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教育 : 中国高等院校 : 中国 >辽宁 >大连 >大连市区 > 大连理工大学
显示地图
目录
多科性大学
  中国以工科为主,包括应用理科、管理科学、应用文科的多科性大学。校址在大连。创建于1949年,初名大连工学院,1988年改现名。设有研究生院和应用数学、工程力学、机械工程、建筑工程等系。
No. 2
  大连理工大学投诉电话大连市旅游投诉电话:0411-84339970
  辽宁省旅游投诉电话:024-86230222
  国家旅游投诉电话:010-65275315
  大连理工大学1949年4月建校,时为大连大学工学院;1950年7月大连大学建制撤销,大连大学工学院独立为大连工学院;1960年被确定为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1986年设研究生院;1988年更名为大连理工大学;1996年~2000年实施"九五""211工程"建设,教育部、辽宁省、大连市共建大连理工大学;2001年~2003年,教育部、辽宁省、大连市重点共建大连理工大学,实施“985工程”一期建设;2003年~2005年实施"十五""211工程"建设;2003年12月被中央确定为中管干部学校;2004年实施"985工程"二期建设,教育部、辽宁省、大连市继续共建大连理工大学
  学校现有教职工3199人,其中专任教师1639人,包括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0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1名,讲座教授3名,陈嘉庚技术科学奖获得者2名,何梁何利奖获得者3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1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6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基金获得者15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4名,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奖励基金获得者3名,全国高等学校百名教学名师获得者1人,博士生导师274名,校外兼职博士生导师教授134名,正高职人员376名,副高职人员801名。
  2006年4月,学校全日制在校学生25891人(博士生2791人,硕士生5545人,本科生17495人,预科生60人)。另有专业学位教育研究生5506人,外国留学生288人,独立二级学院(城市学院)学生4329,继续教育学院学生13278人,研究生进修班学生1733人。
  学校以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为中心,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并重,已形成以理工为主,经、管、文、法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学科体系。学校设有研究生院和18个学院,34个系部。有9个国家重点学科(计算数学,等离子体物理,工程力学,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水工结构工程,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应用化学,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管理科学与工程),13个"985工程"二期建设项目,18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0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46个硕士点、1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还有工商管理硕士(mba,含emba)、公共管理硕士(mpa)、建筑学、工程硕士四个专业学位授予权以及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予权。有52个本科专业,4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
  学校科研工作具有较强实力,有1个国家培训基地(中国大连高级经理学院),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海岸及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三束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船舶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大连理工大学--七贤岭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国家级技术转移中心(大连理工大学技术转移中心),1个国家级技术中心(国家振动与强度测试中心),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精密与特种加工实验室、工业生态与环境工程),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基础化学实验中心),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辽宁省微纳米技术及系统重点实验室、辽宁省内燃机重点实验室、辽宁省工业设备先进控制系统重点实验室、辽宁省生物基化学品重点实验室),6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育部模塑制品工程研究中心、辽宁省精细化工工程研究中心、辽宁省先进装备设计与cae软件工程研究中心、辽宁省电子政务工程研究中心、先进船舶技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性能树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培训中心(中国微电子技术应用开发培训中心、大连itu互联网培训中心),3个省级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先进船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先进装备设计与cae软件工程研究中心、工业生态与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个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13个校级重点实验室,56个独立的研究中心、研究院(室),73个研究所。2001年以来,学校共获国家级教学、科技奖励19项,省部级科技奖励104项。
  学校总占地面积307.3万平方米(4609亩),其中校本部218万平方米(3269亩),市内校区10.6万平方米(159亩),开发区校区78.7万平方米(1181亩)。学校建筑面积129.2万平方米,图书馆面积4.6万平方米,馆藏图书225万余册,各类电子期刊1.7万余种,各类数据库63种。体育馆面积2.8万平方米,由中心比赛馆、游泳馆和开发区校区体育馆等组成。
  学校广泛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现与23个国家和地区的135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稳定的交流与合作关系,聘请名誉教授、客座教授、顾问教授200余人。
  目前,学校正以"985工程"和"211工程"建设为龙头,以创新为灵魂,抓住国家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历史性机遇,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努力把大连理工大学建设成为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学校名称
  中文:大连理工大学
  英文: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缩写为DUT)
  (注:以前称为DLUT,现在已经正式改为DUT,同时保留了DLUT的简称)
大工简介
  大连理工大学1949 年 4 月建校,时为大连大学工学院;1950 年 7 月大连大学建制撤销,大连大学工学院独立为大连工学院; 1960 年被确定为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 1986 年设研究生院; 1988 年更名为大连理工大学; 1996 年 ~ 2000 年实施“九五”“211 工程” 建设,教育部、辽宁省、大连市共建大连理工大学; 2001 年 ~ 2003 年,教育部、辽宁省、大连市重点共建大连理工大学, 实施 “985 工程”一期建设; 2003 年 ~ 2005 年实施“十五”“211 工程” 建设; 2003 年12 月被中央确定为中管干部学校; 2004 年开始实施“985 工程”二期建设,教育部、辽宁省、大连市继续重点共建大连理工大学。 学校现有教职工 3598 人,其中专任教师 2025 人,包括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10 人,双聘院士13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10 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12 人,讲座教授 6 人,陈嘉庚技术科学奖获得者 2 人,何梁何利奖获得者 3 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30 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9 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基金获得者 18 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 54 人,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奖励基金获得者 3 人,全国高等学校百名教学名师奖获得者 3 人,辽宁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 11 人,博士生导师 388 人,兼职博士生导师 78 人,正高职人员 453 人,副高职人员 899 人。
  2008 年 10 月,全日制在校学生 30780 人(博士生 3254 人,硕士生 8138 人,本科生 18968 人,预科生 60 人,外国留学生 360 人)。另有专业学位教育研究生 4872 人,独立二级学院(城市学院)学生 8471 人,继续教育学院学生 28962 人,研究生进修班学生 796 人。
  学校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并重,已形成以理工为主,经、管、文、法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学科体系。学校设有研究生院和1个学部,24 个院系。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4 个(力学、水利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涵盖二级学科 15 个,有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6 个(计算数学、等离子体物理、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结构工程、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环境工程),13 个“985 工程”二期建设项目, 18 个一级学科博士点, 108 个二级学科博士点, 148 个硕士点, 20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还有工商管理硕士(MBA,含 EMBA)、公共管理硕士(MPA)、建筑学、工程硕士4个专业学位授予权以及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予权。有 59 个本科专业, 4 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
  学校科研工作具有较强实力,有 1 个国家干部培训基地(中国大连高级经理学院), 3 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海岸及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 1 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船舶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1 个国家大学科技园(大连理工大学 -- 七贤岭国家大学科技园), 1 个国家级技术转移中心(大连理工大学技术转移中心), 1 个国家级技术中心(国家振动与强度测试中心), 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精密与特种加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业生态与环境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海洋能源利用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6 个省级重点实验室(辽宁省微纳米技术及系统重点实验室、辽宁省内燃机重点实验室、辽宁省工业设备先进控制系统重点实验室、辽宁省生物基化学品重点实验室、制造管理信息化重点实验室、辽宁省工程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 3 个教育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育部模塑制品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制造管理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动物性食品安全保障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7 个辽宁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精细化工工程研究中心、辽宁省先进装备设计与 CAE 软件工程研究中心、辽宁省电子政务工程研究中心、辽宁省先进船舶技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高性能树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工业生态与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车辆先进设计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大连理工大学分中心, 2 个国家培训中心(中国微电子技术应用开发培训中心、大连 ITU互联网培训中心), 3 个国家级教育、教学基地(国家工科化学教学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 2 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基础化学实验中心、工程训练中心),7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基础化学实验中心、基础物理实验中心、电工电子实验中心、工程训练中心、生物与环境实验中心、信息技术实验中心、水利学实验中心), 6 个辽宁省示范性专业, 4 个辽宁省骨干教师培训基地, 2 个研究基地(辽宁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基地、辽宁省高校“科技伦理与科技管理”研究基地), 13 个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 3 个省级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先进船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先进装备设计与 CAE 软件工程研究中心、工业生态与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 个大连市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3 个市级研发机构, 2 个校企合作研究院(沈鼔-大工研究院、辽油-大工研究院), 4 个世界银行贷款、高等教育发展项目建设的教学实验中心(工程训练中心、基础物理实验中心、电工电子实验中心、基础力学实验中心), 70 个独立的研究中心、研究院(室), 73 个研究所。 2001 年以来,学校共获国家级教学、科技奖励 28 项,省部级教学、科技奖励 159 项。
  学校总占地面积 302.5 万平方米(4538 亩),其中校本部 211.4 万平方米(3171 亩),市内校区10.6 万平方米(159 亩),开发区校区80.5万平方米(1208亩)。学校建筑面积 109.1 万平方米,图书馆面积4.6 万平方米,馆藏图书 251 万余册,中外文电子期刊 29,673 种, 56 个平台、189 个各类中外文数据库。体育馆面积 2.8 万平方米,由中心比赛馆、游泳馆和开发区校区体育馆等组成。
  学校广泛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现与19个国家和地区的102 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稳定的交流与合作关系,聘请名誉教授、客座教授、顾问教授274人。
  目前,学校正以 “985工程”和“211工程”建设为龙头,以创新为灵魂,抓住国家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历史性机遇,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努力把大连理工大学建设成为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科研实力
  大连理工大学在科研方面具有很强的实力,
  1个国家干部培训基地--中国大连高级经理学院,是中国4个国家级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中心之一。
  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海岸及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
  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船舶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大连理工大学——七贤岭国家大学科技园
  1个国家级技术转移中心--大连理工大学技术转移中心
  1个国家级技术中心--国家振动与强度测试中心
  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精密与特种加工实验室、工业生态与环境工程,海洋能源利用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此外还有,6个省级重点实验室(辽宁省微纳米技术及系统重点实验室、辽宁省内燃机重点实验室、辽宁省工业设备先进控制系统重点实验室、辽宁省生物基化学品重点实验室、制造管理信息化重点实验室,辽宁省工程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3个教育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育部模塑制品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制造管理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动物性食品安全保障技术工程研究中心),7个辽宁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精细化工工程研究中心、辽宁省先进装备设计与CAE软件工程研究中心、辽宁省电子政务工程研究中心、辽宁省先进船舶技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高性能树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工业生态与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车辆先进设计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大连理工大学分中心,2个国家培训中心(中国微电子技术应用开发培训中心、大连ITU互联网培训中心),3个国家级教育、教学基地(国家工科化学教学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基础化学实验中心、工程训练中心),7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基础化学实验中心、基础物理实验中心、电工电子实验中心、工程训练中心、生物与环境实验中心、信息技术实验中心、水利学实验中心),6个辽宁省示范性专业,4个辽宁省骨干教师培训基地,2个研究基地(辽宁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基地、辽宁省高校“科技伦理与科技管理”研究基地),13个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先进船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先进装备设计与CAE软件工程研究中心、工业生态与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大连市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市级研发机构,2个校企合作研究院(沈鼔-大工研究院、辽油-大工研究院),4个世界银行贷款、高等教育发展项目建设的教学实验中心(工程训练中心、基础物理实验中心、电工电子实验中心、基础力学实验中心),70个独立的研究中心、研究院(室),73个研究所。2001年以来,学校共获国家级教学、科技奖励28项,省部级科技奖励159项。
  大连理工大学在2007年的SCI(科学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四大论文索引排名中,SCI排名国内第14位,EI论文排名第7位,会议论文排名第15位,社会科学论文排名第13位。
人才培养
  服务面向,符合建设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定位。目前,学校拥有本科专业51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4个,涵盖了理、工、经、管、文、法6个学科门类,体现了“以理工为主,经、管、文、法协调发展”的专业发展目标。学校在注重适度增设新专业的同时,尤其重视已有专业的建设与调整,有两个专业分别在 2003年和2004年全国本科专业排名中名列第一。
  “十五”期间,学校建成了32门校优秀课程,14门辽宁省精品课程和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近三年来共出版教材418部,其中12部为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19部为国家“十五”规划教材。有4部教材被列入2003年国家“高等教育百门精品课程教材建设计划”。已开发CAI课件208个,其中77个已通过鉴定或正式出版。
  “十五”以来,学校每年设立100万元左右专项经费,支持教改项目。共支持458项校内教改项目,20项国家级教改项目和5 项省部级教改项目。2001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5项,其中一等奖2项(含与校外合作1项),二等奖3项(含与校外合作1项);2005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 4项,其中一等奖2项(与校外合作),二等奖2项。2004年获辽宁省优秀教学成果19项(一等奖9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4项)。2001年至2004 年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共87项(一等奖17项,二等奖34项,三等奖36项)。
  学校始终坚持质量第一,重视教学质量管理制度的建设与落实,坚持严格管理、严格考核、严格淘汰的要求,在实践中建立并不断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学校建立了教学质量监控队伍和行之有效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针对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确定了教学过程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设立了主要质量监控点,开展课程评估,制定了《大连理工大学课程评估指标体系》,从2003年秋季学期开始进行了全校范围的课程评估。
  “十五”期间,学校人才培养规模扩大,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培养层次明显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赢得了很高的社会声誉。全日制本科生规模稳步增长,全日制本科生规模从2000年的11919名增加到2005年的17526名。研究生规模则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从 2000年的3041名增加到2005年的13690名,其中在校博士研究生为2580名,在校硕士研究生超过7000人。目前,全日制本科生与研究生之比为1:0.78。
  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学校充分利用自身传统与优势,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了多方探索,坚持并发展行之有效的复合型、外向型、创新型等多类人才培养模式。制定并实施了融课内与课外、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基本实验与科研训练为一体的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全校公共基础课按理、工、经、管、文、法学科打通,技术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按学科大类打通,体现了基础坚厚化、专业宽广化、专业方向柔性化、培养学生个性化。
  在“十五”“211工程”建设重点学科的同时,学校重点建设了国家工科化学教学实验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创新教育实践基地等十多个教学基地、实验中心和实验室,已初步建设成有特色的示范性的教学实验基地。“十五”“211工程”建设的重点项目和公共服务体系面向本科生开放;接纳一部分优秀学生参加课题研究,使学生了解科研前沿;学校制订了“大学生创新研究训练计划”,开展科研助手活动,引导学生“科研助学”。创新教育的气氛日趋浓厚,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欢迎,一批优秀拔尖人才脱颖而出。
  学校投入专项经费重点建设高等数学、工程数学、基础力学、大学物理、物理实验、机械基础等34门对教学质量有重大影响的核心课程;在教学内容更新的基础上,学校还在改进教学方法和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
  “十五”“211工程”建设中,招收外国留学生工作也有较大的突破,5年来共招收各类外国留学生495人。与此同时,研究生培养的种类增加,培养模式多样化。启动了硕士生“以课题为牵引、以团队为基础”的培养模式,提倡以研究生为主体的启发式、研讨式、参与式教学方式;实行弹性学制;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工作能力。设立了博士点点长和研究生培养督导组,负责二级学科博士点建设和研究生培养质量。建立了导师基金,实行导师全面负责制;建立博士论文基金和优秀博士论文奖励基金,这些措施促进了博士生培养质量的提高。5年来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4篇,辽宁省优秀博士论文奖31篇。
  【院系设置】:
  研究生院
  外国语学院
  环境与生命学院
  机械工程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能源与动力学院
  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
  数学科学学院
  电气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
  经济系
  化工学院石油化工学院:
  ----化学系
  ----化学工程系
  ----高分子材料系
  ----化学工艺系
  ----化工机械系
  ----工业催化系
  ----精细化工系
  ----材料化工系
  建设工程学部:
  ----土木工程学院
  ----水利工程学院
  ----交通运输学院
  运载工程与力学学部:
  ----工程力学系
  ----船舶工程学院
  ----汽车工程学院
  ----航空航天学院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
  ----电子工程系
  ----自动化系
  ----微电子学院
  ----生物医学工程系
  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
  ----软件工程系----嵌入式系统工程系
  ----网络工程系
  管理学院:
  ----信息管理系
  ----企业管理系
  ----人力资源管理系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新闻与传播学系
  ----中文系
  ----公共管理系
  ----法律系
  ----哲学系
  建筑与艺术学院:
  ----建筑系
  ----艺术系
  创新实验学院
  体育教育部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国防教育学院
  城市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
  航空航天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国际交流
  大连理工大学的大学国际化是学校的重要发展战略目标之一。多年来,在学校领导的关心支持和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国际合作交流发展迅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促进了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现与25个国家和地区的近 110 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稳定的交流与合作关系,聘请名誉教授、客座教授、顾问教授255人。接待海外学者来校讲学及访问参观近5100人次。该校曾举办“第六届全球智能控制与自动化大会”等80多个大型国际会议,成功申报“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计划”)等多项引智项目。
  截止目前,该校向近 50 个国家和地区派出留学人员约1100 人次,其中已有近700人学成回国;同时派出2800多人次赴国(境)外参加学术会议、访问考察和讲学、合作研究、培训等。
  1995年以来,该校已接受来自51个国家的约2270多名留学生来校学习,目前在该校就读、学习的留学生有275 名。
  近几年,该校还先后与日本早稻田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多所大学开展了学生交流项目并在逐步扩大学生的交流规模。
  为了加快“创建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建设速度,学校进一步加大了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改革和支持力度,专门设立了“大连理工大学国际化基金”,简称“校国际化基金”,用以资助海外学者聘请、教师国外进修、参加重要学术会议、承办国际学术会议及合作办学。同时,为了吸引更多的外国留学生来校学习,本基金专门设立外国留学生奖学金项目。
  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处这个窗口,广泛地进行国际合作交流活动,使海外各界更加了解了我校,提高了该校的知名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将竭尽全力为全面推进该校的国际化办学进程、把该校建设成为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努力。
学校领导
  历任领导: 大连大学工学院时期
  李一氓,大连大学第一任校长
  吕振羽,大连大学第二任校长兼党委书记
  段玉明,原大连大学党委书记
  屈伯川,大连大学工学院第一任院长兼科学研究所所长
  大连工学院时期
  屈伯川,大连工学院第一任院长
  吴健,大连工学院第一任党委书记
  白长和,大连工学院第二任党委书记
  崔健,大连工学院第三任党委书记
  周明,大连工学院第四任党委书记
  钱令希,大连工学院第二任院长,中科院院士
  大连理工大学时期
  雷天岳研究员 大连理工大学第五任党委书记
  钱冬生教授 大连理工大学第六任党委书记
  金同稷教授 大连理工大学第三任校长,第七任党委书记
  林安西教授 大连理工大学第四任校长,第八任党委书记
  程耿东院士 大连理工大学第五任校长,工程力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欧进萍院士 大连理工大学现任校长,土木工程和工程力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张德祥
  校长:欧进萍
  常务党委副书记:孔宪京
  常务副校长:郭东明
  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姜德学
  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邵龙潭
  副校长:薛 光
  副校长:邹积岩
  副校长:卢中昌
  副校长:李志义
  副校长:宁桂玲
校歌歌词
  大连理工大学校歌
  你屹立在凌水河畔,你昂首在黄海之滨,
  啊大连理工大学桃李芬芳,笑浴万里春风。
  你在朝霞中诞生,你与共和国同龄,
  啊大连理工大学岁月峥嵘,创业发展走过光辉历程。
  团结进取,求实创新,是你光荣的传统,
  造就英才,科教兴国,是你神圣的使命。
  啊大工科学的殿堂,在拼搏中发展,
  啊大工人才的摇篮,与新时代同行,与新时代同行。
园丁桃李
  园丁篇:
  吕振羽:中国历史学家。
  王大珩:中国科协副主席, 中国科学院 、中国工程院院士,应用光学专家。
  张大煜:中国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毕德显:原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著名电子学家和教育家。
  彭少逸: 中国科学院院士,燃料化学家、催化剂专家化学家。
  杨 槱: 中国科学院院士, 造船设计专家。
  吴式枢: 中国科学院院士,理论物理学家。
  郭可信:中国科学院院士,材料科学家、晶体学家。
  王希季:中国著名的航天技术专家。
  齐 康:中国科学院院士,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家。
  何友声:流体力学与船舶流体力学专家。
  胡永康:中国工程院院士。
  钱令希:中国科学院院士,工程力学家。
  邱大洪:中国科学院院士,港口工程专家。
  林 皋:中国科学院院士,水利工程专家。
  赵国藩:中国工程院院士,结构工程专家。
  钟万勰:中国科学院院士,工程力学、计算力学专家。
  程耿东:中国科学院院士,工程力学专家、计算力学专家。
  王立鼎:中国科学院院士,精密机械和微纳机械专家。
  杨锦宗:中国工程院院士,精细化工专家。
  王众托:中国工程院院士,系统工程专家。
  欧进萍:中国工程院院士,结构监测、控制与防灾减灾工程专家,
  顾元宪:工程力学专家、计算力学专家。
  桃李篇:
  王之江: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胡宏纹: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尉健行: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
  彭士禄:核动力专家,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殷国茂:全国首批优秀企业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俞鸿儒:气体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保铮:电子学家曾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佳洱:著名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教育家、加速器物理学家。
  王越:院士,北京理工大学名誉校长。
  高德占: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
  戚元靖:曾任冶金工业部部长,第十三届中央委员。
  徐性初:精密机床设计及工艺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毛炳权:高分子化工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叶连松:曾任河北省省长、党组书记十四届、十五届中央委员。
  周光耀:无机化工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程耿东:工程力学专家曾任大连理工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闻世震: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丁德文:海洋生态-环境科学与工程专家、寒区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专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
  倪润峰:前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曾获得第三届日经亚洲大奖经济界奖,是亚洲获此奖的第一人。
相关链接
  大连理工大学:http://www.dlut.edu.cn/
  大工图书馆:http://www.lib.dlut.edu.cn/
  院系设置:http://www.dlut.edu.cn/sub/yuanxi.html
  本科招生网:http://recruit.dlut.edu.cn/
  大工人才招聘网:http://rc.dlut.edu.cn/
  大工就业网:http://career.dlut.edu.cn/
  碧海青天BBS:http://bbs.dlut.edu.cn/
  大连理工大学校友总会:http://alumni.dlut.edu.cn/
  加拿大校友分会:http://131.104.25.26:5555/dutaac/
  北京校友会:http://www.dlutbj.cn/
  上海校友会:http://www.dlut-sh.com/
  厦门校友会:http://www.dlut-xm.com/
  鞍山分会 蚌埠分会 北京分会 北京分会燕化支会 本溪分会
  长春分会 常州分会 朝阳分会 川渝分会 大连分会
  丹东分会 抚顺分会 阜新分会 广西分会 广州分会
  合肥分会 河南分会 黑龙江分会 湖南分会 吉林分会
  济南分会 江苏分会 锦州分会 昆明分会 辽阳分会
  洛阳分会 内蒙分会 盘锦分会 青岛分会 青海分会
  山西分会 上海分会 深圳分会 沈阳分会 石家庄分会
  四平分会 天津分会 西安分会 厦门分会 香港分会
  邢台分会 徐州分会 烟台分会 营口分会 浙江分会
  淄博分会
学校地址
  通信地址:
  校本部:
  地 址:中国·辽宁省大连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凌工路2号
  大连理工大学
  邮 编:116024
  开发区校区:
  地址:中国·大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 8 号路
  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学院
  邮编:116620
  公交线路(校本部):
  西门:
  406路 理工大学站
  10路 凌水镇
  北门:
  26路:大工路站
  3路 新新广场站
  901路 新新宾馆站
  东门:
  23路 理工大学东门站
相关词
大连教育大学化工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自动化系计算机系外国语学院
船舶工程学院高校名人大学教授奖学金更多结果...
包含词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大连理工大学医院
大连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大连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
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大连理工大学档案馆
大连理工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大连理工大学航空航天学院
大连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创新园大厦
大连理工大学创新实验学院大连理工大学高科技研究院
大连理工大学建设工程学部大连理工大学经济系
大连理工大学深圳研究院大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大连理工大学计算机系大连理工大学附属高级中学
大连理工大学外语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
大连理工大学自动化系大连理工大学船舶工程学院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大连理工大学图书馆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大连理工大学MBA招生简章大连理工大学MBA
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学院大连理工大学电信学院
大连理工大学基建处大连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
大连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大连理工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管理学院
大连理工大学材料测试分析中心大连理工大学运载工程与力学学部
大连理工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部大连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大连理工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大连理工大学环境与生命学院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学院
大连理工大学海岸和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学院软件工程专业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学院软件工程(日语强化)专业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学院网络工程专业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学院自动化专业
大连理工大学土木与水利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系环境土力学研究室
大连理工大学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教育工会大连理工大学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