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歷史 : 百科書名 : 軍事 : 影視歌麯 > 太平洋戰爭
目錄
太平洋戰爭
作者: 陳靖仇 Chen Jingchou
  地中海時代隨着美洲的發現而結束了;大西洋時代正處於開發的頂峰,勢必很快就要耗盡它所控製的資源;唯有太平洋時代,這個註定成為二者之中最偉大的時代,僅僅初露曙光。 ——西奧多·羅斯福總統,一九○三年
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概述
  太平洋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主戰場之一,是民主力量與法西斯勢力在全球最廣阔海域的大衝撞,其驚天動地的氣勢堪稱戰爭史上的絶筆。參戰國傢多達三十七個,涉及人口超過十五億,交戰雙方動員兵力在六千萬以上,歷時三年零幾個月,傷亡和損失難以統計。
參戰國
  參與太平洋戰爭的同盟國包括美國、中國、英國、英屬印度帝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加拿大、荷蘭流亡政府、自由法國和蘇聯。至於軸心國則主要是日本和其建立的傀儡政權,包括滿洲國、汪精衛政權,以及泰國。另外,日本在其殖民地(如韓國、臺灣)徵召了不少兵力,在中國也有很多親日派參與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帝國主義為了爭奪遠東殖民地,獨霸亞洲,發動太平洋戰爭。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空軍突然襲擊珍珠港,美國太平洋艦隊遭受重大損失。8日,美、英對日本宣戰,11日,德、意對美宣戰,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帝國主義在不到半年內,侵占了香港、馬來西亞、菲律賓、關島、新加坡、緬甸、印度尼西亞等地,處於暫時的軍事優勢。在日軍占領地區中,人民群衆發動了民族解放戰爭,打擊日本侵略者。1942年6月,美國在中途島海戰獲勝,取得海上主動權。美軍經過三年苦戰,奪回太平洋上日軍占領各島。1944年,中國共産黨領導的抗日部隊開始局部反攻,1945年8月,蘇聯出兵嚮中國東北出兵,中國軍隊全面反攻。8月6日和9日,美國對日本廣島和長崎各投了一顆原子彈。8月15日日本法西斯宣佈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本簽署了無條件投降書,太平洋戰爭結束。
  太平洋戰爭形勢圖
詳細太平洋戰爭 Pacific War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法西斯發動的侵略戰爭。這場戰爭以日本為一方,以美國、英國、荷蘭、澳大利亞、新西蘭以及亞洲和太平洋地區反法西斯聯盟各國為一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要組成部分。
  歷史背景
  1938年日本侵略中國的戰爭進入相持階段,與此同時,日本與美國爭奪亞洲及太平洋的鬥爭日趨表面化。為了獨霸東亞、爭霸世界,日本統治集團早就確定了南北並進的國策方針。1940年,德國侵占西歐 。在遠東,英 、法、荷的力量薄弱;美國又忙於支援抗德戰爭,無力東顧。日本軍國主義認為,這是南進的好機會。同年,近衛內閣拋出大東亞共榮圈計劃,妄圖建立一個包括中國、朝鮮以及東亞全區,進而包括大洋洲在內的日本殖民大帝國 。1940年9月,《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在柏林簽字 。1941年4月日美談判開始前後,日本陸續占領整個印度支那,使之成為戰略物資供應基地和南 進 跳 ,這進一步加劇了美日間的矛盾。1941年10月18日 ,主戰派東條英機內閣成立。12月1日御前會議决定嚮美、英 、荷開戰 。8日凌晨(日本時間8日3時20分,夏威夷時間7日7時50分),日軍在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指揮下,偷襲美國在太平洋最大的海空軍基地棗夏威夷群島的珍珠港。同日,美、英對日宣戰,太平洋戰爭爆發。
  戰爭經過
   1941年12月8日黎明,日本出動飛機約360架、軍艦55艘,由南雲忠一率領,連續兩次猛襲珍珠港的美國軍艦和機場,擊沉、擊傷軍艦19艘 ,其中有戰列艦8艘 ,擊毀、擊傷飛機260餘架 。美軍猝不及防 ,太平洋艦隊主力幾乎全被摧毀,死傷3000多人。同時,由寺內壽一指揮的日本南方軍40餘萬人,分兵數路進攻香港、馬來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和緬甸。日軍還嚮盟國在太平洋中部和南部的一些戰略島嶼,如關島、威剋島、俾斯麥群島、新不列顛島等地進攻,達到了建立空軍前進基地的目的。
  1942年5~6月 ,日本為了切斷美國和澳大利亞的聯繫,相繼進攻所羅門群島和東部新幾內亞以及中途島。在珊瑚海海戰(5月7~8日) 、中途島海戰(6月4~5日)中 ,日方損失慘重。同年8月7日,美軍開始局部反攻,在所羅門群島的瓜達爾卡納爾島登陸,展開了長期的爭奪戰。因美方掌握了製空和製海權,日軍連受重創,死亡2.46萬人,損失艦艇30餘艘 、飛機300架 。殘兵被迫於1943年2月從該島撤走。瓜島戰役之後,戰況較為沉寂,美軍在太平洋衹展開了有限的進攻(如1943年5月奪回阿留申群島中的阿圖島) ;日軍雖進行反撲 ,但徒勞無功。同年4月,日本海軍主帥山本五十六被美機伏擊斃命。1943年11月盟軍開始大反攻,分別由C.W.尼米茲和D.麥剋阿瑟指揮,從中太平洋和西南太平洋嚮日占領區進攻。1944年春夏間,美國先後奪取由日本委任統治的馬紹爾、加羅林和馬裏亞納3群島 。10月爆發萊特灣海戰 ,日本海空軍力喪失殆盡。1945年1月美軍在呂宋島登陸,3月占領馬尼拉。同年3~6月,美軍占領硫黃島和衝繩,迫近日本本土 。5月 ,德國無條件投降。為了保住本土和朝鮮,日本進行了空前的戰爭大動員,叫嚷“本土决戰”。7月26日中美英三國政府首腦發表《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無條件投降 。日本拒絶接受 。8月6日和9日美國把僅有的兩顆原子彈投在廣島和長崎,造成居民大量傷亡。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出動157萬大軍、3400多架飛機、5500多輛坦剋 ,分兵三路嚮中國東北挺進。9日蘇軍對日本關東軍發起總攻擊。同時進軍庫頁島南部和千島群島。10日蒙古人民共和國對日宣戰。與此同時,中國共産黨領導下的八路軍、新四軍以及其它抗日武裝力量,嚮日軍展開了全面反攻。由於勢窮力竭,日本被迫於8月15日宣佈投降 。9月2日在美國軍艦密蘇裏號上舉行簽降儀式。反法西斯聯盟各國取得了太平洋戰爭的最後勝利。
太平洋戰爭重要戰鬥—偷襲珍珠港
  偷襲珍珠港是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帝國海軍的航空母艦艦載飛機和微型潛艇突然襲擊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在夏威夷基地珍珠港以及美國陸軍和海軍在歐鬍島上的飛機場的事件。太平洋戰爭由此爆發。這次襲擊最終將美國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它是繼19世紀中墨西哥戰爭後第一次另一個國傢對美國領土的攻擊。這個事件也被稱為珍珠港事件或奇襲珍珠港。
  背景
   日本從1941年中開始嚮東南亞的發展引起了這個地區主要強國的不安,十年來這些國傢對日本的對外擴張的不滿頂多局限於遞交外交抗議書,但1941年7月美國、英國和荷蘭殖民政府對日本宣佈禁止嚮日本運輸戰略物資,尤其是鋼和石油。這一步對日本的經濟和軍事都有威脅,其目的是迫使日本限製它在東南亞的活動,回到談判桌邊。美國總統富蘭剋林·羅斯福下令讓艦隊駐紮在珍珠港(由於它離日本比美國西海岸要近得多,因此它對日本是一個直接威脅)也是這個目的。羅斯福認為這個决定是如此重要,以至於當理查遜上將對這個决定提出抗議時,他將理查遜解職。但美國和其它國傢的反應似乎衹是加強了日本軍方的决定,占領和利用這個地區。日本的石油産量很小,而提煉的石油的儲藏更少,因此禁運對日本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
  日本政府决定占據東南亞的資源作為對禁運的回答。他們不能假設,假如他們開始行動了,美國會在一旁袖手旁觀。這是山本五十六考慮事前消滅美國在太平洋的力量的原因。日本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襲擊珍珠港的海軍基地的計劃是實現這個戰略目的中的一個戰術步驟。日本資料顯示山本於1941年初開始考慮襲擊珍珠港。數月後,在做了一些預先考察後,他被批準開始準備這個行動。日本海軍內部有強烈的反對這樣一個行動的力量。山本威脅,假如這個行動被中止的話,他將引退。1941年夏,在一次由日本天皇親自出席的帝國會議上,這個行動正式被批準。11月,在另一次天皇親自出席的帝國會議上,出兵太平洋的决定被批準。在11月的會議上還决定,衹有在美國完全同意日本主要要求的的情況下纔放棄這次行動。
  襲擊珍珠港的目的是為了(至少暫時)消滅美國海軍在太平洋上的主力。襲擊珍珠港計劃的策劃者山本五十六本人認為一次成功的襲擊衹能帶來一年左右的戰略優勢。從1931年開始日本與中國交戰,此前日本占領了滿洲。從1941年1月日本開始計劃襲擊珍珠港以取得戰略優勢,經過一些海軍內部的討論和爭執後從年中開始日本海軍開始為這次行動進行嚴格的訓練。
  日本計劃的一部分是在襲擊前(而且必須在襲擊前)中止與美國的協商。到12月7日為止,日本駐華盛頓大使中的外交官一直在與美國外交部進行很廣泛的討論,包括美國對日本在1941年夏入侵東南亞的反應。襲擊前日本大使從日本外交部獲得了一封很長的電報,並受令在襲擊前(華盛頓時間下午一時)將它遞交國務卿科德爾·赫爾。但大使人員未能及時解碼和打印這篇很長的國書。最後這篇宣戰書在襲擊後纔遞交給美國。這個延遲增加了美國對這次襲擊的憤怒,它是羅斯福總統將這天稱為“一個無恥的日子”的主要原因。山本上將似乎同意這個觀點。在日美合拍的電影《虎!虎!虎!》中他被引用說:“我恐怕我們將一個沉睡的巨人喚醒了,現在他充滿了憤怒。”(這句話山本本人可能從未說過,即使如此他似乎的確如此感覺)。 日本修建的太平洋戰爭紀念碑
  實際上這篇國書在日本遞交美國前就已經被美國解碼了。喬治·卡特利特·馬歇爾在讀過這篇國書後立刻嚮夏威夷發送了一張緊急警告,但由於美軍內部傳送係統的混亂這篇電報不得不通過民用電信局來傳達。在路上它失去了它的“緊急”標志。襲擊數小時後一個年輕的日裔美國郵遞員將這張電報送到美軍司令部。
  事件過程
   11月26日,日本海軍一支由六艘航空母艦為主力的艦隊在海軍中將南雲忠一的指揮下離開日本開往珍珠港。途中艦隊保持徹底的無綫電靜默。除這六艘航空母艦外日本艦隊還包括兩艘戰列艦、三艘巡洋艦、九艘驅逐艦和三艘潛艇。此外還有八艘油輪和兩艘驅逐艦衹開到北太平洋等候。
  12月8日早晨,該艦隊的飛機轟炸了歐鬍島上所有的美軍機場和許多在珍珠港內停泊的艦艇,包括那裏的戰列艦。地面上幾乎所有飛機被摧毀,衹有少數飛機得以起飛和還擊。 12艘戰列艦和其它艦船被擊沉或損壞。 188架飛機被摧毀,155架飛機被破壞,2403名美國人喪亡。僅亞利桑那號戰列艦爆炸沉沒時就有上千人死亡。
  這次戰鬥的第一炮和第一個犧牲者是美國一條驅逐艦對日本的一艘微型潛艇的攻擊。那艘微型潛艇被擊沉。日本一共出動了五艘微型潛艇,它們打算在空襲開始後對美國船衹施放魚雷,五艘船後來都被沉,其中衹有四艘後來被找到。這五艘船上的十名水手中衹有一人幸存,酒捲和男被俘,他是美國在二戰中的第一個俘虜。
  日本參加這次襲擊的航空母艦是赤城號(旗艦)、加賀號、蒼竜號、飛竜號、翔鶴號和瑞鶴號。這六艘航空母艦一共可以裝載441架飛機,其中包括戰鬥機、魚雷轟炸機、俯衝轟炸機和水平轟炸機,其中55架被毀。這些飛機分兩波攻擊。南雲中將决定放棄第三波攻擊而將主力撤回。
  根據當事人報導和後來美國和日本軍方發表的軍事文件襲擊珍珠港的過程如下:
  3:42:一美國掃雷艇在檀香山港前發現一個潛望鏡。
  6:00:距珍珠港370海裏的航空母艦企業號從370海裏外派出18架偵察機飛往珍珠港。
  6:10:南雲中將得到攻擊的命令後下令第一波起飛。日本艦隊此時位於歐鬍島北220海裏。
  6:20:第一波的183架轟炸機和戰鬥機起飛飛嚮珍珠港。
  6:30:一艘美國供給船在珍珠港外發現一艘潛艇。這個發現被傳遞給一艘美國沃德號驅逐艦,一架偵查機被遣往當地。
  6:45:沃德號驅逐艦嚮潛艇發動攻擊。潛艇被擊沉。
  6:53:沃德號驅逐艦報告攻擊潛艇。
  7:02:位於歐鬍島北部的一個雷達站在島被132海裏處發現不明飛機。
  7:10:雷達站嚮空防司令部報告發現不明飛機的消息。
  7:15:攻擊潛艇的報告到達美軍司令部。與此同時167架第二波日本飛機起飛。
  7:20:美軍空防司令部認為不明飛機是從大陸來的B-17轟炸機,他下令雷達站關閉。
  7:40:第一波到達歐鬍島北岸。
  7:49:第一波指揮官下達攻擊令。
  7:53:第一波指揮官嚮南雲發送“虎!虎!虎!”的消息報告偷襲成功。
  7:55—8:25:由魚雷轟炸機和俯衝轟炸機進行的第一波攻擊。
  7:58:美國海軍嚮所有船衹發出警告:“珍珠港受空襲,這不是演習!”
  8:00:從美國大陸來的B-17轟炸機和從企業號起飛的偵察機同時到達珍珠港,但他們毫無準備,因此無法插手。
  8:02:內華達號戰列艦開始對從右舷攻擊的飛機開火。兩架飛機被擊落。內華達號在尾部受一條魚雷。內華達號是唯一試圖逃出珍珠港的戰列艦,但它多次中彈後不得不在沙灘上擱淺以防止船沉沒。
  8:08:KGMB電臺中止其節目號召所有軍人回到他們的崗位上去。
  8:10:亞利桑那號戰列艦前部彈藥庫中彈爆炸,亞利桑那號在9分鐘內沉沒,80%船員陣亡。
  8:12:夏威夷最高指揮官沃爾特·肖特嚮整個太平洋艦隊和華盛頓報告:“與日本的戰鬥由一次嚮珍珠港的襲擊開始。”
  8:17:美國驅逐艦海爾姆號是第一艘開始對珍珠港內潛艇攻擊的美國船衹。
  8:26:檀香山的救火隊報告三人死亡和六人受傷(可能是被防空炮的子彈擊中)。
  8:39:一架水上飛機在港內發現一艘潛艇和對它開火。
  8:40—9:15:轟炸機的攻擊。
  8:40:一艘美國驅逐艦與一艘日本潛艇相撞並開始投深水炸彈。潛艇受傷後上浮。一個地方電臺報導日本空襲。
  8:50:第二波攻擊指揮官下攻擊令。
  8:54:第二波攻擊開始。 54架轟炸機和78架俯衝轟炸機進行攻擊,36架戰鬥機保護製空權。
  9:00:一艘荷蘭的遠洋輪是第一個參加戰爭的同盟者。
  9:15—9:45:俯衝轟炸機進攻。
  9:30:港外和島北的船衹受到攻擊。
  從9:45開始:進攻減弱。
  10:00:第一波飛機回到停在島北180海裏的艦隊。
  11:15:夏威夷總督在電臺中宣佈整個夏威夷領地進入戒嚴狀態。
  11:46:有人報告日軍在歐鬍島登陸。
  12:10:美國偵察機飛嚮島北但未能發現任何敵機或敵艦。
  12:40:夏威夷總督和美國總統同意在夏威夷引入戰時法並建立軍政府統治。
  13:00:日軍飛行隊隊長與南雲中將討論進行第三波攻擊的可能性。
  13:30:南雲下令返航。
  16:25:夏威夷總督簽署戰時法。
  太平洋戰爭全局 直接結果
   就其戰略目的而言,對珍珠港的襲擊從短期和中期的角度來看是一次輝煌的勝利,它的結果遠遠超過了它的計劃者最遠的設想,在整個戰爭史上,這樣的成果也是很罕見的。在此後的六個月中,美國海軍在太平洋戰場上無足輕重。沒有美國太平洋艦隊的威脅,日本對其它列強在東南亞的力量可以徹底忽略,此後它占領了整個東南亞、太平洋西南部,它的勢力一直擴張到印度洋。
  長期影響
   從長期的角度來看珍珠港對日本來說是一個徹底的災難。事實上,計劃珍珠港的山本上將本人預言即使對美國海軍的襲擊成功,它不會,也不能贏得一場對美國的戰爭,因為美國的生産力實在太高了。美國海軍主力艦四艘被擊沉,三艘受傷。日本的主目標之一是美國的三艘航空母艦,但當時沒有一艘在港內:企業號正在返回珍珠港的路上,列剋星頓號數日前剛剛開出,薩拉托加號正在聖地亞哥維修。世界各地的海軍和其他觀察傢都認為,將美國大多數戰列艦創傷擊沉是這個戰役的最大的成果。沒有了這些戰列艦,美國海軍衹有依靠它的航空母艦和潛艇,實際上當時美國海軍衹有這些艦船了,而這些艦船也是抵抗和後來反擊日本的主要力量。後來證明將戰列艦摧毀的作用遠比預想的要小得多。
  最重要的可能是珍珠港事件立刻將一個本來意見不齊的國傢動員起來了。它將美國團结起來,一起要戰勝日本,它可能也是後來盟軍要求無條件投降的原因。有些歷史學家認為,不論當時日本衹是擊中了修理蓬還是擊中了航空母艦,對珍珠港的襲擊本身就已經决定了日本戰敗的命運。
  歷史意義
   這場戰役是有歷史决定性意義的。由於日本未能擊沉美國的航空母艦,它衹有一個小的軍事作用。但即使日本擊沉了美國的航空母艦,從長遠角度上來看它還是不能幫助日本。這次襲擊徹底地將美國和它雄厚的工業和服務經濟捲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導致了軸心國在全世界的覆滅。此後盟軍的勝利和美國在國際政治上的支配性地位都是由此及彼的。
  從軍事史的角度來看,對珍珠港的襲擊標志着航空母艦取代戰列艦成為海軍主力的轉折點。但世界海軍強國對這一點一直到後來珊瑚島海戰和中途島戰役後纔明白過來。
相關戰役
  珊瑚海之戰 1942年5月4-8日
  美方“列剋星頓”號航空母艦被擊沉,“約剋城”號受到破壞。
  日方小型航空母艦“祥鳳”號被擊沉,大型航空母艦“翔鶴”號遭重創。同時,這兩艘航空母艦上的艦載機幾乎全部損失,許多技術嫻熟的日本飛行員也被擊斃。日本“瑞鶴”號航空母艦上的飛機也失去了戰鬥力。
  杜立特空襲 1942年4月18日
  杜立特爾中校率領16個B—25轟炸機的機組人員從海軍的航空母艦大黃蜂號上起飛,成功轟炸了東京。這次空襲給日本造成的物質損失微不足道,但在心理上極大震撼了日本朝野,直接導致了後來的中途島戰役。
  中途島戰役 1942年6月3—6日
  美國方面損失了一艘航空母艦,一艘驅逐艦,307名官兵和147架飛機。
  日本方面付出了慘重的代價:4艘航空母艦和1艘巡洋艦被炸沉,損失飛機322架,其中283架飛機是隨母艦沉沒;陣亡官兵3507人,包括幾百名經驗豐富,身經百戰的飛行和機務人員。聯合艦隊從此一厥不振,再也無力發動大規模的海空作戰。中途島戰役是太平洋戰爭的轉折點,對整個戰爭有着决定性影響。
  瓜達卡納爾戰役 1942年8月到1943年2 月
  太平洋戰爭的分水嶺。日美雙方在六個月的時間裏進行過大小海戰三十餘次,其中較大規模的海戰就有六次。
  美軍共陣亡約5000人,傷6700人,損失軍艦24艘,運輸船3艘,飛機約250架。
  日軍共有約5萬人喪生,損失軍艦24艘,運輸船16艘,飛機892架。
  伏擊山本五十六 1943年4月18日 日本聯合艦隊司令官山本五十六被設伏的美軍飛機擊斃。
  馬紹爾群島戰役
  美軍陣亡和失蹤人數為568人,負傷2108人。斃傷日軍約1.1萬,俘虜329人。
  激戰南太平洋 1943年2月到1944年3月
  美軍在一年多的激戰中,先後組織實施了十餘次登陸作戰。
  美軍總共損失輕巡洋艦1艘、驅逐艦5艘、魚雷艇供應艦1艘、運輸船5艘、魚雷艇8艘,飛機約200架,陣亡約2000人,傷3000人。
  日軍損失2艘巡洋艦、26艘驅逐艦及大小運輸船衹數十艘被擊沉,飛機損失約1300架,陣亡官兵總數在2.5萬人以上。
  馬裏亞納群島戰役 1944年6月至7月
  美軍傷亡2.2萬人。
  日軍傷亡約6.5萬人,損失了三艘航母,其中兩艘還是三萬噸的大型航母,最沉重的打擊是日軍投入作戰的岸基航空兵幾乎全部損失,艦載航空兵損失超過92%。
  萊特灣大海戰 1944年10月 世界戰爭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海戰。
  日軍損失航空母艦4艘、戰列艦3艘、巡洋艦9艘、驅逐艦8艘、潛艇7艘、損失飛機500架,另有3艘巡洋艦受重傷,傷亡約1萬人。
  美軍損失航空母艦3艘、驅逐艦3艘、護衛艦1艘,損失飛機100餘架,傷亡2800餘人,另有6艘航空母艦,1艘巡洋艦、4艘驅逐艦負傷。
  日本海軍則遭到毀滅性打擊,不再對美國海軍構成重大威脅。
  硫磺島戰役 1945年2月19日至3月26日
  日軍守備部隊陣亡22305人,被俘1083人,共計23388人。日軍其他損失為飛機90餘架,潛艇三艘。
  美軍陣亡6821人(其中陸戰隊陣亡5324人),傷21865人,傷亡共計28686人。美日雙方傷亡比為1.23 :1。
  美軍在硫磺島的慘重傷亡,也使美軍的高層意識到如果進攻日本本土,一定會遇到比在硫磺島更頑強的抵抗,美軍的傷亡將會更慘重,因此,日後美國對日本使用原子彈,很大程度上是出於擔心在日本本土登陸將會遭到硫磺島那樣的巨大傷亡。
  衝繩戰役 1945年3月至6月
  美軍傷亡7.5萬人,損失飛機763架,艦艇404艘,坦剋372輛;
  日軍傷亡11萬人,被俘9000人,損失飛機7830架,艦艇20艘。此外,島上平民死亡超過10萬人。該戰役被丘吉爾稱為“戰爭史中最激烈最著名的戰役之一”。
南美太平洋戰爭
  太平洋戰爭(1879-1884),War of the Pacific,智利與秘魯、玻利維亞的戰爭
  War of the Pacific in Southern America
  智利同玻利維亞、秘魯爭奪南太平洋沿岸阿塔卡馬荒漠硝石産地的戰爭。阿塔卡馬荒漠位於玻利維亞、智利和秘魯的交界處,在西班牙殖民統治時期從未明確劃定歸屬。三國獨立後,玻利維亞據有阿塔卡馬荒漠中部安托法加斯塔地區,秘魯占有荒漠北部塔拉帕卡地區,智利則取得荒漠南部地區。三國均認為對荒漠地區擁有主權。由於在阿塔卡馬荒漠中部和北部發現豐富的硝石礦藏,三國爭執更加尖銳。1866年,智利與玻利維亞簽訂邊界條約,規定以南緯24°綫為兩國邊界,南緯23°綫與25°綫之間一切礦産品和輸出産品的關稅,由兩國平分。同年,智利和英國合資經營的硝石公司同玻利維亞簽訂合同,取得在安托法加斯塔地區的開採權。1874年玻智兩國簽訂新約,規定智利政府放棄南緯24°綫以北地區的全部權利,玻利維亞同意在25年內對智利公司不提高現行稅率。1878年,玻利維亞决定對智利公司增加稅額。智利公司根據1874年條約拒絶交納。玻利維亞决定沒收其全部資産並公開拍賣。1879年2月14日,智利在英國資本傢的支持下,出兵占領玻利維亞領土安托法加斯塔,南美太平洋戰爭爆發。秘魯因曾與玻利維亞簽訂一項秘密同盟條約,不久也捲入衝突。同年4月5日智利正式嚮玻、秘兩國宣戰。智利擁有一支兩倍於秘玻聯合艦隊的海軍,在梅希約內斯附近海戰中獲勝,取得了海上控製權。11月初,智利軍隊在秘魯皮薩瓜登陸,全殲當地守軍,迅速占領了塔拉帕卡省全境。1880年初,智利軍隊在秘魯伊洛和帕科查港登陸,占領莫剋瓜,通過荒漠地帶,在塔剋納和阿裏卡兩次戰役中打敗了玻秘聯軍。至此,智利軍隊已占領了玻秘兩國太平洋沿岸全部硝石産地。玻利維亞失去了繼續進行戰爭的能力,並實際上退出了戰爭。1881年1月17日智利軍隊攻占秘魯首都利馬。1883年10月20日,秘魯與智利在利馬北部安孔城簽訂條約,結束了太平洋戰爭。根據安孔條約,秘魯將塔拉帕卡省割讓給智利,並將塔剋納和阿裏卡兩地區交給智利管轄10年。玻利維亞則先後於1884年和1904年與智利簽訂瓦爾帕萊索協定和“和平友好條約”。玻利維亞喪失了安第斯山脈與太平洋沿岸之間的全部領土,變成了一個沒有出海口的內陸國,嚴重地影響了其經濟的發展。
同名遊戲
  中文名稱: 太平洋戰爭
  英文名稱: War in the Pacific
  遊戲類型: RTS 即時戰略遊戲
  發行時間: 2004年6月22日
  製作發行: Matrix Games
  地區: 美國
  語言: 簡體中文
  簡介: 由Matrix Games 負責發行的(War in the Pacific: Struggle Against Japan 1941-45)是一款回合製策略遊戲,遊戲以《非凡的勇敢》引擎為基礎(Uncommon Valor,由Matrix Game和2by3 Game兩傢公司聯合製作的戰略模擬類遊戲,專註於南太平洋戰場)。
  這款遊戲涉及範圍巨大,包括了成千上萬的艦船和飛機,它們都是以真實原型的比率設計的,遊戲的一個回合包括7個階段,玩傢可以選擇繼續戰鬥或隨時停止.
百科大全
  太平洋戰爭(1879~1883)
  Pacific, War of the, 1879-1883
  傢。此後,玻利維亞因領土和出海口問題與
  智利長期不和。
  (都名瑋)
  TQIPingyang ZhQnZheng
  太平洋戰爭(1879一1883)(paeifie,
  war。f山e,1879一1853)智利為爭奪盛
  産硝石的太平洋沿岸地區同玻利維亞、秘
  魯進行的戰爭。智利與玻利維亞、秘魯長期
  存在邊界之爭,三國均宣稱對阿塔卡馬沙
  漠(智、玻、秘分別領有南、中、北部)擁
  有主權。19世紀60年代,阿塔卡馬沙漠中
  部和北部地區發現硝石後,大批智利人移
  居開採。1878年,玻利維亞政府沒收智利
  人的硝石公司,引起智利不滿。1879年2-
  3月,智利軍隊強占玻領土安托法加斯塔,
  並推進至秘魯邊境。4月5日,智利正式嚮
  玻利維亞及其盟國秘魯宣戰。智利動員軍
  隊13萬人,玻利維亞和秘魯軍隊各為8 000
  人。5一9月,M.格勞率秘魯鐵甲艦“瓦斯
  卡爾”號多次擊退智利海軍的進攻。10月
  8日,“瓦斯卡爾”號被擊沉,智利海軍掌
  握製海權。n月,智利遠征軍1萬人在皮薩
  瓜登陸,經聖弗朗西斯科之戰和塔拉帕卡
  之戰占領秘魯塔拉帕卡省。1880年3月,M.
  巴剋達諾指揮智軍1.2萬人在阿裏卡附近登
  陸後嚮內地推進,擊敗由玻總統N.坎佩羅
  指揮的玻秘聯軍;5月在塔剋納之戰中以損
  失2 000人的代價殲敵近3 000人,突破聯
  軍防綫,6月7日攻占阿裏卡。11月,巴剋
  達諾率軍2.65萬人在皮斯科登陸,沿海岸
  嚮秘首都利馬進逼。1881年1月13日和巧
  日,智軍連續突破秘軍兩道防綫,17日攻
  占利馬。此後,秘軍轉人遊擊戰。1883年,
  智軍連挫秘軍,迫使秘魯議和。同年10月,
  雙方簽訂《安孔和約》,秘魯將塔拉帕卡省
  割讓給智利;塔剋納和阿裏卡由智利管轄
  10年,管轄期滿後由當地居民投票决定其
  歸屬。1884年4月,玻利維亞與智利簽訂
  《瓦爾帕萊索和約》,將安托法加斯塔省劃
  歸智利,從而喪失了出海口,成為內陸國
百科大全
太平洋战争 百科大全
  太平洋戰爭(1941~1945)
  Pacific, War of the, 1941-1945
  1 116 Tai太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鬢黔
  美軍航空母艦編隊開赴戰場美軍巡洋艦艦炮對吉爾伯特群島實施火力突擊
  陸軍在海空力量支援下,迅速嚮南推進,10至此,日軍在半年內侵占馬來亞、菲與此同時,西南太平洋盟軍在巴布亞半島
  日開始在呂宋島登陸,迫使美菲軍退守巴律賓、荷屬東印度、香港、緬甸及西太平洋戰役中經半年苦戰,徹底粉碎日軍占領莫
  丹半島和科雷希多島。1942年1月2日,日部分島嶼,達到戰爭預期目的。美英由於缺爾茲比港的企圖。美國海、空力量取得决定
  軍占領馬尼拉,4一5月間先後占領菲律賓乏戰爭準備,並執行“先歐後亞”戰略方性優勢,開始由守勢轉為攻勢。太平洋戰場
  諸島嶼(見菲律賓戰役)。在馬來半島登陸針,在太平洋戰場主要進行防禦和牽製,陸的戰略態勢出現根本轉折。
  的日軍沿半島南下,2月15日占領新加坡,軍兵力僅30餘萬人(主要由當地人組成),第三階段,盟軍發起戰略反攻與進攻
  駐遠東英軍投降(見馬來亞戰役)。與此同戰鬥力較差,武器裝備落後,且缺乏統一指並取得最後勝利(1943.5一1945.9) 1943
  時,口軍占領荷屬東印度大部島嶼,並於3揮,故無力阻擋日軍攻勢,損失慘重。1942年,在蘇德和西綫戰場,蘇軍轉人戰略反
  月1日在爪哇島登陸,5日占領巴達維亞年3一4月,美國建立太平洋和西南太平洋攻,盟軍在北非取得徹底勝利並進軍意大
  (今雅加達),8日占領灑水(蘇臘巴亞)。9兩個戰區司令部(總司令分別為C.W.尼米利,迫使意退出軸心國集團並對德宣戰。在
  日,荷軍投降(見爪哇戰役)。其間,日軍還茲和D.麥剋阿瑟),隨後開始增加兵力,穩太平洋戰場,日本兵力分散,補給睏難,戰
  先後.片領香港、婆羅洲、俘斯麥群.鳥、新愛固防綫。4月18日,美艦載機首次空襲東爭經濟面臨崩潰,軍事工業特別是飛機生
  爾蘭群島、新不列顛群島、中所羅門群島大京,在政治上、心理上給日本以沉重打擊。産能力與美國差距增大,處於被動挨打境
  部及新幾內亞島部分地區。在中太平洋,日在5月4~8日的珊瑚海海戰中,日美兩國地。日軍的作戰指導方針是:抓住時機,迅
  軍於1941年12月10日占領關島,接着占航母編隊首次交戰,日本海軍首次受挫,被速加強兵力特別是航空兵力,在1944年年
  領吉爾伯特群島的馬金環礁和塔拉瓦環礁,迫中止進攻莫爾茲比港和切斷美、澳之間中前建立“絶對防禦圈”,以抗擊美英的反
  23日占領威剋島。為建立“大東亞共榮圈”海上交通綫的企圖。攻,同時在國內建立决戰體製;繼續對中國
  的大陸屏障,切斷美英援華陸上交通綫,迫第二階段,雙方攻防態勢出現轉折施加壓力,相機解决中國問題,並防止美軍
  使中國屈服,日軍於同年l月4日發動緬句(1942石一1943.5)日本在戰爭初期得手後,從中國大陸對日本進行空襲和海上封鎖。
  戰役,31日占領毛淡棉,3月8日攻陷仰光。製定了新的作戰指導方針:在對中國繼續瓜島爭奪戰結束後,美軍展開目的有限的
  根據《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中國組施加壓力的同時,將侵華日軍逐漸調往太局部反攻。在北
百科辭典
  Taipingyang Zhanzheng
  太平洋戰爭
  Pacific War
    第二次世界大戰 期間日本法西斯發動的侵略戰爭,這場戰爭以日本為一方,以美國、英國、荷蘭、澳大利亞、新西蘭以及亞洲和太平洋地區反法西斯聯盟各國為一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要組成部分。 (見彩圖太平洋戰爭)
    歷史背景 1938年日本侵略中國的戰爭進入相持階段,日本軍國主義者在中國戰場已走投無路。由於經濟危機的打擊以及長期侵略戰爭的龐大軍費開支,日本在經濟上也陷於睏境。與此同時,日本和美國爭奪亞洲及太平洋霸權的鬥爭日趨表面化。為了實現獨霸東亞、爭霸世界的野心,日本統治集團早在1936年就確定了南北並進的國策方針。但嚮蘇聯兩次軍事挑釁(1938年的張鼓峰事件和1939年的諾蒙坎事件)均遭失敗,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簽訂(1939年 8月)對其北進政策也是一個嚴重打擊。於是,日本暫停北進計劃,並於1941年 4月與蘇聯訂立蘇日中立條約。為了在長期侵華戰爭中尋找出路,切斷中國外援物資的運輸綫;同時為了奪取東南亞的豐富石油資源和其他戰略物資,日本軍國主義者急於南進。1940年,歐洲戰場形勢發生重大變化,德國侵占西歐,荷蘭、法國相繼投降。在遠東,英、法、荷的力量薄弱;美國又忙於支援西歐盟國的抗德戰爭,無力東顧。日本軍國主義認為,這是南進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同年,近衛內閣拋出“大東亞共榮圈”計劃,妄圖建立一個包括中國、朝鮮以及東亞全區,進而包括大洋洲在內的日本殖民大帝國。1940年 9月,《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在柏林簽字。1941年 4月日美談判開始前後,日本陸續占領整個印度支那,使之成為戰略物資供應基地和南進跳板,這進一步加劇了美日間的矛盾。1941年6 月德國進攻蘇聯。面對新的形勢,日本統治集團决定在準備對蘇戰爭的同時,同美、英一戰。10月18日,主戰派東條英機內閣成立。12月 1日御前會議决定嚮美、英、荷開戰。 8日凌晨(日本時間8日3時20分,夏威夷時間7日7時50分),日軍在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指揮下,偷襲美國在太平洋最大的海空軍基地-夏威夷群島的珍珠港。同日,美、英對日宣戰,太平洋戰爭爆發。(見彩圖被日機炸中的美國海軍“亞利桑那”號戰列艦(1941年12月8日))
     日軍偷襲珍珠港
    戰爭經過 1941年12月 8日黎明,日本出動飛機約360 架、軍艦55艘,由南雲忠一率領,連續兩次猛襲珍珠港的美國軍艦和機場,擊沉、擊傷軍艦19艘,其中有戰列艦8艘,擊毀、擊傷飛機200餘架。美軍猝不及防,太平洋艦隊主力幾乎全被摧毀,死傷3000多人。同時,由寺內壽一指揮的日本南方軍,分兵數路進攻香港、馬來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和緬甸。當時美國海軍在這一地區的實力比日本稍強,雙方陸空軍實力大致相當;但日軍的進攻很少遇到頑強抵抗,衹用 3個月時間就摧毀並占領了盟軍在上述地區除緬甸外的所有重要據點。日軍還嚮盟國在太平洋中部和南部的一些戰略島嶼,如關島、威剋島、俾斯麥群島,新不列顛島等地進攻,達到了建立空軍前進基地的目的。
    由於日本軍國主義發動的太平洋戰爭-即所謂“大東亞聖戰”,是非正義的野蠻的侵略戰爭,因而遭到國內外人民的強烈反對,加之日本資源貧乏,在科技和生産力等方面也比美英落後,經不起戰爭的消耗。因此,開戰不久雙方軍事實力對比就發生了不利於日本的變化,日軍由開戰初期的局部優勢逐漸轉為劣勢。
    1942年5~6月,日本為了切斷美國和澳大利亞的聯繫,相繼進攻所羅門群島和東部新幾內亞以及中途島。在珊瑚海海戰(5月7~8日)、中途島海戰(6月4~5日)中,日方損失慘重。同年8月7日,美軍開始局部反
詳細太平洋戰爭 Pacific War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法西斯發動的侵略戰爭。這場戰爭以日本為一方,以美國、英國、荷蘭、澳大利亞、新西蘭以及亞洲和太平洋地區反法西斯聯盟各國為一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背景
   太平洋戰爭的種子早在1898年就種下了。取得日清戰爭(中方稱中日甲午戰爭)勝利的日本在索要中國遼東未果的情況下,繼續大幅嚮周邊擴張,繼而影響到在太平洋地區已占有一席之地的俄、美、英、法、德等方的利益,英國從自身利益出發大力唆使日本對俄開戰,並最終擊敗俄國取得在中國東北的利益。而日本嚮太平洋地區擴張的腳步卻受到美國的限製,美國通過1898年的美西戰爭,占領了菲律賓,並吞併夏威夷王國,大大刺激了當時已經嚮夏威夷進行大量移民,並朝思暮想吞併夏威夷的日本。在此之後特別是日俄戰爭之後,日本海軍的發展一直就將美國作為假想敵。一戰結束後,日本占領了德國在太平洋地區的殖民地——加羅林群島一綫,與美國在太平洋地區的防禦圈已然相鄰。在對華態度上,日本一直夢想獨占中國,而美國則要求利益均沾。1937年日本發動侵華戰爭,並逐步擴大規模,嚴重威脅西方各國在中國的利益。與此同時,為了獨霸東亞、爭霸世界,日本統治集團早就確定了南北並進的國策方針。1940年,德國侵占西歐 。在遠東,英 、法、荷的力量薄弱;美國又忙於支援抗德戰爭,無力東顧。日本軍國主義認為,這是南進的好機會。同年,近衛內閣拋出大東亞共榮圈計劃,妄圖建立一個包括中國、朝鮮以及東亞全區,進而包括大洋洲在內的日本殖民大帝國 。1940年9月,《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在柏林簽字,嚴重刺激了當時已確定扶英抗德的美國。1941年4月日美談判開始前後,日本陸續占領整個印度支那,使之成為戰略物資供應基地和南進跳板,進一步加劇了美日間的矛盾,美英等國強烈要求日本從中國撤軍並停止擴張,並以限製廢鋼鐵和石油出口對日本進行要挾,迫使日本就範。1941年10月18日 ,主戰派東條英機內閣成立。12月1日御前會議决定嚮美、英 、荷開戰 。8日凌晨(日本時間8日3時20分,夏威夷時間7日7時50分),日軍在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指揮下,偷襲美國在太平洋最大的海空軍基地棗夏威夷群島的珍珠港。同日,美、英對日宣戰,太平洋戰爭爆發。戰爭初期(1941—1942)
   1941年12月8日黎明,日本出動飛機約360架、軍艦55艘,由南雲忠一率領,連續兩次猛襲珍珠港的美國軍艦和機場,擊沉、擊傷軍艦19艘 ,其中有戰列艦8艘 ,擊毀、擊傷飛機260餘架,美軍猝不及防,太平洋艦隊主力幾乎全被摧毀,死傷3000多人。同時,由寺內壽一指揮的日本南方軍40餘萬人,分兵數路進攻香港、馬來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和緬甸。
  12月7日,日軍在馬來半島北部哥打巴魯和泰南的北大年(Patani)和宋卡(Singora)登陸。
  12月25日,日軍占領香港,暴行持續了整整三天。
  與此同時,日本出動以航空母艦為核心的第一機動部隊嚮印度洋進軍,相繼擊沉了英國競技神號航空母艦、威爾士親王號戰列艦、反擊號戰列巡洋艦等一批英國艦艇,並空襲斯裏蘭卡,重創了英國遠東艦隊,使其勢力範圍縮小至印度洋西部地區。
  1942年2月15日,新加坡英軍司令帕西瓦爾簽訂投降書,新加坡棄守。1942年3月9日,印尼群島荷軍投降。1942年5月6日,美菲聯軍7萬餘人在巴丹投降,菲律賓淪陷。1942年5月8日,緬北重鎮密支那失守,中國遠征軍、英印軍全面撤退,緬甸落入日軍之手。中國與盟國的陸上交通被徹底切斷,衹能靠駝峰航綫空運獲得援助物資。
  日軍還嚮盟國在太平洋中部和南部的一些戰略島嶼,如關島、威剋島、俾斯麥群島、新不列顛島、巴布亞新幾內亞島等地進攻,達到了建立空軍前進基地的目的。
  1942年5~6月,日本為了切斷美國和澳大利亞的聯繫,相繼進攻所羅門群島和莫爾茲比港,日本海軍
  掩護陸軍行動,在珊瑚海海戰中,日海軍與美軍相遇,爆發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航母之間發生的海戰,海戰中日本損失一艘輕型航空母艦,另有兩艘航空母艦受到重創,而美國損失列剋星頓號航母,約剋城號受傷。日軍未能實現其戰略目標,嚮莫爾茲比港的進攻被遏製。
  在此之前,1942年4月,美軍大黃蜂號航空母艦在哈爾西海軍中將的指揮下,搭載16架B-25"米切爾"中型轟炸機轟炸日本東京、神戶等地,雖然造成的損失微乎其微,但刺激了日本神經。日本認為這些飛機來自中途島,因而匆忙間發起中途島戰役。而美國在此之間就破譯了日軍密碼,對日軍的下一步目標有了明確認識。在中途島海戰(6月5日—6日)中,日軍兵力分散,對美軍估計不足,且指揮混亂,被美軍突襲成功,五分鐘之內損失三艘精銳的航空母艦,元氣大傷,雖然剩下的“飛竜”號航母成功重創了美軍“約剋城”號航空母艦,但也被尾隨而來的航母艦載機擊沉。此役中,日軍第一機動艦隊的4艘航空母艦被擊沉,另有1艘重巡洋艦沉沒,可謂元氣大傷,同時還損失各種飛機300多架,100多名富有經驗的航空人員陣亡。中途島海戰也是太平洋戰爭的轉折點,由此開始,日本由戰略進攻轉入戰略相持。戰略相持(1942—1943)
   1942年8月7日,美軍開始局部反攻,在所羅門群島的瓜達爾卡納爾島登陸,展開了長期的爭奪戰。圍繞着瓜島的爭奪,日美雙方在六個月的時間裏進行過大小海戰三十餘次,其中較大規模的海戰就有六次,雙方損失的驅逐艦以上的作戰艦艇各24艘,美國海軍陣亡約3300人,傷約2500人;日本海軍的傷亡則高達2.5萬人。
  在瓜島的地面作戰中,美軍參戰兵力最多時達到6萬人,陣亡1592人,負傷4200餘人,日軍投入瓜島的陸軍兵力約3.6萬,戰鬥中陣亡約1.4萬人,因傷病致死或下落不明的有9000餘人,合計死亡近2.38萬人,還有1000餘人被俘。
  為爭奪瓜島製空權而進行的空戰中,美軍僅駐瓜島的“仙人掌航空隊”海軍陸戰隊航空兵先後就有六個戰鬥機中隊參戰,涌現出十大著名的王牌飛行員,尤其第121戰鬥機中隊的福斯上尉,在1942年8月至1943年1月間共擊落日機26架,獲得國會勳章。在六個月的空戰中,日機被擊落427架,美軍損失僅118架。加上被高射炮火擊落的,日軍共損失飛機892架,飛行員2362人。美軍共損失飛機約250架。
  在這場曠日持久的戰役中,美軍共陣亡約5000人,傷6700人,損失軍艦24艘,運輸船3艘,飛機約250架。日軍共有約5萬人喪生,損失軍艦24艘,運輸船16艘,飛機892架(也有資料說600架)。日軍不僅海軍、航空兵損失慘重,甚至開戰以來從未失利的陸軍,最精銳的第2師團等部也蒙受了巨大損失,特別是日軍的大型軍艦、飛機和技術熟練訓練有素的飛行員的損失,更是日軍所難以彌補的,戰役結束時日軍兵力上的優勢已蕩然無存,雙方的戰略態勢也隨之改變,——中途島海戰日軍的失敗是二戰中太平洋戰場的轉折,戰局開始嚮着不利於日本而有利於美國方面發展,日軍戰略主動權逐步喪失;而瓜島戰役,日軍不僅沒有實現重新奪回戰略主動的作戰企圖,反而其軍事實力進一步受到削弱,最終完全喪失了戰略主動權,陷入了被動的局面。從此後,日軍不得不從戰略進攻轉為戰略防禦,處處設防,步步被動,直至戰敗。而美國則通過瓜島戰役,逐步改善了不利的戰略態勢,贏得了動員人力、物力的時間,為太平洋戰場上即將開始的戰略進攻創造了有利條件。日軍殘部被迫於1943年2月從該島撤走。瓜島戰役之後,戰況較為沉寂,美軍在太平洋衹展開了有限的進攻(如1943年5月奪回阿留申群島中的阿圖島);日軍雖進行反撲,但徒勞無功。由於密碼被破譯,1943年年4月日本聯合艦隊司令官山本五十六在前往布幹維爾島前綫視察途中被美機伏擊斃命。戰略反攻(1943—1945)
   1943年6月,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正式下達攻取馬紹爾群島的指令。1943年11月22日至26日,中英美三國在開羅會商,並簽訂《開羅宣言》,確認聯合對日作戰,直到日本無條件投降。
  1943年10月,為配合中國戰場及太平洋地區的戰爭形勢,重新打開中印交通綫,中美聯合發動緬北滇西反攻戰役,到44年7月攻剋密支那為止,日軍被徹底趕出緬甸北部,戰役取得徹底勝利。這次勝利不僅打通了中國與盟國間的陸上交通綫,而且揭開了亞洲戰場盟軍嚮日軍反攻的序幕。
  1943年11月,美軍發起吉爾伯特群島戰役(代號“電流行動”)並最終占領塔拉瓦等島嶼,雖然損失較大,但美軍逐步取得了兩棲登陸經驗,並將其應用到後來舉行的各次戰役中。
  1944年1月至2月,美軍連續組織“燧發槍”和“法警”作戰,奪取了誇賈林、羅伊島—那慕爾島、埃尼威托剋諸環礁,為下一步攻馬裏亞納群島創造了條件,在作戰中,美軍與塔拉瓦戰役時相比,技戰術水平有了巨大飛躍,尤其參戰各軍兵種之間的配合協同,完美默契,堪稱經典。同時美軍總結出了著名的“蛙跳”戰術。
  1944年3月,美軍决定實施奪取馬裏亞納群島的作戰行動。美軍共投入包括航母15艘、護航航母14艘、戰列艦7艘、巡洋艦25艘、驅逐艦180艘、潛艇35艘在內的600餘艦艇,飛機2000架,地面部隊四個師又一個旅,15萬人。戰役密語代號“徵糧者”。6月15日,根據預定計劃,美軍在塞班島組織兩棲登陸作戰。與此同時,日本聯合艦隊出動以小澤治三郎海軍中將為首的艦隊應戰,共有9艘航母(共搭載艦載機439架)、5艘戰列艦、14艘巡洋艦和31艘驅逐艦。
  6月19日,雙方艦隊在馬裏亞納西部海域遭遇,爆發了激烈海戰(日方將此役稱為“馬裏亞納海戰”,美軍稱為“菲律賓海海戰”)。日軍投入了聯合艦隊的全部主力艦衹和大部分岸基航空兵,原想一舉扭轉戰局,不料又以慘敗而告終。美軍僅2艘航母、2艘戰列艦和1艘巡洋艦受輕傷,無一艘軍艦沉沒,艦載機損失117架。日軍被擊沉航母3艘、油船2艘,被擊傷航母3艘、戰列艦、巡洋艦和油船各1艘,艦載機損失404架,占全部艦載機的92%;岸基飛機損失247架,幾乎全軍覆沒;此外日軍出動的36艘潛艇也被擊沉20艘。雖然聯合艦隊僥幸逃脫了被殲滅的命運,但飛機和飛行員的損失,日軍在短時期裏是無法補充的,經此一戰,日軍可以說其海軍的核心力量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中太平洋上的製海權和製空權隨之徹底落入美軍之手,從此後,日軍艦隊失去了遠洋作戰的空中支援,使日軍在以後的戰爭中更為被動和睏難,而美軍取得了戰略主動和戰區製海權、製空權,能夠從容選擇下一個進攻的目標,獲得了更大的主動。
  在馬裏亞納群島歷時三個月的登陸作戰中,美軍先後攻占了塞班島、關島和提尼安島,並基本全殲了三個島的守備部隊約七萬餘人,導致日軍在太平洋上的戰略防禦態勢嚴重惡化,大本營規定的“絶對國防圈”由於核心地區的喪失而面臨崩潰,日本本土將遭到從馬裏亞納群島起飛的美軍B—29轟炸機的直接空襲,並使美軍獲得了在中太平洋上繼續進軍的前進基地。馬裏亞納群島的失陷,極大震撼了日本,加劇了其統治階層的內部矛盾,對發動戰爭的東條內閣不信任和反感情緒高漲,在國內的巨大壓力下,東條內閣於戰役進行中的下臺。
  6月16日,美軍B—29轟炸機從中國成都起飛轟炸日本九州,戰火直接燒到了日本本土,這樣的戰略轟炸一直持續到戰爭結束,日本主要城市除京都、奈良等外均被摧毀。日本城市居民中總計有850萬人逃往農村,工廠工人的缺勤率到1945年7月已達49%。日本的戰時經濟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煉油工業生産下降83%;飛機引擎生産下降了75%;飛機機體生産下降了60%;電子裝備生産下降了70%;600多傢主要軍事工廠不是炸毀就是遭到嚴重破壞。
  在緬甸戰場上,日軍大本營於1944年1月7日以“大陸指第1776號”的指令,下達了代號為“烏”號的英帕爾作戰計劃,企圖占領英帕爾和科希馬等要地,進而控製整個東印度地區。日軍擔任進攻任務的是緬甸方面軍第15軍,由素有“小東條”之稱的牟田口廉也中將指揮,轄有第15、第31和第33師團。英軍駐守英帕爾和科希馬等地區的是斯利姆將軍指揮的第14集團軍,下轄第4、第15和第33軍。由於後勤不濟,日軍進攻徹底失敗,在開始發動進攻時約有10萬人,結果有53000多人在戰鬥中死亡或失蹤,另有20000餘人受傷,日軍敗退回原來進攻的出發地。作為日本緬甸方面軍主力部隊的15軍,已不再具有一個戰役兵團的戰
  鬥力了。盟軍在印緬戰場,從此轉入了戰略反攻。
  1944年7月,美國在太平洋地區的兩位指揮官分別提出了各自計劃,麥剋阿瑟提出,先攻取菲律賓,再進攻日本衝繩,而尼米茲提出先攻取臺灣,並在中國東部沿海登陸。從軍事角度看,尼米茲的建議更為合理。但麥剋阿瑟則提出政治上的理由,如果繞過菲律賓就等於承認日本散布的關於美國已經拋棄菲律賓,不願犧牲美國士兵的生命來解救菲律賓人民的謠言,這對於美國在遠東地區的聲望和影響將是極其不利的。並說服總統羅斯福實施菲律賓戰役。美軍先後投入的地面部隊有美軍第6集團軍、第8集團軍和澳大利亞第1集團軍;海軍有美軍第3艦隊和第7艦隊,共有包括大型航母16艘、護航航母18艘、戰列艦12艘、重巡洋艦11艘、輕巡洋艦15艘、驅逐艦144艘和護衛艦25艘在內的800餘艘作戰艦衹,艦載機約1700架;航空兵參戰兵力有美軍第5、第13航空隊和澳大利亞航空隊,飛機1000餘架。登陸作戰指揮由麥剋阿瑟負責,海上支援則由尼米茲的太平洋艦隊負責。
  日本方面則以“捷一號”作戰計劃應對,在菲律賓組建陸軍第14方面軍,由綽號“馬來之虎”的陸軍大將山下奉文任司令,下轄九個步兵師團、一個裝甲師團和四個獨立混成旅團,共約35萬人;海軍將殘存的所有軍艦編為四個艦隊全部投入作戰;在菲律賓的航空兵有海軍航空兵的第1航空艦隊和陸軍第4航空軍。其中第1航空艦隊在剛結束的馬裏亞納海戰中損失殆盡,正由寺岡謹平中將任司令組織重建,駐菲律賓地區約250架飛機;第4航空軍司令為富永恭次中將,從6月起陸續由中國東北地區調往菲律賓,截止10月初抵達菲律賓約300架,合計作戰飛機約550架。日軍考慮到菲律賓地區的航空力量還比較薄弱,大本營决定一旦戰役開始,即從日本本土、中國大陸和臺灣等地抽調飛機支援。
  1944年9月,戰役打響。美軍首先攻取佩勒琉島和摩羅泰島,消除了側翼威脅。9月—10月間,美軍出動大量岸基飛機和海軍艦載機,對日本在琉球群島、呂宋島、臺灣等地機場進行大規模空襲。特別是10月6日至10月14日的連續空襲,使日軍損失飛機1093架,在菲律賓的陸軍第4航空軍衹剩200架,海軍第1航空艦隊僅存35架,在臺灣的第2航空艦隊尚存230架。戰役尚未開始,日軍就已經喪失了在空中的反擊力量。而美軍僅有102架飛機被擊毀或擊落。
  10月20日,美軍在萊特島登陸,同日下午麥剋阿瑟在菲律賓總統奧斯汀納的陪同下,淌着齊膝的海水上岸,十四時在海灘上,麥剋阿瑟通過大功率電臺嚮全世界發表了著名的“我回來了”的演講。
  在此之前的18日,日本聯合艦隊判明美軍企圖,聯合艦隊司令豐田立即下令實施“捷一號”計劃,日本海軍的第1、第2和機動艦隊全部出動,對萊特灣美軍登陸灘頭實施嚮心合擊,由此從10月23日至10月26日爆發了世界上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海戰——萊特灣海戰。
  這場大海戰美軍參戰兵力多達航空母艦16艘,護航航母18艘,戰列艦12艘,重巡洋艦11艘,輕巡洋艦15艘,驅逐艦144艘,護衛艦25艘,運輸艦後勤輔助艦592艘,飛機近2000架。在戰鬥中被擊沉航空母艦1艘,護航航母2艘,驅逐艦2艘,護衛艦1艘;被擊傷護航航母4艘,驅逐艦2艘,護衛艦3艘,潛艇1艘;損失飛機162架,人員傷亡不足三千。
  日軍參戰的兵力可以說傾其所有,共有航空母艦4艘,航空戰列艦2艘,戰列艦7艘,重巡洋艦14艘,輕巡洋艦7艘,驅逐艦32艘,飛機約600架。在戰鬥中被擊沉航空母艦4艘,戰列艦3艘,重巡洋艦6艘,輕巡洋艦4艘,驅逐艦10艘;被擊傷航空戰列艦1艘,戰列艦4艘,重巡洋艦3艘,輕巡洋艦2艘,驅逐艦3艘;損失飛機2 88架,人員傷亡超過一萬。
  經此海戰,日本海軍幾乎喪失了遠洋作戰能力,也就失去了戰場製海權,從而使陸地上的第14方面軍陷入了孤立無援的睏境。
  1945年1月美軍在呂宋島西北面的仁牙因灣登陸,日軍在抗擊登陸時首次使用了神風特攻隊對美登陸艦隊實施自殺式攻擊。美軍於3月4日占領馬尼拉,在而後的作戰中,日本陸軍第14方面軍在菲律賓被殲滅,日軍傷亡和被俘達45萬人。在整個菲律賓戰役中,日軍損失軍艦68艘,其中航母4艘、戰列艦3艘、重巡洋艦6艘、輕巡洋艦4艘、驅逐艦13艘;損失運輸船42艘,約17萬噸;飛機7000餘架,其中“神風特攻隊”的自殺飛機700架。 美軍傷亡6.2萬人,損失軍艦17艘,其中航母1艘、護航航母3艘、驅逐艦9艘、護衛艦1艘、坦剋登陸艦2艘和掃雷艦1艘;損失運輸船6艘,約6萬噸,飛機900餘架。另有數十艘艦船被擊傷。
  同年3~6月,美軍在付出沉重代價後占領硫磺島和衝繩,迫近日本本土。5月 ,德國無條件投降。為了保住本土和朝鮮,日本進行了空前的戰爭大動員,叫嚷“本土决戰”。美國也計劃組織在日本九州島南部和關東平原的兩棲登陸作戰行動,代號是“奧林匹剋”和“冠冕”。
  7月26日中美英三國政府首腦發表《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無條件投降。日本拒絶接受。8月6日和9日美國把僅有的兩顆原子彈投在廣島和長崎,造成約20萬人的重大傷亡。
  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出動157萬大軍、3400多架飛機、5500多輛坦剋,分兵三路嚮中國東北挺進。9日蘇軍對日本關東軍發起總攻擊。同時進軍庫頁島南部和千島群島。10日蒙古人民共和國對日宣戰。與此同時,中國戰場上的所有抗日武裝力量開始嚮日軍展開了全面反攻。
  8月10日,日本政府决定接受《波茨坦公告》,並通過瑞士、瑞典等中立國通知盟國方面。
  8月15日中午11時,日本天皇裕仁宣告日本無條件投降。
  9月2日在美國軍艦密蘇裏號上舉行簽降儀式,日本新任外相重光葵和日本參謀總長梅津美治郎代表日本政府在投降書上簽字。隨後,接受投降的同盟國代表:盟軍最高統帥麥剋阿瑟上將,美國尼米茨海軍上將、中國徐永昌將軍、英國福萊塞海軍上將、蘇聯傑列維亞科中將,以及澳大利亞、加拿大、法國、荷蘭、新西蘭等國的代表依次簽字。
  反法西斯聯盟各國取得了太平洋戰爭的最後勝利。
美國迷你劇:太平洋戰爭
  片名:太平洋戰爭又名:太平洋英文片名:The Pacific國傢/地區:美國區域:歐美出品:HBO發行:HBO類型:軍事 劇情 導演:卡爾·弗蘭剋林 戴維·納特 編劇:格雷厄姆·約斯特首播時間:2010年03月14日主演:威廉姆·賽德勒 約瑟夫·梅澤羅 喬恩·塞達 全部劇組成員威廉姆·賽德勒 飾演 Lieutenant General Lewis 'Chesty' Burwell Puller
  約瑟夫·梅澤羅飾演Eugene B. Sledge
  喬恩·塞達飾演John 'Manila' Basilone
  艾什頓·霍爾姆斯飾演Sid Phillips
  伊莎貝爾·盧卡斯飾演Gwen  劇情
  劇中描述的主要戰役包括:1942年8月-1943年2月發生的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1943年11月-1944年3月發生的布幹維爾島戰役,特別是1943年11月格洛斯特角登陸戰及熱帶叢林戰役;1944年發生的貝裏琉島爭奪戰;1945年2月16日-3月26日發生的硫磺島戰役;1945年4月1日-6月21日發生的衝繩島戰役。故事結束於對日作戰勝利日--1945年8月15日,即美國人所說的「V-J Day」。
  電視劇幾乎涵蓋了美軍在太平洋戰爭中的所有重要戰役,重現震撼人心的慘烈場景。  本年度最震撼的作品即將登場,由好萊塢名導史蒂芬·斯皮爾伯格、影帝湯姆·漢剋斯聯手打造的二戰史詩巨作《太平洋戰爭》將於3月14日在HBO電視臺首播,這是兩人繼迷你劇《兄弟連》之後的再次聯手。
  劇集的主角為三個美軍士兵Robert Leckie(James Badge Dale,曾出演《24小時》)、Eugene Sledge(Joe Mazzello,曾出演《侏羅紀公園》)和John Basilone(Jon Seda,曾出演《絶地戰警2Bad Boys II》),與他們的戰友一起在太平洋上與日軍作戰。該劇的配樂大師為Hans Zimmer(珍珠港、黑鷹降落、蝙蝠俠之黑暗騎士等)。
  《太平洋戰爭》衹有10集,籌備和拍攝耗費了7年,投資高達2.23億美元,堪稱史上最貴的迷你劇。即便《魔戒》三部麯電影,也衹花了不到3億美元。湯姆·漢剋斯、斯皮爾伯格和加裏·高茲曼共同擔任監製,這也是漢剋斯和斯皮爾伯格在《兄弟連》之後首次聯手製作電視劇。
  《太平洋戰爭》根據《Helmet for My Pillow》、《With the Old Breed》這兩本書和一些訪談錄改編,從三個不同角度講述了三名美國海軍陸戰隊士兵在太平洋戰場上的遭遇。斯皮爾伯格提議用“手遞手傳球”的方式敘事,從一個角色傳到下一個,他們之間沒有任何的交集,就像三部不同的電影。三個劇本完成之後,湯姆·漢剋斯堅持要拍成10集。
  製片方表示,意圖通過本片幫助人們瞭解二次大戰中太平洋戰場的特殊性——與歐洲戰綫的截然不同,這是面對不同敵人的一場不一樣的戰爭。製片方透露,電視劇以三名戰士和夥伴們在瓜達爾卡納爾叢林和日軍交戰開始,然後穿越險惡的格魯徹斯特岬雨林、跨過貝裏琉到達硫磺島黑砂灘,最後在衝繩殺戮戰場之後獲得了艱苦的勝利,並在日本宣佈投降日返回家乡,電視劇幾乎涵蓋了美軍在太平洋戰爭中的重要戰役,重現震撼人心的慘烈戰役。
  《太平洋戰爭 The Pacific》首集將於北京時間2010年3月15日在HBO電視臺首先播出。
  美國時間2010年3月15日,《太平洋》開播,立刻成為最受熱捧的戰爭題材電視劇。在此之前,HBO的上一部戰爭片還要追溯到2008年7月13日開播的一部電視劇。那部片長7集的迷你劇集和《兄弟連》一脈相承,同樣改編自軍旅小說,同樣聚焦在一個連隊內並肩作戰的士兵,但小說好評如潮,劇集的收視並不高。
  《太平洋戰爭》的故事來自於兩部小說以及《兄弟連》一書作者——已逝的著名戰史學者施蒂芬·安布羅斯之子休·安布羅斯收集的二戰老兵采訪記錄。這次拍攝《太平洋戰爭》主要在澳大利亞搭景,跟當年的《兄弟連》相似,電視劇沒有起用特別有名的演員,主要動用澳大利亞當地的演員。目前,《血戰太平洋》的導演陣容已基本確定,共有5名導演加盟該片,其中包括《兄弟連》的導演之一托尼·托及《羅馬的榮耀》的導演蒂姆··帕頓。《太平洋戰爭》由湯姆·漢剋斯和斯皮爾伯格名下的Playtone公司和夢工廠負責製作拍攝,HBO也是該劇的製作方之一。
  《太平洋戰爭》主要根據《With the Old Breed》、《Helmet for My Pillow》這兩本書提供的素材及一些訪談錄改編。故事從三個不同角度,講述了三名美國海軍陸戰隊士兵--Robert Leckie(James Badge Dale扮演)、Eugene Sledge(Joe Mazzello扮演)、John Basilone(Jon Seda)--在太平洋戰場上的遭遇。
  兩大製片人我們再熟悉不過,同時《太平洋戰爭》由普玩石公司(Playtone)和夢工廠(DreamWorks)以及HBO電視臺攜手製作,為電影珍珠港配樂的大師漢斯-奇默(Hans Zimmer) 參與配樂。 電視劇以三名戰士和夥伴們在瓜達爾卡納爾叢林和日軍交戰開始,從萊基(Leckie)、斯萊治(Sledge)和巴斯竜(Basilone)三個海軍陸戰隊士兵的視角展現整個太平洋戰場。電視劇幾乎涵蓋了美軍在太平洋戰爭中的所以重要戰役,重現震撼人心的慘烈戰役。故事來自於萊基和斯萊治兩人的自傳以及《兄弟連》作者,已故歷史學家施蒂芬·安布羅斯的二戰老兵采訪記錄。《太平洋戰爭》的拍攝主要在澳大利亞取景,三名主演也是來自澳大利亞的本土演員,這部劇總攝製成本高達2.5億美元,是有史以來最為昂貴的電視劇集。因為這些令人瞠目的標簽與強大的製作班底,它尚未誕生便被寄予衆望。同時迷你劇的形式也無疑意味着它兼具電影的畫面質量與電視的完整情節,可以說讓我們沒有理由不對其産生期待。
  劇集將時間背景選在珍珠港襲擊事件發生之後,美國海軍陸戰隊和日軍展開殊死戰鬥,劇中將真實呈現歷史中美國海軍陸戰隊一師所參與的諸多著名戰役,最終成功戰勝日本,戰士們走上了艱難的回傢之路。
  斯皮爾伯格表示,1100天的戰爭被縮減成10個小時,這非常具有挑戰性,劇集最大限度地還原真實。其中最出色的地方不在於戰爭場景,重點放在士兵身上。編劇麥剋肯納表示,《太平洋戰爭》將會重點展示人的本質,會是電視上播放過的最暴力的10小時。
  ■ 詳情介紹
  HBO不在乎收視
  對於HBO來說,《太平洋戰爭》是一場豪賭,2.23億美元的製作費相當於其投資《兄弟連》的兩倍。2007年,HBO正式通過了《太平洋戰爭》這個計劃,2009年開始高調宣傳,但是,HBO的總裁表示,他們並沒有為這個係列設定收入和收視率目標,衹是想依靠這個係列來提升HBO在全球的形象,繼續打造《兄弟連》這個戰爭劇品牌。
  斯皮爾伯格有二戰情結
  受到父親的影響,斯皮爾伯格有很強的二戰情節。斯皮爾伯格的父親參加了二戰,在“中國-緬甸-印度戰場”擔任轟炸機中隊的軍士長,斯皮爾伯格介紹,當他告訴父親正在準備拍《太平洋戰爭》時,他就說一句話:“好樣的!”
  貝裏琉島戰役將是重點
  貝裏琉島戰役將是《太平洋戰爭》的重點部分,將花費1/4的時間來講述,而硫磺島戰役所占的時長不足1個小時,貝裏琉島的沙灘和叢林可以很好地展示二戰時士兵真正經歷的恐怖。
  此外,另外一個考慮是,著名導演剋林特·伊斯特伍德已經拍了兩部硫磺島戰役電影《父輩的旗幟》(電影版、電視版)和《硫磺島的來信》。斯皮爾伯格說:“剋林特已從很多不同角度來挖掘硫磺島戰役,所以硫磺島不再是我們這個係列劇的重心。”分集劇情
   [1][2]第一集 瓜達爾卡納爾-萊基
  在日軍偷襲珍珠港後,海軍陸戰隊中士約翰.巴斯竜(JohnBasilone)加入海軍一師,對抗太平洋敵軍;記者羅伯特·萊基(RobertLeckie)應募加入了海軍陸戰軍隊伍中。尤金·斯萊治(EugeneSledge)因為心髒疾病無法加入陸戰隊,和他的好友悉尼.菲利普(SidneyPhillips)道別,菲利普將要進入新兵訓練營地。
  在日軍偷襲珍珠港八個月後,由萊基和菲利普加入的海軍一師登陸瓜達卡納爾島,準備去防衛他們的重要戰略飛行跑道,並隨時應擊必然要發生的敵人反攻。
  第二集 巴斯隆
  巴斯竜和海軍七師抵達瓜達卡納爾島增強萊基所在的海軍一師實力,以此繼續守衛關鍵的重要戰略飛行跑道。巴斯竜在某次抵抗日軍的夜間襲擊中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但是自己卻受到了致命的身體創傷。
  在四個月的不斷對攻中,精疲力竭的的海軍一師撤離瓜達卡納爾島。
  第三集 墨爾本
  在瓜達卡納爾島四個月的精神和生理的折磨考驗後,萊基、巴斯竜和他們成千的戰友來到了墨爾本。他們被本土人所敬仰,被視為澳大利亞的救世主。
  在一次歡宴中,萊基被一個女孩子所吸引,並愛上了這個女孩的希臘式家庭氛圍。同時,巴斯竜被授予榮譽勳章,並被要求回國出售美國戰爭的債券。
  第四集 格魯斯特-布維爾-巴尼卡
  斯萊治最終被海軍隊招募,在艾略特營地訓練抗戰。
  海軍一師抵達日軍占領的格魯徹斯特海峽,萊基和其它的隊員對抗日本軍,但他們很快意識到在這場戰爭中更可怕的敵人是整片能扼製人生存的雨林天然環境本身。
  在格魯徹斯特海峽幸存後,部隊駐紮在了陰僻的布維爾島,萊基開始展現他對抗的生理能力和思維應變力,並被送到巴尼卡附近的海軍醫院進行身體治療和觀察。
  第五集:貝裏琉登陸
  斯萊治和萊基隨第一陸戰師登陸貝裏琉島。巴斯隆因全國巡回推銷戰爭國債而越來越出名。布維爾島上,斯萊治來到第一陸戰師第五團,與菲利普斯短暫重聚並結實了萊基。斯萊治很快嘗到了第一次戰鬥的滋味,他和萊基和其他第一陸戰師的戰士們在登陸復雜難攻的貝裏琉珊瑚島時,遇到了負隅頑抗的日本部隊。
  第六集:貝裏琉島機場
  海軍轉攻貝裏琉島最重要的機場陣地。萊基受到爆炸衝擊波及而受傷,被送下戰場。在令人窒息的華氏115度高溫烘烤下,在潔淨飲用水不足的睏境下,斯萊治、萊基和戰友們在奪取貝裏琉機場的戰鬥中遭遇到了工事頑強的敵人。萊基眼看着同志身受重傷,自己也受傷被送離了貝裏琉島。斯萊治目睹了令他震驚的事實,明白了有時候不得不做出某些事情,才能繼續生存,繼續戰鬥。
  第七集:貝裏琉群山
  斯萊治和第五團轉移至貝裏琉島的血腥鼻頭嶺,與日軍正面開戰。剛剛獲贈新外號的“榔頭斯萊治”與海軍陸戰隊員們,與立下血戰至最後一人軍令狀的敵人繼續着貝裏琉的戰鬥。一位斯萊治崇敬的將領戰死沙場,斯萊治在悲慟的同時,目睹了敵我雙方令人無法想象的野蠻行徑,他的道德底綫遭到了最殘酷的挑戰。部隊最後終於守住了陣地,他們帶着貝裏琉島上徹底改變自己的東西回到了布維爾。
  第八集:硫磺島
  導演:大衛·納特;傑萊米·普戴斯瓦
  編劇:羅伯特·申堪;米歇爾·艾什佛德
  首播:2010年5月2日
  劇情:巴斯隆轉至第五團,登陸硫磺島。巴斯隆越來越感受到推銷國債的睏擾,嚮部隊申請到訓練營去訓練新兵。在盤道爾頓營地,他與麗娜·瑞吉——一位本不情願參軍的女海軍陸戰隊員經歷了一段旋風羅曼史。但這對戀人知道他們的時間不多了,因為巴斯隆馬上就要隨部隊登陸硫磺島。
  第九集:衝繩島
  導演:蒂姆··帕頓
  編劇:布魯斯·麥肯納
  首播:2010年5月9日
  劇情:斯萊治和第一陸戰師登陸衝繩島。在衝繩島上戰鬥了一個多月後,斯萊治和其他第一陸戰師隊員收到命令,要遣散一隊抗擊過島上最頑強日軍的戰士。蠻荒的生活條件和良知的進退兩難,在在讓斯萊治和戰友們經受着身與心的雙重考驗和折磨。
  第十部:
  導演:傑萊米·普戴斯瓦
  編劇:布魯斯·麥肯納;羅伯特·申堪
  首播:2010年5月16日
  劇情:斯萊治和萊基在日本投降後,回到家乡。日本投降後,傷愈康復的萊基出院回傢;斯萊治則回到阿拉巴馬,與傢人和悉尼·菲利普斯團聚。麗娜拜訪了巴斯隆傢,和他的傢人激動會面。萊基幹回了原來的工作,找到了新戀情,很快適應了戰後生活。但對於不確定自己為何能毫發無傷幸存下來的斯萊治來說,適應的時間或許要更久一些吧。
英文解釋
  1. n.:  the Pacific War
相關詞
日本人物軍事傢第二次世界大戰軍事戰爭戰役歷史
百科大全旅遊二戰海戰更多結果...
包含詞
太平洋戰爭史南美太平洋戰爭太平洋戰爭實錄
日本太平洋戰爭太平洋戰爭史話太平洋戰爭時期的中英關係
歷史頻道之太平洋戰爭太平洋戰爭史話: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史話:菲律賓浴血
太平洋戰爭史話菲律賓浴血太平洋戰爭史話偷襲珍珠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