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气象水文 : 监测 : 军事 : 环境保护 : 水力 : 医学 > 天气预报
目录
No. 1
  气象台(站)预先发出关于未来一定时期内的天气变化和趋势的报告。气象台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如卫星、雷达等)收集了全国甚至全世界的气象资料,根据天气演变规律,进行综合分析,科学判断,然后作出大范围的天气预报。气象站、哨根据大范围天气预报,结合本地区地形、天气特点、群众测天经验,作出单站补充预报。可分为短期、中期和长期预报。
No. 2
  ◎ 天气预报 tiānqì yùbào
No. 3
  有关一项或多项天气要素的未来大气状态的预报
No. 4
  对未来一定时期内天气变化的预报。根据天气形势、天气图的分析,结合有关气象资料、地形及季节特点、群众经验等综合研究后作出。就空间范围讲,有本地和区域等;就时效长短讲,通常分短期(一般指2—3天)、中期(3—15天)及长期(10—15天)三种。按农业、渔业、航空、交通运输等生产部门的特点和需要,又有各种不同的专业天气预报天气预报是气象为国防和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重要手段
No. 5
  向有关地区发出的关于未来一定时间内天气变化的报告。
No. 6
  天气预报(weather forecasting)
天气预报的诞生
  如今人们外出,只须收听或观看天气预报,就可以决定是否带雨具,而在过去,则要顾虑天有不测风云。那么,气象台每天最重要的工作 天气预报是怎样诞生的呢?
  1853~1856年,为争夺巴尔干半岛,沙皇俄国同英法两国爆发了克里木战争,结果沙俄战败,正是这次战争,导致了天气预报的出现。
  这是一场规模巨大的海战,1854年11月14日,当双方在欧洲的黑海展开激战时,风暴突然降临,最大风速超过每秒30米,海上掀起了万丈狂澜,使英法舰队险些全军覆没。事后,英法联军仍然心有余悸,法军作战部要求法国巴黎天文台台长勒佛里埃仔细研究这次风暴的来龙去脉。那时还没有电话,勒佛里埃只有写信给各国的天文、气象工作者,向他们收集1854年11月12~16日5天内当地的天气情报。他一共收到250封回信。勒佛里埃根据这些资料,经过认真分析、推理和判断,查明黑海风暴来自茫茫的大西洋,自西向东横扫欧洲,出事前两天,即11月12日和13日,欧洲西部的西班牙和法国已先后受到它的影响。勒佛里埃望着天空飘忽不定的云层,陷入了沉思:“这次风暴从表面上看来得突然,实际上它有一个发展移动的过程。电报已经发明了,如果当时欧洲大西洋沿岸一带设有气象站,及时把风暴的情况电告英法舰队,不就可避免惨重的损失吗?”
  于是,1855年3月19日,勒佛里埃在法国科学院作报告说,假如组织气象站网,用电报迅速把观测资料集中到一个地方,分析绘制成天气图,就有可能推断出未来风暴的运行路径。勒佛里埃的独特设想,在法国乃至世界各地引起了强烈反响。人们深刻认识到,准确预测天气,不仅有利于行军作战,而且对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都有极大的好处。由于社会上各方面的需要,在勒佛里埃的积极推动下,1856年,法国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正规的天气预报服务系统。
  天气预报的诞生历史说明,气象条件可以影响局部战争或战役的胜败,而由于战争的需要,又推动和发展了气象事业。
天气预报的定义
  那么,什么叫天气预报呢?天气预报就是应用大气变化的规律,根据当前及近期的天气形势,对未来一定时期内的天气状况进行预测。它是根据对卫星云图和天气图的分析,结合有关气象资料、地形和季节特点、群众经验等综合研究后作出的。如我国中央气象台的卫星云图,就是我国制造的“风云一号”气象卫星摄取的。利用卫星云图照片进行分析,能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天气预报就时效的长短通常分为三种:短期天气预报(2~3天)、中期天气预报(4~9天),长期天气预报(10~15天以上)。中央电视台每天播放的主要是短期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是一个地区或城市未来一段时期内的阴晴雨雪、最高最低气温、风向和风力及特殊的灾害性天气。就我国而言,气象台准确预报寒潮、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出现的位置和强度,就可以直接为工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服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活动范围空前扩大,对大自然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因而天气预报就成为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信息。
  根据气象观测资料,应用天气学、动力气象学、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对某区域或某地点未来一定时段的天气状况作出定性或定量的预测。它是大气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目标。对人们生活有重要意义。
天气预报的发展
  天气预报的发展可分为3个阶段:①单站预报。17世纪以前人们通过观测天象、物象的变化,编成天气谚语,据以预测当地未来的天气。17世纪以后,温度表和气压表等气象观测仪器相继出现,地面气象站陆续建立,这时主要根据单站气压、气温、风、云等要素的变化来预报天气。②天气图预报。1851年,英国首先通过电报传送观测资料,绘制成地面天气图,并根据天气图制作天气预报。20世纪20年代开始,气团学说和极锋理论先后被应用在天气预报中。30年代,无线电探空仪的发明、高空天气图的出现、长波理论在天气预报上的广泛应用,使天气演变的分析,从二维发展到了三维。40年代后期,天气雷达的运用,为降水以及台风、暴雨、强风暴等灾害性天气的预报,提供了有效的工具。③数值天气预报。20世纪50年代以来,动力气象学原理、数学物理方法、统计学方法等,广泛应用于天气预报。用高速电子计算机求解简化了的大气流体力学和热力学方程组,可及时作出天气预报。尤其是60年代发射气象卫星以来,卫星的探测资料弥补了海洋、沙漠、极地和高原等地区气象资料不足的缺陷,使天气预报的水平显著提高。
天气预报的分类
  形势预报
  即预报未来某时段内各种天气系统的生消、移动和强度的变化。
  要素预报
  即预报气温、风、云、降水和天气现象等在未来某时段的变化。形势预报是要素预报的基础。
  预报种类
  按天气预报的时效长短,可分为:①短时预报。预报未来1~6小时的动向。②短期预报。预报未来24~48小时天气情况。③中期预报。对未来3~15天的预报。④长期预报。指1个月到1年的预报。预报时效1~5年的称为超长期预报,10年以上的则称为气候展望。
  按预报范围可将天气预报分为:①大范围预报。一般指全球预报、半球预报、大洲或国家范围的预报。②中范围预报。常指省、州和地区范围的预报。③小范围预报。如一个县范围的预报、城市预报、水库范围的预报和机场、港口的预报等。
天气预报的分类
  形势预报
  即预报未来某时段内各种天气系统的生消、移动和强度的变化。
  要素预报
  即预报气温、风、云、降水和天气现象等在未来某时段的变化。形势预报是要素预报的基础。
  预报种类
  按天气预报的时效长短,可分为:①短时预报。预报未来1~6小时的动向。②短期预报。预报未来24~48小时天气情况。③中期预报。对未来3~15天的预报。④长期预报。指1个月到1年的预报。预报时效1~5年的称为超长期预报,10年以上的则称为气候展望。
  按预报范围可将天气预报分为:①大范围预报。一般指全球预报、半球预报、大洲或国家范围的预报。②中范围预报。常指省、州和地区范围的预报。③小范围预报。如一个县范围的预报、城市预报、水库范围的预报和机场、港口的预报等。
  天气预报的历史
  许多人的生活受气象的影响。因此从史前开始人类就试图预测一天或者一个节气之后天气会是怎样。前650年左右巴比伦人使用云的样子来预测天气。前340年左右亚里士多德在他的《天象论》中描写了不同的天气状态。中国人至少在前300年左右有进行天气预报的纪录。
  古代天气预报主要是依靠一定的天气现象,比如人们观察到晚霞之后往往有好天气。这样的观察积累多了形成了天气谚语。不过许多这些谚语后来被证明是不正确的。
  从17世纪开始科学家开始使用科学仪器(比如气压表)来测量天气状态,并使用这些数据来做天气预报。但很长时间里人们只能使用当地的气象数据来做天气预报,因为当时人们无法快速地将数据传递到远处。1837年电报被发明后人们才能够使用大面积的气象数据来做天气预报
  20世纪气象学发展迅速。人类对大气过程的了解也越来越明确。1970年代数字天气预测随电脑硬件发展出现并且发展迅速,今天成为天气预报最主要的方式。
  现代天气预报
  现代天气预报有五个组成部分:
  收集数据
  数据同化
  数据天气预报
  输出处理
  展示
  收集数据
  最传统的数据是在地面或海面上通过专业人员、爱好者、自动气象站或者浮标收集的气压、气温、风速、风向、湿度等数据。世界气象组织协调这些数据采集的时间,并制定标准。这些测量分每小时一次(METAR)或者每六小时一次(SYNOP)。
  使用气象气球气象学家还可以收集上空的气温、湿度、风值。气象气球可以一直上升到对流层顶。
  气象卫星的数据越来越重要。气象卫星可以采集全世界的数据。它们的可见光照片可以帮助气象学家来检视云的发展。它们的红外线数据可以用来收集地面和云顶的温度。通过监视云的发展可以收集云的边缘的风速和风向。不过由于气象卫星的精确度和分辨率还不够好,因此地面数据依然非常重要。
  气象雷达可以提供降水地区和强度的信息。多普勒雷达还可以确定风速和风向。
  数据同化
  在数据同化的过程中被采集的数据与用来做预报的数字模型结合在一起来产生气象分析。其结果是目前大气状态的最好估计,它是一个三维的温度、湿度、气压和风速、风向的表示。
  数据天气预报
  数字天气预报是使用电脑来模拟大气。它使用数据同化的结果作为其出发点,按照今天物理学和流体力学的结果来计算大气随时间的变化。由于流体力学的方程组非常复杂,因此只有使用超级计算机才能够进行数字天气预报。这个模型计算的输出是天气预报的基础。
  输出处理
  模型计算的原始输出一般要经过加工处理后才能成为天气预报。这些处理包括使用统计学的原理来消除已知的模型中的偏差,或者参考其它模型计算结果进行调整。
  过去气象学家必须自己做处理工作,今天24小时以上的天气预报主要是使用多种不同模型后对其结果进行综合。气象学家还必须分析预报出来的模型数据来使最终用户能够理解它。此外天气预报的模型一般分辨率不是特别高。当地的气象学家还必须通过当地的经验在涉及地区性的影响,使得当地的天气预报更加精确。不过随着天气预报模型的不断精密化这个工作量越来越小了。
  展示
  对于最终用户来说天气预报的展示是整个过程中最重要的。只有知道最终用户需要什么信息、如何才能将这些信息易懂地传达给最终用户才能完成这个任务。
  公众
  报纸中的天气预报,图中为《观察者》和《世界报》的天气预报栏公众是天气预报的一个主要用户。不但天气灾害如冰雹、飓风等等对公众生活有巨大的影响和威胁,即使日常生活、节假日安排、穿衣等等也要依靠天气预报。电视、广播、报纸、因特网中均有对公众的天气预报服务。
  航空
  天气对航空的影响非常大。几乎所有的飞机场均有自己的气象站。在飞机起飞前机组人员要获得整个的飞行路线上的天气情况以及天气预报数据。
  电力系统
  天气对用电量的影响非常大,因此电力公司通过天气预报预测用电量。
  其它私营企业
  其它私人企业也可以通过天气预报来调整它们的需求和供给。比如超市在热天是可以提供更多的饮料,等等。
百科辞典
  tianqi yubao
  天气预报
  weather forecasting
    根据气象观测资料,应用天气学、动力气象学、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对某区域或某地点未来一定时段的天气状况作出定性或定量的预测。它是大气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目标。
    天气变化和人们的生产活动、社会活动、军事活动以至日常生活,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准确的天气预报,能帮助人们充分利用有利的天气,避免和预防不利的天气,减免不必要的损失,为人民造福。
    发展 天气预报的发展,大体上可分为单站预报、天气图预报、数值天气预报三个阶段。
    单站预报 17世纪以前人们通过观测天象、物象的变化,用简洁生动的语言编成天气谚语,据以预测当地未来的天气。17世纪以后,温度表和气压表等气象观测仪器相继出现,地面气象站陆续建立,这时则主要根据单站气压、气温、风、云等要素的变化来预报天气。这是天气预报的初始阶段。
    天气图预报 1851年,英国首先通过电报及时将各地气象站同时间的观测资料传至该国的气象中心,绘制成地面天气图,并根据天气图上高压和低压系统的移动,制作天气预报。随后,欧美等许多地区也相继发展了天气图预报。20世纪20年代开始,气团学说和极锋理论先后被应用在天气预报中。30年代,无线电探空仪的发明、高空天气图的出现、长波理论在天气预报上的广泛应用,使天气演变的分析,从二维发展到了三维(见天气分析)。40年代后期,天气雷达的运用,为降水以及台风、暴雨、强风暴等灾害性天气的预报,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数值天气预报 自20世纪50年代使用电子计算机以来,动力气象学原理、数学物理方法、统计学方法等,广泛应用于天气预报。用高速电子计算机求解简化了的大气流体力学和热力学方程组(见大气动力方程),可及时作出天气预报。尤其是自60年代发射气象卫星以来,利用卫星的探测资料,弥补了海洋、沙漠、极地和高原等地区因气象站稀少而资料不足的缺陷,使天气预报的水平有显著的提高。
    随着卫星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天气预报正向全盘自动化的方向发展。从气象观测、发报、通信、资料收集和分发、填绘天气图、按模式进行计算,直到作出数值天气预报和输出预报结果等,均由电子计算机所控制。工作人员可按荧光屏上显示所需的各种天气图表进行预报(见气象情报传输、气象业务服务自动化)。
    1982年初,中国的北京气象中心,已将数值天气预报投入业务,并逐步向自动化、定量化的方向发展。
    形势预报 即预报未来某时段内各种天气系统的生消、移动和强度的变化。它是气象要素预报的基础。形势预报的方法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数值预报方法,即直接积分大气方程组或其简化方程组,按所得结果对未来的气压场、温度场和风场作出预报;另一类是天气图方法。后者有以下几种作法:
    经验外推法 又称趋势法,是根据天气图上各种天气系统过去的移动路径和强度变化趋势,推测它们未来的位置和强度。这种方法,在天气系统的移动和强度无突然变化或无天气系统的新生、消亡时,效果较好;而当其发生突然变化或有天气系统的新生、消亡时,预报往往不符合实际。
    相似形势法 又称模式法,是从大量历史的天气图中,找出一些相似的天气形势,归纳成一定的模式。如当前的天气形势与某种模式的前期情况相似,则可参照该模式的后期演变情况进行预报。由于相似总是相对的,完全相同是不可能的,因此,用此法也往往出现误差。
    统计资料法 又称相关法,是用历史资料,对历史上不同季节出现的各种天气系统的发生、发展和移动,进行统计,得出它们的平均移速,寻找预报
英文解释
  1. n.:  the weather forecast,  Weather prediction,  weather forecast
法文解释
  1. n.  prévisions météorologiques
相关词
湿度相对湿度气象学百科大全广西人物艺术绘画
软件网络导航气象大雾预警信号气象信号加拿大土拨鼠
节日安大略主持人名人气象局CCTV天气桌面天气秀
XDeskWeather百科辞典更多结果...
包含词
天气预报员远期天气预报农用天气预报
统计天气预报火星天气预报数值天气预报
概率天气预报长期天气预报短期天气预报
中期天气预报航空天气预报预约天气预报
单站天气预报天气预报机构宣威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人员本地天气预报短时天气预报
区域天气预报机场天气预报人类天气预报
火险天气预报航站天气预报航线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查询咱们的天气预报气象站天气预报
奥运会天气预报中长期天气预报天气预报的分类
天气预报的发展天气预报的定义天气预报的诞生
不关心天气预报单舰补充天气预报数理统计天气预报
统计动力天气预报鸿飞天气预报系统短期天气预报指导
行星与长期天气预报天气预报技术文集(2006)现代天气预报技术和方法
数值天气预报常用计算方法天气预报理论与技术天气预报查询v1.02
鸿飞天气预报系统v2007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WAP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专家V1.76天气预报的数值方法天气预报小姐诱拐事件
动力气象学与天气预报数值天气预报资料的处理和分析中国主要远洋航线危险天气预报
拓思电视天气预报自动生成系统v1.3.12短期天气预报的流体力学方法引论数值天气预报的数学物理基础
拓思电视天气预报自动生成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