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 : 健康 : 中草药 : 动物 : 水产 : 中医药 : 中药材 : 中药饮片 > 大风子
目录
常绿乔木﹐果实象球﹐种子卵形 Evergreen trees, fruit such as balls, oval seeds
  常绿乔木,果实象球,种子卵形。种子榨的油叫大风子油。中医用其种子或油为祛风杀虫药,性热,有毒,主治麻风、恶疮、疥癣等。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二·大风子》:“今海南诸番国皆有之,按 周达观 《真腊记》云:‘大风乃大树之子,状如椰子而圆,其中有核数十枚,大如雷丸子,中有仁白色,久则黄而油,不堪入药。’”
No. 2
  大风子
  semen hydnocarpi hainanensis
  (英)hainan chaulmoogra seed
  来源 为大风子科植物海南大风子hydnocarpus hainanensis (merr.) sleum. 的种子。
  植物形态 乔木。叶互生,叶片薄革质,长椭圆形,具侧脉7~8对,细脉网状,两面均凸出。花单性异株;总状花序腋生;雄花密集,萼片4,花瓣4,肾状卵形,边缘具睫毛;雄蕊多数,花丝粗厚;雌花较雄花稍大,退化雄蕊多数,子房卵圆形,密生黄色茸毛,1室,有5侧膜胎座,几无花柱,柱头3。浆果球形,密被褐色毛,1室,有5侧膜胎座,几无花柱,柱头3。浆果球形,密被褐色柔毛。种子30~40,略呈三角形。花期4~9月,果期5~10月。
  生于山地疏林的半荫处及山地石灰岩林中。产于海南及广西。
  采制 夏季采取成熟果实,取出种子晒干,去油。
  性状 种子略呈四面体,一面隆起,三面稍平坦;长1~2cm,宽0.5~1cm。表面灰黄白色至灰棕色,有多数隆起的纵脉纹,种脐位于种子的一端。种皮硬而脆,易碎。种仁不规则长卵形,外被暗紫褐色薄膜,具微细皱纹;胚乳黑棕色,子叶心脏形稍尖,色较浅。
  化学成分 种仁含油,主要成分为大风子油酸(chaulmoogric acid)。
  性味 性热,味辛。该物种为中国植物图谱数据库收录的有毒植物,其毒性为种子有毒。人食后常引起头晕、头痛、胸痛、噎感、周身不适、失眠、食欲不振、腹痛及全身发热,对肾脏也有刺激性。
  功能主治 祛风,攻毒,杀虫。用于麻风、疥癣。
  【别名】麻风子
  【来源】大风子大风子属植物大风子hydnocarpus anthelminticus pierre ex laness.和海南大风子h. hainanensis (merr.) sleum.,以种子入药。夏季采成熟果实,取其种子洗净,晒干。
  【制法】 大风子霜:取净大风子,去壳,碾碎,用吸油纸包裹,炕热或蒸热后,压榨去油,再研粉即得,可供内服。
  【性味归经】辛,热,有毒。
  【功能主治】祛风,功毒,杀虫。用于麻风;外用治疥、癣。
  【用法用量】 0.5~1钱。大风子霜多入丸、散剂用;外用大风子适量,研烂搽,或烧存性麻油调搽。亦可榨取大风子油搽患处。
  【备注】 1)本品有毒,内服、外用常致恶心,呕吐,胸腹疼痛,严重者可出现溶血,肾炎,肝脂肪变性等病变。解救方法:洗胃,导泻,服活性炭。胸腹疼痛,可用镇痛剂,溶血可口服硫酸低铁及注射卡古地铁,必要时输血。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大风子
  (《本草衍义补遗》)
  【异名】大枫子(《品汇精要》)。
  【来源】为大风子科植物大风子的成熟种子。
  【植物形态】大风子
  常绿乔木。单叶互生;革质;叶柄长1.2~1.5厘米;叶片线状披针形,长10~30厘米,宽3~7厘米,先端尖,基部钝圆形,全缘,上面暗绿色,下面黄绿色,侧脉8~10对。花杂性或单性,1至数朵簇生;花梗被短柔毛;雄花萼片5,卵形,基部稍联合,两面被长柔毛;花瓣5,卵形,红色或粉红色;退化雄蕊磷片状,线形,着生于瓣上,内部边缘被睫毛,近先端部被柔毛;雄蕊5,花药外向,长圆形,花丝基部粗厚;退化子房圆柱状,被长硬毛;雌花的花萼、花瓣均与雄花相同;退化雄蕊成一纺锤状体;子房卵形或倒卵形,被长硬毛,1室,具5侧膜胎座,胚珠多数,花柱粗短,被柔毛,柱头5裂,反卷。浆果球形,直径6~8厘米,果皮坚硬。种子30~40粒,略呈多角体,外种皮角质;胚乳丰富。花期1~3月。
  分布越南、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印度及东南亚其他地区。我国分布云南地区,台湾、广西有栽培。
  本植物种仁的脂肪油(大风子油)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采集】4~6月采摘成热果实,除去果皮,取出种子,晒干。
  【药材】干燥的成热种子,呈不规则的卵圆形,或多面形,稍有钝棱,长约1~2.5厘米,直径约1~2厘米。外皮灰棕色或灰褐色,有细纹,较小的一端有明显的沟纹。种皮厚而坚硬,厚约1.5~2毫米,内表面光滑,浅黄色或黄棕色,种仁与皮分离,种仁两瓣,灰白色,有油性,外被一层红棕色或暗紫色薄膜。气微,味淡。以个大、种仁饱满、色白、油性足者为佳。
  主产于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等地。也产我国云南、台湾、广西等地区。
  【炮制】大风子:拣净杂质,筛去灰土,用时捣碎,或除去种皮,取净仁。大风子霜:取大风子净仁,碾如泥,或碾碎蒸透,用吸油纸多层包裹,压榨,去尽油,研细过筛。
  【性味】辛,热,有毒。
  ①《纲目》:"辛,热,有毒。"
  ②《本草原始》:"味甘,热。"
  ③《玉楸药解》:"味苦,微热。"
  【归经】入肝、脾、肾经。
  ①《玉楸药解》:"入足厥阴肝经。"
  ②《本草求真》:"入肝、脾。"
  ⑧《本草再新》:"入肝、脾、肾三经。"
  【功用主治】祛风燥湿,攻毒杀虫。治麻风,疥癣,杨梅疮。
  ①《纲目》:"主风癣疥癞,杨梅诸疮,攻毒杀虫。"
  ②《医林纂要》:"行痰,杀虫,劫毒。用霜,亦可劫顽痰,行积水。"
  ③《国药的药理学》:"治象皮病。"
  【用法与用量】外用:捣敷或煅存性研末调敷。内服:煎汤,0.5~1钱;或入丸剂。
  【宜忌】内服宜慎。阴虚血热者忌服。
  【选方】①治大疯眉目遍身秽烂者:大枫子肉三十两,防风、川芎各十两,蝉壳、羌活、细辛、首乌、独活、苦参、当归、牛膝、全蝎、黄芪、薄荷各二两,白芷、狗脊、牛黄、血竭各五钱。为末,米糊丸,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茶下,空心服,日进三次。(《解围元薮》大风丸)
  ②治大风疮裂:大风子烧存性,和麻油、轻粉研涂,仍以壳煎汤洗之。又治杨梅恶疮。(《岭南卫生方》)
  ③治一切疮疥脓肿等疮:大枫子肉;白矾(枯)各二两,真轻粉一两,为末。将柏油六两和匀涂之。(《疠疡机要》大枫子膏)
  ④治癣痒各疮:大枫子肉三钱,土硫黄二钱,枯矾一钱,明雄黄二钱。共为末,灯油调搽,(《血证论》大枫丹)
  ⑤治风刺亦鼻:大风子仁、木鳖子仁、轻粉、硫黄为末,夜夜水调涂之。(《纲目》)
  ⑥治手背皴裂:大风子捣泥涂之。(《寿域神方》)
  【临床应用】①治疗麻风
  大枫子仁历来是治疗瘤型麻风的有效药物,但由于辛、热、有毒,故临床上单独用大枫子仁以治疗麻风者殊鲜。通常制成复方丸剂,如江苏地区所用的麻风丸,浙江地区的扫风丸,广东地区的脾经丸、疠风丸、防风通经丸等,均有一定疗效。
  ②治疗荨麻疹
  大枫子1两,大蒜5钱,捣烂,加水100毫升,煮沸约5分钟,涂搽患部。治疗50例,多数外搽1次即见效。
  ③治疗酒渣鼻
  大枫子肉、胡桃肉、水银、茶叶各等分。先将茶叶与水银研合,大枫子肉与胡桃肉研碎,然后将4药混合研细,用麻油拌成糊状外用。每晨擦1次,治疗6例皆愈。但对汞剂有过敏史者忌用。用药量宜少,多则引起皮炎,如已形成皮炎则应停药,用2%硼酸水冷湿敷,内服维生素b、c,注射钙剂,皮炎愈后仍可继续治疗,但药量应再减少。
No. 3
  大风子
  (《本草衍义补遗》)
  【异名】大枫子(《品汇精要》)。
  【来源】为大风子科植物大风子的成熟种子。
  【植物形态】大风子
  常绿乔木。单叶互生;革质;叶柄长1.2~1.5厘米;叶片线状披针形,长10~30厘米,宽3~7厘米,先端尖,基部钝圆形,全缘,上面暗绿色,下面黄绿色,侧脉8~10对。花杂性或单性,1至数朵簇生;花梗被短柔毛;雄花萼片5,卵形,基部稍联合,两面被长柔毛;花瓣5,卵形,红色或粉红色;退化雄蕊磷片状,线形,着生于瓣上,内部边缘被睫毛,近先端部被柔毛;雄蕊5,花药外向,长圆形,花丝基部粗厚;退化子房圆柱状,被长硬毛;雌花的花萼、花瓣均与雄花相同;退化雄蕊成一纺锤状体;子房卵形或倒卵形,被长硬毛,1室,具5侧膜胎座,胚珠多数,花柱粗短,被柔毛,柱头5裂,反卷。浆果球形,直径6~8厘米,果皮坚硬。种子30~40粒,略呈多角体,外种皮角质;胚乳丰富。花期1~3月。
  分布越南、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印度及东南亚其他地区。我国分布云南地区,台湾、广西有栽培。
  本植物种仁的脂肪油(大风子油)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采集】4~6月采摘成热果实,除去果皮,取出种子,晒干。
  【药材】干燥的成热种子,呈不规则的卵圆形,或多面形,稍有钝棱,长约1~2.5厘米,直径约1~2厘米。外皮灰棕色或灰褐色,有细纹,较小的一端有明显的沟纹。种皮厚而坚硬,厚约1.5~2毫米,内表面光滑,浅黄色或黄棕色,种仁与皮分离,种仁两瓣,灰白色,有油性,外被一层红棕色或暗紫色薄膜。气微,味淡。以个大、种仁饱满、色白、油性足者为佳。
  主产于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等地。也产我国云南、台湾、广西等地区。
  【炮制】大风子:拣净杂质,筛去灰土,用时捣碎,或除去种皮,取净仁。大风子霜:取大风子净仁,碾如泥,或碾碎蒸透,用吸油纸多层包裹,压榨,去尽油,研细过筛。
  【性味】辛,热,有毒。
  ①《纲目》:"辛,热,有毒。"
  ②《本草原始》:"味甘,热。"
  ③《玉楸药解》:"味苦,微热。"
  【归经】入肝、脾、肾经。
  ①《玉楸药解》:"入足厥阴肝经。"
  ②《本草求真》:"入肝、脾。"
  ⑧《本草再新》:"入肝、脾、肾三经。"
  【功用主治】祛风燥湿,攻毒杀虫。治麻风,疥癣,杨梅疮。
  ①《纲目》:"主风癣疥癞,杨梅诸疮,攻毒杀虫。"
  ②《医林纂要》:"行痰,杀虫,劫毒。用霜,亦可劫顽痰,行积水。"
  ③《国药的药理学》:"治象皮病。"
  【用法与用量】外用:捣敷或煅存性研末调敷。内服:煎汤,0.5~1钱;或入丸剂。
  【宜忌】内服宜慎。阴虚血热者忌服。
  【选方】①治大疯眉目遍身秽烂者:大枫子肉三十两,防风、川芎各十两,蝉壳、羌活、细辛、首乌、独活、苦参、当归、牛膝、全蝎、黄芪、薄荷各二两,白芷、狗脊、牛黄、血竭各五钱。为末,米糊丸,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茶下,空心服,日进三次。(《解围元薮》大风丸)
  ②治大风疮裂:大风子烧存性,和麻油、轻粉研涂,仍以壳煎汤洗之。又治杨梅恶疮。(《岭南卫生方》)
  ③治一切疮疥脓肿等疮:大枫子肉;白矾(枯)各二两,真轻粉一两,为末。将柏油六两和匀涂之。(《疠疡机要》大枫子膏)
  ④治癣痒各疮:大枫子肉三钱,土硫黄二钱,枯矾一钱,明雄黄二钱。共为末,灯油调搽,(《血证论》大枫丹)
  ⑤治风刺亦鼻:大风子仁、木鳖子仁、轻粉、硫黄为末,夜夜水调涂之。(《纲目》)
  ⑥治手背皴裂:大风子捣泥涂之。(《寿域神方》)
  【临床应用】①治疗麻风
  大枫子仁历来是治疗瘤型麻风的有效药物,但由于辛、热、有毒,故临床上单独用大枫子仁以治疗麻风者殊鲜。通常制成复方丸剂,如江苏地区所用的麻风丸,浙江地区的扫风丸,广东地区的脾经丸、疠风丸、防风通经丸等,均有一定疗效。
  ②治疗荨麻疹
  大枫子1两,大蒜5钱,捣烂,加水100毫升,煮沸约5分钟,涂搽患部。治疗50例,多数外搽1次即见效。
  ③治疗酒渣鼻
  大枫子肉、胡桃肉、水银、茶叶各等分。先将茶叶与水银研合,大枫子肉与胡桃肉研碎,然后将4药混合研细,用麻油拌成糊状外用。每晨擦1次,治疗6例皆愈。但对汞剂有过敏史者忌用。用药量宜少,多则引起皮炎,如已形成皮炎则应停药,用2%硼酸水冷湿敷,内服维生素B、C,注射钙剂,皮炎愈后仍可继续治疗,但药量应再减少。
No. 4
  大风子
  Semen Hydnocarpi Hainanensis
  (英)Hainan Chaulmoogra Seed
  来源 为大风子科植物海南大风子Hydnocarpus hainanensis (Merr.) Sleum. 的种子。
  植物形态 乔木。叶互生,叶片薄革质,长椭圆形,具侧脉7~8对,细脉网状,两面均凸出。花单性异株;总状花序腋生;雄花密集,萼片4,花瓣4,肾状卵形,边缘具睫毛;雄蕊多数,花丝粗厚;雌花较雄花稍大,退化雄蕊多数,子房卵圆形,密生黄色茸毛,1室,有5侧膜胎座,几无花柱,柱头3。浆果球形,密被褐色毛,1室,有5侧膜胎座,几无花柱,柱头3。浆果球形,密被褐色柔毛。种子30~40,略呈三角形。花期4~9月,果期5~10月。
  生于山地疏林的半荫处及山地石灰岩林中。产于海南及广西。
  采制 夏季采取成熟果实,取出种子晒干,去油。
  性状 种子略呈四面体,一面隆起,三面稍平坦;长1~2cm,宽0.5~1cm。表面灰黄白色至灰棕色,有多数隆起的纵脉纹,种脐位于种子的一端。种皮硬而脆,易碎。种仁不规则长卵形,外被暗紫褐色薄膜,具微细皱纹;胚乳黑棕色,子叶心脏形稍尖,色较浅。
  化学成分 种仁含油,主要成分为大风子油酸(chaulmoogric acid)。
  性味 性热,味辛。该物种为中国植物图谱数据库收录的有毒植物,其毒性为种子有毒。人食后常引起头晕、头痛、胸痛、噎感、周身不适、失眠、食欲不振、腹痛及全身发热,对肾脏也有刺激性。
  功能主治 祛风,攻毒,杀虫。用于麻风、疥癣。
  【别名】麻风子
  【来源】大风子大风子属植物大风子Hydnocarpus anthelminticus Pierre ex Laness.和海南大风子H. hainanensis (Merr.) Sleum.,以种子入药。夏季采成熟果实,取其种子洗净,晒干。
  【制法】 大风子霜:取净大风子,去壳,碾碎,用吸油纸包裹,炕热或蒸热后,压榨去油,再研粉即得,可供内服。
  【性味归经】辛,热,有毒。
  【功能主治】祛风,功毒,杀虫。用于麻风;外用治疥、癣。
  【用法用量】 0.5~1钱。大风子霜多入丸、散剂用;外用大风子适量,研烂搽,或烧存性麻油调搽。亦可榨取大风子油搽患处。
  【备注】 1)本品有毒,内服、外用常致恶心,呕吐,胸腹疼痛,严重者可出现溶血,肾炎,肝脂肪变性等病变。解救方法:洗胃,导泻,服活性炭。胸腹疼痛,可用镇痛剂,溶血可口服硫酸低铁及注射卡古地铁,必要时输血。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大风子
  (《本草衍义补遗》)
  【异名】大枫子(《品汇精要》)。
  【来源】为大风子科植物大风子的成熟种子。
  【植物形态】大风子
  常绿乔木。单叶互生;革质;叶柄长1.2~1.5厘米;叶片线状披针形,长10~30厘米,宽3~7厘米,先端尖,基部钝圆形,全缘,上面暗绿色,下面黄绿色,侧脉8~10对。花杂性或单性,1至数朵簇生;花梗被短柔毛;雄花萼片5,卵形,基部稍联合,两面被长柔毛;花瓣5,卵形,红色或粉红色;退化雄蕊磷片状,线形,着生于瓣上,内部边缘被睫毛,近先端部被柔毛;雄蕊5,花药外向,长圆形,花丝基部粗厚;退化子房圆柱状,被长硬毛;雌花的花萼、花瓣均与雄花相同;退化雄蕊成一纺锤状体;子房卵形或倒卵形,被长硬毛,1室,具5侧膜胎座,胚珠多数,花柱粗短,被柔毛,柱头5裂,反卷。浆果球形,直径6~8厘米,果皮坚硬。种子30~40粒,略呈多角体,外种皮角质;胚乳丰富。花期1~3月。
  分布越南、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印度及东南亚其他地区。我国分布云南地区,台湾、广西有栽培。
  本植物种仁的脂肪油(大风子油)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采集】4~6月采摘成热果实,除去果皮,取出种子,晒干。
  【药材】干燥的成热种子,呈不规则的卵圆形,或多面形,稍有钝棱,长约1~2.5厘米,直径约1~2厘米。外皮灰棕色或灰褐色,有细纹,较小的一端有明显的沟纹。种皮厚而坚硬,厚约1.5~2毫米,内表面光滑,浅黄色或黄棕色,种仁与皮分离,种仁两瓣,灰白色,有油性,外被一层红棕色或暗紫色薄膜。气微,味淡。以个大、种仁饱满、色白、油性足者为佳。
  主产于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等地。也产我国云南、台湾、广西等地区。
  【炮制】大风子:拣净杂质,筛去灰土,用时捣碎,或除去种皮,取净仁。大风子霜:取大风子净仁,碾如泥,或碾碎蒸透,用吸油纸多层包裹,压榨,去尽油,研细过筛。
  【性味】辛,热,有毒。
  ①《纲目》:"辛,热,有毒。"
  ②《本草原始》:"味甘,热。"
  ③《玉楸药解》:"味苦,微热。"
  【归经】入肝、脾、肾经。
  ①《玉楸药解》:"入足厥阴肝经。"
  ②《本草求真》:"入肝、脾。"
  ⑧《本草再新》:"入肝、脾、肾三经。"
  【功用主治】祛风燥湿,攻毒杀虫。治麻风,疥癣,杨梅疮。
  ①《纲目》:"主风癣疥癞,杨梅诸疮,攻毒杀虫。"
  ②《医林纂要》:"行痰,杀虫,劫毒。用霜,亦可劫顽痰,行积水。"
  ③《国药的药理学》:"治象皮病。"
  【用法与用量】外用:捣敷或煅存性研末调敷。内服:煎汤,0.5~1钱;或入丸剂。
  【宜忌】内服宜慎。阴虚血热者忌服。
  【选方】①治大疯眉目遍身秽烂者:大枫子肉三十两,防风、川芎各十两,蝉壳、羌活、细辛、首乌、独活、苦参、当归、牛膝、全蝎、黄芪、薄荷各二两,白芷、狗脊、牛黄、血竭各五钱。为末,米糊丸,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茶下,空心服,日进三次。(《解围元薮》大风丸)
  ②治大风疮裂:大风子烧存性,和麻油、轻粉研涂,仍以壳煎汤洗之。又治杨梅恶疮。(《岭南卫生方》)
  ③治一切疮疥脓肿等疮:大枫子肉;白矾(枯)各二两,真轻粉一两,为末。将柏油六两和匀涂之。(《疠疡机要》大枫子膏)
  ④治癣痒各疮:大枫子肉三钱,土硫黄二钱,枯矾一钱,明雄黄二钱。共为末,灯油调搽,(《血证论》大枫丹)
  ⑤治风刺亦鼻:大风子仁、木鳖子仁、轻粉、硫黄为末,夜夜水调涂之。(《纲目》)
  ⑥治手背皴裂:大风子捣泥涂之。(《寿域神方》)
  【临床应用】①治疗麻风
  大枫子仁历来是治疗瘤型麻风的有效药物,但由于辛、热、有毒,故临床上单独用大枫子仁以治疗麻风者殊鲜。通常制成复方丸剂,如江苏地区所用的麻风丸,浙江地区的扫风丸,广东地区的脾经丸、疠风丸、防风通经丸等,均有一定疗效。
  ②治疗荨麻疹
  大枫子1两,大蒜5钱,捣烂,加水100毫升,煮沸约5分钟,涂搽患部。治疗50例,多数外搽1次即见效。
  ③治疗酒渣鼻
  大枫子肉、胡桃肉、水银、茶叶各等分。先将茶叶与水银研合,大枫子肉与胡桃肉研碎,然后将4药混合研细,用麻油拌成糊状外用。每晨擦1次,治疗6例皆愈。但对汞剂有过敏史者忌用。用药量宜少,多则引起皮炎,如已形成皮炎则应停药,用2%硼酸水冷湿敷,内服维生素B、C,注射钙剂,皮炎愈后仍可继续治疗,但药量应再减少。
  【不良反应及治疗】人应用后亦有产生头晕、头痛、胸痛、噎感、周身不适、发热、软弱、失眠、食欲不振、腹痛及全身发热感。还能刺激肾脏,产生蛋白尿及管型。《本草求原》:大枫子,须用纹银煎三日夜,去其浮油,以杀其毒,否则燥痰而伤血。多服必致失明。《南方主要有毒植物》:大枫子及其油脂有毒。中毒症状:恶心,呕吐,胸腹痛,严重的可出现溶血、肾炎、肝脂肪变性等。解救方法:洗胃,导泻,服活性炭。对症治疗:胸腹痛可用镇痛剂;如有溶血,可口服硫酸亚铁及注射复方卡古地铁,必要时输血。
百科大全
  大风子
  semen hydnocarpi
  大风子(semen hydnoearpi)外用药。出
  《本草衍义补遗》。见《元亨疗马集》。为大风子科植物
  大风子狡对”oca劝usa”the加认万‘口Pier.的成熟种
  子。X季果实成熟时采摘,取出种子晒干。研末或炒
  炭用。主产云南、台湾、广西等地。辛,热;有毒。入
  肝、脾、肾经。功能祛风操湿,解毒杀虫。主治:①疥
  脚,与木槛皮、轻粉等配伍.制成酒浸液,外涂。②褥
  疮极痒,与苍耳子各等份,煎水洗患处。③仔猪湿毒,
  与护甘石、石青、轻粉、冰片等配伍.共为细末,麻
  油调搽,牛、马3~10克:猪.羊0.1一0.5克。为末冲
  服,外用适t。捣敷或锻存性研末调敷。本品毒性强.
  内服对,肠有强烈的刺激,易导致呕吐、腹痛,内服
  宜懊。阴应血热及孕畜忌用。本品种仁含脂肪油50%,
  其成分为大风子酸和副大风子酸:其他尚含油酸甘油
  脂、软脂酸甘油始及氮佩酸。对结核杆菌及其他抗酸
  杆菌有抑制作用。水浸液在试管内对奥杜盎氏小芽抱
  脚菌有抑制作用。(白萦优)
英文解释
  1. :  Chaulmoogratree Seed,  hydnocarpus,  Chaulmoogratree
  2. n.:  chaulmoogra
包含词
大风子科大风子族大风子油
大风子属海南大风子大风子油酸
副大风子酸大叶大风子泰国大风子
大风子酸盐印度大风子副大风子酸盐
副大风子酸酯大风子提取物次大风子油酸
大风子酸乙酯大风子油酸乙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