,色彩鮮明,與平直單一的長墻強烈對比,十分突出。這一入口處理是相當成功的。入門有小河,建小橋五座;再北為太廟戟門,五間單檐廡殿,屋頂平緩,翼角舒展,尚為明代規製。
  入戟門為廣庭,北上為太廟正殿,原為九間,清代改為十一間重檐廡殿,與太和殿同屬第一級而尺度稍遜。殿內列皇帝祖先牌位,置竜椅上,代表生人。殿內用黃色檁香木粉塗飾,氣味馨芳,色調淡雅。牌位以西為上,分昭穆而列,平日則存於殿後寢宮。寢宮以北,用墻垣隔出一區為“祧廟”。正殿前東西廡列功臣牌位,祭祀時用為陪祀。
  整個太廟建築群,基本為明嘉靖年間重建規模,是研究明代建築群整體組合造型處理的良好典型。
  太廟享殿
   又名前殿,明清兩代皇帝舉行祭祖大典的場所。始建幹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是整個太廟的主體。後雖經明清兩代多次修繕,但基本保持明代規製。黃琉璃瓦重檐序殿頂,檐下懸挂滿漢文“太廟”九竜貼金額匾。面間十一間(長68.2米),進深六間(寬30.2米),坐落在三層(高346米)漢白玉須彌座上,殿高32.46米。殿內梁棟飾金,地設金磚,68根大柱及主要梁橋為金絲楠木,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的金絲楠木宮殿。清代皇帝祭祖,每年四季首月祭典稱“時享”,歲末祭典稱“x(Xia)祭”,凡婚喪、登極、親政、册立、徵戰等國傢大事之祭典稱“告祭”。殿內陳設金漆雕竜雕鳳帝後神座及香案供品等。祭前先將祖先牌位從寢殿、祧廟移羊此殿神座安放,然後舉行隆重的儀式。整個大殿雄偉莊嚴,富麗堂皇。每年舉行大典時,儀仗整肅,鐘鼓齊鳴,韶樂悠揚,佾(yi)舞蹁躚,是中華祭祖文化的集中體現。
  太廟享殿東配殿
  供奉有功親王牌們的地方。始建於明代,黃琉璃瓦單檐歇山頂,而闊十五間,殿前出廊,廊柱上端捲收.並問內傾斜、屋檐起翹平緩,是典型的明代官式建況。殿內供奉配享的滿蒙有功親王的牌位。清代供奉十三人,如代善、多爾袞、多鐸、允祥、奕析等。每間設一龕,內置木製紅漆金字滿漢文牌位。
  太廟享殿西配殿
  供奉有功大臣牌位的地方。始建於明代、黃琉璃瓦單檐歇山頂,面闊十五間。殿前出廊、廊柱上端捲收,並嚮內傾餘,屋檐起翹平緩,是典型的明代官式建築。殿內供奉配享的滿蒙漢文武功臣的牌們。清代供奉十三人,如鄂爾泰、張廷玉、傅恆、僧格林沁等。每間設一龕,內置木製紅漆金字滿漢文牌位。
  太廟祧殿
  牌位的地方。始建於明弘治四年(1491年),黃琉璃瓦單檐廡殿頂,面闊九間(長61.99米),進深四間(寬20.33米)。殿內陳設如寢殿。清代正中供奉肇祖、左興祖、再左顯祖、右景祖。每季首月“明享”,皇帝委托官員在本殿祭祀,歲未將先祖牌位移至享殿“X祭”。此殿自成院落,四周圍以紅墻。東南隅原有鐵燎爐一座,為焚燒祝帛(祭品)之用,現已無存。
  太廟琉璃門
  嵌於太廟中垣廟墻南面王中,始建於明代。形製為三間七樓牌坊式,正樓三間,下為拱門三道。正門兩側各方門一道。黃琉璃瓦頂,檐下黃緑琉璃鬥拱額枋。朱紅墻下為漢白玉須彌座。整個建築別緻端莊。
  太廟戟門
  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黃琉璃瓦單檐廡殿頂,屋頂起翹平緩,檐下鬥拱用材碩大。漢白玉繞欄須彌座,中飾丹陛。兩側各有一旁門。該建築是太廟始建後惟一沒有經過改動的重要遺物,是明初官式建築的重要代表。門外車間原有木製小金殿一座,為皇帝臨祭前更衣工孻盥盟洗之處。按最高等級的儀門禮製,門內外原有朱漆戟架八座,共插銀鐓紅桿金竜戟120枝。1900年被入侵北京的八國聯軍全部掠走。
  太廟戟門橋
   始建於明代,乾隆年間引故宮禦河水於此,並對原橋進行改建,形如玉帶,故又稱“玉帶橋”。橋寬八米,為七座單孔石橋,兩側有漢白玉護欄,竜鳳望柱交替排列。中間一座為皇帝走的禦路橋,兩邊為王公橋,次為品官橋,邊橋二座供常人行走。體現了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
  太廟西北門
  始建於明代,清代改建。據說清代雍正皇帝為確保安全,到太廟祭祖不走太廟街門,而從此門進入。於是加築琉璃隨堵門,形成內外兩門,並且建築高墻,以防刺客。乾隆皇帝六十歲以後,為減少勞累,改由此門乘輦而入,故又稱“花甲門”。原門及墻已不存在。現門黃琉璃瓦單檐廡殿頂,為近代改建。
館藏文物 Heritage Collection
  中華和鐘是為了迎接新下年的到來,以2400年前的曾侯乙編鐘為原型進行設計, 1999年11月製作完成的青銅編鐘,安放在享殿正中,成為太廟館藏文物,由江澤民主席於2000年1月1日上午首先鳴響。中華和鐘架高38米,寬21米,共重門噸。三層共108個。上層34個鈕鐘,代表我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臺灣、香港、澳門;中層56個甬鐘代表我國56個民族;下層18個鎛鐘,中間16個代表中華民族的16個歷史時期,兩側兩個象徵當今世界的主旋律“和平”與“發展”。重達320公斤的中央鎛鐘上,鎸刻着江澤民主席題寫的“中華和鐘,萬年永保”的鎏金銘文。 朱紅描金的雕漆鐘架上有1.2萬個表現生命科學、宇宙星空、電子芯片的現代紋飾、鐘的兩側各立大紅建鼓和石磬、玉磬。中華和鐘音域寬廣,既可和多種民族樂器配合,又可接軌大型管弦樂隊,是世界上最大的舞臺演奏雙音編鐘,已被列入吉尼斯世界之最。
相關資料 Related information
  開放時間:08:00-20:00
  位置:位於天安門東側
  太廟交通: 乘1、4、10、20等發往天安門的車可達。
  太廟門票:門票:2元 。
  配享太廟
  太廟是中國古代皇帝的宗廟。有“宗,尊也;廟,貌也,先祖形貌所在也”之說。太廟是祭祀祖先的地方,也稱作“明堂”。太廟在夏朝時稱為“世室”,殷商時稱為“重屋”,周稱為“明堂”。 最早太廟衹是供奉皇帝先祖的地方。後來帝後和功臣的神位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廟。 一般的皇親還不行,必須是近親或有功於江山社稷的皇親。還有有功於社稷的臣子和子民,經皇帝允許,也可以在死後享用太廟的待遇,這些臣子死後將是以郡王之禮厚葬。清朝太廟分配享殿分東西兩殿,東供奉宗室、外藩諸望王,西供奉有功大臣。具體說東殿供: 武功郡王禮敦 慧哲郡王額爾袞 宣獻郡王界堪 通達郡王雅爾噶齊 禮烈親王代善 睿忠親王多爾袞 鄭獻親王濟爾哈朗 豫通親王多鐸 肅武親王豪格 剋勤郡王嶽托 怡賢親王胤祥 超勇襄親王策凌 科爾沁博多勒噶臺忠親王僧格林沁 恭忠親王奕欣 西殿供: 超等英誠公贈王爵揚武勳古利 一等大臣贈一等信勇公費直義英東 一等大臣贈公爵額宏毅亦都 內大臣、二等果毅公圖忠義爾格 正黃旗滿洲都統、一等雄勇公圖昭勳賴 太子太傅、中和殿大學士追封一等忠達公追贈太師圖文襄海 太傅、保和殿大學士、三等襄勤伯鄂爾泰 太保、保和殿大學士、三等勤宣伯張文和廷玉 太子太保、協辦大學士、刑部尚書、一等武毅謀勇公、贈太保兆文襄惠 太保、保和殿大學士、一等忠勇公、追贈郡王傅文忠恆 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學士、一等誠謀英勇公、贈太保阿文成桂 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學士、閩浙總督、忠銳嘉勇貝子、贈郡王福文襄康安 這之中衹有張廷玉是漢人。 此外慧哲郡王額爾袞、宣獻郡王界堪 、通達郡王雅爾噶齊是因為死後無子,絶嗣。故順治將他們供入太廟。再除怡賢親王胤祥 、 恭忠親王奕欣是特例外,其餘大部分人都是因軍功而被賜予此項殊榮。
百科大全 Wikipedia Daquan
  Tai Miao
  太廟
  Imperial Ancestral Temple
  中國明清木構建築群。今名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是明、清兩代帝王祭祀祖先的地方,位於紫禁城午門左前方,以符“左祖右社”的封建傳統禮製。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正統十一年(1446)、天順元年(1457)、弘治四年(1491)、正德十五年(1520)均進行過修葺和增築。清順治五年 (1648) 和乾隆時又有過較大規模增修。清帝遜位之後,太廟仍歸清室保管。民國十三年(1924)由清室繕後委員會接收,改為和平公園。十七年(1928)由故宮博物院管理,廢除園名繼續開放。1951年 1月劃歸北京市總工會,同年 4月30日改名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太廟坐北朝南,圍墻兩重,外垣正南闢琉璃花門三道,左右旁門各一。內垣正門為戟門五間,黃琉璃筒瓦屋面,單檐廡殿頂,檐下施單抄雙下昂鬥□,坐落在漢白玉石護欄圍繞的白石須彌座臺基上,臺基前後踏道三出。戟門前有單孔白石拱橋5座,戟門左右旁門各一。橋北面東西兩側各有一座六角井亭,橋南左為神庫,右為神廚。戟門內外原列戟 120根,今不存。
  戟門內正面為前殿,是太廟的主體建築,面闊十一間,黃琉璃筒瓦屋面,重檐廡殿頂,下檐施單抄雙下昂鬥□,上檐施雙抄雙下昂鬥□,臺基三重,以漢白玉石護欄圍繞。殿前月臺寬闊,臺前踏道三出,左右各一出。殿後臺基與中殿臺基相連,正中踏道三出。殿內楠木梁架,柱用沉香木包鑲,金磚墁地。每次大祭時皇帝在此祭祀先祖列帝。前殿左右兩廂配殿各十五間,黃琉璃筒瓦屋面,單檐歇山頂。東配殿祀配享王公,西配殿祀配享功臣。
  中殿九間,黃琉璃筒瓦屋面,單檐廡殿頂,施單抄雙下昂鬥□,須彌座白石臺基四周有漢白玉石護欄圍繞,左右踏道各一出。殿內供奉列聖、列後神龕。中殿左右配殿各五間,黃琉璃筒瓦屋面,單檐歇山頂,是存貯祭器的地方。
  後殿又稱祧廟,殿前有墻與中殿相隔另成一院。墻正中闢琉璃花門三道,左右旁門各一。後殿及臺基等形製與中殿皆同,殿前月臺正中踏道三出,左右各一出。殿後圍墻正中闢琉璃花門三道。後殿是供奉皇帝遠祖神主的地方。清代在殿內置肇祖、興祖、景祖、顯祖四神位。
  太廟西側午門前有闕左門,端門北有廟右門,南有太廟街門,三門均西嚮,是皇帝由紫禁城前往太廟時出入的大門。後為行走方便,又在闕左門東不遠處闢太廟西北門。天安門東側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正門,則是太廟改為公園時為遊人新闢的大門。
  太廟建築雖經多次修葺,但大部仍為明代所建,是一組珍貴的歷史建築遺産。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太廟的主要建築安裝了雀網,製定了保護措施。但因遊覽、使用的需要,中殿、後殿後檐都開闢後窗,廟內還增建了許多新建築,破壞了原有的部分佈局和景觀。
  (吳元真)
英文解釋
  1. n.:  Royal Ancestral Temple,  the ancestral shrine of an emperor
近義詞
太廟社區
太廟
相關詞
瀋陽瀋陽故宮盛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