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全稱《海公大紅袍全傳》。清代長篇小說。作者不詳。六十回。寫明代嘉靖朝清官海瑞與嚴嵩父子的鬥爭。塑造了一個清廉耿介、鋤強除暴的清官形象。多為後世戲麯所取材。 |
|
大紅袍投訴電話 福州市旅遊投訴電話:0591-83300119
福建省旅遊投訴電話:0591—87535640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武夷岩茶非常有名,宋代詩人范仲淹就寫詩贊道:“年年春自東南來,建溪先暖水微開。溪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從古栽。”到元代時,這裏已經設有禦茶園,專門督造貢茶。 大紅袍是武夷岩茶中的狀元,它生長在武夷山北部的九竜窠中,僅剩三株,極為名貴。九竜窠是一條清泉滲流的峽𠔌,大紅袍生長的地方海拔600多米,溪澗飛流,雲霧繚繞,這裏的土壤是由酸性岩石風化而成,所以很適合茶樹生長。 傳說大紅袍是仙鶴從蓬萊島叼出來的種子遺落在武夷山上的這處懸崖上長成的。另有一種傳說,從前天心寺和尚曾用這幾株茶樹上産的茶葉治好了一位皇帝的病,皇帝將狀元穿的紅袍披在茶樹上以表感謝之情,於是紅袍將茶樹染紅了。該處山壁有“大紅袍”三個朱紅大字。大紅袍枝葉密集,葉梢嚮上斜着伸展開去,葉子是寬橢圓形的,尖端嚮下垂,邊緣則往裏翻捲,葉子顔色深緑有光澤,若是新芽則帶紫紅色。每年早春茶樹發芽的時候,從遠處望去,整棵樹豔紅似火,仿佛披着紅色的袍子。 大紅袍的樹齡已逾千年,現在九竜窠絶壁上僅剩四株,岩縫中滲出的泉水滋養着它們,因而不用施肥它們也生長茂盛。每年的5月13日至15日,當地會有專人架起雲梯上大紅袍採茶,産量極少,衹有幾兩,被視為稀世珍寶。 水簾洞、大紅袍景區門票:22元,另需購1元保險費。 |
|
大紅袍
(《貴州民間藥物》)
【異名】矮零子、豆瓣柴、鐵打杵(《貴州民間藥物》),碎米果(《雲南中草藥》)。
【來源】為紫金牛科植物鐵仔的根或全草。
【植物形態】鐵仔
常緑灌木或小喬木。高可達6米。小枝、葉柄均有短柔毛。單葉互生;橢圓形至長橢圓形,長lO~18毫米,寬6~8毫米,鈍頭有小突尖,或凹頭,基部楔形,邊緣除基部外有細銳鋸齒,上下面中肋基有短柔毛,側脈3~4對,不明顯;葉柄長1.5毫米。花3~8朵簇生葉腋;單性,雌雄異株;花直徑2毫米;柱頭2~4裂。漿果小球形,徑3~4毫米。花期春季。
生於山地、路旁、灌叢中。分佈長江以南各地。
【採集】夏、秋采收。
【性味】甘淡,涼。
①《貴州民間藥物》:"性平,味澀。"
②《雲南中草藥》:"甘淡,涼。"
【功用主治】活血,祛風,理濕。治風濕痹痛,泄瀉,痢疾,血淋,勞傷咳血。
①《貴州民間藥物》:"驅風濕,活血。治痢疾。"
②《雲南中草藥》:"消炎,止痛,止痢。治牙痛,腸炎,痢疾。"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O.3~1兩;燉肉或浸酒。
【選方】①治痢疾:大紅袍、仙鶴草根各一兩。煎水服。
②治風濕:大紅袍五錢,大風藤、追風散各三錢,紅禾麻二錢,泡酒一斤。日服二次,每次五錢至一兩。
③治紅淋:大紅袍三至五錢。煎水服。(選方出《貴州民間藥物》)
【臨床應用】治療細菌性痢疾
將鐵仔葉曬幹、碾粉,製成片劑,每片含量0.5剋。日服3次,每次2片,8~12天為一療程。觀察81例,臨床治愈74例,好轉3例,無效4例。部分病人服藥3~5天即愈。未見副作用或其他毒性反應。 |
|
武夷岩茶産於閩北“美景甲東南”名山武夷山,茶樹生長在岩縫之中。武夷岩茶具有緑茶之清香,紅茶之甘醇,是中國烏竜茶中之極品。
武夷岩茶歷史悠久,據史料記載,唐代已栽製茶葉,民間就已將其作為饋贈佳品。宋代列為皇傢貢品,元代還在武夷山設立了“焙局”、“禦茶園”,專門采製貢茶,明末清初創製了烏竜茶武夷山栽種的茶樹,品種繁多,有大紅袍、鐵羅漢、白雞冠、水金龜“四大名樅”,此外還有以茶樹生長環境命名的,如不見天、金鎖匙等;以茶樹形狀命名的,如醉海棠、醉洞賓、釣金龜、鳳尾草、玉麒麟、一枝香等;以茶樹葉形命名的,如瓜子金、金錢、竹絲、金柳條、倒葉柳等;以茶樹發芽早遲命名的,如迎春柳、不知春等;以成茶香型命名的,如肉桂、石乳香、白麝香等。清康熙年間,開始遠銷西歐、 北美和南洋諸國。當時,歐洲人曾把它叫作武夷茶,作為中國茶葉的總稱。
武夷岩茶馳名中外,與優異的自然環境是分不開的。武夷山位於北緯27°35′-27°43′,東經117°55′-118°01′。方圓120華裏,平均海拔650餘米。四周皆溪壑,與外山不相連接,由三十六峰、九十九岩及九麯溪所組成,自成一體。岩峰聳立,秀拔奇偉,群峰連綿,翹首嚮東,勢如萬馬奔騰,堪為奇觀。澄碧清澈的九麯溪,縈繞其間,折為九麯十八灣。山回溪折,真有"麯麯山回轉,峰峰水抱流"之貌。而沿溪兩岸,群峰倒影,盡收碧波之中,山光水色,交相輝映,實為"碧水丹山"人間仙境。前人題"武夷山水天下奇,三十六峰連逶迤,溪流九麯瀉雲液,山光倒浸清漣漪",概括了武夷山的輪廓。名山勝境,陶冶出岩茶的天然靈氣。
武夷岩茶區,氣候溫和,鼕暖夏涼,年平均溫度在18~18.5度之間;雨量充沛,年雨量2000毫米左右。山峰岩壑之間,有幽澗流泉,山間常年雲霧彌漫,年平均相對濕度在80%左右。正如瀋涵《謝王適庵惠武夷茶詩》雲:"香含玉女峰頭露,潤滯珠簾洞口雲"。茶園大部分在岩壑幽澗之中,四周皆有山巒為屏障,日照較短,更無風害。優越的自然條件孕育出岩茶獨特的韻味。
武夷山之地質,屬白堊紀武夷層,下部為石英班岩,中部為礫岩、紅沙岩、頁岩、凝灰岩及火山礫岩五者相間成層。茶園土壤之成土母岩,絶大部分為火山礫岩、紅沙岩及頁岩組成。《茶經》稱茶山之土"上者生爛石,中者生礫壤,下者生黃土"。武夷茶園土壤係爛石或礫壤。明代徐火勃《茶考》所述"武夷山中土氣宜茶"。適宜的土壤,造就出岩茶的優良內質。碧水丹山,峭峰深壑,高山幽泉,爛石礫壤,迷霧沛雨,早陽多陰,"臻山川精英秀氣所鐘",武夷岩茶獨享大自然之惠澤,它奉獻給人們以獨特的"花香岩骨",使同屬自嘆不如。
武夷岩茶可分為岩茶與洲茶。在山者為岩茶,是上品;在麓者為洲茶,次之。從品種上分,它包括呂仙茶、洞賓茶、水仙、大紅袍、武夷奇種、肉桂、白雞冠、烏竜等,多隨茶樹産地、生態、形狀或色香味特徵取名。
其中以“大紅袍”最為名貴。關於大紅袍名稱的來歷,有幾種不同的說法,一是傳說明代有一上京赴考的舉人路過武夷山時突然得病,腹痛難忍,巧遇一和尚取所藏名茶泡與他喝,病痛即止。他考中狀元之後,前來致谢和尚,問及茶葉出處,得知後脫下大紅袍繞茶叢三圈,將其披在茶樹上,故得‘大紅袍“之名。還有另一說法,傳說每年朝廷派來的官吏身穿大紅袍,解袍挂在貢茶的樹上,因此被稱為大紅袍。流傳更廣的是每當採茶之時,要焚香祭天,然後讓猴子穿上紅色的坎肩,爬到絶壁的茶樹之上采摘茶葉。所以廣東話把這種猴採茶稱為"馬騮茶"(廣東人管猴子叫馬騮)。正由於數量稀少,采摘睏難,這種茶在市場上是價格昂貴的珍品。
武夷水仙是另一個岩茶品種,它由於葉片本身帶有一股清香,可以被製成富有香味,極為珍貴的茶葉,因此叫水仙,是在日本銷量最大的烏竜茶品種之一。
除此之外,廣東省潮州市東面的鳳凰山盛産一種名為“鳳凰單叢”烏竜茶。由於茶樹高達一丈由於,有鶴立雞群之感,故稱單叢。采摘時,條件十分嚴格,有“不采”說,即太陽升不采,天氣熱不采,早期見其芽不壯不采,陰天不采,雨天不采。它的特徵是條索粗壯,輕勻挺直,粗中有細,質地柔軟,有一股幽雅宜人的獨特清香。
武夷岩茶屬“葉紅鑲邊”半發酵茶,它的特點以清人梁章鋸概括得最為簡練,即“、甘、清、香”字(見《歸田瑣記》)。其條形壯結、勻整,色澤緑褐鮮潤,衝泡後茶湯呈深橙黃色,清澈豔麗;葉底軟亮,葉緣朱紅,葉心淡緑帶黃;兼有紅茶的甘醇、緑茶的清香;茶性和而不寒,久藏不壞,香久益清,味久益醇。泡飲時常用小壺小杯,因其香味濃郁,衝泡五六次後餘韻猶存。這種茶最適宜泡工夫茶,因而十分走俏,其品質獨特,18世紀傳入歐洲後,倍受當地群從的喜愛,還曾有“病之藥”譽。 |
|
一、簡介大紅袍”名樅茶樹,生長在武夷山九竜窠高岩峭壁上,岩壁上至今仍保留着1927年天心寺和尚所作的“大紅袍”石刻,這裏日照短,多反射光,晝夜溫差大,岩頂終年有細泉浸潤流滴。這種特殊的自然環境,造就了大紅袍的特異品質,大紅袍茶樹現有6株,都是灌木茶叢,葉質較厚,芽頭微微泛紅,陽光照射茶樹和岩石時,岩光反射,紅燦燦十分顯目。關於“大紅袍”的來歷,還有一段動人的傳說呢,傳說天心寺和尚用九竜窠岩壁上的茶樹芽葉製成的茶葉治好了一位皇官的疾病,這位皇官將身上穿的紅袍蓋在茶樹上以表感謝之情,紅袍將茶樹染紅了,“大紅袍”茶名由此而來。
“大紅袍”茶樹現經武夷山市茶葉研究所的試驗,采取無性繁殖的技術已獲成功,經繁育種植,已大紅袍能批量生産。“大紅袍”茶的采製技術與其他岩茶相類似,衹不過更加精細而已。每年春天,采摘3—4葉開面新梢,經曬青、涼青、做青、炒青、初揉、復炒、復揉、走水焙、簸揀、攤涼、揀剔、復焙、再簸揀、補火而製成。“大紅袍”的品質特徵是: 外形條索緊結,色澤緑褐鮮潤,衝泡後湯色橙黃明亮,葉片紅緑相間,典型的葉片有緑葉紅鑲邊之美感。大紅袍品質最突出之處是香氣馥鬱有蘭花香,香高而持久,“岩韻”明顯。大紅袍很耐衝泡,衝泡七、八次仍有香味。品飲“大紅袍”茶,必須按“工夫茶”小壺小杯細品慢飲的程式,才能真正品嚐到岩茶之顛的韻味。大紅袍的來歷:傳說古時,有一窮秀纔上京趕考,路過武夷山時,病倒在路上,幸被天心廟老方丈看見,泡了一碗茶給他喝,果然病就好了,後來秀纔金榜題名,中了狀元,還被招為東床駙馬。一個春日,狀元來到武夷山謝恩,在老方丈的陪同下,前呼後擁,到了九竜窠,但見峭壁上長着三株高大的茶樹,枝葉繁茂,吐着一簇簇嫩芽,在陽光下閃着紫紅色的光澤,煞是可愛。老方丈說,去年你犯鼓脹病,就是用這種茶葉泡茶治好。很早以前,每逢春日茶樹發芽時,就鳴鼓召集群猴,穿上紅衣褲,爬上絶壁采下茶葉,炒製後收藏,可以治百病。狀元聽了要求采製一盒進貢皇上。第二天,廟內燒香點燭、擊鼓鳴鐘,召來大小和尚,嚮九竜窠進發。衆人來到茶樹下焚香禮拜,齊聲高喊“茶發芽!”然後采下芽葉,精工製作,裝入錫盒。狀元帶了茶進京後,正遇皇后肚疼鼓脹,臥床不起。狀元立即獻茶讓皇后服下,果然茶到病除。皇上大喜,將一件大紅袍交給狀元,讓他代表自己去武夷山封賞。一路上禮炮轟響,火燭通明,到了九竜窠,狀元命一樵夫爬上半山腰,將皇上賜的大紅袍披在茶樹上,以示皇恩。說也奇怪,等掀開大紅袍時,三株茶樹的芽葉在陽光下閃出紅光,衆人說這是大紅袍染紅的。後來,人們就把這三株茶樹叫做“大紅袍”了。有人還在石壁上刻了“大紅袍”三個大字。從此大紅袍就成了年年歲歲的貢茶。衝泡7-8次,尚不失原茶真味和桂花香。飲後體會:滋味醇和,有桂花香味。
二、植物別名,即臭牡丹
三、中藥
「大紅袍」
【別名】大和紅、銹釘子、油根、扁皂角
【來源】為豆科秔子梢屬植物毛秔子梢,以根入藥。秋季挖根,洗淨切片曬幹。
【源形態】小灌木,高約1米,通體均被銹色硬毛。根直而長,可達50釐米,常有銹色油點,斷面帶淺紅色。莖直立,枝有棱。三出復葉互生。夏秋開花,總狀花序腋生或聚成頂生的圓錐花序,蝶形花冠紫紅色。莢果斜卵形,僅一莢節,被貼生長柔毛,紫色網脈明顯。種子長圓形。
【性味歸經】微苦,澀、溫。
【功能主治】調經活血,止痛,收斂。用於閉經,痛經,白帶,胃痛;外用治黃水瘡,燒燙傷。
【用法用量】 0.5~1兩;外用適量,鮮根烤出汁搽患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四、果樹大紅袍
桔子品種,浙江余杭等地的主栽品種。其主要特點:果實正圓或扁圓形,平均單果重39.1剋,大的可達70剋以上,果皮及肉均呈橙紅色,皮強韌、易剝,肉厚質粗,汁中等,風味甜多酸少,可食率72.9%,可溶性固形物12.8%大紅袍,平均種子2.3粒。大紅袍有平頭、尖頭和大葉3個品係。果實6月上、中旬成熟。該品種較豐産,極宜鮮食和罐藏,果實耐貯運,可發展。
五、戲劇 大紅袍
京劇傳統劇目,劇情:海瑞赴嚴嵩處拜壽,忤嚴世藩,被貶降職,出授淳安知縣。鄢茂卿則受命總理????政,趙文華贈以五彩花轎。少女馮蓮芳遣弟三元往姑丈汪宏處拜壽。因僕葉宗滿讒言,怒責之,葉忿投海盜徐海。三元至汪處,其姑將女彩霞許婚。但汪宏又將彩霞另許婚於秀纔顧慥,夫妻爭吵,姑怒囑三元訂期迎娶。葉宗滿擬刺殺馮蓮芳,馮誤撞海瑞,反疑海為葉黨,三元趕回,始放海去。顧慥知汪悔婚,怒攜友魏應科前往劫搶轎,誤將鄢茂卿妻秦氏搶去,繼知錯搶大驚,央告秦氏許賠銀五萬兩,秦氏乃假認顧為義子而去。顧慥與魏嚮海瑞控告汪宏賴婚,又誣馮三元行兇,海瑞見鄢貴詐財,亦拿獲之,勘審時判令遊街,又將汪彩霞判婚馮三元,勸說馮蓮芳,代主婚於顧慥。葉宗滿投徐海,同喬裝入淳安搶劫汪、顧兩傢,擄汪彩霞回島,馮蓮芳怒擒徐部李興;海瑞嚮徐勸降,徐劫之去,中途被海瑞正氣所感動,釋之而逃。路遇鄢茂卿夫婦,又擄秦氏回島。鎮海將軍戚繼光奉旨平倭,其妻周氏堅欲從水路進兵,夫妻分兵;戚至淳安,晤馮蓮芳,奬之。馮於洞房之夜別顧糙投軍。徐海認秦氏、汪彩霞為義女,使居金鰲島。戚夫人周氏乘舟,遇徐海之女摩雲,與戰不勝,誤至金鰲島,救汪彩霞、秦氏,認作義女攜歸。時戚繼光調海瑞助理軍務,工部侍郎趙文華奉旨至浙,改裝私訪妓女馬守貞,逼故總督張經之女張月嬌侑酒,月嬌不從被鞭打,馮蓮芳攜婢春秀誤入妓院,見狀怒打趙文華;適海瑞巡察至此,不識趙,怒將其與龜奴同枷示衆,使張月嬌脫妓籍,送至馮蓮芳所住尼庵。馮蓮芳在尼庵降假妖,收張情、羅玉為僕婢,並得盔槍。鄢茂卿知趙被枷號,欲營救,海瑞不允;適戚繼光因子戚勇調兵誤期,怒欲斬之,海瑞請鄢同往求情,鄢始代趙求海;既至大營,戚不見,馮蓮芳闖入,求戚赦罪,戚允,委馮以五品銜率水軍鎮守寧波海口。顧慥尋妻,遇馮三元,同被徐海擄去,勸降不從,顧逃出,巧遇蓮芳,蓮房不顧出徵,援戚夫人,禦倭將王汝賢,擊之落水,王鑿船,擒住蓮芳回島,逼婚,蓮芳佯允,與賈化合力擒獲王汝賢。海瑞巡察水月庵,判斷民情,遇徐摩雲,徐吐露願嫁戚繼光意,海識破其行藏,徐逃走;海瑞釋放趙文華,得蓮芳被擒信,至海邊。徐海兵至,海瑞親往倭營勸說徐海降順,被留倭營。徐海攻奪海岸,戚勇退縮;戚繼光怒斬之,激勵軍士,殺退倭兵;戚夫人痛子與戚爭鬧。馮蓮芳襲金鰲島,又擒徐摩雲,恰逢馮三元,同歸。徐海兵敗,海瑞再勸降,徐心動,鬍宗憲之子鬍寧詐降,助海瑞逼降徐海,凱旋而歸,海瑞撮合,以徐摩雲為戚繼光妾,以張月嬌許婚鬍寧,春秀許婚李興,並為汪彩霞與馮三元、馮蓮芳與顧慥主婚,更詐稱秦氏為戚夫人義女,重婚鄢茂卿,洞房中笑柄百出,繼而均奉旨封官。八本連臺本戲。一名《小紅袍》。清嚴問樵編。四喜班、富連成演出。王九齡擅演海瑞,餘紫雲擅演秦氏。 |
|
開放分類: 茶是武夷山最負盛名的茶樹,被譽為“茶中之王”,生長在九竜窠內的一座陡峭的岩壁上。茶樹所處的峭壁上,有一條狹長的岩罅,岩頂終年有泉水自罅滴落。泉水中附有苔蘚之類的有機物,因而土壤較它處潤澤肥沃。茶樹兩旁岩壁直立,日照短,氣溫變化不大,再加上平時茶農精心管理,采製加工時,一定要調技術最好的茶師來主持,使用的也是特製的器具 ,因而大紅袍的成茶具有獨到的品質和特殊的藥效。經茶師評定,大紅袍茶衝至9次,尚不脫原茶真味──桂花香。而其它名茶,衝至7次,味就極淡。從而奪得了“大紅袍茶中之王”桂冠,名聞海內外。九竜窠到處都是叢叢簇簇的名叢,號稱為茶樹的王國。往東可至天心岩,岩下有武夷山最大的佛教寺院──永樂禪寺。
一、“大紅袍”的由來
關於這一美名的由來,民間廣為流傳着美妙動人的傳說:
1、大紅袍茶樹生長在懸崖絶壁上,人莫能登,每年採茶時,寺僧以果為餌,馴猴子采之,所以有人稱之為“猴採茶”。
2、大紅袍茶樹高十丈,葉大如掌,生長在峭壁上,風吹葉墜,寺僧拾製為茶,能治百病。3、大紅袍茶樹為神仙所栽,寺僧每於元旦焚香虔誠禮拜,泡少許供佛前,茶能自顧,有竊之者立即腹痛,非育之勿能愈,蓋以為神仙所栽。
4、大紅袍茶樹受過皇封,御賜其名,當地縣令於每年春季皆親臨九竜窠,將身披紅袍脫下蓋在茶樹上,然後頂禮朝拜,在香煙繚繞中衆人齊聲高喊:茶發芽!茶發芽!待紅袍揭下時茶樹果然發芽!茶芽紅豔如染。
5、勘婆婆的神茶:
很早很早以前,武夷山慧苑岩住有一位勤勞善良的老婆婆,在大災年間,有一天遇見一位病危的白發老人……急忙扶着老人進屋,把自己當飯吃的野菜湯送到老人手裏……救活了老人,老人感恩,遂送了一竜頭拐杖給老婆婆,又從口袋摸出二粒種子,交代用拐杖在地裏挖個坑,種下種子蓋好土,落些水……而後老人飄然騰空而去……老婆婆依照老人的話,把種子種好,不久果真長出了茶樹,人們驚嘆為神仙所賜的神茶 後來卻被當官的知道,可因沒能采到、喝到神仙茶惱羞成怒,把茶樹連根鏟除……老婆婆為此哭了、病倒了,有一天老婆婆拄着拐杖剛出門,就看見幾個男人正扛着·樹根走過來,老婆婆把拐杖放在樹根上,誰知竜頭拐杖忽然變成了一片紅雲,載着那樹根在空中打了三個圈,冉冉飛去,飛進了九竜窠,落在半山腰……第二年長出了茶樹……以後茶樹發了,長成三株。這就是最早的三株大紅袍的來歷。
6、禦封貢茶:
某朝某皇后生病,久治未愈,太子遵母命到民間尋找仙草秘方,途中遇一老漢跌倒樹下險遭猛虎之類,巧遇太子勇猛相救……二人彼此敘述原由,老漢為報救命之恩,陪太子直往武夷山九竜窠采下茶樹葉子用布包好飛速下山,太子日夜兼程催馬直奔京城,將采來的茶葉煮湯給母後喝下,病情日見好轉,連喝幾天,母後病痊愈,皇帝大喜,連下二道聖旨:一是賜大紅袍一件,每年寒鼕為茶樹禦寒,二是封老人為護樹將軍,世代襲職,每年采製進貢,自此武夷山就把這三株茶樹稱為大紅袍。
7、貢茶珍品:
說某年有位秀纔進京趕考,路過武夷山時病倒在路上,巧遇天心寺老方丈下山化緣,便叫入把他擡回寺中,見他臉色蒼白,體瘦腹脹,就將大紅袍九竜窠采製的茶葉用沸水衝泡給秀纔喝,連喝幾碗,就覺得腹脹減退,如此幾天基本康復,秀纔便拜別方丈說:“方丈見義相救,小生若今科得中,定重返故地謝恩。”不久秀纔果然高中狀元,並蒙皇帝恩準直奔武夷山天心寺,拜見方丈道:“本官特地來報方丈大恩大德。”方丈說:“這不是什麽靈丹仙草,而是九竜窠的茶葉,狀元深信神茶能治病,意欲帶些回京進貢皇上,此時正值春茶開採季節,老方丈幫助狀元了卻心願,帶領大小和尚採茶製茶,並用錫罐裝好茶葉由狀元帶回京師,此後狀元派人把天心寺廟整修一新。誰知狀元回到朝中,又遇上皇后得病,百醫無效,狀元便取出那罐茶葉獻上,皇后飲後身體漸康,皇上大喜,賜紅袍一件,命狀元親自前往九竜窠披在茶樹上以示竜恩,同時派入看營,年年采製,悉數進貢,不得私匿,從此,這三株大紅袍就成為貢茶,朝代有更迭,但看守大紅袍的人從未間斷過。”
二、衆說紛紜話茶王
武夷岩茶歷史悠久,而大紅袍乃是武夷岩茶中之姣姣者,傳說明末清初即有其名,1921年蔣叔南遊記中有提到武夷山數處有見,如天心岩九竜窠(即現在有摩崖石大紅袍三個字的一處,傳係1927年天心寺僧刻)、天遊岩一處、珠濂洞一處(也有入叫水謙洞),但非常遺憾的是,這些遊記和調查都沒有交代清楚這幾處大紅袍更具體的地點、屬哪個寺廟茶莊、是否是同一種或同名不同種、茶樹特徵是否一樣以及品質如何。1941年林馥泉的《武夷岩茶的産製銷》一文中提到馬頭岩的磊石盤陀有-q大紅袍的,而記錄大紅袍采製全過程的卻是九竜窠大紅袍那3株。1958年陳德華在福建長樂一中時,看到該校美術老師陳禮調到武夷山寫生時畫的九竜窠大紅袍也是3株。1962年春中茶所從武夷山剪取大紅袍枝條帶回杭州扦插種植的也是九竜窠那3株大紅袍。1964年春,福建茶葉研究所謝慶梓等二入來武夷山時,也是由陳德華陪同前往九竜窠剪取那3株大紅袍枝條帶回福安社口。上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陳德華主持武夷名叢的挖掘、整理、繁育推廣工作,對當時的岩茶産區天心大隊(在大隊長全程陪同下)逐村、逐戶進行調查,對有關國營場及有關前輩、茶人也是多方瞭解,其中對大紅袍茶樹沒有入提出天遊岩、珠濂洞(或水濂洞)或馬頭岩的磊石、盤陀等處有此樹存在。從武夷山著名的四大名叢茶樹看,大紅袍、水金龜、白雞冠、鐵羅漢各有其特點,水金龜茶樹是生長在大路旁,白雞冠茶樹本身特獨一無二,嫩葉淡黃色時間長達50天左右。鐵羅漢生長在鬼洞,樹高達3.3米,而大紅袍則是生長在九竜窠懸崖峭壁的半山腰,傳說1927年,天心寺僧在茶樹旁刻了“大紅袍”三個字,當時在武夷山僅此茶樹刻有名字,傳有一達官貴人為了能得到大紅袍真品,曾在離大紅袍茶樹不遠處蓋了一座小木屋住入大紅袍看護(小木屋前幾年失火被燒),以便在采製過程全程跟蹤監督,但最終還是未能得到真品,天心寺僧為保護大紅袍可謂用心良苦。不唯書、不唯上、衹為實。許多傳言都無法證實除九竜窠半山腰的幾株大紅袍外,還有其他大紅袍存在。事實上,目前武夷茶區還未聽說有不同品種的大紅袍存在。從品質驗證大紅袍為茶王當之無愧。福建省茶葉研究所曾對武夷山衆多名叢進行品質篩選、鑒定,最後首推大紅袍。近幾年武夷茶區新開採的大紅袍茶葉品質大多反映出該茶種種質特徵優異,尤其在2005年春茶期間多雨天氣的情況下,各地種有大紅袍的茶農大多認可其品質。其中有一位專傢製作閩南型烏竜茶的茶人,第一次采製完大紅袍就驚嘆其品質的優異。
三、大紅袍身價不凡
1995年,福建省銀芝集團董事長吳文南以每公斤3萬元價格嚮市茶葉研究所購買了l公斤純種大紅袍,並轉銷國內外,近年也有不少韓國客人直接或間接嚮武夷山購買純種大紅袍。1921年蔣叔南遊記中記當年大紅袍每市斤價值64銀元,折大米40OO斤,這在當時可謂比黃金貴。1998年8月l8日第五次岩茶節,20剋母樹大紅袍首次舉行拍賣。
四、大紅袍發展史
1962年春,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從武夷山九竜窠剪了大紅袍枝條帶回杭州扦插繁育作為引種種在品種園內(1992年夏秋之交,又從武夷山市茶葉研究所名叢觀察園中剪取很多武夷名叢,單叢等夏梢帶回扦插,其中包括大紅袍,標明來自武給山市茶葉研究所編號***號85年11月17日種)。1964年春,福建省茶葉研究所培育室科研人員謝慶梓等二人帶着單位的介紹信,來武夷山要剪取九竜窠大紅袍枝條帶回福安扦插繁育,來者是我同學,一路陪同到縣政府辦公室,縣綜合農場辦理好手續,然後帶到九竜窠,經看護人驗證同意後,他們二個人就攀上大紅袍茶地剪穗,待剪好下來時我開口嚮同學要幾支扦插,沒想到被婉言拒絶,說實話,當時對大紅袍有興趣,但並不在意,所以也不介意。從1978年底到1982年,市茶葉研究所連續開展對武夷名叢進行挖掘、整理、繁育工作時,不知怎的也沒把繁育九竜窠大紅袍當成急事、大事來辦,總認為大紅袍茶樹已在那裏,有人看管,沒問題,加上平時經常宣傳大紅袍,使之有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覺,久而久之而敬而遠之。1985年l1月,值參加省茶葉研究所四十周年所慶之際(這是一個難得的好機會)。我一到所裏,就私下裏嚮培育室主任黃修岩提出要求希望在回武夷山時帶幾株大紅袍茶苗回武夷山栽種,同學說:“你已不在市茶葉研究大紅袍所工作了,管理方便嗎?”我說:“為了顧全大局,我會把它當作一件大事辦好的。”也許同學出於同情,“那好吧,等你坐車回去時,我會把茶苗送到車門口給你帶回。”當我約好回武夷山的時間後,第二天,黃修岩主任真的給我帶了五支正本大紅袍茶苗,包裝得很隱蔽,千叮嚀萬囑咐,一定要把它種好!那時我如獲至寶,恨不得一步就到武夷山!最後於1985年I1月17日完好地種在禦茶園名叢觀察園中。回想當年,不知當時為什麽衹從省所引回五株大紅袍,而不多引些?很多很多年後纔知道!這五株大紅袍是“秘密”的引回,所以領導不知道,這不近似於偷嗎?大紅袍的神秘又一次演繹着神秘的故事。五株大紅袍小苗在禦茶園裏茁壯成長着!它承擔着加速繁育的任務,從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所育苗木已在岩內外種植。從此,純種正本大紅袍的面積年年在擴大,由於大紅袍的品質特徵比較穩定,能被大多數人認識,所以種植面積必將不推而廣(原來這五株大紅袍現處於留養時期,即休養生息,供觀賞)。武夷山大紅袍上世紀6o年代初神秘的走出九竜窠,等了20多年後,繞了一個大彎,又秘密的走回武夷山。回首40餘年的不平凡經歷,心裏感慨萬千……
五、大紅袍的植物學特徵
植株灌木型,樹冠半披張,權高可達2米以上,主幹尚明顯,分枝較密,葉梢嚮上斜生長,葉,一般在6—7cm,長者可達1O一1Icm;寬一般3cm左右,寬者可達4—4.3cm,中葉型,近闊橢圓形,先端鈍略下垂、葉緣略嚮面、葉緑光亮,葉肉稍厚微隆質脆、葉尚淺尚明27—28對,葉脈7——9對,花型尚大,直徑3cm左右,花瓣6片,萼片5片、花絲稀疏稍長,高低不齊,二倍體,茶果中等。嫩芽梢尚壯,深緑微紫,夏梢葉更顯帶紅毫尚顯,萌芽、開採期比肉桂品種遲,一般在5月10日左右(緩鼕年份)。2005年中開面采在5月16日,高山區5月18日後(2004年5月l1日開採)。從采製時間上看,據林馥泉1941年當時記載九竜窠大紅袍采製時間是5月17日,2005年的市茶葉研究所按小開面采摘的時間是5月I1日,中開面為5大紅袍月16日,高山茶區為5月18日,現在的大紅袍和60多年前的九竜窠大紅袍采製日期基本一致。初製工藝方面,宜中開面3—4葉,萎凋適度,以頂二葉失去光澤為準,搖青為三紅七緑為界,過輕過重均不宜,香氣顯,紅邊適中即可殺青,烘焙足火均應保持原味為準,在2005年春茶各品種品質對比中,大紅袍多有桂花香或粽葉香,種質特徵發揮明顯。這與1941年林馥香所描述的大紅袍九匯尚有桂花香相似……
六、糾正對大紅袍的荒謬說法
大紅袍是用無性繁育的,福建省許多無性係茶樹品種一樣,親本的優點能遺傳而不變異,目前武夷山茶區所種植的大紅袍,據陳德華所瞭解,其苗木都是直接或間接從市茶葉研究所引種的,從未聽說有變異或其他反常現象,而且發展純種大紅袍的時問並不長,又不是用種子播種繁育,根本不存在變異和代數之分,若說大紅袍有一代、二代之分,按此觀點推理,那麽肉桂、水仙、鐵觀音品種現在是第幾代?真不知這種“學術”觀點有何根據?如此弄不清事實,則混淆視聽,損害大紅袍的聲譽,損害茶農和消費者的利益。因此市場上流傳的大紅袍的一代、二代或是三代、四代之說法純屬無稽之談。
七、加強對大紅袍的科學研究
大紅袍是武夷名叢中極具特徵的一個品種,陳德華認為,從目前情況看,衹要選擇土質好的茶地,在武夷山茶區種植不存在風險。但要進一步對這一品質進行研究,希望有關專傢加大科研力度,摸清大紅袍特徵,完善改進初製工藝,最佳地發揮大紅袍的品質特徵,循序漸進推廣之。在目前提倡發展無性係良種茶園和良種多樣化的情況下,不能因為大紅袍品質特殊、名聲大而大面積盲目推廣,大紅袍不能取代其他茶樹品種的特色,必須和其他良種合理搭配,以保證能最佳地發揮大紅袍的品質特徵,保護武夷山大紅袍的聲譽,使其健康成長 |
|
【異名】矮零子、豆瓣柴、鐵打杵(《貴州民間藥物》),碎米果(《雲南中草藥》)。
【來源】為紫金牛科植物鐵仔的根或全草。
【植物形態】鐵仔常緑灌木或小喬木。高可達6米。小枝、葉柄均有短柔毛。單葉互生;橢圓形至長橢圓形,長lO~18毫米,寬6~8毫米,鈍頭有小突尖,或凹頭,基部楔形,邊緣除基部外有細銳鋸齒,上下面中肋基有短柔毛,側脈3~4對,不明顯;葉柄長1.5毫米。花3~8朵簇生葉腋;單性,雌雄異株;花直徑2毫米;柱頭2~4裂。漿果小球形,徑3~4毫米。花期春季。生於山地、路旁、灌叢中。分佈長江以南各地。
【採集】夏、秋采收。
【性味】甘淡,涼。①《貴州民間藥物》:"性平,味大紅袍澀。"②《雲南中草藥》:"甘淡,涼。
【功用主治】活血,祛風,理濕。治風濕痹痛,泄瀉,痢疾,血淋,勞傷咳血。①《貴州民間藥物》:"驅風濕,活血。治痢疾。"②《雲南中草藥》:"消炎,止痛,止痢。治牙痛,腸炎,痢疾。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O.3~1兩;燉肉或浸酒。
【選方】
①治痢疾:大紅袍、仙鶴草根各一兩。煎水服。
②治風濕:大紅袍五錢,大風藤、追風散各三錢,紅禾麻二錢,泡酒一斤。日服二次,每次五錢至一兩。
③治紅淋:大紅袍三至五錢。煎水服。(選方出《貴州民間藥物》)
【大紅袍喝法與使用】
新茶並非越新越好,喝法不當易傷腸胃,由於新茶剛采摘回來,存放時間短,含有較多的未經氧化的多酚類、醛類及醇類等物質,這些物質對健康人群並沒有多少影響,但對胃腸功能差,尤其本身就有慢性胃腸道炎癥的病人來說,這些物質就會刺激胃腸黏膜,原本胃腸功能較差的人更容易誘發胃病。因此新茶不宜多喝,存放不足半個月的新茶更不要喝。此外,新茶中還含有較多的咖啡因、活性生物鹼以及多種芳香物質,這些物質還會使人的中樞神經係統興奮,有神經衰弱、心腦血管病的患者應適量飲用,而且不宜在睡前或空腹時飲用。正確方法是放置半個月以後纔可能使用。
【臨床應用】
治療細菌性痢疾將鐵仔葉曬幹、碾粉,製成片劑,每片含量0.5剋。日服3次,每次2片,8~12天為一療程。觀察81例,臨床治愈74例,好轉3例,無效4例。部分病人服藥3~5天即愈。未見副作用或其他毒性反應。 |
|
大紅袍之所以特別引人關註,不僅因為神話有趣,更因為始終十分神秘。它的神秘,首先在於它的稀貴。歷史上的大紅袍,本來就少,而如今公認的大紅袍,僅是九竜窠岩壁上的那幾棵。滿打大紅袍滿算,最好的年份,茶葉産量也不過幾百剋。自古物以稀為貴。這麽少的東西,自然也就身價百倍。民國時一斤就值64塊銀元,折當時大米4000斤。前幾年,有九竜窠大紅袍茶拿到市場拍賣,20剋竟拍出15.68萬元的天價,創造了茶葉單價的最高紀錄!這麽稀貴的茶葉,尋常百姓哪得一見,更不用說品賞了。事實上,大紅袍自從它為世人所知,就一直以“貢茶”的身份而蒙着一層光環。可是,大紅袍究竟是否做過“貢茶”?歷史上武夷茶曾經被列為貢茶,是現在有據可查的是位於九麯溪畔的禦茶園之茶,從未有過位於九竜窠的貢茶。確認大紅袍的時間,最早不過1927年。1927年時是孫中山,之後是蔣介石;49年以後,便是毛主席了。孫中山蔣介石是否受過大紅袍不得而知。解放後崇安地方政府倒是給毛主席送過。可惜的是,毛主席並不喜歡,據說還下了專門指示,今後不要再送。儘管如此,人們還是固執地認為它是受過禦封的“貢茶”。既然是貢茶,那就得管好看好。據武夷山的一些人說,早在國民黨時代,大紅袍就有兵看守;解放初,也有軍人看守過,最多時曾有一個排的兵看守。前不久,還有一篇文章,記述當年一位看守過大紅袍的老兵,從北方來武夷山故地重遊的動人故事。幾棵小小的茶樹,竟要政府派兵看守。這在中國,恐怕是絶無僅有的了。就連名氣比大紅袍大的多的西湖竜井禦封十八棵母樹,還沒有這種殊遇呢。國民黨政府何時何地派兵守大紅袍,未見任何史料。倒是蔣介石到過武夷山,至今天遊頂上留有遺墨牌坊,也許是為了保護蔣介石安全,在九竜窠設過崗哨?解放後的相當一段時間內,景區包括大紅袍在內的原寺産,統統劃歸附近的勞改農場管理。於是便常有武警在九竜窠走動。這就是派兵守茶的由來。不過,是否有兵看守,並不重要。許多年來,大紅袍的的確確一直有人守着。直到今天,仍然有一傢人長住在那裏專門看管。平時有人不用說,采摘製作時,茶葉局的領導必定親自到場監督;製好的茶葉,必須專人保管,使用時,每一片茶葉都必須縣長批準。原武夷山市茶科所所長陳德華回憶,1964年,有位在省茶科所工作的同學來要大紅袍茶苗,是拿了省領導的批條纔准許剪走5根穗條的。這樣嚴密的管理幾棵茶樹,恐怕又可以創造一個吉尼斯紀錄了,大紅袍能不神秘嗎? |
|
中國政協委員、國傢茶葉質檢中心主任駱少君,福建農林大學校長鄭金貴,國傢一級評茶師、福建省茶葉質量檢測中心站站長陳鬱榕等茶界著名專傢在春茗會上接受了海峽電視臺的采訪,他們對大紅袍推崇備至,嚮到場嘉賓與電視觀衆詳細解說大紅袍的發展、品質、營養價值與保健作用。對於時下熱門的“母樹大紅袍停采留養”一事,駱少君認為,武夷山停采母樹大紅袍,把它保護起來,這是一個非常明智的舉措。她說,按照植物生長的規律,母樹大紅袍停止采摘後,茶樹的生長態勢肯定會比現在好,生命力也會更強,“身為茶人,我當然非常希望茶葉王國中名門望族代表的大紅袍能長生不老,就像雲南的野生大茶樹一樣。”她還嚮大傢解釋,“經過無性繁育,武夷山大紅袍已形成規模,大傢可以放心,它的質量和母樹是一樣的。事實上,我們喝茶衹要喝到品質一樣就行了,沒必要去追尋它的源頭。”由福建農林大學鑒定的大紅袍的保健功能也在此次春茗會上發佈,鄭金貴說,經過福建農林大學茶學學科這個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的博士點鑒定,由於武夷山的特殊條件,大紅袍有茶多酚、茶多糖、茶氨酸三種有益成分特別高,具有抗癌、降血脂、增強記憶力,降血壓等良好的作用。一是茶多酚特別多,其中最重要的EGCG具有抗癌功能;茶多糖含量是紅茶的3.1倍,緑茶的1.7倍,它可以增強人體免疫力,降低血脂;作為茶葉特有的氨基酸——茶氨酸的含量達1.1%,它可以促進腦部血液循環,具有增強記憶力、降低血壓的作用。而作為普通消費者,如何鑒別市場上的大紅袍是他們非常關心的問題。陳鬱榕女士告訴大傢:“我經常喝武夷山大紅袍,它和其他地方的茶還是有區別的。具體來說,可以從外形、顔色、香氣、滋味等四個方面來甄別:大紅袍外形呈條索狀,成品茶顔色緑褐油潤或是背青帶褐油潤,衝泡後湯水呈橙黃色;雖然由於不同廠傢工藝的差別,大紅袍的香氣千姿百態,但它們大都具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岩骨的花香,而且大紅袍入口醇厚回甘,具有岩韻當中特殊的地域特徵。”言簡意賅的回答,恰如其份的解說,專傢的話語令在場嘉賓再次領受了武夷茶的風采。 |
|
大紅炮,茶之王者也。生於武夷峭崖懸壁之間。自然純粹,品高自顯,嚮謂“岩茶之首”。三百六十餘年間,其臻山川精英秀所所鐘,藴岩骨花香至味為涵,空𠔌佳人,芬芳自賞。依武夷丹山碧水之貌,顯天地神妙造化之功,展茗林別一格之容。其傳奇也深遠,韻味也深厚,寄喻也深長。比之同儕,斯茶量少而難求,尤其彌足珍貴;味純而近禪,更加見性知靈。去之歲遠,為貢品,深居帝王之傢,而聊聊衆生殊不可得。今茶業興旺,始有萬衆品飲之盛況。未逢盛世,豈有妙品入凡世之舉?信耶。品茶即悟道,近此茶者更近禪性。以[有形]之茶入[無我]之境,清靜一體,修已結緣。此中真趣,非吾同好,實不足為人道也。博一笑耳。 |
|
大紅袍乃武夷岩茶之王,是烏竜茶中的極品。它在武夷山栽培已有350多年的歷史。民間流傳着許多關於大紅袍神奇的故事,如大紅袍係神仙所栽,能治百病,茶樹受紅袍加身,由皇帝賜其名,等等。由於它的神秘玄妙,古往今來,吸引了無數中外遊人,一睹其芳容為快。當然能品其味的,傳說衹有帝王將相、達官顯貴。 解放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為滿足世人既能觀賞大紅袍的豐姿,又能品嚐其滋味神韻,當地茶葉科技人員,經長時間的刻苦探索科研攻關,終於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獲得無性繁殖成功。後經福建省科委組織有關專傢鑒定,一致認為無性繁殖的大紅袍保持母本優良特徵特性,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在武夷山特定的生態環境條件下,可以推廣。經過二十多年的推廣和改進工藝、科學配製,大紅袍已得到空前的大發展。它已從歷史名牌一躍成為行銷世界各地、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的品牌。2005年4月在武夷山舉行大紅袍節期間,20剋大紅袍拍賣出20.8萬元人民幣的天價,更是蜚聲四海。為保護這一品牌,國傢技術監督總局,批準武夷岩茶(大紅袍)為原産地域保護産品,並發佈製作大紅袍質量強製性標準;同時國傢工商總局商標局批準使用“武夷山大紅袍”證明商標。在市茶管會監督下,武夷山各岩茶廠傢,嚴格按照國傢標準生産大紅袍。凡經市茶管會進行質量檢測,達到香氣濃長清幽,滋味醇甘爽,岩韻明顯的,並有原産地域産品保護和證明商標標志的,纔允許上市。而廣大消費者也衹認準有上述標志的大紅袍為真品,不再受所謂一代、二代冒牌大紅袍的誤導。而今大紅袍品牌聲譽與日俱增,“大紅袍、紅天下”,名不虛傳。
大紅袍屬於什麽茶?
在中國茶葉分類裏有紅茶,緑茶,青茶之分.青茶的代表類別是烏竜茶,而烏竜茶有武夷岩茶和安溪鐵觀音之別.大紅袍是武夷岩茶的扛鼎之品. 生長在武夷山脈的茶葉獨領山水靈氣,山間岩縫和溝壕的特別土質賦予大紅袍一種堅韌,醇厚的品質.傳統的烘焙方式更增添了大紅袍茶類特有的與木有關的碳香和火香 |
|
紅袍緑發的神秘人物,體態魁梧,滿臉橫肉糾結,個性張狂深沉,意圖不明,在磔霞臺武林大會後,便與一生懸命結伴同行,密切關註着武林三寶爭奪戰,以及找尋衆天轉世宿體。
名稱:大紅袍
性別:男
初登場:霹靂神州III之天罪 第27集
退場:霹靂天啓 第10集(死於明珠求瑕)
來自:滅境
姐妹:惡海鮫祖(妹)
朋友:衆天、一生懸命、鳳凰鳴
武學:袖袍乾坤、邪源極破、邪行掌、邪靈一闢、烽火傾城 |
|
“大紅袍”是武夷岩茶中品質最優異者。武夷岩茶産於福建的武夷山。武夷山位於福建崇安東南部,方圓60公裏,有36峰、99名岩,岩岩有茶,茶以岩名,岩以茶顯,故名岩茶。武夷産茶歷史悠久,唐代已栽製茶葉,宋代列為皇傢貢品,元代在武夷山九麯溪之四麯畔設立禦茶園專門采製貢茶,明末清初創製了烏竜茶。
武夷山栽種的茶樹,品種繁多,有大紅袍、鐵羅漢、白雞冠、水金龜“四大名樅”,此外還有以茶樹生長環境命名的,如不見天、金鎖匙等;以茶樹形狀命名的,如醉海棠、醉洞賓、釣金龜、鳳尾草、玉麒麟、一枝香等;以茶樹葉形命名的,如瓜子金、金錢、竹絲、金柳條、倒葉柳等;以茶樹發芽早遲命名的,如迎春柳、不知春等;以成茶香型命名的,如肉桂、石乳香、白麝香等。
“大紅袍”名樅茶樹,生長在武夷山九竜窠高岩峭壁上,岩壁上至今仍保留着1927年天心寺和尚所作的“大紅袍”石刻,這裏日照短,多反射光,晝夜溫差大,岩頂終年有細泉浸潤流滴。這種特殊的自然環境,造就了大紅袍的特異品質,大紅袍茶樹現有6株,都是灌木茶叢,葉質較厚,芽頭微微泛紅,陽光照射茶樹和岩石時,岩光反射,紅燦燦十分顯目。關於“大紅袍”的來歷,還有一段動人的傳說呢,傳說天心寺和尚用九竜窠岩壁上的茶樹芽葉製成的茶葉治好了一位皇官的疾病,這位皇官將身上穿的紅袍蓋在茶樹上以表感謝之情,紅袍將茶樹染紅了,“大紅袍”茶名由此而來。 “大紅袍”茶樹現經武夷山市茶葉研究所的試驗,采取無性繁殖的技術已獲成功,經繁育種植,已能批量生産。
“大紅袍”茶的采製技術與其他岩茶相類似,衹不過更加精細而已。每年春天,采摘3—4葉開面新梢,經曬青、涼青、做青、炒青、初揉、復炒、復揉、走水焙、簸揀、攤涼、揀剔、復焙、再簸揀、補火而製成。
“大紅袍”的品質特徵是:外形條索緊結,色澤緑褐鮮潤,衝泡後湯色橙黃明亮,葉片紅緑相間,典型的葉片有緑葉紅鑲邊之美感。大紅袍品質最突出之處是香氣馥鬱有蘭花香,香高而持久,“岩韻”明顯。大紅袍很耐衝泡,衝泡七、八次仍有香味。品飲“大紅袍”茶,必須按“工夫茶”小壺小杯細品慢飲的程式,才能真正品嚐到岩茶之顛的韻味。 |
|
- : clovershrub
- n.: Dahongpao Tea, Wuyi Mountain Rock Tea
|
|
赤參, 山參, 紫丹參, 紅根, 紅暖藥, 紫黨參, 紅參, 血參, 血參根, 血丹參, 紅丹參, 赤丹參, 血生根, 血山根, 木羊乳, 連馬, 山紅蘿蔔, 活血根, 靠山紅, 燒酒壺根, 野蘇子根, 山蘇子根, 蜜罐頭, 蜂糖罐, 朵朵花根, 卻蟬草根, 奔馬草根, 長鼠尾草根, 水羊草根, 丹參, 紅葠 |
|
旅遊 | 貴州 | 茶葉 | 茶文化 | 武夷名叢 | 白雞冠 | 鐵羅漢 | 水金龜 | 豇豆紅太白尊 | 孩兒臉 | 桃花片 | 紅茶 | 鐵觀音 | 周刊 | 文化 | 武夷山 | 禪 | |
|
|
假大紅袍 | 大紅袍石 | 大紅袍壺 | 大紅袍火 | 大紅袍茶 | 大紅袍總 | 大紅袍酒 | 大紅袍十 | 大紅袍香 | 合川大紅袍 | 有機大紅袍 | 印象大紅袍 | 大紅袍板慄 | 大紅袍畫册 | 貴州大紅袍 | 武夷大紅袍 | 大紅袍赤豆 | 大紅袍荸薺 | 大紅袍茶樹 | 大紅袍文旦 | 大紅袍花椒 | 韓城大紅袍 | 大紅袍總店 | 大紅袍火鍋 | 張氏大紅袍 | 大紅袍的傳說 | 武夷山大紅袍 | 大紅袍文旦壺 | 大紅袍香鍋店 | 大紅袍茶藝園 | 宜川大紅袍花椒 | 平順大紅袍花椒 | 韓城大紅袍花椒 | 大紅袍初集十捲 | 復方大紅袍止血 | 大紅袍十二香鍋 | 張氏大紅袍火鍋 | 大紅袍十二香鍋店 | 大紅袍酒店民族店 | 福壽大紅袍十四捲 | 復方大紅袍止血膠囊 | “大紅袍”板慄 | 山西平順大紅袍開發有限公司 | 福建印象大紅袍茶業有限公司 | 蘭州大紅袍餐飲有限責任公司廣場分店 | 蘭州大紅袍餐飲有限責任公司西口店 | 蘭州大紅袍餐飲有限責任公司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