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用語 : 佛教藝術 : 世界遺産 : 地理學教育 : 雕塑 : 中國 >重慶 >大足縣 > 大足石刻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大足石刻聯繫方式地址:重慶大足縣境內。
  郵編:400000大足石刻投訴電話重慶旅遊投訴電話:023-63866315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大足石刻景區榮譽aaaa級景區、世界遺産(文化遺産、自然遺産)大足石刻門票價格聯票價格:120元;寶頂景區:80元,北山景區:60元;南山和石門山分別為5元/人。勞動節、國慶節當天學生持學生證可免費,其他時間為半價。大足石刻節慶活動重慶人千百年來形成的春節拜年、十五觀燈、清明祭祖、中秋賞月以及懸酒幌、趕廟會、坐花轎、放風箏等民俗,與中國其他地區相比大同小異。但由於重慶有五個土傢族、苗族自治縣,這兩個既熱情又傳統的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民俗節日。心靈手巧的土傢族人,在舞蹈上擁有非凡的天賦。每年正月初三至十五,土傢族人都要舉行盛大的祭祀、祈禱、喜慶活動。男女老少穿起節日的盛裝,跳起歡快而熱烈的擺手舞。一時間,滿耳喧天鼓樂,滿眼婆娑舞影。驍勇善戰的苗族人,則對唱歌情有獨鐘。一年一度的“趕秋”,是苗族人大展歌喉的傳統節日。青年男女還可以在“趕秋”節上,藉歌聲互表衷情。大足石刻最佳旅遊時間前往重慶旅遊的最佳時間在春、鼕兩季,夏季酷熱,秋季多雨,都不適合旅遊。大足石刻特別提醒選擇正宗川菜館
  魚香肉絲和回鍋肉是川菜中有代表性的名菜,不要吃別的菜,就能吃到真正的味道。
  小品麻辣燙
  受不得火鍋的老鄉,可花2到3塊錢買串麻辣燙占盡火鍋風味,幾串麻辣燙下肚,渾身一下便添了熱氣,比較那動輒幾小時的火鍋,你會覺得這小小的麻辣燙更適應現代都市生活的快節奏。
  大足石刻美食重慶的飲食以川菜為主。川菜的味型之多,居各大菜係之首。當今川菜計有24種味型,分為三大類。
  第一類為麻辣類味型,其中魚香、陳皮、怪味是川菜獨有的味型,烹調難度大,菜品有魚香肉絲、陳皮牛肉、水煮牛肉、宮保雞丁等。
  第二類為辛香類味型,具有代表性的菜品有煙熏排骨、麻醬鳳尾、五香熏魚、醬爆羊肉等。
  第三類為鹹鮮酸甜類味型,這一類味型使用較廣,菜品極多,有代表性的如幹燒魚翅、芙蓉雞片、雞豆花、鍋巴肉片等。
  特色菜:棒棒雞、冰糖肘子、脆皮魚、幹煸鱔絲、幹燒岩鯉、幹燒魚翅、宮保雞丁、怪味雞絲、鍋巴肉片、荷包魚肚、荷葉玉簪、回鍋肉、火爆雙脆、荔枝魷魚捲、竜眼燒白、毛牛肉、清燉牛尾湯、清蒸江團、神仙鴨、水煮牛肉、蒜泥白肉、糖醋排骨、五香熏魚、香酥排骨、一品海參、魚香肉絲、樟茶鴨、重慶火鍋、竹蓀鴿蛋
  小吃:炒米糖開水、擔擔面、過橋抄手、雞絲豆腐腦、雞絲涼面、雞汁鍋貼、九園包子、涼糍粑、麻圓、山城小湯圓、吳抄手、葉兒粑、油醪糟、熨鬥糕大足石刻住宿重慶作為中國旅遊熱點城市之一,擁有完善的現代化旅遊服務設施。在重慶旅遊,住宿十分方便,各檔次的賓館、招待所能適應各種旅遊消費層次的需要。
  重慶著名的五星級酒店有海逸酒店、萬豪酒店,四星級酒店有揚子江假日飯店、重慶賓館、五洲大酒店、和府飯店等,南坪的麗華大酒店為準四星。人民賓館、重慶大酒店等三星級酒店條件也不錯。除此之外,還有一、二星級飯店和旅遊定點飯店四十多傢,以及林立於各大街小巷中數以千計的旅館、招待所。
  去重慶的遊客,可根據各自不同的需求,選擇理想的下榻處。三星級以上的旅遊涉外飯店收費一般在300元以上,其生活、衛生、娛樂條件都較優越;一、二星級飯店收費在100至300元,基本服務設施完善;旅館、招待所收費一般在20至200元之間不等,有的還設有10元左右的大通鋪。大足石刻購物重慶地域廣阔,是個特大城市,自然物源既豐富,地方特色産品亦繁多,在“巴國”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更形成了衆多的土特名優商品,堪稱購物的理想市場。
  重慶山地遼闊,出産許多名貴中藥材,如石柱的黃連、天麻,南川的杜仲,巫山的廟參等。重慶的地質、氣候條件十分適宜水果的生長,江津廣柑、蒼溪雪梨、長壽沙田柚、城口磨盤柿等皆久負盛名,其中大紅袍桔曾為朝廷貢品。
  重慶還是中國茶葉的主要産地之一,茶樹種植有着悠久的歷史,“重慶沱茶”、“翠坪銀針茶”、“西農毛尖”等,都是茶中上品。
  重慶的風味食品,花樣繁多,味道精美,“老四川燈影牛肉”、“金角牌五香牛肉幹”、“涪陵榨菜”、“寶頂鼕尖”、“江津米花糖”、“合川桃片”等享譽中外。
  重慶的民間手工藝品歷來名播四方。蜀綉自南宋始即與蘇綉、湘綉、粵綉並稱中國四大名綉。榮昌折扇於清代就走出國門。此外,各式竹編、土傢織錦、竜水小五金、三峽石硯等,都極具地方民族色彩。綦江農民版畫、北碚玻璃器具、兆峰陶瓷等,更為重慶增添了燦爛奪目的光輝。大足石刻交通乘汽車兩個小時就到了,重慶汽車西站每天有數十班次汽車往來於其間。
  大足石刻玩法觀賞、旅遊、
  
  到重慶去旅遊,別忘了去看看大足石窟,這兒不但有美麗可親的觀音,神秘傳奇的九竜浴太子,題材豐富的佛經故事,還有生動細膩的牧童訓牛圖,漫步在一尊尊雕像之前,猶如置身於瑰麗的藝術宮殿之中。
  重慶到大足遊覽很方便,乘汽車兩個小時就到了,重慶汽車西站每天有數十班次汽車往來於其間。
  中國石窟藝術在其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各個時期都積澱了自己獨具特色的模式及內涵。以雲岡石窟為代表的早期石窟藝術(魏晉時期,公元4—5世紀)受印度犍陀羅和笈多武藝術的影響較為明顯,造像多呈現出“鬍貌梵相”的特點。以竜門石窟為代表的中期石窟藝術(隋唐時期,公元6-9世紀)表現出印度文化與中國文化相融合的特點。作為晚期石窟藝術代表作的大足石刻在吸收、融化前期石窟藝術精華的基礎上,於題材選擇、藝術形式、造型技巧、審美情趣諸方面都較之前代有所突破,以鮮明的民族化、生活化特色,成為具有中國風格的石窟藝術的典範,與敦煌、雲岡、竜門等石窟一起構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國石窟藝術史。
  大足石刻創於晚唐,盛於兩宋,以佛教造像為主,儒、道造像並陳,是我國晚期石窟造像藝術的典範。有石刻造像70餘處,總計10萬餘軀,其中以寶頂山和北山摩崖(石窟)石刻最為著名。大足石刻規模宏大,內容豐富,造像集中,“凡佛典所載,無不備列,幾乎將一代大教搜羅畢盡”;在藝術上則技藝精湛,充分表現出我國晚期佛教造像藝術“神的人化,人的神化”的特徵。唐代人物形象端莊豐滿,氣質渾厚;五代雕塑精巧玲瓏,神情瀟灑;宋代作品體態優美,比例勻稱,穿戴豔麗。刻工精湛,人神合壁,頗具民族審美情趣。1961年國傢公佈寶頂山、北山石刻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北山的石刻造像近萬。主要的造像集中在長約1裏,形如新月,名為佛灣的地段上。這裏的石刻群開鑿於唐景福元年(公元892年)歷經五代、兩宋,前後經營了達250年。這些石刻像的特點是刻工精細,形象生動,其中最精彩的是幾座觀音、文殊和普賢的造像。
  富有人情味的觀音像
  觀音的造像,一般都是端莊肅穆。但這裏的觀音,卻典雅秀麗,表情豐富,顯得親切可愛。有人評論說,這明明是追求美好生活的漢族少女的形象,哪有"菩薩"的味兒!可見藝術力量已經突破了宗教的規範。在編號為136的"心神車窟"裏,一共有六尊觀音、文殊、普賢的造像,每個都有不同的表情,顯示出不同的性格。普賢坐在大象的背上,身材窈窕,臉部清秀,似笑非笑,表情溫柔嫻靜,典雅大方,是一個具有十足的東方美的女性形象。有一位著名的藝術評論傢對這尊造像贊賞不絶,認為她比世界著名的雕塑維納斯女神更具特色。但是,也有人認為,從雕刻藝術上看,還應數"數珠手觀音”最出色,並稱她為"北山石刻之冠”。這位觀音形體比例勻稱,肌膚綫條柔和,臉部的雕刻成其精細,臉龐圓潤,略呈微笑狀,神態動人;再加上服飾華麗,衣帶飄舞,給人以飄飄欲仙之感。有人因感到她的表情媚麗,叫她"媚態觀音”。
  生活氣息濃郁的石刻群
  寶頂山的石刻,在風格上和北山很不相同。這裏的刻像,大都是用一組一組的雕像來連續表達一個或幾個不同內容的佛經故事,不僅內容豐富,而且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例如一組叫《父母恩重經變像》的石刻,把父母養育兒女的過程,從懷孕、臨産、哺乳到兒女長大成人,婚嫁、離別等,分別用十一組雕像來表現。每一組表現一個主題,人物形象和思想感情都刻畫得相當生動、細膩,並都刻有文字說明。遊人觀看這裏的石刻,仿佛在欣賞古代的連環圖畫。《釋迦降生圖》是頗有趣味的。釋迦降生後,半身端坐於石盆內,旁邊有兩個力士手扶石盆。上面雕有九條竜的竜頭,正中的竜頭口中吐水洗濯太子,名為"九竜浴太子"。水從何來?原來在這片崖壁上有一水池,根據這種地形是不適於崖刻的,因為日久天長會把崖壁浸蝕。但是古代石匠,巧妙地利用雕刻把水池積水從竜頭排走,變不利條件為有利條件,這種匠心獨運,不能不使人感到欽佩。
  
  壯觀的千手觀音
  《千手觀音》是一個非常壯觀的雕像,它的"千手"(準確數字是1007衹手)如孔雀開屏般從上、左、右三個方向伸出,每衹手都雕得纖美細柔,手裏拿着斧頭、寶劍、繩索等法器,千姿百態,無一雷同。
  牧歌式的"牧牛道場"
  不少人認為,充滿農村生活情趣的牧歌式的石刻《牧牛道場》,是最精彩的,它所表現的是牧童馴牛。牛的犟勁和牧童在馴服牛後的悠然自得的神情都刻畫得非常真切、生動。寶頂山的石刻還有一個值得介紹的特點,就是它是經過通盤規劃、設計以後,先雕刻出小樣,作為藍圖,然後再擴大雕。好像現在蓋房子先做模型一樣。這在我國石窟藝術中是罕見的。
  大足石刻對中國石窟藝術的創新與發展有重要貢獻。它註重雕塑藝術自身的審美規律和形式規律,是洞窟造像嚮摩崖造像方向發展的佳例。在立體造型的技法上,運用寫實與誇張互補的手法,摹難顯之狀,傳難達之情,對不同的人物賦予不同的性格特徵,務求傳神寫心。強調善惡、美醜的強烈對比,表現的內容貼近生活,文字通俗,達意簡賅,既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又有着極人的社會教化作用。在選材上,既源於經典,而又不拘泥於經典,具有極人的包容性和創造性,處處反映出世俗信仰懲惡揚善、凋伏心意和規範行為的義理要求。在佈局上,是藝術、宗教、科學、自然的巧妙結合。在審美上,融神秘、自然、典雅三者於一體,充分體現廠中國傳統文化重鑒戒的審美要求。在表現l,突破一些宗教雕塑的舊程式,有了創造性的發展,神像人化,人神合一,極富中國特色。總之,大足石刻在諸多方面都開創了石窟藝術的新形式,成為具有中國風格和中國傳統文化內涵,以及體現中國傳統審美思想和審美情趣的石窟藝術的典範。
  
  大足石刻是石窟上藝術生活化的典範。它以其濃厚的世俗信仰,純樸的生活氣息,在石窟藝術中獨樹一幟,把石窟藝術生活化推到廠空前的境地。在內容取捨和表現手法方面,都力求與世俗生活及審美情趣緊密結合。其人物形象文靜溫和,衣飾華麗,身少裸露;形體上力求美而不妖,麗而不嬌。造像中,無論是佛、菩薩,還是羅漢、金剛,以及各種侍者像,都頗似現實中各類人物的真實寫照。特別是寶頂山摩崖造像所反映的社會生活情景之廣泛,幾乎應有盡有,頗似一座宋代民間風俗畫廊。無論王公大臣、官紳士庶、漁樵耕讀,各類人物皆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可以說是一幅生動的歷史生活畫捲,它從各個側面濃縮地反映了晚唐至宋時期的中國對會生活,使源於印度的石窟藝術約過長期的發展,至此完成了中國化的進程。
  總之,論其規模之大,造詣之精,內容上豐富,大足石刻都堪稱是一項偉大的藝術傑作。它既是中國石窟藝術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公元9世紀末全13世紀中葉世界石窟藝術中最為壯麗輝煌的一頁。
大足石刻(The Dazu Rock Carvings)
  大足石刻是唐末、宋初時期的宗教摩崖石刻,以佛教題材為主,尤以北山摩崖造像和寶頂山摩崖造像最為著名,是中國著名的古代石刻藝術。
  北山摩崖造像位於重慶市大足縣城北1.5公裏的北山。北山摩崖造像長約三百多米,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文化遺産。造像最初開鑿於晚唐景福元年(公元892年),歷經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代至南宋1162年完成,歷時250多年。現存雕刻造像四千六百多尊,是中國晚期石窟藝術中的優秀代表。
大足石刻簡介
  大足石刻是重慶市大足縣境內主要表現為摩崖造像的石窟藝術的總稱。大足縣是重慶市所轄郊縣,始建於唐乾元元年(758年),以“大豐大足”而得名,是馳名中外的“石刻之鄉”、“五金之鄉”,全國首批甲級開放縣,國傢確定的長江三峽旅遊縣的起點,全國生態農業先進縣,重慶市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大足縣歷史悠久,人文景觀、旅遊資源非常豐富。縣境內石刻造像星羅棋布,公佈為文物保護單位的摩崖造像多達75處,雕像5萬餘身,銘文10萬餘字。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1999年12月1日在摩洛哥歷史文化名城馬拉喀什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産委員會第23屆會議上表决通過,將大足石刻中的北山、寶頂山、南山、石篆山、石門山五處摩崖造像,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産,進入《世界遺産名錄》的神聖殿堂。
大足石刻評價
  大足石刻其規模宏大,刻藝精湛,內容豐富,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在我國古代石窟藝術史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被國內外譽為神奇的東方藝術明珠,是天才的藝術,是一座獨具特色的世界文化遺産的寶庫,是一座開發潛力巨大的旅遊金礦,是旅遊觀光的最佳去處。歡迎世界各國的朋友到此旅遊觀光,領略大足的風情、山光水色,品味大足的地方佳餚。
世界文化遺産
  1999年12月1日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産。
  因為滿足世界文化遺産下列評定標準而登錄:(i)代表一種獨特的藝術成就,一種創造性的天才傑作;(ii)能在一定時期內或世界某一文化區域內,對建築藝術、紀念物藝術、城鎮規劃或景觀設計方面的發展産生過大影響;(iii)能為一種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傳統提供一種獨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見證。
  1999年12月1日根據世界文化遺産遴選標準C(Ⅰ)(Ⅱ)(Ⅵ) 在摩洛哥歷史文化名城馬拉喀什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産委員會第23屆會議上表决通過,將我國大足石刻中的北山、寶頂山、南山、石篆山、石門山五處摩崖造像,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産。 中國申報的世界遺産衹有一項獲得批準,那就是世界文化遺産“大足石刻”。這也是我國的洞窟石刻類遺産在1987年莫高窟之後的第二次入選。
  世界遺産委員會評價:大足地區的險峻山崖上保存着絶無僅有的係列石刻,時間跨度從9世紀到13世紀。這些石刻以其藝術品質極高、題材豐富多變而聞名遐邇,從世俗到宗教,鮮明地反映了中國這一時期的日常社會生活,並充分證明了這一時期佛教、道教和儒傢思想的和諧相處局面。
大足石刻景點
  重慶市的大足石刻以其規模宏大、雕刻精美、題材多樣、內涵豐富和保存完整而著稱於世。它集中國佛教、道教、儒傢“三教”造像藝術的精華,以鮮明的民族化和生活化特色,成為中國石窟藝術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它以大量的實物形象和文字史料,從不同側面展示了9世紀末至13世紀中葉中國石刻藝術的風格和民間宗教信仰的發展變化,對中國石刻藝術的創新與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具有前代石窟不可替代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許多歐洲人、尤其是法國人,對大足石刻寵愛倍加。
  大足石刻是大足縣境內主要表現為摩崖造像的石窟藝術的總稱。大足是石刻之鄉,全縣有40多處石刻,造像達5萬多個。其中最著名、規模最大的有兩處,一處叫寶頂山,一處叫北山。這兩處都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我國晚唐以後石窟藝術的代表作。大足縣是重慶市所轄郊縣,始建於唐乾元元年(758年),以“大豐大足”而得名,是馳名中外的“石刻之鄉”、“五金之鄉”,全國首批甲級開放縣,國傢確定的長江三峽旅遊縣的起點,全國生態農業先進縣,重慶市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大足縣歷史悠久,人文景觀、旅遊資源非常豐富。縣境內石刻造像星羅棋布,公佈為文物保護單位的摩崖造像多達75處,雕像5萬餘身,銘文10萬餘字。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大足石刻其規模宏大,刻藝精湛,內容豐富,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在我國古代石窟藝術史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被國內外譽為神奇的東方藝術明珠,是天才的藝術,是一座獨具特色的世界文化遺産的寶庫,是一座開發潛力巨大的旅遊金礦,是旅遊觀光的上佳去處。
  大足石刻開鑿於唐永徽元年(公元650年),盛於宋代。現存摩崖石刻造像5萬餘尊,銘文10萬餘寧,遍布100多處。其中比較重要的有北山(包括北塔)、寶頂山、南山、石門、石篆山石刻,是大足石刻中規模最大藝術價值最高的石刻造像代表。
  石刻以佛教造像為主,兼有儒、道造像。具有石窟造像的特徵,屬於石窟藝術的範疇。早期的“廟宇殿堂”式結構,完全是摩崖造像,如大佛灣造像全都裸露在外,與山崖連成一片,給人一種非常直觀的感覺。突破了一些宗教的約束,使造像更具人性化。雕刻形式有圓雕、高浮雕、淺浮雕、凸浮雕、陰雕五種,但主要以高浮雕為主,輔以其他形式。不僅有不計其數的各階層人物形象,以及衆多的社會生活場面,而且還配有大量的文字記載,是一幅生動的歷史畫捲。
  大足石刻景區門票:
  聯票價格:120元;寶頂景區:80元,北山景區:60元;南山和石門山分別為5元/人。勞動節、國慶節當天學生持學生證可免費,其他時間為半價。
  【北山石刻】
  北山摩崖造像始刻於唐末,至南宋結束,石刻位於大足縣城北2千米的北山上。以大佛灣為中心,遍及其四周的觀音坡、營盤坡、佛耳岩、北塔寺共五處。長達500多米。岩高約7米,沿崖造像。從南到北形狀若新月,龕窟如蜂房。造像5000餘尊。造像細膩精美,技藝嫻熟巧妙。除部分碑刻、塔幢和淺小龕窟殘毀外,其餘均保存完好。
  北山,古名竜崗山,距大足縣城竜崗鎮北1.5公裏,海拔545.5米。北山摩崖造像重點保護範圍面積7.62公頃,一般保護範圍面積21.82公頃,建設控製地帶面積28.15公頃。北山佛灣摩崖造像,開鑿於公元892~1162年(唐景福元年至南宋紹興)。造像崖面長約300米,高7~10米。龕窟密如蜂房,分為南、北兩段,通編為290號(1~100號為南段,101~290號為北段)。其中造像264龕窟,陰刻圖1幅,經幢8座。
  北山摩崖造像近萬尊,主要為世俗祈佛出資雕刻。造像題材51種,以佛教密宗為主,約占總數的二分之一以上。其次有三階教、淨土宗等。這些造像題材都是在當時民間極為流行的,是佛教世俗化的産物,異於中國前期石窟。北山造像以雕刻細膩、藝精技絶、精美典雅而著稱於世,展示了公元9世紀末至12世紀中頁(晚唐、五代、兩宋)中國民間佛教信仰及石窟藝術風格的發展、變化。
  公元9世紀末的晚唐造像題材有12種類型,以觀音及觀音、地藏合龕和阿彌陀佛脅侍觀音、地藏居多。造像端莊豐滿,氣質渾厚,衣紋細密,薄衣貼體,具有盛唐遺風。第5號毗沙門天王龕、第9號千手觀音龕、第10號釋迦牟尼佛龕、第51號三世佛龕、第52號阿彌陀佛龕等都是其代表作品。尤其是第245號觀無量壽佛經變相內容豐富,層次分明,刻“西方三聖”、“三品九生”、“未生怨”、“十六觀”及伎樂天人、樓臺亭閣等;人物造像539身,各種器物460餘件,保存了多方面的形象史料;在中國石窟同類題材造像中首屈一指。
  公元10世紀中葉的五代造像占北山造像的三分之一以上,是中國這一時期造像最多的地區,有着承上啓下的重要作用。造像題材有18種,出現了藥師經變、陀羅尼經幢等新內容。其藝術特點是小巧玲瓏,體態多變,神情瀟灑,紋飾漸趨繁麗,呈現出由唐至宋的過渡風格。如第53號的佛、菩薩像,既有唐代雕刻的豐滿古樸,又具宋代造像的修長身軀。第273號的千手觀音及其侍者、第281號的東方藥師淨土變相等,薄衣貼體頗具唐風,儀容秀麗又似宋刻。
  公元10世紀後期至12世紀中葉的宋代造像題材廣泛,多達21種,尤以觀音最為突出,被譽為"中國觀音造像的陳列館"。這一時期的作品更加貼近生活,體現了宋代的審美情趣。造像具有人物個性鮮明,體態優美,比例勻稱,穿戴豔麗等特點。最具代表性的是建於公元1142~1146年間的第136號轉輪經藏窟。該窟造像以恬靜的面部刻劃反映其內心之寧靜,以玲瓏的衣冠顯其身份的高貴。以綫造型,綫面並重,富有中國民族特色。瓔珞蔽體,飄帶滿身,花簇珠串,玲瓏剔透,裝飾味濃;且多保存完好,宛如新刻,被公認為是“中國石窟藝術皇冠上的一顆明珠”。其它如第125號數珠手觀音、第113號和第133號水月觀音、第155號孔雀明王窟、第177號泗洲大聖龕、第180號十三觀音變相窟等都是這一時期的珍品。這些造像的形象、姿態、性格、神情以至衣褶、飾物等,皆耐人尋味;組合變化豐富,刻工精美,步步移,面面觀,出人意料的意境層出不窮。
  北山摩崖造像中,現存碑碣7通。其中,刻於公元895年的《韋君靖碑》,具有補唐史的重要價值;刻於公元1163~1189年間的《趙懿簡公神道碑》,係宋代四大書法傢之一的蔡京所書,為書法藝術之珍品;二十二章《古文孝經碑》,則被史傢們稱之為“寰宇間僅此一刻”。此外,還存有題刻、詩詞17件,造像記77件。對歷史地理、宗教信仰、石窟斷代分期、歷史人物等的研究皆具較高價值。
  【寶頂石刻】
  寶頂山位於大足縣城竜崗鎮東北15公裏處,海拔527.83米。寶頂山摩崖造像始鑿於南宋年間,四周2.5千米內山岩上遍刻佛像,包括以壽寺為中心的大佛灣、小佛灣造像。以大足大佛灣為主體,小佛灣次之,分佈在東、南、北三面。巨型雕刻360餘幅,以六道輪回,廣大寶樓閣、華嚴二聖像、千手觀音像等最為著名。寶頂大佛灣處有川東古剎聖壽寺,創建於南宋。廟宇巍峨,雕梁滿目,坐落於山勢峻秀、環境幽雅的林木之中。寺側南岩為萬歲樓,這是一座造型別緻的二層飛檐翹角樓閣。
  寶頂石刻由號稱“第六代祖師傳密印”的趙智鳳於公元1174~1252年間南宋淳熙至淳佑年間,歷時70餘年,有總體構思組織開鑿而成,是一座造像近萬尊的大型佛教密宗道場。寶頂山摩崖造像重點保護範圍面積7.93公頃,一般保護範圍面積37.14公頃,建設控製地帶面積53.30公頃。
  聖壽寺依山構築,雄偉壯觀。南宋趙智鳳創建,後遭元、明兵燹,明、清兩度重修。現存山門、天王殿、帝釋殿、大雄殿、三世佛殿、燃燈殿和維摩殿七重殿宇,為清代重建。建築面積1631.68平方米。
  大佛灣位於聖壽寺左下一個形似“U”字形的山灣。崖面長約500米,高約8~25米。造像刻於東、南、北三面崖壁上,通編為31號。依次刻護法神像、六道輪回圖、廣大寶樓閣、華嚴三聖、千手觀音、佛傳故事、釋迦涅磐聖跡圖、九竜浴太子、孔雀明王經變相、毗盧洞、父母恩重經變相、雷音圖、大方便佛報恩經變相、觀無量壽佛經變相、六耗圖、地獄變相、柳本尊行化圖、十大明王、牧牛圖、圓覺洞、柳本尊正覺像等。全部造像圖文並茂,無一龕重複。
  小佛灣位於聖壽寺右側,坐南面北。其主要建築為一座石砌的壇臺,高2.31、東西寬16.50、進深7.90米。壇臺上用條石砌成石壁、石室,其上遍刻佛、菩薩像,通編為9號。主要有祖師法身經目塔、七佛龕壁、報恩經變洞、殿堂月輪佛龕及十惡罪報圖、毗盧庵洞、華嚴三聖洞、灌頂井龕等。
  【南山石刻】
  南山,古名廣華山,位於大足縣城東南方向五華裏處。山頂上原有道現,名玉皇觀。南山石刻造像緣起於南宋時期(公元1127~1279年),屬道教造像。明清兩代稍有增補。
  一九五六年八月十六日,四川省人民委員會宣佈,南山摩崖石刻屬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重慶成為直轄市以後,又被重慶評為重慶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處摩崖造像一共有十五龕造像。都以道傢作品為主,這是此山的一大特點。三清古洞是其代表作!
  【石篆山石刻】
  石篆山位於大足縣城竜崗鎮西南25公裏處的三驅鎮佛惠村,海拔444.6米。據佛惠寺《嚴遜記碑》記載,造像於公元1082~1096年北宋元豐五年至紹聖三年開鑿而成。造像崖面長約130米,高約3~8米,通編為10號。石篆山摩崖造像重點保護範圍面積0.21公頃,一般保護範圍面積0.18公頃,建設控製地帶面積2.47公頃。
  石篆山摩崖造像為典型的釋、道、儒“三教”合一造像區,在石窟中罕見。其中,第6號為孔子及十哲龕,正壁刻中國大思想傢、儒傢創始人孔子坐像,兩側壁刻孔子最著名的十大弟子。這在石窟造像中,實屬鳳毛麟角。第7號為三身佛龕。第8號為老君龕,正中鑿中國道教創始人老子坐像,左右各立7尊真人、法師像。據造像記知,以上3龕造像均為大莊園主嚴遜出資開鑿,同為當時著名雕刻匠師文惟簡等雕造。
  一九五六年八月十六日,四川省人民委員會公佈,石篆山摩崖造像屬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現為重慶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九六三年四月二十六日,大足縣人民委員會公佈,千佛崖摩崖造成像屬大足縣文物保護單位。石篆山以老君洞為代表作。
  【石門山石刻】
  石門山位於大足縣城竜崗鎮東20公裏處的石馬鎮新勝村,海拔374.1米。造像開鑿於公元1094~1151年(北宋紹聖至南宋紹興二十一年)。刻像崖面全長71.8米,崖高3.4~5米,通編為16號,其中有造像12龕窟。此外,尚存造像記20件,碑碣、題刻8件,培修記8件及文惟一、文居道、蹇忠進等工匠師鎸名。石門山摩崖造像重點保護範圍面積1.06公頃,一般保護範圍面積1.30公頃,建設控製地帶面積5.50公頃。
  石門山摩崖造像為佛教、道教合一造像區,尤以道教造像最具特色。如第2號玉皇大帝龕外的千裏眼像,眼如銅鈴,似能目及千裏;順風耳面貌醜怪,張耳作細聽狀;二像肌肉豐健,筋脈顯露,手法誇張。第7號獨腳五通大帝,左腳獨立於一風火輪上,廣額深目,口闊唇厚,袍帶飛揚,有來去如風之勢。第10號三皇洞現存造像35身,儒雅清秀,衣紋摺叠舒展,手法寫實“人味”多於“神味”。第12號東嶽大帝寶懺變相龕刻像98身,以東嶽大帝、淑明皇后居中,反映出公元10至13世紀(宋代)東嶽世傢在道教神係中的突出地位。佛教題材主要有藥師佛龕、水月觀音龕、釋迦佛龕、十聖觀音窟、孔雀明王經變窟、訶利帝母龕等。其中尤以第6號十聖觀音窟最為精美。
  石門山石窟,刻於宋代,位於大足縣城東石馬鎮新勝村石門山巔,因其山兩巨石夾峙如門故名。其沿岩造像,共13龕窟,或仙或釋、或諸鬼神、居於一區,皆玲瓏萬狀,鬼斧神工,精妙絶倫。1996年,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足石刻的歷史
  大足縣,建於公元758年(唐乾元元年),隸屬昌州。公元885年(唐光啓元年),昌州由靜南縣遷治大足。至公元1279年(南宋末年),大足一直是昌州州治所在縣。大足石刻中的"五山"摩崖造像即在這近400年間完成。
  現存大足石刻作品中,最早的為鑿於公元650年(初唐永徽元年)的尖山子摩崖造像,其後200多年間僅新開鑿聖水寺摩崖造像一處。這兩處初、中唐造像總共不過20龕。直到公元885年昌州遷治大足後,摩崖造像方漸大興。
  公元892年(唐景福元年),昌州刺史,充昌、普、渝、合四州都指揮,靜南軍節度使韋君靖,在縣城北竜崗山(今北山)營建"糧貯十年,兵屯數萬"的永昌寨的同時,首先在北山鑿造佛像。此後,州、縣官吏和當地仕紳、平民、僧尼等相繼效法,直到公元907~965年間(時為五代十國時期。四川為蜀國,史稱前蜀、後蜀)營造佛像不斷,形成大足石刻史上第一個造像高潮。
  公元965~1077年的百餘年間(北宋乾德至熙寧年間),摩崖造像停滯,至今全縣未發現一龕當時的紀年造像。此時寺院內供養石刻圓雕造像興起。今有遺跡可尋或有文可徵者,縣東有大鐘寺,縣西有石壁寺,縣北有延恩寺等多處。至本世紀80年代,僅大鐘寺一處,就出土佛教圓雕紀年造像百多件。
  公元1078~1173年(北宋後期的元豐至南宋初期的紹興、乾道年間),大足石刻造像掀起第二個高潮。自公元1082年(元豐五年)大莊園主嚴遜捨地開鑿石篆山釋、道、儒"三教"造像區起,縣境內摩崖造像此起彼伏,先後開鑿出佛教、道教和"三教"造像區32處。南山、石門山造像區和北山多寶塔均於此間建成。始鑿於公元892年的北山造像區,歷時250多年,亦至公元1146年南宋紹興十六年建成。
  公元1174~1252年的70餘年間南宋淳熙至淳佑年間,時稱"六代祖師傳密印"的大足僧人趙智鳳,承持晚唐川西柳本尊創立的佛教密宗教派,於寶頂山傳教。他以弘揚佛法為主旨,清苦七十餘年,四方募化鑿造佛像近萬尊,建成了中國佛教密宗史上唯有的一座大型石窟道場,使大足石刻造像達到鼎盛。其間縣境其他處造像基本停滯。四方道俗雲集趙智鳳座下,石刻高手聚集寶頂山競技獻藝。寶頂山成為中國佛教密宗成都瑜伽派的中心地。
  自公元892~1252年的360年間(晚唐景福至南宋淳祐年間),大足先後建成佛教、道教和"三教"造像區34處,造像數量占大足石刻總數的80%左右。其中除北山摩崖造像始鑿於公元892年晚唐景福元年外,其餘均為公元1082~1252年北宋元豐至南宋淳祐的170餘年間建成。
  公元13世紀末葉南宋晚期,因戰亂石刻造像中斷。至15世紀末明代永樂年間,摩崖造像方漸復蘇,一直延及晚清。公元15世紀初至19世紀末(明、清兩代)的500年間共有摩崖造像39處,其中雖不乏佳品,但多為小型造像區,造像數量也不足今大足石刻造像總數的20%。
  公元13世紀末和17世紀中葉,大足曾兩度遭受兵燹。"五山"摩崖造像中,除寶頂山聖壽寺兩次焚毀、兩度重修外,摩崖造像一直保存至今。
  “五山”摩崖造像建成後,除世俗裝絢、培修外,直到19世紀末至本世紀初年,當地民衆纔在造像區旁增刻觀音、山神、天公地母等少數幾個小龕。現基本上保持了唐、宋時期造像的規模和風貌。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一直妥善保護,並對公衆開放。
  以北山、寶頂山、南山、石篆山、石門山(簡稱"五山")摩崖造像為代表的大足石刻是中國石窟藝術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世界石窟藝術中公元9世紀末~13世紀中葉間中國晚唐景福元年至南宋淳祐十二年最為壯麗輝煌的一頁。大足石刻始建於公元650年唐永徽元年,興盛於公元9世紀末至13世紀中葉,餘緒延至明、清,是中國晚期石窟藝術的代表作品。
  “五山”摩崖造像以規模宏大,雕刻精美,題材多樣,內涵豐富,保存完好而著稱於世。以集釋佛教、道道教、儒儒傢“三教”造像之大成而異於前期石窟。以鮮明的民族化、生活化特色,在中國石窟藝術中獨樹一幟。以大量的實物形象和文字史料,從不同側面展示了公元9世紀末至13世紀中葉間中國石窟藝術風格及民間宗教信仰的重大發展、變化,對中國石窟藝術的創新與發展有重要貢獻,具有前期各代石窟不替代的歷史、藝術、科學和鑒賞價值。
  源於古印度的石窟藝術自公元3世紀傳入中國後,分別於公元5世紀和7世紀前後(魏晉至盛唐時期),在中國北方先後形成了兩次造像高峰,但至公元8世紀中葉(唐天寶之後)走嚮衰落。於此續絶之際,位於長江流域的大足縣境內摩崖造像異軍突起,從公元9世紀末至13世紀中葉建成了以"五山"摩崖造像為代表的大足石刻,形成了中國石窟藝術史上的又一次造像高峰,從而把中國石窟藝術史嚮後延續了400餘年。此後,中國石窟藝術停滯,其他地方未再新開鑿一座大型石窟,大足石刻也就成為中國石窟藝術建設史上最後的一座豐碑。中國石窟藝術在其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各個時期的石窟藝術都積澱了自己獨具特色的模式及內涵。以雲岡石窟為代表的早期石窟藝術魏晉時期,公元4~5世紀受印度犍陀羅和笈多式藝術的影響較為明顯,造像多呈現出"鬍貌梵相"的特點。以竜門石窟為代表的中期石窟藝術隋唐時期,公元6~9世紀表現出印度文化與中國文化相融合的特點。作為晚期石窟藝術(晚唐至南宋時期,公元9世紀末至13世紀中葉)代表作的大足石刻在吸收、融化前期石窟藝術精華的基礎上,於題材選擇、藝術形式、造型技巧、審美情趣諸方面都較之前代有所突破,以鮮明的民族化、生活化特色,成為具有中國風格的石窟藝術的典範,與敦煌、雲岡、竜門等石窟一起構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國石窟藝術史。大足石刻"三教"造像俱全,有別於前期石窟。以南山摩崖造像為代表的公元11至13世紀中葉的道教造像,是中國這一時期雕刻最精美、神係最完備的道教造像群。石篆山摩崖造像中以中國儒傢創始人孔子為主尊的"儒傢"造像,在石窟藝術中可謂鳳毛麟角。以石篆山摩崖造像為代表的佛教、道教、儒教"三教"合一造像,以及以石門山摩崖造像為代表的佛教、道教合一造像在中國石窟藝術中亦極為罕見。就保存狀況而言,大足石刻是中國石窟藝術群中保存最完好之一。
  "五山"摩崖造像保存完好。全部龕窟與造像,除歷史上對少數雕像肢體殘損部分有過補塑外,未遭受大的人為和自然災害的破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日常維修保護中,嚴格遵守"不改變原狀"的原則,以確鑿文獻、碑刻題記為依據,采用傳統技術與現代科學技術相結合的手段進行。其設計、材料、工藝、佈局等方面均保持了歷史的真實性。在對"五山"造像主體進行保護的同時,註重其周圍環境的保護,基本上沒有改變其環境關係。因此,從總體上看,"五山"摩崖造像基本上保持了歷史的規模、原狀和風貌。
大足石刻的藝術價值
  【大足石刻是一項偉大的藝術傑作】
  大足石刻是大足縣境內主要表現為摩崖造像的石窟藝術的總稱。公佈為文物保護單位的摩崖造像多達75處,雕像5萬餘身,銘文10萬餘字。北山、寶頂山、南山、石篆山、石門山摩崖造像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規模之大,造詣之精,內容之豐富,都堪稱是一項偉大的藝術傑作。北山造像依岩而建,龕窟密如蜂房,被譽為公元9世紀末至13世紀中葉間的"石窟藝術陳列館"。寶頂山大佛灣造像長達500米,氣勢磅礴,雄偉壯觀。變相與變文並舉,圖文並茂;佈局構圖謹嚴,教義體係完備,是世界上罕見的有總體構思、歷經七十餘年建造的一座大型石窟密宗道場。造像既追求形式美,又註重內容的準確表達。其所顯示的故事內容和宗教、生活哲理對世人能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誘之以福樂,威之以禍苦。涵蓋社會思想博大,令人省度人生,百看不厭。南山、石篆山、石門山摩崖造像精雕細琢,是中國石窟藝術群中不可多得的道教和釋、道、儒“三教”造像的珍品。
  【大足石刻對中國石窟藝術的創新與發展有重要貢獻】
  大足石刻註重雕塑藝術自身的審美規律和形式規律,是洞窟造像嚮摩崖造像方向發展的佳例。在立體造型的技法上,運用寫實與誇張互補的手法,摹難顯之狀,傳難達之情,對不同的人物賦予不同的性格特徵,務求傳神寫心。強調善惡、美醜的強烈對比,表現的內容貼近生活,文字通俗,達意簡賅,既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又有着極大的社會教化作用。在選材上,既源於經典,而又不拘泥於經典,具有極大的包容性和創造性,處處反映出世俗信仰懲惡揚善、調伏心意和規範行為的義理要求。在佈局上,是藝術、宗教、科學、自然的巧妙結合。在審美上,融神秘、自然、典雅三者於一體,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重鑒戒的審美要求。在表現上,突破了一些宗教雕塑的舊程式,有了創造性的發展,神像人化,人神合一,極富中國特色。總之,大足石刻在諸多方面都開創了石窟藝術的新形式,成為具有中國風格和中國傳統文化內涵,以及體現中國傳統審美思想和審美情趣的石窟藝術的典範。同時,作為中國石窟藝術發展、變化的一個轉折點,大足石刻所出現的許多有異於前期的新因素又極大地影響了後世。
  【大足石刻是石窟藝術生活化的典範】
  大足石刻以其濃厚的世俗信仰,純樸的生活氣息,在石窟藝術中獨樹一幟,把石窟藝術生活化推到了空前的境地。在內容取捨和表現手法方面,都力求與世俗生活及審美情趣緊密結合。其人物形象文靜溫和,衣飾華麗,身少裸露;形體上力求美而不妖,麗而不嬌。造像中,無論是佛、菩薩,還是羅漢、金剛,以及各種侍者像,都頗似現實中各類人物的真實寫照。特別是寶頂山摩崖造像所反映的社會生活情景之廣泛,幾乎應有盡有,頗似公元12世紀至13世紀中葉間(宋代)的一座民間風俗畫廊。無論王公大臣、官紳士庶、漁樵耕讀,各類人物皆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大足石刻中的"五山"摩崖造像,可以說是一幅生動的歷史生活畫捲,它從各個側面濃縮地反映了公元9~13世紀間(晚唐、五代和兩宋時期)中國社會生活,使源於印度的石窟藝術經過長期的發展,至此完成了中國化的進程。
  【大足石刻為中國佛教密宗史增添了新的一頁】
  按過去佛教史籍記載,中國密宗盛行於公元8世紀初葉,流行於黃河流域,至公元9世紀初日本僧人空海東傳日本後,中國漢地漸至衰落。而北山、寶頂山大量造像及其碑刻文字無可爭辯地表明,公元9至13世紀,密宗在四川不僅未見絶跡,而且處於興盛。公元9世紀末(晚唐)四川西部的柳本尊自創密宗,號稱“唐瑜伽部主總持王”,苦行傳道,弘揚大法。到公元12至13世紀中葉間(南宋中期),高僧趙智鳳承持其教,號稱“六代祖師傳密印”,在昌州大足傳教布道,創建了寶頂山摩崖造像這座石窟史上罕見的完備而有特色的密宗道場,從而把中國密宗史往後延續了400年左右,為中國佛教密宗史增添了新頁。
  【大足石刻生動地反映了中國民間宗教信仰的重大發展變化】
  信神不信教、信仰多元化,是中國民間宗教信仰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個重大變化。大足石刻作為中國民間宗教信仰的産物,便是其重要實物例證。一方面,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三大主體的儒傢、道教及佛教,在其長期的發展進程中,總趨勢是由"相互對抗"走嚮"相互融合"。其表現之一,是使原本屬於佛教産物的石窟藝術為道教和儒傢所藉用,且"三教"創始人不分高下的出現在同一個石窟之中。大足石刻中有釋、道、儒"三教"分別造像者,有佛、道合一和"三教"合一造像者。這些造像表明,公元10至13世紀,"孔、老、釋迦皆至聖","懲惡助善,同歸於治"的"三教"合流的社會思潮已經鞏固;世俗信仰對於"三教"的宗教界綫已日漸淡漠。
  另一方面,大足石刻豐富多樣的造像題材又有力地反映出這一時期源於印度的佛教神祗和道教早期的神仙係統已與中國民俗信仰的神靈融合,呈現出信仰多元化的趨勢。大足石刻所展示出的這種民間宗教信仰的重大發展、變化,成為後世民間信仰的基礎,影響深遠。
  2007年5月8日,重慶大足石刻景區經國傢旅遊局正式批準為國傢5A級旅遊景區。
  大足石刻的交通
  交通:
  從重慶過來的朋友可以去菜園壩長途汽車站(也可在陳傢坪長途汽車站)乘坐重慶開往大足縣的高速公路直達大巴(每20分鐘一班)一個半小時左右到大足,車費在40元左右(考慮節假日車費上浮因素)。從成都過來的朋友可以在荷花池長途汽車站乘直達大足的大巴車,價格在80-100元左右(考慮節假日車費上浮因素)。到達大足後你可以選擇步行或叫出租車去北山石刻,當地出租車起步價為3元。縣城車站有往返寶頂山石刻的中巴車,車費為3元/人。
  小貼士:
  選擇正宗川菜館,魚香肉絲和回鍋肉是川菜中有代表性的名菜,不要吃別的菜,就能吃到真正的味道。小品麻辣燙,受不得火鍋的老鄉,可花2到3塊錢買串麻辣燙占盡火鍋風味,幾串麻辣燙下肚,渾身一下便添了熱氣,比較那動輒幾小時的火鍋,你會覺得這小小的麻辣燙更適應現代都市生活的快節奏。
中國歷史
  Dazu shike大足石刻 中國南方地區唐宋石窟和摩崖造像。分佈在四川省大足縣城周圍。以佛教造像為主,也有儒、道教的造像。現存造像5萬餘軀,分佈於40多處,總稱大足石刻。其中以北山、寶頂山石窟摩崖造像為最集中,規模宏偉,藝術精湛,內容豐富,創於晚唐而盛於兩宋,是中國晚期石窟的重要代表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曾進行過調查。1961年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北山造像 在縣城北約 2公裏處的北山(古名竜崗山)上,以佛灣為中心,包括營盤坡、觀音坡、佛耳岩、北塔等 5處,均為佛教造像。規模最大的佛灣造像,長500米,共264個窟龕。唐景福元年(892),昌州刺史、昌普渝合四州都指揮韋君靖於此建寨造像,後經五代至南宋紹興年間,歷時 200餘年建成。其中,晚唐和五代作品,大體集中在佛灣的南、北兩端。晚唐雕刻均為龕像,3、5、9、10窟及有乾寧、光化紀年的50、51、58、204諸窟是其中代表作。人物造型端莊豐滿,具有寫實手法。瓔珞、衣紋細緻,衣褶用流暢的陰綫,已出現了宋風的萌芽。題材主要有降三世明王、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如意王菩薩、歡喜王菩薩等密宗內容和阿彌陀佛、救苦觀音菩薩、地藏菩薩三尊像等五代造像亦為龕像,且龕多漸深。造型纖麗優美,已失唐代豐淳作風。紀年像有永平、乾德、廣政等年號。新出現的題材有大威德熾盛光佛、十六羅漢、不空索觀音、玉印觀音菩薩以及“藥師琉璃光如來、菩薩、藥叉、神將共一龕”與“藥師光佛、八菩薩、十二神王部衆並七佛、三世佛、阿彌陀佛、尊勝幢壹所並地藏菩薩三身”等。 佛灣宋代造像多為平頂方窟,是北山造像精華所在。紀年像有北宋鹹平、靖康和南宋建炎、紹興等年號。造像富於現實感,人物個性鮮明,體態勻稱健美,衣飾華麗典雅。佛像上有毫光出自眉間,菩薩像有的戴鳳冠。多樣的題材中,出現了彌勒下生經變、地獄變、觀經變等經變雕刻,還有十殿、十二殿閻君和六圓覺菩薩等。其中,孔雀明王窟中一面四臂、騎孔雀的主像立於窟中央,滿壁鑿千佛,巧妙地把塔柱式石窟結構與密宗題材結合起來。鑿於南宋紹興十二至十六年(1142~1146)的心神車窟,中央雕八角盤竜轉輪藏。正壁為菩提樹下釋迦、淨寶瓶觀音和多羅菩薩,左壁為文殊、玉印觀音、如意輪觀音,右壁為普賢、日月觀音、數珠手觀音。八軀菩薩高約 2米,頗具女性的嫵媚多姿,是宋代雕刻的精品。此外,唐刻《韋君靖碑》、宋刻《古文孝經碑》、《趙懿簡公神道碑》、《文殊師利問病圖》等碑刻以及伏元俊等匠師題名,都具有重要價值。佛灣造像以外的4處石刻,多為較小窟龕。北塔建於紹興年間,為八角十三級密檐磚塔,嵌有“五十三參”等精美浮雕百餘龕。 寶頂山造像 在縣城東北約15公裏處的寶頂山,為佛教造像,集中於大、小佛灣二區。其年代有創建於唐、宋和明代諸說。據明洪熙元年碑刻《重修寶頂山聖壽院記》,寶頂山石窟創始人趙智鳳,於南宋淳熙六年(1179)“依憑山之前岩後洞,琢諸佛像”。前岩後洞分指大、小佛灣。寶頂山造像作為重要的密宗道場,在統一計劃下,先建小佛灣,後雕大佛灣,歷時數十年始完成。 小佛灣造像現多傾毀,保存較好者有毗盧庵中柳本尊行化圖及地獄變相圖浮雕。庵前有一座三級方石塔,上層四面雕像,下層刻經目,多為密宗經典。塔上刻有趙智鳳所造新字數十個。大佛灣長約 500米,岩高15~30米,造像雕在東、南、北三面。除二石窟外,均為摩崖造像,形像生動真實,更接近現實人的生活,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大型連續性雕刻和龐大的群像,場面宏偉,為國內石窟中所僅見。題材多樣,密教像尤多。主要有六道輪回、廣大寶樓閣、華嚴三聖、千手千眼觀世音、釋迦誕生、九竜浴太子及涅、孔雀明王經變、毗盧道場、父母恩重經變、大方便佛報恩經變、觀無量壽佛經變、六耗圖、地獄變、柳本尊行化圖、十大明王、圓覺洞和牧牛道場等。這些造像,糅合了密宗、禪宗以及儒傢孝道等各種思想,是研究雕刻史和宗教思想史的重要資料。      [
相關詞
旅遊重慶大足景點大足縣重慶市三驅千佛村
藝術南宋石刻佛像千手觀音世界文化遺産酒店賓館
大足信息大足新聞
包含詞
大足石刻群大足石刻千手觀音大足石刻旅遊景區
大足石刻藝術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