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天壇公園投訴電話汕頭市旅遊投訴電話:0754-8297616
廣東省旅遊投訴電話:020-86681163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汕頭礳石風景區,是南國奇石多而聞名遐邇的風景勝地。它與汕頭市隔海相望。而宏偉壯觀的天壇花園,恰似鑲嵌在礳石風景區的一顆璀璨明珠。備受中外遊人所矚目。天壇花園位於礳石山東麓,依山傍海,海角自然風光旖旎。這裏有山澗麯徑林蔭,花香鳥語鳴囀之悅耳,無鬧市車水馬竜之喧嘩;這裏有海角天涯發人幽思的景色,而無煩人醜象之淨土。白花尖大廟、寶塔、竜船舫,堪稱自然風景與人工巧築奇合的佳構,典雅堂皇廟殿,座落海隅,雄觀海港百景千姿。被冠為粵東第一塔──九天玄女寶塔,高聳入雲。所塑神佛,神人共襄,披澤南天。遊人登塔眺望汕頭現代景觀;朦朧處:海天共色,海鷗飛翔,瓊樓玉宇,環市矗立,巨輪飛舟,天橋橫空,令遊人宛若海市蜃樓之幻現。“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竜則靈”,礳石天壇花園,實為遊人尋幽攬勝所在。 | | 公園簡介
天壇公園位於北京市崇文區天壇路,在北京正陽門外,永定門內路東。是明朝、清朝兩代帝王鼕至日祭皇天上帝和正月上辛日行祈𠔌禮的地方。
天壇是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仿南京形製建天地壇,合祭皇天後土,當時是在大祀殿行祭典。嘉靖九年(1530年)嘉靖皇帝聽大臣言:“古者祀天於圜丘,祀地於方丘。圜丘者,南郊地上之丘,丘圜而高,以象天也。方丘者,北郊澤中之丘,丘方而下,以象地也。”於是决定天地分祭,在大祀殿南建圜丘祭天,在北城安定門外另建方澤壇祭地。嘉靖十三年(1534年)圜丘改名天壇,方澤改名地壇。大祀殿廢棄後,改為祈𠔌壇。嘉靖十七年(1538年)祈𠔌壇被廢,於十九年在壇上另建大享殿,二十四年建成。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改名祈年殿。以後多次修繕、擴建。
1900年八國聯軍曾在天壇齋宮內設立司令部,在圜丘上架炮。文物、祭器被席捲而去,建築、樹木慘遭破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政府對天壇的文物古跡投入大量的資金,進行保護和維修。進行過多次修繕和大規模緑化,使古老的天壇更加壯麗。現在公園占地200公頃,四面各有一門。園內有二百年以上的古柏二千五百多棵。還有百花園種植了大量的花卉。近年又在百花園北新建了別具有一格的亭廊聯接的庭園,增添了園景。
1961年,國務院公佈天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認為“世界文化遺産”。 2007年5月8日,天壇公園經國傢旅遊局正式批準為國傢5A級旅遊景區。
天壇是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築群。天壇有垣墻兩重,分為內壇、外壇兩部分,壇域平面北呈圓形,南為方形,象徵“天圓地方”。外壇東西長1700米,南北寬1600米,面積270多公頃。主要建築集中於內壇。天壇主要建築在內壇的南北中軸綫上,圜丘壇在南,祭天,有圜丘、皇穹宇等;祈𠔌壇在北,祈𠔌,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門等,中間有墻相隔。兩壇由一座長360米、寬近30米、南低北高的丹陛橋(也稱海墁大道或神道)相連。丹陛橋兩側為大面積古柏林。內壇西墻內有齋宮,是祀前皇帝齋戒的居所。外壇西墻內有神樂署、犧牲所等。壇內主要建築有祈年殿、皇乾殿、圜丘、皇穹宇、齋宮、無梁殿、長廊、雙環萬壽亭等,還有回音壁、三音石、七星石等名勝古跡。天壇的建築不僅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而且有些建築還巧妙地運用了力學、聲學、幾何學原理,因此具有重要價值。
圜丘壇是舉行鼕至祭天大典的場所,建於明嘉靖九年(1530),主要建築有圜丘、皇穹宇及配殿、神廚、三庫及宰牲亭,附屬建築有具服臺、望燈等。圜丘明朝時為三層藍色琉璃圓壇,清乾隆十四年(1749)擴建,並改藍色琉璃為艾葉青石臺面,漢白玉柱、欄。圜丘形圓象天,三層壇製,高5.17米,下層直徑54.92米,上層直徑23.65米,每層四面出臺階各九級。上層中心為一塊圓石,外鋪扇面形石塊九圈,內圈九塊,以九的倍數依次嚮外延展,欄板、望柱也都用九或九的倍數,象徵“天”數。圜丘臺面石板、攔板及各層臺階的數目均為奇數九或九的倍數。如臺面石板以上層中心圓石為起點,第一圈為九塊,第二圈為十八塊,依次周圍各圈直至底層,均以九的倍數遞增。各層漢白玉石欄板的數目也是如此。燔柴爐位於圜丘壇外壝內東南,座南朝北,圓筒形,緑琉璃磚砌成,其東西南三面各出臺階九級。燔柴爐是舉行鼕至祭天大典望燎儀時焚燒祭祀正位(皇天上帝)供奉物用的。
皇穹宇院落位於圜丘壇外壝北側,坐北朝南,圓形圍墻,南面設三座琉璃門,主要建築有皇穹宇和東西配殿,是供奉圜丘壇祭祀神位的場所。皇穹宇由環轉十六根柱子支撐,外層八根檐柱,中間八根金柱,兩層柱子上設共同的溜金鬥拱,以支撐拱上的天花和藻井,殿內滿是竜鳳和璽彩畫,天花圖案為貼金二竜戲珠,藻井為金竜藻井。皇穹宇殿內的鬥拱和藻井跨度在我國古建中是獨一無二的。皇穹宇配殿,歇山殿頂,藍琉璃瓦屋面,正面出臺階六級,飾旋子彩畫,造型精巧。東殿殿內供奉大明之神(太陽)、北斗七星、金木水火土五星、周天星辰等神版,西殿則是夜明之神(月)、雲雨風雷諸神神牌供奉處。皇穹宇殿前甬路從北面數, 前三塊石板即為“三音石”。當站在第一塊石板上擊一下掌, 衹能聽見一聲回音; 當站在第二塊石板上擊一下掌就可以聽見兩聲回音;當站在第三塊石板上擊一下掌便聽到連續不斷的三聲回音。這就是為什麽把這三塊石板稱為三音石的原因,也有人專門把第三塊石板稱為“三音石”。
皇穹宇院落周圍的圓形圍墻,墻高約3.72米,厚0.9米,墻身用山東臨清磚磨磚對縫,藍琉璃筒瓦頂,這就是著名的“回音壁”。皇穹宇圓形院落的墻壁自然形成音波折射體,磨磚對縫的砌墻方式使墻體結構十分緊密,墻的表面直徑651米, 圍墻高327米。當人們分別站在東西配殿的後面靠近墻壁輕聲講話,雖然 雙方距離相距很遠,但是可以非常清楚地聽見對方講話的聲音。這是因為圓形十分光滑,對音波的折射。
祈𠔌壇是舉行孟春祈𠔌大典的場所,建於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主要建築有祈年殿、皇乾殿、東西配殿、祈年門、神廚、宰牲亭、長廊,附屬建築有內外壝墻、具服臺、丹陛橋,內壇墻上東南西北各設天門,西外壇墻設祈𠔌壇門,內壇東部有七星石。祈𠔌壇的祭壇為壇殿結合的圓形建築,是根據古代“屋下祭帝”的說法建立的。壇為三層,高5.6米,下層直徑91米,中層直徑80米,上層68米;殿為圓形,高38米,直徑32.7米,三重藍琉璃瓦,圓形屋檐,攢尖頂,寶頂鎏金。
祈年殿由28根楠木大柱支撐,柱子環轉排列,中間4根“竜井柱”,高19.2米,直徑1.2米,支撐上層屋檐;中間12根金柱支撐第二層屋檐,在朱紅色底漆上以瀝粉貼金的方法繪有精緻的圖案;外圍12根檐柱支撐第三層屋檐;相應設置三層天花,中間設置竜鳳藻井;殿內梁枋施竜鳳和璽彩畫。祈年殿中間4根“竜井柱”,象徵着一年的春夏秋鼕四季;中層十二根大柱比竜井柱略細,名為金柱,象徵一年的十二個月;外層十二根柱子叫檐柱,象徵一天的十二個時辰。中外兩層柱子共二十四根,象徵二十四節氣。
皇乾殿是平時供奉祈𠔌壇祭祀正位和配位神版的大殿,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位於祈𠔌壇內壝外北側,由三座琉璃門與祭壇相通。祈𠔌壇的神廚、神庫和宰牲亭與祈𠔌壇之間由長廊相連,長廊由東磚門至東北方的宰牲亭呈麯尺形,共七十二間,與祈年殿大小三十六根柱子相對應,象徵七十二地煞。
丹陛橋是連接祈𠔌壇南磚門及其南天門(成貞門)的甬道,也是連接祈𠔌壇和圜丘壇的軸綫,長360米,寬30米。丹陛橋上有三條石道,中為神道,東禦道,西王道,北高南低,北端高4米,南端1米,北行令人步步登高,如臨天庭。
齋宮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是皇帝舉行祭天大典前進行齋戒的場所,位於祈𠔌壇內壇西南隅。宮內建有無梁殿、寢殿、鐘樓、值守房和巡守步廊等禮儀、居住、服務、警衛專用建築,均采用緑色琉璃瓦,以兩重宮墻、兩道禦溝圍護。齋宮佈局嚴謹,環境典雅,是中國古代祭祀齋戒建築的代表作。無梁殿即齋宮正殿,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緑琉璃瓦廡殿頂,殿內為磚券拱頂,殿前月臺崇基石欄,三出陛,正階十三級,左右各十五級。無梁殿是皇帝白天齋戒場所,殿內陳設樸素,明間所懸“欽若昊天”匾為乾隆皇帝御筆,表達了天子對皇天上帝的虔誠之心。
南神廚院建於明嘉靖九年(1530),位於圜丘東,座北朝南,院門南開,主要建築有神庫、神廚、井亭,是圜丘鼕至祭天大典之前製作圜丘壇各種祭品的場所。院門外有走牲道與圜丘東欞星門相連,祭時臨時搭設走牲棚以運送祭品。建築規整莊重,是我國祭祀建築中僅存的幾座神廚之一。
神樂署是天壇建築之一,位於天壇西外壇,為明清時期演習祭祀禮樂的場所,被譽為明清兩朝最高的禮樂學府。神樂署始見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初稱神樂觀,觀中殿宇衆多,環境優美,開有茶肆、藥鋪,又稱天壇道觀。清乾隆八年(1743年)改神樂觀名為為神樂所。乾隆十九年(1754年)定名為神樂署。天壇神樂署的正殿,原為明清兩朝演習祭祀禮樂的殿宇,為歇山頂單檐古建築,坐西嚮東,六楹五開間,東西嚮設穿堂門,殿內面積達600平方米。現開闢為“中和韶樂”展演區,舉辦古代祭祀樂舞展演,同時作為中和韶樂樂器鐘、磬的主要展館。
原天壇公園內有一土山位於祈𠔌壇內壇西南,丹陛橋西側,對天壇的總體景觀造成了極大破壞。1990年市政府組織搬走土山,恢復了齋宮與丹陛橋之間的景觀聯繫。植物配置是天壇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天壇壇域寬廣,氣勢宏大,建築集中,在主體建築周圍密植鬆柏,使中心祭壇蒼翠環繞,形成一種莊重、肅穆、寧靜、純潔的祭壇氛圍。祈年殿西柏樹林西側,是北京城最大的一片丁香林,占地6300平方米,種有丁香240叢,樹齡近50年,在北京城已十分少見。天壇菊花以品種多、養護水平高聞名遐邇,著名的有“瑞雪祈年”、“丹陛金獅”等。
歷史沿革
據史料記載,有正式祭祀天地的活動,可追溯到公元前兩千年,尚處於奴隸製社會的夏朝。中國古代帝王自稱“天子”,他們對天地非常崇敬。天壇是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仿南京形製建天地壇,合祭皇天後土,當時是在大祀殿行祭典。嘉靖九年(1530年)嘉靖皇帝聽大臣言:“古者祀天於圜丘,祀地於方丘。圜丘者,南郊地上之丘,丘圜而高,以象天也。方丘者,北郊澤中之丘,丘方而下,以象地也。”於是决定天地分祭,在大祀殿南建圜丘祭天,在北城安定門外另建方澤壇祭地。嘉靖十三年(1534年)圜丘改名天壇,方澤改名地壇。大祀殿廢棄後,改為祈𠔌壇。嘉靖十七年(1538年)祈𠔌壇被廢,於十九年在壇上另建大享殿,二十四年建成。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改名祈年殿。以後多次修繕、擴建。
1900年八國聯軍曾在天壇齋宮內設立司令部,在圜丘上架炮。文物、祭器被席捲而去,建築、樹木慘遭破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政府對天壇的文物古跡投入大量的資金,進行保護和維修。進行過多次修繕和大規模緑化,使古老的天壇更加壯麗。現在公園占地200公頃,四面各有一門。園內有二百年以上的古柏二千五百多棵。還有百花園種植了大量的花卉。近年又在百花園北新建了別具有一格的亭廊聯接的庭園,增添了園景。
1961年,國務院公佈天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認為“世界文化遺産”。 2007年5月8日,天壇公園經國傢旅遊局正式批準為國傢5A級旅遊景區。
機構設置
1.辦公室職能:負責公文處理、機要保密工作;準備和組織以管理處名義召開各種行政工作會議;編寫信息;管理檔案;承辦來信、來訪和接待工作;兼管計劃生育及審計工作。
2.勞資科職能:負責職工工資總額計劃的核定、工資調整等業務管理;負責全園工人的調配與管理工作;負責辦理臨時工招用手續;負責技工考核的組織管理工作。
3.財務科職能:負責編報公園財務預算、决算;編製財務收、支計劃並監督各項經費的使用;負責現金的收繳、存取及資金的管理工作;辦理公園各項保險、納稅手續;負責財務會計和公園的物價工作。
4.園容緑化科技科職能:負責全園緑化、美化規劃的擬定工作;編製全園緑化、美化年度計劃、總結;監督檢查、指導緑化養護管理;編製全園植保工作計劃;管理與檢查園容衛生工作;負責進行科普宣傳和科技工作。
5.管理科職能:製定公園各項標準、制度;負責遊人投訴的落實答復工作,並製定整改計劃;負責全園各種票務的管理及發售年票工作;負責公園房地産管理;負責社會監督媒體的收集整理、答復反饋工作;審批商業網點的設置。
6.工程科職能:負責古建的保護和修繕及全園年度工程修建計劃預算的編報工作;負責編製全園零修工程項目計劃;負責工程前期的各項準備工作及施工全過程的監督管理;辦理固定資産轉移和交付使用手續。
7.文物科職能:對文物庫文物實行科學管理;對陳展文物保護工作進行監督;負責文物復製、仿製、搜集、整理工作;負責文物保護方面的研討會;負責文物展覽方案設計、展覽製作、布展、監理。
8.文化科職能:負責公園文化産品的研製與開發;研究和開發公園的旅遊資源,策劃和組織實施公園文化旅遊活動;審核外單位在公園內的拍攝活動;負責組織新聞發佈會工作。
9.保衛科職能:負責內部治安管理工作;配合公安機關維護公園的治安秩序;負責全園安全生産工作;重要外賓的安全保衛工作;負責交通安全和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
10.黨委工作部職能:負責公園人事管理及離、退休人員的管理工作;管理科級及以下幹部檔案;負責全園及黨委的組織工作;負責紀檢監察工作;負責團組織的建設。
11.工會職能:維護職工各項勞動權益;起草民主管理工作計劃;負責先進職工和勞動模範等的評選等工作;組織職工開展文化、藝術、體育活動;負責全園後勤工作。 | | 開放時間
天壇公園開閉園時間、票價及優惠措施
一、四大門開閉時間
開門時間 6:00 止票時間 20:00
靜園時間 21:00 關門時間 22:00
二、景點開閉時間
1 、景點每日 8:00 開放
2 、 3月1日—— 6 月 30 日
大門16:00 止售聯票 , 景點 17:00 止售景點票 , 景點 17:30 關門
3 、7 月 1 日——10 月 31 日
大門16:30 止售聯票 , 景點 17:30 止售景點票 , 景點 18:00 關門
4 、11月 1 日一一次年 2 月 28 日
大門 15:30 止售聯票 , 景點 16:30 止售景點票 , 景點 17:00 關門
三、票價
1 、 4 月 1 日一一10 月 31 日為旺季 , 門票 15 元 , 優惠門票 8 元 ,聯票35元
2 、 11 月 1 日一一次年 3 月 31 日為淡季 , 門票 10 元 , 優惠票 5元,聯票30元
3 、景點門票 20 元 ( 包括祈年殿、回音壁、圄丘 )
4 、神樂署景點票 10 元
四、優惠措施
1、持有本人老年證的老年人 , 大中小學生憑有效證件 , 低保人元持低保證 , 可購買優惠門票 ( 不包括園中園 )
2、1.2 米以下兒童 , 離休幹部 , 現役軍人、武警官兵 , 持革命傷殘軍人證的傷殘軍人 , 持退休證的退休軍人 , 持殘疾證的殘疾人 , 免費入園( 不包括園中園 )
五、月票
1 、票價 15 元
2 、發售時間 : 每月月末四天
3 、購買條件 : 需持北京市身份證、一寸近照
乘車服務
公共交通綫路:乘7、17、20、35、36、69、71、105、106、110、120、692、707、729、803、826路車到天橋站下車
15路天橋商場下車
6、34、35、36、106、110、687、707、743路天壇北門下車。
2、20、35、69、71、504、826路天壇西門下車。
36、53、120、122、525、610、800、803、814、958、特3、運通102路天壇南門下車。
6、25、34、35、36、39、41、43、60、116、525、610、684、685、687、707、723、743、814路法華寺下車。
導遊服務
電子導遊
1、位置:四大門區;
2、時間:8:00——17:00;
3、語種:中、粵語、英、日、韓、法、德、西班牙;
4、收費:a.中文:押金100元,退換機器時返還遊客;機器租金10元。
b.其它語種:押金100元,退還機器時返還遊客;機器租金40元
殿堂講解
1、位置:各景點殿堂;
2、時間:每二十分鐘講解一次,並視遊客量增加講解頻度;
3、語種:中文;
4、收費:免費。
團隊講解
1、位置:公園南門;
2、時間:8:00——17:00;
3、語種:中文、英文;
4、收費:a.中文講解五人以下100元;中文講解五人以上200元。英文講解在中文收費基礎上加收50元。
5、提示:團隊導遊需要提前兩天預定;聯繫電話:67028866-導遊班。 | | 專題展覽
大祀齋戒展
2007年天壇的管理部門對齋宮進行了全面修繕,修繕後為了使遊客能更好的瞭解天壇的歷史和天壇祭天文化我們在無梁殿舉辦了介紹相關知識的展覽,展覽的主題是“大祀齋戒”,內容為祭天齋戒的由來和齋宮情況介紹,展覽分為四個展室,即有齋宮建築展、齋戒儀展、百官齋戒展、皇帝禦齋宮展。 “大祀齋戒”
中國古代有“國之大在祀與戎”說法,意思是說祭祀與戰爭是國傢最重要的事情,按照中國古代的禮製,祭祀前人們要行齋戒禮,目的是為了表示對深的尊重,也是強調祭祀的重要性,天壇齋宮就是明清兩朝皇帝為了舉行大祀齋戒而建造的。
第一部分 守德由來勝守險——齋宮建築展
齋宮建築展主要介紹了齋宮建築的歷史功用和演變過程。通過明清封建帝王對齋戒建築的營建和改擴建反映其對祭祀齋戒的重視。
第二部分 (無梁殿南次間)
洗心滌慮對蒼昊——齋戒儀
齋戒儀為我們介紹了古代齋戒制度的形成、明清皇帝對齋戒禮儀的確定,並展出部分祭祀文物。
第三部分(無梁殿北次間)
動靜存誠慎緻齋——百官齋戒
古代祭祀之時,不僅皇帝要齋戒,陪祀的王公大臣文武百官也要按期在齋所進行齋戒。明清兩朝規定,每當祭祀大典時,在京官員或在衙署齋戒,或在天壇附近賃房租住,以致天壇周圍廟宇、道觀多闢有茶捨供官員居住。
第四部分(無梁殿北稍間)
虔居齋室潔明禋——皇帝禦齋宮
明清時期共有22位皇帝來天壇祭天並齋戒,包括明代的13位皇帝和清代的9位皇帝,這裏陳設有這些皇帝的挂像。並簡要介紹了他們的生平及祭祀天壇的次數,我們可以從中大致瞭解到歷任皇帝的施政特點及對待祭祀的重視程度。
寢宮原狀陳設展
寢宮建於清乾隆八年(1743年),為五開間,是清代皇帝齋戒期間居住的宮殿。雍正九年(1731年),雍正皇帝在紫禁城中建了一座齋宮,每臨祭期,他在宮中齋宮齋宿三日,從此,大祀天壇,齋宿由天壇齋宮移至大內。乾隆帝一嚮對祭天大典極為重視,乾隆七年(1742年)頒詔修理天壇齋宮,在無梁殿後建成了寢宮,宮中設寢殿、配殿,回廊及典守房、包衣房、點心房及茶果局。從此每到齋期,皇帝在紫禁城齋宮齋戒二日,祀前一日赴天壇齋宮,居於寢宮,無梁殿遂成皇帝會見閣僚及百官候駕之所了。
祭天禮儀展
祭天作為人類祈求神靈賜福攘災的一種文化行為,曾經是中國古代先民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從傳說中的“三皇五帝”時代至清末,一直舉行祭天典禮,綿延約五千餘年,可謂淵遠流長。
天壇始建於明永樂年間(1403——1420年),是按照中國傳統禮儀制度建立的國傢祭壇。自明永樂十九年起始,共有二十二位皇帝親禦天壇,嚮皇天上帝頂禮膜拜,虔誠祭祀。辛亥革命爆發後,中華民國政府宣佈廢除祭天祀典,並與1918年改天壇為公園。祭天典禮延續了約五千年。祭天禮儀即從歷史角度係統介紹中國古代的祭天禮儀,展示中國的祭天歷史即中國古代的祭天文化。
陳展內容
館內展示天壇祭天陳設使用的祭器等部分文物。並有祭天儀程介紹,清朝祭天大典禮儀程序繁復,從“篩選牲衹”到“詔告天下”共34項。
祈年殿歷史文化展
祈年殿是北京現存最大的形木結構古建築。祈年殿最初叫大祀殿,是明朝皇帝舉行天地合祀大典的神殿,1645年,清朝的順治皇帝將它改為祈𠔌壇,用於舉行祈𠔌大典,從1421年到20世紀初葉明清兩朝共有18位皇帝到祈年殿舉行過拜祭活動。按照中國古代易經的思想,天為乾,為陽,其形為三橫,稱為三爻,祈年殿三層檐三層壇的造型既表現了易經中的天壇形狀,展現了中國古人獨特的天文理念和縝密的建築思維。表達了古代的中國人對天的崇敬和對五穀豐登的企盼。
可以說祈年殿是中國古代祭天文化的結晶,也是中國古代木構建築的代表作。
共分為歷史沿革、建築藝術、建築寓意、相關重大事件、歷次修繕情況及毛主席及其它外國遊人參觀祈年殿時的留影等六個部分。祈年殿是中國古代木結構建築的精典之作,被譽為中國古代建築技術與藝術完美的結合。祈年殿也是北京市著名的名勝古跡,多年來,它吸引了大批的中外遊客,許多國際友人到北京後都要慕名到祈年殿參觀遊覽,使更多的國內外友人認識瞭解了祈年殿,祈年殿為萬衆矚目,成為了北京的象徵。
中和韶樂展
巍巍中國,禮儀之邦;中華雅樂,源遠流長。遠古先民采擷大自然美妙的聲音,創造了被稱為“八音”的古代樂器,為“金、石、絲、竹、革、土、木、匏”註入了新的生命,把民族智慧融入優雅的樂律,為世界音樂文化歷史寶庫增添了一顆璀璨的明珠。
雅樂源自古代先民生産生活、原始祭祀活動,以其東方特有的樂舞形式,融禮、樂、歌、舞為一體,用音樂同昊天對話,以舞蹈歡娛上蒼,營造天人對越的神奇意境,追求天人合一的至高理想。
曾幾何時,雅樂成為皇傢御用之物,遠離了塵世,高居於廟堂神壇之上,成為“陽春白雪”,在世人面前蒙上了神秘的面紗。今天,古代皇傢音樂史展將為人們展現一幅中國古代音樂史的絢麗畫捲,引導人們在優雅的樂麯伴隨下,穿越五千年時空,踏上神樂之旅。
1、樂律展室
“樂律學”也稱“音律學”是中國古代音樂文獻對“樂學”和“律學”的總稱。我國自古就是一個非常重視樂律學研究的國傢。古代樂律方面用得最廣泛的是“三分損益律”(就好比是一支竹管我們將它分為三等分,減1/3叫損,加1/3叫益,用這種加減法計算出十二律的高度)和“十二平均律”(用等比數列的計算原理,確立的一種新律)
2、鼓室
鼓是歷代“雅樂”中形製種類最多的樂器,這兩件是清代的建鼓和搏拊。它們都是在歷代雅樂中一直沿用的樂器,在中和韶樂中用以節樂。 (舞蹈服飾展室)
中國古代祭祀舞蹈分為文舞和武舞,歷代名稱雖有不同,但多以“文”、“武”二字或體現文治、武功含義的詞彙命名。清代中和韶樂舞蹈稱文德舞和武功舞。武功舞即平定天下之舞,象徵以武功定禍亂;文德舞為車書會同之舞,象徵以文德治太平。以揖讓得天下者先舞文舞,以徵伐得天下者先舞武舞。
3、詞麯展室
中和韶樂源於元代以前的雅樂,定名於明代洪武年間。在周漢時期就形成了將禮、樂、歌、舞融為一體的禮樂規製,以後的歷朝歷代都沿用了此規製,以展示天之尊崇和禮儀之邦的國傢威嚴。
4、顯佑殿——中國古代樂律人物紀念廳
神樂署在明初初建的時候稱之為神樂觀,觀內道士雲集因此神樂署也有天壇道院之稱。顯佑殿是神樂署主要建築之一,明初是道士們供奉玄武大帝的場所,因此當時的顯佑殿稱為玄武殿,到了明末纔更名為顯佑殿。乾隆十九年時驅逐了觀中的道士,此殿從此棄之不用。現在我們將它開闢為中國古代音樂人物紀念廳。
5、笛簫塤笙琴瑟展室
中和韶樂最重要的特點是“八音”具備,八音就是使用金、石、絲、竹、土、木、匏、革八種材料製成的樂器演奏的音樂,所以又稱八音樂。剛纔您在樂律展室看到編鐘、編磬就是金、石類材料製作的樂器。在鼓室您看到了革類樂器建鼓、搏拊以及木類樂器柷、敔。現在我就其他材料製作的樂器為您逐一介紹。
這個展室裏展示的笛、簫、排簫、篪等樂器,在“八音”中歸屬竹類,因為它們通常是用竹子來製作。
主要景點
皇穹宇
1、皇穹宇正殿
皇穹宇院落位於圜丘壇外壝北側,座北朝南,圓形圍墻,南面設三座琉璃門,主要建築有皇穹宇和東西配殿,是供奉圜丘壇祭祀神位的場所。
2、皇穹宇西配殿
皇穹宇西配殿是供奉夜明之神(月)、雲雨風雷諸神神牌的場所。
3、皇穹宇內景
皇穹宇由環轉十六根柱子支撐,外層八根檐柱,中間八根金柱,兩層柱子上設共同的溜金鬥拱,以支撐拱上的天花和藻井,殿內滿是竜鳳和璽彩畫,天花圖案為貼金二竜戲珠,藻井為金竜藻井。皇穹宇殿內的鬥gong和藻井跨度在我國古建中是獨一無二的。
4、皇穹宇東配殿
皇穹宇配殿,歇山殿頂,藍琉璃瓦屋面,正面出臺階六級,飾旋子彩畫,造型精巧。東殿殿內供奉大明之神(太陽)、北斗七星、金木水火土五星、周天星辰等神版,西殿則是夜明之神(月)、雲雨風雷諸神神牌供奉處。
祈𠔌壇
1、祈年殿內景
祈年殿由28根楠木大柱支撐,柱子環轉排列,中間4根竜井柱,高19.2米,直徑1.2米,支撐上層屋檐;中間12根金柱支撐第二層屋檐;外圍12根檐柱支撐第三層屋檐;相應設置三層天花,中間設置竜鳳藻井;殿內梁枋施竜鳳和璽彩畫。
2、祈年殿歷史文化展(東配殿)
東配殿為祈年殿歷史文化展,我們從祈年殿的歷史、藝術、寓意、重大事件等各個方面嚮您呈現出祈年殿所獨有的魅力,讓您真切地感覺到不虛此行。
3、祈年殿
祈𠔌壇的祭壇為壇殿結合的圓形建築,是根據古代“屋下祭帝”的說法建立的。壇為三層,高5.6米,下層直徑91米,中層直徑80米,上層68米;殿為圓形,高38米,直徑32.7米,三重藍琉璃瓦,圓形屋檐,攢尖頂,寶頂鎏金。
4、祈𠔌壇宰牲亭
宰牲亭是準備祭祀用犧牲的地方。因舊時祭祀用犧牲不得用刀屠宰。 能以木器擊殺。故宰牲亭也稱打牲亭。
宰牲亭在祈𠔌壇之東。位於長廊 盡頭。是一座重檐歇山大殿。外環磚 垣。東嚮、南嚮設門。院中有井。井 上覆以亭。院內地面皆海堤城磚。
宰牲亭崇基。鬥棋支架。施旋子 彩畫。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明間、 次間南嚮設隔扇門。梢間建檻窗。東西山墻闢亮窗。殿前設月臺。極廣。月臺之右有過廳為長廊盡頭。為懸山捲棚式建築。與長廊相連。月臺之 前有石井。為祭祀時汲水之處。上覆 六角量頂井亭。宰牲亭東垣闢有磚門。門外植有 白皮鬆、合歡諸種樹木及大片草坪。該處原來有一座古井。傳為洗滌犧牲 之處,20 世紀 80 年代中期尚有遺石。今已無可辨識。
宰牲亭於 1977 年 9 月經過了大規模修繕。整修了屋面。更換了部分木架。重做了苦背。排山脊。重新宦瓦。捉節夾壟。更換了吻脊獸。跑獸。重修後。一度闢為舞廳。後改為管理用房,1990 年闢為青山居珠寶店,1997 年青山居 珠寶店遷出。宰牲亭遂用於舉辦月季、菊花等花卉展覽活動。
5、祈𠔌壇神廚
神廚院在祈𠔌壇東,長廊造北,是明清時舉行視短豆典儀之所,院中有神庫殿、神廚殿及甘泉井。
神廚院為三合院,北為神庫殿,東西為神廚殿,院門在南,與七十二連房相通。環諸殿有磚垣垣不高但墻身 塗紅,頂覆緑瓦,周正端莊,影綽於 翠柏濃蔭之中。
神庫殿是神廚院的正殿,舊時設 籠豆案於殿內祀前一日皇帝或親至,或遣官至殿中舉行視篷豆儀。殿坐北 朝南,崇基,懸山緑琉璃瓦項,五花 山墻,五開間,面闊 30.9 米,進深三 間 ,12.3 米,明間南嚮有落地菱花隔 扇,前設垂帶踏跺,次梢間皆雙交方 格隔扇窗。後檐粉墻,下肩青磚,白 石臺明 神廚院東西殿即神廚殿,明清時 為製作供品之所,明初天地壇時僅有 東殿,嘉靖朝建大享殿時又增建了西 殿,兩殿俱崇基,懸山緑琉璃頂,五 花山墻。神廚東殿比正殿稍闊,西殿比正殿稍狹,兩殿後檐皆開有亮窗,餘製皆與正殿同。神廚東殿前有古井,上覆以亭 ,為緑琉璃瓦六角量頂井亭井口瓷白石竪以井架井深逾 10 米。舊時井水 甘冽,時人謂其為甘泉井,祭祀時即用之調製羹湯。清人王士祺有《竹校詞》 記天壇甘泉井詩曰 :" 京師土脈少甘泉,顧諸春芽枉費煎,衹有天壇石楚 好,清波一勺賣千錢。 "神廚院中植有鬆柏多株蔥鬱青翠,樹陰滿庭。院中餘地皆堤以城磚,甚 為規整。神廚院在中華民國以後一直空置,新中國建立前夕,一度為國民黨守軍所 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初用為首都圖書館書庫,東配殿曾開闢了閱覽 室,院中樹木即那時所植。 20 世紀 50 年代中期,書庫遷出,神廚院各殿又被 闢為展館,院中添蓋了管理用房,先後舉辦了北京市出土文物展、農業成就 展。 " 文革 " 期間,曾被闢為人防工事倉庫。 1972 年 10 月改為崇文區少年之傢,少年之傢旋對神廚院諸殿進行改造,神庫殿改造為禮堂,建成舞臺,東西、 配殿地面也被改造西殿還加裝了吊頂。 1985 年,天壇對神廚西殿及神庫殿 進行了部分修繕後,西殿停用。 1990 年 1 月,崇文區少年之傢遷出神廚院 ,1993 年天壇對神廚院各殿開始全面修繕,拆除了院中各項雜建,亮出了甘泉 井,各殿也盡現昔日景觀。 1995 年,天壇將神廚東殿闢為展室,西殿闢為接 待室,先後舉辦了紅樓夢人物造像展,秦陵兵馬俑人物造像展,乾隆皇帝與天 壇展,廣西奇石展等展覽。
6、祈𠔌壇
祈𠔌壇、圜丘壇建成時間相差100多年,壇周圍的植物種類,也有差異。祈𠔌壇周圍主要是側柏,圜丘壇則是檜柏。
7、祭天禮儀館(西配殿)
祭天禮儀館設在祈年殿西配殿內,館內集中介紹了中國祭天禮儀的演變過程,重點展示了清代祭天大典的禮儀情況,包括祭天禮器、祭天程序等等,其中清乾隆十三年大駕鹵簿圖第一次展現了中國皇傢最高儀仗的風貌,尤為精彩。
8、皇乾殿
皇乾殿是平時供奉祈𠔌壇祭祀正位和配位神版的大殿,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位於祈𠔌壇內壝外北側,由三座琉璃門與祭壇相通,藍琉璃瓦廡殿頂,崇基石欄,殿前設月臺,月臺前方和左右出陛各八級。院內西側有古稀門。檐下懸挂“皇乾殿”匾額為明朝嘉靖皇帝親書。
神樂署
神樂署是天壇建築之一,位於天壇西外壇,為明清時期演習祭祀禮樂的場所,被譽為明清兩朝最高的禮樂學府。神樂署始見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初稱神樂觀,觀中殿宇衆多,環境優美,開有茶肆、藥鋪,又稱天壇道觀。清乾隆八年(1743年)改神樂觀名為為神樂所。乾隆十九年(1754年)定名為神樂署。
1、顯佑殿
顯佑殿位於凝禧殿西側,原是供奉道教玄武大帝的地方。明朝時期中和韶樂的協律郎、樂舞生主要由道士掌管。清乾隆年間將道士們驅逐出去,將神樂觀改為神樂所,乾隆十九年定名為神樂署,顯佑殿被棄用。現開闢為中國古代音樂人物紀念廳,以弘揚祖先在音樂史上的光輝業績。
2、凝禧殿
天壇神樂署的正殿,原為明清兩朝演習祭祀禮樂的殿宇,為歇山頂單檐古建築,坐西嚮東,六楹五開間,東西嚮設穿堂門,殿內面積達600平方米。現開闢為“中和韶樂”展演區,舉辦古代祭祀樂舞展演,同時作為中和韶樂樂器鐘、磬的主要展館。
齋宮
1、鐘樓
鐘樓位於齋宮外層東北角,緑琉璃瓦頂重檐歇山式,內懸明永樂年鑄素面大鐘一口。大典前,皇帝起駕出齋宮,開始鳴鐘,到達祭壇則鐘聲止。
2、齋宮
齋宮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是皇帝舉行祭天大典前進行齋戒的場所,位於祈𠔌壇內壇西南隅。宮內建有無梁殿、寢殿、鐘樓、值守房和巡守步廊等禮儀、居住、服務、警衛專用建築,均采用緑色琉璃瓦,以兩重宮墻、兩道禦溝圍護。齋宮佈局嚴謹,環境典雅,是我國祭祀齋戒建築的代表作。
3、無梁殿
無梁殿即齋宮正殿,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緑琉璃瓦廡殿頂,殿內為磚券拱頂,殿前月臺崇基石欄,三出陛,正階十三級,左右各十五級。月臺上北側有齋戒銅人亭,南側有時辰亭,正面臺階中間為雲紋浮雕丹陛。
4、銅人亭
銅人亭,位於齋宮無梁殿月臺上北側,石製四柱,四面磚券拱形,緑琉璃瓦方形攢尖頂,頂上設四方吞脊寶珠。高5.5米,方2米,構造精美。是齋戒時放置齋戒銅人的地方。.
5、時辰亭
時辰亭是一小型殿宇式石龕,下設一窄高石座。祭天大典開始前,由欽天監官員屆時將時辰牌進於時辰亭,皇帝依所奏時辰,從容起駕出宮,臨壇行禮。
丹陛橋
丹隘橋長 360 米寬 29 米,南北 走嚮,其南端稍高出地表,北端高出 地表逾 4.5 米,臺面青磚海堤,白色 牙石鑲邊,是一座漫長的磚石混做平 臺,史書稱為海堤大道,因其下有兩 孔涵洞而又被稱為丹陸橋。有傳說丹 腔橋得名於其僅西面有一座坡道,而 東面無任何階梯,形成一面坡的佈局 仿佛單臂一樣,故戲稱為單臂橋, 人圖吉利,取其諧音稱為丹陸橋。丹 瞠橋南接圄丘成貞門,北接祈𠔌壇南磚門,將圄丘與祈年殿結為一體,構成了一條天壇的建築軸綫。丹隆橋平坦寬闊,橋面原為城磚海堤 ,1976 年改為平鋪水泥方磚,中心 堤白石,石面稍稍凸起,略呈弧形。昔年舉行祭典之時,其處為神輿行經之 道,故稱神道,與祈𠔌壇南磚門中門及圄丘成貞門中門相接。神道左右為禦道,是帝王祭天時所經之道,分別與 祈𠔌壇南磚門的左右門及圈丘成貞門 的左右門相通。
1、具服臺
丹隆橋橋東有具服臺,為皇帝祭祀前更換祭服之所,明永樂年間構大 祀殿時,曾建有具服殿,明嘉靖二十 四年 (1545 年 ), 嘉靖皇帝撤大祀殿。
建大享殿時,撤具服殿,改建具服臺。具服臺為 磚石混做方形磚臺,高逾 4 米,方廣 18.6 米,面積逾 M0 餘平方米。具服臺南、北、東三面竪主 ? 以漢白玉欄板及出水摘首,西嚮設通道與丹陸橋 相通。具服臺臺面原為細攫城磚 ,1976 年改為平 { 鋪水泥方磚。具服臺中有突起的方形磚臺,周邊疆鑲白色牙石。明清時期每屆祀典前期由太常寺 官員在臺上搭建更衣握次,以備皇帝更換祭服之 需,喔次為黃色幌帳,內置掃金版,其形如殿宇 一般,故又有小金殿之稱
2、鬼門關
丹陸橋中部與具服臺相鄰為一孔東西嚮的拱形涵洞,俗稱“鬼門關”, 是 聯接祈𠔌壇東西兩隅的通道。明清時天壇建有犧牲所專用於飼養祭祀用犧 牲,位於天壇外壇西南隅,而祈𠔌壇宰牲亭位於祈年殿的東面,七十二連房的 盡頭,從前舉行祭祀大典前,役人驅牲畜自犧牲所往宰牲亭,用於製作祭品,途中要經過丹隆橋,按中國古代的禮製,牲畜是不能從神道上經過的,故古人 在丹陸橋下建涵洞以使牲畜通過,因牲畜進了涵洞後即不能生還,所以這個涵 洞就被人戲稱為 " 鬼門關 " 。原來涵洞西面的出口為麯尺形洞口上面有臺階 供人登臨丹隆橋,涵洞東面的出口齊丹隆橋磚壁而設。 1971 年管理部門在涵 洞東面出口處增建了一座臺階,涵洞東面出口遂也改為麯尺形南嚮出口。涵洞 兩側墻壁盡為花崗岩,地面俱為磚石,陰冷潮濕,涼氣沁人,確實讓人有不寒 而慄之感。
圜丘壇
1、從位燎爐
圜丘壇內壝東西欞星門外各設鐵製燎爐兩座,用於焚化祭祀“從位”陳設供品。東欞星門外北側一爐為大明之神(日)專用,南側一爐為各星辰神共用。
2、望燈
望燈位於圜丘壇外壝內西南,是祭祀時照明用的燈具,清代祭祀時有三座。每座望燈下以石砌望燈臺和夾桿石固定,望燈桿高古尺九丈(28.8米),頂端有如意桿和滑輪,以控製望燈升降。旁以三根巨大木質戧桿支撐,望燈由無量桿懸挂。
3、配位燎爐
燎爐是用於焚化供品的鐵爐,這裏的八座燎爐位於燔柴爐東北方,分別焚化祭祀配位即清朝前八代皇帝神位前所陳放的供品。
4、燔柴爐
燔柴爐位於圜丘壇外壝內東南,座南朝北,圓筒形,緑琉璃磚砌成,其東西南三面各出臺階九級。燔柴爐是舉行鼕至祭天大典望燎儀時焚燒祭祀正位(皇天上帝)供奉物用的。
5、圜丘壇宰牲亭
宰牲亭為祭祀前準備犧牲之所,因犧牲是用木器擊殺, 故又稱打牲亭。 宰牲亭院在三庫院東, 單獨設垣, 其 北垣與三庫院及神廚院齊, 唯南垣比 其餘各院南垣稍退。垣門制度及墻垣與諸院同。宰牲亭院主要建築為宰牲殿, 坐於月臺上, 殿南嚮, 重檐歇山頂, 緑琉璃筒瓦, 殿面闊三間, 16 米, 進深 13.9 米。明間前檐設門, 次間設檻墻, 上 架格窗, 兩山亦闢有窗。後檐墻接竈火間。前臺明接月臺, 南嚮有垂帶踏跺。
6、圜丘壇具服臺
圜丘南同樣建有具服臺,也是皇帝祭祀前用於更換祭服的場所!區別於丹陛橋上的具服臺,圜丘旁側的具服臺上沒有建築,衹是磚砌平臺,位於圜丘外甬路東側,距欞星門十八米處。臺高零點七米,十六米見方的平臺。每逢圜丘大祀,由工部設更衣幄次於具服臺上。更衣幄次為黃緞布屋,幄次西嚮設入口,寬二點八米。
7、圜丘壇神廚
神廚院在圄丘東北柏林中,是明清兩朝祭祀時製作祭祀供品的場所,院四面設垣,垣磚作,塗以紅土為飾上覆緑瓦。南嚮設門神廚院院門為磚石結 構,緑博風排山勾滴,歇山頂,緑琉璃瓦屋面,門扉朱紅,帶扣環。門前兩級垂帶踏跺,院中有神廚殿、神庫殿、井亭。神廚院前有南道通往圄丘,道又 名走牲道,城磚海堤,穿行於柏林間。舊時祭祀前,道上搭棚稱作走牲棚,用以遮蔽風雪,今南道磚地依然,兩 側還遺有插桿石,為圓石,中有孔洞,微露出地表,間距不足 4 米,甚是 整齊。
8、圜丘壇
圜丘壇是舉行鼕至祭天大典的場所,建於明嘉靖九年(1530),主要建築有圜丘、皇穹宇及配殿、神廚、三庫及宰牲亭,附屬建築有具服臺、望燈等。圜丘明朝時為三層藍色琉璃圓壇,清乾隆十四年(1749)擴建,並改藍色琉璃為艾葉青石臺面,漢白玉柱、欄。 | | 北京是個四季分明的城市。夏天炎熱,鼕天寒冷,春秋的氣候適中,衹是春季風沙較大,近年來春天還有沙塵暴天氣。如此一來,衹有秋季天高氣爽,氣候宜人,是一年中的黃金季節。最佳的旅遊時間為每年的5、9、10三個月份。5月是北京文藝生活最豐富的時節之一,經常有國際水準的演出,比如每年的喜力國際爵士音樂節。 | | 北京位於華北平原的邊緣,年平均溫度為11.8℃,最冷1月份平均氣溫為-4.6℃,最熱為7月份,月平均26.1℃。北京春秋季較短、鼕季稍長,年均降水量644毫米。 | | 汕頭天壇公園 | 北京錦江之星天壇公園店 | 錦江之星(北京天壇公園店) | 北京錦江之星連鎖酒店天壇公園店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