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慶 : 瀋陽 : 成都 [顯示全部] > 太平寺
目錄
No. 1
  太平寺投訴電話瀋陽市旅遊投訴電話:024-22821999
  遼寧省旅遊投訴電話:024-86230222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太平寺位於和平區皇寺路,實勝寺南側百米左右。建於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初建之時衹有正殿五間,經過歷代的維修和擴建,纔逐步形成一座規模較大的寺院。寺院坐北朝南,有前後兩進院落。寺內主要供奉釋迦牟尼、八大菩薩、四大天王等佛像。大殿前面原先立有錫伯文、漢文石碑,現僅存錫伯文石碑。碑上詳細地記載着錫伯族遷移和編入八旗的史實及太平寺的創建過程。錫伯族是我國北方一個古老的民族,能徵善戰,編入八旗後,因軍事需要,遷移到盛京等地駐防,並在盛京建立起傢廟,做為祭祀和集會的場所。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朝廷為增強新疆伊犁的邊防力量,抽調1020名錫伯族官兵遠赴伊犁戍邊。當年的農歷四月十八日,1千多名戍邊將士和他們的傢屬及鄉親齊聚盛京太平寺,殺羊祭祀祖先和神明,祈禱一路平安。此後錫伯族同胞便將農歷四月十八日做為“西遷節”,每年的這一天都要組織慶祝活動。解放後,瀋陽市人民政府出資對太平寺進行了修繕,並於1985年將其公佈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同時,記載太平寺和錫伯族歷史的石碑被列為國傢一級文物,現收藏於瀋陽故宮博物館。
No. 2
  太平寺投訴電話 安慶市旅遊投訴電話:0556-5542742
  安徽省旅遊投訴電話:0551-2821763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太平寺景點位於潛山縣城西北的彰法山。文物古跡是主要遊覽特點。可參觀太平古塔、喬公故址、胭脂井等名勝;憑吊喬公墓、大王廟、烈士陵園。 潛山縣文物管理所座落本景點,館藏文物豐富,達1059件。有古新紀晚期,距今約六千萬年的“潛山安徽龜”化石;新石器晚期的各種玉器、石器、陶器;殷商時期的青銅器,唐三彩,宋瓷等;還有部分的現代革命文物
廣東豐順太平寺
  太平寺位於豐順縣湯坑鎮三門坳,背倚犁頭雙峰。面嚮虎頭山背,遠望群山環繞、翠緑一片。大門面臨湯坑大道,商鋪林立,太平寺被譽為“古寺鐘聲”是湯坑八景之一。
  據寺內“四室碑記”雲:明朝萬歷年間(約1573—1620年)郭成鬆總兵倡修,總的來說、太平寺最初衹是小規模廟堂,經歷年代久遠,每有損壞,都有好心人倡修、擴建.這是因為太平寺鐘聲能喚醒沉迷不醉的人,使人恍然大悟,誠心嚮善,故被譽為“古寺鐘聲”。
  太平寺的格局為堂層式,正殿設神殿,兩側築有附層為生活起居之用。上堂為大雄寶殿,尊奉釋伽牟尼如來佛.消災延壽藥師佛。兩旁有形態各異或站或坐或臥的十八羅漢。廳內柱子上有清代洋務運動先驅丁日昌親題堂聯:“古佛又來,參五千裏外初歸客,舊題何處覓,四十年前此讀書。”
  二堂正門上有舊時“太平樓”三個清逸俊秀的大門字,係古時遺留之真跡,並有對聯“太德超三界,平安慶兩圖。”據傳是沿用數百年的老對聯了。由此我們可知道太平寺的善緣範圍.過去,新圩.玉湖.湯南.埔寨.八鄉.湯坑.湯西等地的善男信女,都不乏前來太平寺拜佛的,太平寺在人們心中有着崇高佛望,是古今人們尊崇的佛傢勝地.古人曾雲:山光水色勝南屏,蘭若蓮花撲鼻馨.說謁增傢同習課,悅時鳥性亦參經.三千世界無參相,十二因緣淨業腥,古寺鐘聲聞處處,與坤響應喚人醒。
  旅泰僑領徐思恆夫婦,蔡有娘.邱細見.徐思欽.馮禮煥.徐思華夫婦和國內陳紹常等鄉賢帶頭慷慨解囊.社會各界熱心公益人士踴躍捐款,從1985----2001年共奉獻佛傢善款伍佰餘萬元,將太平寺修葺一新。
  現在大雄寶殿.觀音閣.地藏閣.石坑山門.鐘鼓樓.玉佛殿.長廊等盡皆雕梁畫柱。名尊佛像遍鍍金身,重修後的太平寺更顯高雅。威嚴.令人神往。
  第二次國內革命(土地革命)戰爭時期,豐順縣人民在黨的領導下,由黃埔軍事學校派出教官李明光同志在此訓練農軍,一九二八年在此組織湯坑地區人民反對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示威遊伍,積極進行反帝活動。
浙江嘉興太平寺
  太平寺位於浙江省嘉興市新篁鎮,始建於南宋紹興三年(1133年),南宋高宗曾避難於寺中,故名“報恩寺”。至明洪武年間,時值瘟疫流行,凡欽用寺中井水者皆無恙,四鄉村民紛紛來求水,保得平安,故改稱“太平寺”。清康熙年間,寺內隱然和尚創立獨門傘拳,為世人稱為活佛。從此太平古井、獨門傘拳、楠木大殿、無字碑石被譽為“太平寺四絶”。“太平古寺美園東,幾杵鐘聲日未紅。記得書樓驚曉夢,餘音裊裊揚春風。”從前人的詩句中,可想象古寺當年盛況。
  日寇入侵時,太平寺未逃厄運,唯獨楠木大殿屹立於戰火後廢墟中。1949年後大殿一直存放糧食,從不黴變蟲蛀,成為一大奇跡。無字碑石始終清晰地躺在大殿門口供桌下面,靜靜地恭候着禮佛之人。獨門傘拳國內尚有傳人。而太平古井,雖屢經傾圮,依然無私地貢獻着甘泉。
  1993年春,年屆八旬的高僧宏正法師受禮請住持太平寺。“野塘寒影劇蕭條,古寺荒涼雪未消。”此時此刻,巍巍古寺,衹剩劫後餘生,滿目苔痕的楠木大殿,飄搖於風雨之中。法因人弘,宏正法師悲厚宏深,毅然帶領楊祖祥等弟子,廣結善緣,歷盡艱辛,為重建寺院,光大佛門,表現出了感人肺腑的獻身精神。在當地政府大力支持下,僅四年時間,便相繼修復大雄寶殿,重建金剛殿、客房、大竂、淨捨等建築,同時添置寶鼎、銅鐘、香爐、供桌、琉璃燈等大型法器。
  太平寺建築結構仿杭州靈隱寺,有金剛殿、大雄寶殿、方丈殿、左右為純陽殿、羅漢殿、鐘樓、鼓樓、汲古亭等古建築。清嘉慶舉人新篁紅延濟等,均留有匾額及詩、書、畫墨寶。最著名文物是“太平曉鐘”和“古井寒泉”。尤其令人感嘆者是太虛大師高足宏正法師事跡。宏正法師生於1914年,6歲剃度出傢,17歲任成都文殊院住持,1945-1965年為余杭寶靈寺住持。年屆八旬出任太平寺住持。法師持戒謹嚴,剋已謙恭,七十年戒牒顯示大德威儀。1998年1月3日凌晨,宏正法師在寺院中安祥示寂,壽85歲。6日後法師遺體送蘇州靈岩山寺茶毗,火化後得彩色捨利子1980顆,潔白晶瑩捨利花若幹。佛界人士贊嘆:得一顆捨利子已屬不易,何得千數!可見法師修持功底深不可測,成佛無疑矣!
廣東潮安太平寺
  太平寺位於廣東潮州潮安縣鳳凰鎮鳳西村委會大庵村(古屬饒平縣)高山中,俗稱“大庵”。寺前有7座小山巒,曰:“七星趕月,”氣勢磅礴。係清名將、饒平總兵吳六奇(1607—1665)所創建,為古代名剎,今存一部分,擬重建。
  寺外於鳳凰山脈烏凍峰巔的天池風景區,海拔約1300米,其南面附近就是聞名遐邇的天池(76畝),故富有獨特迷人風光。池中有一種形似鰐魚,又像壁虎,也像娃娃魚的“四腳魚”,身長約8至12釐米,十分奇特。
  太平寺始建於清代順治十三年丙申(1656),迄十七年庚子(1660)竣工。寺前後兩棟及山門為三翼,以左右廓共四十五間。為清駐鎮廣東饒平等處地方、賜蟒王、三晉官銜、挂印總兵、左都督吳六奇捐銀三千三百兩,組織官兵、抽調民夫所建的。開光之後,香火旺盛一時,善男信女如雲,達官貴人、詩人墨客也接踵而至,諸如康熙二十五年(1686)饒平知縣劉拤及護軍多次進香;康熙二十十年詩人韋選(江蘇人)夜宿太平寺後並賦下頌詩;道光六年(1821)廣西省馬平縣知縣吳奕材拜謁後題聯等,使寺聲名大震。但是,隨着歲月推移,墻垣剝落,楹蛀桷爛,破漏在所難免。時至光緒二十一年(1895)秋月,由多人捐款重修。
  近百年來,寺院雖小,但由於“靈山法界”名氣大,山川秀美,遊人、善信仍然絡繹不絶。1993年,印尼華僑鄭維銓先生遊覽後,感慨萬千。近有信徒籌資,擬改建太平寺,讓名剎重放光彩。
  3.位於瀋陽市和平區皇寺路太平裏21號瀋陽皇寺廟會所在地,為錫伯族傢廟。於康熙四十六年由居住在盛京的錫伯族人集資修建。嘉慶八年,佐領華沙布在大殿前的東西兩面,刻立了兩座石碑。碑文不僅記載了錫伯族傢廟的創立、擴建和修繕的經過,還記載了錫伯族遷到盛京的經過,把三百多年錫伯族歷史保存了下來。這兩座石碑,如今尚有一座,被收藏於瀋陽故宮博物館裏。在正殿的正中懸挂着“錫伯傢廟”四個燙金大字的匾額,是鹹豐年間駐守盛京的錫伯族協領色普鏗額敬獻。
雲南梁河太平寺
  位於河西瘌痢山下,建於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詩句“雲鋪香作海,一寺隱煙霞”即寺名含意。寺依山而建,凡三進,奉諸佛聖像。鹹同年間毀其半。光緒七年(1881年)復建。後觀音、彌勒兩殿又被毀。今存皇太極殿。殿前尚存光緒初年所植古梅兩株。原名珠涌寺,位於九保鎮西南角的珠涌山上,建於清康熙年間。因古時邊地戎事頻繁,人民渴望安居樂業,曾改九保為太平城,珠涌寺亦命名為太平寺至今。原有寺二進,奉三教聖像;寺內外林木叢蔭,素以幽靜著稱。“文化大革命”中,佛像及其他陳設被搗毀—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地方公衆又籌資修寺塑佛。現在, 太平寺又恢復了當年“幽靜中聞鳥聲、樹聲、泉聲、鐘聲、磬聲”的景象, 成了各族群衆遊覽的好地方。
浙江溫州太平寺
  溫州太平寺,坐落在太平嶺右側之翠微山南麓,依山涵水,殿宇巍峨,風景秀麗,素有城內有嘉福(嘉福寺)、天寧(天寧寺),城外有護國(護國寺)、太平(太平寺)之美譽,是溫州著名的叢林之 一。據《乾隆重修溫州府志》載:“太平寺在廣化鄉太平山下,後晉天福七年(公元942年)建”,至今已有1064年。始建之初,正值吳越王錢繆統治之下,佛教鼎盛時期。至明正德七年(公元1513年),釋超印法師重加擴建,其叢林更加雄偉莊嚴,住持僧衆多達800之衆。高僧輩出,盛況空前,香客盈門,香火旺盛,名聞遐邇。特別是每逢正月初八日這一天,溫州城內外廣大信衆都到太平寺燒香拜佛,祈求佛菩薩保佑人丁興旺,四季平安。寺院內外煙霧繚繞,人山人海,道路壅塞,盡是一片熱鬧景象。
四川郫縣太平寺
  太平寺位於四川郫縣紅星鎮太平村原鄉政府院內。據傳,該寺始建於唐代。當時, 唐玄宗避安史之亂,到此地時,戰亂平息,唐玄宗即於此地起駕回鑾,返回臨安,嗣後鄉人遂於此地建寺紀念。現存大殿為明代古建築,基本保存完整。大殿各部件均較優美。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同時具有川西建築的典型風格。
  2000年6月,太平寺被郫縣政府公佈為第二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浙江安吉縣太平寺
  太平寺位於湖州市安吉縣昆銅鄉隱將村境內,離縣城30公裏,湖州市56公裏,杭州市80公裏,上海市206公裏,與德清縣交界。
  太平寺原為隱竜庵,素以歷史悠久,受中國傳統教道教文化影響深遠而聞名遐邇,歷滄桑,遷釋道,頗具規模,香火經久不息,鼎盛時期遊人香客達數萬人之衆,曾在民國時期,有竜燈、舞獅、長大人、高蹺、臺架、拋車架集會。
  太平寺坐落地隱將原為隱塢,在距今1700多年前的三國時期,曾有東吳安國將軍朱治之子,武騎校尉朱纔棄官隱此,卒世葬於嶺,朱氏嶺因而得名。在距今1500多年前的晉梁時期,曾有陶宏景,字通明,丹陽株嶺人《梁書本傳》,精闢𠔌導引之法,隱此數十年《安吉志》,“年逾八十,面壯容”,卒謚貞白先生,常居州之銅山鄉,名曰隱塢。在距今1200多年前的唐末五代十國時期,曾有茶神陸龜蒙,字魯望,吳江人《湖府志》,通六經大義,尤明春秋,嗜好品茶,精闢醫道,不喜與俗流交往,喜蓬席書茶,謂江湖散人,以高士召不至,後往來桃城東南,得貞白先生隱塢而居,供奉道教三清尊神,香火旺盛,傳之於後,“焉及率韋莊表,贈佐補闕”。在距今600多年前的明朝時期,隱塢俞塢地方,是塊風水寶地,明朝國師劉伯溫為保朱元璋江山,將俞塢山劈斬竜壕,溪架鎖竜橋,由此隱竜庵隱化為太平庵。
  太平庵曾有廟宇群落,四進三天井。有韋陀、普賢、觀音、純陽四殿,東側有香客房、齋堂、聖紙庵,西有土地廟及戲臺,北有堂子廟。計有廟屋三十餘間。民國期間由汪道士(於民國二十七年二月十七日,正值汪道士持劍作法,日本鬼子到廟欲毀,被鬼子殘酷殺害)主持數十年。期間,重修純陽正殿,民國二十四年曾有莫幹山施主施少卿,山門前獨資建造觀音橋一座。汪道士死後,由其三弟及老林和尚、諦峰和尚三人相繼主持。民國三十三年由諦峰主持,將原觀音殿等二進拆除,擴建樓房,正中三間二弄作觀音殿,兩邊14間樓屋,設置其它神像殿堂,直至1949年,諦峰和尚離廟。後燒飯和尚老林管理,至上世紀60年代卒世,廟宇基本保留完整。文革期間破舊立新,廟內的一切全毀。改革開放,政通人和,得天時、地利、人和之助。於1996年5月17日由安吉縣人民政府批準為合法道教場所(太平寺),委施發坤為法人代表,率全體寺管會教職員工和各位居士,在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的正確領導下,蒙十方各界善男信女,隨緣樂助,建造起天降殿,觀音閣,念佛堂,塑造純陽、觀音、天降等神像,購置寶鼎二座,鐘、鼓、香爐等設施,寺廟占地面積3520平方米,總投資365萬人民幣。在2001年由安吉縣計劃發展委員會批準立項,按照縣委統戰部民族宗教局要求,一次立項,分步實施,太平寺管委會按宗教政策,完善完成立項要求。
  太平寺地處群山懷抱,漫山蒼鬆翠竹,野生雲霧茶芳香爽口,隨手可采,花香鳥語,景色迷人,氣候適宜,有世外桃源之感,真所謂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太平寺位於安吉昆銅鄉,錢坑橋左側兩公裏,隱將村中,朱墓嶺下。原名隱竜庵,明初改為太平庵,歷滄桑,遷釋道,具有規模。鼎盛時每屆節期,遊人香客竟達數萬人之衆,遠及湖蘇上海等地。前於十年浩劫,破壞幾乎殆盡。近來,政通人和,百廢俱興,十方善士,集資修建,並塑呂祖觀音,以及茶神陸翁龜蒙。於一九九六年五月十七日,由安吉縣人民政府批準註册,為宗教活動場所,委施發坤為法人代表,蒙十方善士樂助建成前殿山門,太平寺匾額由錢塘書畫社社長、九旬秦老天孫書寫。現擬重建三清、玉皇、呂祖、觀音、東皇五殿,及其他輔房,敬希各界,仁人善士,慷慨樂助,玉成善舉,芳名勒石,永垂千古。
  隱將亦名隱塢,三國時,東吳安國將軍朱治之子,武騎校尉,朱纔棄官隱此,卒葬於嶺,因而得名。
  進塢口,為青獅白象,二山聳立,中為將臺,前為朝芴,左為俞塢真竜山,右為繞寺青竜山,憑臨四面山,面呈筆架山,以堪輿而論,實乃風水寶地,曾雲:"浙江無大帝,小小俞塢出真竜",因而明初劉伯溫破風水於此。在俞塢,山劈斬竜壕,溪架鎖竜橋,隱竜庵易名太平庵,尚有神化以及奇景多處,峭壁嶙峋,更勝者塢外銅山,傳音倒影,堪稱一絶,因而招致歷代名人高士,來此隱居。如齊梁時有山中宰相之稱陶弘景,唐代高人陸龜蒙先後隱此。又如:詩僧皎然、茶聖陸羽曾到此,對隱將細芽、梓房毛尖,做過高度評價,列為貢茶。
近義詞
太平寺
太平寺社區
包含詞
太平寺村太平寺塔太平寺碑
遊太平寺太平寺水太平寺巷
太平寺站太平寺路太平寺墓群
常州太平寺嘉興太平寺瀋陽太平寺
太平寺社區太平寺泉眼太平寺西路
太平寺路口太平寺東路太平寺濟公殿
天柱山太平寺端午至太平寺太平寺慈氏閣
成都太平寺機場太平寺塵外閑題安慶市太平寺小學
窄澗𠔌太平寺摩崖造像郴江百詠並序·太平寺重慶市墊江縣太平寺
郴江百詠並序太平寺墊江縣太平寺念佛堂毗陵太平寺畫水呈王君保使君
甲午九月十七日留題太平寺次韻王適一百五日太平寺看花二絶常州太平寺法華院薝蔔亭醉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