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药 : 封神演义 : 中国传说 : 动物 : 园林植物 : : 中国 >福建 >福州 > 大红袍
显示地图
目录
全称《海公大红袍全传》
  全称《海公大红袍全传》。清代长篇小说。作者不详。六十回。写明代嘉靖朝清官海瑞与严嵩父子的斗争。塑造了一个清廉耿介、锄强除暴的清官形象。多为后世戏曲所取材。
No. 2
  大红袍投诉电话 福州市旅游投诉电话:0591-83300119
  福建省旅游投诉电话:0591—87535640
  国家旅游投诉电话:010-65275315
  武夷岩茶非常有名,宋代诗人范仲淹就写诗赞道:“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水微开。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到元代时,这里已经设有御茶园,专门督造贡茶。 大红袍是武夷岩茶中的状元,它生长在武夷山北部的九龙窠中,仅剩三株,极为名贵。九龙窠是一条清泉渗流的峡谷,大红袍生长的地方海拔600多米,溪涧飞流,云雾缭绕,这里的土壤是由酸性岩石风化而成,所以很适合茶树生长。 传说大红袍是仙鹤从蓬莱岛叼出来的种子遗落在武夷山上的这处悬崖上长成的。另有一种传说,从前天心寺和尚曾用这几株茶树上产的茶叶治好了一位皇帝的病,皇帝将状元穿的红袍披在茶树上以表感谢之情,于是红袍将茶树染红了。该处山壁有“大红袍”三个朱红大字。大红袍枝叶密集,叶梢向上斜着伸展开去,叶子是宽椭圆形的,尖端向下垂,边缘则往里翻卷,叶子颜色深绿有光泽,若是新芽则带紫红色。每年早春茶树发芽的时候,从远处望去,整棵树艳红似火,仿佛披着红色的袍子。 大红袍的树龄已逾千年,现在九龙窠绝壁上仅剩四株,岩缝中渗出的泉水滋养着它们,因而不用施肥它们也生长茂盛。每年的5月13日至15日,当地会有专人架起云梯上大红袍采茶,产量极少,只有几两,被视为稀世珍宝。 水帘洞、大红袍景区门票:22元,另需购1元保险费。
No. 3
  大红袍
  (《贵州民间药物》)
  【异名】矮零子、豆瓣柴、铁打杵(《贵州民间药物》),碎米果(《云南中草药》)。
  【来源】为紫金牛科植物铁仔的根或全草。
  【植物形态】铁仔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可达6米。小枝、叶柄均有短柔毛。单叶互生;椭圆形至长椭圆形,长lO~18毫米,宽6~8毫米,钝头有小突尖,或凹头,基部楔形,边缘除基部外有细锐锯齿,上下面中肋基有短柔毛,侧脉3~4对,不明显;叶柄长1.5毫米。花3~8朵簇生叶腋;单性,雌雄异株;花直径2毫米;柱头2~4裂。浆果小球形,径3~4毫米。花期春季。
  生于山地、路旁、灌丛中。分布长江以南各地。
  【采集】夏、秋采收。
  【性味】甘淡,凉。
  ①《贵州民间药物》:"性平,味涩。"
  ②《云南中草药》:"甘淡,凉。"
  【功用主治】活血,祛风,理湿。治风湿痹痛,泄泻,痢疾,血淋,劳伤咳血。
  ①《贵州民间药物》:"驱风湿,活血。治痢疾。"
  ②《云南中草药》:"消炎,止痛,止痢。治牙痛,肠炎,痢疾。"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O.3~1两;炖肉或浸酒。
  【选方】①治痢疾:大红袍、仙鹤草根各一两。煎水服。
  ②治风湿:大红袍五钱,大风藤、追风散各三钱,红禾麻二钱,泡酒一斤。日服二次,每次五钱至一两。
  ③治红淋:大红袍三至五钱。煎水服。(选方出《贵州民间药物》)
  【临床应用】治疗细菌性痢疾
  将铁仔叶晒干、碾粉,制成片剂,每片含量0.5克。日服3次,每次2片,8~12天为一疗程。观察81例,临床治愈74例,好转3例,无效4例。部分病人服药3~5天即愈。未见副作用或其他毒性反应。
基本信息
  武夷岩茶产于闽北“美景甲东南”名山武夷山,茶树生长在岩缝之中。武夷岩茶具有绿茶之清香,红茶之甘醇,是中国乌龙茶中之极品。
  武夷岩茶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唐代已栽制茶叶,民间就已将其作为馈赠佳品。宋代列为皇家贡品,元代还在武夷山设立了“焙局”、“御茶园”,专门采制贡茶,明末清初创制了乌龙茶武夷山栽种的茶树,品种繁多,有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四大名枞”,此外还有以茶树生长环境命名的,如不见天、金锁匙等;以茶树形状命名的,如醉海棠、醉洞宾、钓金龟、凤尾草、玉麒麟、一枝香等;以茶树叶形命名的,如瓜子金、金钱、竹丝、金柳条、倒叶柳等;以茶树发芽早迟命名的,如迎春柳、不知春等;以成茶香型命名的,如肉桂、石乳香、白麝香等。清康熙年间,开始远销西欧、 北美和南洋诸国。当时,欧洲人曾把它叫作武夷茶,作为中国茶叶的总称。
  武夷岩茶驰名中外,与优异的自然环境是分不开的。武夷山位于北纬27°35′-27°43′,东经117°55′-118°01′。方圆120华里,平均海拔650余米。四周皆溪壑,与外山不相连接,由三十六峰、九十九岩及九曲溪所组成,自成一体。岩峰耸立,秀拔奇伟,群峰连绵,翘首向东,势如万马奔腾,堪为奇观。澄碧清澈的九曲溪,萦绕其间,折为九曲十八湾。山回溪折,真有"曲曲山回转,峰峰水抱流"之貌。而沿溪两岸,群峰倒影,尽收碧波之中,山光水色,交相辉映,实为"碧水丹山"人间仙境。前人题"武夷山水天下奇,三十六峰连逶迤,溪流九曲泻云液,山光倒浸清涟漪",概括了武夷山的轮廓。名山胜境,陶冶出岩茶的天然灵气。
  武夷岩茶区,气候温和,冬暖夏凉,年平均温度在18~18.5度之间;雨量充沛,年雨量2000毫米左右。山峰岩壑之间,有幽涧流泉,山间常年云雾弥漫,年平均相对湿度在80%左右。正如沈涵《谢王适庵惠武夷茶诗》云:"香含玉女峰头露,润滞珠帘洞口云"。茶园大部分在岩壑幽涧之中,四周皆有山峦为屏障,日照较短,更无风害。优越的自然条件孕育出岩茶独特的韵味。
  武夷山之地质,属白垩纪武夷层,下部为石英班岩,中部为砾岩、红沙岩、页岩、凝灰岩及火山砾岩五者相间成层。茶园土壤之成土母岩,绝大部分为火山砾岩、红沙岩及页岩组成。《茶经》称茶山之土"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武夷茶园土壤系烂石或砾壤。明代徐火勃《茶考》所述"武夷山中土气宜茶"。适宜的土壤,造就出岩茶的优良内质。碧水丹山,峭峰深壑,高山幽泉,烂石砾壤,迷雾沛雨,早阳多阴,"臻山川精英秀气所钟",武夷岩茶独享大自然之惠泽,它奉献给人们以独特的"花香岩骨",使同属自叹不如。
  武夷岩茶可分为岩茶与洲茶。在山者为岩茶,是上品;在麓者为洲茶,次之。从品种上分,它包括吕仙茶、洞宾茶、水仙、大红袍、武夷奇种、肉桂、白鸡冠、乌龙等,多随茶树产地、生态、形状或色香味特征取名。
  其中以“大红袍”最为名贵。关于大红袍名称的来历,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一是传说明代有一上京赴考的举人路过武夷山时突然得病,腹痛难忍,巧遇一和尚取所藏名茶泡与他喝,病痛即止。他考中状元之后,前来致谢和尚,问及茶叶出处,得知后脱下大红袍绕茶丛三圈,将其披在茶树上,故得‘大红袍“之名。还有另一说法,传说每年朝廷派来的官吏身穿大红袍,解袍挂在贡茶的树上,因此被称为大红袍。流传更广的是每当采茶之时,要焚香祭天,然后让猴子穿上红色的坎肩,爬到绝壁的茶树之上采摘茶叶。所以广东话把这种猴采茶称为"马骝茶"(广东人管猴子叫马骝)。正由于数量稀少,采摘困难,这种茶在市场上是价格昂贵的珍品。
  武夷水仙是另一个岩茶品种,它由于叶片本身带有一股清香,可以被制成富有香味,极为珍贵的茶叶,因此叫水仙,是在日本销量最大的乌龙茶品种之一。
  除此之外,广东省潮州市东面的凤凰山盛产一种名为“凤凰单丛”乌龙茶。由于茶树高达一丈由于,有鹤立鸡群之感,故称单丛。采摘时,条件十分严格,有“不采”说,即太阳升不采,天气热不采,早期见其芽不壮不采,阴天不采,雨天不采。它的特征是条索粗壮,轻匀挺直,粗中有细,质地柔软,有一股幽雅宜人的独特清香。
  武夷岩茶属“叶红镶边”半发酵茶,它的特点以清人梁章锯概括得最为简练,即“、甘、清、香”字(见《归田琐记》)。其条形壮结、匀整,色泽绿褐鲜润,冲泡后茶汤呈深橙黄色,清澈艳丽;叶底软亮,叶缘朱红,叶心淡绿带黄;兼有红茶的甘醇、绿茶的清香;茶性和而不寒,久藏不坏,香久益清,味久益醇。泡饮时常用小壶小杯,因其香味浓郁,冲泡五六次后余韵犹存。这种茶最适宜泡工夫茶,因而十分走俏,其品质独特,18世纪传入欧洲后,倍受当地群从的喜爱,还曾有“病之药”誉。
基本简介
  一、简介大红袍”名枞茶树,生长在武夷山九龙窠高岩峭壁上,岩壁上至今仍保留着1927年天心寺和尚所作的“大红袍”石刻,这里日照短,多反射光,昼夜温差大,岩顶终年有细泉浸润流滴。这种特殊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大红袍的特异品质,大红袍茶树现有6株,都是灌木茶丛,叶质较厚,芽头微微泛红,阳光照射茶树和岩石时,岩光反射,红灿灿十分显目。关于“大红袍”的来历,还有一段动人的传说呢,传说天心寺和尚用九龙窠岩壁上的茶树芽叶制成的茶叶治好了一位皇官的疾病,这位皇官将身上穿的红袍盖在茶树上以表感谢之情,红袍将茶树染红了,“大红袍”茶名由此而来。
  “大红袍”茶树现经武夷山市茶叶研究所的试验,采取无性繁殖的技术已获成功,经繁育种植,已大红袍能批量生产。“大红袍”茶的采制技术与其他岩茶相类似,只不过更加精细而已。每年春天,采摘3—4叶开面新梢,经晒青、凉青、做青、炒青、初揉、复炒、复揉、走水焙、簸拣、摊凉、拣剔、复焙、再簸拣、补火而制成。“大红袍”的品质特征是: 外形条索紧结,色泽绿褐鲜润,冲泡后汤色橙黄明亮,叶片红绿相间,典型的叶片有绿叶红镶边之美感。大红袍品质最突出之处是香气馥郁有兰花香,香高而持久,“岩韵”明显。大红袍很耐冲泡,冲泡七、八次仍有香味。品饮“大红袍”茶,必须按“工夫茶”小壶小杯细品慢饮的程式,才能真正品尝到岩茶之颠的韵味。大红袍的来历:传说古时,有一穷秀才上京赶考,路过武夷山时,病倒在路上,幸被天心庙老方丈看见,泡了一碗茶给他喝,果然病就好了,后来秀才金榜题名,中了状元,还被招为东床驸马。一个春日,状元来到武夷山谢恩,在老方丈的陪同下,前呼后拥,到了九龙窠,但见峭壁上长着三株高大的茶树,枝叶繁茂,吐着一簇簇嫩芽,在阳光下闪着紫红色的光泽,煞是可爱。老方丈说,去年你犯鼓胀病,就是用这种茶叶泡茶治好。很早以前,每逢春日茶树发芽时,就鸣鼓召集群猴,穿上红衣裤,爬上绝壁采下茶叶,炒制后收藏,可以治百病。状元听了要求采制一盒进贡皇上。第二天,庙内烧香点烛、击鼓鸣钟,召来大小和尚,向九龙窠进发。众人来到茶树下焚香礼拜,齐声高喊“茶发芽!”然后采下芽叶,精工制作,装入锡盒。状元带了茶进京后,正遇皇后肚疼鼓胀,卧床不起。状元立即献茶让皇后服下,果然茶到病除。皇上大喜,将一件大红袍交给状元,让他代表自己去武夷山封赏。一路上礼炮轰响,火烛通明,到了九龙窠,状元命一樵夫爬上半山腰,将皇上赐的大红袍披在茶树上,以示皇恩。说也奇怪,等掀开大红袍时,三株茶树的芽叶在阳光下闪出红光,众人说这是大红袍染红的。后来,人们就把这三株茶树叫做“大红袍”了。有人还在石壁上刻了“大红袍”三个大字。从此大红袍就成了年年岁岁的贡茶。冲泡7-8次,尚不失原茶真味和桂花香。饮后体会:滋味醇和,有桂花香味。
  二、植物别名,即臭牡丹
  三、中药
  「大红袍
  【别名】大和红、锈钉子、油根、扁皂角
  【来源】为豆科秔子梢属植物毛秔子梢,以根入药。秋季挖根,洗净切片晒干。
  【源形态】小灌木,高约1米,通体均被锈色硬毛。根直而长,可达50厘米,常有锈色油点,断面带浅红色。茎直立,枝有棱。三出复叶互生。夏秋开花,总状花序腋生或聚成顶生的圆锥花序,蝶形花冠紫红色。荚果斜卵形,仅一荚节,被贴生长柔毛,紫色网脉明显。种子长圆形。
  【性味归经】微苦,涩、温。
  【功能主治】调经活血,止痛,收敛。用于闭经,痛经,白带,胃痛;外用治黄水疮,烧烫伤。
  【用法用量】 0.5~1两;外用适量,鲜根烤出汁搽患处。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四、果树大红袍
  桔子品种,浙江余杭等地的主栽品种。其主要特点:果实正圆或扁圆形,平均单果重39.1克,大的可达70克以上,果皮及肉均呈橙红色,皮强韧、易剥,肉厚质粗,汁中等,风味甜多酸少,可食率72.9%,可溶性固形物12.8%大红袍,平均种子2.3粒。大红袍有平头、尖头和大叶3个品系。果实6月上、中旬成熟。该品种较丰产,极宜鲜食和罐藏,果实耐贮运,可发展。
  五、戏剧 大红袍
  京剧传统剧目,剧情:海瑞赴严嵩处拜寿,忤严世藩,被贬降职,出授淳安知县。鄢茂卿则受命总理盐政,赵文华赠以五彩花轿。少女冯莲芳遣弟三元往姑丈汪宏处拜寿。因仆叶宗满谗言,怒责之,叶忿投海盗徐海。三元至汪处,其姑将女彩霞许婚。但汪宏又将彩霞另许婚于秀才顾慥,夫妻争吵,姑怒嘱三元订期迎娶。叶宗满拟刺杀冯莲芳,冯误撞海瑞,反疑海为叶党,三元赶回,始放海去。顾慥知汪悔婚,怒携友魏应科前往劫抢轿,误将鄢茂卿妻秦氏抢去,继知错抢大惊,央告秦氏许赔银五万两,秦氏乃假认顾为义子而去。顾慥与魏向海瑞控告汪宏赖婚,又诬冯三元行凶,海瑞见鄢贵诈财,亦拿获之,勘审时判令游街,又将汪彩霞判婚冯三元,劝说冯莲芳,代主婚于顾慥。叶宗满投徐海,同乔装入淳安抢劫汪、顾两家,掳汪彩霞回岛,冯莲芳怒擒徐部李兴;海瑞向徐劝降,徐劫之去,中途被海瑞正气所感动,释之而逃。路遇鄢茂卿夫妇,又掳秦氏回岛。镇海将军戚继光奉旨平倭,其妻周氏坚欲从水路进兵,夫妻分兵;戚至淳安,晤冯莲芳,奖之。冯于洞房之夜别顾糙投军。徐海认秦氏、汪彩霞为义女,使居金鳌岛。戚夫人周氏乘舟,遇徐海之女摩云,与战不胜,误至金鳌岛,救汪彩霞、秦氏,认作义女携归。时戚继光调海瑞助理军务,工部侍郎赵文华奉旨至浙,改装私访妓女马守贞,逼故总督张经之女张月娇侑酒,月娇不从被鞭打,冯莲芳携婢春秀误入妓院,见状怒打赵文华;适海瑞巡察至此,不识赵,怒将其与龟奴同枷示众,使张月娇脱妓籍,送至冯莲芳所住尼庵。冯莲芳在尼庵降假妖,收张情、罗玉为仆婢,并得盔枪。鄢茂卿知赵被枷号,欲营救,海瑞不允;适戚继光因子戚勇调兵误期,怒欲斩之,海瑞请鄢同往求情,鄢始代赵求海;既至大营,戚不见,冯莲芳闯入,求戚赦罪,戚允,委冯以五品衔率水军镇守宁波海口。顾慥寻妻,遇冯三元,同被徐海掳去,劝降不从,顾逃出,巧遇莲芳,莲房不顾出征,援戚夫人,御倭将王汝贤,击之落水,王凿船,擒住莲芳回岛,逼婚,莲芳佯允,与贾化合力擒获王汝贤。海瑞巡察水月庵,判断民情,遇徐摩云,徐吐露愿嫁戚继光意,海识破其行藏,徐逃走;海瑞释放赵文华,得莲芳被擒信,至海边。徐海兵至,海瑞亲往倭营劝说徐海降顺,被留倭营。徐海攻夺海岸,戚勇退缩;戚继光怒斩之,激励军士,杀退倭兵;戚夫人痛子与戚争闹。冯莲芳袭金鳌岛,又擒徐摩云,恰逢冯三元,同归。徐海兵败,海瑞再劝降,徐心动,胡宗宪之子胡宁诈降,助海瑞逼降徐海,凯旋而归,海瑞撮合,以徐摩云为戚继光妾,以张月娇许婚胡宁,春秀许婚李兴,并为汪彩霞与冯三元、冯莲芳与顾慥主婚,更诈称秦氏为戚夫人义女,重婚鄢茂卿,洞房中笑柄百出,继而均奉旨封官。八本连台本戏。一名《小红袍》。清严问樵编。四喜班、富连成演出。王九龄擅演海瑞,余紫云擅演秦氏。
相关种类
  开放分类: 茶是武夷山最负盛名的茶树,被誉为“茶中之王”,生长在九龙窠内的一座陡峭的岩壁上。茶树所处的峭壁上,有一条狭长的岩罅,岩顶终年有泉水自罅滴落。泉水中附有苔藓之类的有机物,因而土壤较它处润泽肥沃。茶树两旁岩壁直立,日照短,气温变化不大,再加上平时茶农精心管理,采制加工时,一定要调技术最好的茶师来主持,使用的也是特制的器具 ,因而大红袍的成茶具有独到的品质和特殊的药效。经茶师评定,大红袍茶冲至9次,尚不脱原茶真味──桂花香。而其它名茶,冲至7次,味就极淡。从而夺得了“大红袍茶中之王”桂冠,名闻海内外。九龙窠到处都是丛丛簇簇的名丛,号称为茶树的王国。往东可至天心岩,岩下有武夷山最大的佛教寺院──永乐禅寺。
  一、“大红袍”的由来
  关于这一美名的由来,民间广为流传着美妙动人的传说:
  1、大红袍茶树生长在悬崖绝壁上,人莫能登,每年采茶时,寺僧以果为饵,驯猴子采之,所以有人称之为“猴采茶”。
  2、大红袍茶树高十丈,叶大如掌,生长在峭壁上,风吹叶坠,寺僧拾制为茶,能治百病。3、大红袍茶树为神仙所栽,寺僧每于元旦焚香虔诚礼拜,泡少许供佛前,茶能自顾,有窃之者立即腹痛,非育之勿能愈,盖以为神仙所栽。
  4、大红袍茶树受过皇封,御赐其名,当地县令于每年春季皆亲临九龙窠,将身披红袍脱下盖在茶树上,然后顶礼朝拜,在香烟缭绕中众人齐声高喊:茶发芽!茶发芽!待红袍揭下时茶树果然发芽!茶芽红艳如染。
  5、勘婆婆的神茶:
  很早很早以前,武夷山慧苑岩住有一位勤劳善良的老婆婆,在大灾年间,有一天遇见一位病危的白发老人……急忙扶着老人进屋,把自己当饭吃的野菜汤送到老人手里……救活了老人,老人感恩,遂送了一龙头拐杖给老婆婆,又从口袋摸出二粒种子,交代用拐杖在地里挖个坑,种下种子盖好土,落些水……而后老人飘然腾空而去……老婆婆依照老人的话,把种子种好,不久果真长出了茶树,人们惊叹为神仙所赐的神茶 后来却被当官的知道,可因没能采到、喝到神仙茶恼羞成怒,把茶树连根铲除……老婆婆为此哭了、病倒了,有一天老婆婆拄着拐杖刚出门,就看见几个男人正扛着·树根走过来,老婆婆把拐杖放在树根上,谁知龙头拐杖忽然变成了一片红云,载着那树根在空中打了三个圈,冉冉飞去,飞进了九龙窠,落在半山腰……第二年长出了茶树……以后茶树发了,长成三株。这就是最早的三株大红袍的来历。
  6、御封贡茶:
  某朝某皇后生病,久治未愈,太子遵母命到民间寻找仙草秘方,途中遇一老汉跌倒树下险遭猛虎之类,巧遇太子勇猛相救……二人彼此叙述原由,老汉为报救命之恩,陪太子直往武夷山九龙窠采下茶树叶子用布包好飞速下山,太子日夜兼程催马直奔京城,将采来的茶叶煮汤给母后喝下,病情日见好转,连喝几天,母后病痊愈,皇帝大喜,连下二道圣旨:一是赐大红袍一件,每年寒冬为茶树御寒,二是封老人为护树将军,世代袭职,每年采制进贡,自此武夷山就把这三株茶树称为大红袍
  7、贡茶珍品:
  说某年有位秀才进京赶考,路过武夷山时病倒在路上,巧遇天心寺老方丈下山化缘,便叫入把他抬回寺中,见他脸色苍白,体瘦腹胀,就将大红袍九龙窠采制的茶叶用沸水冲泡给秀才喝,连喝几碗,就觉得腹胀减退,如此几天基本康复,秀才便拜别方丈说:“方丈见义相救,小生若今科得中,定重返故地谢恩。”不久秀才果然高中状元,并蒙皇帝恩准直奔武夷山天心寺,拜见方丈道:“本官特地来报方丈大恩大德。”方丈说:“这不是什么灵丹仙草,而是九龙窠的茶叶,状元深信神茶能治病,意欲带些回京进贡皇上,此时正值春茶开采季节,老方丈帮助状元了却心愿,带领大小和尚采茶制茶,并用锡罐装好茶叶由状元带回京师,此后状元派人把天心寺庙整修一新。谁知状元回到朝中,又遇上皇后得病,百医无效,状元便取出那罐茶叶献上,皇后饮后身体渐康,皇上大喜,赐红袍一件,命状元亲自前往九龙窠披在茶树上以示龙恩,同时派入看营,年年采制,悉数进贡,不得私匿,从此,这三株大红袍就成为贡茶,朝代有更迭,但看守大红袍的人从未间断过。”
  二、众说纷纭话茶王
  武夷岩茶历史悠久,而大红袍乃是武夷岩茶中之姣姣者,传说明末清初即有其名,1921年蒋叔南游记中有提到武夷山数处有见,如天心岩九龙窠(即现在有摩崖石大红袍三个字的一处,传系1927年天心寺僧刻)、天游岩一处、珠濂洞一处(也有入叫水谦洞),但非常遗憾的是,这些游记和调查都没有交代清楚这几处大红袍更具体的地点、属哪个寺庙茶庄、是否是同一种或同名不同种、茶树特征是否一样以及品质如何。1941年林馥泉的《武夷岩茶的产制销》一文中提到马头岩的磊石盘陀有-q大红袍的,而记录大红袍采制全过程的却是九龙窠大红袍那3株。1958年陈德华在福建长乐一中时,看到该校美术老师陈礼调到武夷山写生时画的九龙窠大红袍也是3株。1962年春中茶所从武夷山剪取大红袍枝条带回杭州扦插种植的也是九龙窠那3株大红袍。1964年春,福建茶叶研究所谢庆梓等二入来武夷山时,也是由陈德华陪同前往九龙窠剪取那3株大红袍枝条带回福安社口。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陈德华主持武夷名丛的挖掘、整理、繁育推广工作,对当时的岩茶产区天心大队(在大队长全程陪同下)逐村、逐户进行调查,对有关国营场及有关前辈、茶人也是多方了解,其中对大红袍茶树没有入提出天游岩、珠濂洞(或水濂洞)或马头岩的磊石、盘陀等处有此树存在。从武夷山著名的四大名丛茶树看,大红袍、水金龟、白鸡冠、铁罗汉各有其特点,水金龟茶树是生长在大路旁,白鸡冠茶树本身特独一无二,嫩叶淡黄色时间长达50天左右。铁罗汉生长在鬼洞,树高达3.3米,而大红袍则是生长在九龙窠悬崖峭壁的半山腰,传说1927年,天心寺僧在茶树旁刻了“大红袍”三个字,当时在武夷山仅此茶树刻有名字,传有一达官贵人为了能得到大红袍真品,曾在离大红袍茶树不远处盖了一座小木屋住入大红袍看护(小木屋前几年失火被烧),以便在采制过程全程跟踪监督,但最终还是未能得到真品,天心寺僧为保护大红袍可谓用心良苦。不唯书、不唯上、只为实。许多传言都无法证实除九龙窠半山腰的几株大红袍外,还有其他大红袍存在。事实上,目前武夷茶区还未听说有不同品种的大红袍存在。从品质验证大红袍为茶王当之无愧。福建省茶叶研究所曾对武夷山众多名丛进行品质筛选、鉴定,最后首推大红袍。近几年武夷茶区新开采的大红袍茶叶品质大多反映出该茶种种质特征优异,尤其在2005年春茶期间多雨天气的情况下,各地种有大红袍的茶农大多认可其品质。其中有一位专家制作闽南型乌龙茶的茶人,第一次采制完大红袍就惊叹其品质的优异。
  三、大红袍身价不凡
  1995年,福建省银芝集团董事长吴文南以每公斤3万元价格向市茶叶研究所购买了l公斤纯种大红袍,并转销国内外,近年也有不少韩国客人直接或间接向武夷山购买纯种大红袍。1921年蒋叔南游记中记当年大红袍每市斤价值64银元,折大米40OO斤,这在当时可谓比黄金贵。1998年8月l8日第五次岩茶节,20克母树大红袍首次举行拍卖。
  四、大红袍发展史
  1962年春,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的科研人员从武夷山九龙窠剪了大红袍枝条带回杭州扦插繁育作为引种种在品种园内(1992年夏秋之交,又从武夷山市茶叶研究所名丛观察园中剪取很多武夷名丛,单丛等夏梢带回扦插,其中包括大红袍,标明来自武给山市茶叶研究所编号***号85年11月17日种)。1964年春,福建省茶叶研究所培育室科研人员谢庆梓等二人带着单位的介绍信,来武夷山要剪取九龙窠大红袍枝条带回福安扦插繁育,来者是我同学,一路陪同到县政府办公室,县综合农场办理好手续,然后带到九龙窠,经看护人验证同意后,他们二个人就攀上大红袍茶地剪穗,待剪好下来时我开口向同学要几支扦插,没想到被婉言拒绝,说实话,当时对大红袍有兴趣,但并不在意,所以也不介意。从1978年底到1982年,市茶叶研究所连续开展对武夷名丛进行挖掘、整理、繁育工作时,不知怎的也没把繁育九龙窠大红袍当成急事、大事来办,总认为大红袍茶树已在那里,有人看管,没问题,加上平时经常宣传大红袍,使之有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觉,久而久之而敬而远之。1985年l1月,值参加省茶叶研究所四十周年所庆之际(这是一个难得的好机会)。我一到所里,就私下里向培育室主任黄修岩提出要求希望在回武夷山时带几株大红袍茶苗回武夷山栽种,同学说:“你已不在市茶叶研究大红袍所工作了,管理方便吗?”我说:“为了顾全大局,我会把它当作一件大事办好的。”也许同学出于同情,“那好吧,等你坐车回去时,我会把茶苗送到车门口给你带回。”当我约好回武夷山的时间后,第二天,黄修岩主任真的给我带了五支正本大红袍茶苗,包装得很隐蔽,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把它种好!那时我如获至宝,恨不得一步就到武夷山!最后于1985年I1月17日完好地种在御茶园名丛观察园中。回想当年,不知当时为什么只从省所引回五株大红袍,而不多引些?很多很多年后才知道!这五株大红袍是“秘密”的引回,所以领导不知道,这不近似于偷吗?大红袍的神秘又一次演绎着神秘的故事。五株大红袍小苗在御茶园里茁壮成长着!它承担着加速繁育的任务,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所育苗木已在岩内外种植。从此,纯种正本大红袍的面积年年在扩大,由于大红袍的品质特征比较稳定,能被大多数人认识,所以种植面积必将不推而广(原来这五株大红袍现处于留养时期,即休养生息,供观赏)。武夷山大红袍上世纪6o年代初神秘的走出九龙窠,等了20多年后,绕了一个大弯,又秘密的走回武夷山。回首40余年的不平凡经历,心里感慨万千……
  五、大红袍的植物学特征
  植株灌木型,树冠半披张,权高可达2米以上,主干尚明显,分枝较密,叶梢向上斜生长,叶,一般在6—7cm,长者可达1O一1Icm;宽一般3cm左右,宽者可达4—4.3cm,中叶型,近阔椭圆形,先端钝略下垂、叶缘略向面、叶绿光亮,叶肉稍厚微隆质脆、叶尚浅尚明27—28对,叶脉7——9对,花型尚大,直径3cm左右,花瓣6片,萼片5片、花丝稀疏稍长,高低不齐,二倍体,茶果中等。嫩芽梢尚壮,深绿微紫,夏梢叶更显带红毫尚显,萌芽、开采期比肉桂品种迟,一般在5月10日左右(缓冬年份)。2005年中开面采在5月16日,高山区5月18日后(2004年5月l1日开采)。从采制时间上看,据林馥泉1941年当时记载九龙窠大红袍采制时间是5月17日,2005年的市茶叶研究所按小开面采摘的时间是5月I1日,中开面为5大红袍月16日,高山茶区为5月18日,现在的大红袍和60多年前的九龙窠大红袍采制日期基本一致。初制工艺方面,宜中开面3—4叶,萎凋适度,以顶二叶失去光泽为准,摇青为三红七绿为界,过轻过重均不宜,香气显,红边适中即可杀青,烘焙足火均应保持原味为准,在2005年春茶各品种品质对比中,大红袍多有桂花香或粽叶香,种质特征发挥明显。这与1941年林馥香所描述的大红袍九汇尚有桂花香相似……
  六、纠正对大红袍的荒谬说法
  大红袍是用无性繁育的,福建省许多无性系茶树品种一样,亲本的优点能遗传而不变异,目前武夷山茶区所种植的大红袍,据陈德华所了解,其苗木都是直接或间接从市茶叶研究所引种的,从未听说有变异或其他反常现象,而且发展纯种大红袍的时问并不长,又不是用种子播种繁育,根本不存在变异和代数之分,若说大红袍有一代、二代之分,按此观点推理,那么肉桂、水仙、铁观音品种现在是第几代?真不知这种“学术”观点有何根据?如此弄不清事实,则混淆视听,损害大红袍的声誉,损害茶农和消费者的利益。因此市场上流传的大红袍的一代、二代或是三代、四代之说法纯属无稽之谈。
  七、加强对大红袍的科学研究
  大红袍是武夷名丛中极具特征的一个品种,陈德华认为,从目前情况看,只要选择土质好的茶地,在武夷山茶区种植不存在风险。但要进一步对这一品质进行研究,希望有关专家加大科研力度,摸清大红袍特征,完善改进初制工艺,最佳地发挥大红袍的品质特征,循序渐进推广之。在目前提倡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和良种多样化的情况下,不能因为大红袍品质特殊、名声大而大面积盲目推广,大红袍不能取代其他茶树品种的特色,必须和其他良种合理搭配,以保证能最佳地发挥大红袍的品质特征,保护武夷山大红袍的声誉,使其健康成长
药用价值
  【异名】矮零子、豆瓣柴、铁打杵(《贵州民间药物》),碎米果(《云南中草药》)。
  【来源】为紫金牛科植物铁仔的根或全草。
  【植物形态】铁仔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可达6米。小枝、叶柄均有短柔毛。单叶互生;椭圆形至长椭圆形,长lO~18毫米,宽6~8毫米,钝头有小突尖,或凹头,基部楔形,边缘除基部外有细锐锯齿,上下面中肋基有短柔毛,侧脉3~4对,不明显;叶柄长1.5毫米。花3~8朵簇生叶腋;单性,雌雄异株;花直径2毫米;柱头2~4裂。浆果小球形,径3~4毫米。花期春季。生于山地、路旁、灌丛中。分布长江以南各地。
  【采集】夏、秋采收。
  【性味】甘淡,凉。①《贵州民间药物》:"性平,味大红袍涩。"②《云南中草药》:"甘淡,凉。
  【功用主治】活血,祛风,理湿。治风湿痹痛,泄泻,痢疾,血淋,劳伤咳血。①《贵州民间药物》:"驱风湿,活血。治痢疾。"②《云南中草药》:"消炎,止痛,止痢。治牙痛,肠炎,痢疾。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O.3~1两;炖肉或浸酒。
  【选方】
  ①治痢疾:大红袍、仙鹤草根各一两。煎水服。
  ②治风湿:大红袍五钱,大风藤、追风散各三钱,红禾麻二钱,泡酒一斤。日服二次,每次五钱至一两。
  ③治红淋:大红袍三至五钱。煎水服。(选方出《贵州民间药物》)
  【大红袍喝法与使用】
  新茶并非越新越好,喝法不当易伤肠胃,由于新茶刚采摘回来,存放时间短,含有较多的未经氧化的多酚类、醛类及醇类等物质,这些物质对健康人群并没有多少影响,但对胃肠功能差,尤其本身就有慢性胃肠道炎症的病人来说,这些物质就会刺激胃肠黏膜,原本胃肠功能较差的人更容易诱发胃病。因此新茶不宜多喝,存放不足半个月的新茶更不要喝。此外,新茶中还含有较多的咖啡因、活性生物碱以及多种芳香物质,这些物质还会使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有神经衰弱、心脑血管病的患者应适量饮用,而且不宜在睡前或空腹时饮用。正确方法是放置半个月以后才可能使用。
  【临床应用】
  治疗细菌性痢疾将铁仔叶晒干、碾粉,制成片剂,每片含量0.5克。日服3次,每次2片,8~12天为一疗程。观察81例,临床治愈74例,好转3例,无效4例。部分病人服药3~5天即愈。未见副作用或其他毒性反应。
相关揭秘
  大红袍之所以特别引人关注,不仅因为神话有趣,更因为始终十分神秘。它的神秘,首先在于它的稀贵。历史上的大红袍,本来就少,而如今公认的大红袍,仅是九龙窠岩壁上的那几棵。满打大红袍满算,最好的年份,茶叶产量也不过几百克。自古物以稀为贵。这么少的东西,自然也就身价百倍。民国时一斤就值64块银元,折当时大米4000斤。前几年,有九龙窠大红袍茶拿到市场拍卖,20克竟拍出15.68万元的天价,创造了茶叶单价的最高纪录!这么稀贵的茶叶,寻常百姓哪得一见,更不用说品赏了。事实上,大红袍自从它为世人所知,就一直以“贡茶”的身份而蒙着一层光环。可是,大红袍究竟是否做过“贡茶”?历史上武夷茶曾经被列为贡茶,是现在有据可查的是位于九曲溪畔的御茶园之茶,从未有过位于九龙窠的贡茶。确认大红袍的时间,最早不过1927年。1927年时是孙中山,之后是蒋介石;49年以后,便是毛主席了。孙中山蒋介石是否受过大红袍不得而知。解放后崇安地方政府倒是给毛主席送过。可惜的是,毛主席并不喜欢,据说还下了专门指示,今后不要再送。尽管如此,人们还是固执地认为它是受过御封的“贡茶”。既然是贡茶,那就得管好看好。据武夷山的一些人说,早在国民党时代,大红袍就有兵看守;解放初,也有军人看守过,最多时曾有一个排的兵看守。前不久,还有一篇文章,记述当年一位看守过大红袍的老兵,从北方来武夷山故地重游的动人故事。几棵小小的茶树,竟要政府派兵看守。这在中国,恐怕是绝无仅有的了。就连名气比大红袍大的多的西湖龙井御封十八棵母树,还没有这种殊遇呢。国民党政府何时何地派兵守大红袍,未见任何史料。倒是蒋介石到过武夷山,至今天游顶上留有遗墨牌坊,也许是为了保护蒋介石安全,在九龙窠设过岗哨?解放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景区包括大红袍在内的原寺产,统统划归附近的劳改农场管理。于是便常有武警在九龙窠走动。这就是派兵守茶的由来。不过,是否有兵看守,并不重要。许多年来,大红袍的的确确一直有人守着。直到今天,仍然有一家人长住在那里专门看管。平时有人不用说,采摘制作时,茶叶局的领导必定亲自到场监督;制好的茶叶,必须专人保管,使用时,每一片茶叶都必须县长批准。原武夷山市茶科所所长陈德华回忆,1964年,有位在省茶科所工作的同学来要大红袍茶苗,是拿了省领导的批条才准许剪走5根穗条的。这样严密的管理几棵茶树,恐怕又可以创造一个吉尼斯纪录了,大红袍能不神秘吗?
相关评价
  中国政协委员、国家茶叶质检中心主任骆少君,福建农林大学校长郑金贵,国家一级评茶师、福建省茶叶质量检测中心站站长陈郁榕等茶界著名专家在春茗会上接受了海峡电视台的采访,他们对大红袍推崇备至,向到场嘉宾与电视观众详细解说大红袍的发展、品质、营养价值与保健作用。对于时下热门的“母树大红袍停采留养”一事,骆少君认为,武夷山停采母树大红袍,把它保护起来,这是一个非常明智的举措。她说,按照植物生长的规律,母树大红袍停止采摘后,茶树的生长态势肯定会比现在好,生命力也会更强,“身为茶人,我当然非常希望茶叶王国中名门望族代表的大红袍能长生不老,就像云南的野生大茶树一样。”她还向大家解释,“经过无性繁育,武夷山大红袍已形成规模,大家可以放心,它的质量和母树是一样的。事实上,我们喝茶只要喝到品质一样就行了,没必要去追寻它的源头。”由福建农林大学鉴定的大红袍的保健功能也在此次春茗会上发布,郑金贵说,经过福建农林大学茶学学科这个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博士点鉴定,由于武夷山的特殊条件,大红袍有茶多酚、茶多糖、茶氨酸三种有益成分特别高,具有抗癌、降血脂、增强记忆力,降血压等良好的作用。一是茶多酚特别多,其中最重要的EGCG具有抗癌功能;茶多糖含量是红茶的3.1倍,绿茶的1.7倍,它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力,降低血脂;作为茶叶特有的氨基酸——茶氨酸的含量达1.1%,它可以促进脑部血液循环,具有增强记忆力、降低血压的作用。而作为普通消费者,如何鉴别市场上的大红袍是他们非常关心的问题。陈郁榕女士告诉大家:“我经常喝武夷山大红袍,它和其他地方的茶还是有区别的。具体来说,可以从外形、颜色、香气、滋味等四个方面来甄别:大红袍外形呈条索状,成品茶颜色绿褐油润或是背青带褐油润,冲泡后汤水呈橙黄色;虽然由于不同厂家工艺的差别,大红袍的香气千姿百态,但它们大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岩骨的花香,而且大红袍入口醇厚回甘,具有岩韵当中特殊的地域特征。”言简意赅的回答,恰如其份的解说,专家的话语令在场嘉宾再次领受了武夷茶的风采。
红袍诗赋
  大红炮,茶之王者也。生于武夷峭崖悬壁之间。自然纯粹,品高自显,向谓“岩茶之首”。三百六十余年间,其臻山川精英秀所所钟,蕴岩骨花香至味为涵,空谷佳人,芬芳自赏。依武夷丹山碧水之貌,显天地神妙造化之功,展茗林别一格之容。其传奇也深远,韵味也深厚,寄喻也深长。比之同侪,斯茶量少而难求,尤其弥足珍贵;味纯而近禅,更加见性知灵。去之岁远,为贡品,深居帝王之家,而聊聊众生殊不可得。今茶业兴旺,始有万众品饮之盛况。未逢盛世,岂有妙品入凡世之举?信耶。品茶即悟道,近此茶者更近禅性。以[有形]之茶入[无我]之境,清静一体,修已结缘。此中真趣,非吾同好,实不足为人道也。博一笑耳。
神奇之处
  大红袍乃武夷岩茶之王,是乌龙茶中的极品。它在武夷山栽培已有350多年的历史。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大红袍神奇的故事,如大红袍系神仙所栽,能治百病,茶树受红袍加身,由皇帝赐其名,等等。由于它的神秘玄妙,古往今来,吸引了无数中外游人,一睹其芳容为快。当然能品其味的,传说只有帝王将相、达官显贵。 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为满足世人既能观赏大红袍的丰姿,又能品尝其滋味神韵,当地茶叶科技人员,经长时间的刻苦探索科研攻关,终于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获得无性繁殖成功。后经福建省科委组织有关专家鉴定,一致认为无性繁殖的大红袍保持母本优良特征特性,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在武夷山特定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可以推广。经过二十多年的推广和改进工艺、科学配制,大红袍已得到空前的大发展。它已从历史名牌一跃成为行销世界各地、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的品牌。2005年4月在武夷山举行大红袍节期间,20克大红袍拍卖出20.8万元人民币的天价,更是蜚声四海。为保护这一品牌,国家技术监督总局,批准武夷岩茶(大红袍)为原产地域保护产品,并发布制作大红袍质量强制性标准;同时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批准使用“武夷山大红袍”证明商标。在市茶管会监督下,武夷山各岩茶厂家,严格按照国家标准生产大红袍。凡经市茶管会进行质量检测,达到香气浓长清幽,滋味醇甘爽,岩韵明显的,并有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和证明商标标志的,才允许上市。而广大消费者也只认准有上述标志的大红袍为真品,不再受所谓一代、二代冒牌大红袍的误导。而今大红袍品牌声誉与日俱增,“大红袍、红天下”,名不虚传。
  大红袍属于什么茶?
  在中国茶叶分类里有红茶,绿茶,青茶之分.青茶的代表类别是乌龙茶,而乌龙茶有武夷岩茶和安溪铁观音之别.大红袍是武夷岩茶的扛鼎之品. 生长在武夷山脉的茶叶独领山水灵气,山间岩缝和沟壕的特别土质赋予大红袍一种坚韧,醇厚的品质.传统的烘焙方式更增添了大红袍茶类特有的与木有关的碳香和火香
霹雳布袋戏虚拟人物
  红袍绿发的神秘人物,体态魁梧,满脸横肉纠结,个性张狂深沉,意图不明,在磔霞台武林大会后,便与一生悬命结伴同行,密切关注着武林三宝争夺战,以及找寻众天转世宿体。
  名称:大红袍
  性别:男
  初登场:霹雳神州III之天罪 第27集
  退场:霹雳天启 第10集(死于明珠求瑕)
  来自:灭境
  姐妹:恶海鲛祖(妹)
  朋友:众天、一生悬命、凤凰鸣
  武学:袖袍乾坤、邪源极破、邪行掌、邪灵一辟、烽火倾城
茶酒知识
  “大红袍”是武夷岩茶中品质最优异者。武夷岩茶产于福建的武夷山。武夷山位于福建崇安东南部,方圆60公里,有36峰、99名岩,岩岩有茶,茶以岩名,岩以茶显,故名岩茶。武夷产茶历史悠久,唐代已栽制茶叶,宋代列为皇家贡品,元代在武夷山九曲溪之四曲畔设立御茶园专门采制贡茶,明末清初创制了乌龙茶。
  武夷山栽种的茶树,品种繁多,有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四大名枞”,此外还有以茶树生长环境命名的,如不见天、金锁匙等;以茶树形状命名的,如醉海棠、醉洞宾、钓金龟、凤尾草、玉麒麟、一枝香等;以茶树叶形命名的,如瓜子金、金钱、竹丝、金柳条、倒叶柳等;以茶树发芽早迟命名的,如迎春柳、不知春等;以成茶香型命名的,如肉桂、石乳香、白麝香等。
  “大红袍”名枞茶树,生长在武夷山九龙窠高岩峭壁上,岩壁上至今仍保留着1927年天心寺和尚所作的“大红袍”石刻,这里日照短,多反射光,昼夜温差大,岩顶终年有细泉浸润流滴。这种特殊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大红袍的特异品质,大红袍茶树现有6株,都是灌木茶丛,叶质较厚,芽头微微泛红,阳光照射茶树和岩石时,岩光反射,红灿灿十分显目。关于“大红袍”的来历,还有一段动人的传说呢,传说天心寺和尚用九龙窠岩壁上的茶树芽叶制成的茶叶治好了一位皇官的疾病,这位皇官将身上穿的红袍盖在茶树上以表感谢之情,红袍将茶树染红了,“大红袍”茶名由此而来。   “大红袍”茶树现经武夷山市茶叶研究所的试验,采取无性繁殖的技术已获成功,经繁育种植,已能批量生产。
  “大红袍”茶的采制技术与其他岩茶相类似,只不过更加精细而已。每年春天,采摘3—4叶开面新梢,经晒青、凉青、做青、炒青、初揉、复炒、复揉、走水焙、簸拣、摊凉、拣剔、复焙、再簸拣、补火而制成。
  “大红袍”的品质特征是:外形条索紧结,色泽绿褐鲜润,冲泡后汤色橙黄明亮,叶片红绿相间,典型的叶片有绿叶红镶边之美感。大红袍品质最突出之处是香气馥郁有兰花香,香高而持久,“岩韵”明显。大红袍很耐冲泡,冲泡七、八次仍有香味。品饮“大红袍”茶,必须按“工夫茶”小壶小杯细品慢饮的程式,才能真正品尝到岩茶之颠的韵味。
英文解释
  1. :  clovershrub
  2. n.:  Dahongpao Tea, Wuyi Mountain Rock Tea
近义词
赤参, 山参, 紫丹参, 红根, 红暖药, 紫党参, 红参, 血参, 血参根, 血丹参, 红丹参, 赤丹参, 血生根, 血山根, 木羊乳, 连马, 山红萝卜, 活血根, 靠山红, 烧酒壶根, 野苏子根, 山苏子根, 蜜罐头, 蜂糖罐, 朵朵花根, 却蝉草根, 奔马草根, 长鼠尾草根, 水羊草根, 丹参, 红葠
相关词
旅游贵州茶叶茶文化武夷名丛白鸡冠铁罗汉水金龟
豇豆红太白尊孩儿脸桃花片红茶铁观音周刊文化武夷山
包含词
假大红袍大红袍石
大红袍壶大红袍火
大红袍茶大红袍总
大红袍酒大红袍十
大红袍香合川大红袍
有机大红袍印象大红袍
大红袍板栗大红袍画册
贵州大红袍武夷大红袍
大红袍赤豆大红袍荸荠
大红袍茶树大红袍文旦
大红袍花椒韩城大红袍
大红袍总店大红袍火锅
张氏大红袍大红袍的传说
武夷山大红袍大红袍文旦壶
大红袍香锅店大红袍茶艺园
宜川大红袍花椒平顺大红袍花椒
韩城大红袍花椒大红袍初集十卷
复方大红袍止血大红袍十二香锅
张氏大红袍火锅大红袍十二香锅店
大红袍酒店民族店福寿大红袍十四卷
复方大红袍止血胶囊“大红袍”板栗
山西平顺大红袍开发有限公司福建印象大红袍茶业有限公司
兰州大红袍餐饮有限责任公司广场分店兰州大红袍餐饮有限责任公司西口店
兰州大红袍餐饮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