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 > 天體撞擊
  天體撞擊是各種天體發生碰撞的現象。多發生於小行星。
  恐竜滅絶的撞擊事件並非地球歷史上最嚴重的一次,最有名的是2.3億年前的撞擊,當時世界的物種滅絶了90%,衹是大傢比較喜歡恐竜,所以對恐竜滅絶的撞擊更加感興趣。地球挨了很多次“砸”,但是滄海桑田,地質變化都磨滅掉了,但是還有100多個坑保存了下來
  從理論上講,太空中的小行星、彗星等小天體撞擊地球的可能性的確存在。但俄羅斯科學家根據理論計算後認為,高強度激光可將小天體推離與地球相撞的軌道,或者將其摧毀。
  據俄《消息報》日前報道,俄科學院應用數學研究所專傢伊瓦什金發表文章指出,可以把對付危險小天體的激光器安裝在繞地球運行的空間站或未來的月球基地內,同時為激光器配備用於觀察小天體的望遠鏡和提供電力的電站。
  伊瓦什金針對波長3微米的紅外激光和半徑100至500米、其密度為每立方釐米3剋、近似球狀的小行星進行了大量理論計算。結果顯示,如果發現將給地球帶來危險的小行星,且應對時間充裕,就必須發射出威力相當於2.4萬噸至290萬噸梯恩梯炸藥的高強度激光,使小行星表層物質轉變成嚮外發散,並相對於小行星運行方向反嚮運動的等離子體,産生反嚮加速度,使小行星脫離與地球相撞的軌道。如果應對時間緊迫,則必須發射出威力相當於400萬噸至3340萬噸梯恩梯炸藥的激光,將其摧毀成對地球無害的小碎塊。
  伊瓦什金認為,若想發射出能摧毀小天體的激光,激光器射出的紅外激光的初始直徑須達到約100米。如果未來的單個激光器無法製造如此大直徑的激光,可將數個高強度激光器集中起來,共同創造出符合要求的激光。根據計算,這樣的激光器需配備發電功率達1300瓦至1.8萬瓦的電站。如果空間站上無法安裝這樣的電站,可以在未來的月球基地上鋪設總面積為1300平方公裏的太陽能電池板。
  伊瓦什金同時指出,上述設想的實現有賴於科技的繼續發展,但從理論上說該設想是可行的。
  “蘇梅剋-利維9號”彗星撞擊木星
  “蘇梅剋-利維9號”彗星是在1993年3月26日由蘇梅剋夫婦與戴維·利維合作發現的第9顆彗星。它以11年左右的周期繞太陽運動,當它在1992年7月8日離木星最近時,它的彗核被木星引力拉碎成21塊,變成繞木星運動的群體。天文學家經過計算,成功地預計了1994年7月17日至22日之間,這顆彗星的碎塊將以每秒60千米的速度先後撞擊至木星背着地球一面的南緯約44°的地方,這可是一次罕見的天文現象。撞擊過程中,在木星上空出現了爆炸、火球、閃光,在木星大氣中形成了黑斑。這次天體撞擊事件必將在天文學史中留下輝煌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