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植物 : 黍属 > 大黍
目录
No. 1
大黍
  大黍 panicum maximum
  禾本科黍属多年生草本。又称坚尼草、天竺草。高大,多叶型多年生、有短根茎的植物,茎结上会产生根系。热带优良牧草,原产热带、亚热带非洲,现分布于美国南部、 澳大利亚、印度尼亚、菲律宾、印度等地。 茎直立丛生,株高约1米。茎与叶鞘均有蜡粉。所有大黍种都为无限花序,花序形状为倒圆锥花序。圆锥花序直立散开,小穗成熟后即散落。喜湿热气候,宜于年均温20.6℃、最低月均温9.4℃以上的地区种植。耐干旱、 耐酸瘦土壤,也耐荫。 经常刈割的宜行分株种植,行距 60~100厘米。作放牧地则宜用种子播种。鲜草干物质含粗蛋白质 5.8%~10.1%,适口性好,可刈割作青饲料和制干草,或供放牧。1908年中国台湾引种,今广东、广西等地栽培。 原产热带、亚热带非洲,现分布于美国南部、 澳大利亚、印度尼亚、菲律宾、印度等地。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具发达的须根和短根状茎。秆较粗壮,质较坚硬,高2—3米,具4—8节,节上密被柔毛,叶鞘被疣毛,叶条形,长20—60厘米,宽1—2厘米,边缘粗糙。圆锥花序开展,长20—40厘米,分枝纤细,下部轮生,小穗灰绿色,长圆形,长约3毫米,第一颖长为小穗的三分之一,宽卵形,具3—5脉,第二颖与小穗等长,具5脉;外稃与小穗等长,具5脉,内稃与外稃等长。谷粒淡黄色,具横皱纹,长约2.5毫米(图41)。
  地理分布:大黍本世纪三十年代传入我国 广州。现在广东、广西普遍种植,南方各省也有引种栽培,原产非洲,现广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如印度、印度尼 西亚、斯里兰卡、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古巴等国均有大面积栽培。
  生态特征:大黍性喜高温、潮湿的气候和肥沃的土壤,但在ph4.5—6,贫瘠的红壤和红黄壤上也生长良好。不耐霜,气温降至-7.8℃时即会冻死。在广东、广西冬季无霜的条件下,终年保持青绿。比较耐荫,在疏林下生长良好。分蘖力强,据调查,大黍通常80个分蘖,多者达148个。常形成大型株丛。在广西南宁通常5—10月开花结实,种子成熟不一致,又易落粒,需及时收种。
  饲用价值:大黍在南亚热带四季常青,茎、叶软硬适用,牛、羊、马,鱼都喜食,尤以牛最喜食,冬季茎秆稍粗硬,适口性稍差。其茎叶比为l:1。既可作青饲料,亦可刈割调制干草,干草率为33%。再生力强,在华南每年刈割4一7次,亩产鲜草3000—5000公斤。据华南热带作物研究所资料,年刈割4次,亩产鲜草为4608.4公斤,亩产粗蛋白质为66.03公斤。其化学成分如表4l。的植株,割去上部茎叶,留茬20厘米左右,然后将全株挖起,分成4—5苗一束,按60*90厘米的株行距进行穴植。深度15厘米。雨季移植极易成活,干旱季节移植需浇定根水。
No. 2
  大黍 Panicum maximum
  禾本科黍属多年生草本。又称坚尼草、天竺草。高大,多叶型多年生、有短根茎的植物,茎结上会产生根系。热带优良牧草,原产热带、亚热带非洲,现分布于美国南部、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印度等地。茎直立丛生,株高约1米。茎与叶鞘均有蜡粉。所有大黍种都为无限花序,花序形状为倒圆锥花序。圆锥花序直立散开,小穗成熟后即散落。喜湿热气候,宜于年均温20.6℃、最低月均温9.4℃以上的地区种植。耐干旱、 耐酸瘦土壤,也耐荫。经常刈割的宜行分株种植,行距 60~100厘米。作放牧地则宜用种子播种。鲜草干物质含粗蛋白质 5.8%~10.1%,适口性好,可刈割作青饲料和制干草,或供放牧。1908年中国台湾引种,今广东、广西等地栽培。 原产热带、亚热带非洲,现分布于美国南部、 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印度等地。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具发达的须根和短根状茎。秆较粗壮,质较坚硬,高2—3米,具4—8节,节上密被柔毛,叶鞘被疣毛,叶条形,长20—60厘米,宽1—2厘米,边缘粗糙。圆锥花序开展,长20—40厘米,分枝纤细,下部轮生,小穗灰绿色,长圆形,长约3毫米,第一颖长为小穗的三分之一,宽卵形,具3—5脉,第二颖与小穗等长,具5脉;外稃与小穗等长,具5脉,内稃与外稃等长。谷粒淡黄色,具横皱纹,长约2.5毫米。
  生态特征:大黍性喜高温、潮湿的气候和肥沃的土壤,但在pH4.5—6,贫瘠的红壤和红黄壤上也生长良好。不耐霜,气温降至-7.8℃时即会冻死。在广东、广西冬季无霜的条件下,终年保持青绿。比较耐荫,在疏林下生长良好。分蘖力强,据调查,大黍通常80个分蘖,多者达148个。常形成大型株丛。在广西南宁通常5—10月开花结实,种子成熟不一致,又易落粒,需及时收种。
  饲用价值:大黍在南亚热带四季常青,茎、叶软硬适用,牛、羊、马,鱼都喜食,尤以牛最喜食,冬季茎秆稍粗硬,适口性稍差。其茎叶比为l:1。既可作青饲料,亦可刈割调制干草,干草率为33%。再生力强,在华南每年刈割4一7次,亩产鲜草3000—5000公斤。据华南热带作物研究所资料,年刈割4次,亩产鲜草为4608.4公斤,亩产粗蛋白质为66.03公斤。割去上部茎叶,留茬20厘米左右,然后将全株挖起,分成4—5苗一束,按60*90厘米的株行距进行穴植。深度15厘米。雨季移植极易成活,干旱季节移植需浇定根水。
近义词
大黍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