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 : 哲学史 : 股票 : 股票基金 : 饮食 > 大通
目录
梁武帝萧衍大通
梁武帝萧衍大通
  大通(527年三月—529年九月)是梁武帝萧衍的第三个年号,共计2年余。
犹大道 Judah Road
  犹大道。《庄子·大宗师》:“ 颜回 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谓坐忘。’” 成玄英 疏:“大通,犹大道也。道能通生万物,故谓道为大通也。” 三国 魏 嵇康 《答释难宅无吉凶摄生论》:“故古人仰準阴阳,俯协刚柔,中识理性,使三才相善,同会於大通,所以穷理而尽物宜也。”
通于大道 Pass on the Boulevard
  通于大道。谓顺应自然。《淮南子·诠言训》:“圣人无屈奇之服,无瑰异之行,服不视,行不观,言不议,通而不华,穷而不慑,荣而不显,隐而不穷,异而不见怪,容而与众同。无以名之,此之谓之通。”
谓宽宏豁达 That the generous open-minded
  谓宽宏豁达。 晋 陈寿 《表上诸葛氏集目录》:“伏惟陛下迈踪古圣,荡然无忌,故虽敌国诽谤之言,咸肆其辞而无所革讳,所以明大通之道也。”
谓大亨通﹐吉利 That large prosper, Geely
  谓大亨通,吉利。《清平山堂话本·合同文字记》:“今年是大通之年,我有心待交他将着 刘二 两口儿骨殖还乡,认他伯父。”
No. 6
  dà tōnɡ
  1.犹大道。
  2.通于大道。谓顺应自然。
  3.谓宽宏豁达。
  4.谓大亨通﹐吉利。
  5.年号。大通(527年三月—529年九月)是梁武帝萧衍的第三个年号,共计2年余。
  地区:大通,位于吴头楚尾,三国时属吴,为千年江南古镇。大通兼揽山水之胜,临扬子江,接青通河,傍天目湖,依长龙山。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大通有过辉煌的历史,目前为安徽省历史文化保护区,其文化遗存丰富,有:大士阁 (九华山头天门)、天官府、圣公会、天主教堂及锺楼等人文景观二十多处;历史名人朱元璋、洪秀全、孙中山和众多文人墨客曾在此驻足停留,游览咏唱,留下无数诗篇;封火山墙、飞檐翘角、镂花窗台、水上吊楼等明清结构建筑仍历历在目;油糖蒸糕、糯米水籽、炕炉酥饼、油炸毛豆腐、大通茶干及小磨麻油等一直为人称道。今日的大通更加生机勃勃,襟江带水、风景秀丽,是铜陵的西南门户,也是通往『两山一湖』之要津
释义
  dà tōnɡ
  1.犹大道。
  2.通于大道。谓顺应自然。
  3.谓宽宏豁达。
  4.谓大亨通﹐吉利。
年号
  大通(527年三月—529年九月)是梁武帝萧衍的第三个年号,共计2年余。
  纪年
  大通 元年 二年 三年
  公元 527年 528年 529年
  干支 丁未 戊申 己酉
地区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属青海省西宁市,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过度地带,位于青海省东部,祁连山麓之南,湟水上游北川河流域。东部隔马鞍山与互助土族自治县相邻,西部以娘娘山与湟中、海晏县为界,南接西宁市,北隔达坂山与门源回族自治县相望。介于东经100°51′至101°56′,北纬36°43′至37°23′之间,海拔2280—4622米,年均气温5.5度,年降水量450—800毫米,年内无霜期100—120天左右。县境东西最长95公里,南北最宽85公里,图形呈桑叶状,总面积3090平方公里。全县辖9镇11乡,289个村委会、20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44.3万人,有汉、回、土、藏、蒙古等25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20.7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46.7%,农业人口34.6万人,占总人口的78.1%。
  大通自古以来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先后生活过和正在生活的世居民族有羌人、匈奴、鲜卑、汉、藏、回、土、蒙古等,现在的民族成分有23个。几千年来,各兄弟民族在这里生息繁衍,共同发展,相互融合,不断走向共同繁荣的今天。从大通县上孙家寨发现的出土文物中,足以证明,四、五千年前,先民们已开始在这里过着狩猎和游牧生活,后又发展到定居耕稼,并逐渐有了简单的手工业。历史文献记载,青海一带远古时期是羌人分散居住的地方,相传是炎帝姜性的别种。戎人其活动范围很广,东起陇东,西迄黄河源头,南至川西一带,西北达新疆中部,他们逐水草而居,以游牧为主。夏禹时(公元前21世纪初)的九州之一--雍州,即包括今陕西、宁夏、甘肃以及青海东部地区。
  西汉时,北方的匈奴与湟中(今西宁古河湟一带统称为湟中地)的羌人联合,攻占河西走廊,阻塞了中原与西域的交通。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遣骠骑将军霍去病率骑兵出陇西,攻祁连,击破匈奴右地,恢复了东西交通。汉王朝为了巩固这一新的战略地区,开拓河湟,列置河西四郡,又在今西宁城址修西平亭,设兵驻防。同时,在今大通长宁修了城堡,在附近开始了小规模屯垦,以补军需。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派后将军营平侯赵充国率兵来古湟中(今黄河上游、湟水和大通河流域,古称"三河间"),实行"军事屯田",曾开通大通到张掖的通道,西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增设长宁县,由西平郡管辖,后又归西都县(从临羌县分置)管辖。
  西晋末年(公元310年前后),鲜卑慕容氏吐谷浑从今辽宁省迁徙到阴山、陇山,逐渐经甘肃南部,进人青海湖环湖地区,兼并羌人等大片土地,建立了吐谷浑王国,管辖青海的广大区域,前后达350年之久。其间,公元317年西晋灭亡后,南北分裂,前凉、后凉曾先后控制过青海东部。十六国时,鲜卑族秃发乌孤建立南凉王国(公元397一414年),曾以西平(今西宁,后迁都乐都)为首府。这时,大通地区归南凉管辖。南凉灭后,北魏、北周曾分别管辖过这一带地方。隋炀帝大业四至五年(公元608一609年)派裴矩经营西域,击败吐谷浑,可汗伏允率众逃入雪山(积石山南)。从此,自西平、临羌以西,且末(在今新疆)以东,祁连以南,雪山以北,皆为隋有,大通地区也回归中央政权的统一管辖。
  唐高宗龙朔三年(公元663年),吐蕃灭吐谷浑,控制了整个河陇地区。大通地区由吐蕃统治,为时达200年之久。公元960年北宋建立后,吐蕃势衰,西夏兴起,于公元1004年成立夏国,建都银州,逐渐占有宁夏、甘肃、青海、新疆诸地。因宋朝致力于防御西夏威胁,厮啰在今西宁建首府青唐城,取代了吐蕃的统治,控制青海地区,达南城亦为厮啰管辖。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宋军进入湟水流域,占青唐城,改名鄯州。 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收复达南城,改名大通城。
  公元1127年金灭北宋后,南宋时期一百年内,金和西夏交替统治青海东部地区。十三世纪初,蒙古贵族兴起,先后灭西夏和金,公元1271年建立元朝,进而灭南宋(1279年),统一中国。设置西宁、贵德二州及吐蕃朵甘思等处。在河州(今甘肃临夏)设置吐蕃宣慰使都元帅府。今大通(包括今门源县)在其管辖范围内。公元1368年元朝灭亡,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明朝军事力量进入青海地区。
  洪武六年(1373年),改西宁州为西宁卫,属陕西行省都指挥使司,继元制,封授土司。西宁卫共封十六家土司。当时大通地区有陈土司(子明),管辖十四个寨堡。土司府建在今长宁乡宋家庄。洪武十九年(1386年)长兴侯耿炳文率军队修筑西宁城。同时,从河州、凉州、南京等地移民徙户,在大通河一带,垦荒辟地,开沟修渠,引水灌田,种植粮食,蔬菜等,从此大通地区逐渐发展繁荣起来。明世宗嘉靖十五年(1536年),河套蒙古贵族吉囊及其后裔屡进西宁、大通、互助等地。明末,大通为蒙古贵族麦力干所据。清世祖顺治十年(1653年)麦力于在大通城大营宫室,使其长子南力木居之。
  清世宗雍正元年(1723年),青海蒙古亲王罗布藏丹津联络郭莽(今大通广惠寺)、郭隆(今互助佑宁寺)等寺喇嘛叛清,攻西宁城和北川(今西宁郊区及大通外川)。次年,清政府调川陕总督年羹尧,四川提督岳钟琪统兵征讨,削平边患,廓清河湟。当时年羹尧曾派兵攻进两寺,"歼其众而焚其寺"。
  雍正三年(1725年),为进一步加强清王朝集权统治,又增设军政设施,于设西宁府及西宁县的同时,设大通卫,并筑大通(今门源县城)、永安(今祁连县境)、白塔(今大通城关镇)三城,分兵驻守。大通城置总兵官,并左右游击,辖永安、白塔二营,属西宁府管辖。乾隆九年(1744年),经西宁道杨应琚和大通卫守备官孙捷联名详请,卫署迁白塔。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改大通卫为大通县。从此白塔城成为大通县治所在地。1957年10月大通县人民政府从城关镇迁至桥头镇。1985年11月6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大通县,并于1986年7月10日在原行政区域内建立了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至今。
  大通,位于吴头楚尾,三国时属吴,为千年江南古镇。大通兼揽山水之胜,临扬子江,接青通河,傍天目湖,依长龙山。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大通有过辉煌的历史,目前为安徽省历史文化保护区,其文化遗存丰富,有:大士阁 (九华山头天门)、天官府、圣公会、天主教堂及锺楼等人文景观二十多处;历史名人朱元璋、洪秀全、孙中山和众多文人墨客曾在此驻足停留,游览咏唱,留下无数诗篇;封火山墙、飞檐翘角、镂花窗台、水上吊楼等明清结构建筑仍历历在目;油糖蒸糕、糯米水籽、炕炉酥饼、油炸毛豆腐、大通茶干及小磨麻油等一直为人称道。今日的大通更加生机勃勃,襟江带水、风景秀丽,是铜陵的西南门户,也是通往『两山一湖』之要津
大通证券
  大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是经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的证券经营机构,公司注册资本为11.18亿元。经营范围包括:证券的代理买卖;证券的自营;证券的承销和上市推荐;资产管理;投资咨询;发起设立证券投资基金和基金管理公司;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的其他业务
  安徽省铜陵市大通
  大通、古名澜溪,位于铜陵市南部,面积70.72平方公里,人口2.3万,建镇已有千年历史,历史上曾为“八省巨埠、江南重镇”,与安庆、芜湖、蚌埠齐名,并称为安徽的“四大商埠”,享有“小上海”的美誉。大通繁荣自明清开始,1875年,江南盐务招商局设于大通。得益于其优越的水运地理位置,江南盐务招商局在大通的设立,造就了其空前的繁荣,在清末成为地区航运中心。所谓的“小镇见证大历史”,指的正是这一段历史。大通文化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境内拥有众多著名景点,包括国家级的“长江白鳍豚养护场”、被誉为“九华山头天门”的佛教重点寺庙――大士阁、曾经拥有“三街十三巷”的和悦老街以及景观资源得天独厚的白浪湖、慈堂湖生态旅游景区等。
  和悦老街座落在大通镇对江的和悦洲上。自明清时代始,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和悦街集市发展极为兴盛。全街有三街十三巷,街道建筑大多雕梁画栋,古色古香,虽经风雨多有颓败,但风骨犹存,更显沧桑。三街中的一道街全系商业门面;二道街主要是行政、税务、金融,工商行会等办事机构;三道街以市民居住为主。二三十年代,和悦街经济、文化异常活跃。那里已设有大小轮码头,大轮上达武汉、下抵上海,小轮上至安庆,下通芜湖。街上,有火力发电厂和各种重作坊,有客栈、餐馆,戏院、澡堂、银楼、学校等。由于水上交通发达,商业繁荣昌盛,外来人口多,三十年代末,全街人口超过五万。日本侵略中国,和悦街付之一炬,整个闹市倾刻变为废墟,现今保留下来的部分徽派建筑,系大火后重修重建,仍具有明清时代风味。1996年,被安徽省政府列为第二批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和悦洲、铁板洲因中间夹江首尾闭合连为一体,现已开辟为国家淡水豚保护区和无公害蔬菜基地。其农业观光资源丰富,北部更有天然湿地景观,洲上林木茂密,田园景观得天独厚。
  大通白浪湖生态旅游景区有近万亩水面与湿地,湖岸风光旖旎,湿地水草茂盛,广阔的水面、类型多样的水体、蜿蜒曲折的岸线、茂盛的水草湿地、绵延叠翠的山峦、高低起伏的岗丘及丰富多样的植物景观,构成了白浪湖风景区宝贵的自然风景资源。人文景观主要包括渔农、人文活动景观和历史制陶文化,毗邻大通古镇和扼守九华通衢要塞的佛教朝拜文化和航运文化,以及其它人工构筑物景观。得天独厚的景观资源、极具开发潜力的人文内涵,使该处具备开展生态、水上活动、观光休闲、郊野游玩和人文体验旅游的条件,是理想的旅游基地。
  大通慈堂湖景区由东、西慈堂湖两部分组成,北以光荣大道为界,南抵青通河,东至铜贵公路,西临长江,天然水面1200亩,水畔山体逶迤,岸线曲折回转,湖光山色浑然一体,开发水上游乐项目前景广阔。
  大通新区建设依托青山秀水,秉承人文底蕴,彰显时代个性。大通镇先后荣获“联合国迪拜最佳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国文明村镇”、“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先进单位”、“国家重点镇”、“全省卫生镇”等一系列荣誉称号。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CCTV2005中国魅力名镇”评选活动中,大通进入前30名。良好的人文环境和区位、资源优势,决定了大通具备发展生态文化旅游得天独厚的条件。近年来,铜陵市旅游发展很快,旅游接待人数、旅游收入年平均增长10.8%和19%。铜陵市在“十一五”规划中把“生态山水铜都”定位为铜陵城市形象,把旅游业作为服务业中的重点予以大力发展。而在铜陵市旅游发展规划中,大通已被列为铜陵市旅游开发的首选之地和推进铜陵旅游工作的重中之重。
佛教百科
  【大通】 (佛名)大通智胜之略。佛名。
近义词
大通区
大通村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 大通回族土族, 大通自治县, 大通县
大通镇
大通乡
大通街道
相关词
旅游青海
包含词
中大通大通区大通镇大通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