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三百首 > 天末懷李白
目錄
《天末懷李白 To Li Bai at the Sky Send》
詩人: 杜甫 Du Fu

天末怀李白
天末怀李白
天末怀李白
天末怀李白
  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
  應共冤魂語,投詩贈汨羅。


  A cold wind blows from the far sky....
  What are you thinking of, old friend?
  The wildgeese never answer me.
  Rivers and lakes are flooded with rain.
  ...A poet should beware of prosperity,
  Yet demons can haunt a wanderer.
  Ask an unhappy ghost, throw poems to him
  Where he drowned himself in the Milo River.
No. 2
  五言律詩·杜甫
  涼風起天末①,君子意如何②?
  鴻雁幾時到③?江湖秋水多④。
  文章憎命達⑤,魑魅喜人過⑥。
  應共冤魂語,投詩贈汨羅⑦。
  【譯文】涼風颼颼從天邊起,你的心境怎樣,令我惦念不已。傳信的鴻雁幾時能飛到?衹恐江湖秋水多風浪。文才卓絶薄命遭嫉恨,山精水怪最喜吞食過路人。你與沉冤的屈子同命運,投詩汨羅江,訴說冤屈與不平。
  【註釋】:
  1.天末:天的盡頭。當時杜甫在秦州,地處邊塞,所以說天末。
  2.君子:指李白。
  3.鴻雁:比喻書信。
  4.這是為李白的行程擔憂之語。
  5.命:命運,時運。文章:這裏泛指文學。這句意思是:老天總是妒忌有文才的人,文章好了命運就不好。
  6.魑魅:傳說中的妖魔鬼怪,它喜歡有人經過,以便吞食。這又是比喻李白行程兇險。
  7.冤魂:指屈原。屈原被放逐,投舊羅江而死。杜甫深知李白從璘實出於愛國,卻蒙冤放逐,正和屈原一樣。所以說,應和屈原一起訴說冤屈。汨羅:汨羅江,在湖南湘陰縣東北。
  【寫作背景】這一首和《夢李白二首》當是同一時期的作品。詩中設想李白於深秋時節在流放途中,從長江經過洞庭湖一帶的情景。表達了詩人對李白深切的懷念和同情。《唐宋詩醇》:"悲歌慷慨,一氣舒捲,李杜交好,其詩特地精神。"
  【作者簡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晚唐大詩人,號稱“詩聖”。原籍湖北襄陽,生於河南鞏縣。初唐詩人杜審言之孫。唐肅宗時,官左拾遺。後入蜀,友人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後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他的詩號稱"詩史"
  【鑒賞】此詩以涼風起興,對景相思,表達了對李白的一片牽挂之情,並為他的悲慘遭遇憤慨不平。
  這首因秋風感興而懷念友人的抒情詩,感情十分強烈,但不是奔騰浩蕩一瀉千裏的表達出來,感情的潮水千回百轉,縈繞心際。低回婉轉,沉鬱深微,實為古代抒情名作。
  這首詩為詩人客居秦州(今甘肅天水)時所作。時李白坐永王璘事長流夜郎,途中遇赦還至湖南,杜甫因賦詩懷念他。
  首句以秋風起興,給全詩籠罩一片悲愁。時值涼風乍起,景物蕭疏,悵望雲天,此意如何?衹此兩句,已覺人海滄茫,世路兇險,無限悲涼,憑空而起。次句不言自己心境,卻反問遠人:“君子意如何?”看似不經意的寒暄,而於許多話不知應從何說起時,用這不經意語,反表現出最關切的心情。這是返樸歸真的高度概括,言淺情深,意象悠遠。以杜甫論,自身淪落,本不足慮,而纔如遠人,罹此兇險,定知其意之難平,遠過於自己,含有“與君同命,而君更苦”之意。此無邊揣想之辭,更見詩人想念之殷。代人着想,“懷”之深也。摯友遇赦,急盼音訊,故問“鴻雁幾時到”;瀟湘洞庭,風波險阻,因慮“江湖秋水多”。李慈銘曰:“楚天實多恨之鄉,秋水乃懷人之物。”悠悠遠隔,望消息而不可得;茫茫江湖,唯寄語以祈珍攝。然而鴻雁不到,江湖多險,覺一種蒼茫惆悵之感,襲人心靈。
  對友人深沉的懷念,進而發為對其身世的同情。“文章憎命達”,意謂文才出衆者總是命途多舛,語極悲憤,有“悵望千秋一灑淚”之痛:“魑魅喜人過”,隱喻李白長流夜郎,是遭人誣陷。此二句議論中帶情韻,用比中含哲理,意味深長,有極為感人的藝術力量,是傳誦千古的名句。高步瀛引邵長蘅評:“一憎一喜,遂令文人無置身地。”這二句詩道出了自古以來才智之士的共同命運,是對無數歷史事實的高度總結。
  此時李白流寓江湘,杜甫很自然地想到被讒放逐、自沉汨羅的愛國詩人屈原。李白的遭遇和這位千載冤魂,在身世遭遇上有某些相同點,所以詩人飛馳想象,遙想李白會嚮屈原的冤魂傾訴內心的憤懣:“欲共冤魂語,投詩贈汨羅”。
  這一聯雖係想象之詞,但因詩人對屈原萬分景仰,覺得他自沉殉國,雖死猶存;李白是亟思平定安史叛亂,一清中原,結果獲罪遠謫,雖遇赦而還,滿腔的怨憤,自然會對前賢因秋風而寄意。這樣,“欲共冤魂語”一句,就很生動真實地表現了李白的內心活動。最後一句“投詩贈汨羅”,用一“贈”字,是想象屈原永存,他和李白千載同冤,鬥酒詩百篇的李白,一定作詩相贈以寄情。這一“贈”字之妙,正如黃生所說:“不曰吊而曰贈,說得冤魂活現。”(《讀杜詩說》)
  這首因秋風感興而懷念友人的抒情詩,感情十分強烈,但不是奔騰浩蕩、一瀉千裏地表達出來,感情的潮水千回百轉,縈繞心際。吟誦全詩,如展讀友人書信,充滿殷切的思念、細微的關註和發自心靈深處的感情,反復詠嘆,低回婉轉,沉鬱深微,實為古代抒情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