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形目 > 雉科 > 石雞屬
galliformes > phasianidae > alectoris magna
物種命名人及年代: (przevalski, 1876)
英文俗名: rusty-necklaced partridge
描述:中等體型(38釐米)。極似石雞但體型略大而多黃色。下臉部、頦及喉上的白色塊外緣有一黑綫如石雞,但另有一特徵性慄色綫。尾下覆羽多沾黃。眼周裸皮緋紅。大石雞的雄鳥體長32—40釐米,體重445—710剋;雌鳥體長23—45釐米米,體重442—615剋。大石雞的羽色為棕褐色,比較深。眼上方的眉紋是黑色的,圍繞喉部的黑圈有內外兩層,內層為黑色,外層為慄褐色,但不完整,多有斷開;兩脅的黑色橫斑較多而密,有18條。
大石雞是我國特有種,僅分佈於青海柴達木盆地、青海東部、甘肅中部和寧夏六盤山以西。棲息於低山丘陵、荒漠、半荒漠、岩石山坡、黃土高原、黃土山坡、以及高山峽𠔌和裸岩地區,特別喜歡在有很少植物生長的黃土坡和靠近農地與水源地區的黃土溝𠔌地區最為喜歡。
大石雞喜棲於蒿屬、錦雞兒屬和針茅屬等耐早稀疏植物的黃土丘陵的陽坡、高原上雨水衝刷的黃土溝壑及岩石裸出被以稀疏薔薇科植物灌叢的石山溝𠔌的陽坡。通常避離陰濕、灌木叢生和蒿草濃密的景觀帶。除飲水、取食外,很少到山頂或溝底活動。
大石雞是一種地棲性鳥類,腳健而善走。不受驚時,通常不飛。常沿山坡嚮上走,倘發現山下敵害,則嚮山上急奔,邊走邊叫,互相召喚,以示警戒。很少見沿山坡嚮下走,若發現上方敵害時,不是蹲伏不動,就是急速起飛。受驚飛走時,發出一種驚恐的叫聲。飛行主要是滑翔,從一個山坡滑嚮另一山坡,偶爾翻越低矮的山梁,最遠不超過500米。飛行中極少鼓翅,為升高高度或加快飛行速度,偶爾鼓動一,二下翅膀。飛行力強而快速,但不能持久。
大石雞僅春、夏繁殖季節為單個或成對活動,而秋、鼕兩季則聚集成群。秋天的集群較小,主要由親鳥帶領的幼鳥組成,常見五至二十衹不等。鼕天由幾個這樣的小群組成較大的群體,在青海偶見有上百衹者,活動於山間溝壑。由於飲水的需要,總是活動於溪𠔌和泉水附近。在緑色植物較豐富時,離水源稍遠一些,最遠可達六、七公裏。
大石雞沒有廣泛的遷徙習性,但在青海高原隨季節變動的垂直遷移則比較明顯。春、夏隨天氣變暖,高山積雪融化,其分佈區則嚮上遷移,直達雪綫,甚至在4,700米左右活動。秋、鼕隨氣溫下降和雪綫的下移,則逐漸降到山麓或溝底。甘肅東部鼕天較暖,垂直遷移並不明顯。鼕天積雪覆蓋地面時,為尋找露出地面的食物,則到處遊蕩。
大石雞晝間活動比較規律。東方破曉即高聲嗚叫,隨之開始覓食或去水源飲水。上午十點後,停止覓食和嗚叫。春、夏兩季每日飲水一次,多在清晨或上午覓食之後。由於取食鮮嫩的水分含量高的緑色植物,在春末夏初,有時甚至不飲水。盛夏偶爾增加日飲水次數。在主要以植物種子為食的秋天和幹旱的鼕季,則增加日飲水次數。鼕天水源凍結,則啄食冰凌和積雪。春、夏、秋三季,較熱的中午,躲在植物叢下或岩石的陰涼處,不外出活動,以避陽光。鼕天中午,則在山坡土坎或石崖嚮陽處曬太陽,以避嚴寒。下午四點鐘左右又開始外出覓食,黃昏降臨即尋找過夜的地方。夜晚通常宿於懸崖陡壁的凹坑內。晝間活動情況同天氣好壞相關,雨天或雪天有時一天不外出活動。在白晝短的鼕天,食物難得,有時則整天奔走覓食。
大石雞具有塵浴的習性。山的陰坡,砂土質鬆散的地方,常留下塵浴的小砂土坑。換羽期塵浴更為常見,坑內常留有脫落的羽毛。
大石雞的叫聲主要有五種。通常為“ga、ga、ga、ga、ga、ge—la、ga、ge—la,ge一la、ge—la、ge—la、geh gela”,節奏清晰,越叫越怏,音調也越來越高。因而被甘肅、青海、寧夏的群衆稱作“嘎啦雞”;當受驚飛起時,則發出“ja一、ja一、ja….”的叫聲,長而急促,一個節奏,後部母音拖得較長;它在一般飛行中常發出“fei—ji、fei—ji、fei—ji……”的叫聲;繁殖過後,當雛鳥失散時,親鳥呼喚雛鳥,或雛鳥呼喚親鳥,都會發出類似傢雞的“ge、ge、ge……”的叫聲;當雌鳥在巢中産卵或孵化時,守護的雄鳥發現敵害時,能發出類似吹口哨的警戒聲。
大石雞為廣食性鳥,其食物種類多種多樣,且因時而異。成鳥以植物性食物為主,包括花、果實、種子、葉子、根莖和嫩芽等。動物性食物很少,主要為各類昆蟲。
夏天的食物較其它季節豐富多彩,多達幾十種植物的不同部分。隨各類昆蟲的大量出現,大石雞的動物性食物亦增加,特別是蝗蟲。秋天主要以植物種子、果實為主,其日食量猛增。鼕天食物種類較貧乏,主要采食遺落地面的植物種子和挖取地下根莖。春天主要采食植物嫩葉和芽。幼鳥孵出二個月內主要以動物性物質為食,隨個體成長,動物性食物的比例逐漸下降。
虹膜-黃褐色;嘴-紅色;腳-紅色。
叫聲:一連串長長的響亮生硬的 kak聲,速度越來越快,聲音越來越大,然後收尾。並常有雙音節的kabble聲穿插其間。
分佈範圍:青藏高原東北部至中國北部。
分佈狀況:不常見,於青海東部至甘肅祁連山脈海拔1800~3500 米的山地及丘陵地帶。
習性:棲居於荒涼的高原及多岩的各山地、溝𠔌。以小群活動。
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傢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傢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
|
|