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江蘇 > 蘇州 >太倉市 > 太倉公園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太倉公園投訴電話蘇州市旅遊投訴電話:0512-65223377
  江蘇省旅遊投訴電話:025-83418185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太倉公園景區榮譽授予緑色生態先進榮譽稱號太倉公園開放時間全天太倉公園最佳旅遊時間春、夏、秋太倉公園導遊圖太倉公園特別提醒
  太倉公園玩法散步
  太倉公園,舊址是南宋“海寧寺”,前身是梁“妙蓮庵”,至今已有一千餘年的歷史。園內人文古跡衆多,有宋代花綱石遺物“望海峰”,明洪武年開鑿的“通海泉”,元代大型“鐵釜”以及“墨妙亭”等。
  為了繼承和發揚悠久的園林藝術,太倉公園2003年由政府投資進行了全面改造擴建,並藉鑒了太倉歷史名園“弇山園”的創作構思,疊山理水、廣植大樹、修復古建築,恢復了“弇山堂”、“嘉樹亭”、“點頭石”、“分勝亭”、“小飛虹”、“九麯橋”等20多處景點。公園面積由原66畝增加到現有的110畝,舊貌換新顔,重現了江南園林小橋流水、碧波環繞,亭臺樓閣,緑樹成蔭的旖旎風光,成為了探詢太倉古韻的重要旅遊景點。
  步入公園,撩人遊興,心曠神怡,留連忘返……
  
  太倉公園內最值得一看的當數墨妙亭。此亭《辭海》中也有介紹,可見其身價不凡。據地方記載,該亭原址在城北的淮雲寺中,此寺為元代浙江軍器提舉官顧信捨宅為寺的。顧信與元代大書畫傢趙孟頫私交甚厚,曾拜趙為師,潛心書法。其辭官歸故裏太倉時,趙孟頫為其臨別贈書,寫下了《歸去來辭》與《送李願歸盤𠔌序》兩幅墨寶相贈,顧信如獲至寶,回太倉後即勒石供之,築亭翼之,起名為墨妙亭。1983年3月,移至此重建。重建的墨妙亭後壁嵌有按明代拓本重刻的趙孟頫《歸去來辭》碑,與唐褚遂良《枯樹賦》,以及趙書《重建海寧禪寺》碑等石碑九塊,頗得原碑神韻。說起這《歸去來辭》碑,還有則小故事,相傳明閹黨魏忠賢專權,其黨羽蘇州巡撫毛一鷺在山塘為其造生祠,嚴令太倉送趙書碑刻,太倉人不願白白相送,又迫於其淫威,最後在當地學政陸應麟等商議下,想出了敲斷碑刻,以保留碑刻的辦法,因碑已殘損,纔得以保存。清代時,此碑移嵌於孔廟大成門壁間,文革時,斷碑又不見影蹤,80年代初,普查文物時,纔發現一段作了洗衣石板,一段充作了豬欄墊板,卻幸存了下來。亭內“墨妙亭”三字為本邑丹青大師朱屺瞻手筆。當地耆宿王君麓老先生還撰寫了“墨妙建新亭,點綴園林景色;文明耀古園,發揚藝術光輝”的楹聯,為已故著名書法傢費新我左筆。亭內抱柱楹聯為潘景鄭撰文,瀋抱一所書,上聯為“墨痕垂婁水,長護新亭同仰之”;下聯為“妙跡傳鷗波,遠珍遺範式高風”。
  現墨妙亭所在地為張溥故居學山園舊址,雖為重建,然飛檐凌清虛,回廊搖花影,小憩美人靠,恍然入妙境。門窗與座基,或雕得拙樸簡潔,或塑得栩栩如生,皆古意綿綿,疑為舊建。惟亭前王君麓撰文,蘇州沙曼翁所書,無錫黃懷覺鎸刻的《重建墨妙亭記》,記載了重建大略,始悟新築。
  亭前,蟠槐流溢翠色,羅漢鬆如護亭門神。此處臨水而建,憑欄眺望,但見湖水一碧,白鵝浮其上,紫燕掠春波,對面土坡黛色滿眼,四周湖邊,或楊柳枝依依,或迎春花燦燦,右有墨浪橋,左有扇形軒,好一幅怡人的畫面,領人心曠神舒,俗慮頓消。而亭前湖畔的石欄,乃孔廟月亮池的舊物,令人發思古之幽情。
  弇山堂是太倉公園的主建築,為移建。上個世紀九十年代老城區改造時,清康熙年間的大學士王掞(shan)的保素堂保護性搬遷,2003年移建恢復於此,更名為弇山堂,弇山堂高近10米,面積約300平方米。堂內的雕刻考究、精美、梁架上的抱雲山為典型的香山幫匠人工藝,額枋的木雕有梅蘭竹菊圖案與雙桃石榴等。整個建築為歇山式,屋頂的正脊兩端為魚竜對峙,斜脊為雙獅捧綉球,高敞、堂皇,端的是氣派。
  大鐵釜西北處,迎面傲然獨立的一峰假山為極為珍貴的望海峰,相傳此石乃北宋花石綱之遺物,明代時為文壇後七子領袖王世貞之弟王世懋澹圃所有,難怪此石高達尋丈,玲瓏剔透,百竅千靈。這整塊的太湖石遠望如奇獸翹首遙望大海,故稱望海峰,亦有人認為此石側看如百歲壽者,因此民間又有老人峰的稱謂,此石1956年時由政府移至園中,半個世紀中,已三次移位,最後定位弇山堂前。現列入市文物保護單位。
  據《張寅志》載:通海泉是明代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由張宗源所開鑿的,算來亦有600多年歷史了。此泉原來屬聖佑道院,後改建公園劃入園內。此泉其實是口井,因井口有4個井眼,俗稱“四眼井”。此井有個特別之處,再大旱不雨,它照樣不幹不涸,邑人疑為通海,好事者謂之“通海泉”,也就沿稱至今。此井之水,至今有人飲用,據說甘甜淳厚,優於一般純淨水呢。現列入市文物保護單位。
  郟亶是北宋時為王安石欣賞的吳中著名水利學家。他在宋熙寧五年,出任司農寺丞,負責興修兩浙水利,著有《吳門水利書》等,是個對吳中水利有大貢獻的歷史人物。據《太倉州志》載:“郟亶墓始築於宋代,有墓道、墓門,兩側有石馬一對,並有專祠一所,後廢。”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知州蒯德模釐正墓道,修築墓門,重建郟司農寺祠墓,後又廢,現墓側的土墩即為原墓所在地,其上的封樹有櫸樹、黃楊、鼕青、老槐、劍麻、棗樹等,長得郁郁葱葱。土墩邊上的郟亶墓為1993年8月建造的,四周雜樹蔽蔭,鬆柏環抱,幽靜而肅穆。墓前有一石亭,亭內的重建郟司農祠記碑,倒是真古董,乃清同治七年(1868年)知州蒯德模釐正墓道,修築墓門時所立。
No. 2
  太倉公園,舊址是南宋“海寧寺”,前身是梁“妙蓮庵”,至今已有一千餘年的歷史。園內人文古跡衆多,有宋代花綱石遺物“望海峰”,明洪武年開鑿的“通海泉”,元代大型“鐵釜”以及 “墨妙亭”等。
  為了繼承和發揚悠久的園林藝術,太倉公園 2003 年由政府投資進行了全面改造擴建,並藉鑒了太倉歷史名園“弇山園”的創作構思,疊山理水、廣植大樹、修復古建築,恢復了 “弇山堂”、“嘉樹亭”、“點頭石”、“分勝亭”、“小飛虹”、“九麯橋”等 20 多處景點。公園面積由原 66 畝增加到現有的 110 畝,舊貌換新顔,重現了江南園林小橋流水、碧波環繞,亭臺樓閣,緑樹成蔭的旖旎風光,成為了探詢太倉古韻的重要旅遊景點。
  步入公園,撩人遊興,心曠神怡,流連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