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周朝的字體,是一種筆畫較繁復的篆書。秦朝創製小篆以後,把這種字體叫大篆 |
漢字書體的一種 Body of a Chinese book |
| 漢 字書體的一種。相傳 周宣王 時 史籀 所作,故亦名籀文或籀書。 秦 時稱為大篆,與小篆相區別。《漢書·藝文志》“《史籀》十五篇” 唐 顔師古 註:“ 周宣王 太史作大篆十五篇。” |
|
大篆
西周後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大篆的發展結果産生了兩個特點:一是綫條化,早期粗細不勻的綫條變得均勻柔和了,它們隨實物畫出的綫條十分簡練生動;二是規範化,字形結構趨嚮整齊,逐漸離開了圖畫的原形,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礎。大篆是對後來的小篆而言的。廣義的大篆包括小篆,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和六國文字。這裏的大篆指通行於春秋戰國時期的秦國文字。由於周平王東遷洛陽,秦占據了西周的故地,同時也繼承了西周的文字,即是繼承金文發展而來的。地域性,有的難以識別。
大篆,也稱籀(zhòu)文。因其着錄於字書《史籀篇》而得名。《漢書·藝文志》:“《史籀》十五篇,周室王太史籀作大篆。”《說文》中保留了籀文225個,是許慎依據所見到的《史籀》九篇集入的,是我們今天研究大篆的主要資料。
大篆的真跡,一般認為是“石鼓文”。唐初在天興縣陳倉(今陝西寶鳴)南之疇原出土的徑約三尺,上小下大,頂圓底平象饅頭似的十個像鼓一樣的石敦子。上面刻下的是秦獻公十一年作的十首四言詩,是我國最早的刻石文字,經過失而復得,得而復失。原刻的700多字,現存300多字。這十個石敦現存故宮。因內容記載畋獵之事,命名為“獵碣或雍邑刻石”,唐詩人韋應物認為石的形狀象鼓,改名“石鼓文”,現作為大篆的代表。
石鼓文具有遒勁凝重的風格。字體結構整齊,筆畫勻圓,並有橫竪行筆,形體趨於方正。大篆在相當大的程度上保留西周後期文字的風格,衹是略有改變,筆畫更加工整勻稱而已。筆勢圓整。綫條比金文均勻,綫條化達到完成的程度,無明顯的粗細不均的現象。形體結構比金文工整,開始擺脫象形的拘束,打下了方塊漢字的基礎。同一器物上幾乎沒有異體字。字體繁復,偏旁常有重疊,書寫不便。 |
|
- n.: big seal character
|
|
- n. style d'écriture "grand sceau", grand style sigillaire
- n. style d'écriture "grand sceau" / grand style sigillaire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