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林植物 > 大翼豆
目錄
No. 1
  大翼豆原産中美洲和南美洲,澳大利亞從墨西哥引種,我國於1974年由澳大利亞引進試種,現在廣西、廣東、福建、江西等省區栽種,表現良好。
  別名: 暗紫菜豆
  英文名: siratro
  學名: macroptilium atropurpurem
  大翼豆葉面緑色有疏毛,背面有銀灰色細茸毛,深紫色總狀花序。是優良豆科牧草,青飼或調製幹草均可,牛、羊喜食,尤以鹿喜食,種子為鵪鶉、鴿、火雞等鳥類喜食。再生性強,年可刈割2~3次,每公頃可産鮮草45000~60000kg或幹草8250~9000kg。據涼山州草原站對現蕾期大翼豆莖葉中營養含量分析表明,粗蛋白質17.70%,粗脂肪4.92%,粗纖維37.28%,無氮浸出物32.30%,粗灰分7.80%,鈣1.22%,磷0.24%;另據廣西畜牧研究所研究,牛對大翼豆莖葉各營養成分的消化率分別為粗蛋白質8.0%,粗纖維71.0%,無氮浸出物85.6%,每千克莖葉幹物質中可消化養分總量達147.5g。
  大翼豆為多年生亞熱帶型豆科牧草,原産於南非,93年從澳大利亞引入我國試種,現主要在湖南、福建北部推廣利用。適合於旱熱區在荒山、公路鐵路的偏坡種植。
  一、品種特性:
  1、 種子形態:淡褐色,千粒重為10.6 g
  2、 根:主根入土深,可以達1米以上,側根少且平行生長,入土3~8cm。
  3、 莖:莖匍匐生長,具纏繞能力,莖上能長出不定根4、 葉:掌狀三出葉,葉片卵圓形,棕緑色,單生或多個簇生在莖節上, 每節上有一至多個大葉,葉片寬2~5cm寬,長3~6cm,兩側葉片小於中間葉片,且常具淺裂
  5、 花:花柄長10~30cm,有花5~10朵,能成熟結籽的1~3朵6、 種莢:翼瓣比旗瓣大,呈深紅色或暗紫色,莢果直侗形,頂端彎麯,長6~10cm,寬3~5mm;每莢有種籽5~14粒
  大翼豆屬於豆科大翼豆屬蝶形花亞科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大翼豆抗旱能力強,適宜降雨量為550~1750mm,在2000mm以上的地區尚能存活,但産量極低。四季生長以夏季和早秋最快。適宜海撥500~1500m。易受霜凍,對土壤要求不嚴,能在ph值4.5~9的各種土壤上生長。耐火燒,藤蔓非常發育,在一定肥力條件下,100天可形成全面覆蓋二、栽培管理:
  1、 播種期:播種期在雨前,一般在4月初到5月末。
  2、 播種方法:大翼豆種子粒小而堅硬,硬實率可達20%~30%,發芽率與發芽勢均低,因此在播種前需要細緻整地,淺耕後土表應耙細整平,清除雜草。也可對種子進行硬實破殼處理,方法可采用:(1)用水浸泡24小時,(2)濃硫酸浸泡15 分鐘清水洗靜;(3)機械磨擦或加熱破殼。處理好的種子,在接種相應屬的根瘤菌後方可播種。播量每公頃7~8 kg。播種可采用條播、穴播、撤播或袋苗移栽均可。條播行距80 cm,穴播行距80×100cm,袋苗移栽以5×5×8 cm3右左的小塑料袋,在有水源可供淋水的地方盛土進行培育。播前應浸種以利於發芽,每袋種3~5粒種子,稍微覆土,發芽成苗後,侍種植地土壤有一定水份時,選蔭雨天移栽,定植樹時應劃破袋,取出塑料袋。袋苗可以使成活率、保苗率提高
  3、 田間管理:大翼豆出苗後,視土壤肥力施肥,作為飼料生産基地或放牧地每年應適期施用化肥,由於紅壤地土壤含磷低,應以補充磷肥為主。生長期要及時清除雜草,由於大翼豆適口性好,因此,初期要防牛害和獸害。由於大翼豆的根入土深,再生能力強,刈割後要及時施肥,一般不再進行管理,任其生長。如用作留種生産,要註意鬆土。大翼豆120日齡結籽,全年開花,集中期為10月、11月,一次種籽産量每公傾450kg。
  三、營養價值與利用:
  大翼豆營養價值高於其它品種,粗脂肪2.7%,粗纖維25.7%,含粗蛋白質22.5%,灰分9.9%。 可一年四季為牲畜提供飼草。大翼豆的藤葉是優良的牲畜禽獸飼料,營養價值高可代替部分糧食飼養牲畜。
  人工草地利用模式;大翼豆匍匐生長,競爭力強,耐牧,幾乎能與所有的熱帶亞熱帶禾本科牧草良好共生,且該草高産、穩産、耐旱、耐收,易於建植,便於管理,適應性強,營養豐富可以與寬葉雀稗、糖蜜草、臂形草等到建立人工草地進行劃區輪牧,新建草場2月內禁牧,3月內輕牧,2年後重牧影響也不大。放牧留茬高度為5~10cm並合理施肥。或用於退化草場的改良。
  山地、荒地的生態恢復:大翼豆主根深,且匍匐莖節上生根的特性,使其具有良好的水土保持效果,能作為一種優良的護坡植物。早春生長快,與雜草的競爭能力強,能在雨季來臨前覆蓋地面,使土壤免遭雨衝刷。由於多年生的生長特性,使土壤全年得到保護,而且大翼豆能固定土壤中的氮,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可以作為紅壤新墾山地和荒山荒坡改造的先鋒植物。
  生態果園利用模式:以山地果業為竜頭,以優質牧草為紐帶,大翼豆能在地勢平緩的低、崗地的果園隙地種植,作為牧草、緑肥、水土保持及觀光果園等應用。大翼豆是豆科植物,它能固氮,在果園套種能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更能有效地改善林地小氣候、改善土壤結構,並在一定程度上調節土壤水份狀況,有效地曾加土壤中n含量,改良土壤增強土壤肥力,從而有助於果樹生長發育;大翼豆建立了單一的種群優勢後,使雜草處於蔭蔽和缺乏養分的狀態,從而抑製果園雜草生長;大翼豆主根發達,入土深有利於固定土壤,保持了果園水土;種植大翼豆替代了高大濕生的雜草群落,降低植被群體高度,增加通風透光,降低空氣濕度,抑製病菌發育,降低果園病蟲害發生率,且在高溫幹旱季節對土壤有明顯的降溫作用;但大翼豆具纏繞性,易纏繞果樹,因此要及時收割。大翼豆本身就是一種優良的緑肥,刈割鮮草履蓋於果園,可為畜牧業和種植業提供大量的飼料與肥料。利用大翼豆飼口性能很好,牛、羊、豬特喜食。利用畜禽糞便生産沼氣,提供果農生活的能源和照明,沼液作追肥返回果園,是降低成本,提高果園穩定的經濟效益,實現中、短效益結合的有效途徑。
植物名稱
  大翼豆
植物學名
  Macroptiliumatropurpureum(DC.)Urb.
來源與分佈
  大翼豆原産地為中美洲和南美洲。現在推廣應用的品種,為從墨西哥的2個不同生態型的雜種後代所育成。我國分佈在廣西、廣東、福建和江西等省區。國外在南美洲許多國傢有種植,而在澳大利亞,墨西哥和巴西則作為重要的牧草,分佈於平原至海拔2000米的山地。
植物形態
  大翼豆多年生纏繞性草本。主根粗壯,入土深。莖匍匐,柔毛多,莖節能着地生出不定根,分枝嚮四周伸展,長達4米以上,形成稠密的草層。三出復葉,小葉卵圓形、菱形或披針形,全緣或具1~3淺裂,上面緑色疏被毛,下面被銀灰色柔毛。總狀花序,總花梗長10~30釐米,有花6~12朵,深紫色,翼瓣特大。莢果直,扁圓形,長約7.5釐米,直徑0.4~0.6釐米,含種子7~13粒,成熟時容易自裂,種子扁卵圓形,淺褐色或黑色。細胞染色體:2n=22。
植物特性
  大翼豆為喜溫、喜光的短日照植物,生長最快的溫度為25~30℃,在日照較長的情況下為22~27℃。於13~21℃時生長緩慢,受霜後地上部枯黃,但在-9℃情況下存活率仍可達80%,在熱帶豆類中是較能耐低溫的。在廣州3月份播種的7天出苗,20~30天分枝,60~80天開花結莢,90~100天後種莢陸續成熟。在溫暖地方,多年生的於3~12月間都可開花,6~12月間種子成熟。在江西省,前期生長緩慢,入秋生長旺盛,開花晚,雖可越鼕而種子産量低。耐旱性很強,喜土層深厚而排水良好的土壤,受水漬會延緩其生長。適宜的土壤pH值為4.5~8,可耐中度的????鹼性土壤,能耐低鈣高鋁而不耐高錳的含量,在年雨量650~1800毫米的地區均適宜。
飼用價值及利用技術
  大翼豆對牛、羊等傢畜的適口性好,為青飼及刈製幹草的優良豆科草。葉片易於脫落,需小心收集。在鼕季無重霜的地方,可以在夏秋輕牧而主要用為鼕季的牧草,如果用為青貯料,應另加4~8%的糖蜜。其種子為鵪鶉、鴿、火雞等鳥類喜食,植株為鹿喜食.用為放牧,常與以下幾種禾草混播,俯仰馬唐(Digitariadecumbens)、巴西雀稗(Paspalumnotalurn)、非洲狗尾草(Setariasp.)、無芒虎尾草(Chlorisgayana),也可與山螞蝗(DesmodiumSp.)或柱花草(Stylosanthesgracillise)等豆科草混播。可以在任何時候輕牧。留茬高度宜在15~30釐米,放牧2周後停休4~6周,如需要採種或留莢自裂而獲得更稠密的再生植株,則在開花盛期及種子成熟之前要停牧。夏季生長旺盛時,牲口常先食混播中的禾草,而大翼豆被積存在秋季放牧時用。幹物質産量每畝為550~600千克,混播的總産量每畝為800千克左右。其他用途:由於抗旱性強,可用為鐵路、公路兩旁護路的覆蓋植物。
栽培技術
  大翼豆播種前需耕翻、築畦、整地,消滅雜草,每畝施用有機肥1000千克及磷肥15~20千克,缺鉀的土壤需增施鉀肥,酸性土施用石灰會有利於鉬的釋放而有好處。通常不需根瘤接種,自3~7月均可播種,春播在經霜之後,夏播宜在雨季之前,建植後由於種子能落地自繁,故易保持長久。條播,行距40~50釐米,也可以撒播或用飛機播種。種子千粒重約12剋。每畝播種量條播為0.25~0.5千克,撒播0.5~l千克。與禾草混播的可以同時分行播種,通常畝播0.2千克,也可直接撒播於已經建植的俯仰馬唐或其他草地上,播後輕耙並鎮壓,雨季極易出苗,苗期生長慢,需進行中耕除草,以後每年要補施適量的磷、鉀肥料,並註意排水,以勉滋生病害。
科普知識
   大翼豆(siratro) 豆科大翼豆屬的一個種,學名Macroptilum atropurpureum (DC.) Urb.或Phaseolus atropurpureus DC.又名暗紫菜豆。多年生草本植物。原産墨西哥。澳大利亞育成的栽培品種色拉特羅(Siratro)廣布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1965、1974年先後引入中國廣東、廣西試種,已成為南方建立人工混播草地的主要豆科牧草之一。 根係發達。莖匍匐蔓生,長達4m以上。三出復葉,葉面深緑色,葉背有銀灰色茸毛,葉片卵圓形,長3~8cm,寬2~5cm,兩側小葉常具淺裂。花暗紫色,翼瓣大於旗瓣,閉花受精。莢果頂端稍彎,長約8cm,寬5mm,含種子約12粒,種子褐色或黑色,卵圓形,每千克約8萬粒。喜熱帶潮濕—幹旱氣候和溫暖濕潤的亞熱帶氣候。適生於年平均溫度19~23℃,最低月平均溫度6~13℃,年降雨量800~1600mm的地區。最適生長的晝溫27~30℃,夜溫22~25℃。較耐寒,鼕季氣溫降到零下9℃,仍有大部分植株存活。對土壤要求不嚴,一般在輕質土和排水良好的土壤上生長更好。耐幹旱,但不耐????。通常與非洲狗尾草、緑黍、蓋氏虎尾草等禾本科牧草混播。行距40-50cm,條播,每公頃播種量2-8kg。幹物質産量可達3000kg/ha以上,混合産量12000kg/ha以上。每公頃産種子100-160kg。
草業百科
  牧草名稱大翼豆
  牧草學名 Macroptilium atropurpureum(DC.)Urb.
  牧草圖片
  來源與分佈大翼豆原産地為中美洲和南美洲。現在推廣應用的品種,為從墨西哥的2個不同生態型的雜種後代所育成。我國分佈在廣西、廣東、福建和江西等省區。國外在南美洲許多國傢有種植,而在澳大利亞,墨西哥和巴西則作為重要的牧草,分佈於平原至海拔2000米的山地。
  牧草形態大翼豆多年生纏繞性草本。主根粗壯,入土深。莖匍匐,柔毛多,莖節能着地生出不定根,分枝嚮四周伸展,長達4米以上,形成稠密的草層。三出復葉,小葉卵圓形、菱形或披針形,全緣或具1~3淺裂,上面緑色疏被毛,下面被銀灰色柔毛。總狀花序,總花梗長10~30釐米,有花6~12朵,深紫色,翼瓣特大。莢果直,扁圓形,長約7.5釐米,直徑0.4~0.6釐米,含種子7~13粒,成熟時容易自裂,種子扁卵圓形,淺褐色或黑色。細胞染色體:2n=22。
  牧草特性大翼豆為喜溫、喜光的短日照植物,生長最快的溫度為25~30℃,在日照較長的情況下為22~27℃。於13~21℃時生長緩慢,受霜後地上部枯黃,但在-9℃情況下存活率仍可達80%,在熱帶豆類中是較能耐低溫的。在廣州3月份播種的7天出苗,20~30天分枝,60~80天開花結莢,90~100天後種莢陸續成熟。在溫暖地方,多年生的於3~12月間都可開花,6~12月間種子成熟。在江西省,前期生長緩慢,入秋生長旺盛,開花晚,雖可越鼕而種子産量低。耐旱性很強,喜土層深厚而排水良好的土壤,受水漬會延緩其生長。適宜的土壤pH值為4.5~8,可耐中度的????鹼性土壤,能耐低鈣高鋁而不耐高錳的含量,在年雨量650~1800毫米的地區均適宜。
  飼用價值及利用技術大翼豆對牛、羊等傢畜的適口性好,為青飼及刈製幹草的優良豆科草。葉片易於脫落,需小心收集。在鼕季無重霜的地方,可以在夏秋輕牧而主要用為鼕季的牧草,如果用為青貯料,應另加4~8%的糖蜜。其種子為鵪鶉、鴿、火雞等鳥類喜食,植株為鹿喜食.用為放牧,常與以下幾種禾草混播,俯仰馬唐(Digitaria decumbens)、巴西雀稗(Paspalum notalurn)、非洲狗尾草(Setaria sp.)、無芒虎尾草(Chloris gayana),也可與山螞蝗(Desmodium Sp.)或柱花草(Stylosanthes gracillise)等豆科草混播。可以在任何時候輕牧。留茬高度宜在15~30釐米,放牧2周後停休4~6周,如需要採種或留莢自裂而獲得更稠密的再生植株,則在開花盛期及種子成熟之前要停牧。夏季生長旺盛時,牲口常先食混播中的禾草,而大翼豆被積存在秋季放牧時用。幹物質産量每畝為550~600千克,混播的總産量每畝為800千克左右。其他用途:由於抗旱性強,可用為鐵路、公路兩旁護路的覆蓋植物。
  栽培技術大翼豆播種前需耕翻、築畦、整地,消滅雜草,每畝施用有機肥1000千克及磷肥15~20千克,缺鉀的土壤需增施鉀肥,酸性土施用石灰會有利於鉬的釋放而有好處。通常不需根瘤接種,自3~7月均可播種,春播在經霜之後,夏播宜在雨季之前,建植後由於種子能落地自繁,故易保持長久。條播,行距40~50釐米,也可以撒播或用飛機播種。種子千粒重約12剋。每畝播種量條播為0.25~0.5千克,撒播0.5~l千克。與禾草混播的可以同時分行播種,通常畝播0.2千克,也可直接撒播於已經建植的俯仰馬唐或其他草地上,播後輕耙並鎮壓,雨季極易出苗,苗期生長慢,需進行中耕除草,以後每年要補施適量的磷、鉀肥料,並註意排水,以勉滋生病害。
  常見牧草病害-
  常見牧草蟲害-
包含詞
大翼豆屬紫花大翼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