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石傢大院
  石傢大院是清末天津“八大傢”之一的“尊美堂”石府宅第。石氏傢族久居楊柳青,歷時已200多年。從清中葉到民初,其財勢號稱津西首富。從石萬程開始發傢到石元仕一代,為石傢鼎盛時期。清嘉慶年間,石傢已有良田千餘頃,房子500餘間,當鋪13處,加上其它財産約值白銀300餘萬兩。石氏又有“兄弟聯登”武舉,其中一人考中武進士,被兵部授以官職。石傢可謂有財物勢。到清末民初,石氏傢族四門之中,僅四門“尊美堂”石元仕一傢,就有土地700多頃,地跨靜海、武清、文安、霸縣、安次、固安等縣。另有當鋪6處,銀號、綢布棉紗莊、醬園、雜貨薑廠、煤炭廠等多處工商,金融字號,聚斂着巨額財富。石元仕又結交官府、洋人,手眼通天。有民謠說:“楊柳青煞氣騰騰,無有金鑾殿,有瓦屋幾層;無有真竜天子,有石元仁應涿;無有保駕的人,有保甲局服從。”李鴻章接見過一次石元仕,石送禮銀1萬兩。慈禧太後接見石元仕,封給四品卿銜。石元仕之妻是兩廣總督張之洞的侄女。石與直隸省長曹銳(曹錕之弟)、與天津八大傢和軍政要人來往密切。石元仕71歲(1919年)死亡,大出殯時,天津警察廳長楊以德為之祭門杠。可見石傢之顯赫一時。
  石傢大院規模宏大。從北門估衣街到前門 (南門)河沿街,長100米,寬70米,占地6000多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2000多平方米。房屋278間,是中國迄今保存最好、規模最大的晚清民宅建築群。建築典雅華貴,磚木石雕精美細膩,室內陳設民情濃厚。素有“津西第一宅”之稱。
  從估衣街進石傢大院北門,一眼看見長長的甬道。這是整個大院的中軸綫。雨道兩側,並排五道門,10個四合院。四周還有傭人住的配房。南頭西拐有月亮門和影壁,直對河沿大街。
  甬道東側是五進四合院。從北往南第一院是內賬房和北客廳。現在院內仍存漢白玉條槽臥獅形大山石一對。第二、三、四院是石氏傢族起居寢室和女花廳。第五院是南書房,當時自設私塾,存書滿屋。東邊甬道有廚房、下房、更房、車棚,馬廄及護院男女傭人住所。
  用道西側的五進四合院,從北嚮南第一個院是北客廳及佛堂,往南是大垂花門,木刻石雕最為精美。平時此門不開,衹有達官顯貴纔走此門。一般人衹走兩側小門。第二院是串廊院,南面是鴛鴦大過廳。第三院是戲樓及南客廳。當年石元仕慶大壽就在此唱堂會戲,是北方民宅最大的戲樓,京劇名傢孫菊仙、譚鑫培等曾在此獻藝。第四院南面是專門接待貴賓的花廳。清末石傢在此設支應局與官府洋人勾結,鎮壓義和團運動。北面大廳是陳設古玩字畫的地方。還有一間屋子是解放初天津專員公署劉青山、張子善辦公之處,劉、張後因貪污被槍斃。過月亮門是第五院,有外賬房和大影壁。影壁上鑲有動物磚雕。影壁正對前大門。
  石傢大院全部建築,用料講究,做工精細。磨磚對縫,畫棟雕梁,花欞隔扇,漆朱塗彩。據說 柱門三九獅圖的石鼓子就用了500兩白銀。二道門的八仙人門蹲是由兩個工匠用一年時間纔雕製而成。建築設計都有寓意。如從南嚮北各門基逐漸升高,意為“步步高升”。而每道院門又有三級石階,意表“連升三級”。在前檐與山墻交界處,從山墻嚮院墻伸出條狀青石一塊,異於別傢,意為“石”傢高升。裝點建築的磚木石雕,隨處可見,每一圖案也都有故事含義。如磚雕“丹鳳朝陽”、“平升三級”(刻屏中插三大戟)。而各種雕刻藝術品無一雷同。
  設在石傢大院的楊柳青博物館,匯集了民間工藝的精華,展有名揚中外的楊柳青年畫簡史陳列、天津磚雕陳列、天津民俗陳列、石府復原陳列四部分。館藏豐富,藝術精美,是海內外人士遊訪的勝境。
  在甬道東側主要陳列着楊柳青年畫和天津磚雕。在年畫陳列中可以欣賞楊柳青年畫的歷代傑作,從中瞭解年畫發展脈絡。由戴連增店到齊健隆店的年畫各具特色,還能一睹神品畫師錢慧安、高桐軒等人的精品之作。磚雕俗稱刻磚,是古代建築的裝飾藝術。在北方由於自然景觀單調,故將磚雕裝飾在山墻、墀頭、門額等處,以美化建築王體。磚雕展品集中了清末民初的130多件上乘之作。圖案題材多與楊柳青年畫的內涵有相通之處。如麟吐玉書、五蝠(福)捧壽等。此外還有來自佛教的題材如白象、荷花、法蠃、盤長等和道教的瓊臺仙閣、羽化飛升、八仙人物等,都反映着當時人們的傳統意識。磚刻在藝術上采用浮雕和鏤空技法,層次豐富,高低起伏,變化無窮,如“輩輩封侯”用鏤空雕刻出“猴肖猴,捅蜂窩”的立體形象,極富藝術魅力。
  在甬道西側,現闢為“石府復原陳列”區。這是當年石傢會晤賓客、娛樂消閑、誦經禮佛的場所。裝飾陳設豪華。有四扇木雕花屏,被稱為國寶,當時工價1200兩白銀,一朵花、一片葉就合6兩白銀。室內設備講究。有一間客廳地下有暖風通道,鼕天在墻外地爐裏每天燒木炭200廳,嚮室內地下供熱。
  在甬道西側出佛堂再往西又有三進四合院落。那是過去石氏傢族的私塾傢學院,現闢為“天津民俗陳列”區,展現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楊柳青民間藝術風箏、剪紙、花會道具及婚俗場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